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胡润研究院发布《疫情四个月后全球企业家财富变化特别报告》,研究了胡润全球富豪榜上的企业家在截至2020年5月31日的四个月内的财富变化。 胡润报告反映,在疫情爆发后的四个月里,胡润全球百强企业家中有60%的企业家财富增长或保持不变,40%的企业家财富减少。疫情以来全球最大的赢家是电商、医药和家居零售行业,以及巧克力、酱油和猪肉生产商。 “在疫情爆发的头两个月损失了2.6万亿之后,全球百强企业家在疫情爆发后的第二个两个月内几乎挽回了全部损失。四个月来财富只下降了2%。”胡润表示。 胡润报告显示,新冠疫情以来最大的两个赢家是电商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和拼多多的黄峥,他们的财富分别增长了1500亿和1240亿人民币,几乎都来自过去两个月。 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过去四个月财富增加最多,增加了1500亿(相当于一个李嘉诚的财富),达到1.1万亿人民币,蝉联世界首富。 拼多多董事长黄峥则成为国内财富增长最快企业家,财富增长了1240亿,相当于这四个月平均每天增长10亿,身家达到2500亿。 而在过去四个月,胡润全球百强企业家中财富增长最快的前五名都来自中国,以拼多多黄峥为首;其他四位是海天味业的庞康、迈瑞的徐航、新希望的刘永好家族和海底捞的张勇舒萍夫妇。 此外,据胡润报告,中国前十名企业家第一次全部进入全球前50。其中,马化腾以3200亿财富保持在马云之上,仍然是中国首富;黄铮身家达到2500亿,在国内财富排名上升至第3位。第4位仍是恒瑞医药的孙飘扬、钟慧娟夫妇。 而在此次疫情中,恒大的许家印成为全球财富缩水最多的前十名企业家中唯一一位中国企业家,财富缩水18%至1900亿,国内排名下降至第5位。 根据福布斯实时富豪排行榜显示,截至6月21日下午4时,黄峥身家已达4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10亿元),首次超越马云,成为中国第二大富豪。 此外,电商京东的刘强东在过去四个月里财富增长了24%,达到1150亿,新进入全球百强,位列第72。 截至2020年5月31日的四个月里,全球百强企业家中,百强中,美国如今有37位,中国26位。胡润表示:“在胡润全球百强企业家中,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已经缩小,从13人降至11人。”
6月18日,《财经》杂志和《巴伦周刊》中文版联合举办了以“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重构新机遇”为主题的“财经·卓见”线上论坛。与会嘉宾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分享了他对于全球和中国经济复苏以及大类资产配置问题的看法。 在全球经济复苏形态问题上,李迅雷不认为全球经济会在疫情后迎来强劲复苏,中国政府也没必要追求一时一地的“V型”、“U型”复苏,更多还是应该考虑通过改革来解决那些基本的结构性问题、社会问题,把GDP“V型”反转当作一个目标本身就是不明智的。 在谈到大类资产配置时李迅雷表示,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都处在一个分化的阶段,中国经济正在从增量主导变成存量主导,并出现四大分化趋势,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一趋势来进行大类资产配置。他认为,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权益类资产投资回报率提升,而黄金作为应对货币泛滥、经济动荡的投资品和避险工具,价格明年可能创历史新高。
日前,德国《汽车周刊》报道称,奔驰母公司戴姆勒CEO康林松(Ola Källenius)欲推出更大规模的节约计划,在现有裁员1万的计划上再裁1万个工作岗位,并于2025年年底前完成。 (图片来源:微博) 此外,报道还称,这家汽车制造商计划将IT服务外包出去,同时缩减研发部门岗位。 此消息一出,立马引起外界的注意。要知道早在去年11月,戴姆勒已经推出了一轮裁员计划——彼时戴姆勒集团发布裁员声明,表示到2022年将全球裁员至少1万人,以削减14亿欧元(约合108.5亿元)开支,其中10%的管理人员将被优化。 把这两项裁员计划结合来看,也就是意味着在2025年底前戴姆勒至少要裁掉两万员工,而这一节约精简计划力度也明显比之前公开的精简计划更大。 事实上,在全球车市寒冬之下,戴姆勒的裁员是意料之中的举动。 不久前,IHS Markit发布一份报告指出,预计今年全球汽车销量将下降22%至7030万辆。其中,美国销量预计同比下降26.6%至1250万辆,将是2010年1160万辆销售以来的最低水平。另外欧洲市场降幅也比较大,IHS预测在西欧和中欧地区,全年汽车销量将下降24.9%,至1360万辆。 在这背景下,全球知名车企们均发布了一些裁员计划。其中,宝马集团正在和公司工会协商一项涉及6000名员工的裁员计划,将在6月份正式公布详情;豪华品牌奥迪也制定了裁员计划,其打算到2025年裁员9500人;而雷诺也在不久前宣布一项裁员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在全球范围内宣布裁员1.5万人。 基于上可知,车市寒冬来临之际,除了戴姆勒-奔驰之外,宝马、奥迪等车界巨头,也避免不了选择裁员过冬这一方式。 此外,据戴姆勒财报显示,2019年该集团出现净利润近十年最差的表现。具体而言,2019年其实现总营业额为172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149亿元),同比增长3%;全年息税前利润为4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27亿元),同比下滑60.4%,其中净利润为2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05亿元),同比大跌64.5%,这两项有关实际收益的数据达到近十年来的最大跌幅。 而需要注意的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戴姆勒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据一季报显示,戴姆勒今年一季度的销量同比下滑17%至644,300辆;营收较去年同期下降6%,为372亿欧元;息税前利润从去年第一季度的27.98亿欧元降至6.17亿欧元,跌幅为78%。而该公司还曾公开表示,将在第二季度陷入亏损,德国NordLB分析师预计其亏损将在20亿到30亿欧,Metzler投资银行则预计亏损最少为15亿欧。
