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2020年是新能源汽车爆发元年,但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却不这样认为,“从产销量数据看,202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确实感觉到了黎明的曙光,但并未达到全面爆发的程度。” 近来,国务院颁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新车销量将占到新车总销量的20%。 沈晖认为,这一规划的发布,不仅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予了行业上下游更多的信心。“很多时候,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在他看来,新能源汽车真正爆发的元年会是2021年。在补贴退坡预期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双积分等政策的落地,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力势必会超乎大家的想象。2021年,纯电动汽车产销量有望迎来大幅增长。 新风口的出现往往是由政策激励而来,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才是市场发展的核心推力。因此,沈晖认为,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在车辆续航、智能座舱、软件服务和OTA能力等方面会迎来大幅度提升。特别是随着充电基础设施和及时补能体系建设的提速,用户的里程焦虑也会逐步得到缓解。同时,5G、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车内智能交互体验会成为产品与产品之间拉开差距的重要衡量点。 沈晖预计,2021年,适用更多场景的Level4级别自动驾驶将会量产落地,而这“正是威马努力的方向,我们会在2021年威马的第三款量产车型上搭载AVP(云端智能无人泊车系统)。在2021年,类似的智能配置仅会出现在百万元级车型上,而威马会将它带入20万元的价格区间,对于客户而言,这无疑是产品体验的升维”。 沈晖判断,2021年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真正的产品拐点。过往,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更多是基于政策的驱动。从2021年开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用户因产品体验提升而主动选择新能源汽车。当拐点出现,即使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企业只要有好的产品,就完全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针对2020年推出的“新能源汽车下乡”,沈晖表示,从企业角度看,我国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普及率相对较低。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拐点出现,2021年的三四线城市势必会成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另一大推动力,而10万元至20万元级别的新能源车型有望成为市场增量主力。 沈晖说,放眼全球,在新能源智能汽车这一全新赛道,中国品牌已经取得了先发优势。“2021年,我个人有一个小愿望――当全世界新能源智能汽车风口聚焦中国,我们希望借着这股‘东风’,中国汽车也能真正走向世界,而威马在其中也将稳居行业发展的头部位置。”
视源股份公告,2020年12月24日,公司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拟签署投资协议的议案》。会议同意公司以自有或自筹资金投资约20亿元建设“视源股份智能制造及中试基地项目”,开展显控产品中试研究、电子显示新材料及新工艺研发及生产业务,并打造智能主控板卡及交互智能整机等产品的智能化示范产线;同意授权公司管理层于近期与广州开发区投资促进局签署《视源股份智能制造及中试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
如果12小时内用水量低于0.01立方米,系统将自动报警,居委会干部或社区志愿者会立刻上门探视。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网友纷纷点赞。 “非常有安全感”,独居老人最怕“一旦有闪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智能水表根据用水量预警,既不影响老人日常生活,又能及时发现险情,着实是“妙招”,更是贴心之举。据悉,这只是上海推行的智慧养老试点项目之一,智能门磁、烟感报警器、红外监测器同样成为不少独居老人的“守护人”。 暖心之余,也值得深思。 一是关爱老人要“走心”,养老服务要务实。“居家养老”仍是主流,地方管理者更应关注社区服务有哪些不足、可以做出怎样的改进。安装智能水表、一键呼叫等设备是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开办社区食堂、提供家政服务则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从老人角度出发,努力破解老年人生活中的难点,减少老人的后顾之忧,养老服务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二是科技理当以人为本,技术需要“适老化”。生活中,许多老人面临“数字鸿沟”,没能享受“科技红利”,这一问题不容小觑。智能水表的“创新性”在于,不是让老年人“适应”新技术,而是让新技术“适配”老年人。这种转变不只是技术层面的,更是人性化思维的进步。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适老应用”空间将会进一步拓展。 三是智慧养老是“朝阳产业”,有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能。从“智能家居”到服务网络,可形成新产业链、催生新业态。 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全社会的责任。为老人提供相关服务的机构和工作人员,也会得到社会的尊重。
汇纳科技拟斥资6000万元至1.2亿元回购股份 汇纳科技公告,公司于2020年12月23日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2020年第二期回购公司股份方案的议案》。本次以自有资金采取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人民币普通股,回购股份的资金总额为6,000万元-12,000万元,回购股份价格区间为不超过35元/股,回购股份用途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回购完成后所回购股份将全部用于出售。 视源股份拟20亿元投建“视源股份智能制造及中试基地项目” 视源股份公告,2020年12月24日,公司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拟签署投资协议的议案》。会议同意公司以自有或自筹资金投资约20亿元建设“视源股份智能制造及中试基地项目”,开展显控产品中试研究、电子显示新材料及新工艺研发及生产业务,并打造智能主控板卡及交互智能整机等产品的智能化示范产线;同意授权公司管理层于近期与广州开发区投资促进局签署《视源股份智能制造及中试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
“中国建筑始终重视以装配式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始终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领军者和践行者。”12月23日,在中国建筑举办的2020年“新型建筑工业化”投资者开放日活动中,中国建筑董秘薛克庆代表公司介绍最新经营业绩、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成果。 中国建筑具备从科研、设计、生产制造到施工等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在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等细分领域均有广泛布局,技术体系、智能制造、快速建造等方面成果丰硕,发展规模逐年增长,业绩稳步提升。公司最新披露的经营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1月,累计新签合同额28137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基建业务增幅提速,实现新签合同额5145亿元,同比增长33.3%;建筑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24438亿元,同比增长13.7%。 近年来,中国建筑智能制造转型进程提速。