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回国,就是希望中国也有一批优秀的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让本土患者能享受到好药的同时,还能用得起。如今看来,我们的愿景正在真正履行。”近日,微芯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鲁先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科创板等政策、资本的支持下,未来几年内会有新药陆续上市,企业将真正走进可持续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信心。” 20年前,鲁先平已经是美国Galderma公司北美研发中心研究部主任,无数人眼中的人生赢家,但是,他毅然放弃了这一切,选择回国并创立了微芯生物,被业内人士称为“新药研发斗士”。2020年10月11日,鲁先平与马化腾、马明哲、马蔚华、王卫、王传福等一道被评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他创建的微芯生物,被誉为小分子创新药的领军企业,是一些研究者眼中的创新药研发公司样本。 原创新药从发现到临床 完全自控 “2014年底西达本胺在中国获批,是我国原创药的里程碑,不过,生物医药产业要有质的改变,需要顶层设计的制度支撑。”鲁先平表示,2010年后,中国医药行业腾飞的时代到来。产业政策大力支持,生态链进一步完善,商业模式走向多样化,但核心能力仍然缺乏。 从全球整个行业发展状况来看,随着药品市场规模的扩大,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和规模都有所增加,但受制于资金、人才、政策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医药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薄弱。鲁先平向记者介绍,一直以来医药研发停留在仿制药的水平,主要依靠生产和销售仿制药,凭借低廉的价格取得竞争优势,利润率较低;另一方面,研发创新能力强大的跨国大型药企依靠品牌优势和临床必需新药,占据了我国高端主流医院的用药市场,享受药价上的单独定价权利,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 微芯生物原创新药的研发之路伴随、见证和促进了国家科技政策、药政法规、专利制度、市场监管以及资本市场等在医药领域多方面创新转型发展。 微芯生物主要产品均为自主研究发现与开发的新分子实体且作用机制新颖的原创新药,是一家从药物发现、早期探索性研究、临床开发到生产和销售的全链条现代化的生物医药企业。与国内大多数医药企业以仿制药或me-too类新药开发为主不同,微芯生物主攻first-in-class级的新分子实体原创药。三大核心品种西达本胺、西格列他钠、西奥罗尼市场空间广阔。“微芯生物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创新和早期评价技术平台,能够提供源源不断地创新活水。”平安证券的一份研报如是评价微芯生物。 对此,鲁先平也颇为自豪,在他眼中,微芯生物有优秀的科研团队,能够不断创新是长期坚持研发投入的结果。 “我们有20年的科研团队积累,原创新药是否得到认可要通过临床研发,而一个产品从实验室发现到成功应用,微芯生物完全可以自己控制。”鲁先平此时自信满满,但同时也抱有忧患意识,“虽然,当前的新药研发中,我们在某些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也要看到,在早期实验室研发阶段中,有些科学研究仪器仍然不是中国制造,这也是一个弥补‘卡脖子’的环节。” 资本助力 研发投入快增 鲁先平对记者表示,2019年,微芯生物成功登陆科创板,上市一年来,公司面向全球开发的模式得以顺利推进实施,为未来产品在国际市场展现中国原创新药价值奠定基础。产业化是简单的事情,而整个产业链最大的挑战来自如何把前沿科学转化成创新产品,99%的科学发现是无法开发成产品的。对微芯生物来说,在早期研发中的科学力量是优势,科创板的股权激励、再融资等制度又为企业提供了更多资金‘活水’,让企业更好释放原创新药、科研力量。 “虽然资本市场的30年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惑,但逐渐完善,在促进经济转型、行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年的创业经历让鲁先平敏锐地观察到,医药行业是朝阳行业,亏损的科研型生物医药企业打开直接融资的渠道后,所有创业者非常欣慰,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之下,科研型医药企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完成科创板上市之后,鲁先平坦言,最大的变化是公司研发投入力度更大。“过去的规定有要求企业弥补亏损,但科创板的定位让企业更敢投入研发;此外,科创板的股权激励制度对企业员工的激励作用明显。”鲁先平进一步表示,“生物医药企业的投入,要按10年甚至更长的周期来计算,而且90%的研发在最后的商业化过程中是打水漂的。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又要求在合理控制成本之下进行研发驱动,鼓励员工有长期踏实的研发精力投入,科创板的制度让这个烦恼得到了解决。” 科创板的再融资制度,也让鲁先平颇感欣慰,“再融资通路开放后,对微芯生物这样的企业抵御风险能力有很好地提升。企业要有持续的利润用于支持新药研发,从业者首先解决的是好药使用紧迫性,但也要让患者负担减轻。” 微芯生物希望通过科学贡献不断产生新药,“在好政策的支持下,未来几年内会有新药陆续上市,企业将真正走向可持续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鲁先平对记者说。 创新在于 既满足患者需求又“可承受” 记者注意到,微芯生物的主营描述是“为患者提供可承受的、临床亟需的原创新分子实体药物”。“可承受”这三个字怎么去理解呢? “跨国企业按国际定价水平,本土患者用不了或用不起。20年前我回来的目的,就是希望在中国创新药研发成功后,让老百姓能用得起。”在鲁先平身上,记者看到他远大的抱负和浓烈的情怀,但他说得却风轻云淡“比如,有一些品类在保证同样级别的效力和治疗效果上,价格是别人(国外)的十五分之一,而且现在医保下,价格继续往下砍40%。中国患者有很多成熟的新药可使用,包括微芯生物在内的本土医药企业的贡献不可否认。” 在医药创新方面,除了保证患者“可承受”,还要满足患者刚性需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医疗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微芯生物过去专注于肿瘤、代谢病和免疫性疾病三大治疗领域原创新药的研发。随着疫情暴发以及新的研究中心落地,我们在上述三大领域的基础上,开始拓展中枢神经和抗病毒领域。”在鲁先平看来,布局抗病毒领域对于创新药研发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最近几十年真正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的公共事件,都是由这类RNA病毒引发的。这就从科学的角度上,为我们指明了需要攻克的新方向,也是作为一个原创新药研发企业,真正需要去聚焦的部分。在极端的公共卫生事件下,医药企业真正的创新在于满足患者的刚性需求。” 展望未来,鲁先平更加务实,他说:“企业的规范化是首要的,要有透明规范的理念,不断实现提质增效;其次,企业要不断发展,必须始终保持新陈代谢的动能,团队的培养、成长要有动态的调整;希望资本市场的制度不断完善,未来30年,能更趋完善,继续促进经济转型和行业发展。” “资本市场打开了科创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行业的明显提升。医药行业是朝阳产业,未来要看我们!”鲁先平的眼中放射出一道更加坚定的光芒。
