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贷款利率更低了、数字信贷让抵押物依赖减少了、个人居家也能办理银行业务了、支付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了……2020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创新的步伐也在持续加快,金融服务质效大幅提高。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9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63%,同比下降0.6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同时,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截至2020年9月末,小微企业融资新增3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这些成绩背后的推动因素有哪些?未来还将迎来哪些创新机遇?对经济生活将产生何种影响? “减费让利”支持实体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企业都遭遇了营业收入下滑、现金流紧张等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生存发展、稳住经济基本面?推动金融系统“合理让利”成为关键抓手之一。 2020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抓住“合理让利”这个关键,保市场主体,加快降费政策落地见效,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从实践看,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三个渠道。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通过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这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让利;三是通过银行减少收费及支持企业重组、债转股等渠道让利。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测算,2020年前10个月金融系统已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说。 具体来看,2020年前10个月,金融系统通过降低利率为实体经济让利约6250亿元,通过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这两个“直达货币政策工具”让利约2750亿元,共计让利约9000亿元;通过减免服务费用、支持企业进行重组和债转股等措施,合计向实体经济让利大约1.25万亿元,完成了全年让利1.5万亿元的时序进度。 “总体来看,以上措施成效显著,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刘国强说。 “接下来,还要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取消信贷资金管理费、小微企业提前还款违约金等,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说。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减费让利政策能否持续这一问题,市场上也有担忧之声。刘国强说,下一阶段,央行将保持政策稳定性,用好用足现有优惠政策,持续释放相关政策红利,把已经出台的政策用好,进一步落实到位。 “非接触式”服务日渐丰富 在通过“减费让利”降低企业财务成本的同时,如何增加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可能性也至关重要。 在此过程中,金融科技无疑成为了防疫抗疫、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重要力量。“数字信贷从根本上改善了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贷款服务。”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说,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开展智能风控,减少对抵押物的依赖,大大提高了融资的可获得性。 监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末,中国银行业服务的小微企业信贷客户已达到2700万户,普惠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同比增速超过30%,农户贷款同比增速达14.3%。 广州众山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数字化的受益者。“受疫情影响,公司生产、销售下滑,资金压力很大。”该公司负责人说:“我们的上游企业主要是特种钢材供应商,原材料采购需要预付订金,下游企业以中外大型精密设备制造企业为主,应收账款账期较长。” 了解到企业困难后,结合企业经营模式,广州农商银行尝试使用“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上的产业链信贷产品,为企业办理了出口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该平台的技术优势在于融资申请、报关单核验、银行融资受理审核、登记放款等全流程均可通过线上完成,有效缓解了疫情期间面对面办理业务的不便,还减轻了远程单据核验与风险管控难度,缩短了外贸业务处理时间。”广州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企业金融服务,个人金融服务也在朝着“非接触式”方向快速革新。据记者了解,已有多家金融机构加速优化手机APP等线上渠道服务,旨在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线上金融产品。 “技术多跑路,客户零跑腿,这是工行提升个人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国工商银行个人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该行已依托云计算、分布式等技术搭建的科技平台,提供7×24小时“无接触”金融服务,其中,柜面业务的线上办理率已提升至99.2%。 此外,工行还于2020年2月创新推出了个人客户经理“云工作室”,让客户居家完成相关业务咨询;同时,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为客户提供开立资信证明、借记卡换卡不换号等“线上申请、线下邮寄(领取)”一站式服务,以减少客户往返次数。 支付发展驶入“快车道” 细数“非接触式”服务的早期形式,莫过于电子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往后,数字人民币将为支付服务带来更多新选择。 2020年12月5日起,苏州10万市民通过抽签的方式,每人获得了一个特殊的红包——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每个红包金额为200元,共计2000万元。 2020年12月11日晚上8时,苏州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生效。仅一分钟后,第一笔数字人民币线下交易在拉卡拉服务的商户——江苏海王星辰健康药房产生,这位苏州市民花费109.8元购买了一些防疫用品。 这已是数字人民币在2020年内第二次通过“发红包”的方式开展测试。2020年10月12日18时至18日24时,数字人民币在深圳开展测试,共有47573名中签个人成功领取数字人民币红包,使用红包交易62788笔。 目前,数字人民币正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等城市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检验其理论可靠性、系统稳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场景适用性和风险可控性。 “随着电子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的普及,中国已实现基本金融服务城乡全覆盖。”郭树清表示,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和规模位居全球首位,存款、取款和汇款几乎都实现了实时到账。网上消费蓬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方便。 在受到疫情影响的2020年,线上消费支付依然“火爆”。