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0日讯今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2020年第三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通报显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建设银行投诉量5568件,环比增长最高,为70.6%。 2020年第三季度,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量的中位数为4397件。其中,工商银行5854件,环比增长45.6%,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21.5%;建设银行5568件,环比增长70.6%,占比20.4%;交通银行4432件,环比增长43.0%,占比16.2%;中国银行4362件,环比减少48.1%,占比16.0%;农业银行4033件,环比增长59.6%,占比14.8%;邮储银行3029件,环比增长38.3%,占比11.1%。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情况(单位:件)
(原标题:“总规模有望达45万亿”的消费市场,正在复苏) 报复性消费也许不会来,但消费一定会复苏。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环比3月继续收窄。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称,4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558亿元,同比下降7.5%,降幅比上月收窄8.4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620亿元,下降7.7%,降幅比上月收窄7.4个百分点。(图表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从下个阶段的走势来看,目前消费升级的势头还是在继续。从今年以来各月之间零售变化的趋势来看,大势没有改变,基本生活用品基本保持了平稳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继续较快增长,一些受疫情冲击的行业或者产品销售在目前疫情防控的形势变化下也呈现了恢复的势头。消费数据全面改善据开源证券整理,分品类看,必选消费保持较高增速。以粮油食品、饮料、烟酒、药品为代表的必选消费品类依然保持较高景气度:4月销售额同比分别+18.2%/+12.9%/+7.1%/+8.6%,增速环比3月份分别-1.0/+6.6/+16.5/+0.6百分点。此外通讯器材、日用品、文化办公4月份增速分别达+12.2%/+8.3%/+6.5%,增速环比3月份分别+5.7/+8.0/+0.4百分点,增幅进一步扩大。文化办公、日用品等环比改善的主要原因为随着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对于这两个品类的需求正逐渐回暖;通讯器材增速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为线上渗透率较高,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可选消费品类中,化妆品品类增速由负转正,金银珠宝、服装品类环比改善明显。4月化妆品同比+3.5%(3月为-11.6%),增速由负转正复苏明显;金银珠宝/服装鞋帽针纺织同比-12.1%/-18.5%,跌幅大幅收窄18.0/16.3百分比,环比出现明显改善。线下客流的逐步恢复、以及复工率的不断提升有望带动金银珠宝企业销售额的逐渐回暖。汽车、建材、家具、家电等品类销售额同比分为+0%/-5.8%/-5.4%/-8.5%,增速环比3月分别+18.1/+8.1/+17.3/+21.2百分比,均有明显回暖。汽车以及地产相关行业的销售出现改善,主要原因为政策鼓励下汽车、房地产限购有所松动,地产周期相关品类如家具、家电类的销售也出现回暖。未来,随着人们社交需求的逐渐恢复、以及各地消费券等政策刺激不断推出,预计可选消费品类增速有望持续恢复。4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31.1%,环比3月增速为15.7百分点,有所改善。4月线下商场客流有所恢复,但较疫情前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随未来客流逐步恢复,预计餐饮行业收入将逐步回暖,据证券时报报道,进入5月以来以购物中心等实体商业为代表的北京客流回暖率已接近五成,部分购物中心客流环比上月增长近一倍。今年消费规模有望达45万亿元中国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中国消费规模有望达到4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在魏建国看来,如果中国能抓住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涌现带来的机遇,不仅能够提振消费增长,对推动消费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有好处。他预计,2020年中国外贸走势将“前低后高”:二季度持续恢复,三季度比较高,四季度实现“翘尾”。据开源证券测算,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恢复较快,且占社零比重持续提升。4月份当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215亿元(同比+17.1%),增速环比3月份 +10.8百分点;而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用类商品分别增长36.7%和12.4%,穿类商品下降12.0%。