展望下半年,在疫情全方位冲击的快慢交叠之间,全球经济复苏动力换档,金融市场波动和调整的来源更替,政策潮水退去后风险渐次显现。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020年6月中旬,新冠肺炎累计确诊逾830万,超过了全球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一。毫无疑问,这场前所未见的疫情已经成为重塑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历史性变量,自大萧条以来发达和新兴经济体或将首次同时陷入衰退。从经济冲击看,全球并不存在疫情孤岛,尽管系统重要性经济体受到冲击的峰值接近尾声,但复工延长疫情的风险和潜在的二次冲击仍难以忽视;从金融冲击看,疫情带来的情绪和盈利“双杀”有时差之分,发达市场驱动着全球性情绪起落的β,而新兴市场分化加剧的疫情干预效果影响着相对波动的α;从政策应对看,史上罕见的超常规“货币+财政”双宽松浪潮已经袭来,但在债务和币值双重约束下,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宽松幅度受限,由疫情冲击带来的次生风险不可小觑,而中国的政策空间优势和汇率稳定增加了人民币资产相对吸引力。展望下半年,在疫情全方位冲击的快慢交叠之间,全球经济复苏动力换档,金融市场波动和调整的来源更替,政策潮水退去后风险渐次显现。 全球疫情影响范围仍在扩大,经济影响乘数越过尖峰。截至2020年6月中旬,新冠肺炎累计确诊逾830万,超过了全球人口总数的千分之一。自Covid 19被世卫组织定义为全球大流行(pandemic)以来,其已成为当前影响全球经济走势最重要的变量,疫情扩散范围和持续性也一再刷新各界的预期。量化来看,新增确诊人数被认为是跟踪疫情走势的主要指标之一,但由于疫情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不同以及相应区域的经济重要性有别,简单参照人数指标衡量新冠疫情的经济影响存在偏差。在当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环境中,尽管不同的经济体采用了不同的防控模式,但总体而言,以隔离为最主要方式的政策干预成为抑制经济活动的关键原因。考虑到疫情演化过程中的经济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依赖性,我们以约占全球GDP比重75%的G20经济体作为分析对象,通过经GDP权重调整的新增确诊人数,以直观描述疫情经济冲击的数量级(详见附图): 从1月中旬至2月中旬,新冠疫情主要集中在中国内地,新增确诊人数经历了初期急剧攀升,到有效隔离和其他相关政策大力介入后稳步下滑。由于以PPP计算的中国GDP接近全球20%,其他出现疫情的也为日、韩、美等重要经济体,故用GDP权重调整的经济影响乘数大约为平均意义上的5倍。 从2月中旬到3月中旬,中国的疫情明显缓解,而海外的疫情开始恶化,部分亚、欧经济体新增确诊人数开始明显上升。但从经济影响来看,由于疫情新扩散区域的平均经济体量远小于中国,所以经济影响乘数呈现下降的趋势,甚至低于1。 3月中旬以后,随着疫情在欧、美主要经济体的大面积爆发,不仅新增确诊人数迅速攀升,经济影响乘数也重新回到2以上,尤其是随着G2中另一个经济体美国成为全球累计确诊最多的国家,疫情的经济冲击呈现非线性加剧。 4月底以来,尽管欧、美疫情仍在持续,但其新增确诊人数渐次下行,经济影响乘数越过尖峰重又回落至2以下。从当前疫情的演化看,非G20经济体将成为下半年战疫的主角,在此情形下全球经济所受直接经济冲击或有所缓解,但跨境限制和对于疫情二次爆发的担忧仍将阻碍全球各类供需活动的正常复苏。 金融市场情绪修复或过于乐观,新兴市场股指相对表现仍有压力。自2020年1月中下旬以来,受到新冠疫情持续发酵影响,企业盈利预期差带来市场调整压力,而风险溢价急剧变化更成为短期波动的根源。在此期间,疫情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呈现出“局部爆发-外溢扩散-共振回溢”的三阶段演化,疫情所涉区域的边际变化成为市场大范围动荡的关键。以股票市场为例,MSCI指数在经历了超过30%的下跌后又出现了超过20%的上涨。从影响指数表现的内在因素看,发达市场驱动着全球性情绪起落的β,而新兴市场分化加剧的疫情干预效果影响着相对波动的α。具体而言,23个发达经济体整体占MSCI指数比重约九成,也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决定性力量。从疫情时差看,发达经济体疫情开始大规模爆发大致在3月中旬,此时以中国为代表的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已经历了疫情从扩散到抑制的第一轮完整冲击,市场对于疫情演化路径有了相对明确的判断,也因此出现了提前的大幅度调整(详见附图)。在欧、美疫情开始得到控制后,市场情绪明显缓解,也出现了持续的反弹。尽管有科技股远超均值的价格飙升加持,但MSCI发达指数的恢复路径仍显得过于乐观。随着复工风险和疫情二次爆发可能性增加,近期市场动荡加剧。对于新兴市场而言,其所经历的两轮疫情与MSCI新兴市场相对发达指数的表现起落具有大致吻合的走势,意味着疫情冲击在新兴市场直接体现为超额收益的变化(详见附图)。在此背景下,考虑到疫情在新兴市场仍在蔓延,下半年新兴市场股指或有相对更大的调整压力。 债务和币值限制新兴市场政策宽松,资产负债表在疫情冲击下更显脆弱。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经济体政府债务急剧攀升,尽管其占GDP比重仍远逊于发达经济体水平,但结构性风险更为突出:其一,对于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危机之后私人部门债务上升与财政刺激呈现出明显的同向关系,特别是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和信贷比缺口在2011年至2015年间出现跃升;二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对于国际流动性的依赖程度显著增强,其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发行量相对比重为半个世纪以来的高点;三是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整体财政赤字率正处在十年来的高点,在此情形下叠加疫情冲击,财政压力尤为凸显。