网联平台数据显示,2020年“双12”网络促销活动期间,12月10日0时至12月12日24时,网联平台共处理资金类跨机构网络支付交易56.33亿笔,金额3.78万亿元,同比涨幅分别为34.16%和27.65%。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三季度银行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649.77亿笔,金额达696.44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242.44亿笔,金额551.6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6%和11.29%;移动支付业务344.95亿笔,金额116.7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8%和35.57%。 当前,数字化已经融入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增量需求也让支付行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其中,支付已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技术的提升来满足企业从线下转型线上的数字化经营需求,助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据智库预计,2021年至2024年,支付企业增值服务业务市场规模巨大,2024年可达5060亿元,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4%。(陆敏 陈果静 郭子源)
“金融机构为企业的让利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有形的主要是贷款利率下降、减少收费;无形指金融机构给企业提供的一些无偿服务,比如银行业提供咨询、公司治理等服务,帮助小微企业建立财务制度、完善财务报表。”近日,在谈到热议的“金融系统让利实体”这一话题时,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表示。 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通过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等一系列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并定下推动金融系统全年让利1.5万亿元的政策目标。银行要从哪些方面给企业让利?让利的同时如何缓解商业银行压力?就上述各方关注的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市场分析人士。 多举措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2019年全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两万亿元左右。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不可否认,让利会让银行承压,加之疫情对行业本身有冲击,对商业银行今年的利润肯定会带来压力。不过他同时强调,需要站在更全局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紧密相连,当前的让利是给实体经济带去活水,而企业的发展会反过来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他说。 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银保监会通过督促银行“降低负债端成本”“线上服务降低管理成本”“规范服务收费行为”“合理确定资产端利率”等方式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已有相关政策落地。据了解,近期监管部门向银行机构结构性存款违规展业问题下发专项文件,要求银行科学审慎设计结构性存款,不得发行收益与实际承担风险不相匹配的结构性存款,避免银行机构盲目提升存款成本;积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鼓励政策性银行与地方中小银行、互联网银行合作,提供低成本资金,以转贷款方式向民营、小微企业进行精准滴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银保监会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2020年前5个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6.03%,较2019年全年平均利率下降0.6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制造业贷款平均利率4.32%,较年初下降0.46个百分点。 考虑更多方式为银行进行资本补充 从数据来看,银行业的确存在让利空间。今年一季度,银行业实现净利润7102亿元,同比增长5.62%,其中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同比增长5%。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一季度净利润增长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生息资产增长较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银行业增加信贷投放,前5个月各项贷款新增10.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2.58万亿元;同时,增持国债、地方债和企业债等各类债券,银行业债券投资余额较年初增加3.77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4.3%。与此同时,净息差有所收窄,商业银行净息差2.1%,较2019年末下降10个基点。银行业利润增长主要来自贷款、债券等生息资产规模的增长。 二是利息收入和风险暴露的时间差。银行按权责发生制计算利息收入,已实施临时性延期付息的贷款利息仍然计入当期收入,但这部分贷款的风险暴露尚没有反映在利润中,今年或明年风险可能加快暴露,存在时滞。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今年一季度银行业利润呈现正增长,但增速同比呈现下降。 对于银行业净利润压缩、进而导致资本充足率承压的担忧,肖远企回应称,目前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渠道有很多,利润留存是内源性资本补充的一种方式,还有许多外源性资本补充方式。目前,银保监会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放开更多的资本补充工具和补充渠道,例如通过地方专项债券等方式。 帮助金融机构实现稳健经营 在推动金融机构“合理让利”的同时,监管部门还可以通过哪些办法为金融系统腾挪更多空间,助力其实现稳健经营? 据悉,银保监会此前在业内下发《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和《银行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实施方案》,拟放开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批量个人不良贷款的转让试点。肖远企透露,目前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在研究和准备中,后续待开展一段时间,经验成熟后,会逐步放宽试点范围。 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到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季末增加1986亿元,不良贷款率较上季末增加0.05个百分点至1.91%。其中,截至一季度末,个人汽车及其他个人消费类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0.24%,信用卡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0.52%。如若增加不良贷款处置手段,预计将为商业银行减轻负担。 另外记者了解到,监管部门也在继续压降违法违规业务。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银保监会近日下发了《关于信托公司风险资产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首先,要求信托公司加大表内外风险资产的处置和化解工作;其次,对压降信托通道业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再次,要求信托公司压降违法违规严重、投向不合规的融资类信托业务。重点压降各类金融机构借助信托通道开展监管套利、规避政策限制的融资类业务;信托公司偏离受托人定位,将自身作为“信用中介”,风险实质由信托公司承担,违法违规开展的融资类业务。 上述负责人表示,未来融资类信托业务将更多由管理规范、风险控制能力强、资本实力强的信托公司开展,保证受托履职到位,业务风险可控,真正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
