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消息传闻,娃哈哈最快于明年上市,计划IPO超过10亿美元。 对此,娃哈哈回应搜狐财经表示,没有上市相关计划。 这不是娃哈哈第一次传出上市传闻。 2017年11月娃哈哈三十周年庆典上,曾表示坚决不会上市的宗庆后一改口风提到:“上市能够加快企业发展,在适当时候娃哈哈也会考虑上市。” 宗庆后之女宗馥莉去年5月也公开表示,娃哈哈上市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一个举动,因为对于整个企业来讲,可以通过上市去做到一个上下游的一个整合。 公开信息显示,娃哈哈创建于1987年,娃哈哈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红持股29.4%,为最终受益人,此外,杭州上城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娃哈哈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分别持股46%和24.6%。 2018年,宗馥莉出任娃哈哈集团品牌公关部部长,上任后即停止了和王力宏的合作,将代言人更换为90后演员许光汉。 娃哈哈也开始尝试转型,拥抱电商成为其近期的“大动作”。 今年6月,娃哈哈推出大健康垂直电商平台“康有利”,75岁的宗庆后还进行了直播“首秀”,为其上线造势。 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对搜狐财经表示,未来娃哈哈要去振兴,需要按照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多渠道、多消费人群进行布局,一定要结合新零售,但对资金要求较高,上市还是融资的重要途径。整体来说娃哈哈有改变也有升级,但布局需要过程,需要匹配中长期战略。
7月2日,证监会发审委2020年第97次会议审核结果出炉,总部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湖北均瑶大健康饮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均瑶大健康”)首发获通过。 继今年1月13日和远气体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后,宜昌市又将新增一家上市公司,这也是疫情复工复产后宜昌市首家过会企业。均瑶大健康上市后,宜昌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将达到12家,在辅企业2家。宜昌市金融局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宜昌市危中寻机、抢抓机遇,强化培育帮扶,促进重点后备上市企业加快上市进程。均瑶大健康过会表明宜昌市资本市场建设在疫后重振关键时期取得了突破。 “绿色通道”加快上市进程 今年4月份,证监会发行部向券商下发通知表示,为促进疫情防控,对符合条件的两类企业的IPO和再融资申请加快审核。第一类为疫情严重地区企业,第二类为疫情防控领域企业。这被认为是证监会为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为相关企业开设的审核“绿色通道”。虽然证监会对受疫情严重影响地区开辟了绿色通道,但是并未放宽业绩等指标要求。 “疫情期间,针对均瑶大健康上会审核面临的合规性等问题,宜昌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及时发函协调人行温州市支行、银保监温州分局、人行上海分行、银保监上海分局、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出具合规证明,支持均瑶大健康享受证监会绿色通道政策。”上述人士表示。 下一步,宜昌市将抢抓湖北企业IPO“绿色通道”机遇,持续加大重点后备企业股改、报辅、报会进程。同时,宜昌市地方金融工作局还制定出台了《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调动产业部门积极性,通过专班跟踪服务重点后备企业,力争三至五年宜昌市上市公司数量实现倍增。 政府上市扶持政策再加码 宜昌市2019年已对《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进行修订优化,对主板、中小创、“科创板”、香港H股上市最高可奖励800万元,分阶段兑现,以“奖励加码、多点激励”提高企业上市的积极性。今年以来,宜昌市级财政已兑现和远气体上市、均瑶大健康报会、瑞派尔“新三板”挂牌奖励奖励资金700万元。 