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世界:投资向“上”,政策向“下”。综上所述,在疫情时代,全球经济金融已经步入并将长期位于一个失衡的世界。我们认为,在这一世界中,未来的投资与政策将沿循两条截然不同的核心逻辑。 “人之道损不足,天之道补不足。”近期,全球每日新增新冠病例连创新高,疫情时代的长期延续已成大势所趋。随着时间维度拉长,疫情冲击正由周期性压力深化为结构性问题,三重失衡将系统性地改变世界。第一,全球价值链重构,在转型受阻、“病毒关税”、供应链裂变的共振之下,新兴市场内部将弱者更弱。第二,全球投资格局蜕变,无论是资金端还是资产端,头部优势都将持续扩张,引致金融市场强者更强。第三,疫情放大“马太效应”,社会弱势群体陷入难者更难的困局,并诱发更多次生风险。基于此,在疫情时代的新世界,投资与政策预计将沿循截然相反的核心逻辑。投资向“上”,循强以求胜,聚力于放大多层次的头部优势,用好失衡中的结构性机遇。政策“向下”,助弱以求稳,能否有力救助民生、再造新均衡,将长远决定复苏路径是“V”、“U”还是“L”。 失衡之一:全球价值链重构,新兴市场弱者更弱。随着新冠疫情的长期化演进,全球价值链进入新一轮深度重构,新兴市场中的中低收入国家将在三个层面遭遇沉重压力。第一,转型受阻。过去数十年中,借由全球价值链,中低收入国家能够以出口大宗商品为起点,逐步发展基本制造业,从而完成产业升级和居民收入提升。但是在疫情冲击下,全球大宗商品需求低迷,延缓了这些国家自身的资本积累,而全球FDI预计大幅下滑[1],又将阻隔国际资本、技术与本国资源红利的结合,因此产业升级将放缓甚至中断。第二,“病毒关税”。近期全球疫情显示,病毒借由货物贸易进行跨境传播的风险大幅上升,预计将引致全球范围内更为严格的进出口检疫,拖慢运输、通关等一系列环节。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对于大部分贸易品而言,一天的延误就相当于加征超过1%的关税。我们认为,这如同施加了额外的“病毒关税”。较之于发达国家,中低收入国家的出口产品集中于低端领域,价格弹性更高,因此将因“病毒关税”蒙受更大损失。第三,供应链裂变。面对疫情的长期威胁,低成本不再是供应链的最重要参考,稳定性正在得到跨国公司的加倍重视。除了将部分供应链回迁至母国,跨国公司也已对全球供应链开启新一轮数字化改造,加强对海外供应各环节的监控、调节和联动能力。缺少相应人才、基建、技术支持的中低收入国家,将面临被数字化供应链排除在外的风险。考虑到每1%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通常支撑1%以上的人均收入提升[2],中低收入国家或将陷入长期困局。 失衡之二:全球投资格局蜕变,金融市场强者更强。在疫情时代的新世界,两条主线正在推动全球投资变局:在资金端,由于发达国家央行开启超常规刺激浪潮,全球流动性预计将长期保持充沛甚至泛滥;在资产端,疫情催化新经济加速发展,更多高成长性的标的将涌现于新赛道。这两条主线共同指向了“强者更强”的长期趋势。从资金端来看,充盈的全球流动性并非雨露均沾,而是主要流向了各领域的头部公司。以美股为例,我们以标普100指数与标普500指数的累计收益率之差,衡量传统经济的头部优势。以纳斯达克100指数与纳斯达克指数的累计收益率之差,衡量新经济的头部优势。数据显示(详见附图),在今年3月疫情冲击重创美股之后,无论是传统经济还是新经济,头部优势均出现大幅且持续的扩张。这表明,虽然3月下旬至今美联储全方位的流动性投放带动了美股历史性反弹,但是从结构来看,头部公司得到的价值修复更为强劲;并且较之于传统经济,新经济领域的头部优势更为显著。从资产端来看,新经济的未来机遇主要集中于美国和中国,双强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CB Insights 的数据显示(详见附图),在疫情影响下,美国、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保持高增长,英、德、法、日、韩、印等国家的增速则明显放缓。截至2020年6月,在全球独角兽企业中,中美共占约74%,成为未来全球高成长性资产的最主要源泉,较其他国家的优势进一步拉大。 失衡之三:社会“马太效应”加剧,底层民生难者更难。在疫情时代的新世界,失衡不仅表现在全球格局之上,亦已深入经济体的内部结构。根据IMF研究[3],从历史经验来看,全球性疫情通常会对贫穷、弱势的社会群体形成更为沉重的冲击,进而导致长期的贫富差距扩大。最新实证研究表明[4] [5] [6] [7],这一效应目前已从多个层面显现。在收入层面,较之于高技术、高收入岗位,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岗位更易受到防疫隔离的限制(详见附图),因而承受更大失业压力。在性别层面,女性就业所集中的家政服务、酒店餐饮等行业,难以进行远程办公,因此女性岗位损失率超过男性,这与2008年“大衰退”时期相反。在年龄层面, 2008年“大衰退”时期,中年人(25-44岁)的岗位损失率最高。而在疫情时代,年轻人(20-24岁)的岗位损失率位居各年龄段榜首。考虑到这一年龄段的群体尚未累积充足的储蓄缓冲垫,因此更加难以应对失业后的生活困顿。从种族来看,美国数据表明,少数族裔的岗位损失率要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综合来看,在疫情时代,社会弱势群体陷入了“难者更难”的泥淖。由此出发,一方面,贫富分化的加剧将削弱消费引擎的修复动力。另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失衡将进一步推动民粹主义的高涨,对内激化各层次社会矛盾,对外催化地缘政治风险。受此拖累,全球经济复苏的路径将更为曲折难测。 失衡的世界:投资向“上”,政策向“下”。综上所述,在疫情时代,全球经济金融已经步入并将长期位于一个失衡的世界。我们认为,在这一世界中,未来的投资与政策将沿循两条截然不同的核心逻辑。 第一,投资向“上”,循强以求胜。如上所述,无论是经济还是金融,都将凸显“强者更强”的趋势。由此,在宏观层面,需要主动规避新兴市场中部分基础弱、政策储备少的经济体,更加聚焦于长期表现稳健、政策空间充裕的经济体。在微观层面,充分利用各领域头部公司的优势,把握市场分化中的结构性机遇。其中,考虑到较之于传统经济,新经济赛道中的头部优势更为显著,而中美经济将是新赛道独角兽的主要提供者,因此相应的战略侧重亦是大势所趋。 第二,政策向“下”,助弱以求稳。世界越是失衡,越要求政策走向均衡。即使不考虑政策空间的有限性,一味地“开闸放水”以维持金融市场繁荣,也将导致社会“马太效应”进一步放大,动摇经济社会的稳定基石。由此,从长期来看,针对疫情的经济刺激政策,不仅重在规模,更重在结构。在全球走出3月份的美元流动性危机后,政策措施能否重心向“下”,更加强调结构性、有效救助底层民生,将是决定经济金融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这也将为我们审视疫情时代各国经济的长期前景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1] Christine Zhenwei Qiang, Yan Liu, Monica Paganini, Victor Steenberge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lobal value chains in the wake of COVID-19 [R]. The World Bank. May, 2020. [2]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20 [R]. The World Bank. October, 2019. [3] Davide Furceri, Prakash Loungani, Jonathan D. Ostry. How Pandemics Leave the Poor Even Farther Behind [R]. IMF. May, 2020. [4] Fana, M., Tolan, S., Torrejón, S., Urzi Brancati, C., Fernández-Macías, E., The COVID confinement measures and EU labour markets [R]. European Commission. May, 2020. [5] Abigail Adams-Prassl, Teodora Boneva, Marta Golin, Christopher Rauh, The large and unequal impact of COVID-19 on workers [R]. VOX CEPR Policy Portal. April, 2020. [6] Laura Montenovo, Xuan Jiang, Felipe Lozano Rojas, et al., Determinants of Disparities in Covid-19 Job Losses [R]. NBER Working Paper. May, 2020. [7] Sumedha Gupta, Laura Montenovo, Thuy D. Nguyen, et al., Effects of Social Distancing Policy on Labor Market Outcomes [R]. NBER Working Paper. May, 2020.