疫情对居民外出和线下消费影响明显,部分消费需求转移至线上,带动线上渠道零售增速恢复较快。公开数据显示,五一假期中国电商销售普遍快速增长,部分平台销售增速超过40%;直播带货迅速蹿红,短短五天内电商直播场次和直播商品数量同比分别增长1倍和4.7倍,无论是央视主持人搭档顶流网红的“小朱配琦”,还是格力掌门人董明珠两次直播秀,都产生了热点话题和巨额成交量。魏建国因此总结称,电商正瞄准老人等潜力有待继续开发的消费者群体;各地鼓励消费政策力度不断加码,新型消费将持续快速增长,并引领全球消费市场。基于这些有利条件,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从去年约40万亿元增长到45万亿元,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另外,4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669亿元,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增加2280亿元,同比去年同期1093亿元的增量多增1187亿元,翻了一倍。从贷款数据来看,民众消费欲望强烈。A股大消费板块受益MSCI宣布半年底审议结果,中国A股在岸指数增加成份股61只,剔除18只,其中食品饮料股票三全食品、洽洽食品、安井食品等被纳入MSCI指数。年初至今,Wind大消费板块涨幅也强于大市。展望后市,多家机构认为,消费板块业绩将持续提升,市场表现较好。中原证券研报称,2019年四季度,各个消费板块的业绩指标都有所恶化,2020年一季度业绩的继而深跌,既是受累于疫情,也是上年四季度基本面走弱的持续。消费板块基本面走弱是对社会消费零售额同比增速逐季下探的反映。但是,有些消费板块在消费属性方面具有坚强的韧性,通过四季度和一季度的业绩探底,下半年业绩回升的概率较大,包括超市及便利店、旅游休闲、酒店、白电、白酒和啤酒板块。粤开证券认为,目前中国应对空间充足,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货币政策4月、5月两次针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以2008年为例,3个月后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在CPI和社零数据上显现出来。因此,以货币宽松为起点,为消费破冰,带动企业营收提速,提振二级市场信心的历史预计也会在今年重现。开源证券研报称,一季报披露之后,市场更多关注终端需求的边际改善。提出着眼于消费复苏的弹性,短期从边际变化与全年业绩确定性两个角度来寻找投资机会;长期建议从红利角度,把握可持续获得成长红利的企业。结合行业前景、竞争格局等综合判断,认为高端白酒、调味品行业仍是投资首选。国泰君安证券研报指出,从宏观层面看,消费已全面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展望未来,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以及经济结构逐渐调整,内需的力量将会充分展现!这将是未来数十年影响经济增长的最核心驱动力! 经济进入平稳期,消费进入下半场,未来两个大的消费方向,可以概括为:“供给看效率,需求看红利”。从供给端来看,整个消费板块的增长已经进入挤压式增长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更多地体现为效率之间的竞争,而效率又体现为企业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团队、机制、文化的竞争。从这个角度而言,投资者应该重点配置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竞争优势,通过挤压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来获得成长。这在过去几年资本市场体现的淋漓尽致,消费白马股一骑绝尘!从需求端来看,虽然整体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但消费升级在持续,很多行业依然具备较大的红利空间,比如三四线城市的人口红利还在继续,这些城市人口基数大、收入增长快、边际消费倾向高,大多处在大众消费和品牌消费阶段,为零食、化妆品、免税、体育、休闲娱乐、户外运动等细分领域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5月土地市场延续上月的“小阳春”行情。6月2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受监测的300个大中城市土地市场供需环比继续回升,土地交易楼面均价及溢价率也同环比上行。 从今年4月份开始,在房地产市场整体复苏的情况下,地方城市纷纷加大供地力度,尤其是一二线热点城市普遍推出的一些出入条件优越的优质地块持续提振土地市场行情。5月,从供应端来看,全国300个城市共推出土地2596宗,推出土地面积合计1031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类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综合性用地)939宗,土地面积合计4626万平方米。 成交方面,5月份300个城市共成交土地1932宗,成交土地面积724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类用地729宗,成交面积3573万平方米。 从土地收入来看,5月份300城市土地出让金环比4月份下滑5个百分点,不过较去年同期相比仍然微幅增长。其中,杭州揽金近345亿元居首。综合来看,月内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5258亿元,环比减少5%,同比增加3%。其中,住宅用地出让金总额为4758亿元,环比减少2%,同比增加8%。 由于土地市场热度持续,以及优质地块入市的带动效应,5月份300城市整体土地成交均价环比上行,各线城市成交均价同比均增,其中一线城市同比倍增。