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到,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如何让利?压力有多大?如何突围? 文丨沈建光、朱太辉、张彧通、张夏明 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提出,“通过引导贷款和债券利率下行、发放优惠利率贷款、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发放小微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减少银行收费等政策,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6月18日易纲行长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行情600663,诊股)论坛发表演讲时提出,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让利、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和银行减少收费让利,将在2020年全年为企业让利1.5万亿。小微企业是这轮让利的大头,但在疫情冲击导致企业盈利和偿债压力高企、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如何落实好让利政策,引起了市场和政策层的高度关注。在货币政策量价齐调的支持下,银行机构落实好让利政策的关键在于提升小微企业贷款能力,提升信贷供应链能力,亟需在营销获客、风险管控、贷后管理等方面,强化金融科技的赋能作用。 一、疫情冲击下企业经营和偿债能力显著恶化 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冲击,一季度GDP骤降至-6.8%,前所未有的供给侧冲击给广大市场主体、尤其民营及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挑战。我们基于2308家A股民营上市公司最新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财报数据,设计并分析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盈利和偿债方面的重点指标,就疫情对企业经营发展和银行不良贷款的冲击做了跟踪测算。 1.生产“休克”导致企业经营收入和盈利水平大幅收缩 以2020年一季报计算,样本企业报告期内总和营业收入同比增速约为-8.6%,而过去5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18%。营业收入与生产经营规模变化直接相关,营业收入的大幅下滑表明疫情期间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大幅收缩。分行业来看,各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变化与疫情期间的停工停产表现了较高的一致性。按照申万一级分类,除农林牧渔、食品饮料、电子、房地产、综合等少数行业之外,多数行业呈现负增长态势。其中,休闲服务受冲击最大,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超过50%,交通运输、纺织服装、汽车、建筑装饰、家用电器等行业的跌幅也较大。 盈利水平的恶化程度更为明显。2020年一季度全部样本企业总和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28.7%;分行业来看,农林牧渔受益于疫情期间的必需品需求,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其余除电子和综合以外,所有行业均为负增长,休闲服务同样受冲击最大,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140%,交通运输、纺织服装、汽车、建筑装饰、商业贸易等跌幅均超过70%。 2.盈利下滑导致部分企业暴露偿债风险 疫情冲击下企业的偿债能力快速下降。一季度随着样本企业的盈利下滑,上市民营中小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从2018年和2019年的5.18、5.11倍,骤降至2.88倍,企业的潜在违约风险明显抬升。其中,处于亏损状态导致利息保障倍数为负值的样本企业占比超过40%,利息保障倍数低于1倍的超过半数。 各行业的偿债能力降幅与疫情冲击大小基本一致。分行业来看,除食品饮料、农林牧渔、医药生物、家用电器等行业的偿付安全边际仍然较高外,其他多数行业的利息保障倍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尤其休闲服务、建筑装饰、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风险敞口较大。例如,休闲服务行业样本企业的总和利息保障倍数为-1.63,超过77%的样本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3.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情况更加严峻 本次评估分析的对象是A股民营上市公司,是民营企业中经营发展的佼佼者,代表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相对而言,在新三板挂牌的民营企业以及广大未能在公开市场融资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风险抵御能力更弱,受到的冲击可能更大,所处的情形将更加严峻。 疫情爆发之初,我们曾利用2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近80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近五年的财务数据,对疫情冲击下的经营压力、偿债压力进行了压力测试和比较分析。当时的研究发现,若疫情导致“停工停产3个月”,则3个月的固定成本支出将使A股民营上市公司年度净利润分别下滑30%,而新三板挂牌民营企业的下降幅度高达50%左右;与此同时,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利息费用保障倍数将会下降至3.5,而新三板挂牌民营企业会下降至更低的1.8。由此推测,广大中小微企业盈利下滑程度可能更加明显,面临的债务偿还压力可能更加。这应该是高层强调一定要“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背后的原因所在。 二、银行落实1.5万亿让利政策面临极大挑战 1.1.5万亿让利政策的重点是小微企业服务 我们测算,2020年全年金融系统向各类企业让利1.5万亿元,主要通过八个渠道,其中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延期还本付息以及银行降低非息收费占据全部让利的95%左右。一是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全年可向各类企业让利5800亿元,占全年让利的39.8%;二是延期还本付息全年可向各类企业(全部是小微企业)让利4221亿元,约占全年让利的29%;三是银行降低非息收费、推动降低融资担保费用全年可向各类企业(全部是小微企业)让利4170亿元,约占全年让利的28.6%。 1.5万让利政策重点倾向小微企业,其中针对小微企业的让利约在1.1万亿元,占全部让利的74.1%。主要包括: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向小微企业让利大约1,961.8亿元;延期还本付息让利的4221亿元全部针对小微企业;银行降低非息收费、推动降低融资担保费用向小微企业让利417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支持中小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等直达实体的货币工具向小微企业让利272.5亿元。再进行具体细分,针对普惠性小微企业(单户贷款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让利不少于6,692.94?亿元。 前五个月金融体系完成的小微企业让利任务不到30%,下半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压力极大。截至2020年5月31日,银行向小微企业让利约3,146.9?亿元。按照全面需要向小微企业让利11,127.1亿元的目标测算,则今年下半年金融系统需要向小微企业让利7980.2亿元,占全年目标的71.7%。 2.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压力加大 监管明确“增量、扩面、降本、提质”总体要求。2020年4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2020年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有关工作的通知》,对普惠金融和小微金融服务提出“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的总体要求。相对之前的“三个不低于”,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更加全面、更加严格,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既有规模又有价格。 “增量”指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确保实现“两增”,即贷款较年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年初水平。 “扩面”是指增加获得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户数,着力提高当年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户中“首贷户”的占比。 “提质”是指提升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便利度和满意度,努力提高信用贷款和续贷业务占比。 “降本”是指进一步推动降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综合融资成本。 监管提出银行内部管理要求。为改善小微企业服务,6月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八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全国性银行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内部转移定价优惠力度不低于50个基点;商业银行要将普惠金融在分支行综合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提升至10%以上;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首贷、无还本续贷。 中小银行达成小微服务目标压力较大。《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把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增速从之前要求的上半年30%增速调整为全年不低于40%。目前来看,在政策的重点推动下,一季度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已经提升到45%。2019年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为24.65%,受疫情影响,今年政策层对于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期望更高,对普惠型小微贷款的增速目标估计更高,中小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达到目标面临着较大压力。 3.中小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防控压力加大 从银行小微贷款构成来说,城商行和农商行等地方银行法人机构发放的小微贷款占全部小微贷款的50%以上。但是近年来,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显著提升,2020年一季度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为2.45%,农商行为4.09%,远超国有行和股份行(1.39%,1.64%),面临加大的不良贷款风险防控压力。 为应对疫情和为企业纾困,前期银行大量延迟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还本付息的期限(根据银保监会最新披露数据,截至4月末银行机构已对超过1.2万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实行延期),当前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尚未完全反映企业的违约状态。我们针对所有上市民营企业近似计算了银行的“隐含不良贷款率”(EBIT为负或小于利息支出企业的负债之和/全部企业负债之和),来分析银行不良率的后续变化。“隐含不良贷款率”由IMF本世纪初提出,在预测银行不良率变化上具有较好的前瞻性。相对于一季度银行不良率的变化,“隐含不良贷款率”出现了更大幅度的上升,提示应高度关注企业偿债压力加大向银行业不良贷款转化的风险。 三、金融科技是银行落实1.5万亿让利政策的重要抓手 为推动金融机构落实好1.5万亿让利政策,采取降低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逆周期调节金融监管要求,适度降低中小商业银行拨备覆盖要求,加大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力度,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完善财政的风险分担机制,可以释放银行贷款空间。但为了让1.5万亿让利政策落实到位,还需要利用金融科技打通政策传导机制,让政策措施在小微企业服务上落地生效。 1.利用金融科技优化小微企业贷款模式,提升小微贷款供应链能力 小微企业存在信息不完善、财务报表不规范、抵质押物缺乏、风险防控压力大等问题,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本身就面临很大的压力。而监管部门关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要求,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占比显著提高,大幅增加首贷户数,小微企业续贷比例高于上年,并将这些作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和乱象整治的重要内容。在传统信贷模式下,这些目标实现起来非常困难。对此,银行机构需要借助金融科技改造升级营销获客、征信审批、风险管理、贷后监测等环节,全面提升信贷供应链能力,更好的识别客户和发放小微贷款。 事实上,政策也鼓励银行与产业链企业、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的数字化合作,创新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一是推动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与助贷机构积极合作,发展基于产业链贸易的数字化订单、仓单、存货、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应收账款、仓单、存货等质押融资产品的研发推广。二是搭建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加大产融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比对,促进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对接,提供高质量融资服务。三是通过支持大型制造业、物流、电商平台等产业链核心企业,减少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紧张。 2.利用金融科技改善营销获客和风险管控,提升银行服务下沉能力 一方面,提升数字化营销获客能力。依靠数字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获客方式,大数据、机器学习和预测算法依据用户的行为轨迹,结合各类预测模型和用户画像进行精准分群,实现高质量匹配,更精准选取潜在用户。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筛选出高价值客户,通过对客户“千人千面”的精准定位,针对不同客户,提供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个性化的服务产品,使得银行信贷服务从被动等待向主动出击发展。综合实现对小微企业“滴灌”式融资供给,提高“首贷户”占比和覆盖面。 另一方面,提升数字化风险管理能力。一是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为立足点,通过挖掘整合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资源,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风险定价和管控模型,改造信贷审批发放流程,从而破除银行对于小微企业抵质押品的过度依赖。二是以客户画像精准区分客户类型,以场景为核心,创新产品种类、实施差异化授信的同时控制风险敞口。三是通过自动化审批和智能化风控的方式降低风控成本,进一步服务更多的小微企业。 3.适应性修改完善监管规则,应对金融科技业务模式创新需要 现有监管规则是针对线下业务制定的,但是金融科技发展和金融数字化业务模式创新对传统监管规则的适应性带来挑战。这需要监管部门修改,以提高监管规则的适应性。一方面,《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办法》),放宽互联网贷款核心业务环节外包的限制、对地方性银行跨区域互联网贷款不作量化指标限制、强化互联网贷款合作机构管理而不限制共同出资比例等,其出台将是监管规则根据金融科技和金融数字化发展适应性调整的典型案例,对后续监管规则的动态修改完善具有重要启示。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爆发后,监管部门对“柜台开户为主,远程开户为辅”的开户管理原则进行调整,允许银行在保证真实的情况下先远程开户,后补材料,已进行了试点测试。从国际上看,远程开户已经有实践先例,泰国、马来西亚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正在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预测算法等技术开展E-KYC,客户不到实体网点就可以线上开立账户。下一步,监管部门可在此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修改“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管理规则;同时,鼓励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共享Ⅰ类户(基本账户)开户数据信息,探索企业主体跨银行的线上开户的创新机制。
