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7日讯友发集团(601686.SH)上市第二日即大跌。上周五,友发集团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上市首日收涨44.01%。今日,友发集团盘中跌停,报16.67元,下跌9.99%;截至今日收盘友发集团报16.95元,下跌8.48%,成交额9.94亿元,换手率40.41%,总市值239.26亿元。 友发集团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18.26亿元,募集资金净额为17亿元。本次发行费用总额为1.26亿元,其中保荐机构东兴证券及联席主承销商中信建投证券共赚得承销及保荐费用9855.57万元。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7日讯兆威机电(003021.SZ)上市第二日股价跌停。兆威机电于上周五登陆深交所,收报108.17元,涨幅44.00%。截至今日收盘,兆威机电报97.35元,跌幅10.00%。 兆威机电本次发行新股募集资金总额为20.03亿元,募集资金净额为18.34亿元。兆威机电本次发行费用为1.70亿元,其中,保荐机构招商证券获得保荐承销费1.53亿元。
原标题:“蚂蚁金融”上市,几乎不可能! 金融业既是国之重业,也是经济发展的命脉;金融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切身利益等密切相关。刘全认为,当前互联网金融在大行其道,在互联网金融推动下,金融效率、交易结构和金融监管等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互联网巨头BATJ之后,小米、美团、滴滴等均推出“金融”业务,并以此为切入点布局“流量+金融”的模式。金融业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可以利国、利民、利于经济发展;监管不好也会成为收割社会财富的利器。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金融本质上仍然是“钱生钱”的行业,过度发展互联网金融可能会出现资金逃离实体经济,转向金融领域。 据蚂蚁集团招股文件显示:2019年营收超1206.18亿元,同比增长40%;6成营收来自金融服务;上一年支付交易规模118万亿元。刘全认为,2019年国民生产总值99.1万亿元,可见蚂蚁集团的交易规模是何等巨大。蚂蚁集团已对金融市场交易秩序,资金安全、金融系统安全等造成严重影响。互联网企业和投资机构都是利用加杠杆撬动市场,高额利润被其掘走,市场风险最终由客户买单。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金融监管在法律层面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框架及相关金融监管机制,导致互联网金融问题重重。 11月27日,中国银保监会律师称,全国运营的P2P网贷机构在高峰时期约5000家,今年11月中旬已全部关停。刘全认为,P2P网贷机构虽然被关停,其背后8000多亿元的债务谁来清偿?数百万出借人的钱有可能会血本无归。P2P网贷机构卷款潜逃,暴露出金融监管不力,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监管漏洞。互联网金融涉及多个监管部门,从银行、保险、证券,致使金融监管机构无所适从。因此“蚂蚁金融”上市,几乎不可能。 刘全认为,传统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运营,金融监管机构有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和系统的金融监管机制。如,银行存款保证金,风险内控体系,银监会风险管控等系统的金融监管措施。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上市,金融机构加强监管对其有可能是毁灭性打击,最后受损失的仍是股民。P2P网贷机构已被清除,巨额债务仍未妥善解决,致使很多家庭负债累累。立即叫停“蚂蚁金融”上市,允许互联网金融企业上市,就等同于P2P网贷机构再次重生。 本文所述内容及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市场交易或投资建议。本文是刘全的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作者:刘全 创作:2020年12月8日
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在A股上市再添一例。12月16日,中集集团与旗下港股公司中集安瑞科联合发布公告称,正考虑将中集安瑞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瑞环科”)分拆至A股独立上市的可行性。 12月以来,港股市场宣布分拆子公司独立上市的企业多达14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拟分拆“回A”。与此同时,A股分拆计划也频出,今年以来,已有数十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分拆意向或预案。 中集集团是世界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总部位于深圳。中集在亚洲、北美、欧洲、澳洲等地拥有300余家成员企业及4家上市公司,在港股上市的中集安瑞科正是其中之一。中集集团非常重视资本市场。其董事长兼CEO麦伯良曾表示,支持中集旗下所有可能上市的业务板块走向资本市场,无论是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还是科创板。“成熟一个,就上市一个。” 安瑞环科是中集安瑞科持股90%的子公司,相当于是中集集团的孙公司。安瑞环科连同其附属公司主要从事制造及销售标准罐式集装箱、特种罐式集装箱及多式联运散装货物(主要为液态、气态及粉末状化学品)的设备以及环保设备的制造和销售,是全球化工产品罐式储运关键设备的龙头企业, 根据公告,中集及中集安瑞科已根据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5项应用指引》,共同向港交所提交申请书,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已同意其分拆申请。但该交易尚需满足多项条件方可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取得中集股东大会(如适用)及中集安瑞科股东大会(如适用)的批准等,且须符合有关监管机构的相关规定。 倘若该交易获批准并顺利进行,预期于交易完成后,中集及中集安瑞科对安瑞环科的股权将被摊薄,但安瑞环科的业绩将继续分别在中集及中集安瑞科各自的财务报表中合并入账。 