6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会议强调,要加大货币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共生共荣。 “共生共荣”道出了实体经济与金融唇齿相依、互利共赢的关系。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艰巨。共生共荣意味着相互支持,会议明确提出要求——要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受到影响。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增速放缓。但在实体经济面临较大困难、银行利润绝对量较大的情况下,银行让利实体经济存在一定空间。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6月18日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三块: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通过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利,预计金融系统通过以上三方面将在今年全年为企业让利1.5万亿元。综合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和监管部门领导表态可知,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将通过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完善政策工具等方式达到。 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要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等一系列措施,让实体经济得实惠。 在疫情期间,受到最大冲击、迫切需要支持的正是中小微企业,而这些市场主体的稳定发展也是保就业、保产业链稳定等“六保”任务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疫情发生以来,金融系统“让利”举措不断加码。目前来看,三次降准,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额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措施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日前介绍,今年以来,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2020年1至5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6.03%,较2019年全年平均利率下降0.67个百分点。一季度,制造业贷款平均利率4.32%,较年初下降0.46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融资“量增、价降、面扩”。 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不仅要有支持性政策,更要通过完善政策工具和机制,确保资金直达企业。 疫情冲击下,支持政策急管繁弦,而提高政策传导效率的紧迫性陡增,对此,金融监管机构予以积极应对。 6月1日,央行公布,新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即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意在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扩大金融机构信用贷款投放。具体来看,新工具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特点,针对中小银行客户中小微企业的占比更高、数量更多,同时自身吸储能力、风控能力相对薄弱的客观情况,从政策上延续了鼓励中小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放宽还本付息时间的导向,并通过特殊目的工具来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其中“普惠”“信用”这样的关键词更精准框定了支持对象。“直达基层、直达企业、直达民生”,实质上是政策效率最大化、用之于民最贴切的体现。 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需要遵循市场化规律,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和动力。 金融机构本身也是企业,需要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在鼓励金融机构加强支持中小企业时,还要增强机构自身的能力和动力。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督促银行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提升普惠金融在考核中的权重、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力度、严禁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条件等,可谓从激励、约束两端着手,引导金融机构增强服务实体的能力。 实际上,过去几个月中,一系列完善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机制、改善激励约束机制的政策已经接连落地。未来还应当通过政策引导、加大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应用能力、完善信用平台搭建、优化政府担保机制等手段,多管齐下,减少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的“后顾之忧”。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11月6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梁涛,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律师刘福寿介绍金融机构合理让利落实进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以下为文字实录。 寿小丽: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今天我们很高兴请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先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梁涛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金融机构合理让利落实进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吹风会的还有: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先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先生。下面,我们请刘国强先生作介绍。 刘国强: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李克强总理指出,金融业要抓住合理让利这个关键,助力企业生存发展,稳住经济基本面。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关工作,并召开新闻吹风会主动发布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和进展情况。下面我简要介绍今年以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及成效情况。 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市场整体利率稳中有降。二是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引导中期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行0.3个百分点,带动LPR同步下降,推动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行。