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拟以不超190.67亿元对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上市企业进行投资 宁德时代公告,为契合公司业务长期发展需求,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保障行业关键资源的供应,公司拟围绕主业,以证券投资方式对境内外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上市企业进行投资,投资总额不超过2019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50%,即不超过190.67亿元(不含本数)人民币或等值币种,有效期限自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 星辉娱乐拟定增募资3亿元 国联证券等参与认购 星辉娱乐披露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预案。本次拟发行股票数量为89,820,359股,发行价格为3.34元/股,拟募集资金总额为30,000.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拟投资于网络游戏开发及运营建设项目。本次发行获配对象为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阅资本管理股份公司、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财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兴证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华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三零三组合、华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华泰资产定增新机遇资产管理产品。 惠程科技拟定增募资不超11.77亿元 丰富公司核心产品 惠程科技披露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本次发行对象为不超过35名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17,690.10万元,募集资金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拟全部投入输配电设备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改造与扩能建设项目、超级直流智能充电桩研发和生产项目、电网智能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本次募投项目的建设是公司基于下游市场的发展契机,在现有产品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公司核心产品的战略布局,实现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
15家券商前7个月新增借款超1700亿元 大规模发债“补血”是主因 今年以来,券商加杠杆趋势明显,新增借款数额持续增加。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日有15家券商密集披露今年1月份-7月份的新增借款情况(新增借款超当年净资产的20%或40%触发信披标准),累计新增借款额1738.82亿元。 从各家券商披露的新增借款分类明细来看,发行债券、收益凭证成为前7个月券商新增借款大幅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券商新增借款的方式还包括同业拆借、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拆入资金、收益权转让等。 8家券商新增借款 超去年年末净资产的40% 仅8月6日、7日两日,就有包括国泰君安、中信建投、中泰证券、安信证券在内的15家券商集体披露今年1月份-7月份新增借款情况,累计新增借款1738.82亿元。其中,7家券商新增借款超2019年年末净资产的20%,其余8家券商新增借款已超2019年年末净资产的40%。 具体来看,新增借款占2019年年末净资产比例最高的为中信建投。截至7月末,中信建投今年前7个月已累计新增借款327.88亿元,占2019年年末净资产的57.63%,新增借款主要包括债券、收益凭证等。 其中,中信建投发行债券余额较2019年年末增加60.96亿元,变动额占上年末净资产的比例为10.72%,主要是中信建投发行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券余额增加所致。中信建投其他借款(含收益凭证、转融资等)余额较2019年年末增加255.53亿元,变动额占上年末净资产的比例为44.91%,主要是收益凭证、转融资余额增加所致。此外,中信建投银行借款余额较2019年末增加11.39亿元。 此外,中金财富、南京证券、长城证券3家券商前7个月的新增借款占2019年年末净资产比例也均超50%。 从长城证券的新增借款的分类披露(合并口径)来看,仅有发行债券及收益凭证两项。