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提出,“通过引导贷款和债券利率下行、发放优惠利率贷款、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发放小微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减少银行收费等政策,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6月18日易纲行长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发表演讲时提出,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让利、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和银行减少收费让利,将在2020年全年为企业让利1.5万亿。小微企业是这轮让利的大头,但在疫情冲击导致企业盈利和偿债压力高企、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如何落实好让利政策,引起了市场和政策层的高度关注。在货币政策量价齐调的支持下,银行机构落实好让利政策的关键在于提升小微企业贷款能力,提升信贷供应链能力,亟需在营销获客、风险管控、贷后管理等方面,强化金融科技的赋能作用。 一、疫情冲击下企业经营和偿债能力显著恶化 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冲击,一季度GDP骤降至-6.8%,前所未有的供给侧冲击给广大市场主体、尤其民营及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挑战。我们基于2308家A股民营上市公司最新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财报数据,设计并分析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盈利和偿债方面的重点指标,就疫情对企业经营发展和银行不良贷款的冲击做了跟踪测算。 1.生产“休克”导致企业经营收入和盈利水平大幅收缩 以2020年一季报计算,样本企业报告期内总和营业收入同比增速约为-8.6%,而过去5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18%。营业收入与生产经营规模变化直接相关,营业收入的大幅下滑表明疫情期间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大幅收缩。分行业来看,各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变化与疫情期间的停工停产表现了较高的一致性。按照申万一级分类,除农林牧渔、食品饮料、电子、房地产、综合等少数行业之外,多数行业呈现负增长态势。其中,休闲服务受冲击最大,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超过50%,交通运输、纺织服装、汽车、建筑装饰、家用电器等行业的跌幅也较大。 图表 1 样本企业一季度营收增速大幅下滑 资料来源:Wind,京东数字科技 图表 2 多数行业呈现大幅负增长态势 资料来源:Wind,京东数字科技 盈利水平的恶化程度更为明显。2020年一季度全部样本企业总和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28.7%;分行业来看,农林牧渔受益于疫情期间的必需品需求,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其余除电子和综合以外,所有行业均为负增长,休闲服务同样受冲击最大,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140%,交通运输、纺织服装、汽车、建筑装饰、商业贸易等跌幅均超过70%。 图表 3 多数行业净利润大幅负增长 资料来源:Wind,京东数字科技 2.盈利下滑导致部分企业暴露偿债风险 疫情冲击下企业的偿债能力快速下降。一季度随着样本企业的盈利下滑,上市民营中小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从2018年和2019年的5.18、5.11倍,骤降至2.88倍,企业的潜在违约风险明显抬升。其中,处于亏损状态导致利息保障倍数为负值的样本企业占比超过40%,利息保障倍数低于1倍的超过半数。 图表 4 样本企业的总体偿债能力出现了显著恶化 资料来源:Wind,京东数字科技 各行业的偿债能力降幅与疫情冲击大小基本一致。分行业来看,除食品饮料、农林牧渔、医药生物、家用电器等行业的偿付安全边际仍然较高外,其他多数行业的利息保障倍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尤其休闲服务、建筑装饰、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风险敞口较大。例如,休闲服务行业样本企业的总和利息保障倍数为-1.63,超过77%的样本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图表 5 一季度多数行业利息保障倍数低于过去5年的均值水平 资料来源:Wind,京东数字科技 3.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情况更加严峻 本次评估分析的对象是A股民营上市公司,是民营企业中经营发展的佼佼者,代表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相对而言,在新三板挂牌的民营企业以及广大未能在公开市场融资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风险抵御能力更弱,受到的冲击可能更大,所处的情形将更加严峻。 疫情爆发之初,我们曾利用2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近80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近五年的财务数据,对疫情冲击下的经营压力、偿债压力进行了压力测试和比较分析。当时的研究发现,若疫情导致“停工停产3个月”,则3个月的固定成本支出将使A股民营上市公司年度净利润分别下滑30%,而新三板挂牌民营企业的下降幅度高达50%左右;与此同时,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利息费用保障倍数将会下降至3.5,而新三板挂牌民营企业会下降至更低的1.8。由此推测,广大中小微企业盈利下滑程度可能更加明显,面临的债务偿还压力可能更加。这应该是高层强调一定要“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背后的原因所在。 二、银行落实1.5万亿让利政策面临极大挑战 1.1.5万亿让利政策的重点是小微企业服务 我们测算,2020年全年金融系统向各类企业让利1.5万亿元,主要通过八个渠道,其中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延期还本付息以及银行降低非息收费占据全部让利的95%左右。一是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全年可向各类企业让利5800亿元,占全年让利的39.8%;二是延期还本付息全年可向各类企业(全部是小微企业)让利4221亿元,约占全年让利的29%;三是银行降低非息收费、推动降低融资担保费用全年可向各类企业(全部是小微企业)让利4170亿元,约占全年让利的28.6%。 图表 6 1.5万亿让利组成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京东数字科技;数据截至2020年5月31日。 1.5万让利政策重点倾向小微企业,其中针对小微企业的让利约在1.1万亿元,占全部让利的74.1%。主要包括: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向小微企业让利大约1,961.8亿元;延期还本付息让利的4221亿元全部针对小微企业;银行降低非息收费、推动降低融资担保费用向小微企业让利417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支持中小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等直达实体的货币工具向小微企业让利272.5亿元。再进行具体细分,针对普惠性小微企业(单户贷款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让利不少于6,692.94亿元。 图表 7 2020年全年向小微企业让利占比 图表 8 普惠型小微企业占小微企业让利比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京东数字科技;数据截至2020年5月31日。 前五个月金融体系完成的小微企业让利任务不到30%,下半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压力极大。截至2020年5月31日,银行向小微企业让利约3,146.9亿元。按照全面需要向小微企业让利11,127.1亿元的目标测算,则今年下半年金融系统需要向小微企业让利7980.2亿元,占全年目标的71.7%。 图表 9 截止2020年5月31日已经向小微企业的让利3,146.9亿元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京东数字科技 2.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压力加大 监管明确“增量、扩面、降本、提质”总体要求。2020年4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2020年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有关工作的通知》,对普惠金融和小微金融服务提出“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的总体要求。相对之前的“三个不低于”,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更加全面、更加严格,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既有规模又有价格。 