9月16日晚,君实生物宣布,当日与微境生物达成合作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就微境生物的四款在研抗肿瘤小分子药物(XPO1抑制剂、Aurora-A抑制剂、EGFR-exon20抑制剂、第四代EGFR抑制剂)进行共同开发、生产及商业化。 对此,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李宁博士表示:“微境生物是一家充满活力的新兴本土医药科技公司,他们专注本土源创药物开发的理念与君实不谋而合。目前,君实生物的在研管线已达到24个,其中绝大多数是创新药,包括多个具有全球首创潜力的新靶点药物。与微境生物的合作将再一次拓宽并加强我们在肿瘤领域的产品布局,覆盖更多瘤种。期待与我们的合作伙伴一同用世界一流、值得信赖的源创新药普惠患者。” 微境生物首席执行官谢雨礼博士则表示,“微境生物作为一家以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创新型企业,必须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加强外部合作。君实生物是业内知名的创新驱动的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旗下首个国产PD-1抗体药物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已获批上市,临床表现优秀。我们相信君实生物丰富的药物开发经验和强大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团队,与我们公司专注小分子药物研发的特点十分匹配,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现有产品的推进速度。” 本次的合作主角——微境生物,是一家致力于创新药研发和新技术构建的生物医药高科技公司,创新药物研发涉及抗肿瘤、免疫和代谢等治疗领域。微境生物拥有一支40多人的新药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和多年的药物研发经验。截至目前,微境生物已申请新药发明专利24项,在研项目18个。天眼查app显示,微境生物2018年在上海设立,性质上属于台港澳法人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根据合作协议,君实生物将获得微境生物4款在研药物WJ1024/WJ1075(以君实生物最终选定的其中之一为准)、WJ05129、APL1898、WJ13404的50%权益(包括但不限于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技术及相关专利申请、继续开展临床试验等),以及获批后在全球范围内的独家生产权、委托生产权及销售权。双方将按照协议共同推进上述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工作,君实生物将负责进行临床试验申请。临床试验的后续开展及药品注册申请和上市销售许可等事宜由双方共同设立的联合指导委员会确定。君实生物将向微境生物支付3600万元人民币首付款,并根据研发和商业化进度,向微境生物支付累计不超过4.36亿元人民币的里程碑付款。君实生物还将向微境生物支付每个产品销售净利润50%的销售提成。
君实生物公告,公司与微境生物签署协议,微境生物将其研发的四款药物50%权益转让给公司,公司将获得上述药物在全球范围内的独家生产权、委托生产权及销售权。双方将共同推进上述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工作,公司将根据研发及商业化进度向微境生物支付累计不超过4.36亿元的里程碑付款。此次交易有利于丰富公司在癌症治疗领域的研发管线,为市场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治疗选择,将对公司的持续经营产生积极影响。
9月12日,蓝帆医疗上海研发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同时公司上海商业总部也正式投入使用。公司方面对记者介绍,上海研发中心揭牌是蓝帆医疗研发创新之路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从此开始,上海研发中心将正式纳入蓝帆医疗全球24小时研发体系的重要版图。 据了解,蓝帆医疗在并入新加坡柏盛国际后,迅速整合柏盛国际全球研发资源,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新组建了上海研发中心、把原有的美国研发中心扩建升级为全球创新中心及创新产品的孵化器,新组建了二尖瓣、神经介入等多个研发团队,在欧洲收购了位于德国的瓣膜研发明星企业NVT,并将NVT与原欧洲研发及临床团队进行了重组和扩充,到目前已在新加坡、美国、瑞士、德国、山东、北京、上海搭建起了全球八个研发平台,构建起全球24小时研发体系。 此次正式揭牌的蓝帆医疗上海研发中心落户于上海张江医学园区核心片区ATLATL创新研发中心,将承担公司产品研发、临床试验、产品注册等各项职能。