与此同时,对全市企业进行综合摸排调研,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库,建立培育档案,实行动态调整,首批75家企业入库,其中主板及创业板上市后备企业40家,科创板上市后备企业33家,境外及H股上市后备企业2家,48家企业入库省上市政务云平台。结合“双千”服务活动,对入库企业实行挂牌服务,通过积极争取,今年已将14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纳入市级领导包保服务联系企业。 宜昌市还积极开展2020年至2021年省级上市后备种子企业摸排、筛选、推荐工作,据湖北省上市办初步反馈,宜昌市拟入围省级“金种子”、“科创板种子”、“银种子”企业分别为9家、3家、30家。 在开展企业上市培训辅导方面,2020年初,该市邀请上交所、天风证券、武汉股交所等单位专家,面向全市经济金融干部、上市后备企业负责人,开展企业并购、区域股权市场、债券发行、政府投资基金管理等专题培训2场300多人次。 宜昌市地方金融工作局主动对接证监会和全国股转公司,联合交易所、相关券商,对全市1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进行精准辅导,抢抓当前利好政策,支持恒友化工等企业入选精选层,确保2020年该市新三板精选层挂牌实现零的突破。 上市梯度培育工作初现成效 “我们还着力建立企业上市梯度培育机制,加大对企业挂牌‘新三板’、‘四板’支持力度,场内场外市场共同发力,壮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宜昌市金融局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目前,宜昌市企业上市梯度培育工作已经初现成效。宜昌市“新三板”挂牌总量19家,位居湖北省内同等市州第一;在湖北四板累计托管登记企业279家,累计挂牌企业达225家,累计成交量6.74亿股,成交总额14.31亿元。已经陆续成功培育了“五峰茶业板块”、“秭归县生态工业板块”、“枝江市成长型中小企业板块”、“宜昌自贸片区板块”和“远安县生态食品板块”等10个县域特色板块,形成了一批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挂牌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按照宜昌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工作规划,下一步宜昌市将进一步加大辅导力度,在年内新增2家上市企业的基础上,促推新增报辅报会企业2至3家,年内新增直接融资200亿元。
近日,物产中大发布分拆预案,拟分拆子公司物产环能至上交所主板上市。至此,发布“A拆A”计划的公司已达31家,其中28家发布正式的分拆预案,华宇软件等3家发布公告称,分拆工作正在筹备中,但未披露分拆预案和分拆上市目的地。 据记者梳理,目前,4家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科创板上市有实质进展,其子公司已迈入科创板“考场”:2家已受理,2家进入问询阶段。市场人士预计,“A拆A”第一股有望在今年9月份发行上市。 对接国企混改 分拆上市是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对母子公司理顺业务架构、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公司治理等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分拆上市也是国企混改的一个方式。分拆上市对国企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股权激励、进行混改提供平台基础,有助于激发子公司内生动力。 如物产中大公告称,本次分拆物产环能独立上市,可以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资布局,激发物产环能内生动力,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有效推动国有资产做强做优做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从企业性质来看,上述31家计划分拆上市的公司中,国有企业有13家,其中地方国有企业10家,央企3家。另外,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分别有16家和2家。 据记者梳理,在28家发布分拆预案的公司中,物产中大是继上海建工和冠城大通之后,第三家计划将子公司分拆至上交所主板的企业。