具体来看,5月全国300个城市成交楼面均价为3616元/平方米,环比增加16%,同比增加31%;其中住宅类用地成交楼面均价为5972元/平方米,环比增加20%,同比增加28%。 从土地溢价率来看,5月份土地平均溢价率环比微幅上涨。其中,二三线城市溢价环比基本持平,宅地溢价率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平均溢价率为17%,环比增加1%,较去年同期下降3%;其中住宅类用地平均溢价率为19%,较上月增加1%,较去年同期下降4%。 从不同城市土地市场表现来看,5月份一线城市供求总量同环比走高,出让金领涨各线城市,溢价率环比上涨10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整体供求量同环比走低,楼面均价环比微涨,出让金总额环比缩水近两成。三四线城市供应量环比增加一成,成交量环比缩水近三成,楼面均价同环比均增。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对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城市出台了延缓交纳土地出让金、延缓开工等支持政策。3月以来,地方调控政策以稳为主,多地优化人才落户、人才购房等政策。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王若辰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土地市场行情仍有所升温:溢价率稳步上升,地价见底回升,部分城市再现“小阳春”。 针对未来土地市场的运行趋势,王若辰分析表示,拿地需求将基本回归正常水平。“由于当前全国整体市场土地溢价率仍处于低位区间,未来上升的空间将大于下降空间。”
□ 中国银保监会网站10日发布的《关于2020年第三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三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85097件,环比增长26.5%。 从投诉反映的主要问题看,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48406件,环比增长43.5%,占投诉总量的56.9%;涉及个人贷款业务投诉20219件,环比增长33.5%,占投诉总量的23.8%;涉及理财类业务投诉4337件,环比减少59.1%,占投诉总量的5.1%。 其中,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7278件,环比增长16.1%,占投诉总量的32.1%;股份制商业银行37475件,环比增长30.6%,占投诉总量的44.0%;外资法人银行447件,环比增长19.8%,占投诉总量的0.5%;城市商业银行(含民营银行)8471件,环比增长46.0%,占投诉总量的10.0%。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三名;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的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名;东亚银行、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的投诉量位列外资法人银行前三名。
“就算我愿意降价出租,也不见得有租客。”“公司清理了赔本房源,拆掉了隔断间,房源少了以后,部分地区的租金确实上涨了。”针对目前租房市场的情况,房东和中介人员的反应截然不同。 日前,中国证券报记者在租房市场调研时发现,当前租房市场正处于淡季,加上今年受疫情影响和长租房平台频频“爆雷”,租房市场出现了房东降价找不到租客、中介公司“砍量提价”的现象。 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全国重点城市租金均价创近两年新低,11月租金更是创近5年同期新低。 □ 租金普遍下降 “之前每月成交10单轻而易举,最近几个月平均每月就只有1单。”张宇(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张宇在某头部租赁公司西安区域公司做销售,负责西安莲湖区及周边区域的新房和租房业务。张宇说,“如果租房不行了,我就只能做新房市场了。” 张宇的经历或是当前租赁市场现状的折射。随着市场转冷,叠加疫情影响,租房市场持续降温。 诸葛找房数据显示,11月,全国50大中城市租金挂牌均价为34.71元/平方米/月,创了2019年1月以来的新低。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监测的18个城市租赁成交量于8月达到峰值后,9月开始转淡。9月至11月的成交量连续下降,平均环比降幅达13.7%,高于去年同期10.6%的环比降幅,11月的租金更是创近5年同期新低。 各等级城市租金普遍下降,11月一线城市租金环比跌幅最大。诸葛找房数据显示,11月一线城市平均租金环比下跌1.2%,同比下跌2.9%。北京、上海两地租金均下降,分别环比下跌1.98%和1.57%;二线城市平均租金环比下跌0.58%,同比下跌3.1%。 贝壳研究院监测的18个城市中11月超四成城市租房市场的成交量环比降幅超10%,包括西安、天津、大连、青岛、济南、廊坊、烟台等。诸葛找房数据显示,上涨城市中,11月成都、珠海、泉州等地租金上涨,成都以1.95%的环比涨幅排第一位,原因是受成渝都市圈利好带动,租金市场相对活跃。 房东“等候”平台“出击” 在租房市场持续降温的背景下,有中介公司“砍量提价”。 有租客日前称,“为什么整体租金在下降,自己的房子却在涨价?”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北京租赁市场了解到,上述租客反映的问题或和该平台折扣活动结束有关,且目前该平台低价房源已基本出租。 在走访过程中,一平台销售人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清理了前期收房价格较高但赔本的房源,部分区域拆掉了隔断间,导致房源减少,公司上调了租金。” 也有租赁公司“想降价却不能降。”