截至7月末,长城证券发行债券余额较2019年年末增加32.8亿元,变动数额占2019年年末净资产的比例为18.9%,主要是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增加所致。同时,长城证券其他借款余额较2019年年末增加54.23亿元,变动数额占上年年末净资产的比例为31.25%,主要是发行收益凭证增加所致。而华西证券今年前7个月的新增借款全部因发行的收益凭证、公司债券及短期融资券所致。 据《证券日报》记者观察,目前券商新增借款主要以发行债券、收益凭证为主。15家券商中仅有4家使用银行贷款方式借款。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赵亚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政府放宽了企业发债的额度控制,企业债相对银行贷款要求没有那么严格,而且券商自己有发行渠道,融资比较容易,因此发债成了券商融资的重要手段。” 对于今年新增借款对各家券商偿债能力的影响,各家券商表述基本一致,均表示新增借款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属于公司正常经营活动范围。 允许券商公开发行次级债 有效提升杠杆运用水平 随着券商向重资本业务的转型,年内券商不断发行短期融资券、证券公司债、证券公司次级债、可转债等发债融资方式补充资本金,以增强竞争力。从上述各家券商披露的新增借款分类明细来看,发行债券也成为年内券商新增借款大幅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同花顺iFinD数据后发现,今年前7个月,券商通过发行证券公司债、证券公司次级债、短期融资券及可转债的形式,已累计募资9681.26亿元,同比大增98.86%。其中,发行141只证券公司债,募资3450.68亿元;发行41只证券公司次级债,募资751.58亿元;发行198只短期融资券,募资5451亿元,发行1只可转债,募资28亿元。 5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的决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在《管理规定》发布前,券商只能非公开发行次级债券,发行减记债等其他品种也缺乏明确依据。修改后的《管理规定》进一步拓宽了券商发债渠道。 对此,东方证券分析师唐子佩认为:“《管理规定》允许券商公开发行次级债,无疑将显著拓展券商次级债融资渠道,有效提升杠杆运用水平,充实资本,提升防风险能力,同时也为券商发行其他品种的公司债奠定了法律基础。” 国开证券分析师程凌也表示,“在当前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如能补充长期的低成本资金,有利于券商做大资产规模,提升杠杆率和盈利能力。此外,《管理规定》为创新品种预留了制度空间,券商融资渠道有望进一步拓宽,未来券商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将成为竞争的重点,大型券商将更具优势。”
不同于上半年的缩量发行,步入7月,银行同业存单发行规模急涨,净融资额更是出现超季节性增长,一度引发市场关于银行负债稳定性的讨论。 据Wind资讯统计,7月同业存单净融资额达5866.5亿元,创下三年多来单月新高,其中,国有大行是主要推动因素。 不只是量上的扩大,近来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也呈上行态势。光大证券研报显示,截至7月末,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1个月、6个月和1年期存单价格分别为2.20%、2.77%、2.88%,较年初以来最低点分别上行120BP(基点)、137BP和120BP,已基本回补年初以来的降幅。 对于同业存单发行“量价齐升”的现象,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主要原因在于近期银行结构性存款的压降使得流动性管理压力加大,需通过发行同业存单保持负债端的稳定;同时,“股债跷跷板”效应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存单发行利率的上行。 同业存单“量价齐升” “低迷”了许久的同业存单迎来反弹。目前,随着资金面的边际收敛,同业存单市场在7月再现“量价齐升”。 据记者梳理Wind数据,7月同业存单总发行量达17998.50亿元,总到期量为12132亿元,实现净融资额5866.50亿元,远高于前6个月累计-4910.49亿元的净融资额,而且还创下2017年2月后的新高。 从发行主体结构分析,国有大行发行规模明显提升。“此前同存的发行主体是以股份行和城商行为主,国有大行发行规模相对较低,但步入7月,国有大行发行份额大幅提高,城商行占比则下降。”北京一位银行业资深分析师对记者称。 具体而言,据光大证券统计,1~6月,股份行和城商行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分别为2.83万亿和3.23万亿元,占比分别为36.19%和41.35%;国有大行仅发行7507亿元,占比为9.59%。7月国有大行发行占比提升至32.97%,股份制占比为32.91%,较上半年略有下降,城商行占比则降至27.28%。 