苏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芯科技”)申请科创板上市日前获上交所受理,国泰君安证券为其保荐机构。本次闯关科创板,公司拟募资6.03亿元投建信息安全芯片、SoC芯片等项目。招股书显示,国芯科技是一家聚焦于国产自主可控嵌入式CPU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芯片设计公司。公司的战略目标是成为我国嵌入式CPU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和市场需求领域客户,持续发展我国自主可控高端嵌入式CPU系列,实现国产化替代,为解决我国高端芯片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作出重要贡献。产品应用于三大关键领域根据招股书,国芯科技成立于2001年6月25日,注册资本18000万元,是一家聚焦于国产自主可控嵌入式CPU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芯片设计公司,在国家重大需求和市场需求领域已实现较为广泛的应用。国芯科技的主要产品与服务为IP授权、芯片定制服务和自主芯片及模组产品,主要应用于信息安全、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边缘计算和网络通信三大关键领域,为实现芯片的安全自主可控和国产化替代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据介绍,国芯科技于2006年实现国产嵌入式CPU累计上百万颗应用,于2008年实现累计上千万颗应用,于2015年实现累计上亿颗应用,为国产嵌入式CPU产业化应用领先企业之一。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已累计为超过80家客户提供超过110次的CPUIP授权。公司持续专注于国产嵌入式CPU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高度重视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1-6月(简称“报告期内”),公司累计研发投入2.1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3.41%。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已获授权专利106项(其中发明专利102项),拥有104项软件著作权和35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值得注意的是,集成电路行业的研发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面临设计研发未能按预期达到公司的研发目标、研发设计成果未能达到客户的验收标准、流片失败等风险,可能影响公司的产品开发、交付进度以及客户的验收结果,从而对后续研发项目的开展和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公司自主可控嵌入式CPU产业化应用客户主要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电子等大型央企集团的下属单位,中国科学院、公安部、国家核心密码研究单位和清华大学等机构的下属研究院所,以及联想、比亚迪和潍柴动力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报告期内,国芯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3088.33万元、19477.52万元、23157.03万元和8548.08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640.40万元、319.66万元、3113.64万元和243.46万元,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动。在嵌入式CPU领域,现阶段ARM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且其每年均投入巨额的研发费用以维持其产品竞争力。国芯科技目前的嵌入式CPU产业化应用聚焦于对国产化替代需求迫切的国家重大需求与市场需求领域客户,具有国产化应用优势,但作为ARMCPU核的竞争产品,仍面临市场竞争压力,短期内在ARM的优势领域进一步向其发起挑战存在一定的难度。据了解,随着开源的RISC-V指令架构生态逐步成熟,越来越多公司加入基于RISC-V的CPU研发,包括中科院计算所、阿里等国家重点研发机构和行业巨头,以及众多的初创企业,后续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公司的定制芯片量产服务和自主芯片及模组产品采取Fabless的运营模式,公司仅从事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业务,将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工序外包。晶圆制造、封装和测试为集成电路生产的重要环节,对公司供应商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公司合作的晶圆代工厂主要包括台积电、供应商A和华虹宏力等,合作的封装测试厂主要包括华天科技、长电科技、震坤科技、通富微电和京隆科技等。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供应商合计采购金额占当期采购总额的比例为71.55%、80.21%、70.78%和68.50%,集中度较高。此外,下游市场需求的波动将可能影响公司业绩的波动。报告期内,公司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3088.33万元、19477.52万元、23157.03万元和8548.08万元;分别实现净利润-640.40万元、319.66万元、3113.64万元和243.46万元。如果未来受到宏观经济和行业周期性等因素影响导致下游需求出现大幅下降,或者公司出现研发失败、未能及时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情形,将可能导致公司经营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风险。国芯科技本次拟募集资金投向云-端信息安全芯片设计及产业化项目、基于C*CoreCPU核的SoC芯片设计平台设计及产业化项目和基于RISC-V架构的CPU内核设计项目,总投资金额为60251.27万元,公司表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与公司现有业务关系密切,旨在进一步提升公司在信息安全芯片及模组产品、CPUIP储备及研发方面的技术实力。