如期启动并于2020年8月末顺利完成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集中转换,降低企业存量贷款利息支出。三是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分三个批次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并逐步发放到位。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政策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快落地,对小微企业的直接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四是督促银行减费让利。规范信贷、助贷、增信和考核环节收费行为,督促银行落实各项减费让利政策要求,主动向实体经济让利。五是支持企业进行重组和债转股。相当多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与银行、保险、信托机构协商,请求推迟、展期或重组债务,给予延期或减免一部分本息,一些特殊困难企业实施破产重整。 总的看,各项措施成效显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持续提升。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0.9%和13.5%,较上年同期提高2.5个和2.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上年。融资成本明显下降。9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63%,同比下降0.6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截至9月末小微企业融资新增3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28万户,同比增长21.8%;9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92%,较上年12月下降0.96个百分点。 根据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数据测算,今年前10个月金融系统通过降低利率、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工具、减少收费、支持企业进行重组和债转股等渠道,已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 下阶段,人民银行将会同银保监会等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持续释放相关政策红利,继续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谢谢! 寿小丽:下面请梁涛副主席作介绍。 梁涛:现在我介绍一下银行业保险业减费让利的总体情况。 推进减费让利是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重要一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银保监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六稳”“六保”要求,聚焦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借此机会,我先就银行业保险业运行情况作一介绍。主要是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资产负债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314.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各项贷款178.6万亿元,同比增长12.6%;总负债288.7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保险公司总资产2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4%。 二是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3万亿元,同比多增2.6万亿元,银行保险机构新增债券投资超过8万亿元。民营企业贷款增加5.4万亿元。制造业贷款增加2万亿元,为去年全年增量2.6倍。保险业赔付9989亿元。 三是风险抵御能力保持在较高水平。前三季度,银行业新提取拨备1.5万亿元,同比多提取2068亿元。三季度末,拨备覆盖率177%。商业银行资本净额23.8万亿元,资本充足率14.41%。目前,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42.6%。 四是主要经营和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5万亿元,同比下降8.3%。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1.7万亿元,同比多处置3414亿元。三季度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2.06%。银行保险机构流动性总体保持平稳。 银保监会把推动减费让利作为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重要抓手。前三季度,21家全国性银行服务收费减费让利1873亿元,预计银行业今年全年可实现减费让利3600亿元左右。 一是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目前已对超过3.7万亿元企业贷款本息实施延期,有效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为经济社会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是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三季度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30.5%。前三季度,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去年全年下降0.82个百分点。21家全国性银行落实小微“两禁两限”政策减免212亿元,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个人抗疫减免233亿元,主动减免市场调节价服务费用316亿元。 三是坚决清理规范减免银行保险机构收费。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取消信贷资金管理费、小微企业提前还款违约金等,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逐步缩减银行收费服务项目,近年来已陆续减免几十项收费项目。 四是大力整治违规收费问题。开展违规涉企收费治理和小微企业融资收费检查。今年7月对6起违规涉企收费典型案例进行了公开通报。目前正在开展清理银行乱收费专项行动,始终保持严监管的高压态势。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把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落到实处,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做好减费让利工作,不断增强企业的获得感。谢谢。 寿小丽: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目前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的进展和成效如何?下一阶段在稳企业和让利政策方面还有哪些举措?谢谢。 刘国强:今年前10个月,金融系统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为实体经济让利约6250亿元,通过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这两个直达工具让利大约2750亿元,这两个渠道加起来共让利9000亿元。再加上通过减免服务费用、支持企业进行重组和债转股等措施,金融系统合计向实体经济让利大约1.25万亿元,完成了全年让利1.5万亿元的序时进度。预计全年可以实现1.5万亿元的让利目标。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会同银保监会等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保持政策稳定性,用好用足现有优惠政策,持续释放相关政策红利,把已经出台的政策用好,进一步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增强各项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更好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确保完成全年的让利目标。