对于这一变化,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对记者表示,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6月份以来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结构性存款压降规模较大、零售存款稳定性下降,部分需要同业存单替代补充;二是这两类银行同业负债占比离1/3的考核线尚有一段距离,具有更大的回旋空间,而中小银行同业负债占比较高,信用等级偏低,存单发行难度相对较大。 除了发行规模反弹,近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也出现明显走升。据Wind资讯数据,7月同业存单发行的加权平均利率为2.5748%,较上月上升了约0.3个百分点。实际上,从6月起,存单发行利率就有上升,且股份行利率上升较城商行、农商行更多。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6月以来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城农商行同业存单发行的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上行了约117BP、55BP。其中,股份行各期限同业存单利率上行较为均匀,城农商行则以中长期限为主,全期限、1年期发行利率分别上行约55.6BP、96.9BP。 “存单利率上行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对负债的缺乏,”前述银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作为配平负债的主要工具,在‘替代品’结构性存款被压降的情况下,同业存单发行需求相应增加,而随着供给量的增多,发行利率自然上升。”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亦对记者称,上半年货币政策较为宽松,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银行并不需要发行很多同存就可满足资金需求;到了5月,货币政策操作有所收敛,同业存单募集资金需求重新上升;而在跨季、跨半年后,短端存单的供给相对减少,长端存单的供给相对增加,使得中长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上行较多。 另外,明明还提到,“股债跷跷板”效应对利率上行也产生一定影响。他认为,短期内股市的快速上涨对债市有一定冲击,也对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上行产生了推力。因为股市上涨会使得货币市场基金面临较大赎回压力,而货币市场基金是同业存单的主力持有者,进而对存单发行产生冲击。 还有观点称,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宽松预期的转向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存单发行利率的上行。近期在货币市场利率抬升后,银行间市场杠杆率回落,由此,银行负债端“压力”从回购市场转移至存单上,进一步放大了存单利率的上行幅度。 对债市冲击有限 同业存单利率的上行以及融资量的放大,同步引发了市场对于债市的担忧。近期债市收益率又经历一波调整,有观点将机构负债端收缩视为调整的一大核心逻辑。而目前1年期同业存单与1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分位数处于相对高点,同业存单利率或对短端利率债产生一定制约。 “尽管对短端利率债存在制约,但其对中长端利率债的替代作用可能不会很强。”明明称,考虑到银行体系在负债端成本较高的基础上大概率会加大债券的配置力量,长端利率债的配置价值预计将逐渐显露。未来,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将在2.8%~3.0%区间震荡。 兴业证券研究报告也表示,后续存单利率的变化对市场的冲击将减弱。流动性和基本面仍是主导债市的核心矛盾,货币政策大概率调整为“稳货币+结构性宽信用”的组合,总量宽松的斜率可能放缓,结构性的导向更为明确,基本面大概率继续“填坑”。 在此背景下,兴业证券建议,股优于债,信用债优于利率债,票息优于资本利得。“当下位置,债券整体价值一般,需要控制久期与仓位,市场回调后可适当买入但不建议追涨。但从传统配置盘的角度看,债券的性价比吸引力并不算差。” 兴业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黄伟平称。 而且,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同存发行“贵”有望得到缓解,利率上升空间有限。一方面是由于,参考往年金融体系的负债压力,存单利率并不具备持续上行的基础;另一方面,当前1年期存单利率基本保持在2.85~2.90%区间,接近1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水平(2.95%),较为符合央行的合意管控目标。 此前央行在2020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平稳运行”,并明确指出“同业存单、回购和拆借等银行之间融资工具的利率以及国债收益率曲线,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一定的短期波动。但从中长期看,大体也是围绕央行政策利率波动的”。 张旭则对记者表示,在货币投放“总量适度”环境下,后期资金面既难现前期宽松格局,也难进一步收紧。基于此,同业存单价格运行存在一定刚性,下行空间也将较为有限。