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已超600万。欧美部分遭受疫情侵袭的发达国家已经启动复工,但距离遏制住疫情尚有不小距离;与此同时,疫情的第三波高潮已经侵袭至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和防控能力薄弱的不发达国家,预计感染和死亡人数还将大幅上升。在渡过国内供给侧冲击的第一道关卡后,中国经济正在迎来第二道关卡,海外经济暂停、贸易活动萎缩、失业上升的影响将通过产业链反馈至国内。 纺织服装行业承载大量就业,对于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具有重要地位。服饰是受经济景气程度影响较强的可选消费品,疫情之下全球服装消费大幅下滑,订单大量取消,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外需冲击。我们前期报告《疫情大流行下的中国产业链风险评估》的研究发现,纺织服装产业的外需风险敞口较大。近期,工信部亦指出,纺织行业特别是中小纺织企业经营存在较大困难。 更为重要的是,纺织服装是中国加入全球价值链较早的产业,近年来还面临着较大的产业外迁压力。在外迁、外需的双重冲击下,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将如何变化,企业经营发展面临哪些风险压力,政策上应当如何应对,值得高度关注。 图表1 服装出口大降,防疫物资推动纱线织物出口骤增 资料来源:Wind,京东数字科技 纵向看:产业外迁压力近年来加剧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2001年—2010年期间,“入世”后的外贸需求驱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加速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纺织服装制造中心。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布产量从290亿米上升至907亿米,纱产量从761万吨上升至3733万吨,化纤产量从841万吨上升至4886万吨,均为全球第一。 图表2 本世纪中国纺织服装生产历经三个阶段 资料来源:Wind,京东数字科技 2011年—2017年左右,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进入平台期。随着要素成本上升,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开始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经济体迁移。期间,纱和化纤的产量增速较前十年显著放缓,布和服装的产量整体上出现了震荡下行的趋势。 2018年以来,产业主要产品产量负增长,衰退迹象凸显。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使得价值数百亿美元的纺织服装商品受美国加征关税威胁,企业利润受关税挤压;另一方面,环保限产政策不断出台,产能受限,合规成本大幅上升,污染较高的纺织印染首当其冲。 在此背景下,企业较以往更有动机降低对中国的依赖,迁往关税较低、对承接产业发展有迫切需求的地区,如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其中成品服装生产主要转向越南、孟加拉国,以及土耳其、摩洛哥等新兴经济体。例如,美国品牌耐克(NIKE)和盖璞(GAP)在华生产仅保留了23%和21%,优衣库(UNIQLO)则正在实施让越南承担40%生产的计划。受此影响,纺织服装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几乎腰斩,从2003年的7.5%下降至2018年的4.3%。 图表3 纺织服装产业在经济中占比不断下降 资料来源:CEIC,京东数字科技 纺织服装产业在就业上的贡献远大于经济效益上的贡献,成为中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蓄水池。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显示,纺织服装产业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达到8.4%,远高于占营业收入的4.3%。一旦产业过快萎缩,出现倒闭潮,失业返贫风险必然大幅提高。 横向看:出口结构在竞争中变迁 纺织服装产业链较长,上游涉及天然纤维(如棉、麻、毛)和化学纤维生产,中游包括纺纱、织布、印染等加工步骤,下游包括服装、家纺、工业用纺织品等最终产品的生产。 图表4 纺织服装产业链总览 资料来源:京东数字科技 中国在全球纺织服装贸易中的占比达到40%,高于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24%)。我们基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的计算显示,2000年至2014年,中国出口在全球纺织服装贸易(HS50-HS63)中的占比从13.5%逐年提升至41.0%,又逐渐回落至2018年的35.8%,2019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可能进一步下降;进口占比则一直围绕5%波动。 图表5 中国在全球纺织服装贸易中的份额先升后降 资料来源:UN Comtrade,京东数字科技 中国的价值链地位正在逐渐从低端向高端升级。我们仍以中国进出口在全球相关贸易中的占比来分析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变化。尽管劳动密集、低附加值的服装生产外迁,但中上游化纤、面料地位相对稳固,纺织机械等高附加值资本品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图表6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中,技术密集度越高的产品出口增速越快 资料来源:UN Comtrade, 京东数字科技 服装 产业外迁背景下,下游劳动密集、低附加值服装生产正被缓慢挤出。2014年,中国服装出口占据全球服装贸易的41%,为历史高点,之后缓慢下降,到2018年比重为34%。2010年-18年间,服装出口的年复合增速为2.3%,在纺织服装产业链中表现仅好于天然原料。 正如上文所述,中国在服装领域面临越南、孟加拉国、印度、印尼、土耳其、柬埔寨等国的竞争,这些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对中国形成替代。不过,产业转移是一个长期过程。事实上,海关总署早在2008年便已对纺织服装向东盟等周边地区外迁提出预警,世贸组织亦指出孟加拉国服装出口在2008年-2018年间增长两倍。但从体量看,2018年中国服装出口1578亿美元,仍以34.3%的份额占据全球第一,而上述六国同期份额分别只有6.7%(越南)、5.6%(孟加拉国)、3.7%(印度)、3.6%(土耳其)、2.0%(印尼)和1.8%(柬埔寨),加起来也只有23.5%。