也就是说,一方面把已经出台的政策落实好,另一方面再研究让政策更加精准有效。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银保监会在新冠疫情以及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下一步这方面还将做哪些工作? 梁涛:请我们的首席律师刘福寿同志回答。 刘福寿: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近年来银保监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国务院金融委靠前指挥下,针对银行业保险业面临的金融风险,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取得积极的成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效,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影子银行风险持续收敛。自2017年起,集中整治不规范的同业理财和表外业务,到目前,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0万亿元,一些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降低影子银行风险从根本上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是不良资产认定和处置大步推进。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境内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为80.2%,部分银行逾期60天以上贷款也全部纳入了不良,关于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和新提拨备的情况,刚才梁主席已经在开场白里作了介绍。 三是互联网金融风险形势根本好转。全国实际运营P2P网贷机构已经由高峰时期约5000家,压降到目前的3家。借贷规模及参与人数连续28个月下降。 四是金融违法犯罪受到了严厉打击。对高风险金融集团进行风险处置、资产清理、追赃挽损、风险隔离等工作扎实推进。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弥补监管空白。高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效。 五是威胁金融安全的“灰犀牛”得到控制。前三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7个百分点,配合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在压降存量风险的同时,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来规范融资,近三年银行保险机构累计增持地方政府债券11万亿元。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我们及时出台一系列的纾困措施,全力以赴推动经济恢复正常循环,提早谋划应对风险反弹回潮,严密监测防范外部风险冲击,有效防止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重大金融风险。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趋于收敛,整体可控。但受内外部各方面因素影响,仍然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必须充分重视、冷静研判。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增强风险意识,坚持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把风险估计得更全面,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充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是前瞻应对不良资产的反弹。督促银行做实资产分类,真实暴露不良,足额计提拨备,加快处置速度。同时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防止新增不良快速上升。 二是有序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和风险化解,压实各方责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风险的机构,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有序推动,拓宽风险处置和资本补充的资金来源,多渠道补充资本。 三是继续完善影子银行监管制度和风险监测体系,持之以恒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严防反弹回潮。 四是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整治各种金融乱象,营造风清气正的金融秩序。 五是严防外部输入性风险,制定风险应对预案,储备足够应对措施。 六是完善风险全覆盖的监管框架。增强监管的穿透性、统一性和权威性,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银保监会的主席郭树清最近在金融街论坛上介绍了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相关情况,我的问题是,目前第三支柱养老保障的建设进展情况如何?接下来还有什么考量? 梁涛:这个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但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是总体保障水平,特别是城乡居民的保障水平是有限的,财政投入在持续增加。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比较窄,资金积累规模有限,只能满足小部分群体养老需求。所以2018年5月,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启动,标志着我国开始运用税收优惠手段探索建立第三支柱。截至2019年底,参保人数是4.7万人,保费收入2.45亿元,所以说第三支柱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长期处于起步阶段,金融产品供给是不足的。人民群众自发性的中短期储蓄理财成为个人积累养老资金的主要形式,缺少制度化的、长期的养老安排。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冲击,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54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8.1%,全国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7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2.6%,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老年人的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加之我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人均GDP、工资收入、财富积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未富先老的特点比较明显,这些对养老安排的充足性、持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第三支柱作为个人补充养老保险的制度是利用金融手段增加养老保障供给的有效形式,加快第三支柱改革发展,有利于完善我国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增强养老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也有利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长期的机构投资者,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支持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养老金融是我国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对养老金融的改革发展高度重视,国务院金融委做出专门部署,要求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目前,我们正按照“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一方面,我们坚持正本清源,研究明确养老金融产品的标准,按照“名实相符”的原则,对不符合标准各类带有“养老”字样的短期金融产品坚决予以清理。