7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召开2020年系统年中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视频),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安排下半年重点工作。会议强调,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明确提出加快制定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办法等。 加快制定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办法,这是落实新《证券法》精神的一个重要布署。根据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证券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股票的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等证券发行文件中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已经发行并上市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责令发行人回购证券,或者责令负有责任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买回证券。如今,新《证券法》已经实施5个月了,对《证券法》第二十四条的落实,确有必要提到监管的日程工作中来。 对于欺诈发行公司来说,发行人回购证券,这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对于欺诈发行公司,目前监管上采取的举措是强制退市,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打击欺诈发行、对欺诈发行“零容忍”的重要表现形式。但目前在打击欺诈发行问题上明显存在着短板,那就是在打击欺诈发行的同时,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做得不够,结果是欺诈发行公司虽然被强制退市了,但投资者的利益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导致“上市公司欺诈发行、投资者买单”格局的出现,欣泰电气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实,并不是没有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措施,而是相关措施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比如,包括欣泰电气在内的诸多上市公司在IPO时都明确作出承诺,上市公司如果欺诈发行,发行人将回购所发行的股份。如果欺诈发行公司能兑现该项承诺的话,自然就不存在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了。而实际情况是发行人与控股股东根本就不兑现上市时的承诺。如欣泰电气以没有回购能力为由就将上市时的回购承诺踩在了脚下。 正是基于欣泰电气带给市场的教训,所以新《证券法》第二十四条提出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责令发行人回购证券”的要求,这显然是有的放矢之举措。但如何把这一举措落到实处,证监会在年中工作会议中提出“加快制定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办法”,就是落实上述要求的实际步骤。基于保护投资者的需要,这个“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办法”确实有必要尽快出台。而要让“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办法”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有几个实际问题是该办法所必须要予以明确或加以解决的。 首先是回购的股票必须是所有在市场上流通的股份。根据目前IPO公司的承诺,回购的股份为“依法回购首次公开发行的全部新股”。这个承诺对于新上市公司并不存在问题,但对于上市满一年之后的公司,这个承诺的表述就存在问题了。因为上市满一年之后,上市公司老股东的持股就可以上市流通了。这些股份流通之后并不属于“首次公开发行的新股”范畴,但这些股份上市流通后又流向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手里。因此,一旦上市公司欺诈发行罪名成立,上市公司同样也应该要回购这部分老股东减持出来的股份。其中,控股股东减持的股份应由控股股东予以回购。 其次,回购股票的价格应为股票发行价格与二级市场价格中的高价者。IPO公司承诺的回购价格为“不低于二级市场价格”,这个表述同样并不完善。比如,目前欺诈发行公司,在东窗事发后,股价会大幅下跌。