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劣势,而经济体量小、产能有限是掣肘其他新兴市场完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图表7 六个新兴经济体正在部分替代中国的服装出口份额 资料来源:UN Comtrade, 京东数字科技 化纤、面料 中上游化纤、面料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上升。中国是重要的化纤和面料出口国,到2018年,纱线面料出口占据全球贸易三成,化纤出口占据全球贸易四成。事实上,中国是为数不多服装、面料和化纤均为净出口的经济体;下游生产国如越南、柬埔寨等均依赖进口面料。 UN Comtrade的数据显示,中国纺织品不仅出口规模大,增速也处于领先地位。较服装而言,纱线、面料、化纤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程度更高,对劳动力依赖小,因此中国劳动力要素优势减退对这些行业的影响较弱。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与生产有关的其他成本如电价、棉价高于国外,因此部分面料生产仍面临别国竞争。就纱线、面料出口而言,在全球市场份额较高的有德国(9.3%)、土耳其(5.9%)和印度(3.6%);就化纤出口而言,在全球市场份额较高的有印度(5.1%)、印尼(3.9%)和土耳其(3.8%)。 图表8、9 中国纱线、面料、化纤进出口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 资料来源:UN Comtrade, 京东数字科技 纺织机械 纺织服装行业资本品出口大幅上升。2000年以来,中国大多数年份都是纺织机械的净进口国,进口一度占据全球纺织机械贸易量的四成。但近年来,中国织机出口的份额不断攀升,占全球织机贸易的比例从2000年的1.9%上升至2018年的26.9%。这表明,随着技术密集度上升和研发强度提高,中国纺织机械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从出口份额看,中国已经跻身纺织机械第一梯队,份额已经超过德国、日本等传统出口国。 图表10 中国跻身纺织机械出口的第一梯队 同时,服装生产外迁,使得下游国家对纺织机械的需求大增。我们利用海关总署数据测算,2019年中国纺织机械出口30.4亿美元(即HS4位码中编号为8444、8445、8446、8447、8448、8449的商品)。前五大出口目的地为印度、越南、孟加拉国、土耳其和印尼,均为服装生产大国,这五国的进口合计占据中国55%的纺织机械出口。这表明中国在产业链上游的地位正在逐渐确立。 图表11 中国纺织机械出口主要目的地,恰好是目前全球主要的服装生产国 资料来源:UN Comtrade, 京东数字科技 新冠疫情短期内冲击零售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可能会使目前与产业迁移有关的直接投资活动暂停。但长期看,比较优势的持续以及关税等保护主义压力,将促使产业转移加速,使得产业链区域化、多中心化。劳动力资源萎缩及用工成本上升,将使服装生产进一步离开中国,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国内的纱线面料制造。然而,受到低油价和规模经济的推动,中国化纤产业在全球的份额有望持续上升,而服装产业加速外迁可能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纺织机械的研发与出口。 外需、外迁叠加下纺织服装产业风险不可忽视 海外疫情对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要冲击在出口。对中国这样的全球价值链枢纽而言,疫情对一个产业链存在供需双向的冲击:一方面,中国进口以中间品为主,海外的产业链上游停工、断供可能导致中国的中下游生产停滞;另一方面,外需收缩将使得中国出口环节遭受压力。就纺织服装而言,中国出口远大于进口,并且基本没有“卡脖子”的技术壁垒,因此主要应当关注外需影响。 海外疫情对纺织服装产业出口的冲击将在二季度大幅上升。一季度美国GDP下降4.8%,欧盟下降3.5%,韩国下降1.4%,中国香港下降8.9%。由于二季度海外疫情恶化,防控措施升级,因此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外需压力已经在二季度爆发。事实上,4月、5月中国出口好于预期的主要原因是海外防疫物资需求大增以及居家办公造成的计算机需求上升,大部分品类出口实际上是负增长。例如,4、5月织物、面料出口大幅上扬,反映了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的出口需求高涨。 图表12 海外防疫物资需求推动4、5月织物出口高增 资料来源:Wind, 京东数字科技 疫情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冲击大于总体经济活动。服装是线下属性较强的可选消费品,在疫情影响下,居民削减支出和线下消费活动停摆,更是对服装消费形成双重打击。今年前4个月,中国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4.7,但服装零售下降31.3%;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上升8.6%,但穿着类零售下降12%。海外更加不容乐观,欧盟纺织、服装、皮革商店零售3月同比下降40%,美国4月服装店零售同比下降89.2%,跌幅创历史记录。海外需求断崖式下跌导致中国大量出口订单被取消,已经生产的库存积压,企业“无工可复”。 疫情产生的外需冲击贯穿中国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我们沿用《疫情大流行下的中国产业链风险评估》中的方法,以出口交货值与营业收入比例作为行业出口依存度的测度。测算发现,纺织服装服饰的出口依存度为22.4%,在制造业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纺织的出口依存度为11.8%,处于中游,但需注意到,纺织是服装服饰的上游产业,海外对服装的需求下降,最终势必体现在对纱线、面料的需求下降。 图表13 纺织服装产业对外需的风险敞口可观 资料来源:Wind, 京东数字科技 外需冲击下纺织服装企业的经营压力将显著上升。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数据看,近年来纺织服装产业利润率下滑,其中受环保因素影响,纺织业利润率降幅更快;经济效益下降也导致杠杆率上升,特别是纺织业资产负债率已从2016年的51.7%上升至2019年的57.2%。我们对A股上市民营企业的现金支出压力也显示,在停产情况下,纺织服装产业公司的账面资金仅能维持2.16年的固定支出,在全部行业中排名垫底。受经济效益下滑影响,一季度整个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38%,纺织、化纤、服装分别减少37.1%、45.8%和19.2%。 此外,纺织服装产业的一大特点是民企密集、中小微企业众多。我们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调查估算,认为全国28个重点纺织产业集群约有7.6万户企业,其中约4000户是规模以上企业,其余7.2万户是年收入不到2000万元的规模以下企业,而这些企业资产负债表脆弱,在国内外疫情的持续冲击下生存压力陡增。 图表14、15、16 纺织服装产业对外需的风险敞口可观 资料来源:Wind, 京东数字科技 国内外疫情持续冲击下企业停产倒闭引发的就业压力值得高度关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稳就业保民生成为全年重点。2018年底规模以上纺织业从业人数331.8万人,纺织服装、服饰业从业人数335.6万人,而到2020年2月,上述数字已经分别降至263.8万人和249万人,就业岗位不断流失。我们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调查估算,纺织服装行业的规模以下企业至少雇用了289万人,因此总就业规模仍不少于800万人。1月-3月的国内疫情造成企业停工、工人复工困难,已经使不少规模以下企业身处困境。而3月下旬开始的外需冲击预计仍将持续一、两个季度乃至更久,面对长时间的需求剧烈萎缩,小微企业倾向于直接关停企业,导致失业上升。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借助“入世”契机发展成为全球纺织服装制造中心,但产业外迁、环保压力和中美经贸摩擦导致纺织服装产业近年来的发展逐渐放缓,近两年甚至出现了衰退迹象。 