另一方面,我们稳步推进创新试点,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先行开展养老金融试点。支持相关机构发展体现长期性、安全性和领取约束性,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养老金融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力争通过示范引领,为养老金融全面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有这样一个预测认为,四季度的GDP增速将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那么金融机构让利政策下一步会不会考虑作出调整?明年是否会延续这一政策?谢谢。 刘国强: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坚持总量政策适度、融资成本下降、支持实体经济三大确定性的方向,以制度和政策的确定性应对高度的不确定性。前期由于疫情原因,不确定性非常大,那怎么应对?就是政策要有确定性,货币政策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是量上要有一定的数量,当然不能太多,不能溢出来。另外,资金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要有确定性的预期。还有,资金去哪里?要去实体经济,不要去玩“钱生钱”的游戏。让这三个确定性应对高度不确定性,效果是好的。当前国内经济复苏态势良好,央行的政策利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均保持稳定,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随着LPR改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顺畅,刚才说的1.5万亿元的让利目标今年是可以完成的,这些政策为“六稳”“六保”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前看,国际上总体呈现出经济复苏的态势,虽然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即使疫情出现反复,也不大可能回到一季度的全面停摆状况,所以总体恢复的方向应该是确定的。这是国际经济的环境。这一段时间,国际上都在讨论未来应对措施退出的问题,特殊时期的政策也不能长期化,大家都在考虑这个问题。一致的意见是,退出是迟早的,也是必须的,但是退出的时机和方式需要进行认真评估,主要是根据经济恢复的状况进行评估。金融还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济状况决定金融的政策应该怎么去适应。 国际经济是总体复苏的,中国的总体状况好于国际,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几个方面都是全球领先。最近我们做了一些调研,从趋势看我国经济比较强劲,政策效果正在发挥作用,市场信心在恢复。无论是出口、投资、消费,虽然有的还没有达到正常速度,但是它的边际变化,一个月比一个月的变化的趋势是非常强劲的,我相信中国经济明天会更好。从实体经济的三大需求、从供给、从金融角度判断,经济都是比较强劲的,动力比较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要考虑下一步的政策,总体上当然继续保持松紧适度,当然政策调整要基于对经济状况的准确评估,不能仓促、不能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效果,要把实体经济服务好。另外也不能出现“政策悬崖”,政策突然中断可能很多方面适应不了。所以调整政策要评估,要考虑这些因素。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构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继续强化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请介绍一下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向企业让利的情况。谢谢。 刘国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人民银行高度重视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2020年4月27日,经过国务院的同意,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推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金融服务创新水平、切实防范跨境金融风险等5个方面部署了26项金融改革创新工作。目前各项金融创新的举措正在推进,并且持续落实。比如说在民生金融方面,人民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组织开展代理见证开户试点,港澳居民可以在本地试点银行便捷开立内地个人的二类、三类银行帐户。截至今年8月末,港澳居民通过这样的方法开立个人账户二类、三类共11万户。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2020年6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香港金管局、澳门金管局发布公告,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在便利跨境资本流动方面,人民银行与外汇局正在进一步完善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业务方案。方案成熟后,准备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 在金融机构合理让利方面,人民银行通过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等措施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充分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等方式,这些方式总体上是普惠性的,不是专门对某个地区,但是普惠的效果,可能有些地方效果体现更明显。在粤港澳大湾区惠及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从信贷市场看,9月份广东地区的企业贷款利率是4.5%以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债券市场看,据统计前10个月广东省的企业发行信用债3.6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加权平均利率2.87%,比去年同期下降0.5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反映出大湾区的企业经营状况是比较好的,金融生态也是比较好的,所以风险溢价水平比较低,体现了金融机构对大湾区的支持力度。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贯彻落实好金融支持大湾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为大湾区建设贡献金融的力量。谢谢。 梁涛:我补充几句。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颁布以来,银保监会制定了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工作计划,采取了各项措施,大力推进金融机构的合理让利,积极响应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规划。一是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跨境车险产品和跨境医疗险产品,积极推动粤港澳三地保险机构互相提供跨境机动车投保便利。二是支持广州南沙发展航运金融、科技金融、飞机船舶租赁等特色金融,目前已有金融租赁公司通过在南沙自贸区设立项目公司的方式开展飞机租赁业务、船舶租赁业务。三是研究探索在广州自贸区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商业银行、保险服务中心,积极研究在CEPA框架下设立保险售后服务机构。 