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商业配图:新基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0月16日,央行网站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以下简称《修改建议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现行《商业银行法》于1995年施行,2003年、2015年两次修订,共九章95条。央行表示,其中大量条款已不适应实际需求,亟待全面修订。有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经营主体不断增加,金融业务产品不断创新,但《商业银行法》在银行业务范围、业务规则、银行治理和监管体系等方面存在立法滞后或空白。 此前,《商业银行法》修改工作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为落实立法任务要求,加强金融法治顶层设计,人民银行起草了《修改建议稿》。《修改建议稿》共十一章127条,其中整合后新设或充实了四个章节,分别涵盖公司治理、资本与风险管理、客户权益保护、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 央行表示,修改《商业银行法》,是支持我国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引导银行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迫切需要,也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建立完善多层次银行体系的必要条件。 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央行表示,修改《商业银行法》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迫切需要。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核心目标和基本底线。近几年,中小银行风险事件中暴露出内部人控制、股东缺位越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均指向公司治理和内控失效。 《修改建议稿》新设第三章“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吸收现行监管制度中的有益做法,参考国际经验,落实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要求,包括增设股东义务与股东禁止行为;突出董事会核心作用,规范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独立董事等事项;提升监事会独立性与监督作用,建立监事会向监管机构报告机制;健全内部控制,规范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披露与关联交易管理。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增设“公司治理”章节,主要是针对近年暴露出的中小银行内部治理失灵,引发违规违法案件频发、内部风险积聚等问题。此举有利于引导银行加快健全内部治理,从根本上防范化解银行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 资本与风险管理方面,现行《商业银行法》对于银行资本监管仅提及了“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八”的要求。《修改建议稿》则对银行提出了一系列详尽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商业银行应当遵守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并按规定计提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第二支柱资本等。全球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还应当符合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 健全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机制 《修改建议稿》将原第七章整合充实为第九章“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参考国际准则,总结我国银行业处置经验,建立风险评级和预警、早期纠正、重组、接管、破产等有序处置和退出机制,规范处置程序,严格处置条件,完善职能分工。对结算最终性、终止净额结算、过桥商业银行作出规定。 “商业银行较一般企业特殊,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商业银行的风险处置、退出,对国民经济与市场体系以及宏观政策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快补齐银行的监管短板,建立健全分类准入、风险处置、市场退出机制。”周茂华说。 一位股份制银行研究人士表示,现行《商业银行法》虽然在第七章中对银行接管和终止的流程等进行了阐述,但仅集中于产生风险之后的接管和终止业务方面,且对于金融机构处置和破产的相关规定也较为粗略。《修改建议稿》则从风险监测开始,完善了对金融机构早期纠正、重组、接管直至破产退出的全流程管控。这为构建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渠道奠定了基础。 对于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但还不至于进行重组或接管的银行,《修改建议稿》分类给予了监管部门相应的早期纠正权限,也完善了监管部门对于银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要求。上述人士表示,根据国际经验,早期纠正措施和风险预警机制是有效防范银行风险恶化、演变为高风险银行的重要方式。《修改建议稿》对于早期纠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将有效助力监管机构防范化解银行风险。 对于已经出现严重风险的商业银行,《修改建议稿》丰富了重组和过桥银行等风险处置手段,并明确了银行破产之后的债券清偿顺序。例如,《修改建议稿》明确,商业银行出现严重风险的,可以向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申请重组,或者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责令重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成立过桥商业银行,阶段性收购或者承接被接管商业银行的全部或者部分业务、资产和负债。 上述人士表示,自行重组和过桥银行等处置措施均为国际上较为成熟和完备的银行处置方式,能够较好地防止单一银行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以上措施将有利于监管机构更为灵活多样化地处置风险。 引导银行回归本源 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央行表示,修改《商业银行法》,亟待从制度设计上督促商业银行回归本源,下沉服务,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近十余年来,我国银行业飞速发展,参与主体数量急剧增加,规模持续壮大,业务范围逐步扩展,创新性、交叉性金融业务不断涌现。《修改建议稿》完善了商业银行业务范围与业务规则。值得注意的是,村镇银行法律地位首次得以明确。 《修改建议稿》强调,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区域性商业银行应当在住所地范围内依法开展经营活动,未经批准,不得跨区域展业。此举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立足当地、回归本源。 利率机制方面,现行《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贷款利率。”而此次《修改建议稿》明确,商业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可以与客户自主协商确定存贷款利率。专家表示,这充分体现了利率市场化的方向与原则。 此外,《修改建议稿》还删除了原第三十六条借款人原则上需提供担保的规定。 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央行表示,现行《商业银行法》仅对存款人保护作出较为原则的规定,缺乏对客户保护义务的具体规范,亟待进一步完善。 《修改建议稿》新设第六章“客户权益保护”,对商业银行营销、信息披露、风险分级与适当性管理、个人信息保护、收费管理等客户保护规范作出具体规定。上述人士表示,《修改建议稿》丰富、完善、细化了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要求,预示着未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强度的上升,金融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也将强化。