从产业结构看,纺织服装产业在逆境中表现出产业升级趋势。中国纺织服装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下降,主要体现在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即服装。在行业中上游,中国化纤、面料自给能力提升,纺织机械等资本品出口也在显著上升,中国在产业链上游的地位正在逐渐强化。 在疫情冲击下,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要风险在外需萎缩。海外疫情对中国出口的冲击将在二季度大幅上升,而纺织服装受到的冲击往往大于总体经济,并且将贯穿整个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中小微企业众多,应当关注纺织服装企业的经营压力以及由此造成的就业压力。 在外迁、外需双重冲击下,纺织服装产业应在行业自身和政策支持两个层面联合行动,以转危为机: 行业层面,有条件的企业短期内应努力自救,例如可通过转产抗疫物资,满足国内外需求缺口,缓解现金流压力。而面对产业外迁,下游企业应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重塑,实现降本增效。中上游企业应当通过加大研发,进一步占据中间品和资本品的国际市场。 政策层面,积极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政策部署,帮助行业渡过难关。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应当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具体而言,可以借助更加宽松的货币环境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好扩大、延长减税降费和还本付息等措施,保障资金链吃紧、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存活下来,帮助研发密度高的企业维持正常研发活动。对于面临失业压力的人员,可以针对性地发放消费券或现金券,并开展再就业技能培训。 (作者沈建光为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朱太辉为京东数科研究院研究总监; 徐天辰为京东数科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全球累计确诊逾917万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6月24日6时30分左右,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9178773例,累计死亡474513例;美国累计确诊2338275例,累计死亡121119例。 “孟晚舟引渡案”日程确定:8月17日恢复引渡听证会 在2021年5月前结案 当地时间6月23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等法院和孟晚舟引渡案的控、辩双方达成共识,对引渡案的全部日程进行确认,同意于8月17日恢复引渡听证会,对加拿大和美国当局提供的信息的证据可采纳性进行讨论;而关于美加是否滥用司法程序的辩论将于2021年2月16日开始。该法院副首席大法官霍尔姆斯之前曾表示,她希望在2021年5月之前结束此案。 瑞幸咖啡收到纳斯达克的退市通知 瑞幸咖啡:收到纳斯达克摘牌通知,由于疫情导致财务报表编制过程出现延迟,所以未能提交年度报告。这是瑞幸咖啡收到纳斯达克给出的第二份摘牌通知,此前5月19日接到的摘牌通知原因是财务造假一事。瑞幸的摘牌听证会日期据悉在6月25日举行,但未有确切消息。 自4月2日曝出财务造假后,瑞幸咖啡股价断崖式下跌,股价已抹去85%,市值缩水至10亿以下。纳斯达克的消息一出,美股开盘后,瑞幸咖啡的股价就崩了20%左右。截止收盘,瑞幸咖啡跌12.26%,报2.79美元。 饿了么回应北京一外卖员确诊:密接骑手已第一时间暂停接单 今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曾晓芃在发布会上通报,21日,“饿了么”平台一外卖送餐员确诊感染新冠肺炎,连续半个月每天接50单。对此,饿了么表示,与阳性病例有密切接触的骑手,已经第一时间暂停接单,目前已到指定隔离点集中隔离。 该骑手近20天行动轨迹,已如实上报给北京市疾控中心,并配合疾控中心积极排查。没有接到官方信息的市民不用过度担心。饿了么还表示,将持续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防疫工作,正在对北京地区所有外卖骑手进行核酸检测,北京地区的新注册骑手需通过核酸检测后才可上线接单。 钟南山预计今冬明春新冠疫情仍会存在 据人民日报,钟南山院士表示,在“今冬明春”交际时,预计新冠肺炎疫情仍不会消失,但不会像第一波疫情出现这么大的暴发。必要时,短期的措施是需要的,如中小学停课、大学暂时不复课、航班减少这类短期措施,仍需采用强力措施控制病情不再发生。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 纳指及多只科技股均创历史新高 冠状病毒疫苗研发前景乐观、国际贸昜紧张关系趋缓,令市场得到支撑。美国财长姆努钦称年底前可能走出衰退。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道指涨131.14点,或0.50%,报26156.10点;纳指涨74.89点,或0.74%,报10131.37点,最高上涨至10221.85点,创历史新高;标普500指数涨13.43点,或0.43%,报3131.29点。 苹果、微软、亚马逊、Facebook均创历史新高。 中概股方面,阿里巴巴涨3.32%,拼多多涨2.26%,网易涨逾4%,京东涨1.4%,瑞幸咖啡跌超12%,股价跌至近3周低点,虎牙跌超5%,达达涨超9%,有道涨近7%。 欧股收盘普遍上涨 德国DAX指数大涨2.3% 欧洲股市收盘普遍上涨,英国富时100指数收盘上涨1.3%,德国DAX指数收盘上涨2.3%,法国CAC指数收盘上涨1.5%;西班牙IBEX指数收盘上涨1.2%。 富时中国A50指数收跌0.22% 富时中国A50指数收跌0.22%,报13642.50点。 A股收评:创业板指涨1.67%录得八连涨 游戏、白酒股全天强势 两市主要指数上涨,沪指早间下探回升后维持窄幅震荡,收涨0.18%报2970.62点,深成指涨0.78%报11794.01点,创业板指延续近期强势涨1.67%报2382.05点,为连续上涨八个交易日。两市成交额逾7500亿,2394股下跌,1317股上涨;北上资金净流入7.5亿。 白酒股涨势凌厉,酒鬼酒、五粮液、贵州茅台均创新高;网络游戏概念全天强势,游族网络等多股涨停;国产软件、券商股尾盘走强;医药、医疗、食品饮料板块涨幅靠前。种业、人造肉、地摊经济概念大跌居前。 港股收评:恒指涨1.62% 重磅蓝筹股表现活跃 腾讯大涨近5% 港交所涨2.7% 港股三大指数均收涨超1%,恒指尾盘更是大涨至1.6%,收涨1.62%报24907点,国指涨1.16%报9993点。重磅蓝筹股表现活跃,腾讯大涨近5%贡献恒指143点,其次是友邦保险贡献57点,港交所涨2.7%再创新高。 恒指成份股半数以上涨超1%,市场做多氛围强烈,但大市成交并未有效放大,成交额不足1200亿港元。半导体、系统软件强势领涨,中芯国际大涨超9%创新高;手游股、在线教育股、医疗设备股等普涨,惟香港本地股稍显弱势。 央行:当日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 在港发行100亿元央票 周二,央行进行900亿元人民币7天期、1100亿元人民币14天期逆回购。因无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此外,在香港发行100亿元人民币6个月期票据,中标利率为2.21%。 财政部将于6月30日、7月1日合计续招标发行三期抗疫特别国债 总额度1700亿元 6月23日,财政部公告称,拟于6月30日续招标发行两期抗疫特别国债,其中:第一次续发行2020年第一期5年期抗疫特别国债,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500亿元;第一次续发行2020年第三期10年期抗疫特别国债,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700亿元;7月1日第一次续招标发行2020年第二期7年期抗疫特别国债,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500亿元。 