关于减免和规范金融机构的服务收费、延期还本付息、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等金融机构的一些全国性普惠性的合理让利举措,在粤港澳大湾区也得到有效落实。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落实相关政策,继续推动金融机构的合理让利,支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谢谢。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我们注意到近几个月的无风险利率处在比较高的水平,从央行的数据显示,9月份的票据融资处在萎缩状态,是否意味着在实际利率比较高的情况下,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正在减弱?无风险利率比较高是否影响央行通过利率下行向企业让利? 孙国峰:我国金融体系是银行体系为主,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银行体系传导。国债利率是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贷款市场的基准利率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中央银行通过政策利率,包括作为短期政策利率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作为中期政策利率的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来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进而影响银行的贷款利率,这个传导渠道是通畅的。今年以来,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降,实体经济贷款需求旺盛,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信贷需求也十分强劲。2020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6%,连续7个月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2020年1月至9月普惠小微贷款增加3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9月份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4.92%,比上年12月下降0.96个百分点;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28万户,同比增长21.8%。这些数据显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继续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特征,融资需求在增强。包括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在内的实体经济贷款需求仍然十分强劲,说明当前的贷款利率水平是合适的。至于票据融资,票据融资只是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的一个渠道,不能仅以票据融资的多少判断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还是要看这些企业贷款增长以及实体经济贷款增长的整体情况。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银行业、保险业在服务收费合理让利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又获得了怎样成效?如何做好合理让利与稳健经营的平衡?谢谢。 梁涛:前面已经概括性地作了介绍。今年前9个月,金融机构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等措施,为市场主体减负,刚才刘行长也作了详细介绍,我这里主要对服务收费的减免情况作个介绍。 近年来,银保监会持续推动银行落实减费让利要求,已经和中国人民银行配合发改委陆续减免了几十项银行服务收费项目,并指导银行业协会推动银行逐步缩减收费服务项目。今年6月1日,银保监会联合相关部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开始实施。《通知》明确规定,一是取消了信贷资金受托支付划拨费、资金管理费,以及小微企业的提前还款违约金、法人账户透支承诺费和信贷资信证明费等。二是过去由小微企业负担的保险费、强制执行公证费等,改为企业和银行合理分担。三是通过约束贷存挂钩、强制搭售、合理引入风控措施、规范银保产品相关费率、优化考核激励机制等,加强银行对第三方合作机构的管理,推动减少企业的费用支出。 目前各项减费让利政策持续发挥作用,银行业也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和客户需求主动让利,进一步加大减费力度。1-9月,21家全国性银行服务收费减费让利1873亿元,银行业整体减费让利约2743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减费让利3600亿元左右。从21家全国性银行服务收费减免情况看,落实小微企业“两禁两限”政策减免212亿元,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个人抗疫减免233亿元,通过技术进步、规模扩大、服务模式创新、上游降费让渡等方式主动减免市场调节价服务费用316亿元。 银行在服务收费方面的合理让利支出,一部分由银行本身承担,一部分通过优化风控、加强管理来压降成本,不会影响银行自身稳健运营。 在鼓励支持合理让利的同时,银保监会大力整治违规收费行为,开展市场乱象整治、违规涉企收费治理和小微企业融资收费检查,保持严监管氛围。7月份,银保监会公开通报了6起违规涉企收费典型案例,通过信息披露增强市场对银行收费行为的约束力。目前银保监会正在开展新一轮的清理银行乱收费专项行动,通过组织银行自查和开展监管检查,坚决遏制并及时整改清退各种形式的乱收费,对查出的违法违规案例将继续通报。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督促银行业稳健经营,引导银行业合理让利,落实好为市场主体减负等金融支持政策。谢谢。 CNBC记者:关于防控风险方面,目前影子银行或者金融科技方面,这两个方面哪个风险更大?对于防范风险有什么相关措施?谢谢。 刘福寿:银保监会很重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从2017年起,我们集中整治不规范的同业、理财、表外业务,目前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已经压降了约20万亿元,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降低影子银行的风险,从根本上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下一步,我们还是继续完善影子银行的监管制度和风险监测体系,持之以恒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严防反弹回潮。 金融科技方面,我们一方面支持金融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创新,同时坚持创新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要为实体经济做贡献。我们按照金融科技的金融属性,把所有的金融活动纳入到统一的监管范围。谢谢。 新华社记者:随着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下一步货币政策在引导利率进一步下行的同时,如何把握好精准性和时效性?谢谢。 孙国峰:下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根据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及时调节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一方面特殊时期出台的政策将适时适度调整,另一方面对于需要长期支持的领域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坚持协调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绿色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坚持开放发展,推动金融双向开放,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坚持共享发展,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增强金融普惠性。人民银行将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创新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精准设计激励相容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新发展理念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谢谢。 寿小丽:今天的政策例行吹风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再见!