如果按照大跌后的二级市场价格回购,显然将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回购价格应确定为发行价格与二级市场价格中的高价者,或确定为不低于东窗事发前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 其三,明确落实回购股票的资金来源。欣泰电气不履行回购承诺,其理由就是没有回购能力。因此,落实回购股票的资金来源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发行人、控股股东或实控人、负有相关责任的董监高、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都是资金来源的提供方。对于不提供资金来源的,除了冻结资产、财产之外,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时,从严从重处理,以此确保回购股票的资金来源,同时也对欺诈发行者起到震慑作用。
近日,冀中能源集团发布公告,公司2020年度第九期超短期融资券已于2020年7月30日发行,实际发行总额20亿元,期限180天,发行利率5.28%。募集资金拟用于归还自身即将到期的债务融资工具,不用于长期投资。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丽莎博士表示:“随着市场基本面的不断稳定以及集团项目的持续推进,冀中能源集团经营状况在不断向好。此次超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说明冀中能源集团债务融资渠道通畅,也更加强化了集团的融资功能,提高了对资金集中运营的能力。此外,超短期融资券也有助于集团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体制,督促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后续应在继续集中力量做强主业的同时,把创新放在首位,形成新动能,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冀中能源集团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以煤炭为主业,制药、现代物流、化工、电力、装备制造等多产业综合发展的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冀中能源集团唯一控股股东为河北省国资委。根据wind公开评级报告显示,冀中能源集团主体评级为AAA(大公国际、东方金诚),评级展望为稳定。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冀中能源集团现有27家二级单位,冀中能源集团分别持股三家上市公司冀中能源、华北制药和金牛化工44.48%、21.6%、20%的股份。产业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江苏、河南、内蒙、新疆、中国香港等13个省和地区。集团综合实力位居世界500强第347位,中国企业500强第86位,中国煤炭企业50强第5位。2019年完成原煤产量7539万吨,生产精煤1986万吨,实现营业收入2690亿元。 在煤炭业务板块,冀中能源集团拥有7家产煤子公司,煤炭产业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新疆、青海、云南等地。全集团煤炭年产量8000多万吨。拥有洗选厂29座,年洗选能力5655万吨。 在制药板块,冀中能源集团旗下华药集团目前已拥有国内首研首产的新产品20余种,继金坦公司在国际上首家研制生产成功新生儿用无汞乙肝疫苗之后,华药还拥有了国内最完整的微生物来源免疫抑制剂产品群,其中咪唑立宾填补了国内空白。 目前,国内独家新品注射用蜂毒针上市销售、肝素封管液上市,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抗狂犬病毒抗体获优先审批,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二类新兽药加米霉素及注射剂,填补了国内空白;国内首家取得“爱诺标博——30亿芽孢/克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9912可湿性粉剂”产品的母液和农药制剂登记证。 此次债券成功发行后,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冀中能源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情况,集团战略已经进行更改,由‘一体两翼、多元发展’调整为聚焦主业。目前河北航空已经出售给厦门航空,河北航空盈利非常好,厦门航空收购后已经成为国内第四大航空公司。另外,加快处置和变现写字楼和酒店投资;物流业务也在进一步完善,加快变现。” “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做大做强做优制药和煤炭主业,采矿技术方面处于全国第一梯队。虽然去产能以后仍然有对煤炭行业的歧视和投资限制,但真正来说煤炭行业百年之内不会消失。”上述负责人说道。