IMF已经警示,当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活动以至少50年来未见的速度放缓,部分经济体的贸易活动和资本流动也急剧萎缩,加之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前所未有的价格暴跌,主权评级连遭下调。受限于透支的政策空间,本就在公共卫生领域存在明显短板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减税增支、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增加失业福利和补贴等方面更是捉襟见肘。IMF的研究还表明,在疫情应对财政政策方面,发达经济体在医疗和其他领域支出占GDP比重分别高达0.9%和7.7%,但新兴市场经济体相应支出仅为0.3%和2.5%,低收入国家更是低至0.2%和1.2%。即使对于G20中的主要发展中经济体,截至目前的政策刺激力度也远不及发达经济体,且政府债务事实上成为了影响边际政策力度的重要因素(详见附图)。对于缺乏硬通货币发行权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合意的刺激力度和币值的稳定成为下半年疫情冲击下难以兼顾的政策考验,次生风险值得警惕,而中国的政策空间优势和汇率稳定增加了人民币资产相对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IMF, Courage under Fire: Policy Responses in Emerging Market and Developing Economies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JUNE 3, 2020
“上海正成为开放的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全球一流投资者只要投资人民币资产,首先会想到上海。”央行行长易纲在第12届陆家嘴论坛开幕演讲上如此肯定。 “钱在哪儿,金融机构就会去哪儿。”资管业务具有天生的资金聚集性,金融的本质则是服务于资金。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国际资管中心的建设进程至关重要。 在两天的陆家嘴论坛期间,不少外资金融机构负责人都认为,海外投资人对人民币资产的投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而中国,尤其是上海的金融开放试点赋予了他们绝佳的机遇。 央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在论坛上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推动上海成为金融机构,尤其是财富管理机构、资产管理机构的集聚地。“推动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开放政策,研究推出新的开放举措,继续支持上海吸引更多全球一流机构落户,助推上海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市场。”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亦强调,上海将朝着具有更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进一步打造金融开放的枢纽门户,大力推进全球资产管理、跨境投融资服务、金融科技、国际保险、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和结算、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等中心建设。 中国资管行业开放三步走 中国资管行业的开放进程循序渐进,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早允许外资入股境内的资管公司,到外资通过QFII/RQFII额度参与投资中国境内市场,再到批准外资私募以外商独资企业的模式成立境内全资控股公司并在境内募资。 伴随金融开放进程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国际知名的资产管理公司近年落户上海,或积极谋划在中国的布局和发展。截至目前,已有60余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在陆家嘴设立了近90家各类外资资管公司,占全国90%以上。 其中,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10家中,有9家落户陆家嘴;全国26家获得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资格(WFOE PFM)的外资资管机构,23家设在陆家嘴;全国首批2家获得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的外资私募机构——路博迈、富敦均位于陆家嘴;在中国证监会备案登记的143家获得公募基金资格的金融机构中,有63家在上海办公,其中有23家为中外合资机构;全球第一家、目前规模排名第五的国家主权基金——科威特投资局在陆家嘴设立了在伦敦之外的第二家海外投资办公室。 除了金融机构进场数量增多,就资金体量和份额而言,资产管理业务如今在国内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根据报道,在全球主动管理的对新兴市场基金的配置中,2019年4月时,全球对于中国的配置大概在25%,仅一年时间,今年4月,这一数据已经增长到35%。 