8月28日,交通银行发布2020年半年报。在疫情冲击、主动让利、增厚拨备等多因素叠加影响下,上半年交行实现净利润365.05亿元,同比下降14.61%。不过从净经营收入看,交行依旧保持着良好态势,年度目标未变。 “今年上半年,交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业绩符合行业趋势,这也是多因素共振的结果。”交行副行长郭莽在昨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表示。 据悉,受疫情影响下,潜在风险加速暴露、各类风险交织并发,交行主动与实体经济共克时艰,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减免客户收费、延期还本付息等“逆周期”支持手段,累计为实体经济让利约140亿元。同时,一手严控新增,一手出清存量,着力增强风险抵补能力,加大不良处置力度。积极制定应对预案,动态考虑形势变化,提前采取前瞻性措施,做实资产分类,足额计提拨备。共处置不良贷款343亿元,同比增加25%。提前增厚拨备根基,报告期末,集团拨备支出335亿元,同比增加55.4%。 上半年,交行进一步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企业纾困让利,主要业务指标保持稳健。截至6月末,集团资产总额达人民币10.67万亿元,同比增长7.72%;净经营收入1269.59亿元,同比增长7.31%,其中,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41%和5.00%。 从净经营收入看,交行依旧保持了稳定。郭莽认为,净经营收入相比于净利润,更能反映银行成长性。 交通银行行长刘珺表示,从上半年经营数据看,交行深刻领会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实质要求,克服疫情影响,兑现了年初对服务实体经济总量增、结构优、合理让利的承诺。 数据显示,报告期末,集团客户贷款余额57295亿元,较年初增加4252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投放水平。其中,普惠“两增”口径贷款余额2147.20亿元,较年初增加507.69亿元,增幅30.97%;普惠小微综合融资成本下降85个基点,湖北地区下降136个基点。 针对银行分红可持续性的讨论,郭莽表示,董事会每年年初会根据经营情况、资本状况以及未来经营环境等因素,讨论确定当期的分红政策。分红要结合所处的环境、所拥有的条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政策。过去几年,上市银行业绩稳步上升,主要银行多年保持30%左右的现金分红率。但今年以来,银行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利润出现负增长,未来不良贷款处置和资本消耗压力持续加大。 “在这个背景下,有必要研究新形势下的分红政策问题。比如,考虑让利润多一点留存用于资本补充,提高风险抵御能力。但同时,也要处理好银行发展和股东当期投资回报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让股东能够继续较好地分享银行经营成果。”郭莽认为。 交行董事会秘书、长三角一体化管理总部总裁顾生表示,未来,长三角仍是交行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从上半年情况看,交行在长三角客户贷款较上年末增长了2314亿元,占集团全部新增贷款的54%。
今年是银行加速让利实体经济的重要年份,随着二季度商业银行数据的颁布,市场已经强烈意识到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确实在动真格。 根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下降9.4%,累计实现净利润1.0万亿。与此同时,从不良贷款率的数据变化分析,二季度末也攀升至近年来的高位水平,数据显示银行不良贷款率季度环比走高0.03%到1.94%。 上半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快速下降,属于市场预期之内的情况。但是,从具体数据来看,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9.4%,这一个降幅又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在今年一季度的数据中,国内GDP同比增速录得-6.8%的水平,成为了多年来罕见负增长的数据,但是,从今年一季度银行业的利润水平分析,却与同期经济基本面数据产生出一定的背离,一季度银行净利润仍然出现了近6%的正增长。不过,好景不长,经过了一个季度的时间,商业银行的净利润从正增长录得了负增长,数据变化之快,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加速让利的结果。其中,具体表现在二季度银行业在贷款拨备计提、不良贷款处置与确认方面,确实下了功夫。 商业银行净利润大幅下滑,未必意味着上市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的净利润也会表现出如此糟糕的水平。但是,随着上半年商业银行数据的出炉,其实从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二季度上市银行的业绩数据可能并不会很好看,市场对上市银行二季度业绩变脸也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在A股市场中,市场资金往往热衷于炒作预期,在利空兑现的背景下,即使上市公司的业绩数据并不乐观,但也会存在利空出尽的现象。但是,就目前而言,市场关心的问题,就是银行业的利空真的已经出尽了吗? 实际上,银行加速让利实体经济,并非短短几个月时间即可实现。或许,对长期处于金饭碗状态的银行业,这一次可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让利,最起码保障在特殊时期下促进实体经济的快速复苏。与此同时,二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下降或许只是开始,因坏账数据的展现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银行加速让利实体的背景下,实际上预示着未来三季度乃至四季度银行业的不良率与净利润水平仍然会受到不少的压力。 除此以外,在A股市场中,银行股本身扮演着股票市场的护盘工具,这些年来银行股的走向从一定程度上受到政策层面上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银行加速让利、适度降低分红预期等环境下,对银行股的中长期投资价值难免会构成较大程度上的冲击,甚至对现有的估值体系带来了重构的影响。 即使如此,但银行业仍然在众多行业中展现出金饭碗的特征。不过,对银行业来说,确实需要从根本上提升风险防御能力以及危机应急的意识,否则在未来加速优胜劣汰的进程中,难免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冲击,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 对银行投资者来说,或许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起码在短时间内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政策压力依存,且随着坏账数据的滞后表现,估计三季度乃至四季度的银行数据仍然会有所承压。但是,作为百业之母的银行,政策层面上也不会希望银行业的数据持续变坏,因为银行业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后果更大,远比提振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大得多。由此可见,针对银行的让利,更注重适度让利,并非长期非理性的让利。 从这一点出发,虽然银行业经历了短期阵痛,但估计阵痛期并非长久。从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身上,更多反映出一种预期,假如银行业的利润数据在三四季度见底,那么股票价格可能会在三季度率先企稳见底。由此一来,对银行股,尤其是最核心的银行股来说,在本身拨备率较高的背景下,适度让利后并非改变掉银行股自身的竞争优势与中长期成长优势,待政策压力逐渐消化之后,银行股自身的投资价值也会重新得到体现,银行股的苦日子并不会具有太长的持久性,但经历了这一轮的筑底行情之后,未来银行股的分化表现也将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