据公司公告,物产环能主要从事能源环保综合利用服务业务,所处行业包括煤炭流通行业、热电联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属于传统行业。 另外,有16家上市公司拟分拆子公司至创业板上市,9家公司的目标是科创板上市。由此可见,科创板和创业板依旧是分拆上市的主要目的地。从拟分拆上市的子公司来看,大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 中国国际科促会理事布娜新对记者表示,一般来说,分拆上市的资产都是优质资产,科创板、创业板的注册制环境和市场化定价对于企业比较有吸引力;从投资者角度来看,其对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认同感,愿意给企业相对高的估值。 从行业来看,上述28家上市公司中,6家为医药生物行业,计划分拆的子公司,亦属于医药生物领域,但是细分专业领域与母公司有所不同。这6家企业的分拆目的地,3家选择科创板,3家选择创业板。 “生物医药行业未来可期,我国医疗保健需求庞大,该类企业也具有高科技特征,符合科创板和创业板服务科创企业的定位,也符合国家经济战略发展方向。”布娜新表示。 另外,据华泰证券研报测算,符合分拆上市条件的上市公司约1009家,主要分布于医药、地产、TMT等板块。 4家已入科创板“考场” 从分拆的进展上来看,目前4家公司分拆子公司到科创板上市申请已获得“准考证”。上交所官网显示,截至7月2日,辽宁成大旗下成大生物、生益科技旗下生益电子进入“已问询”状态,中国铁建旗下铁建重工、上海电气旗下电气风电处于“已受理”状态。 从募资规模来看,上述4家公司计划募资合计168.94亿元,其中,铁建重工计划募资金额最高,为77.87亿元。 从4家企业的进度来看,6月3日,成大生物就已经进入了问询阶段,生益电子于6月24日进入问询阶段。铁建重工和电气风电,分别在6月15日和6月19日进入受理阶段。 华泰联合证券执委张雷对记者表示,从过往经验来看,科创板IPO企业一般会经历两轮问询,从“已问询”到“上市委会议”历时两个月左右,“但是具体需要多久,主要是取决于发行人的成熟度和对问题的反馈,以及财务资料的有效期,快的话可能不到两个月。” 具体到上述4家已进入科创板IPO注册程序的企业,张雷表示,目前处于问询阶段进展领先的企业,如果财务资料有效期可以延期1个月,预计最快7月底之前可能上会。“顺利的话,8月份注册成功,‘A拆A’第一股9月份就可能发行上市。” 另外,除了上述4家公司已经进入科创板“考场”外,据记者了解,已有11家公司拟分拆的子公司已经在地方证监局接受上市辅导备案。这11家公司中,7家拟分拆子公司至创业板,3家拟分拆至科创板,1家拟分拆至上交所主板。 6月30日起,创业板已经开始接收新企业的IPO申报,业内人士预计,拟分拆至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也将较快迎来实质性进展。
2020年上半年,全球股市各自以一种神奇的方式开始,又以令人意料不到的魔幻方式走完。 新冠疫情大流行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冲击有目共睹,然而A股创业板创出了最强表现,疫情最严重的美国也来了个深V大反弹,而夹在中美之间的港股市场,整体却表现相对惨淡。 不过,港股整体表现虽然不佳,但仔细回看各行业板块和上半年发生的种种,还是有不少值得关注的新变化。 1,恒指上半年收跌13.3%,估值底部徘徊 作为遭受乱港事件、全球疫情冲击、国际油价暴跌、中美贸易摩擦等重大事件影响的港股市场,今年一步步可谓艰辛前行过来。 在经历了2月至4月的大幅下调后,市场整体逐步见底,截至6月30日,恒指上半年收跌13.3%,国指跌12.62%,在全球主要市场表现中处于中游,但这种成绩实际上也是非常不容易了。 目前恒指的估值水平并不高,现时的平均市盈率为10.07倍,处于近10年分位点的中间,巧的是也跟年初是相差无几,其背后原因主要还是成分股的权重调整及个股表现明显分化所致。 (数据来源:wind) 而整体平均市净率目前已经跌破1倍净值至0.94倍,处于历史以来的2.45%的分位点。意味着在港股历史上97%以上的时段的估值都要比现在的高,这一定程度上能说明港股的估值确实是很低的。 (数据来源:wind) 造成这种情况的背后可以解读出非常多的东西。在行业权重上,恒指目前的行业权重大头是银行(27.1%)、科技(22.6%)、保险(13%)、房地产(8.5%)、能源(7.1)以及综合公共服务(8.6%)等,这些权重行业中除了科技股,其他都是天然非常低估值的板块。 (数据来源:wind)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国企指数上,截至目前,国企指数市盈率TTM为8.51倍,位于近10年历史中位数中部,市净率为0.92倍,位于近10年分位点的15.11%。 (数据来源:wind) 在恒指成分股中,截至6月30日,太古A市净率仅为0.136,中石油、中信股份、中国联通等市净率低于0.4倍,其余不少部分的地产金融股的估值都在0.6倍以下。而对应的,舜宇、腾讯等科技股的市净率高达9倍以上,还有一些医药及消费股的估值都大于3倍,虽然本质上还不算贵,但在恒指成分股中确实高高的存在。 (行情来源:富途牛牛) 有意思的是,今年以来恒指成分股涨跌幅断层式分化明显,录得上涨的个股仅6家,涨幅最大的中国生物制药有34.33%,其次是腾讯涨幅33%,港交所也大涨了32%,涨幅最小的恒隆地产也有11.45%,以下的就断层了。 跌幅榜中,太古A、中国联通都跌去了40%以上,汇控跌了38.7%,中石油、中海油、长和、瑞声科技等都跌超30%,暴跌的背后各家各有原因,这里就人艰不拆了。 (数据来源:wind) 2,上半年融资再度冠绝全球,京东网易募资超540亿 在今年,得益于是港股在上市制度上的调整,以及美国对中概股的监管措施加严和上市限制,导致明星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趋势日趋加速。 通过不完全统计,截至到今年上半年,港股包括二次上市的披露招股的公司181家,根据目前已经上市或披露首发募资情况统计,上半年的首发募资规模约为813亿港元。相对于2019年上半年的76家以及IPO募资总额695亿港元,今年港股的IPO融资无疑又是冠绝全球。 在其中,近期通过二次上市正式登陆港股市场的京东、网易两家分别首发募资300.58亿港元、245.56亿港元,合计超过了540亿港元,占据了今年来披露数据的募资总额的2/3。 (行情来源:wind) 另外有9家首发募资金额超过10亿港元,多数是生物医药类新经济公司,这些公司抓住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时势背景下市场对医药股天然追捧的好时机,整体首发上市后的阶段股价表现都非常不错。 剩余的绝大部分募资额度超过1亿港元,在众多巨头的光芒对照下,反而显得有点默默无闻了。 3,科技、医疗领涨, 地产金融消费价值板块跑输 在港股的行业板块中,按wind行业划分,只有科技、医疗保健、必需消费上三大板块在上半年录得上涨,科技和医疗板块更是涨幅接近3成,分化极为明显。 而在行业跌幅榜中,能源及综合跌幅超3成,材料、通信、金融等也在2成左右。 (行情来源:wind) 在科技股中,头部行业龙头反而涨幅最为明显,上半年,金蝶国际飙涨了131.55%,市值600亿港元;中芯国际飙涨126.13%,市值1529亿港元,尤值得一提是新经济公司美团点评-W在今年上半年飙涨了68.69%,市值突破至万亿港元大关。 (行情来源:wind) 在医疗保健股中,同样是市值较大的头部企业大幅跑赢小市值对手。微创医疗年内涨幅高达238.74%,市值542亿港元;爱康医疗大涨181.7%,市值274亿港元,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两家均实现翻倍,分别达151.11%、107.39%,市值也突破到了2927亿港元、1258亿港元。 (行情来源:wind) 而在跌幅较大的行业中,则是各有原因,如能源板块的是因为国际油价的超级暴跌以及因疫情冲击导致的需求急剧下降导致越大型的油企遭受亏损越大,如三桶油;综合行业也是各种风险因素的综合影响冲击所致如长和、太古、中信股份、复星国际等;而金融作为维系经济运行的中枢,同时遭受其他风险事件影响,同样跌幅巨大。如汇控、华融等。 (行情来源:wind) 4,南下资金抱团明显,尤偏爱科技、医疗 上半年以来,港股市场虽然在整体表现不佳,但行业及个股上明显出现结构分化,新经济医疗医药公司、科技股等却是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资金关注而走出了一波异常强势的大行情,赚钱效应远胜于平时。 截至6月30日,今年南下资金累计突破3000亿港元,趋势明显比往年有所加快,这还是在各种大级别风险事件冲击导致港股大市走弱的背景下实现的。 (数据来源:wind) 根据沪深港通每日前10大成交活跃股计算,今年南下资金在银行、软件服务、技术硬件、消费等板块集中度非常高。资金偏好的行业结构上,南下资金对信息技术、医疗、必选消费的相对占比较2019年有所扩大,而其他概念板块的关注资金几乎没有,房地产板块还是净卖出的状态,可见资金抱团取暖趋势非常明显。 (数据来源:申万宏源) 个股层面,在港股通中,最大的趋势同样是头部的科技及医疗股涨幅最大,目前已有9只个股涨幅翻倍,另有二十余只个股涨幅超过50%,都是市值较大的个股居多。 (行情来源:wind) 不过,港股通的跌幅榜中,消费、工业、能源、地产等受宏观风险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有68只个股跌幅超过了30%,占所有港股通数超14%,惨烈明显。 (行情来源:wind) 从趋势看,尽管下半年流入节奏不一定会较上半年加速,但净流入的趋势很可能依然会持续,毕竟现在港股的极低估值和高股息、对南下资金来说还具有很大吸引力。 5,南下公募基金规模翻倍,多数业绩表现可观 除了南下的投资者及普通机构资金,上半年的南下的公募基金的增量也非常明显。截至目前,科通过港股通投资A股/港股的公募基金突破到1024只,总规模9500亿元,比年初增长了1倍多。其中大部分是以混合型基金为主。 (数据来源:wind) 而在这批基金的南向产品中,虽然港股整体大市很弱,但在集体选择性抱团之下,不少的基金上半年业绩表现堪称优异。 截至上半年,有近30只的基金都跑出超过了50%的收益,绝大部分都是关于医药医疗、创新科技两个领域。 (数据来源:wind) 同时,相比此前因为各种宏观风险事件导致恒指大跌而持续净流出的ETF资金,3月以来的港股恒指ETF也有资金异常大规模流入,累计增量资金接近20亿美元(相当于150亿港元的规模)。 (数据来源:申万宏源) 在这个时期,一些明星中国概股加快会港二次上市的预期越发强烈,同时网易、京东等巨头的回归也持续引发了资金的高度关注和跟踪,近期的港股资金大额流入以及大市成交量激增,都与之有重要关系。 6,制度创新,新经济公司表现亮点不断 2018年,港交所公布第二上市章程,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司以便捷方式来港第二上市,由此开启了港股市场新经济公司批量赴港上市的热潮。 从2019年到现在,港交所推出系列上市制度改革,包括修改IPO条件,放宽对同股不同权公司的限制,允许第二上市等等,吸引以研发为主的生物科技公司、高增长及创新产业公司,改革幅度达25年之最,吸引了众多中资新经济企业赴港上市。 今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冲击及宏观政治风险事件一定程度影响了港股新股上市的进度,但新经济公司的上市热情依然未减。同时明星中概股的回归也让市场的气氛被持续点燃。 截至上半年,众多新经济公司整体录得非常可观的市值表现,腾讯年内大涨近4成,美团飙涨超7成突破万亿港元,小米今年来累涨超26%,还有大部分的生物医药行业的新经济涨幅惊人。 (行情来源:富途牛牛) 在上月,港交所再度调整指数规则,放开对第二上市(-S)及同股不同权(-W)类公司纳入恒生指数及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此次调整也大大激发了此类公司以及其他新经济公司的追捧热潮。 目前追踪恒指的被动性资金约为2000亿港元,随着阿里、美团、小米以及后来者的网易、京东等明星公司加入,新经济行业占比有望显著提升,长远来看有望吸引更多资金追踪指数,提高香港市场吸引力。 7,上半年港股私有化提速,多数估值过低 在今年,港股主动私有化退市的速度明显加快,年内已经有28家企业选择主动宣布私有化。包括:华电福新(00816)、海尔电器(1169)、中航国际(0161)、中国粮油控股(0606)、华能新能源(0958)、华电福新(0816)、哈尔滨电气(1133)、会德丰(0020)、利丰(0494)等一众公司。 从行业来看,这些私有化退市企业以传统行业为主,但亦有少量半导体、医疗等新兴行业,且国企在近两年私有化退市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 从发布退市公告时的净利润来看,大部分拟私有化公司的财务状况基本面较好。 私有化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大多数估值偏低,市净率低于1倍也不少,甚至还有个别企业市净率低于0.5倍,或者回报率非常可观。如华能新能源(00958.HK)、亚洲卫星(01135.HK)在其退市前一年ROE更超过10%。但8家公司私有化公告前一年的平均PB估值均不到1.0。在这种情况下,股东进行私有化,反而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时机。 同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包括控股方计划换地上市,从而获得更大的认可,提升公司的估值,或者资产整合的需要,如上述几家国有性质企业的整合。 而在这些宣布私有化的公司中,大部分在复牌首日都有很大的上涨幅度,越南制造加工出口(0422)复牌当日上涨超1.5倍,华电福新、堡狮龙(592)、利丰等涨幅都超过了6成。 8, 结语 总体回顾港股的上半年运行情况,在疫情及宏观风险事件的冲击下,港股的整体表现不算完美,各行各业分化明显。 但在港股的制度改革及资金持续流入的利好下,科技、医药等新经济行业的受追捧程度远胜传统价值及工业板块,也承担起来港股投资者维系希望的重要角色。 在今年全球经济显著衰退已成为既定事实的大背景下,港股市场行业冷热对立的情况下半年或许还会持续。 不过,上半年的冷门板块不代表未来没有机会,比较它们的估值水平吸引力、投资回报率以及盈利预期在那里。 从最新数据看,目前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占所有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超过了一半,占港股总市值也接近了8成,同时恒指中的中资股权重也接近了6成。这意味着内地企业已经占据了港股市场的主力地位,也就是说,香港市场的基本面也越来越取决于内地经济的运行情况。 接下来的下半年,在海外依然风雨飘摇、国内经济稳定恢复的对立形势下,港股市场又将上演怎样的行情表现,一起拭目以待。