蓝帆集团高级副总裁于苏华介绍,蓝帆医疗上海研发中心将建设3个万级净化室和10余个生物、化学、物理和检测实验室,在冠脉、瓣膜、外周、神经、外科五大产品线同时发力,通过国外大量的技术积累和产品专利,与中国的大样本量和多样性的病例相结合,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效的产品和治疗方案。 活动当天,蓝帆医疗还宣布商业总部在上海北蔡正式投用。蓝帆医疗高级副总裁杨帆表示,“蓝帆总部落地上海标志着我们将在一个全球化的窗口城市、港口城市扎根,进一步建设我们面向全球的医疗器械平台企业。” 据了解,蓝帆医疗从2013年开始,持续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从低值耗材往高值耗材发展,经过7年发展,通过产业嫁接资本,创新研发与投资并购双轮驱动的战略实施,公司已实现了转型升级的战略落地,由原来的单一手套大王,拓展成为布局防护事业部、心脑血管事业部、微创外科事业部、护理事业部四个事业部,涵盖冠脉、瓣膜、神经、外周、微创外科等7个赛道,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0多家分子公司的跨国医疗器械平台企业,拥有了200多名博士研究生,100多名总监,核心团队中三分之一是海外员工,真正实现了从中国走向世界。
上海瀚讯公告,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00,000万元,在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净额拟用于研发基地建设项目、5G小基站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过去我国高频智能通信电源都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通信设备和通信电源已经世界领先,超越了众多国外竞争对手。”近日,动力源董秘兼财务总监胡一元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自豪地说。 “公司在创始之初就有一个梦想:用电力电子及其相关技术,提高所在行业的电能转换效率及其安全性、可靠性。25年来,我们一直在心底坚守着这份理想。”胡一元对记者表示,聚焦主业是动力源一直以来的战略核心,公司目前的三大产业领域正是围绕着智慧城市网络布局,市场前景广阔。 上市16年来只做电源主业 动力源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一路走过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开始研发国产化程控电话交换机,如何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安放电源成为一个技术难点。彼时,动力源创始团队正是国内最早研发电源的一批人之一,机缘巧合之下投入到通信电源研发之中。 胡一元告诉记者,过去,我国通信电源全靠进口,价格昂贵。如今,全球五大通信电源供应商中,有四家为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通信市场是第一大市场,也是最先进的市场,中国在通信方面的投资也是最大的,所以这也推动了中国通信电源企业在技术上走向全球领先。“中国整个的通信产业已经全球领先,在2010年前后,动力源做到了行业头部企业之一。” 通信电源技术做到行业领先之后,公司开始思考,通信电源是一个细分的小行业,全球也只有百亿级市场,如果只做单一的通信电源,公司永远长不大。此外,通信业每隔几年就进入技术迭代期,容易面临行业洗牌局面。在通信技术已经领先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技术平台?于是,动力源开始了多元化拓展,进入新能源发电和新能源汽车两大领域。 2015年,动力源成立电动汽车事业部,开始大规模进入车载设备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开拓汽车领域的核心零部件相关产品。如今,动力源在电驱动系统、车载电源、氢燃料电池DC/DC变换器以及充电桩等方面已形成核心技术优势。 与此同时,在光伏市场,动力源通过功率优化器产品积极拓展直流耦合应用场景,已陆续在国内外通信基站开展应用。此外,动力源的备用电源产品也已广泛应用于机场、高速公路、商业综合体、医院、体育场馆等主要场景,在轨道交通、石油化工和公民建等行业市场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如今,动力源已经形成数据通信、智慧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三大业务板块,围绕能源转换和利用,已开发出全拓扑结构、全功率范围覆盖的技术平台及百余种产品,提供从产品到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完整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公司上市16年来,坚持只做电源这一件事。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围绕着电源的技术平台去打造三大应用领域的产品,在这一平台上,可以实现技术共享、供应链共享。”胡一元表示。 每年研发投入约占营收10% 优势地位的背后,是公司对研发和人才的重视。