今年3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升至全球第四,其中投资管理跃升到第二位。 新一轮开放,外资加速入场 今年2月,央行等五部委颁布了“金融30条”,4月又逐步取消了对于证券公司、公募基金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这些都是金融业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事件。 18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将继续鼓励和支持外资金融机构设立或者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为外资机构创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也继续支持本土机构充分利用上海的发展优势,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 当日,证监会核准摩根大通期货为首家外资全资控股期货公司,股权结构变更后,原珠海市迈兰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江苏威望创业投资公司一共持有的51%股权将全部收归摩根大通。 自今年4月1日起,外资机构可以正式向证监会申请独资的公募基金牌照。至此,获得公募牌照成为众多外资资管巨头的目标,路博迈、贝莱德与富达国际,在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期待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布局。 路博迈首席运营官安德烈·科马洛夫(Andrew Komaroff)在论坛上表示:“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大型的保险集团和信用集团,以及成熟的投资者获得更好的回报;希望能够帮助散户和机构投资者更好地管理他们的基金和资产。 论坛期间,全球管理规模最大的资管机构贝莱德(BlackRock)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伦斯 · 芬克 (Larry Fink)发表演讲称,疫情后的世界将变得不同,尽管存在不确定性、全球体系脱钩等各种担忧,但中国仍然是贝莱德最大的长期投资机遇所在地,将帮助投资者加大对中国在岸市场资产的配置。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金融机构也对未来的资管行业竞争新格局充满期待,希望外资的入场能够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度和国际认可度,并将其与本土机构自身优势结合,优化全资管行业的产业布局。 论坛上,中国太保集团总裁傅帆就表示:“与国际先进同业相比,国内现金管理资产机构在风险控制以及系统支持等方面确实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从基本面来看,国内经济持续、长期稳定增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财富的积累,这些都使得国内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坚实,发展空间广阔。” “随着专业投资者的增加,普通投资者的选择会更多,最优秀的专业投资人也将脱颖而出,行业布局将更加合理优化。竞争带来的更多的创新也将使创新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费用降低,惠及普通投资者。”先锋领航集团CEO巴克利(Mortimer Buckley)在论坛上称。 新一轮开放正在路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论坛上表示,近期将推出六项举措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包括增加新的机构投资者,批设更多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允许境外专业机构发起设立控股理财公司等。 傅帆则表示,“上海要建成全球的资产管理中心,既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长三角地区社会财富积累丰富,与很多全球发达的区域相似,这有利于资管机构引入国际上行之有效的业务模式来开展财富管理业务,也使本土金融机构扩大业务范围到海外、合理配置资产成为可能。” 资管行业的上海机遇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已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最齐备的城市之一;成为我国金融产品最为丰富、金融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尤其是上海建设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清算和业务中心,为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提供了更加高效便利的市场平台,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市场支撑。 不过,也有银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境外投资者在要素市场的参与度还不算很高,尽管股市和债市交易量位居前列,但境外投资者持有量占比低于一些主要的新兴经济体,因此,在岸市场还需进一步开放,以提高境外投资者的参与度。 加快推动在岸市场开放,不仅将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还将有助于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国际辐射效应。 对此,潘功胜在论坛上表示,要支持上海建设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基础的金融中心,支持上海率先实现更高水平的资本项目开放,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在岸市场开放。