l “增量”指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确保实现“两增”,即贷款较年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年初水平。 l “扩面”是指增加获得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户数,着力提高当年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户中“首贷户”的占比。 l “提质”是指提升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便利度和满意度,努力提高信用贷款和续贷业务占比。 l “降本”是指进一步推动降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综合融资成本。 图表 10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演变趋势 资料来源:京东数字科技 监管提出银行内部管理要求。为改善小微企业服务,6月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八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全国性银行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内部转移定价优惠力度不低于50个基点;商业银行要将普惠金融在分支行综合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提升至10%以上;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首贷、无还本续贷。 中小银行达成小微服务目标压力较大。《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把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增速从之前要求的上半年30%增速调整为全年不低于40%。目前来看,在政策的重点推动下,一季度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已经提升到45%。2019年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为24.65%,受疫情影响,今年政策层对于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期望更高,对普惠型小微贷款的增速目标估计更高,中小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达到目标面临着较大压力。 3.中小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防控压力加大 从银行小微贷款构成来说,城商行和农商行等地方银行法人机构发放的小微贷款占全部小微贷款的50%以上。但是近年来,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显著提升,2020年一季度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为2.45%,农商行为4.09%,远超国有行和股份行(1.39%,1.64%),面临加大的不良贷款风险防控压力。 为应对疫情和为企业纾困,前期银行大量延迟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还本付息的期限(根据银保监会最新披露数据,截至4月末银行机构已对超过1.2万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实行延期),当前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尚未完全反映企业的违约状态。我们针对所有上市民营企业近似计算了银行的“隐含不良贷款率”(EBIT为负或小于利息支出企业的负债之和/全部企业负债之和),来分析银行不良率的后续变化。“隐含不良贷款率”由IMF本世纪初提出,在预测银行不良率变化上具有较好的前瞻性。相对于一季度银行不良率的变化,“隐含不良贷款率”出现了更大幅度的上升,提示应高度关注企业偿债压力加大向银行业不良贷款转化的风险。 图表 14 近年来样本企业隐含不良贷款率与官方银行不良率走势吻合较好 资料来源:Wind,京东数字科技 三、金融科技是银行落实1.5万亿让利政策的重要抓手 为推动金融机构落实好1.5万亿让利政策,采取降低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逆周期调节金融监管要求,适度降低中小商业银行拨备覆盖要求,加大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力度,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完善财政的风险分担机制,可以释放银行贷款空间。但为了让1.5万亿让利政策落实到位,还需要利用金融科技打通政策传导机制,让政策措施在小微企业服务上落地生效。 1.利用金融科技优化小微企业贷款模式,提升小微贷款供应链能力 小微企业存在信息不完善、财务报表不规范、抵质押物缺乏、风险防控压力大等问题,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本身就面临很大的压力。而监管部门关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要求,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占比显著提高,大幅增加首贷户数,小微企业续贷比例高于上年,并将这些作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和乱象整治的重要内容。在传统信贷模式下,这些目标实现起来非常困难。对此,银行机构需要借助金融科技改造升级营销获客、征信审批、风险管理、贷后监测等环节,全面提升信贷供应链能力,更好的识别客户和发放小微贷款。 事实上,政策也鼓励银行与产业链企业、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的数字化合作,创新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一是推动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与助贷机构积极合作,发展基于产业链贸易的数字化订单、仓单、存货、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应收账款、仓单、存货等质押融资产品的研发推广。二是搭建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加大产融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比对,促进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对接,提供高质量融资服务。三是通过支持大型制造业、物流、电商平台等产业链核心企业,减少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紧张。 2.利用金融科技改善营销获客和风险管控,提升银行服务下沉能力 一方面,提升数字化营销获客能力。依靠数字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获客方式,大数据、机器学习和预测算法依据用户的行为轨迹,结合各类预测模型和用户画像进行精准分群,实现高质量匹配,更精准选取潜在用户。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筛选出高价值客户,通过对客户“千人千面”的精准定位,针对不同客户,提供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个性化的服务产品,使得银行信贷服务从被动等待向主动出击发展。综合实现对小微企业“滴灌”式融资供给,提高“首贷户”占比和覆盖面。 图表 15 银行业信用贷款占贷款总量比值情况 资料来源:Wind,京东数字科技 另一方面,提升数字化风险管理能力。一是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为立足点,通过挖掘整合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资源,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风险定价和管控模型,改造信贷审批发放流程,从而破除银行对于小微企业抵质押品的过度依赖。二是以客户画像精准区分客户类型,以场景为核心,创新产品种类、实施差异化授信的同时控制风险敞口。三是通过自动化审批和智能化风控的方式降低风控成本,进一步服务更多的小微企业。 3.适应性修改完善监管规则,应对金融科技业务模式创新需要 现有监管规则是针对线下业务制定的,但是金融科技发展和金融数字化业务模式创新对传统监管规则的适应性带来挑战。这需要监管部门修改,以提高监管规则的适应性。一方面,《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办法》),放宽互联网贷款核心业务环节外包的限制、对地方性银行跨区域互联网贷款不作量化指标限制、强化互联网贷款合作机构管理而不限制共同出资比例等,其出台将是监管规则根据金融科技和金融数字化发展适应性调整的典型案例,对后续监管规则的动态修改完善具有重要启示。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爆发后,监管部门对“柜台开户为主,远程开户为辅”的开户管理原则进行调整,允许银行在保证真实的情况下先远程开户,后补材料,已进行了试点测试。从国际上看,远程开户已经有实践先例,泰国、马来西亚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正在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预测算法等技术开展E-KYC,客户不到实体网点就可以线上开立账户。下一步,监管部门可在此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修改“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管理规则;同时,鼓励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共享Ⅰ类户(基本账户)开户数据信息,探索企业主体跨银行的线上开户的创新机制。 (沈建光: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朱太辉:京东数科研究院研究总监;张彧通:京东数科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夏明:京东数科研究院研究员)
