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知名投研机构新三板智库团队发布了题为《圣兆药物(832586.OC):新型制剂蓝海明珠,股权激励绑定核心人才目标市值120亿》的医药行业研究报告,报告称,在集采、一致性评价等政策推动下,医药行业生态被重构,从以往“重销售”变为“重研发”,新型制剂国产替代为大势所趋,利好研发型药企。 报告表示,为推动医保降费,国家实行药品集中采购、一致性评价等一系列制度,压缩流通环节中间费用。从供给端来说,微球等创新制剂正面临明显的国产替代趋势。从需求端看,由于创新制剂的临床优势突出,以恶性肿瘤为代表的各类重症疾病市场空间巨大,创新制剂研发成功后便会迅速放量销售。总体而言,微球、脂质体等创新制剂为供给约束均衡市场,药品一旦被研发成功则供不应求。 长久以来,中国药企普遍表现出“轻研发而重销售”的特点。根据人和资本2017年的测算,中国医疗健康产业链中经销商市场空间高达15000亿元,以流通环节为主的销售端市场空间高于药厂。基于该原因,医药企业竞争的重点集中在销售渠道上,而非产品质量上。 在此背景下,集采制度推出,大大压缩了流通渠道的花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明确指出,选择“4+7”城市,从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通过该制度,医药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流通渠道费用在整个药品行业里的占比大大降低。 药企可在药价大幅下降的情形下依然盈利,集采制度利好两类企业:产能大的企业、质量好的企业。第一,由于是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对药品需求量极大,因此能够与集采中心合作的药企必然需要满足“量”的要求。第二,集采中心对产品质量要求高,因此研发驱动型药企相较销售驱动型药企更有优势。 研报认为,从业务上来说,圣兆药物主攻靶向制剂和长效缓释制剂,受惠于MAH制度红利,专注药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环节采用CMO和CSO模式。公司募资历程方面,公司自2015年登陆新三板后多轮募资总额近6亿并相继投入研发,当前已满足挂牌新三板精选层标准四的要求,进一步向科创板申报标准五靠拢。从股权结构和管理层背景来说,公司股权较为集中,利于重大决策的推进,且管理层成员大多具有多年创新制剂产业化经验,研发管理经验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的“重销售”药企不同,圣兆药物专注研发,自成立之初便在工艺上追求一步到位。且公司重视产品商业产能,即使未来可能面临集采亦能保持优势,有望在一致性评价要求下弯道超车。
编者按:尽管去年行业曾经悲观地预测:站在未来,去年可能是最好的一年。疫情的黑天鹅落下之时,行业也曾经悲观地喊出:失去的春天。我们依然看到在逆境中坚持产品品质的企业,看到营销人们从线下到线上的全面探索,看到了竞合出的未来,看到了在第二赛道不断探索的身影。劳动不仅光荣,更应该能致富。于是,整个行业收获了五年来最好的“金九银十”,在错过了一个春天的情况下,依然有企业提前一个月撞线全年业绩。欣喜之余,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看到在行业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的当下,有的问题迫在眉睫。已经接近公开报价的销售榜,“三条红线”尽踩的品牌房企们,被渠道绑架日益严重的销售,以及靠优化、卖资产活下去的“问题宝宝”,资本泡沫破裂的物管行业……在2020年最后一个月,北京商报新北京楼市周刊推出年终特别策划《拾问·2020》,回看整个行业。 受疫情影响,今年房地产市场普遍采取“后发制人”,尤其是在“金九银十”期间,各种促销手段更是层出不穷,但缺失将近一半的销售时间,众房企依然面临巨大的业绩压力。 年关将至,众房企前11月销售业绩陆续出炉,距离全年业绩目标还有多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房企年底是否能够“出线”。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在50家典型房企中,有41家公布了2020年业绩销售目标,其中有7家已经提前宣布完成了业绩销售目标。按照前11月销售数据测算,目前目标完成率在86%-100%的企业有28家,这些房企仍具备“出线”机会。但部分目标完成率不足八成的房企,大概率将“失约”全年业绩销售目标。 7家房企提前完成业绩目标 从前11月的销售情况来看,各大房企目标完成率已出现分化。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50家典型房企中,有41家公布了2020年业绩销售目标,其中已公布业绩目标的房企中,超八成房企的目标完成率在86%以上,恒大、金茂、时代中国、滨江集团(行情002244,诊股)、大发地产、越秀地产等6家房企在11月提前完成了全年业绩目标。 