吴文婷12月3日,获悉,金鹰国际物业集团总裁陶甄出席2020商业综合体与资产管理发展论坛暨联盟年会。 他表示,金鹰物业一直做一站式、多业态、全生活商业模式城市综合体的打造,一直希望能够成为整体城市配套的组成部分。商业综合体“金鹰世界”是其代表。 按照其说法,商业综合体要“主动越界”,不单是建筑的综合体,更是服务的综合体。金鹰希望以数字DNA介入全生活各领域的服务周期,比如做商业的移动店铺和商业的服务,对整个综合体做数字的巡检等。另外,金鹰提供资产服务,集团将其整个板块以及招租等业务都交给物业。 “在未来的发展中,金鹰将以金鹰世界系列为标杆,以智慧+服务为核心,从物业管理走向智慧服务。”陶甄指出。
近年来我国人身保险平稳较快发展,目前商业人身保险已在全国达到一定覆盖面,但也存在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以下简称“国常会”),部署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的措施,提出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两大发展路径,同时,还提出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鼓励承保医保目录外项目 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健康险保费收入7162亿元,同比增长16.6%,在各险种中增速居前。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健康险支出占比全国卫生总费用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仅为2.5%,占比个人卫生支出也不到10%,与国际数据差距很大。 “企业和个人购买商业健康险可以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缓解政府投资负担和财政压力,保障医保体系稳定可持续运行。同时商业健康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形成互补和衔接,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健康保障需求。”对于商业健康险的重要性,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此前给出了上述判断。 在加快发展商业健康险方面,此次国常会表示,鼓励保险公司将医保目录外的合理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对此,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表示,近年消费者看病的主要负担在于医保外费用,尤其是一些新型抗癌药物。 目前,商业健康险主要保障三个目录内的医疗费用自付部分,但事实上,三个目录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已经很高了,个人自付比例较低,因此商业健康保险保障作用有限。与此同时,重特大疾病治疗需要用到很多目录外的药品和治疗技术和手段,三个目录外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已成为投保人真正关心的问题。 黄洪曾表示,保险业要从实际出发,将目录外的合理医疗费用纳入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降低人民群众实际医疗费用负担,才是保险行业价值所在。 此外,国常会支持开发更多针对大病的保险产品,做好与基本医保等的衔接补充,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障能力;促进开发适应广大老龄群体需要和支付能力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通过有序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提升健康保险发展和服务水平。 强化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功能 在养老方面,国常会表示,将按照统一规范要求,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 具体而言,要强化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功能,支持开发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年金化领取的保险产品。针对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需要,开发合适的补充养老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提供老龄照护、养老社区等服务。鼓励保险业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表示:“国际寿险业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风险的关注越来越多地从死亡风险转向生存风险,越来越关注养老和健康。” 朱俊生介绍称,中国人口老龄化预计在顶峰时老龄人口将达4.6亿-4.8亿,总人口不超过15亿,老龄人口占比超过30%,需要商业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多层次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放眼全球,很多国家的养老金结构既有公共养老金也有私营养老金,而我国的私营养老金基本是空白,更多的是公共养老金,这对整个养老金的持续性带来极大挑战。”朱俊生认为,全球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重要经验是,一个国家对私营养老金越重视,这个国家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就越强,呈正相关态势。同理,我国的公共养老金要想更加有效率、可持续,就要大力发展包括商业养老保险在内的私营养老金。 提高险资投资比例限制 在险资投资方面,国常会提出,要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防止保险资金运用投机化,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加强风险防控;深入开展关联交易专项整治,坚决打击挪用、套取、侵占保险公司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 对此,朱俊生评价称,和其他资金相比,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的优势,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资金支持。特别是随着保险行业回归保障,保险公司加快向长期期交保障型业务转型,人身险行业的负债久期逐步拉长。 而在保险资金提振投资的潜力方面,朱俊生表示,中国总储蓄率以及居民部门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预防性储蓄占较大的比重;随着预防性储蓄不断向保险资产转化,保险资金提振投资的空间将不断得到释放。 