中集集团总裁兼执行董事、中集安瑞科董事长兼执行董事高翔表示,该交易有助于安瑞环科借助资本市场的资源拓展战略布局,扩大业务规模,同时也将增加其营运和财务的透明度,方便投资者评估其业务发展前景和潜力,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 “安瑞环科在现有化工罐箱业务领域将坚持‘制造+服务+智能化’的发展方向。”高翔强调,安瑞环科在强化该业务的全球优势地位以外,将以资源再生利用为核心,以无害化处置为协同,加速环保装备的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提升,打造危废处理、固废再利用等环保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对于该交易完成后的发展前景,高翔认为,安瑞环科未来成功登陆A股后,中集及中集安瑞科能够更好地利用内地和香港两大资本市场的丰富资源,为公司整体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中集及中集安瑞科将有更为充裕的资金,支持并聚焦发展公司的核心业务,为股东争取更丰厚的回报,也将有利于公司价值的长期增长。
自11月中下旬开始,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股价进入下跌通道,今日该股股价继续下跌4.11%,创出了上市以来的新低,报收13.75元/股,对应的总市值约为55.44亿元。 据悉,上纬新材于今年9月28日正式上市,此前的《询价公告》显示,通过初步询价,上纬新材确定本次科创板IPO发行价格为2.49元/股,这一定价使得上纬新材成为科创板上市企业中募资最少的公司,同时按照发行价格计算,上纬新材的预计市值约为10.76亿元,略高于上纬新材选择的“预计市值10亿元”的科创板上市标准。 上市首日,上纬新材开盘价报20.68元,涨幅730.52%,从此股价站稳两位数大关。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上旬,上纬新材股价更是进入了上升通道,股价最高突破18元大关。 公开资料显示,上纬新材的主营业务为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7年-2019年,上纬新材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0.24亿元、12.38亿元、13.49亿元,同期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61.35万元、2437.59万元、7826.8万元。此外,从整体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看,2017年-2019年,上纬新材的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2.19%、2.09%、1.89%,逐年下滑至2%以下。
2020年11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的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证监会从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全局出发,全面梳理分析上市公司退市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认真总结科创板、创业板退市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退市中存在的问题,在六个方面进一步提出改革措施,即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强化交易所退市实施的主体责任、强化退市监管力度、优化投资者保护机制,拟在全市场开展退市制度改革。 2020年12月14日,沪深交易所同时发布新退市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亮点可归纳为以下8点: (一)将“面值退市”改为“1元退市”,增设了“市值退市”标准 早在2012年A股退市制度首次设置“面值退市”标准时,我就在第一时间建议:应将“面值退市”标准改为“一元退市”标准,8年后,新退市制度终于改正过来了,意义十分重大,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因为“面值退市”标准显然存在制度漏洞,比方,A股的最低股价是0.01元,而紫金矿业(行情601899,诊股)的股票面值为0.1元,而中概股回归后,我们会有面值低于0.01元的股票,比方,腾讯控股的股票面值就是0.00002港元。如果碰上腾讯回归A股,那么,“面值退市”标准就真的尴尬了! 除此之外,交易类退市标准增设了“市值退市”标准:即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总市值低于3亿元的,必须强制退市。我认为,“市值退市”标准与1元退市标准双剑合壁、相互呼应,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投资者“用脚投票”的作用。这一标准非常好,也十分必要。但我认为“总市值退市”标准若能从3亿元提高至5亿元,则效果立即显现。 因为目前所有A股中,没有一只股票市值是低于5亿元的,包括所有垃圾股市值都是高于5亿元的,如果将“市值退市”标准提高至5亿元,则能发挥更大威力和功效,让垃圾股的炒作彻底绝迹。 (二)无主业的空壳公司、皮包公司及僵尸企业失去操作空间 新退市制度淡化了单一盈利指标退市标准,将财务类退市标准重点放在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的综合考核上,综合考核点包括主业及营收规模、盈利及净资产、信息披露及财务审计。比方,新退市标准增设了“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组合型退市指标,取消单一净利润为负值和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的指标。 废除单一的盈利指标退市标准,极好地适应了注册制改革与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让那些过去靠卖资产、卖房产、卖设备过日子的垃圾股,将无法再赖在股市,那些没有主业的空壳公司、皮包公司、僵尸企业将会成为这一新退市标准的首选对象。 (三)新增公司治理类退市标准,增强上市公司诚信与法治意识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首先要保住上市公司的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必须要有足够的诚信意识,同时,它们必须配合市场监管,要有强烈的法治意识。新增公司治理类退市标准,将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诚信意识和法治意识,给那些少数敢于公然抗法的任性妄为的上市公司戴上制度枷锁。 