截至2020年11月,恒大、金茂、时代中国、滨江集团、大发地产、越秀地产的销售额分别为6786.6亿元、2003亿元、835.91亿元、1183.8亿元、263.03亿元、844.16亿元,目标完成率分别为104.41%、100.15%、101.57%、118.38%、108.69%、105.26%。 除此之外,目标完成率在86%-100%的企业有28家,分别是弘阳地产、龙光集团、禹洲集团、招商蛇口(行情001979,诊股)、中骏集团、雅居乐、宝龙地产、花样年、阳光城(行情000671,诊股)、华润置地、龙湖集团、中海地产、绿城中国、碧桂园、佳兆业、新力控股、正荣地产、金科股份(行情000656,诊股)、中梁控股、当代置业、新城控股(行情601155,诊股)、合景泰富、世茂集团、旭辉集团、融创中国、首开股份(行情600376,诊股)、中国奥园、融信中国。这些房企仍具备“出线”的机会,尤其是业绩目标完成率超过90%的房企。 其中,12月20日,中骏集团公开宣布,“截至12月20日,中骏集团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4由此,公开宣布完成业绩销售目标的房企增至7家。 除中骏集团外,弘阳地产、龙光集团、禹洲集团、招商蛇口、雅居乐、宝龙地产、花样年等业绩完成率都在95%以上,也可以说已经锁定了“出线”机会。 房企业绩表现,有人得意也有人失意。富力地产、佳源国际、首创置业以及建业地产等目标完成率甚至不足78%,按照目前的市场状况,这些房企大概率将无法完成全年业绩销售目标。 记者注意到,受疫情因素影响,首创置业于年初曾下调业绩销售目标至800亿元,但截至今年11月,首创置业仅完成601.1亿元销售额,年度目标完成率为75.14%。继2019年未完成全年业绩目标后,首创置业在今年或将继续“失约”。 调低业绩目标增幅 房地产市场在今年上半年“遇阻”,有将近一半的销售时间无法正常运行,各大房企面临巨大的业绩压力。下半年房地产销售加速修复,今年的“金九银十”更是给众房企创造了业绩冲刺的机会,11月这一强劲势头继续保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0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3%,增速比1-10月提高1.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达到14.9万亿元,同比增长7.2%,累计销售均价同比增长5.8%,全年累计均价涨幅连续4个月基本保持稳定。而从单月数据来看,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75亿平方米,销售额1.73万亿元,量价数据从7月起连续5个月刷新历史统计最高值。 “由于受到疫情冲击,今年房地产市场普遍采取‘后发制人’。”地产分析师严跃进分析称,从业绩目标完成情况来看,打折促销固然给房企业绩冲刺创造了机会,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今年各大房企在业绩目标设置时普遍趋于谨慎。 记者梳理发现,在所统计的35家房企中,业绩目标增速在20%以上的仅有8家,业绩目标增速处于10%—20的有12家,而业绩目标增速处于10%以下的有15家,其中不乏恒大、融创中国、龙湖集团等头部房企。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房企在今年不但压缩了业绩目标增速,更有甚者业绩目标增速为负值。例如,远洋集团2020年业绩销售目标设定为1300亿元,这与2019年的1400亿元相比,下调了7%左右;新城控股2020年业绩销售目标为2500亿元,较2019年2700亿元同样下调约7%。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虽然疫情给房地产销售带来重大影响,但从市场状态来看,房企降速发展是行业总体发展趋势,逐渐舍弃“唯规模论”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而注重企业运行质量是龙头房企从去年就开始规划的发展方向。 业绩目标之外的“重心” “即使众房企下调了业绩目标,今年前11月的业绩完成情况,与去年相比仍有差距。”在同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肖云祥看来,无法完成业绩目标的房企,未来将面临排名落后的风险,这对于融资、外拓都是负面影响;而完成业绩目标的房企也未必是赢家,各大房企要关注业绩目标之外的“重心”,盈利指标、回款率,则更能代表企业的“实力”。 