除此之外,保险资金对于实体业的支持作用,也是国常会提出用保险资金提振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会上提到,要对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设置差异化监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总资产的45%,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更好地发挥支持实体经济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是能促进经济增长和(港股00001)社会发展的领域。单纯财政投资的效率不一定高,财政还正在推行“降税让利”,以及支出向公共服务转型。民间资金大量集中在金融中介。因此,需要保险公司发挥资金融通功能。在投资方式上,中国企业部门和基础设施项目的杠杆率较高,而权益类投资能实现降低或稳定杠杆率,所以放松保险公司的权益类投资限制。 “利率下行时期,保险公司债券投资上的回报率下降,需要加大权益类资产。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项目的投资期限长,资金量需求大,与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的负债结构是匹配的。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目标中‘公共利益’有更高的权重,所以更为积极。”对此,王向楠如是评价。
12月9日晚,保险圈刷屏了一条信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的措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国人身保险平稳较快发展,目前商业人身保险已在全国达到一定覆盖面,但也存在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要适应群众对健康、养老、安全保障等需求,推动保险业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重点优化供给,提供丰富优质的人身保险产品。 会议具体提出,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按照统一规范要求,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防控风险等要求。 会议内容既涉及保险业负债端,也涉及保险业资产端,影响面极广。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表示,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是近年已看出的明显趋势,主要是要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无论是基本医保还是基本养老保险,都是保障面广但只保障基本的,且持续性压力比较大。商业保险需要为健康和养老保障发挥充分作用。 对于险资长期投资,朱俊生认为,这也是在经济转型叠加疫情影响等复杂环境下,需要加强的。一方面,可以提振投资,另一方面也可以服务资本市场以及经济升级转型。同时,也需要防范好风险。 人身险达到一定覆盖面,但仍供给不足、保障水平不高 据中国政府网信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的措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通过《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和《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草案)》。 其中,针对人身保险,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进完善金融服务,促进人身保险发展,有利于更好服务民生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人身保险平稳较快发展,目前商业人身保险已在全国达到一定覆盖面,但也存在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 会议指出,要适应群众对健康、养老、安全保障等需求,推动保险业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重点优化供给,提供丰富优质的人身保险产品。 一是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支持开发更多针对大病的保险产品,做好与基本医保等的衔接补充,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障能力。促进开发适应广大老龄群体需要和支付能力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将医保目录外的合理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通过有序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提升健康保险发展和服务水平。 二是按照统一规范要求,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强化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功能,支持开发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年金化领取的保险产品。针对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需要,开发合适的补充养老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提供老龄照护、养老社区等服务。鼓励保险业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三是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防止保险资金运用投机化,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加强风险防控。对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设置差异化监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总资产的45%,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更好发挥支持实体经济作用。深入开展关联交易专项整治,坚决打击挪用、套取、侵占保险公司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 健康险:促进开发适应广大老龄群体需要和支付能力的产品 从具体内容来说,对于商业健康保险,会议指出: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支持开发更多针对大病的保险产品,做好与基本医保等的衔接补充,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障能力。促进开发适应广大老龄群体需要和支付能力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将医保目录外的合理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通过有序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提升健康保险发展和服务水平。 从中,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董事长杨帆表示,可以看到的是,国家政策支持商业健康险的快速发展,政策环境鼓励保险回归保障。 杨帆对券商中国记者称,近几年,监管和保险机构已经注意到了保险在老年人市场的缺位问题。近日,信美相互推出了一款可以面向70岁老人的一次性给付医疗保险“挺好保”。“有理由相信,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与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群体对保险保障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对于保险从业者而言,未来的前景是向好的,尤其是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大数据及医疗数据体系的应用、精算技术和风控能力的不断提升等,相信未来能看到越来越多为老年人提供的专属产品问世。” 