纽威数控装备(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纽威数控”)日前科创板首发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拟投入8.89亿元用于三期中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化项目、研发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专注中高档数控机床领域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简称“报告期内”),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3589.96万元、96756.81万元、97028.14万元和54086.74万元;分别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097.95万元、6224.76万元、6222.99万元和5470.84万元;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851.12万元、5234.49万元、5892.96万元和4991.87万元。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71%、3.23%、4.11%和3.34%。纽威数控专注于中高档数控机床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现有大型加工中心、立式数控机床、卧式数控机床等系列200多种型号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模具、阀门、自动化装备等行业,部分产品根据客户特殊需求定制化开发。报告期内,汽车行业是为发行人数控机床业务销售占比最高的下游行业。公司表示,数控机床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公司所处的数控机床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其中世界领先技术、高端产品基本由德国、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机床巨头企业掌控,国内数控机床企业总体处于进口替代的初步阶段。招股说明书显示,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拟投入8.89亿元用于三期中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化项目、研发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公司表示,通过实施募集资金项目,将扩大公司优势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持续增强公司整体竞争能力。将采取多元化融资公司表示,未来将积极控制财务风险,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保证公司实施发展战略的资金需求。本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成功后,公司的资本实力和资产规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公司将按照募集资金计划做好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发行人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随着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未来融资方面,公司将根据资金、市场的具体情况,借助资本市场融资平台,择时通过多元化融资方式合理安排制定融资方案,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营销拓展规划方面,公司将正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进一步开拓国内高端数控机床市场及海外数控机床市场,并建立覆盖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各销售区域技术支持力量的建设,深入业务场景了解客户需求,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技术发展计划方面,公司将继续以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为导向,以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借助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机遇,在产品类别上向复合化、多轴化、加工自动线方向发展,在产品性能上向高速度、高精度、高效率方向发展,并积极进行上游配件技术研发,降低核心部件对于进口采购的依赖及对于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持续关注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提升研发能力,通过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思路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努力发展成为全套切削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逐步实现进口替代的目标,产品全面达到国际优秀梯队水平。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研发建设项目实施完成后,公司研发团队将新增80人。公司将建立更为完善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公司的研发能力。同时,增强对研发人员的指导与培训,提升研发人员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以适应数控机床整体及功能部件等的研究及产品应用。