海外投资者热捧 中资美元债发行成本创近3年新低 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在欧美各国轮番流动性“放水”的助力下,中资企业海外发债正迎来好时机。 “2020年至今亚洲G3债券(即美元、欧元、日元计价债券)发行量已达到2094亿美元,其中1361亿美元来自中资发行人,占总量的65%。尽管3、4月份受疫情在海外蔓延冲击,中资美元债发行量同比有所下滑,但5月以来中资企业海外发债量已完全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7月发行量已超过去年同期。”德意志银行中国境内债券资本市场主管方中睿(Samuel Fischer)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称。 发行成本创近3年新低 根据联合资信统计的数据显示,从单月情况看,由于3月底疫情在美国严重暴发,引发市场恐慌情绪,4月中资美元债市场急速趋冷,发行规模明显萎缩,下降至50.57亿美元;但随着美联储采取积极的救市举措以及美国经济逐步重启,5月和6月中资美元债发行量逐渐恢复,分别上升至72.59亿美元和270.90亿美元。 中资美元债发行遇冷后的快速回温,主要得益于全球流动性宽松下债券发行成本的不断走低。方中睿表示,中资美元债市场自5月开始明显复苏,3、4月份暂时搁置的发行计划也已基本重启。疫情全球蔓延后,美联储接连采取激进的降息及经济刺激措施,向市场提供较大的流动性支持,美国国债收益率屡创新低,企业发行溢价和绝对发行成本也随之降至低位。当前中资美元债的发行成本创近年来新低,从而吸引更多中资企业发行。同时,得益于较低的发行成本,中资发行人今年以来更青睐大规模、长期限的美元债券。 “美联储于二季度创历史规模地向市场大量释放流动性,使得美国各期限国债收益率明显回落,中资美元债发行成本显著降低。二季度,中资美元债发行利率大幅下行,平均发行票息为4.78%,创2017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发行成本纪录。”联合资信研报称。 低利率环境对高信用等级债券发行所带来的利好尤为明显。例如,建设银行于6月底发行了10年期的20亿美元二级资本债,利率2.45%,创中资银行资本工具历史最低发行成本,以及全球银行巴塞尔协议III合规二级资本最低发行票息。国家电网7月30日发行14.5亿美元和16亿欧元双币种境外债券。其中,美元债5年期和10年期利率分别仅为1.138%、1.769%;欧元债6年期和12年期利率分别仅为0.797%和1.303%。 除海外市场的流动性环境利好美元债发行外,联合资信研报还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企稳有助于降低货币汇兑风险,增强了很多潜在中资美元债发行人的发行意愿。同时,今年3月,国家外汇局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系数从1上调至1.25,使得企业借外债的空间从原来净资产的2倍提高至2.5倍,建立外汇政策绿色通道,企业可在线上申请外债登记等,这些措施为中资美元债的发行提供了便利,推动了中资美元债市场在4月陷入低谷后得以迅速复苏。 投资者火热参与 一方面是中资企业抢抓低利率发行窗口,另一方面,海外投资者对中资美元债的投资热度也在反弹回升,当前的中资美元债正呈现供需两旺。 认购倍数或订单量通常能反映出投资者对债券的认可程度。7月以来,中资美元债发行的认购倍数多数都在3倍以上,有的甚至会高达10倍以上。 例如,在投资级债券中,国家电网发行的14.5亿美元和16亿欧元双币种债券,总订单簿峰值达到140亿美元和63亿欧元;中信建投证券于7月底发行的5年期5亿美元债,峰值时订单认购超12倍,最终定价较初始价格指引收窄50个基点。 高收益级债券中,房地产依然是海外投资者所青睐的投资标的。碧桂园于7月28日发行双年期共计10亿美元的债券,其中5.5年期最终定价4.2%,10年期最终定价4.8%,均低于初始价格,发行共吸引了超200家来自亚洲和欧洲的投资者认购,发行账簿峰值达到75亿美元。 方中睿表示,在投资级债券中,中资较大体量的发行人都实现了较低的发行溢价,体现了海外投资者的参与热情。在高收益级债券中,房企发行人占比较高,也一直受海外投资者青睐。因为投资者认为在中资美元债市场中,房企发行人在民企中资质相对较好,相关投资指数也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今年受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冲击,以及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影响,中资产业类民企美元债发行下滑明显,投资者也相对谨慎。大环境虽如此但机会犹存。 三季度市场热度仍高 展望下半年中资企业海外发债环境,在欧美央行短期内货币政策难现收紧的背景下,预计有望延续当前供需两旺的局面。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杨业伟表示,下半年中资美元债市场环境整体改善。资金面方面,为缓解美国日益加剧的经济下行压力,美联储在今年3月以来密集出台货币政策并使用多种货币工具,预计今年下半年,货币宽松政策仍将持续,直至经济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市场情绪方面,标准普尔500波动率指数(VIX)在经历了疫情期间的激增后已经回落至今年3月初水平,市场情绪得到一定缓和。境内基本面方面,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预计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速会明显好于上半年。