肖云祥指出,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仍保持高压态势,在如此政策环境下,市场预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目前多家房企提出要做“有质量的增长”,其实就是在规模和实际收益之间寻求平衡,尤其是头部企业在规模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体量,行业格局很难发生大的变化,此时房企大多着眼于从提升盈利能力方面考虑。 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在A股93家样本房企中,2020年三季度的平均销售毛利率为33.3%,2019年同期则为37.37%。从数量上来看,2020年三季度,有63家房企出现销售毛利率下降,而2019年同期仅有36家;H股方面,79家样本房企中,2020年中期销售毛利率是32.5%,2019年同期是35.2%。从数量上看,2020年中期,有53家房企出现销售毛利率下降,而2019年同期仅有37家。“结合政策、土地、市场因素,在一段时间内,盈利能力走低的趋势不会发生变化。”肖云祥称。 潘浩同样表示,在房地产行业以稳为主的发展趋势之下,黄金时代的高杠杆、高利润模式正在退出市场。2017年调控以来,行业平均毛利率的逐年下降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发展趋势上来看,未来包括土地、开发和人工成本在内的企业运营成本仍在上升通道上,但销售价格增速将逐渐收窄,行业利润率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是大势所趋。因此,众房企如何做到“高利润”,将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除盈利指标外,关注回款率在今年的房企业绩会上也多有提及,越来越多的房企把回款率作为展示企业“实力”的指标之一。据旭辉控股总裁林峰透露,“地产企业的造血能力比融资能力更重要,为了回款,旭辉专门成立了回款小组,以回款作为各项考核指标”。此外,绿城中国、阳光城和华夏幸福(行情600340,诊股)等多家房企也强调销售回款、提高现金回流速度。 “回归到行业层面,随着融资‘三道红线’的出台,回款率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在潘浩看来,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将更加注重安全,从长期来讲也属于行业健康发展的特征。在杠杆率下降的趋势下,回款率上升的情况只会越来越多。
截至1月11日,两市多家养殖龙头企业发布了去年12月份的销售数据,也为外界提供了管窥公司全年生猪销售情况的契机。 从数据显示情况来看,拥有生猪养殖业务的企业在2020年获得了可观的利润,而毛猪销售均价同比上升明显。 “在保证民用市场和战略储备供给的双项作用之下,养殖龙头企业得到了双重红利。”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 此外,据卓创资讯的一份研报显示,生猪养殖行业在经过龙头企业的大幅扩张后,虽然市场份额提升明显,但在整体行业中占比仍然不高,这也意味着,这些龙头企业在未来仍有极大的市场份额可供扩张。 同花顺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两市共有12家农业公司披露了年度业绩预报,其中,大北农的预告净利润金额在这12家公司中居首。公司预计净利润19亿元至21亿元,增长幅度为270.16%至309.12%,业绩变化原因有两方面,分别是生猪养殖业务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以及公司饲料业务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这也是两市拥有生猪养殖业务上市公司业绩的一个缩影,更多拥有生猪养殖业务的上市公司,在近日披露了2020年12月份的销售状况,并对全年的销售数据进行了梳理。 温氏股份公告显示,2020年度,公司销售肉猪954.55万头(含毛猪和鲜品),收入398.30亿元,毛猪销售均价33.56元/公斤,同比变动分别为-48.45%、0.72%、79.95%。公司称,2020年度,肉猪销量同比下降48.45%,主要是公司总体投苗减少、加大种猪选留以及提升肉猪体重所致;毛猪销售均价同比上升79.95%,主要是国内生猪供给偏紧所致。 罗牛山公告也显示,2020年公司累计销售生猪15.39万头,累计销售收入62909.30万元,商品猪销售均价34.94元/公斤,同比变动分别为-21.14%、60.14%、89.33%。 天邦股份称,2020年销售商品猪307.78万头,销售收入902717.04万元,销售均价51.46元/公斤,同比变动分别为26.17%、92.65%、176.96%。 对此,朱丹蓬对记者介绍,生猪已经上升为战略物资,国家有战略储备,这也是很多龙头企业扩张的重要因素。 卓创资讯在一份研报中提及,行业格局方面,我国生猪养殖较为分散,龙头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较小。