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近日,特斯联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艾渝作为中国40岁以下商界精英受邀出席《财富》创想会,并在现场分享了特斯联在城市数字化领域的最新创想,介绍了AICITY(特斯联人工智能城市)将是颠覆城市数字化的全新路径。 在活动现场,艾渝表示,今天的数字化手段,可以让古老的人类文明获得“永生”,例如三星堆文化就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当下的数字孪生。在谈及数字化对城市及传统行业的影响时,他更表示,未来是否会在智能经济时代遭到淘汰,将取决于人类对于数字化的拥抱与开放程度。 艾渝认为,城市是社会各个单元和场景的融合而非简单的智慧化叠加,想对城市的各个单元和场景进行综合性数字化改造并非易事。今天的城市数字化,将会完整地保留我们这个时代城市的原貌和故事,为1000年后的人类留下精彩而珍贵的历史细节。这是特斯联作为智能城市顶层设计者,通过具象化的AICITY联接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时的必然使命。 实际上,特斯联AICITY(人工智能城市)的意义不仅在于以数字孪生的形式对当前城市物理状态进行全面映射,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城市智慧场景的打通与融合,彻底改变城市实体的样貌,让城市生活真正进入了一体化、无卡顿的智能化快车道。 通过过去10余年的智慧城市建设,现如今人们已经能很清晰地感觉到城市生活的智慧化细节:从智慧零售到大型商业场所的智能停车系统,再到根据人员流量管控能源使用状况的智慧楼宇,城市的各个具体场景正在逐步实现智能化。单独来看,以上每个解决方案都很成熟,但是连贯起来,却仿佛将用户置于“跳房子”游戏当中,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场景打通。 智慧场景+智慧场景+智慧场景+……是智慧场景的堆砌,而不是一体化的智能城市。理想情况下,通过硬件to硬件、软件to软件、场景to场景的融合,用户的出行意愿有理由通过楼宇的硬件系统获得感知,结合周边商超分布情况为用户做出智能化推荐,并通过精准的出行引导和车辆预约为用户提供doortodoor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在出行与购物场景的融合背景下,楼宇还将为购物归来的用户提供最优的接货及配送服务,真正做到“城市即人的器官的延伸”。 据悉,作为唯一入选迪拜世博会官方首席合作伙伴的中国科技企业,在艾渝带领下的特斯联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正面向传统行业及场景进行数字化改造与升级,并通过AIoT技术对包含各种场景的城市进行智能化融合,重塑智能城市生态,打造全新的人工智能城市—AICITY。 2020年,特斯联AICITY不仅迅速落地重庆、沈阳、迪拜等10多个国内外中心城市,而且收获了来自国际层面的资本力量的全面青睐。 未来,特斯联将重点关注AICITY建设中涉及的软件、硬件、安全、物联网、无人驾驶、机器人等一系列细分领域的企业。并以城市级平台运营者的思维,系统审视城市的各种产业链和服务场景,找到潜在增长机会,丰富智能新经济生态,打造城市智慧产业链集群。这将是一场由AICITY引发的一系列有关城市建设、数字经济、人才结构乃至生存环境的变革。对于身处其中的产业单元或者具体企业而言,数字化将不再是管理手段或者发展进程,而是一场基于自身生存生态的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2020年4月,特斯联全球首座AICITY范本,重庆“CLOUDVALLEY云谷”宣布破土动工。预计建成后,“CLOUDVALLEY云谷”的整体数据化程度将达到90%。届时,一座智能化、数字化、充满科技感的弹性、绿色宜居都市将拔地而起。而这将只是特斯联以全新商业视角在城市级科技领域开疆拓土的缩影。
双十一购物季,来聚焦城市购房基本盘 10月30日,贝壳研究院发布《2020城市刚需购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首次盘点了主要城市“刚需上车基准线”。其中,一线城市北京(350万)、深圳(345万)和上海(295万)刚需上车门槛最高,厦门总价266万元紧随其后;长沙、沈阳、重庆等8城市刚需上车门槛稍低,平均购房总价在百万以内。 此次报告中,贝壳研究院基于贝壳找房数据平台近1年来刚需成交数据,选取4个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与11个二线城市共30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比较各城市刚需购房群体在购房总价、面积、区位等方面的选择差异特征;同时,结合调研和平台交易数据,真实描摹城市刚需群体置业需求和消费趋势。 30城刚需“上车线”,了解一下 刚需,相对弹性需求而言,是指受房价因素影响较小,为满足城市基本居住需求而购房置业的群体。刚需人群购房资金有限,买房时优先会考虑自我承受能力。 综合来看,这类人群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从置业次数来说,一般是首套房/生活范围内唯一房产;从置业需求来说,一般是婚房、异地安家、孩子上学、落户等,有不得不买房的强烈因素;从产品来说,一般是面积紧凑中小户型,低总价,维持居住的基本配置。 为准确地描摹城市刚需购房状况,综合贝壳交易数据维度分析,研究给出了各城市刚需购房“上车线”。 