全球流动性宽松、风险情绪提升以及境内基本面上都将驱动下半年中资美元债利差持续收窄。 方中睿表示,在中资美元债的投资者结构中,有近三成是海外基金公司等资管机构,这类机构对新兴市场的投资时常会受地缘政治风险和金融市场突发情况影响,因此,判断中资美元债市场的边际变化时会更关注海外基金公司的资金流动情况。5月以来,海外基金流入新兴市场的投资规模非常可观,8月历来是市场观望的低迷期,基金公司此时较少进行大规模投资头寸和投资策略的调整,但预计进入三季度后,相关配置会逐渐跟进。 “受欧洲推出经济刺激计划、美联储短期内仍会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等影响,国际投资者对三季度的投资环境较为乐观,海外基金仍会有较大的配置需求。不过,到了四季度,随着美国大选进入白热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强,目前尚难判断市场趋势。”方中睿称。 联合资信研报预计,如果下半年全球宏观经济面保持稳定,中资美元债的投资级债券(尤其是金融板块)的整体发行规模有望较去年同期继续回升;受美元债市场回暖及政策支持等因素支撑,下半年中资美元债的高收益板块发行规模有望边际回升,高收益主体的市场融资意愿也可能边际改善。
2020年,游戏行业进入典型的精品化时代。年初宅经济的火爆,让不少游戏公司业绩水涨船高。风风雨雨过后,游戏行业达成共识:精品才是核心竞争力。 在行业转型时期,掌趣科技也在不断自我进化和迭代,打造了不少爆款游戏。公司近年来以研发为导向的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天风证券研究显示,掌趣科技2019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近25%为A股最高,说明公司重视研发,预计研发投入将持续提升。 在行业流量红利趋缓的大环境下,研发实力成为游戏企业行稳致远的决定因素。坚持研发投入增强实力同时,公司内部正在着力提升独立发行和运营能力。研运一体化思路逐步落地,加上丰富产品储备以及较强出海发行能力,为掌趣科技后续业绩赋予充足弹性。 研发占比高,构建核心优势 掌趣科技业绩表现较为稳健,财报显示,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1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1亿元。2020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0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0.94亿元。 亮眼业绩背后,是新老产品的持续发力。截至2020年上半年,掌趣科技已经陆续推出数款精品自研游戏,包括《全民奇迹》、《拳皇98终极之战OL》、《奇迹MU:觉醒》、《一拳超人:最强之男》等,手游市场地位长期稳固。其中,《一拳超人:最强之男》、《境·界:灵压对决》等二次元漫改产品成功,显示出公司在传统MMO、卡牌品类之外的二次元、动漫IP改编等细分领域具备领先研发实力,有效扩充了产品边界。 2020年一季度,这些产品仍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盈利稳定,榜单排名有所提升。同时公司未来产品储备也相当丰富,且大多都是精品IP改编游戏,自带光环,外界看来,2020~2021将是其产品大年。 在今年6月底的腾讯游戏发布会上,掌趣科技自主研发、腾讯代理的全新华丽魔幻MMORPG《全民奇迹2》和公司联合开发、腾讯代理的国内首款正版授权手游《街霸:对决》已宣布开始预约。预计下半年公司将发布多款新游,其中关注度较高的《全民奇迹2》、《街霸:对决》、《真红之刃》均已取得版号。 精品自研游戏火爆背后,是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的结果。财报显示,2019年掌趣科技研发投入金额3.9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24.6%。过去三年间这一比例也分别维持在22.68%、25.51%、20.43%,位于行业较高水平,显示出公司一以贯之的强研发优势。 “以产品为中心,构建持续产出优质内容强研发体系,提升现有发行体系能效”是掌趣科技近年来研运一体化转型的核心目标。业内人士认为,精品游戏的可持续交付依赖于掌趣科技强大的产品技术实力和完备的研发管理体系,是游戏企业构筑自身核心竞争壁垒的关键,其背后应归因于对优质内容的高质高效投入。 今年年初,掌趣科技董事长刘惠城为公司提出了新的转型目标,即“建立全球化的研发与发行体系、加速次世代技术/美术突破和迭代、树立智能数据支持的产品与发行标杆”。从研发层面来说,就是以构建产品支撑平台、增强后IP时代产品能力,储备更多次世代技术/美术人才强化研发综合实力。可以看出,背后的深层逻辑依然是强研发支撑下的精品内容为王思维。 在技术立企定位下,掌趣科技持久布局的研发投入正快速发挥体系化作用。如公司已完成Unity3D、H5和虚幻4引擎框架搭建,并在尖端技术领域做出突破,《全民奇迹2》就是当前市面上为数不多成熟运用虚幻4引擎开发的手游。公司建立起专业的大数据分析平台,为现有及后续产品从立项到上线乃至长期运营维护提供数据支撑和保障。 研运一体化转型提速,提升盈利质量 对于掌趣科技来说,近年来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强化研运一体,强调自主发行和运营。虽然和腾讯在资本和业务上都有密切合作,但并不单纯依赖腾讯。