活动当天,中国建筑以中建科工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智慧停车库、深圳市南山区档案馆项目的BIM+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和中国建筑钢结构博物馆为样本,展示了公司钢结构构件工业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水平,装配式智慧建造技术实力,以及在钢结构领域的行业地位和潜在价值。 据介绍,中国建筑下属子公司中建科工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75%的核心工序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钢结构制造效率和质量水平,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形成的“建筑钢结构数字化制造关键装备、技术及工程应用”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建科工智能制造发展目标非常清晰,将传统制造推向智能制造。”中建科工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宏说。具体而言,对内加快对关键工序和设备的研发攻关,3至5年内完成自动化升级、数字化转型;对外创新发展提升技术产业化和研发平台建设,同时,以广东厂为试点在数字领域不断迭代升级,在“十四五”中期实现工厂数字化转型并在兄弟工厂进行复制,实现科工制造板块的全面引领。 中国建筑表示,未来将在智能制造领域做好基于智能感知等技术的新一代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探索,基于5G和新基建的新产品应用研究,以及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的智慧工厂研究。 对投资者较为关心的产业前景问题,中国建筑用一组数据作出了回答。2019年全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达到4.1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4.64%,但对比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70%的占比来看,我国13.4%的占比仍较低,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薛克庆表示,绿色发展对行业而言是一个重要契机,在此背景下建筑业作为耗能大户,必将面临革命性的变化。钢结构大有可为,和智能化、自动化结合可以发展智能建筑和智能制造。 中国建筑表示,投资者开放日活动既是公司价值创造的集中反映,也是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未来,公司将努力激发企业活力、锻造竞争优势长板,推动上市公司做强做优,实现资本市场“稳增长”,促进市场估值与业绩成长同频共振,加快实现公司“价值创造力强”的目标。
2020年12月22日,由a&s传媒主办的“2020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峰会暨a&s十大品牌2020创新应用评选颁奖典礼",在深圳绿景锦江酒店(600754)盛大开幕。本次峰会以“新基建 新机遇”为主题,汇聚业内资深专家、领先企业嘉宾、行业用户等等,共同探讨在“新基建”建设热潮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安防行业的融合应用,为安防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新的新的路径和方向。 华为机器视觉副总裁潘志超应邀参加活动,并在论坛上发表《用智慧之眼感知万物,点亮智能世界》的主题演讲,和业内专家就《新基建 新机遇》进行圆桌论道。 潘志超在演讲中分享到: 进入5G时代,机器视觉不仅成为各行业数字化的感知入口,更是各行业数字化的抓手。 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华为提出智能体的概念做为智能升级的参考架构,而机器视觉通过视觉全息感知成为智能体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但是在产业发展和智能落地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智能在落地过程中存在“叶公好龙”的情况,如认为: 我有人,不需要人工智能; 智能不成熟、不好用; 智能很贵; 我已经有智能(其实是一个环节的智能); 智能的场景和应用都是固化的; 智能是大厂商间的游戏; 视频监控智能化是传统方案的简单升级…… 如何扎实的推进智能的行业落地? 2020年以来,华为在机器视觉产业有系列重要动作,如华为智能安防更名为华为机器视觉、软件定义摄像机国际标准的发布等等,每一个动作都意义非凡。华为在扎实的通过产品、标准、产业等多个维度推进智能的行业落地。华为通过“软件定义摄像机+智能视频存储+好望云服务”的三大产品、“平台+生态”的开放体系和理念,持续拓宽AI的深度和宽度,携手合作伙伴共同促进机器视觉产业开放共生、智能共赢的发展正循环。 当前,华为已经在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综合园区、智能制造等行业场景中,将智能深入到行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激活机器视觉的行业智慧应用,赋能行业百花齐放! 基于华为机器视觉在2020年为产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经过a&s对国内外企业深入的调研和专业的评选流程,华为获得a&s2020智能安防、新基建领域的“十大”品牌创新应用。
12月22日,森林包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此次公司首发5000万股,发行价格为18.97元/股。N森林以27.32元/股开盘,截至早盘收盘,涨幅达40.96%。 森林包装设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包装用纸及其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坚持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打造集废纸回收、生态造纸、绿色包装及印刷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目前森林包装已通过了ISO9001、ISO14001体系认证、劳氏/GMI认证、FSC认证等资格认证,连续入选中国包装印刷百强企业名单。 招股书显示,森林包装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1.55亿元、24.76亿元、20.46亿元和8.42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89亿元、2.69亿元、1.70亿元和5654.54万元。 据了解,森林包装自有的生产工艺保障生产过程中不产生黑液,废水量少,从源头上控制污水的排放量。同时,公司为提高循环用水效率,实现“节流”的目标,各造纸生产线均配备国内先进的白水回收循环利用系统,提高了水循环利用率。公司利用了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将沼气送热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中,通过与煤一起掺烧发电产汽。因此,公司在增产增效减污的基础上促进资源利用效应的最大化,实现了经济与环保双赢发展。 经营生产方面,森林包装子公司森林造纸通过自建电厂的方式,将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热蒸汽传输至造纸车间,实现生产资源充分循环利用,降低了造纸的能源成本,也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此外,森林包装还紧跟工业智能发展步伐打造智能工厂,引进国内外高端智能制造设备,打造网上定制、数码喷墨印刷纸包装“智能工厂”,将智能与环保相结合,通过并入国外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设备实现技术升级,以“机器换人”更精准的把控循环体系,提高生产效率。 本次森林包装IPO募集资金总额共计9.49亿元,扣除发行费后,将投资于绿色环保纸包装网上定制智能工厂建设项目、年产9000万平方米纸箱包装材料扩建项目、绿色环保数码喷墨印刷纸包装智能工厂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森林包装方面表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成功实施后,将进一步提升产能、提高研发能力、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公司在包装用纸及其产品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有利于优化公司产品结构,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