而对于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朱俊生认为,这主要在于社会有很强的需求。 他表示,我国虽然已实现全民医保,但个人支付部分还是比较高的。2019年,全国6.5万亿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支出占1.9万亿,这对很多家庭来讲还是个沉重的负担。 一方面是有群众对医保需求,但另外一方面,基本医保本身也正承受不小的压力。政府有限的财力要去提供基本保障,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保障。因此解决这部分负担,就需要发展商业健康险,用商业险去提供保障。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收入稍微高的群体,都需要通过商业健康险去满足个性化的差异化的需求。 “所以怎么更好地去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特别是现在基本医保有很多目录外的药品、诊疗项目,怎么通过健康保险更好地去发挥作用,就变得很重要。” 朱俊生看来,现在商业健康险虽然发展快,比如今年前10月,我国的商业健康险保费规模为7162亿元,已经超越去年全年的7066亿元,不过仍然有很大增长空间。目前我国健康险支出占比全国卫生总费用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仅为2.5%;占比个人卫生支出也不到10%,与国际数据差别很大。 数据显示,近年来,健康险是增速最高的险种,年均增速在30%以上。业界预计,健康险保费最快明年将突破1万亿。 养老保险:按统一要求,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 对于养老保险,国常会指出:按照统一规范要求,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强化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功能,支持开发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年金化领取的保险产品。针对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需要,开发合适的补充养老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提供老龄照护、养老社区等服务。鼓励保险业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朱俊生表示,相较商业健康险,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更是不足。“美国三个养老支柱资产加起来除以GDP的数值是152%;中国三个养老支柱的资产加起来除以GDP仅为9.56%,不到10%,在OECD国家中仅仅比希腊高一点。”朱俊生说,放眼全球,很多国家的养老金结构既有共同养老金也有个人养老金,而我国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基本是空白,更多的是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金,这对整个养老金的持续性带来极大挑战。在这样的养老压力下,发展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养老金非常紧迫。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发展第三支柱已经十分迫切,金融业可以,也应该能发挥重要作用。”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10月21日的2020年金融街(行情000402,诊股)论坛曾表示,近年来,银保监会会同相关部委和金融企业对养老金融改革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形成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国务院金融委已对养老金融改革作出了专门部署,要求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郭树清彼时称,养老金融改革总的方针是“两条腿走路”:一是抓现有业务规范,要正本清源,统一养老金融产品标准,清理名不符实产品。二是开展业务创新,大力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 朱俊生认为,第三支柱的发展跟整个金融结构的改革也是连在一起的。因为中国金融结构中不缺短钱,但缺乏长钱;同时,金融结构也正急需从以间接融资为主转向更多直接融资,因为在支持创新上还是资本市场更为有效。而资本市场发展需要机构投资者,从国外经验来看,要么是养老金,要么是长期寿险。所以基于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角度,也要更多地去发展长期寿险、养老金。这个过程中,中国大量的储蓄也能转化成养老金。 险资:提升长期投资能力,防止资金运用投机化 对于保险资金,国常会提出: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防止保险资金运用投机化,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加强风险防控。对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设置差异化监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总资产的45%,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更好发挥支持实体经济作用。深入开展关联交易专项整治,坚决打击挪用、套取、侵占保险公司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 一位寿险公司投资负责人向券商中国记者分析,会议对于保险资金投资有新的提法,即“防止保险资金运用投机化”,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关联交易专项整治。他认为,这些都是供给侧改革、金融严监管大背景之下的题中之意,但指向性更加明确,阶段性任务也更加清晰了。 朱俊生认为,其中的要点信息,一面是防控风险,一面是鼓励长期投资、权益投资。鼓励权益投资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已经于7月份实施。他表示,一方面保险资金期限长,有助于提振投资。另一方面,保险资金提振投资的潜力巨大。目前我国保险资产规模较小,保险机构作为契约型金融机构汇聚长期资金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会长、泰康保险集团首席投资官段国圣近日在多个场合发表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消费升级、大健康和科技创新的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要求融资方式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随之,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的优势正在逐步凸显。 段国圣认为,保险资金要顺应投资模式的转变,在股权投资、夹层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保险资金放开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限制的背景下,可以在消费升级、大健康、科技创新等领域积极布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欢迎关注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ID:wow36krchuhai ),及时获取前沿资讯、了解全球新趋势。文末扫码关注并加入出海社群,遇见全球商业伙伴。 曾经我们认为,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类将在物质和精神的极大丰盈中,走向文明的巅峰。然而我们身处的世界却并非风平浪静。 在高度不确定和大变动的时代环境中,商业也在经历迭代与更替。