专项债力挺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探新途 7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着眼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专家表示,通过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可同时推进中小银行体制机制改革,并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 三大变化四大亮点 创业板市场展新颜 中金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王晟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是我国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注册制更有助于增强资本市场对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服务功能,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透过对法规的解读与分析,可以看出注册制下的创业板市场呈现三大变化、四大亮点。 新冠病毒检测采集 有望增厚相关公司业绩 近期,为进一步提升新冠病毒检测能力,有序引导降低偏高的检测费用,支持实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多地新冠病毒检验试剂盒价格下调。与此同时,多地也陆续开展了相关检测试剂盒集采。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检测试剂盒价格有望进一步下降,集采政策有望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占率。考虑到北京疫情的反弹和全球疫情的持续发展,对于检测的需求仍然保持紧张态势,相关检测公司还将持续贡献增量业绩,建议从新冠检测试剂盒、第三方医学实验室ICL、医疗新基建叠加公卫政策下ICU等建设领域关注相关公司。 投资热情高涨 公募产品现“双响炮” 7月1日,据渠道信息,中信证券正式发行第5只公募化大集合产品――“卓越成长两年持有期混合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一日销售超过60亿元。7月1日晚间,中信证券还发布了“限制大额申购”公告。同日,财通基金旗下财通科技创新混合认购金额约达90亿元,或启动按比例配售。下半年首日,爆款公募产品出现“双响炮”,可见投资者情绪高涨。 上海证券报 “傍网红”的A股任性老板 现在要卖公司走人了…… 6月30日,三五互联(300051)公告称,龚少晖与绿滋肴控股签订《表决权委托协议》,将其持有的三五互联1.02亿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绿滋肴控股。一旦该协议生效,绿滋肴控股将成为三五互联的控股股东,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肖志峰、欧阳国花。 定了!国常会敲定:允许地方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着眼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腾讯“拌”上老干妈 如何防范“萝卜章” 腾讯“拌”上老干妈,似乎尘埃落定了,但吃瓜群众们可不想就这么草草散场:公章是不是真是伪造的?面对可以以假乱真的伪造公章,咋办?绕了一大圈,其实我们想谈的是:区块链技术及应用已经如火如荼了。 从受理到获注册仅花29天 中芯国际再次跑出科创板新纪录 6月29日下午,证监会发布,同意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下称“中芯国际”)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这意味着,中芯国际又向科创板迈进了一大步,并再度创造了一个科创板新纪录:从获受理到注册,仅用了29天。 证券时报 退保产业藏玄机 委托代理需谨慎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个人或社会团体以牟利为目的,通过网络平台、短信等方式发布“可办理全额退保”信息,以怂恿、诱导等手段让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事宜,并以此收取消费者高额手续费。更甚者,有团伙以伪造证据、钓鱼录音、聚众投诉等方式向当地保险公司施加软暴力影响,逼迫保险公司满足其全额退保的要求。 货币政策坚持灵活适度 结构性工具料成“主角”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社会经济活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骤然加大。就在市场弥漫悲观情绪之际,以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多项宏观调控举措迅速出台,应对异常严峻复杂的局面。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央行等金融部门主要工作人员春节期间仍奋战在岗位上,抓紧研究应对举措,及时投放流动性并引导利率下行,稳定市场信心。 银行到底需不需要券商牌照 前几天,银行可能获颁券商牌照的传言,在市场内外突然流传起来,引起一定程度的震动。虽然最终也没落实出什么确切的结论,但对市场而言,这似乎更有了想象空间。其实,这个事情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观察,即银行到底需要不需要券商牌照? 从四维度看1.5万亿元让利政策 推动金融系统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是顶层设计为提振实体经济运作的又一全新大手笔。按照官方数据,去年国内金融业税后利润约2.9万亿元,其中商业银行净利2万亿元。显然,1.5万亿的让利红包中商业银行要挑大头。对此,央行行长易纲解读称,让利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通过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利。不难看出,让利并不是一种行政摊派与强制行为,更多是依赖市场工具导向来实施。 证券日报 券商上半年经纪业务布局透视:数字化转型加速 分支机构优化增减几近“均衡” 作为证券公司的基层经营单位,也是券商获客的重要窗口和营销渠道,券商分支机构的动态颇受行业关注。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各家券商营业部的基本业务全线转移线上办理。不过,由于证券行业本身就是高度线上化的行业,本次疫情对券商营业部的正常业务并未造成太大影响。同时,券商对于分支机构的调整也越来越频繁。 基金经理变身“李佳琦” 理财直播90分钟 交易额破15.5亿元 理财、基金直播“带货”在当前的“宅经济”中持续火热,各大公司明星基金经理、理财大咖们推出一系列在线理财直播,与各路网红正面交锋。近日,支付宝官方数据显示,自5月份支付宝正式开放平台直播能力以来,已有40多家金融机构开启理财直播,累计覆盖超3400万人次,可谓是“热火朝天” 多份重磅文件点题农村土地改革 A股将迎来更多投资机会 多份重磅文件发布,农村土地改革正在加速。而最新的政策表态,来自于6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该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专家认为,农村土地改革将为A股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而《证券日报》记者根据整理,截至7月1日,A股上市公司中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概念股共有53只。 今日视点:国企改革进入“快车道” 资本市场担当“助推器” 国企改革正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从2019年11月12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首次提出研究制定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到如今方案获审议通过,仅半年多的用时说明了国企改革的力度和速度。 人民日报 规上互联网企业业务收入大幅回升 近日从工信部获悉:1―5月,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企业完成业务收入4719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大幅回升,较前4月回升10个百分点。从行业利润看,前5月,全行业共实现营业利润533.1亿元,同比增长3.1%。