在总价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北京(350万)、深圳(345万)、上海(295万)三城领跑,组成了“300万区间”的第一阵营;厦门(266万)、杭州(226万)以超过200万水平,构成了第二梯队;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前9月厦门二手房均价40242元/ 平,超过众多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房价,跻身于房价一线阵营。 而“160万”成为第三道分水岭,由广州(198万)、南京(190万)、宁波(175万)、东莞(160万)、苏州(159万)五城组成,五城几乎以超过160万 “上车价”,挤入城市排行榜前十。 除了TOP10城市,再加上中部核心城市武汉(140万)、西南中心城市成都(106万),此次统计中共有12个新一线及二线城市,刚需上车线超过100万元。 而长沙(84万)、沈阳(73万)等8城市刚需上车门槛稍低,平均购房套均总价在百万以内。以沈阳为例,刚需房总价水平仅为北京的五分之一。 那么,刚需人群是否是城市购房的主流人群呢?报告从另外一个维度——将“刚需上车价”与城市” 整体交易房价”,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高房价城市”才有典型的“刚需人群”。 在30个样本城市中,北京、深圳、厦门、杭州等高房价城市,刚需上车均价显著偏离整个市场交易均价。其中,北京刚需客户置业套均总价比全市成交套均价低77万元,深圳低63万元。从房屋总价来看,刚需群体存在着充足的居住提升改善空间。 而房价相对较低城市如惠州、南通、重庆、合肥等,居住负担整体不高,刚需客户购房总价与市场整体水平几近持平。 大面积-低价格,才是真的“居住友好” 值得关注的是,如果单从性价比角度考虑,“大面积-低价格”无疑是最优的。贝壳研究院此次分析中,“大面积-低价格”刚需友好置业城市包括了成都、青岛、武汉、西安、郑州、佛山、长沙等新一线城市及济南、南通、昆明等二线城市。 与之相反,北上广深、厦门和南京,属于典型的“小面积-高价格”类型,受到供需关系等因素影响,刚需群体上车难度较大,且在居住体验方面也有待提高。特别是厦门及南京,两个城市刚需主流交易户型约七成集中在小户型(两居及以下),高房价下居住面积相对其他城市较小。 当然购房置业,除了价格与面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未来成长空间等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贝壳研究院此次报告,综合了城市人口潜在需求、城市发展潜力等指标,构建出城市置业动力指数。研究结果显示,四个一线城市购房动力综合水平仍然领跑全国,其中深圳置业动力指数最高,排名居于百城购房动力榜榜首。分项指标上,重庆、深圳、东莞在人口潜在需求上排名前三;而在城市发展潜力指标上,新一线城市南京、杭州表现亮眼。 综合对比来看,以长沙、成都、西安等为代表的城市,在居住友好性、就业机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相对优势,对刚需群体会形成持续吸引力。 “刚需上车”的时间与空间 然而,如何衡量刚需购房者上车难度?理想与现实差距到底有多远? 在贝壳研究院对2987人的在线问卷中,6成左右的受访者表示,首套房首付款(或计划首付款)在30万元以内,而30万的首付区间,与刚需购房门槛还有着较大差距。从购房资金来源方面看,购买首套房不止考验买房者的购买力,更考验家庭的经济实力。调查显示,购房资金来源同时包括自己、配偶、家人三方的比例,无房计划买房人群为29.0%,而有房群体在买首套房时“掏空六个钱包”的比例为21.5%,房价上涨之下,刚需上车的难度增加,需要更多的家庭支持。不过,在有买房需求的人群中,认为仅靠自己努力10年内能攒够首套房首付款的比例为60.8%。 同时,刚需上车难在购房年龄上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多城市平均购房年龄逐步增加,全面进入“30+”时代。并且此次调查发现,刚需购房平均年龄在多数城市高于城市购房平均年龄。 以购房年龄最大的天津为例,刚需购房平均约37.5岁,而天津整体平均购房年龄在35.4岁水平。与之相对的,重庆、成都、合肥、西安、郑州等新一线城市的刚需平均购房年龄相对较低,其中重庆刚需购房年龄最低,约为29.4岁。 除了用时间换取“上车票”,从更加微观的城市刚需购房热门商圈区位看,刚需们也在空间上做着取舍。 由于对资金价格敏感但城市房价又高企,刚需置业选择更偏向远离市中心。以北京为例,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刚需购房群体主要集中在五环外区域,越靠近市中心,成交量越小。同样,上海表现出类似情况,主流成交商圈主要分布在中环外,内环核心商圈成交占比较小。 具体看北京交易情况,刚需热门TOP5商圈包括回龙观、长阳、北苑、常营和顺义城,集聚了近15%的刚需客户,其中有“睡城“之称的回龙观商圈位居首位,成为刚需客群购房的重要选择区域。而成都的大丰、广州的市桥、杭州的临平等非市中心热门置业商圈,都成了刚需购房用户城市生活的“第一站”。