据了解,《一拳超人:最强之男》等掌趣科技2019年新上线作品均为公司自主研发及自主发行,代表其已初步完成国内外发行运营体系的建设与整合,并通过自主产能的持续性释放提升其能力。目前公司海外发行已相对成熟,2019年境外收入占比41%,国内发行体系则通过天马时空自有买量和外部代理构建,形成全覆盖的游戏发行能力。公司运营业务线负责人是COO黄萍,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积累,其职责是持续建立和完善国内发行、海外发行、投资及商务拓展体系,并与研发部门形成紧密耦合。 《一拳超人:最强之男》是掌趣科技展露发行能力的一部力作,这款回合制卡牌手游借力人气漫画IP《一拳超人》收获超高热度。相关研报显示,《一拳超人:最强之男》在2019年为掌趣科技带来收入2.64亿元。截至2020年4月30日,该游戏累计收入近5.0亿元,总充值流水达9.0亿元,活跃用户数达到1889.2万人。2020年通过多次版本更新,丰富游戏内容,2020年1~4月游戏流水达4.21亿元。从《一拳超人:最强之男》到《真红之刃》,能够看出掌趣科技正加速增强国内外市场的买量发行能力,通过自研、发行双轮驱动拓展成长空间,提升盈利质量。 实际上,研运一体化是游戏企业近年来增收降费,强化产业链布局的一个重要趋势,“一拳超人”手游的成功既得益于IP的巨大影响力和过硬产品品质,也是掌趣科技研发、发行体系升级的结果。公司围绕经典IP改编游戏,已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爆款产品系列化开发、运营的方法论,并在其自研产品市场表现上得到一次次印证。 比如魔幻题材系列续作《全民奇迹2》(虚幻4引擎)、《王者罗兰》(H5)借力新兴引擎,《街霸:对决》和之前开发的《拳皇98终极之战OL》都是日本格斗游戏IP+连击卡牌类玩法,均有望延续前作优秀表现。据统计,《全民奇迹》2014年底上线,迄今全球累计流水超83亿元,《拳皇98终极之战OL》2015年7月上线,全球累计流水超60亿元。这些长生命周期游戏ARPPU保持相对稳定,不断贡献收入,其产品逻辑和成功经验有望在新作上再次得到验证。 出海变现强劲,逐鹿全球游戏市场 根据Newzoo最新发布的《2020全球游戏市场报告》,2020年,全球游戏市场将产生1593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9.3%。预计到2023年底,全球收入将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2008亿美元,届时全球玩家总数将超过30亿。 掌趣科技近年来大力拓展海外业务,境外市场开拓和发展局面良好。2019年公司境外营收6.61亿元,同比增长1.11%,占比为40.87%,上升7.7个百分点。凭借突出的国际化发行及协同能力,《奇迹MU:觉醒》、《拳皇98终极之战OL》、《魔法门之英雄无敌:战争纪元》等在海外地区发行取得了优异成绩。比如上线超过两年的《奇迹MU:觉醒》已先后在韩国及东南亚市场大受欢迎。上线超过五年的《拳皇98终极之战OL》则在日本市场表现亮眼,并持续拓展欧洲、北美等海外市场。 2019年,《拳皇98终极之战OL》及《奇迹MU:觉醒》合计占到境外游戏业务收入的86.5%。2019年2月《奇迹MU:觉醒》上线东南亚地区,在泰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AppStore及GooglePlay下载、畅销双榜TOP5,并荣获2019GooglePlay年度最佳对战游戏奖。 2020年第二季度,公司自主研发并发行的《一拳超人:最强之男》手游在东南亚各国正式上线,一举登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GooglePlay下载榜及AppStore下载榜首位,并获得GooglePlay精品推荐,成为中国游戏扩展海外市场的又一标杆级产品。这也是该游戏继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后的出海“开门红”,为其后续进一步进军全球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在东南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根据SensorTower数据显示,2020年Q1东南亚市场手游下载量达到18.2亿次,同比增长45.6%,收入规模达到4.8亿美元,同比增长29.1%,其中国产手游占据了TOP20中的13席。能够在高度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不仅显示出《一拳超人:最强之男》手游优秀的产品品质及文化适应力,同样证明了掌趣科技对于产品本身适配当地市场的深入理解,从本地化研发、渠道拓展、投放推广、精细化运营等各产业环节下足了功夫。 据悉,《一拳超人:最强之男》接下来还将计划面向日本等更多全球市场发行,同时公司旗下多款新老作品也在持续推进并完善全球化的立项-研发-发行-运营产业链条,继续整合全球优势资源,深化海外业务布局。 游戏产业已经是一盘全球棋局,更多的机会在海外,这一点毋庸置疑,腾讯今年也明确表示要加快游戏出海步伐。掌趣科技出海产品品质大多经过内地市场检验与打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产品海外市场中的竞争力,其有望伴随后续多款新品上线进一步释放盈利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