比如,支持上海发挥人民币资产发行和交易中心的独特优势,创新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拓展人民币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全球各类投资者的投融资需求。 在新的起点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继续重点建设五个中心,即金融资产的配置中心、人民币金融资产风险管理中心、金融开放中心、优质营商环境示范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易纲称。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未来,金融对外开放将会继续有序推进,外资参与境内市场和内资参与境外市场的规模和程度会随之不断扩大。此外,金融机构开放力度也将加大,在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落实降低准入门槛和持股比例、放松业务限制等已宣布政策的同时,相关配套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将会及时跟进。 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与监管的沟通互动至关重要,科马洛夫认为,“监管要给市场提供良好的环境,监管的框架要变得成熟和有力,为上海营造高效的营商环境,同时还要加强金融技术的环境建设,将金融技术融入实践,比如培养金融科技企业,与资管企业并驾齐驱,实现上海的弯道超车。” 巴克利则表示,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监管环境,对于上海至关重要,此外,上海还需吸引全球最好的金融人才,确保这些人才拿到执业证照。 “身处长三角的上海有着人才优势、客户优势、财富优势和监管的执行能力优势,通过国际化和开放,上海将会进一步受益。”朱宁表示。
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可以发挥全球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产业升级会使得相关行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带动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整合。考虑到中国持续秉持开放的立场,中国对全球产业链影响力的上升有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未来全球经济下行的斜率。疫情暴发以来,主要通过供给、消费和金融市场三个方面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全球停工停产使产业链面临供需双向冲击,地缘政治风险在全球经济下行周期表现得越发明显,流动性匮乏使金融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而金融市场的波动会传导和放大恐慌情绪,造成企业和家庭在投资和消费层面活动的观望和萎缩,三者循坏叠加推升经济衰退预期。全球衰退风险的累积在风险事件触发下形成危机,而危机持续发酵把全球经济带入衰退。在及时响应和有效防控的基础上,中国已经率先走出疫情的冲击,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二季度欧美经济体受到疫情冲击而停摆已经成为现实,并拖累全球经济在二季度陷入深度衰退。但进入6月之后欧美经济也缓慢重启,部分经济指标开始触底回升。相对于欧美发达经济体本身较好的医疗基础设施以及较为成熟和系统的政策应对手段,新兴市场在疫情冲击下可能会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考虑到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都是大宗商品、原材料以及附加值较低的中低端工业品出口国,疫情导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缩会对这些国家的经常账户收支造成明显冲击。此外,由于前期检测率过低造成大部分新兴市场在疫情传播和感染人数方面存在明显的低估,而最近包括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人口大国的感染人数明显在加速上升,这可能会令全球投资者重新评估新兴市场的潜在风险。新兴市场中不少国家或多或少存在各种结构性问题,例如整体债务率和外债占比过高、外汇储备不足、存在资产价格泡沫等,这令它们在面对疫情冲击下更为脆弱。最近阿根廷主权债务违约以及伊朗的币值改革已经令全球投资者对新兴市场风声鹤唳,外资持续大幅流出一些结构性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并导致这些国家的货币出现大幅贬值。在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重打击下,阿根廷债务危机可能会在其他相对薄弱的新兴市场国家中不断上演,进而造成系统性风险。鉴于欧债危机中发生债务国(例如希腊、意大利等)的债务违约把债权国的金融体系(例如德国、法国等)也拖下水,因此新兴市场债务违约风险可能会通过全球金融体系向发达经济体传导,并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虽然今年全球经济衰退从表面来看是疫情造成的外部冲击,但实际上叠加了过去十多年全球经济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这使得未来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将颇为艰难。首先,全球经济在2008年之后蹒跚前行,长达10年的全球经济复苏是建立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交替刺激的基础上,低利率和超宽松流动性使资产价格泡沫化,但全要素生产率低迷。