12月30日,博腾股份发布公告称,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发布2020年(第27批)新认定及全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的通知》,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2020年(第27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享受支持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 博腾股份表示,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是公司多年来坚持“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的结果,更是对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及研发能力的肯定。作为一家国内领先、国际认可的医药合同定制研发及生产企业(CDMO),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开放、最创新、最可靠的制药服务平台。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研发团队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司研发技术平台能力,持续落地技术领先的策略,充分发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在公司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其进一步指出,本次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将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但不会对公司2020年度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公司此前披露的财报,随着客户管线、产品管线的不断丰富和拓展,研发技术能力和产品交付能力的不断提升,今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88亿元,同比增长37.5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9亿元,同比增长76.10%。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9月公司研发投入金额为1.1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67%,较上年同期增加27.21%。
瑞博生物科创板上市申请日前获受理。公司是一家创新型小核酸药物研发企业,此次拟募资16亿元用于药物研发项目及补充运营资本。拥有六大技术平台瑞博生物对标全球小核酸技术的创新前沿,针对小核酸药物开发特点,建立了全技术链整合的小核酸药物研发平台。公司采用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模式,围绕重大临床需求,形成了包括降血糖、抗前列腺癌、抗视神经损伤、抗乙肝、抗高血脂等在研产品管线。公司自主开发并建立了涵盖小核酸药物从早期研发到产业化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全技术链整合的小核酸药物研发平台,包括小核酸序列设计及高通量筛选平台、小核酸药物递送技术平台、小核酸稳定化修饰平台、小核酸药物生物分析平台、小核酸药学研究平台、小核酸单体研发平台六大核心技术平台。公司将充分利用小核酸药物研发技术平台的综合优势,不断推出新的小核酸药物品种,并通过技术授权、产品授权及转让等方式,加速实现小核酸技术和产品的商业化价值,同时选择部分产品独立推进临床开发和商业化。小核酸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也是公司多个核心技术的整合过程。公司利用小核酸药物生物分析平台支持符合NMPA要求的非临床研究,完成申报临床IND。公司应用这些核心技术布局了十几个不同阶段的小核酸药物项目。核心技术是公司小核酸新品种开发强有力的引擎。公司致力于成为面向全球市场,具备小核酸新药研发、生产及商业化综合实力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管线丰富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前三季度(报告期),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6249.89万元、9226.96万元、11424.55万元和13877.52万元。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投入进行创新药物及创新技术研发,各期研发投入保持在较高水平,且呈逐步增长趋势。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开展了多款小核酸药物研究。其中,SR062为国内首款治疗2型糖尿病的小核酸药物,其全新双重作用机制、长效降糖,有望为血糖控制不佳的中晚期糖尿病患者带来持久获益,同时避免低血糖、胃肠反应等不良反应,其单药及与二甲双胍联用等两项临床II期研究正在进行中;SR063为首款治疗AR-V7阳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药物,高特异性抑制AR蛋白的表达,可填补临床治疗市场空白,已获IIa期临床试验批准和伦理审查同意;SR061作为首款治疗视神经损伤类疾病药物,有望改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无药可治的局面;SR016作为国内首款自主研发、基于GalNAc肝靶向递送技术的抗乙肝siRNA药物能高效、长效地抑制乙肝表面抗原,有望实现慢性乙肝的功能性治愈。同时,公司依托完善的小核酸药物研发平台,自主开发了抗高血脂、抗血栓等小核酸候选药物,持续丰富公司的产品管线。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已申请发明专利141项。其中,32项已授权,包括19项中国境内专利和13项境外专利,覆盖了小核酸药物化合物结构、小核酸药物递送技术、小核酸稳定化修饰技术和小核酸合成技术等。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团队建设,打造了一支拥有专业教育背景、深厚研发及管理经验的研发团队。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近40%员工具备硕士及博士学历,核心骨干成员拥有辉瑞、阿斯利康、默沙东、百健等世界知名制药公司的丰富工作经验。