一是新增“信息披露或者规范运作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的退市指标,进一步明确了重大缺陷的具体情形,包括公司已经失去信息披露联系渠道、公司拒不披露应当披露的重大信息、公司严重扰乱信息披露秩序并造成恶劣影响及本所认为公司存在信息披露或者规范运作重大缺陷的其他情形。若上市公司出现上述情形被本所要求限期改正但未在要求期限内改正的,且在公司股票停牌两个月内仍未改正的,其股票交易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此后两个月依旧未改正的,本所决定公司股票终止上市。同时,中小企业板原“三次公开谴责”的退市标准相应删除。 二是新增“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年度报告或者半年度报告真实、准确、完整”的退市指标。若上市公司出现上述情形且在公司股票停牌两个月内仍有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的,其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此后两个月依旧有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的,本所决定公司股票终止上市。 (四)首次划定信息披露“重大违法”边界,有利于严打财务造假 过去“重大违法”比较概念化、抽象化,新退市制度将它们进行了具体量化,尤其是对财务造假的严重程度进行了量化区分,这让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具有了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威慑性。何为“重大违法”的财务造假,新规明确划界:上市公司连续3年虚增净利润金额每年均超过当年年度报告对外披露净利润金额的100%,且3年合计虚增净利润金额达到10亿元以上;或连续3年虚增利润总额金额每年均超过当年年度报告对外披露利润总额金额的100%,且3年合计虚增利润总额金额达到10亿元以上;或连续3年资产负债表各科目虚假记载金额合计数每年均超过当年年度报告对外披露净资产金额的50%,且3年累计虚假记载金额合计数达到10亿元以上。 这一新退市标准对于遏止财务造假,尤其是对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具有足够的威慑力。 (五)取消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保壳、炒壳、赌壳将成笑话 新证券法删除了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的相关规定,为落实上位法,本次修订取消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同时,进一步缩短退市流程,将财务类退市指标的退市流程缩短至两年,即公司触及退市指标,其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次年再次触及退市指标的,其股票终止上市。同时,也相应缩短规范类和重大违法类退市情形的退市流程。 这是A股新退市制度最具有威慑力的条款之一,它让那些没有主业的空壳公司、皮包公司、僵尸企业再无藏身之处,除了退市,别无他法;同时,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会大增,“用脚投票”的能力会瞬间提升,一元退市标准将会大放光彩,它会加速投资者觉醒与成熟。 (六)废除交易类退市整理期,其他退市整理期减半 新退市制度取消了交易类退市情形的退市整理期设置,退市整理期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将其他情形退市整理期交易时限从30个交易日缩短为15个交易日;并将重大违法类退市连续停牌时点从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或法院判决之日,延后到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或法院生效判决之日。 退市步伐加快,退市周期缩短,退市效率更高,这一新规将让真正的垃圾股无人问津。 (七)将主动终止上市首次界定为五类情形 新退市制度将主动终止上市首次清晰界定为五类情形:转板、私有化、并购重组、公司解散以及垃圾股的主动退市。 (1)转板应包括从本市场转向境内其他市场挂牌,或转向境外重新挂牌,比方,在港交所IPO,或在国外股市IPO。 (2)私有化应包括上市公司向所有股东(或者上市公司股东向所有其他股东,或者上市公司及股东以外的其他收购人)向所有股东发出回购全部股份或部分股份的要约,导致公司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不再具备上市条件。 (3)并购重组应包括上市公司因新设合并或者吸收合并,不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被注销。 (4)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决议公司解散。 (5)垃圾股主动要求终止上市。 上市公司主动终止上市的,本所在公司公告股票终止上市决定之日起5个交易日内对其予以摘牌,公司股票终止上市。 (八)重新上市与再次上市的制度安排 沪深交易所主板对终止上市的公司都安排了统一的“重新上市”通道,不过,它剥夺了“欺诈发行”重新上市的资格,对于其他重大违法退市的公司单独安排较为严苛的“重新上市”门槛,包括在新三板挂牌满5年,并承担了重大违法的一切法律后果。此外,对于公司股票被强制终止上市后,公司不配合退市相关工作的,需在新三板挂牌满3年。 对于非重大违法退市的公司,则给予了较为包容的“重新上市”的安排,关键量化门槛包括:(1)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2)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3)最近1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正值;(4)最近3个会计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均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5)最近3年主营业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其实,对于退市的垃圾股而言,这一组门槛条件仍是不低的,不过,它明显低于IPO门槛。由此可见,上交所主板公司退市后、重新上市的“等待期”至少是3年。 科创板对终止上市的公司也安排了“再次上市”的通道。科创板上市公司的股票终止上市后,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向本所申请再次上市。