2016年-2019年行业业务规模前3名的市场份额由3.21%提高到6.35%,业务规模前10名的市场份额由4.35%提升至8.24%,集中度非常低,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近日人民日报调查显示,一些国外减肥药、眼药水、药膏等药品在国内网络、微商等渠道销售,通过邮寄、代购等途径进入我国市场,给国内消费者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 药品代购这门生意游走在违法犯罪的边缘。通过代购获得的药品缺少医嘱,用药不慎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纵观这些漂洋过海的所谓“神药”,大多都披上了一层见效快、疗效好的精美包装。比如鼻炎喷雾“喷一下,鼻塞立刻缓解”,感冒药“只需一天,症状全消”,止痛药“全身伤痛都能治”,等等。但是,衡量一种药物不能片面而论,既要看有效性,也要看安全性;既要审视治疗作用,也要观察不良反应。倘若短期有效但长期有害,疗效显著但副作用明显,那么这样的药物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神药”,甚至有可能成为耽误治疗、加重病症的“毒药”。 吃药用药不是小事,是直接关系身体健康的大事。是不是在国外合法销售的药品,就可以随随便便进入国内市场进行销售?答案显而易见。未经批准进口的海外药品存在诸多隐患。原因就在于,很多国外药品在不同环境、不同人种、不同病症下会出现明显的“水土不服”。在个人层面,非法入境的药品一般不具备中文说明书,患者对药品的使用禁忌、用法用量等很难掌握,极易造成误服危害身体健康。在国家层面,国内药物生产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国外药品的质量在国内的效果需要打上一个问号;另一方面,药物的运输和保管要求较高,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会严重影响药物品质。可以说,把药物等同于代购的一般商品,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正因如此,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和合法权益,我国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按照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药品零售必须经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取得经营许可证,无证不得经营药品。但是,面对暴利的诱惑,仍有一些商家打着“科普”的旗号,吹嘘境外药物的功效,一旦出了问题就销声匿迹。调查发现,很多药品代购并不具备相关资质,也没有药师或药学技术人员的指导,无论是药品来源的真实性,还是用药服药的专业性,都没有办法得到有效保障。近年来已有数十起因为代购药品而获刑的案例,给不少人敲响了警钟。 规范海外药品代购,目的是保护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打击的是真正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分子。针对海外药品代购销售渠道多、散、杂等特点,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协同配合。除此之外,电商平台有义务、有责任对海外药品代购信息及时处理,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通道,营造良好的药品网络销售环境;患者有必要增强网络购药安全知识,对来源不明、药效不明的药物保持谨慎。 在事关生命健康的选项上,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一切都要以健康为基准,以法律为准绳。
1月6日晚间,温氏股份、正虹科技、新希望等多家养殖企业披露了2020年12月销售简报。 数据显示,温氏股份2020年12月销售肉猪88.96万头,收入34.92亿元,毛猪销售均价32.55元/公斤,环比变动分别为6.16%、4.68%、11.7%,同比变动分别为-30.02%、-33.95%、-5.16%。 对于12月肉猪销售收入同比下降,温氏股份表示,主要是总体投苗减少、加大种猪选留所致。 2020年全年,温氏股份销售肉猪954.55万头,收入398.30亿元,毛猪销售均价33.56元/公斤,同比变动分别为-48.45%、0.72%、79.95%。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温氏股份2020年全年肉猪业务呈现出“量跌价涨”的情况,在肉猪销量同比下降48.45%的情况下,伴随着毛猪销售均价同比上升79.95%,带来全年肉猪销售收入微增0.72%。 