600069,这一沪市“元老级”的代码,是银鸽昔日辉煌的最好写照。如今,这串使用了23年的数字即将成为历史。 7月2日晚,*ST银鸽发布公告称,因公司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面值,上交所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根据公告,5月13日至6月9日,*ST银鸽股票通过上交所交易系统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1元)。根据相关规定,经上交所上市委员会审核,决定终止*ST银鸽股票上市。股票自7月10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为30个交易日,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2020年8月20日。退市整理期届满后5个交易日内,上交所将对*ST银鸽股票予以摘牌。 *ST银鸽股票终止上市后,将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公司表示,将尽快聘请股份转让服务机构,委托其提供股份转让服务,并授权其办理证券交易所市场登记结算系统股份退出登记,办理股票重新确认及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份登记结算等事宜。 6月29日,*ST银鸽召开股东大会,公司董事长助理、前董秘邢之恒介绍了公司经营现状。他介绍,公司共有4个生产基地,除了主要进行包装纸生产的基地2条生产线暂未复产,其余3个基地均已正常运营。对于未来计划,邢之恒当时说:“公司接下来也会有重整动作,争取轻装上阵。”
近期的港股市场,打新潮正在来袭。仅6月30日当日,就已经有21家新股处于招股阶段。在药企、内房、物管、AI等新股纷至沓来上市之际,打新客应当Pick 谁? 其中,拥有“细胞治疗第一股”的永泰生物-B(6978.HK)已于昨日开始招股,截止发稿日公司已获得超额认购55倍以上,排在同期招股中第二的水平。公司招股区间为10.5港元至11港元,每手1000股,入场费为11110.85港元,预计7月10日挂牌交易。在今年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首日平均涨幅有33.62%之际,这家“-B”的公司资质如何? 医药新股引爆市场,康基上市首日上涨9 8 % 今年的行情,用四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药不能停”。全球医药板块领跑赢大盘,尤其以中国医药板块涨幅最为明显。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止6月29日收盘,A股申万医药生物板块今年涨幅已经达到40.93%,远超于沪深300指数涨幅。 “药不能停”的赚钱效应,也在港股的打新潮中显现。今年以来已经上市的医药公司共计6家,平均上市首日涨跌幅已经达到45.64%。其中,已经于29日上市的康基医疗上市开盘大涨98.85%,总市值达到246亿港元,一手净赚6860港元;海吉亚开盘大涨40.54%,总市值达到156亿港元,一手净赚1500港元。 图表一:今年以来医药新股上市首日表现 数据来源:WIND,格隆汇整理 未盈利生物科技类公司的表现也颇具亮点。自港交所在2018年设立18A章程,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类公司上市以来,截止目前,已经拥有18家公司先后上市,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达到14.85%。其中今年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类公司上市首日平均涨幅更是达到了33.62%。 