云南要求省属国企置换利率大于6.5%的债务 云南金融业内人士透露,近日云南国资委发布《关于省属企业到期债务情况的报告》的批示,要求所有省属国企必须牢记严控新增债务,并且所有高于6.5%利率的债务,特别是大于7%的必须“千方百计换掉,并严禁再有类似”。 钟山:RCEP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贸区 商务部部长钟山表示,RCEP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各方确保年内签署RCEP协定意义重大。RCEP将有助于亚太各国团结应对疫情挑战,降低疫情对各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为亚太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钟山建议,各方应充分发扬伙伴精神,尽快解决谈判遗留问题,全力推动年内签署RCEP协定。 世贸组织:预计第二季度全球贸易下降约18.5% 据央视,世贸组织发布最新贸易预测,第一季度全球商品贸易同比下降3%,预计第二季度将下降约18.5%。新冠肺炎大流行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世界贸易急剧下滑。但是,政府的迅速反应帮助缓解了贸易收缩,不太可能出现4月份曾预计的最坏情况。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前景仍极不确定,若2021年事态出现不利发展,如暴发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或经济增长弱于预期及广泛依赖贸易限制,可能导致贸易扩张低于此前预测。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 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我国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 创业板注册制首发受理企业增至43家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第二批受理企业名单出炉。截至6月23日,创业板IPO受理企业增至43家,再融资受理企业增至3家,较22日分别增加11家和2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相关审核工作衔接安排,之前在证监会不同审核状态的企业转移至深交所后也会面对不同安排。 交通运输部:健康码异常或未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人禁止进站乘车 据央视,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介绍了针对当前疫情防控最新形势,交通运输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第一,交通运输部及时制修订道路货运车辆和从业人员及场站、港口、船舶船员等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做好精准防控指导。第二,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疫情防控措施,坚决防止疫情反弹。第三,坚持“三保障一通畅”,加强北京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保障,确保进京鲜活农产品等重点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第四,做好“外防输入”和船员换班工作。 北京:不接受本市涉疫市场人员入住酒店和乡村民宿 北京市文旅局一级巡视员周卫民通报,不接受14天内来自中高风险地区入境人员,以及本市涉疫市场人员入住酒店和乡村民宿,或进入景区游览。低风险地区进京人员入住酒店和乡村民宿,需健康宝显示未见异常,酒店游泳场所和室内的健身场所暂不开放。 站上490港元!腾讯涨超3%续刷新高 腾讯(0700.HK)盘中进一步拉升涨幅扩大至3.84%,最高报492.4港元,市值达4.7万亿港元,超越阿里巴巴成港股市场市值第一大股。自3月19日从324.294港元反弹至今,腾讯3个月已累涨51%。 逼近1500元大关!贵州茅台涨3%续刷历史新高 市值超工行成A股第一 贵州茅台(600519.SH)盘中涨幅进一步扩大至2.99%,最高报1482元,市值达1.86万亿元,超越“宇宙行”工商银行,位居A股市场第一位。该股自3月19日的低点960.1元反弹至今,3个月已累涨54%。目前动态市盈率为43倍,处在历史估值中枢上方。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华创证券等机构此前预测茅台目标价均为1500元整,目前来看茅台距1500元大关只差临门一脚。 马斯克:7月1日之后特斯拉全自动驾驶的价格将上涨1000美元 特斯拉CEO马斯克发推表示,7月1日之后,特斯拉全自动驾驶的价格将上涨1000美元。在7月1日前,在特斯拉的app内购买基本的自动驾驶功能的费用将降至2000美元。 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Ⅲ期)试验正式启动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Ⅲ期)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启动仪式在中国北京、武汉、阿联酋阿布扎比三地,以视频会议方式同步举行,阿联酋卫生部长向中国生物颁发了临床试验批准文件。仪式上,中阿双方现场签署了相关临床合作协议,标志着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试验(Ⅲ期)正式启动。这是中国新冠疫苗在海外开展的第一个临床试验,对于推动疫苗早日投入使用、造福人类,迈出了关键一步。 证监会同意中科寒武纪等2家公司科创板IPO注册 证监会按法定程序同意以下企业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伟思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述企业及其承销商将分别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协商确定发行日程,并陆续刊登招股文件。 银保监会行政处罚办法8月1日起实施 银行保险业行政处罚程序将统一 业内透露,在征求意见结束8个月后,《中国银保监会行政处罚办法》日前正式出炉,自2020年8月1日起施行。《办法》将统一规范银行保险业行政处罚程序,旨在提高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质量,规范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行政处罚行为,维护银行业保险业市场秩序。 乘联会:5月份皮卡市场销售4.5万辆 同比增长35% 据乘联会数据,5月份皮卡市场销售4.5万辆,同比增长35%,疫情后行情回暖导致今年5月表现较强。今年1-5月,皮卡市场累计销售14.98万辆,同比下降21%,疫情因素和北京需求波动导致同比下滑较大。近几年,皮卡成为乘商结合的消费新热点,持续较强表现。但近期皮卡车企分化,主力车企强势提升,部分传统皮卡企业面临巨大的增长压力。 交通运输部:1-5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9% 今年以来累计增速首次实现增长 交通运输部举行6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表示,5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33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较4月加快8.9个百分点。