10月29日,成都高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新发展”)披露三季报,公司2020年1至9月份实现营业收入32.11亿元,同比增长95.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788.62万元,同比增长120.8%。高新发展近年来业绩增长明显,2018年、2019年分别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74.47万元、10456.12万元,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已基本与去年全年净利润持平,扭转了此前长期处于盈亏边缘的局面。 建筑业经营效益大幅提升是高新发展近年来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建筑板块业务为其提供了稳定利润,是公司战略转型的基础。近两年,公司紧紧把握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尤其是未来科技城建设的巨大机遇,大力提升建筑施工业务规模和效益的经营方针成效显著,建筑施工业务订单大幅增加。截至2020年9月30日,高新发展建筑业累计已签约未完工订单82个,金额约129.95亿元。在手订单为公司的未来业绩支撑提供了坚实保障。 据悉,将公司打造成为核心业务优势明显、盈利能力强的优质国有上市公司,增强对广大投资者的回报能力是高新发展未来发展的核心目标,所以,在建筑业能提供持续稳定利润来源的同时,公司也大力拓展拥有良好盈利能力和核心技术的智慧城市业务,推动战略转型升级。子公司倍智智能是高新发展实施智慧城市业务的重要平台载体,其定位是作为成都高新区开展智慧城市业务的重要平台载体,为成都高新区“新基建”落地做场景供给,立足于成都高新区并将逐步走出成都高新区,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数据运营服务商。资料显示,倍智智能成立于2019年8月,成立时间较短,现已承揽了空港企业总部基地等项目,2020年上半年已实现营业收入5511.18万元,净利润1378.03万元,倍智智能已经和知名企业新华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将不断扩大生态圈建立更多战略合作伙伴,发展势头良好。
2020年北京将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数字贸易和科技创新为主要方向,加快服务贸易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10月27日,万通发展与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香河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打造未来辐射首都经济圈的金融贸易创新试验区,建设“香河金融小镇”,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万通发展方面称,建设总投资约120亿元的香河金融小镇是为依托当地生态环境和城市配套功能,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产业基础,培植一个金融业态机构完备、金融服务功能齐全的区域性金融产业聚集区。公司将成立专属项目运营公司,负责香河金融小镇招商引资、产业园宣传、物业管理及配套服务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万通发展(原万通地产)经过近十年的全面转型布局,整合完成了全球顶级优质资源,涉及新城市运营管理、新基建、新科技、新消费和新文化等领域。 2019年,万通确立“新万通、新赋能、新发展”全新发展战略,形成了以原有核心地产业务为载体,强大的股东资源和国际化创新内容储备为核心,积极开拓地产+N的多元化城市运营生态模式。 同时积极响应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重点打造以城市为主体、以数字科技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科技赋能城市发展综合产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城市综合赋能,进行顶层设计研究,并提供实施城市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产城融合策划及运营、城市更新解决方案、综合能源管理方案、智科城市系统发展方案等,全面助力城市升级发展及“数字中国”的建设。 而本次,万通方面称将积极与北京市政府、各大金融协会、多家金融企业沟通,为“香河金融小镇”争取更多金融机构聚集,引入优质金融资源。
由主办,新浪财经、中国企业家、中房网、中物研协联合主办的“行稳致远——2020(第四届)中国地产经理人评选”网络报名正式启动。10月19日,禹洲地产扬州公司城市总经理王利获提名,成为“2020中国地产经理人100强”候选人。王利,现任禹洲地产扬州公司城市总经理。 自2017年首届中国地产经理人评选启动以来,受到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房地产行业评选活动。据了解,2019年,在房产领域,地产经理人评选不仅覆盖一二三线约60城市,还有近100个四五线城市,近300家中国主流房地产企业参与评选。在家居领域,近50城市超500名候选人参与,覆盖200家主流家居企业,包括国内知名装饰公司、家居建材、智能家居、家用电器等一流品牌企业。在物业领域,覆盖范围更广,中国物业经理人评选的候选人来自头部的500多家物业公司,总计70403个物业社区。整个评选流程坚守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通过公开推选、专家评审团、网上票选以及专业研究机构资料评审等环节,最终评选出六大榜单,分别是房产类:《2020中国十大地产年度CEO》、《2020中国地产经理人100强》;家居类:《2020中国十大家居年度CEO》、《2020中国家居品牌经理人100强》;物业类:《2020中国十大物业年度CEO》、《2020中国物业经理人100强》,并在12月12日举办盛大的颁奖典礼。参与2020(第四届)中国地产经理人评选,为中国地产经理人加油!点击参与提名:2020(第四届)中国地产经理人评选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