“这些年我们一直花了大量精力投入到技术平台的建设,从一开始,研发人员就是公司的宝贝,公司各方面待遇都偏向研发。”胡一元告诉记者,近几年,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约占营收的10%。 据介绍,目前动力源一共有员工2400余人,其中科研人员750余人,科研人员占总人数比例近1/3。动力源还在北京、深圳、哈尔滨设立三大研发中心,全面引进高级技术人才,研发平台聚集了一批博士、硕士等专业研究人员。 除了培养人才,动力源还通过收购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此前,动力源通过收购北京迪赛奇正科技有限公司扩大了在模块电源方面的技术。“这些年我们很少进行大规模的资产收购,而更多的是收购技术团队,最看重的还是技术人员。”胡一元告诉记者,收购驰创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之后,动力源对新进的研发人员给予了股权激励。 胡一元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在完善的可靠性验证流程的基础上,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了符合ISO/IEC17025国际实验室质量管理要求的可靠性验证实验室,目前公司有各种实验室多个,拥有专业的测试、中试、工艺和装备开发团队百余人。 而大手笔投入也带来了丰硕成果。根据动力源2020年半年报,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共有有效知识产权309项,其中:发明专利61项、实用新型156项、外观专利32项,软件著作权42项、注册商标18项。 产品销售将进入放量期 “经过了前期大量投入,现在是等待着市场爆发的阶段。”胡一元对记者说道,公司目前的业务布局围绕着智慧城市的三大网络:包括通信网络,新能源汽车与轨道交通网络,以及能源网,而这些业务又是建立在共同的技术平台基础之上,公司三大业务领域高度符合国家的新基建政策,市场前景广阔。 今年7月份,动力源在中国铁塔2020年50A模块化电源(普通+小型)集约化电商采购项目和2020年壁挂式开关电源集约化电商采购项目招标中中标并签署采购合同,合同金额达2.03亿元。 胡一元对记者表示,今年是5G建设的关键一年,全国5G建设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而预计通信电源设备投资在5G基站基础设施建设中占比将高达17%,公司深耕通信电源领域多年,为通信电源核心企业之一,公司对应的产品将进入快速放量期。 “我们三大业务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数据通信有百亿级的市场规模,新能源汽车有千亿级的市场规模,智慧能源是万亿级的市场规模。目前来说通信电源占我们销售收入的主体大概60%,现在其他两块业务还是在初期,但是我相信未来几年会发生一些变化。”胡一元表示。
记者今日获悉,科技部日前在掌阅科技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的“移动数字阅读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科技部高技术中心现代服务业专项管理办公室代表、项目责任专家和同行专家应邀出席会议。 据了解,“移动数字阅读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是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中的文化科技服务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方向,项目以建立一体化的数字阅读服务全流程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为目标,创新我国数字阅读的版权分享正版化管理模式和付费消费模式,构建完善运作链条的移动数字阅读服务平台,并针对服务平台中的资源接入、版权制作、内容分发、版权跟踪等环节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相关标准规范,开展多领域应用示范。 掌阅科技是一家注重技术创新的互联网文化公司,是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公司在业内率先实现了3D仿真翻页、护眼模式等技术创新的产品应用,并在文档识别、转化、续读技术以及数字内容的精装排版等方面形成了核心技术优势。此外,公司自主研发的iReader电子书阅读器也因更适合国人的使用习惯和丰富的优质内容而备受用户喜爱。 另据记者从掌阅科技获悉,公司旗下机构阅读产品“掌阅精选”已累计为100余家机构、超75万名职工提供了数字阅读服务。截至2020年8月底,图书馆试用机构突破1500家。目前“掌阅精选”部分客户包括中国光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石化、中国评剧院、江苏省南京图书馆、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中国华冶、北京农行、快手、印象笔记、亚信科技等。 据了解,掌阅精选目前主要服务于政府机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大型企业等五个类别的机构单位。其中,企业图书馆是掌阅精选推出专门针对企业员工和单位职工的读书产品,通过“团队阅读”的方式提高员工学习能力和团队凝聚力,助力企业打造学习型组织。