基本门槛规定与上交所主板情形类似,但无具体量化标准。不过,创业板没有单独安排“再次上市”的通道,它可能会与深交所“重新上市”保持一致。 在新经济时代,IPO注册制是包容、是开放,它设定了“优者准入”的激励机制,鼓励创新与新经济,支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新退市制度与IPO注册制相匹配,它设定了“劣者退出”的强制性约束机制,当然,它也鼓励并购重组及私有化退出。IPO注册制与新退市制度交相辉映,共同打造了进退有序、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资源配置的新生态,从而提升资本市场的格局和功效,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其持续时间和影响深度远超预期,尽管如此,全球IPO活动依旧表现亮眼。12月21日,安永发布了《中国内地和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IPO活动仍保持一定的增长,预计有1338家企业在全球上市,同比上升17%;筹资额上升27%,预计为2654亿美元。其中,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表现相当突出,IPO数量和筹资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49%和55%,占全球总量的40%和45%。“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但各地的IPO市场仍充满韧性并持续增长;特别是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在IPO总数量和集资额方面均表现强劲。在新常态下,企业纷纷抓紧上市机遇,以扩大资本基础并为未来发展注入新动能,应对明年仍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的市场前景。”安永华明审计服务合伙人刘国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科创板超越主板《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报告显示,得益于中国内地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科创板的平稳运行,推动A股IPO筹资额创2010年以来新高且平均筹资额保持高位。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IPO数量全球第一,按筹资额排名,中国企业在全球前十大IPO排名中高居前三甲。今年10月,国务院提出“全面推行、分步实施证券发行注册制”,注册制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创业板的上市速度。报告显示,通过注册制发行的IPO项目已经超过审核制,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占全年总量的53%和61%。A股市场展现出积极拥抱注册制的态势,注册制下的排队企业占A股全部排队上市企业的76%,新股发行通过率攀升至95%。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今年更超越主板,IPO数量和集资额在A股各板中均列第一。2020年A股前十大IPO共筹资1417亿人民币,同比增加41%,其中有7家来自科创板,共筹资839亿人民币,筹资额占十大的59%。更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国际成功上市,推动科技、传媒和通信行业列十大IPO募资额首位。注册制落地后,新股发行采用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化询价、定价、配售机制。新股发行进一步市场化,新股上市前五天不设涨跌幅限制。科创板与实施注册制后的创业板首日涨幅均超过100%。科创板平均首日回报率升至187%的峰值,深圳创业板亦升至158%,平均首日回报高于其他板块。安永华明审计服务合伙人费凡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推行实施证券发行注册制,将带动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创新,同时完善更具包容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关系,有利于助力深化改革A股市场。“证监会的注册制和退出机制改革对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有助市场实现优胜劣汰。”费凡如是说。A股市场将持续保持活跃2020年是当之无愧的IPO大年。报告显示,2020年A股市场全年预计有395家公司首发上市,由于多家百亿级企业上市以及注册制的实行,今年筹资额达到了人民币4,707亿元,创2010年以来新高,平均筹资额也保持在近年来的高位。与去年相比,IPO数量和筹资额同比分别增长97%和86%,可见疫情并未影响上市活动。2020年依然是中小型IPO占据主力,超过三成的集资额来自10亿人民币以下的IPO,略高于去年同期。从行业来看,百亿级IPO助力科技、媒体和通信成为筹资额第一的行业,工业行业位列IPO数量第一。从地区来看,江苏和上海分列IPO数量和筹资额首位,得益于中芯国际的上市,上海新股筹资额名列第一,北京仅次于上海位列第二。针对2021年A股市场IPO活动的预期,费凡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疫苗问世,宏观政策回归中性的情况下,2021年GDP增速乐观,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十四五”规划支持直接融资也将利好资本市场和IPO活动。“我们看到一系列利好因素,如明年注册制有望全面推进,随着进一步强化A股退市机制,上市企业质量提高也将改善A股生态。预计2021年IPO活动依旧保持活跃。从行业分布来看,在排队企业中多家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科创板和创业板,这两个板块有望成为明年上市的生力军。”费凡表示。对此,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今年国内IPO市场的空前热度,主要原因是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以及去年的科创板注册制试点延续。2021年有望全面推进注册制,所以IPO市场会延续2020年的势头,甚至上市企业数量会更多,市场选择和淘汰公司会加速,市场会越来越分化,投资者打新也会有风险,要注意挑选标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