图表二:港股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首日涨跌幅情况 数据来源:WIND,格隆汇整理 永泰生物-B:细胞免疫治疗第一股 面对史上最强医药新股潮,拥有“细胞免疫治疗第一股”的永泰生物-B如何? 1. 赛道领域广,政策支持 中国是全世界肝癌患者最多的国家,死亡率高达88%。2018年,世界肝癌患者新增人数约89,1314人,中国肝癌患者新增人数达400,200人,新增病例占全球总数44.9%。2018年,中国约有350,800例患者死亡,死亡人数占全球的47.6%,死亡率高达88%。 然而,目前市面仅存2种药物,肝癌药物极其稀缺,治疗效果差。最常推荐的药物(如索拉非尼和 乐伐替尼),临床适应症为晚期肝癌,从临床数据上来看,普遍存在治疗效果差,副作用大等明显弊端。 图表三:目前肝癌有效药物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格隆汇整理 从政策态度上来看,目前国内细胞免疫治疗已获得国家大力支持。2017年,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通过《临床急需药品有条件批准上市》规定,允许市场紧缺药物在确证性临床试验前有条件批准上市。 永泰生物成为中国首家拿到CFDA临床试验IND的细胞免疫治疗企业,也是中国首家完成了完整临床前研究并完成申报的细胞免疫治疗企业。 2. 产品管线丰富,具有稀缺性 从公司的研发产品管线来看,永泰生物共计拥有10项在研产品,包括EAL®产品,CAR-T细胞系列药物和TCR-T细胞系列药物。其中,进展最快的是用于治疗肝癌(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EAL®进入临床II期试验。在研产品所覆盖的适应症,不仅有传统细胞治疗作用的血液瘤领域,还有其他同业难以攻克的以肝癌、胃癌等为代表的实体瘤领域。 图表四:已在临床上应用及商业化的EAL®在主要的不同肿瘤适应症中的病例及回输数目明细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格隆汇整理 永泰生物核心产品EAL®是首个针对肝癌实体瘤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也是首个进入临床II/III期试验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领先细胞免疫治疗领域至少2-3年(根据CDE公开披露信息,第2第3名分别于18年8月及19年3月开展II期临床),研发进程快。 换言之,从研发进程上来看,永泰生物领先于其他同业,并且在具备有条件上市资格的情况下,已经领先行业至少3年的研发周期。受政策专项支持下,EAL®的临床II/III期试验同步进行,预计2020年下半年完成全部患者入组,2021年上半年公司将会申请产品有条件批准上市。 图表五: 中国已提交NDA或正处于临床试验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格隆汇整理 除了EAL®外,公司的CAR-T-19预计2020年内开始临床试验,aT19作为公司另一核心产品在辅助CAR-T治疗上也有创新性的进步采用适当的免疫细胞和免疫途径, 可以在体内有效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记忆T细胞的长期存活, 从而较大程地降低小鼠肿瘤复发率。 具体而言,永泰的NY-ESO-1TCR-T、CAR-T-19-DNA及aT19在研产品已经完成药效学研究,目标於2020年底前进入临床试验。 3. 强大基石投资者下注,未来可期 永泰生物此次上市基石投资者阵容强大,将为公司IPO以及未来商业化提供助益。其中,基石投资者包含:大湾区共同家园发展基金、天士力、中国联塑和季洪昌,分别认购2000万美元、1000万美元、5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 大湾区共同家园发展基金为公司的现有股东及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者,目前持有本公司已发行股本的4.76%。天士力(600535.SH)主要从事中药及化学药产品的研发、制造及分销,为在现代中药发展方面的领先企业之一。季洪昌为保健专家及专业投资者。在医院、医药及保健行业有超过十年工作经验,拥有超过三家从事医疗科技、医药及保健信息与咨询业务的中国公司。 小结 港股打新潮来袭,如何在有限的资金之下甄选优质的标的?热门领域例如今年火爆的医药板块,容易受到资本界的关注。而面对6股齐发的医药新股接踵而至,“-B”类公司以其拥有独特的研发能力,也正在成为投资界的“香饽饽”。 对于永泰生物而言,所处的赛道优质并且标的稀缺。按照公司的进度来看,公司明年就将开始提交上市申请,商业化进程也在同步进行,相比起有些“-B”类公司产品获批遥遥无期,投资等待时间相对较短。 从长期来看,在人口老龄化时代之下,细胞疗法作为新一代生物治疗手段,在近5年已经得到飞速发展,未来伴随着政策扶持之下获批上市速度加快。参考新兴生物科技公司研发获批上市后的飞天涨幅,永泰生物手握重磅产品,未来值得期待与关注。