资本、大公司、创业者,有的在一路高歌猛进,有的却渐渐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然而,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在快速的变化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些激动人心的机会,建构一些前所未知的洞见。而这些机会与洞见,将成为下一个十年,人类社会发展与奋进的养料与动力。 没有一成不变,唯有螺旋式上升,也许这才是世界最真实的图景:有时代潮汐的冲击,也有迎难而上的勇气。而当机遇与挑战在这个时点交汇,我们也在畅想,下一个十年,人类世界与商业社会又将迎来哪些机遇?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在2020年12月15、16日,36Kr Global 推出的「你好,世界 2020」年终盛典中,我们将 Part 1 确定为“2020全球商业盘点”。我们希望通过回顾这一年的跌宕起伏与峰回路转,探索通向未来的前路与征途。 Part 1预告:2020全球商业盘点 未来十年机遇: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回溯过去十年世界的变局和中国的崛起,嘉宾将会和我们分享他们对社会演变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个十年的洞见,共同探索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描绘新科技领域的新蓝图以及人类社会的新动能。 回眸2020: 今年是不寻常的一年,新冠疫情让冰山之下的矛盾与冲突逐步浮出水面;而矛盾与冲突中又穿插着时代进步的星星之火,当人类在不安与变化中迎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我们能从过去的一年中学到什么? 跌宕的全球二级市场: 在动荡与希望中,今年的资本市场在震动中前行。中国大型企业纷纷选择回港“二次上市”,会不会为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南亚、东南亚的独角兽正在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是否会成为资本市场新的宠儿?国际政治的风波诡谲,是否会改变经济的基本面? 全球投资洞察: 当民粹主义抬头,保护主义死灰复燃,资本会做出怎样的判断和抉择?在新的形势下,投资人会向创业者和企业给出哪些建议?在这个环节,我们将邀请两位业内嘉宾,聆听他们关于资本出海、创业投资方面的真知灼见。 栉风沐雨的全球化: 出海是门大生意。面临前所未见的重大挑战,中国的出海企业能不能转危为安,在险境中锻造和磨炼自己?从产品出海到品牌扎根,中国企业在征战世界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经验教训?又形成了哪些方法论?未来,面对更加复杂的形势,企业应该如何积极适应、主动破局? --------------- 除了 Part 1 “2020全球商业盘点”外,我们还安排了“新兴市场创投”、“中国企业出海”、“全球热门产业”三个部分。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你好,世界 2020」年终盛典,回顾这一年全球新经济的波涛汹涌与峰回路转,我们将会持续更新嘉宾和讨论话题。如果不想错过这次年终盛典,欢迎文末扫码关注36氪出海,回复「2020」加入社群,参与到关于全球新经济的讨论中来,我们也将第一时间在群中同步观看方式。 所有嘉宾预告 同时,我们还将在12月底发布《你好,世界 | 2020全球科技 & 商业盘点》年终特辑,将持续收集读者的意见。期待大家的参与。 商务合作,请扫下方二维码,联系36氪出海小助手。 寻求报道、与作者交流、商务合作、投稿转载,请扫码联系36氪出海运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的措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通过《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和《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草案)》。 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国人身保险平稳较快发展,目前商业人身保险已在全国达到一定覆盖面,但也存在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要适应群众对健康、养老、安全保障等需求,推动保险业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重点优化供给,提供丰富优质的人身保险产品。一是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支持开发更多针对大病的保险产品,做好与基本医保等的衔接补充,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障能力。促进开发适应广大老龄群体需要和支付能力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将医保目录外的合理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通过有序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提升健康保险发展和服务水平。二是按照统一规范要求,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强化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功能,支持开发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年金化领取的保险产品。针对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需要,开发合适的补充养老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提供老龄照护、养老社区等服务。鼓励保险业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三是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防止保险资金运用投机化,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加强风险防控。对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设置差异化监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总资产的45%,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更好发挥支持实体经济作用。深入开展关联交易专项整治,坚决打击挪用、套取、侵占保险公司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 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此次会议提出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以及鼓励保险公司提供老龄照护、养老社区等服务,鼓励保险业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有助于促进人身保险行业产品创新和扩展服务范围,提升人身险行业的整体实力以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商业保险是补充养老和补充医疗的关键力量,有助于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促进商业人身险扩面、提质和稳健发展,不仅有助于服务民生保障,也是践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下一步,商业保险在对接基本医保扩充医疗保障、补充基本养老增进养老保障、做好经办助力建立长护保险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空间。(班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