其次,政策刺激在间断性地改善全球经济过程中,中低收入阶层并没有从经济复苏中获得实质性好处。即便是在经济韧性较强的美国,工资收入滞涨和资产价格变动导致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不仅低收入阶层生活艰难,连部分中产阶级也开始滑入低收入阶层。再次,贫富分化加剧导致全球范围内民粹主义势力上升,而民粹主义本身又把本国的结构性经济问题部分归结为贸易不平衡,从而导致“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会进一步拖累全球经济并加快民粹主义势力的扩张,进而导致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经济和政治层面陷入负面循环,当下全球经济所处的大环境与2008年之前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更为复杂,而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是单纯的政策刺激所能消除的。当下全球央行和政府再次启动大规模政策刺激来应对疫情冲击,虽然短期内有效避免了危机的进一步发酵和恶化。但负利率盛行和债台高筑令投资者深层次更担心,“以有限政策空间应对巨大不确定性挑战”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全球对MMT的讨论也从侧面反映了传统货币财政刺激已经走进死胡同。未来全球经济在陷入衰退后不会像2008年那样快速反弹,而可能陷入一个相对较长周期的衰退。面对巨大的挑战,全球经济增长的动能何在,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的关键在于“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只有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更好地促进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延缓衰退速度。可以预见的是,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在人口周期下行、债务增加和通货紧缩的拖累下难言乐观,企业和家庭的投资和消费意愿低迷将成为常态,这些都将持续拖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相反,中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硕果仅存既有投资、消费需求,同时又兼具相关能力的国家,这将使得中国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可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两新一重”不仅是中国实现稳增长保就业的手段,也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鉴于中国自身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供应链冲击的能力较强。海外停工停产造成的供货困难可能反而有助于国内相关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同时,跨国企业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承受大规模资本开支的压力,再加上中国相关产业链在本次疫情中展现出的超强自我修复能力,全球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度反而会有所上升。在此期间中国可以本着立足自我的原则来应对潜在的不确定性,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投入,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首先,旧基建的重点在于稳需求和补短板,新基建则更偏向于推动产业升级,有望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新基建加速布局5G、半导体、智能制造等,从而实现从要素投资增长支撑的旧动能向要素生产率增长支撑的新动能转换。疫情使各国更加重视打造科技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基建则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只有在完备的配套设施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基建带动投资消费增长的乘数作用。其次,疫情更多的是拖累传统顺周期产业的表现,在新领域和高新技术层面不断发展的企业可以降低经济波动对自身带来的影响,避免传统刺激所带来的产能过剩,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仍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而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中国已经开始企业转型,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持续增长,投资的韧性也将从新兴与高新技术层面更好地表现出来。新兴高新产业不仅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也能在各自的细分领域表现出较高的产业配套能力。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可以发挥全球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产业升级会使得相关行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带动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整合。考虑到中国持续秉持开放的立场,中国对全球产业链影响力的上升有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未来全球经济下行的斜率。