1-5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223亿元,同比增长0.9%,今年以来累计增速首次实现增长,表明疫情造成的交通投资缺口已初步补齐。 IDC:2020年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同比下滑11.3% IDC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762万台,同比下降11.3%。基础可穿戴设备(不支持第三方应用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1486万台,同比下降5.5%,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276万台,同比下降33.3% 超算TOP500榜单公布 联想继续排名全球第一 TOP500组织今日发布了最新的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中国制造商在安装数量上摇摇领先,在500台超算系统中,联想以180台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继续排名全球超算提供商第一名,相比上次榜单增加了六套系统。另外,曙光68台和浪潮64台,中国制造商合计占312台。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36次飞行。(新华视点)
6月23日上午,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北斗系统开启全球组网。 北斗系统开启全球组网,意味着北斗系统在频率、通道数、精度等各方面的性能都已经不亚于美国GPS,走在了全球前列。从产业角度来说,则意味着北斗产业开始从“北斗+”走向“+北斗”,从走出去寻找应用,到被各行各业“找上门”寻求支持,北斗产业规模即将进入一个更高的数量级。 “大部分智能手机都已经支持北斗,但最具有感触的还是海洋渔业从业者。”对于具体的北斗应用,有业内专家在接受上证报采访时介绍说,除了导航,给倒车设“护栏”、给珠峰量身高,北斗的应用其实就在老百姓身边。 “一拜妈祖,二拜北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斗的通导一体化系统,可以在茫茫大海上,给通信覆盖不到的渔民另外一张网。据悉,除了发出求救信息,北斗的“短报文”功能还能承载更多内容的发布,原子钟授时百万年只差一秒的精度更是保证了地理信息的准确度。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北斗星通就布局了“北斗+海洋渔业”,北斗船联网目前的入网用户超4万个,伴随手机用户10万个,监控平台1300余套。 “北斗组网完成后,产业将进入行业拓展及深化应用的时期。”北斗星通集团副总裁、智能网联板块董事长徐林浩接受上证报采访时说,从应用场景和接入终端数量来看,北斗应用可分为十万级、百万级、千万级、万万(亿)级等,十万级接入的应用领域有测绘、军工和特种行业等,百万级应用的是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行业等,千万级接入应用的主要是汽车市场,万万级的则包括手机、物联网等。 其中,“5G+北斗”被中海达认为是未来位置服务领域的新热点。中海达认为,新基建本质上就是信息流,“5G+北斗”的信息流可成为精准北斗位置服务、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甚至海洋未来战略的信息化采集装备手段和解决方案。 海格通信有关人士告诉上证报,早在2011年,公司就以自主研发的北斗公务车管理系统开启了北斗民用终端业务。现在,公司主导的国家重量级的民用示范项目——广州市南沙开发区北斗城市应用示范项目已顺利通过用户验收。未来,公司将加快芯片战略布局,打造海格通信“北斗+智慧城市规模化应用”新名片。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徐林浩告诉记者,从地域上考虑,“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北斗打开在全球发展的想象空间。据中海达介绍,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公司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共建超100个北斗增强站及数据中转中心、数据处理与产品服务中心,主要应用于国土测绘、海洋、交通、农业和防灾减灾等民生领域。 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北斗应用将给上游的核心芯片、元器件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徐林浩以智能网联汽车业务为例介绍说,从原来普通精度的导航发展到支持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定位,需求逐渐起来了,硬件上除了“端”侧的相关芯片、天线等,还需要云端增强以及和其他传感器(如视觉传感器、毫米波雷达)、5G、AI、大数据等技术进行融合。“我认为,高精度模块+服务,是北斗产业的价值高地。” 记者了解到,在卫星导航方面,北斗星通打造“云+IC/端”商业模式,目前芯片、天线“端”侧产品已处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地位,未来将重点加强“云”建设;在汽车智能网联业务上,公司建立了“智能硬件+服务”的业务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随着新星发射,地基、星基增强系统持续优化,我国的北斗系统将成为国际顶尖的导航系统。 杨长风表示,北斗系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未来全球用户可以从全球四大系统(中国北斗、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100多颗导航卫星中自由选择4颗信号最好的卫星来提供定位服务,只要北斗系统自身性能一流,就会获得更多认可。
罗汉堂基于全球公开可得的大数据,开发了“全球疫情经济追踪体系”(Global Pandemic Economy Tracker,简称PET),并由新浪财经中文独家首发! 罗汉堂全球疫情经济曲线(PET)PET项目,基于可公开获取人流、经济和疫情数据分析整理(截至2020年6月20日)。 过去一周全球疫情进一步加速,单周确诊人数增幅创纪录。同时全球层面上经济仍处于低谷期,各国疫情经济的表现也益发多样和复杂化。处于应对期和低谷期的59个经济体占全球GDP份额为55.5%,平均经济活跃度水平也在上升,从91.12%提升至91.69%,幅度不到0.6个百分点。 英美是发达国家中少数仍未进入可持续恢复的国家,大量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深陷低谷期已经近三个月,在付出大量的生命和经济代价之后仍不能走出低谷, 导致了广泛的社会矛盾甚至在一些地区引发地缘政治风险。 除巴西外,印度是目前全球最瞩目的新兴市场国家,因为印度的经济体量更大,人口更多,感染人数同样在快速上升,这对世界对抗病毒的影响也会更大。印度相比其他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其累计经济损失和百万人口死亡率都排在前列。目前根据PET数据的估测,印度进入疫情经济以来,累计遭受的经济损失已相当于2019年GDP的4.2%,而印度2019年的GDP增长也才5.3%。 全球GDP占比超过55%的地区仍处于低谷期 罗汉堂全球疫情经济追踪体系共覆盖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总人口的87%,总GDP的97%。截止6月20日,这些经济体中,进入恢复期的为63个,相比上周数目增加了2个;同时有59个仍处于应对或低谷期,这些国家大多为疫情爆发较晚的亚、非、拉国家,也包括美国。 当前,恢复期经济体占全球GDP份额42.5%,平均经济活跃度从上周的92.65%提升至93.72%,上升1.1个百分点。这些经济体累计确诊人数为172.4万,其中30.6万为尚未康复的活跃病例,这一数字相比上周减少了约1.7万,同期这些经济体的死亡人数增加了1562人。 