成都某租赁公司负责人表示,“如果是房东直租,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多降点也就出租了。但对平台而言,是想降价却不能降,这是行业规则。” “高租价”同样是市场降温的一大因素。成都“二房东”赵先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在一个租赁公司平台上看到金牛区一个小单间,每月至少要800元租金,还不包括服务费等。”在他看来,“市场上不少房源依然偏贵。” 房东则在寻租客。成都市程先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出租的房源大部分是自己的,也有少量是租来的房源。之前的租客多是朋友或熟人,因为疫情、裁员,许多租客搬走了,现在很多房源处于空置状态。”“就算我愿意降价出租,也不见得有租客。”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11月全国重点18城房源成交周期为47.5天,环比延长1.4天,同比延长8.9天。今年前11个月重点18城房源成交周期为51.0天,同比增长32.9%,客源成交周期为10.3天,同比增长85.6%,租赁市场业主房屋出租难度增加。 市场出现恢复迹象 贝壳研究院报告称,监测的18个城市租赁成交量从9月开始呈现下降,10月、11月维持下降态势,预计12月租赁市场将继续保持低迷。 不过,租赁市场的下降幅度开始收窄。诸葛找房数据显示,11月全国大中城市租金挂牌均价环比下降0.7%,环比降幅较10月收窄了0.46个百分点。 “短期影响肯定很大,但成都属于人口流入城市,等经济好转,需求肯定会拉起来的。”程先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北京某租赁公司人员称,“对比去年,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北京租客少了,房租市场低迷。但最近开始有所改变,随着春节后来北京找工作的人增加,市场肯定会恢复的。”
三季度,银行消费者投诉量有所增加。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简称:银保监会消保局)12月10日通报数据显示,三季度,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85097件,环比增长26.5%,算下来,银行平均每天被消费者投诉900多件。从投诉反映的主要问题来看,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占比过半,达56.9%。此外,个人贷款业务和理财类业务也成为投诉较为集中的领域。 多家银行投诉量显著上行 银保监会消保局通报数据显示,三季度,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 投 诉 85097 件 , 环 比 增 长26.5%。其中,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7278件,环比增长16.1%,占投诉总量的32.1%;股份制商业银行37475件,环比增长30.6%,占投诉总量的44.0%;外资法人银行447件,环比增长19.8%,占投诉总量的 0.5%;城市商业银行(含民营银行)8471件,环比增长46.0%,占投诉总量的10.0%;农村中小金融机构3418件,环比增长31.7%,占投诉总量的4.0%;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8008件,环比增长27.8%,占投诉总量的9.4%。 具体来看,第三季度,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法人银行投诉量的中位数分别为4397件、3370件、3件。多家银行投诉量显著上行,如百信银行环比增长79.8%、浙商银行(行情601916,诊股)环比增长70%、恒丰银行环比增长44.4%。 投诉与业务量对比方面,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的中位数为373.6件/千营业网点,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的中位数为86.2件/千万个人客户;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的中位数为1931.3件/千营业网点,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的中位数为444.5件/千万个人客户;外资法人银行的平均每千营业网点投诉量的中位数为250.0件/千营业网点,平均每千万个人客户投诉量的中位数为614.3件/千万个人客户。 股份行超八成投诉信用卡 从投诉反映的主要问题来看,信用卡业务、个人贷款业务和理财类业务投诉量占比居前。其中,信用卡业务依然是银行业消费投诉的“重灾区”。 通报显示,三季度,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接收并转送的银行业消费投诉中,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48406件,环比增长43.5%,占投诉总量的56.9%。 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14628件,环比增长82.0%,占投诉总量的53.6%;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30870件,环比增长29.1%,占投诉总量的82.4%;在涉及外资法人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343件,环比增长21.6%,占投诉总量的76.7%。 在消费者纷纷“吐槽”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和多家银行已出手规范信用卡业务的管理。