自从重要会议提出金融系统要为各类企业让利1.5万亿元以后,围绕1.5亿元让利,各界可谓是操碎了心,银行不是没有底线的可以无限制让利,毕竟需要合理的利润增长,但1.5亿元又是一个硬性指标,难啊! 银行19年行业利润不到2万亿元,如果要拿出利润向各类企业让利1.5万亿元,占据了全行业利润的75%,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银行利润超过60%要留存作为一级核心资本,这就是1.2万亿元了,扣除75%利润让利,银行就没有办法有效补充一级核心资本,银行如何让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利。预计金融系统通过以上三方面今年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 银行要通过降低利率让利,压低银行贷款降低净息差是一种方式 ,可是净息差压缩不是没有底线,如果是亏钱买卖,银行就会出现惜贷,就会出现融资难,因此关键在于需要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目前全面降息央行是慎之又慎,主要是避免刺激房价泡沫和汇率不稳定,央行做法是降准释放低成本资金,春节以后降准释放了1.75万亿元,准确计算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有难度,大约可以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数百亿元。但对于银行让利1.5万亿元而言,是杯水车薪的。 银行让利负债端成本必须降下来,否则降低利率让利就是一种奢谈,如何降?有关人士指出督促银行机构进一步加强负债端成本管理,考虑经济运行和物价下行趋势,合理确定存款定价,不盲目抬高存款利率,避免高息揽储,严禁存款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一年期存款已经是1.75%左右了,并没有太大的利率压缩空间,主要是结构性存款和大额存单。 大额存单利率方面,四大行共发行近8亿元的3年期和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由原来存款基准利率的1.5倍调整至1.45倍,四大行营业网点多,存款来源丰富,从下调利率幅度看,还是很谨慎的,看来目前存款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四大行作为大额存单的风向标,一旦下调利率,也会缓解银行高息揽储动力,引导整个银行业大额存单的利率下降,其他银行会跟进,但存款利率下调幅度估计并不会大。 其次是结构性存款,规模庞大,利率很高,是银行负债端成本最高的资金之一,结构性存款不同产品利率相差很大,高的可以达到5%以上,低的为1.5%也就是基准利率,平均下来利率究竟是多少,2月份共有1241只结构性存款到期,其中人民币结构性存款1192只,平均期限为125天,平均到期收益率为3.61%,环比下跌10BP。3.61%的收益率相比于大额存单是要高得多的,有一定压缩空间,如果能够压缩100个基点,可以给银行带来多少的资金成本降低。 截至2020年4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连续4个月增长,并创下12.14万亿元的历史新高,5月末,结构性存款在突破历史高点后开始回落,总规模依然高达11.84万亿,按照此规模计算,降低100个基点收益率可以带来1100亿元的成本下降。有机构 测算,假设各家银行结构性存款占比均为6%(2020年1月全行业结构性存款占境内存款比重),若结构性存款利率下降10BP,上市银行2020年息差提升0.12BP,2020年净利润增加0.1%,可以对冲下调LPR利率的影响。 中小银行网点少,存款来源远不及四大行,结构性存款是中小银行是高息招揽存款的一个利器,结构性存款中中小型银行占比高达65%,2020年4月突破历史高点达到5.63万亿,之后的5月下降0.2万亿至5.42万亿水平。中小银行立足于本地,是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主力,中小银行负债端成本不降下来,如何下调贷款利率支持实体经济,3.6%以上的结构性存款利率,按照目前的净息差,贷款利率已经超过5.6%了,远高于四月份平均贷款利率。 针对结构性存款蓬勃发展,极大推高银行负债端成本,管理层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北京银保监局在通知中指出:“年内结构性存款业务增长过快的银行,应切实采取有力措施,逐月压降本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在2020年末,将总量控制在监管政策要求的范围之内。”,银行高息揽存,也是迫不得已,没有存款,银行放贷就是无米之炊,正是因为揽存苦难,银行才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向储户让渡利益,这才会有越来越高的结构性存款利率。 结构性存款增加背后可能潜藏着资金的空转套利,部分企业获得了低成本贷款,并不会把资金投入到经营中,而是用于购买结构性存款套利。因此单方面不断压缩贷款利率,造成金融市场价格定价的扭曲,并不是支持实体经济最佳方式,而是带来金融市场的利益切割,造成资金空转。 实体经济有困难,是需要金融系统适当让利,但贷款定价属于市场化行为,还是尽量的凯撒归凯撒市场归市场,没有必要做过度的行政干预,行政干预未必就能最优化支持实体经济,而是带来新的资金空转套利,甚至拿着低成本资金去炒房,吹大地产泡沫。
政策未来大概率仍将保持宽松立场,流动性将保持合理充裕,资金利率亦将稳定在相对低位。但在经济逐步改善的基准情形下,货币政策难以回到2-4月的单边宽松状态。未来总量性的“宽货币”政策可能会逐步退出,结构性的“宽信用”政策则有望延续更长时间。 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6月18日,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开幕。两次会议中关于货币金融政策的表述成为市场焦点。 一、三大要点:让利、降准、总量适度 第一,国常会继续强调“推动金融系统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并首次明确全年让利规模达1.5万亿元,预计商业银行仍将在其中发挥主力作用。2019年全年,商业银行净利润为1.99万亿,营业收入推算为7.6万亿【注释1】,1.5万亿占两者的比重分别为75%和20%。预计“让利”主要来源于贷款的放量叠加降价,将直接作用于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商业银行可从三方面为让利做准备:一是用好央行再贷款和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二是主动降低付息负债成本,包括压降高成本的结构性存款;三是提升内部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 第二,国常会提出“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工具”,较《政府工作报告》删除“降息”表述,指向降准值得期待,但MLF降息的概率有所下降:一方面,考虑到特别国债造成的1万亿资金缺口,以及“宽信用”“降成本”的政策目标,有必要通过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另一方面,结构性存款规模压降叠加商业银行的自发调整,银行负债端成本压力边际缓解,央行可能通过压缩银行“加点”的方式引导LPR进一步下行,短期内MLF降息的概率因此下降。 第三,陆家嘴论坛上易纲行长表示,“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表明央行对政策的态度相对审慎。在“各类经济指标已经出现边际改善”的前提下,5月下旬以来,为防范资金空转套利,央行边际收紧流动性,DR007由5月16日当周的1.32%上行61BP至6月13日当周的1.93%。6月15日,MLF缩量续作且利率不变。货币政策重心逐步由总量性“宽货币”转向结构性“宽信用”,通过创新政策工具提升直达实体经济的效率。 图1:5月下旬以来资金利率快速上行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二、影响匡算:金融让利实体路径 根据陆家嘴论坛上易纲行长的讲话,我们测算出今年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可达1.29万亿(情形一)/1.64万亿(情形二)。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表1:1.5万亿让利规模匡算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第一,通过降低表内贷款利率和表外非标利率实现让利,全年规模约为0.84万亿/1.19万亿。2020年末表内贷款余额可达173万亿【注释2】,包括非房贷(以企业贷款为主)和房贷,非房贷占比80%。在测算让利规模时,锚定利率可选择“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情形一)或“一般贷款利率”(情形二),后者的统计口径除企业部门外,还包括了居民部门。 情形一:今年1-4月,企业贷款平均利率的降幅31bp【注释3】与1年期LPR的30bp大致相当。假设1年期LPR下半年降10bp并带动企业贷款利率同步下行,让利规模为5,500亿。 情形二:今年1-3月,一般贷款利率的降幅26bp【注释4】超过1年期LPR的10bp。假设4-12月一般贷款的利率下行幅度为40bp略超同期LPR的降幅30bp,让利规模为9,000亿。 图2:今年以来贷款利率有所下行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此外,假设5年期LPR全年降幅20bp并带动房贷利率同步下行,对应的让利规模则为700亿。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三者2019年末余额合计为22万亿,预计年内收益率平均降幅约为100bp,可让利2,200亿。 第二,通过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今年上半年对应的规模约为956亿,假设下半年政策保持相同的节奏,预计全年可让利2,000亿。