全球累计确诊逾874万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6月21日6时30分左右,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8747136例,累计死亡462088例;美国累计确诊2247220例,累计死亡119551例。特朗普竞选集会6名工作人员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竞选团队通讯主管蒂姆·莫塔夫表示,俄克拉何马州竞选集会的场馆工作人员中,有6人的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莫塔夫称,这6名工作人员将不会参加20日的竞选集会,也不会接触参会民众和重要官员。此前,俄克拉何马州最高法院驳回了因疫情禁止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该州塔尔萨市举办竞选集会的申诉。特朗普的竞选集会将按照原计划于20日举行。中兴通讯澄清:专注于通信芯片的设计,不具备芯片生产制造能力据证券时报,中兴通讯20日发布澄清称,我们注意到近期多个自媒体针对中兴通讯7nm芯片规模量产,5nm芯片开始导入的信息存在误读,部分报导与事实不符,对公司正常经营造成了困扰和影响。在芯片设计领域,中兴通讯专注于通信芯片的设计,并不具备芯片生产制造能力。特斯拉:电池日拟将在7月4日这一周之后择机宣布从特斯拉获悉,特斯拉电池日和2020年的特斯拉股东大会或将合并举行。由于7月7日之前不允许举行大型集会,因此电池日具体举办日期将在7月4日这一周之后择机宣布。在此之前,电池日已多次推迟。此外,Cybertruck将亮相本次活动,暂定在Fremont工厂召开。张文宏称全球疫情至少要到年底和明年上半年昨日,张文宏医生谈疫情形势:全球疫情还在不断攀升,10天之后会破1000万。近期全球多国纷纷加大对于新冠药物的研发投入,而加快疫苗产品研发速度也将成为解决这一全球性灾难的关键途径。无论疫苗到来与否,全球性疫情蔓延情况至少要到年底和明年上半年。外汇管理局:2020年5月中国外汇市场总计成交15.67万亿元人民币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5月,中国外汇市场(不含外币对市场,下同)总计成交15.67万亿元人民币(等值2.21万亿美元)。其中,银行对客户市场成交2.33万亿元人民币(等值3280亿美元),银行间市场成交13.34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88万亿美元);即期市场累计成交5.81万亿元人民币(等值8177亿美元),衍生品市场累计成交9.86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39万亿美元)。2020年1-5月,中国外汇市场累计成交74.96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0.67万亿美元)。存款利率呈下降趋势 国有大行大额存单利率已鲜见4%以上据证券日报,近期四大行主动下调了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发行利率。同时包括四大行在内,商业银行各期限存款利率也均有所下行,货币市场基金、银行理财等市场化定价的类存款产品利率也有明显下降。6月15日至17日,四大行共发行近8亿元的3年期和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却由原来存款基准利率的1.5倍调整至1.45倍。目前已鲜见4%以上利率的国有大行大额存单。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332家银行共发行了6914款银行理财产品,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80%,较上期减少0.08百分点,收益创近43个月新低。海关监测逾3万件进口商品样品据海外网,海关总署昨天发布的重点进口商品检验检疫监测情况通报显示,6月11日至17日,中国海关对进口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水生动物、短时或低温运输工业品等货物及其包装和操作环境取样实施的新冠肺炎病毒监测结果均为阴性。本轮针对新冠肺炎病毒的检验检疫共检测样品32174个,其中货物样品8274个,内外包装样品20833个,环境样品3067个。迈瑞医疗"全球第二总部"在汉开工,总投资45亿元据武汉发布消息,20日上午,迈瑞医疗武汉基地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45亿元,包含武汉研究院、生产制造基地两大子项目,净用地总面积约271亩,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迈瑞医疗在全球的第二总部基地。苹果贡献一半收益 巴菲特投资组合二季度投资收益已超400亿美元根据伯克希尔一季度持仓以及二季度期间的持仓变动,粗略统计显示,截至昨天,巴菲特持有的投资组合在二季度实现投资收益已超过400亿美元。具体来看,苹果公司贡献了巴菲特投资组合的一半收益,苹果公司是巴菲特投资组合第一大持股,比例有35.5%。对巴菲特投资收益贡献较大的还有美国银行、卡夫亨氏、美国运通、穆迪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宝马受疫情冲击削减岗位,建议部分员工退休或转去读书多家德国媒体报道,受新冠疫情影响,宝马集团将进行2008年以来首次大规模裁员,此次裁员的规模为6000人。"不是裁员。"宝马中国相关人士表示,这块主要是对快退休的鼓励提前退休,25岁以下的鼓励去读书上学,公司会给一定费用支持而且保证毕业了再回公司上班。另外,还有一些措施是根据德国的劳动法,延长在职人员工作时间,减少临时工和额外雇员人数等。上述相关人士还称,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控制2020年的员工总数,今年年底时人数应该比去年少些,但这些措施并不涉及中国市场。