其中,6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的通知》,其中,分期业务收费不透明、质价不符,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客户信息安全,违规泄露、滥用客户信息;对债务人或担保人违规不当催收等成为整治要点。同时,亦有多家大型银行因踩雷信用卡业务被处罚。从违规原因来看,包括信用卡授信审批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违规办理信用卡客群分期业务,导致资金回流持卡人或被挪用;信用卡透支用于非消费领域;违规办理信用卡汽车分期业务等。 另一方面,个人贷款业务依然是投诉较为集中的领域。三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中,涉及个人贷款业务投诉20219件,环比增长33.5%,占投诉总量的23.8%。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4060件,环比增长44.4%;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2997件,环比增长42.9%;在涉及外资法人银行的投诉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49件,环比增长6.5%。 此外,涉及理财类业务投诉4337件,环比减少59.1%,占投诉总量的5.1%。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理财类业务投诉2134件,环比减少75.8%;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理财类业务投诉1762件,环比增长33.5%。
“就算我愿意降价出租,也不见得有租客。”“公司清理了赔本房源,拆掉了隔断间,房源少了以后,部分地区的房价确实上涨了。”目前的租房市场上,房东和中介人员的说法截然不同。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当前租房市场正处于淡季,受疫情影响叠加长租公寓频频“爆雷”,出现了房东降价找租客,中介公司“砍量提价”的现象。 机构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受监测的全国重点城市租金均价创近两年新低,11月租金更是创近5年单月同期新低。 一线城市租房市场显著降温 “之前每月成交10单轻而易举,最近几个月平均每月就1单。”张宇(化名)表示。张宇在某头部租赁公司西安区域公司做销售,负责西安莲湖区及周边区域的新房和租房业务。 张宇的经历或是当前租赁市场现状的折射。诸葛找房数据显示,11月,全国50大中城市月租金挂牌均价为34.71元/平方米,环比下降0.7%,同比下降1.79%。市场转冷叠加疫情影响,租房市场降温持续,每月34.71元/平方米的租金均价创下了2019年1月以来的新低。 图片来源:诸葛找房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监测的18个城市租赁成交量于8月达到峰值后,9月开始转淡。9月至11月的成交量连续下降,平均环比降幅达13.7%,高于去年同期10.6%的环比降幅,11月的租金水平降至近5年同期最低值。 图片来源:贝壳研究院 在11月租金普降的背景下,一线城市的租金水平环比跌幅最大。诸葛找房数据显示,11月一线城市平均租金环比下跌1.2%,同比下跌2.9%。北京、上海两地的租金水平均下降,分别环比下跌1.98%和1.57%。二线城市平均租金环比下跌0.58%,同比下跌3.1%。 具体城市方面,贝壳研究院监测的18个城市中,11月超四成城市的成交量环比降幅超10%,包括西安、天津、大连、青岛、济南、廊坊、烟台等。诸葛找房数据显示,11月租价上涨的城市中,成都、珠海、泉州等地租金上涨明显,成都以1.95%的环比涨幅排第一位。成都受成渝都市圈利好带动,租房市场相对活跃。 中介适时调整应对危机 租房市场持续降温下,有中介公司开始“砍量提价”。 有租客日前称:“我的租金还涨了。”记者走访北京租赁市场了解到,该租客反映的问题或与处于淡季,租赁平台的折扣活动结束有关。 走访过程中,有中介平台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公司清理了前期收房价格较高但赔本的房源,部分区域拆掉了隔断间,导致房源减少,公司上调了部分房源租金。” 也有租赁公司“想降价却不能降”。成都某租赁公司负责人表示:“如果是房东直租,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多降点也就出租了。但对平台而言,要维护行业,想降价却不能降。” 成都“二房东”赵先生告诉记者:“我在一个租赁公司平台上,看到金牛区一个小单间,每月至少要800元,还不包括服务费等。”在他看来,“市场上不少房源依然偏贵。” 也有些房东在积极寻找租客。成都市程先生告诉记者:“我出租的房源大部分是自己的,也有少量租来的房源。之前的租客多是朋友或熟人,因为疫情、裁员,许多租客搬走了,现在很多房源处于空置状态。就算我愿意降价出租,也不见得有租客。”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11月全国重点18城房源成交周期为47.5天,环比延长1.4天,同比延长8.9天。今年前11个月,重点18城房源成交周期为51.0天,同比增加32.9%,客源成交周期为10.3天,同比增加85.6%,租赁市场业主房屋出租难度增加。 各方静候市场升温 诸葛找房认为,11月多数城市租房市场处于淡季,租金呈现持续下滑态势,市场活跃度较低,预计12月在租赁需求较弱的情况下,市场或将维持低温。 另一端,诸葛找房数据显示,11月全国大中城市租金挂牌均价为34.71元/平方米/月,环比下降0.7%,环比降幅较10月收窄了0.46个百分点。 “短期内影响肯定很大,但成都属于人口流入城市,等经济好点,需求肯定会拉起来的。”程先生表示。 北京某租赁公司人员称:“对比去年,今年受疫情影响,北京租客少了,房租是跌了。但最近开始有所改变,春节后来北京找工作的人数增加,市场肯定会恢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