温氏股份表示,肉猪销量下降主要是该上市公司总体投苗减少、加大种猪选留以及提升肉猪体重所致;而毛猪销售均价同比上升则主要是国内生猪供给偏紧所致。 同日,正虹科技披露数据显示,该公司2020年12月销售生猪2.41万头,销售收入9554.19万元,环比分别增长128.22%、141.26%,同比分别增长142.13%、96.06%。2020年1~12月份,正虹科技累计销售生猪7.19万头,累计销售收入2.68亿元,同比变动分别减少55.27%、14.32%。 正虹科技2020年全年的情况也出现了与温氏股份类似的“量跌价涨”,但该上市公司在12月出现了强劲增长,公司称主要原因系生猪出栏增加所致。 新希望1月6日晚公告,公司2020年12月销售生猪165.82万头,环比增长20%,同比增长306%;收入为39.12亿元,环比增长8%,同比增长157%;商品猪销售均价30.97元/公斤,环比增长10%,同比下降3%。生猪销量同比上升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坚定落实养猪战略,保持较大力度的仔猪投放。生猪销售收入同比上升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生猪销量大幅上升。 此外,牧原股份近日也披露,2020年12月份销售生猪264.1万头,销售收入66.86亿元;12月份,该公司商品猪销售均价30.15元/公斤,比11月份上涨14.55%。2020年全年,牧原股份共销售生猪1811.5万头,销售数量同比增加了76.68%。 A股生猪板块自2021年元旦以来的市场表现较为可观,其中以龙头牧原股份打头阵,于1月4日和1月5日连续两日涨停,年初至今3个交易日内累计大涨24.51%。相比之下,温氏股份的股价表现则比较平淡,上述3个交易日内累计涨幅为7.35%。 从生猪业务来看,相比牧原股份自建养殖场的直营模式,温氏股份所走的则是“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在经营策略上,面对2019年启动的猪周期行情,牧原股份选择大幅扩张产能,而温氏股份则较为保守,采取了减少投苗的策略。 同时,相比较牧原股份专注于生猪养殖,温氏股份还有一块占比超过30%的肉鸡业务。销售数据显示,温氏股份2020年度销售肉鸡10.51亿只(含毛鸡、鲜品和熟食),收入232.98亿元,毛鸡销售均价11.63元/公斤,同比变动分别为13.60%、-10.02%、-21.79%。猪、鸡两条腿走路的战略让温氏股份能够在动物蛋白市场中取得一定平衡。 同日晚间,温氏股份还发布了实际控制人股份提前解除质押的公告。温氏股份实际控制人之一温鹏程于1月5日将其质押的股份办理了提前解除质押手续,此次提前解除股份质押事项系股东根据自身资金安排进行的还款,解除质押后,温鹏程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中无处于质押状态的股份。截至目前,温鹏程持有公司股份2.60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08%。 天眼查资料显示,此次温鹏程解除质押后,温氏股份其他实际控制人股份均未存在质押状态。
1月6日晚间,万科A公告称,2020年12月公司实现合同销售面积642.2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1015.4亿元;2020年全年公司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面积4667.5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7041.5亿元。至此,“碧万恒”三大地产巨头均已披露2020年全年的销售情况。 万科销售额 被恒大反超 在2020年初的业绩会上,万科并未设置全年销售目标,但与2019年同期相比,万科的年度合同销售额增长了11.62%。按照克而瑞排名,房企的2020销售数据中,万科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均排名第三。 与2019年相比,万科的销售金额被恒大反超。公告数据显示,中国恒大合同销售金额为7232.5亿元,略高于万科A的7041.5亿元。而在2019年年报中,万科A披露的当年合同销售金额为6308.4亿元,中国恒大是6010.6亿元。 目前,已有多家房企公布2020年销售数据。其中,根据碧桂园公告,该公司在2020年实现权益销售金额约5706.6亿元,同比增加3.34%;融创中国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5752.6亿元,同比增长3.42%;金地集团累计实现签约金额2426.8亿元,同比上升15.23%。