其中,3,000亿专项再贷款中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为1.25%,较2019年末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12%低387bp,可让利116亿;5,000亿再贷款中企业融资成本不高于4.35%,较2019年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6.7%低235bp,可让利120亿元;1万亿再贷款中企业融资成本约为5.5%,可让利120亿;普惠小微信用贷支持计划中,央行提供的零成本流动性将降低银行资金成本,银行进一步将此部分让利于实体,规模约为200亿;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中,央行同财政部提供的400亿激励金也是让利。 第三,银行减少收费预计可让利2,500亿。 三、前瞻:货币政策“结构性”转向 金融体系让利的本质是为了达成“宽信用”和“降成本”双重目标,央行大概率将降准予以配合。若锚定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情形一),我们估算的让利规模距离1.5万亿仍有2,000亿的缺口,央行需出台更多“宽信用”政策以覆盖这一缺口:一是“降成本”的让利效果最为显著,故可能需要进一步压缩银行加点/MLF降息,进而引导LPR下半年的降幅超过10bp;二是亦可能创设新的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若锚定一般贷款利率(情形二),估计让利规模已超过政策目标,意味着后续央行相机抉择的空间上升。总体来看,金融体系让利1.5万亿大概率不会成为货币政策的硬约束。 前瞻地看,5月以来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并不意味着其彻底转向。受海内外需求疲弱影响,目前经济修复已显著放缓,且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反复,下半年“稳增长”“保就业”的压力仍然巨大。政策未来大概率仍将保持宽松立场,流动性将保持合理充裕,资金利率亦将稳定在相对低位。但在经济逐步改善的基准情形下,货币政策难以回到2-4月的单边宽松状态。未来总量性的“宽货币”政策可能会逐步退出,结构性的“宽信用”政策则有望延续更长时间。 注释 1、2019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余额为282.5万亿,36家A股上市银行资产合计为188万亿,36家A股上市银行营业收入5.05万亿,据此推算全行业营业收入为7.6万亿。 2、易纲行长表示“预计将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 3、4月份企业贷款利率为4.81%,相较上年末5.12%下降31bp。 4、3月末一般贷款利率为5.48%,相较上年末5.74%下降26bp。 本期作者 谭卓招商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 杨薛融招商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员 董加加资产负债管理部利率风险管理岗 陈澍雨资产负债管理部利率定价管理岗 感谢梁利锋的宝贵建议。
银行让利1.5万亿元,不是要银行直接将每年经营的利润分配给企业,让银行自身单独掏腰包,硬是将银行每年财报之后的利润切一块给企业,而只是通过不同的渠道或方式来共同减少银行对实体企业的贷款利息及各种服务收费,事实上承担1.5万亿的对象就比较多了,可大大减轻银行让利的压力。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进一步通过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发放小微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减少银行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这个新闻可能成为这几天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一经面世就刷爆了网络朋友圈,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反映,当然对于国常会的这个提议,很多人抱以赞赏和认可的态度,认为这样更加有利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让实体企业渡过疫期经营危机,也让实体企业深深感受到了中央政府在关键时期依然心系实体企业的安危,始终没有忘记减轻实体企业的经营负担。当然,也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国常会的这个提议不靠谱,认为这是无视我国银行经营实际、将会把银行逼向经营绝境的举动,弄不好将会使大量银行机构濒临亏损的危机。 这也不怪银行业界朋友有这样的反应,现在银行的日子与前十几年相比,确实难过多了,银行躺着赚钱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利润增长速度由过去的2位数向现在的个位数转化,一些中小银行经营盈利能力更是每况愈下,不良贷款反弹,资本充足率下降,拨备覆盖率下降,银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有下滑迹象。加上目前内外客观经济形势越来越疲软,还有全球肆虐横行的疫情,全球经济贸易可能会滑向更加严重的衰退周期,全球经济危机有可能超过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银行往后的日子可能更加难过。可以悲观一点地说,如果我国不是社会主义体制,没有前几年银行业改革奠定的基础,可能有不少银行难以渡过这波疫期的冲击,破产倒闭在所难免。所以,银行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当前的形势对银行来说确实不利。 那么,现实中如果叫银行让利1.5万亿元,是否真的会让银行陷入经营绝境,国常会的这个提案是否真的不近人情,或者说根本不符合客观金融规律?在笔者看来,银行向实体企业让利1.5万亿元,是应该的,也是能够做到的,并没有一些人说得的那样我矫情,想象的那样危险。 但是,我们也要学会换位思考,作为中央政府,面对当前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困难,必须要站在较高的政治经济角度来统率国家经济发展大计,如果银行不让利,仍然像过去一样为了争夺存款无限上浮存款利率,为了自身经营效益无限增加各种中间业务收费或变相提高各种收费,这些收费最终都归要转嫁到实体企业身上,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那么中央政府出台再好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都会无法执行到位,或被悬空打了折扣无法发挥作用,或将优惠财税金融政策的效能全部消耗掉,最终实体企业将无法脱出融资贵、融资难困境,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无法渡过疫期这个生产经营的“寒冬”。 显然,国常会要求银行让利1.5万亿元,并非不为银行考虑,或者说站着说话腰不痛,因为目前的形势已容不得银行是否愿意让利,银行与企业之间是“船与水”的关系,如果大量实体企业无法渡过疫期经营艰难期,银行不良贷款或者贷款坏账就会大幅上升,到时不仅使银行利润大幅下降,更有可能使银行累积新的、大面积的金融风险,根本就不是让利1.5万元这么“损失”之大了。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银行在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是需要攻坚克难,树立大局意识,与实体企业共同渡过目前的“危局”,是银行应该努力而为之的,也是必须是要做到的;否则,等待银行的命运或结局就不会是那么乐观了。这一点,中央政府领导是相当清楚的,相信银行业界的管理者们也应该是心知肚明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银行让利1.5万亿,确实可能会对银行尤其是中小法人银行的经营带来不小的影响或冲击,比如利润大幅减少会使银行机构弥补资本的能力下降、提取呆账损失准备金减少,导致拨备覆盖率下降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规模的收缩,使银行暂时扩张经营的态势得以放缓。而且,一些农村中小银行本身就在夹缝中求生存,竞争压力大,为争夺存款或稳定负债端业务,往往靠存款利率上浮手段来维持经营现状,使得经营成本大幅上升,如果贷款利率不提高,不仅无法正常经营下去,还可能面临陷入新的经营危机的可能。尽管如此,在当前这种形势下,让利又都成了银行不得不做出的必然选择,这些选择事实上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因为银行的思维也应因势而定,不能墨守陈规,随着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各种经营目标或经营指标进行必要的、暂时的调整,一切为了经济稳定的大局,都是值得的。所以,银行在目前经济形势之下,适当收缩一下资产负债规模是应对经济下行和帮助实体企业渡过疫情危机的必要之举和正确之举。 退一步看,目前银行让利1.5万亿元,不是要银行直接将每年经营的利润分配给企业,让银行自身单独掏腰包,硬是将银行每年财报之后的利润切一块给企业,而只是通过不同的渠道或方式来共同减少银行对实体企业的贷款利息及各种服务收费,事实上承担1.5万亿的对象就比较多了,可大大减轻银行让利的压力。最为明显的是,降低银行负债端的成本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居民存款利率可适当下降,或者上浮的幅度降低,也在客观上承担了相当部分的让利“义务”,是在给银行让利间接的帮忙。