尚未盈利公司此次拟采用第五套科创板上市标准。自设立以来,公司持续进行创新药物和创新技术的研发,尚未实现产品的商业化销售。报告期内,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7341.14万元、-9866.04万元、-13435.41万元和-19145.89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8172.60万元、-11175.34万元、-14077.01万元和-13554.91万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为-6868.50万元。公告显示,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主要原因系公司自设立以来即从事药物研发,该类项目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报告期内,公司仍处于产品研发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化,在研产品尚未形成营业收入。公司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以及对核心员工的股权激励费用导致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不断增长。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仍处于产品研发阶段,研发支出较大,公司尚无产品授权和转让、技术授权及产品销售收入。因此,公司未来一定期间无法盈利。预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后,公司短期内无法现金分红。若上市后公司相关指标不符合相关规定要求,则可能导致公司触发退市条件。
中广核技公告,公司接到实控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通知,国家原子能机构已出具批复,原则同意中广核技挂牌成立“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电子束技术环境应用)研发中心”。
浙股军团有望再添新兵。在首发申请获得证监会核准后,12月29日,合兴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合兴股份”,代码“605005”)发布首发招股意向书并披露了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安排及初步询价公告。 合兴股份此次公开发行新股4010万股,拟募集资金2.12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用于年产1350万套汽车电子精密关键部件技术改造项目、合兴太仓年产600万套汽车电子精密零部件技术改造项目、合兴电子年产5060万套精密电子连接器技术改造项目及智能制造信息系统升级技术改造项目。本次发行的初步询价时间为12月31日9:30-15:00,网下发行申购日与网上申购日同为2021年1月7日。 市场前景广阔 合兴股份主要从事汽车电子、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汽车电子领域,公司致力于汽车电子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形成了变速箱管理系统部件、转向系统部件、汽车连接器等产品体系。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产品应用于手机、电脑、黑白家电、打印机等家用电器产品。 汽车电子是电子信息技术和汽车制造技术的结合,随着全球汽车产量的不断增长以及汽车电子技术的深化应用,全球汽车电子市场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报告(2017-2018)》,2012年至2019年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复合增长率达9.33%。同时,2019年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达72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的三分之一以上。随着我国汽车电子应用水平的提高,未来几年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行业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往往有利于行业内的技术优势企业。合兴股份深耕汽车电子行业多年,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体系。目前,公司技术研发成果已形成183项专利,逐步积累建立了一支优秀的研发技术团队,具备了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其中,发动机电控系统用精密连接器、复杂精密注塑嵌件、电磁阀线圈等产品技术水平处于行业前列。 此外,合兴股份不断完善研发体系,分别在浙江和德国设立了国内研发总部和海外研发中心,并通过与北京邮电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建立技术研发合作关系提升研发实力。 客户关系稳定 凭借深厚的产业技术积淀、高端精密模具以及智能自动化产线的设计制造能力、一流的实验检测分析能力,合兴股份已与博世、联合电子、博格华纳、大陆、安波福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多款汽车电子系统关键部件产品已具备全球市场竞争力,产品最终应用于奥迪、宝马、大众、通用、长城等知名汽车品牌。合兴股份的汽车电子业务在与国际行业巨头的合作中不断成长,综合实力已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与众多行业内优质客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同时,合兴股份主动沟通下游客户,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快速地理解和响应客户的服务要求。公司以销售环节依托,通过互相走访、会议、电话等多种方式,充分与客户开展沟通,提早调动研发、采购、生产、品质管理等各个部门的资源力量,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在获悉客户需求后,公司具备与客户开展同步开发合作的实力,能够共同制定产品方案及具体的技术参数,在模具开发、产品设计及技术指标测试等领域紧密配合,从而建立快速响应优势。 合兴股份表示,未来公司将不断提高自身系统集成能力,积极融入全球汽车电子系统的创新发展,致力于成为全球汽车电子产业的顶级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