处于应对期和低谷期的59个经济体占全球GDP份额为55.5%,平均经济活跃度水平也在上升,从91.12%提升至91.69%,幅度不到0.6个百分点。当前这些经济体累计感染人数达到612.3万人,现存感染人数仍过半,为324.5万人,是恢复期经济体的十倍以上。相比上周,现存感染人数增加了29万人,对医疗体系的压力进一步上升,死亡人数相比上周增加了近3万。 印度:疫情拖累经济复苏,信贷评级跌落谷底 新闻事件 6月18日,全球三大信贷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国际将印度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并将该国长期外币发行人评级定为“BBB-”,是投资级别的最低级。惠誉解释下调评级展望的原因:受疫情影响,印度经济增长前景疲软、公共债务负担沉重,以及面临地缘政治方面的风险。 PET解读: 说明:基于可公开获取人流、经济和疫情数据分析整理(截至2020年6月20日);分析、比较更多国家的PET图,请访问PET互动仪表板– www.LuohanAcademy.com/PET。 印度相比其他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其累计经济损失和生命损失都排在前列。目前根据PET数据的估测,印度进入疫情经济以来,累计遭受的经济损失已相当于2019年GDP的4.2%,其百万人口死亡率(DPM)也达到7.3,两方面都大幅高于泰国、越南等东南亚控制疫情较为有效的国家。 相比该地区其他经济体,斯里兰卡的累计经济损失程度与之相仿,但百万人口死亡率仅0.5。印度尼西亚的百万人口死亡率超过印度0.9人,但经济累计损失仅2.4%。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经济和生命损失都超过印度的国家是菲律宾。惠誉已于2020年5月7日将菲律宾的信用评级前景从积极下调为稳定,这是过去15年以来菲律宾首次遭遇下调。但菲律宾评级仍高于印度,这是因为菲律宾公共债务负担还明显小于印度,仍有一定的财政和外部投资的缓冲。 英国:一度群体免疫,疫情、经济损失双创记录 新闻事件 英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英国4月国内生产总值(GDP)萎缩20.4%,创史上最大月度降幅。 PET解读: 说明:基于可公开获取人流、经济和疫情数据分析整理(截至2020年6月20日);分析、比较更多国家的PET图,请访问PET互动仪表板– www.LuohanAcademy.com/PET。 4月英国GDP下滑20.4%,这与英国4月约80%的平均经济活跃度口径基本一致。同是英语国家,英国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构成一组鲜明的对比。后两者较晚些进入应对期,但疫情控制水平遥遥领先,确诊人数翻倍天数已经拉长至接近80天,其百万人口死亡率(DPM)也仅仅是英国的不到1%,相对2019年的累计经济损失分别为2.1%和3.2%,显著小于英国的4.2%。相比美国,英国尽管确诊病例增加幅度有所降低,但死亡率更高,且经济活跃度只恢复到正常时期86%左右(美国接近94%)。一度鼓吹群体免疫的英国是目前欧洲死亡人数最多、经济受损最大的主要经济体。 巴西:确诊总数破百万的新震中 新闻事件 巴西新冠确诊人数在不断赶上西欧国家后,于5月下旬超越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6月19日,巴西的确诊人数当日新增数量创纪录地超过5万,总人数达到103.8万,成为美国之后第二个确诊人数过百万的国家。巴西和其他拉美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疫情扩散最严重的区域,和美国一起,整个美洲的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均已占到全球总人数的近一半。 PET解读: 说明:基于可公开获取人流、经济和疫情数据分析整理(截至2020年6月20日);分析、比较更多国家的PET图,请访问PET互动仪表板– www.LuohanAcademy.com/PET。 除了属于高收入国家的乌拉圭,拉美地区的主要经济体都深陷在疫情和经济的痛苦权衡和抉择中。阿根廷初期行动较为迅速,11天内经济收缩了超过20%,但在此之后的经济重启的过程并不平坦。其确诊人数翻倍天数一度上升到20,疫情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此后随着经济活动率的提升,疫情出现明显的反复,PET曲线向上再向左折头,而不是向着更理想的右上方推进。巴西是拉丁美洲抗疫最消极的国家,总统博索纳罗和美国总统特朗普风格接近,把新冠肺炎与常见的感冒相提并论,反对隔离和戴口罩,在疫情远未有效控制的时候就执意重启,结果是疫情和经济的两条曲线都不能被压平,政府和社会内部的分歧不断加大。目前巴西的百万人口死亡率(DPM)高达232,且仍在较快攀升。为缓解疫情,6月中旬以来,巴西快速通过了来自中国和美国的疫苗临床试验试点,甚至还启动了已经被多方证实无效的羟氯喹的临床实验。考虑到巴西远低于美国的经济和国家治理能力,未来其总确诊人数和死亡率均有可能超越美国,其经济也将遭受无可挽回的重创。
隔夜美股的表现依旧耐人寻味。 美股呈现震荡收涨,在科技股的驱动之下,纳指再度站上万点关口创出收盘新高,而在其间,苹果股价在盘中再创新高,一度触及359.46美元,最终收于358.87美元,涨幅2.62%,此外,截止目前,周三美股盘前涨1.21%,涨至363.20美元,最新总市值达到15555亿美元。 数据来源:Wind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疫情因素不容忽视,但整体来说,今年以来苹果股价累涨超58%以上,可以说较为韧性,频频受到了市场瞩目。 开发者大会的利好驱动 而这一涨势的支撑有受到一年一度的苹果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的利好驱动,毕竟今年的大会依旧亮点满满。 今年苹果召开的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举办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苹果开发者社区超过2300万名开发者,且受疫情影响以在线方式参会。 而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苹果带来的干货也值得关注。 首先,苹果介绍了五大OS全新升级(iOS 14、iPadOS 14、watchOS 7、macOS、Safari),其中,iOS 14增加了智能分组、小组件、画中画、新的翻译应用等功能,且苹果版小程序正式上线,一度引发人们热议,高调登上热搜榜。 图片来源:微博 与此同时,在会上释出的另一重磅消息自然是苹果自研芯片的全新出发。 根据苹果计划,采用苹果自研芯片的Mac将于今年年底上市,预计从英特尔芯片到苹果自研芯片的过渡期为两年。 “对于Mac而言,这绝对是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苹果CEO库克 图片来源:苹果官网 不得不说,苹果迈出的这一步颇具历史意义,毕竟这一芯片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苹果与英特尔长达15年的合作或将出现新变化。 事实上,苹果在2006年1月推出了第一批基于英特尔处理器的Mac,随后其Mac的芯片处理器便一直采用英特尔系列,但在低功耗、高性能等要求之下,再加上对英特尔处理器出货延迟的不满,苹果便走上了自研芯片之路,预计ARM Mac的效能或将较Intel Mac改善至少50%–100%。 “受益于处理器替换,有望减少约40%-60%处理器成本...Mac因采用苹果处理器故可与WindowsPC有更多硬件差异化,长期而言,估计Mac年出货量有望从目前的2000万部增长至2500万部-3000万部。”——天风国际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 显然,本次苹果开发者大会的第一天便给予了包括“果粉”在内的广大市场投资者期待以上的惊喜,其股价继续上扬也是在意料之中。而进一步探索来看,这背后承载的看好心态还是源于苹果自身所具备的创新基因或将可以继续通过发展多元化业务来保证甚至提升公司的潜在价值这一出发点。 创新基因提升估值 众所周知,在这一场新冠大流行的阴影之下,各行各业无一幸免。其中,苹果公司也因门店关闭、供应链运转受阻等原因一度受挫,但基于自身的战略奏效,其给出的业绩结果还是整体超出预期的。 