最近监管部门清理结构性存款乱象以及商业发行大额存单降低利率,尤其是央行创造的货币政策直达工具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引发负债端的融资成本降低,进而促使银行贷款利率的下降,最终惠及实体企业,让实体企业大大降低各类经营成本,实现轻装上阵。还有政府部门也会承担相应的税费优惠、利息补贴等,在很大程度上为银行减少经营支出奠定了基础。如此,使得社会各经济层面共同来为银行让利1.5万亿元“添砖加瓦”,这让银行让利1.5万亿元的负担相对变得较轻,银行不是单打独斗地承担让利1.5万亿元,又有何可担心的呢? 还有让我们充满信心的是,尽管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盈利增幅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所放缓,利润增长率由2位数降为个位数,但始终保持盈利局面并呈逐年增长态势,并没有出现过亏损。据银保监会数据,从2015年到2019年5年来,我国银行业累计净利润分别为1.59万亿元、1.65万亿元、1.75万亿元、1.83万亿元、1.99万亿元。这说明银行即便要让利还是有相当底气的,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加之银行历年盈余积累,相信在1至2年短期内让利1.5万亿元,也不会让银行伤筋动骨,更不会把银行拖进经营“死胡同”。 总之,银行业对让利1.5万亿元,不应感到惊讶和为难,而是积极应对,想办法将让利的各种措施或预案做到位,在大银行与小银行之间确定合理的让利比例,不打乱仗,以便使让利工作得心应手,使让利的好处真正惠及中小微实体企业,推动银行与中小微企业共同渡过疫期经营难关。可从四方面努力应对:一是上下统一思想认识,树立大局意识,把让利帮助企业渡过经营难关当成当前银行业最大的经营政治任务,为让利扫除思想上的障碍。同时,做好让利各项科学预案,使让利各类措施科学合理,并及时向政府部门汇报,供政府部门选择,以便让利工作能够如期推进,消除各种弄虚作假行为,使让利政策真正惠及实体企业。二是各类银行机构在央行、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之下,进行适当的分类,比如分为大型经营规模银行、一般经营规模银行、小型经营规模银行,按银行经营规模确定科学合理的让利比例,消除各类银行在让利上的苦乐不均现象。三是尽快对各类银行的资产利润率、收入成本比等经营指标进行科学测算,根据不同的经营指标来确定各银行让利的比例,防止“泥鳅鳝鱼扯成一样齐”现象的发生。四是可与银行利润上缴、税费优惠等进行挂钩,既银行让利的额度可纳入上缴利润的总盘子,如一些大型国有银行因为让利可减少上缴财政部的收入,或者因为让利而直接由国家税务部门给予优惠营业税率、增值税率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银行让利带来的利润减少的压力。
LPR连续两个月按兵不动,基本符合市场预期。6月22日,6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出炉,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两个期限品种报价均与上个月持平。近期,国常会提出抓住合理让利这个关键,并部署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LPR连续两个月按兵不动后,后期市场化降息过程如何走?降准落地概率多大?市场分析认为,实现对实体经济的让利可通过压降LPR加点点差来实现。6月LPR报价不变市场对6月LPR保持不变已有预期。业内专家分析,近期资金市场走势以及央行流动性调控基调,都提前预示了6月LPR大概率不会进一步下降。6月15日,央行对本月MLF(中期借贷便利)续作时选择缩量并保持中标利率不变。由于LPR与MLF利率直接挂钩,MLF利率未降更大程度影响了本月LPR报价的持平。据记者梳理,自去年11月以来,均是MLF利率下调后,LPR报价才跟进下行,且两者调整幅度保持一致。自去年8月LPR改革至今,除了去年10月、去年12月,今年1月、3月、5月、6月保持不变外,其余月份LPR均有不同幅度的下调,并于今年4月大幅下调20个基点。市场的流动性也对LPR下行形成一定牵制。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6月适逢跨季末、跨半年时点,叠加缴税、债券发行等因素影响,市场流动性边际收紧,短端资金利率上行,隔夜Shibor回升至2.1%以上,长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较上月末上升近20个BP,资金价格的整体上行对LPR下行形成一定牵制。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5月中下旬以来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抬高,意味着近期银行平均边际资金成本有所上升。在6月MLF招标利率未做下调的背景下,银行主动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另外,银行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则制约了点差的压降空间。温彬认为,从银行的负债结构上看,对央行的负债不到银行总负债的4%,而存款占银行总负债的比重超过60%,意味着存款成本在银行负债成本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导致降低LPR的动力相对有限。压降点差实现让利值得注意的是,分析认为,6月LPR报价不变并不意味着实际贷款利率也将保持不动。王青认为,6月LPR报价不变,银行让利实体经济将主要通过实际贷款利率下调方式体现。今年3月,一般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5.48%,比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下降0.62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超过同期1年期LPR共0.26个百分点的降幅。1年期LPR降息连续两个月暂停,并不会实质性改变企业实际贷款利率下行势头,今年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过程会持续推进。6月19日,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对记者表示,今年以来,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2020年1-5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6.03%,较2019年全年平均利率下降0.67个百分点。一季度,制造业贷款平均利率4.32%,较年初下降0.46个百分点。6月17日,国常会明确要求:“抓住合理让利这个关键”、“进一步通过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发放小微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减少银行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LPR利率由政策利率(MLF)和银行点差两部分组成,6月LPR报价不变,金融系统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如何实现?“银行还可能根据信贷政策、客户资质等原因,在新发放贷款中下调实际利率,即在LPR的基础上调整加减点。”王青认为。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当前阶段,MPA对于定价考核进一步趋严,综合贷款定价水平可以通过压降LPR加点点差来实现,负债成本也可以通过增强利率自律机制管理来控制,以此来实现对实体经济的让利。王青预计,下半年LPR报价下行速度将会加快,这意味着同期一般企业贷款利率将有更大幅度的下降(今年一季度下行26个基点),这将激发企业信贷需求,推动宽信用向纵深发展。降准渐近5月以来,监管加强了对资金空转套利行为的规范和治理,银行体系流动性明显收紧,市场对货币宽松是否转向存在疑虑,对宽松预期也有所收敛。近日召开的国常会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对市场关于政策收紧的预期也给予一定修正。国常会17日部署,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按照以往规律,国常会发声后两周内,降准大概率落地。目前,全球疫情对国内宏观经济运行影响仍在持续,对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需求并未减弱。在6月市场化降息落空的背景下,降准落地概率有多大?中信证券研究部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综合运用降息降准再贷款等”,本次国常会继续部署后续的降准政策,料降准近期落地,大概率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王青判断,今年在金融系统加大对实体经济让利的同时,以宽货币推动宽信用仍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路径,下半年政策性降息、降准过程有望持续推进。其中,年内MLF和OMO利率还有约40个基点左右的下调空间(上半年下调30个基点);而伴随后续全面降准可能较快落地,或预示着自5月中下旬以来的货币边际收紧过程将明显缓解。“下阶段,货币金融政策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随着CPI涨幅进一步回落,降准和降息仍有空间和必要,适时适度调降存款基准利率,引导LPR下行,实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成本‘双下降’。”温彬表示。王一峰则表示,预计6月信贷增长情况不错,防空转套利约束进入收尾阶段,也减弱了货币政策立即宽松的必要,政策选择方面“一动不如一静”,三季度可视信贷需求和资金供需状况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