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0年12月,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15350.3亿元,单月业绩同比增长20.6%,环比增长27.7%。截至12月末,TOP100房企的累计销售操盘金额达到114839.4亿元,较2019年增长13.3%。 千亿军团扩容 2021年开年以来,多家房企公布2020年销售数据。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千亿房企数量达到43家,较2019年增加9家。 中指研究院报告显示,TOP10房企2020年合计销售4.87万亿元(合同销售金额),其中碧桂园、恒大、万科均超越7000亿元,分别为7888.1亿元、7232.5亿元和7041.5亿元。其中,碧桂园的数据与其公告有差异的原因是统计口径不同。此外,共有166家房企跻身“百亿俱乐部”。榜单前十大房企门槛值为2892亿元,同比增长19.2%。 根据克而瑞榜单,截至2020年末,百强房企中有超八成房企累计业绩超上年同期,其中超四成企业的同比业绩增速在20%以上。
祁连国际(股票代码:QLI.US)运营总部位于成都市青羊工业总部基地,旗下成都祁连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祁连生物公司),是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高成长型中小企业、成都市小巨人企业和准“独角兽”企业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者,公司主要生产经营粗品肝素钠、肠衣等产品。 据公司方面人士介绍,四川是全国生猪养殖大省,也是猪肉供给的核心地区,年均出栏生猪约7000万头,为公司粗品肝素钠生产创造了较为稳定的原料供给。祁连生物公司依托猪小肠供应的天然优势,经过短短几年的科学探索和规范运作,生产技术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国内领先,具备了年产粗品肝素钠5吨、年加工猪小肠22000吨、天然肠衣3300吨的生产能力。 据悉,祁连生物公司先后与海普瑞、常山药业和南京健友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近期,又与常州千红合作完成了内控质量体系认证,并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成为其肝素钠粗品原料指定供应基地。 回顾2019年4月份,随着非洲猪瘟在多地的大面积爆发,我国的生猪存栏量呈塌方式下跌,生猪产能急剧萎缩,四川省的生猪存栏量同比下跌27%,导致生产原料猪小肠供货紧张、价格猛涨。2019年下半年,猪小肠市场价格同比上涨高达44.3%且持续缺货。祁连生物也由此遭遇到成本骤升、产出锐减的困境。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开始在国内蔓延并肆虐全球,再度使祁连生物的生产经营雪上加霜。面对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双重打击,祁连国际及时调整战略,紧紧围绕市场变化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在“抓生产保就业,抓销售促增长,降成本增效益”等方面狠下功夫,砥砺前行。 2020年下半年,随着国内对两个疫情的有效控制,市场消费趋于正常,生猪出栏率逐步增高,公司的原料供应和成本压力得以缓解。同时由于国外疫情大面积爆发,肝素市场也开始升温,销售价格持续上调。公司适时调整产量,大力拓展市场、扩大销售,在经历了两个疫情的持续碾压之后,肝素钠销售实现了逆势上扬,较2019年同比增长41%以上,取得不菲的销售业绩。 2021新年伊始,国内生猪出栏率将持续提高,原料供应开始缓解。祁连国际表示,公司将牢牢依靠生产工艺领先、原料供给保障、客户稳定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为客户服务的理念,推动企业高质量稳步发展。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辛占昌表示,祁连国际将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和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在未来几年实现年产肝素钠10吨的产能规模,不断拓展医药API、副产肠衣的市场规模,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努力打造“祁连山”、“猪小常”牌优质产品供应商形象,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成都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