回顾其最新财报,截至3月28日,苹果实现营收583亿美元,同比增长1%,高于上年同期(580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542.4亿美元);但受疫情影响,净利润112.49亿美元,同比下滑3%;当季每股收益2.55美元,高于上年同期(2.46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2.25美元)。此外,该季度苹果创造了133亿美元的运营现金流,比去年同期增加22亿美元,创出新高。 苹果营收走势 数据来源:Company reports 从细分业务来看,一方面,其销售核心领域——以iPhone为首的产品业务在疫情的打击之下陷入低迷之势,苹果第二财季产品净销售额为449.7亿美元,同比下降3.4%,其中,iPhone业务营收为289.6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310.5亿美元),创下过去四年同期的最低水平,同时,2020年一季度苹果出货量321.9万台,相比2019年一季度其降幅达到21%,降幅居于五大厂商第一位;iPad业务营收为43.7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48.7亿美元);Mac业务营收为53.5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55.1亿美元)。 “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产量或会出现最高16.5%的跌幅,手机产量至2.87亿部,创下历史上最大的降幅;且预计全年总产量或为12.4亿部,同比减少11.3%。“——TrendForce 苹果第二财季的主营构成 数据来源:MacRumors 而好在受益于疫情时期线上业务的爆发,服务业务和可穿戴设备业务的亮眼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iPhone等产品业务的消极之势。 根据数据显示,服务业务净销售额为133.5亿美元,同比增长16%,创出新记录;且可穿戴设备、家居产品和配件业务营收62.8亿美元,同比增长23%,创出同期记录。 “我们对服务战略的长期投资正在取得成功,服务这项业务正在增长,反映出我们持久、庞大和不断增长的客户群体。”——苹果CEO库克 而从苹果公司在疫情时期业绩表现呈现出来的弹性,可以看出,这家消费电子巨头公司也深谙顺势而为之道,毕竟如今,对于苹果来说,硬件方面的增长固然重要,但却不是最终目的,尤其在疫情时期,只有通过丰富的产品矩阵以及高附加值的软件服务的有效协同,才能稳固乃至提升用户群体的黏性,进而为苹果迈向新的升级阶段打下基础。 图片来源:推特 无论是此前曝光的苹果首款AR智能眼镜,还是继续加快收购动作以加码其流媒体服务——AppleTV+,又或是再到本次开发者大会的产品升级...再次论证了一点,即苹果的生态价值还是深深植根于创新土壤里这一点依旧不变,而这也或将为其带来更为长久的经营寿命,再加上目前稳定可观的现金流表现,或许这也是多家投行看多其估值的原因。 美国银行将苹果公司评级为买入,并将12个月目标价从340美元提高至390美元; 花旗将苹果公司的目标股价从310美元上调至400美元,维持买入评级; Jefferies分析师Kyle McNealy重申了对苹果股票的买入评级,并将其目标价从370美元上调至405美元。 来自疫情的不确定性 然而,就目前来说,我们可以不夸大疫情背后的负面作用,但依旧需要警惕这一病毒大流行带来的不确定性,毕竟这或将拖累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 “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仍在加速,其影响或将持续数十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 纵观全球,在各地开始实施经济重启计划,进一步松绑疫情限制令之后,多地疫情出现了反弹之象,尤其是近期美国的疫情确诊病例激增不容忽视。 数据来源:新浪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疫情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新冠确诊病例已突破915万,累计死亡超47万,其中,美国作为全球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累计确诊超过238万例,累计死亡超过12万例,在过去数周21个州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确诊案例增加。 “预计到7月11日,美国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数可能会达到14.5万,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周内,可能会有2.6万例新增死亡病例。”——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基于此,再加上美国暴乱的持续影响,苹果公司不得不再次暂时关闭佛罗里达州、亚利桑那州、北卡罗来纳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11家门店。 “鉴于我们所服务的一些社区目前的新冠肺炎状况,暂时关闭了一些地区的门店...我们非常谨慎地采取了这一措施,现正密切关注情况。”——苹果发言人 而一旦后期全球疫情无法尽快走稳,苹果公司的经营所受到的波动就无法估量,尤其是美国,毕竟北美地区是苹果营收占比最大的地区,其业绩对该地区的依懒性还是较重,而这也许就是此前苹果公司无法提供第二季度的财报指引的原因。 同时,虽然人们对苹果5G新机的推出存有期待,但基于疫情时期,市场需求的释放有限,再加上iPhone 12系列上存在的不明朗性也或将进一步加重其疑虑。 首先,虽然目前相关订单开始回升,但手机市场的景气度还未完全恢复,在全球前五智能手机厂商中,除了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小米之外,全球前五的其他4家智能手机厂商在2020年第一季度销量方面均出现下滑之势,其中,苹果出货量4092万台,同比下降8.2%,占据市场份额9.3%。 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最终用户智能手机销量厂商排名(单位:千台) 数据来源:Gartner 与此同时,在最为关注的5G手机领域的竞争上,苹果公司相对较为保守,而它所面临的对手已是“经验老手”。例如,以华为为首的国产品牌聚焦于专利储备,华为2019年5G手机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达到690万台,市场份额占比为36.9%;紧随其后的三星已拥有了完整的5G解决方案,2019年5G手机出货量为650万台,市场份额为35.8%。 2020年部分苹果新品渲染图 图片来源:东莞证券 整体来说,虽然苹果凭借多元化的产品策略或将在疫情时期显出一定的稳定性,甚至其股价具备持续上涨的潜力,但这一现象或将继续受制于市场大环境形势的变化,毕竟对于疫情的忧心以及经济恢复缓慢的焦虑会继续动摇投资者的心理,进而带来不可避免的潜在性下跌风险。 结语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苹果在内的多数公司蒙上经营阴影,但也适时给予了它们一定的警示,即在疫情的倒逼之下,它们需要加速跳出传统舒适圈的庇护,通过创新手段去丰富其业务构成,提升用户体验,进而扩容其业务盈利增长点。 一次全球开发者大会再次使苹果迎来高光时刻,无论是对软件的更新升级,还是自研芯片的颠覆推出,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苹果作为全球科技巨头习惯于将眼光放得长远,试图继续通过创新这把经久不衰的金钥匙来开启属于苹果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而作为投资者来说,对于苹果的价值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具备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