中泰证券李迅雷:明年的黄金价格有可能创历史新高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近期参加论坛活动时表示,全球经济还是在往下走,而且不排除发生信用危机的可能性。作为一个避险类资产,贵金属黄金作为准货币资产还是可以考虑的。李迅雷认为,明年的黄金价格有可能创历史新高。权益类资产方面,从产业趋势看,寻求高成长行业的投资机会;从企业分化角度看,要寻找头部企业;从政策导向看,可以配置政策扶持的行业。美国公司将对瑞德西韦展开临床试验 用于治疗新冠肺炎儿童患者美国制药公司吉利德科学日前宣布,其研发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将很快用于治疗中度及重度新冠肺炎的儿童患者。吉利德公司将在美国和欧洲的30多个地区招募约50名患者,包括新生儿和青少年加入到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中。目前已有数据显示,瑞德西韦可以帮助缩短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复时间。此前,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已紧急授权该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进口海鲜和食材中会不会有病毒存活?专家回应据人民日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主任李凤琴表示,食物不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但是可能被病毒污染。病毒污染了食品或食品包装材料之后,在常温下可以存活的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在低温下,病毒存活时间较长。因此不排除低温冷藏的食品和食品包装材料,可以作为病毒的载体。深交所理事会创业板股票发行规范委员会成立为保障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平稳实施,以市场化手段优化完善发行承销运行机制,深交所理事会近期设立创业板股票发行规范委员会,审议通过《创业板股票发行规范委员会工作细则》,确定第一届发行规范委委员名单。6月19日,发行规范委召开2020年第一次工作会议,通报发行规范委筹备情况,选举产生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交流讨论合力实现创业板改革高质量稳起步的措施建议。第一届发行规范委共35名委员,包括33名市场机构委员、1名公益机构委员和1名深交所委员,市场机构委员由16家买方机构和17家卖方机构组成,公益机构委员为代表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北京联通启动5G SA网络公测昨日上午,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官方宣布启动5G SA公测。记者从北京联通工作人员处了解到,5G SA网络可满足5G高清回传、超低时延、网络切片等SA特色应用需求,能更好支持边缘计算等新特性。不但在VR、AR、云游戏方面性能更优,而且能更有效支持数字政府、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无人驾驶等新型业务。湖南出台“金融12条”力撑市场主体据新华社,普惠小微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大幅增加小微企业首贷、无还本续贷、增加债券发行规模……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等十部门日前联合出台湖南“金融12条”,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湖南省还明确,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中小微企业力度。2020年,全省金融债券发行规模要突破150亿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要超过1200亿元。粤将投2140亿元补公共服务短板 医疗卫生领域总投资1036亿元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广东省2020年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项目计划已印发。针对本次疫情防控暴露出来的短板问题,广东将加大在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总投资达214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14亿元。其中,医疗卫生领域补短板项目占比最多,达到302个,总投资1036亿元,年度投资246亿元。前5月北京地区出口同比增5% 手机、纺织服装出口大幅增长北京海关统计,2020年前5个月,北京地区(包含中央在京单位)进出口9476.8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18.3%。其中,进口7380.5亿元,同比下降23.2%;出口2096.3亿元,同比增长5%,逆势增长。前5个月北京地区出口手机188.3亿元,增长30.4%;出口纺织服装150.4亿元,增长2.6倍;出口集成电路56.5亿元,增长15.5%,出口复苏趋势愈加明显。国产抗脑胶质瘤新药获批 将进入实体瘤脑转移临床试验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药学院陈悦教授团队原创的抗脑胶质瘤候选新药ACT001,近日获得国家药监局的快速批准,将进入联合放疗治疗实体瘤脑转移的临床试验。据该团队成员张泉副教授介绍,其团队历时9年自主研发的抗脑胶质瘤新药ACT001可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在天津市肿瘤医院与澳大利亚多家医院开展了临床试验。此次联合放疗治疗实体瘤脑转移,是ACT001治疗颅内疾病的用途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