一直以来,“创新药”都存在研发难度大、投入高、周期长等难题,但从长远来看,创新药的研发能力是药企的核心竞争力。在推进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的过程中,一大批以创新研发为主的药企也在飞速发展,其中便包括天境生物。 9月4日,据天境生物官网显示,公司和艾伯维共同宣布,双方就由天境生物自主研发、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的创新型CD47单克隆抗体lemzoparlimab(TJC4)的开发和商业化建立全球战略合作,合作总金额或近30亿美元,刷新中国创新药企产品权益转让纪录。 在消息披露的当天,天境生物股票开盘大幅上涨,涨幅一度达15%,收盘时股价报37.07美元,涨幅为3.63%。当日公司还宣布,已与由高瓴资本集团牵头的机构投资者组成的财团,签署最终认购协议,将会通过私募配售(PIPE)的方式融资约4.18亿美元,相当于每股配售价格33美元。 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 “一直以来,生物制药类的跨国公司对中国的传统看法仍停留在做仿制药的阶段,但近几年的发展让他们意识到,中国的创新不是原来的‘小打小闹’了。”天境生物创始人、荣誉董事长主席兼董事臧敬五告诉记者。 CD47抗体lemzoparlimab是此次天境生物与艾伯维能够达成战略合作的核心基础,它的创新点在于区别于其他的CD47抗体,不会在临床上引起严重贫血。 “它既要有很强的杀伤肿瘤的作用,但是又不能结合红细胞,这个就是天境生物一开始攻克CD47难题的创新理念。经过四年的研发,我们把这个创新的理念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分子意义上的创新。”臧敬五对记者解释称,天境生物研发的CD47抗体lemzoparlimab,其能有效地靶向肿瘤细胞,同时将对红细胞产生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从而可避免严重贫血。 据记者了解,CD47抗体在攻击肿瘤细胞的同时,会与正常红细胞的结合从而引起血液学副作用,如严重贫血,这使得CD47抗体作为癌症治疗手段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受到阻碍。 值得一提的是,天境生物研发的CD47抗体lemzoparlimab在美国1期的爬坡实验已经全部完成,具体临床方面的数据将会在今年SITC和ASH会议上公布。“我们在国内也成立了项目组,实验明年将进入到2期临床,重点在血液肿瘤的病人中来测试药品的疗效性和安全性。”臧敬五透露。 另外,在臧敬五看来,天境生物很多项目产品在中国得以快速推进的重要原因,还有政策层面的支持和鼓励。“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药生态系统,使得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在短时间内能够快速把创新药推到全球,我觉得这在其他的国家还是很难做到的,至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难做到。” 实现从创新转向价值 想要做到创新,缺少不了资金的支持,对于融资,臧敬五对记者表示:“要实现公司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创新药尽快造福患者,需要各方共同合作。高瓴资本有着整合资源的能力,包括血液肿瘤医院、实体肿瘤的医院,能够大大提高天境生物在创新管线在临床上面的研究效率和质量,从而加速整个临床研究的进程。”同时他说道:“此次私募融资所得资金也将用于推进创新药管线研发及全球临床试验,以及拓展在中国的商业化能力。” 天境生物上半年的财报数据再次印证了公司对研发创新的重视程度,公司上半年研发费用4.42亿元,同比去年的2.65亿元,增长了67%。 “创新是一定要转化成价值的。”臧敬五跟记者解释称:“不论是与艾伯维的合作还是高瓴的投资,公司在获取资金注入的基础上加速积累,从而加码创新生物药的开发并走向全球,这就是创新往价值的转换。” 臧敬五告诉记者,天境生物在创新和价值的转换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一个是公司的转型,从以研发为主的临床阶段生物科技公司,转型为包括研发、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全球生物药公司,并准备在杭州建立一个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基地,生产今后在中国管线、美国管线两边临床研发的创新药;另一个是正在快速组建商业化团队,第一个产品明年将在中国进行申报,2022年在中国销售。他表示:“希望后期有连续的创新产品能够上市,真正把创新药推到市场,造福中国乃至全球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