2018年以来,在房地产行业融资受限的背景下,房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分拆体系内物管公司在港上市逐渐形成热潮。据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共有23家境内物企选择赴港上市。其中,2014年至2017年期间,共有6家赴港上市;2018年及2019年,分别有5家及9家发行港股上市;2020年以来上市的境内物企已达3家,此外还有9家物企已申请但尚未上市。 伴随赴港上市的热潮,荣盛发展在6月29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控股子公司荣万家生活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荣万家”)通知,荣万家已于2020年6月24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首次公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请资料。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房地产行业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非常高,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在严格的宏观调控下,各传统融资渠道陆续受限,对于部分房企来说,分拆物业管理部门进行融资就成了最新的一种‘补血’方式。物管公司具有稳定的收入和稳健的成长前景,所以成为很多开发企业打通融资新渠道的首选。另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后,也能在高速增长的高毛利率的增值服务市场获得更大份额。”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境内物企一般选择赴港上市,主要原因是境外上市条件和关联交易相关审核要求较境内更为宽松。鉴于大部分物管企业的业务高度依赖于母公司房企,关联交易对其业绩贡献占比较高,通过A股主板上市的相关审核难度较大。” 净利润 年复合增长率达62.2% 招股书显示,荣万家成立于2000年。在荣万家的股东中,荣盛发展持有83.52%的股权,河北中鸿凯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持有8.06%的股权,廊坊市荣盛睿享商务信息咨询中心(有限合伙)持有8.42%的股权。 荣万家主营业务为物业管理服务、非业主增值服务及社区增值服务。2019年,荣万家实现营业收入12.51亿元,其中,上述三项业务收入分别贡献了6.8亿元、4.29亿元、1.41亿元,占比分别为54.4%、34.3%、11.3%。 招股书还显示,2017年、2018年及2019年,荣万家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7.09亿元、8.79亿元和12.5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2.8%;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192万元、7487万元和1.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2.2%。 收入的连年增长与在管面积有直接关系。根据沙利文公司(Frost&Sullivan)发布的数据,全国物业管理行业在管面积由2013年的261亿平方米提升至2018年末的335亿平方米,年复合增长率5.12%。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荣万家在2020年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中排名第19位,同时还是河北省综合实力、在管建筑面积第一的物业服务企业。 公告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荣万家服务共管理251个物业管理项目,订约管理351个物业管理项目;在管总建筑面积为4840万平方米,总合约建筑面积为7560万平方米。 在管面积 几乎全靠母公司提供 对一家大型物管公司来说,地产母公司既是背后靠山,又是高速增长的驱动力。2018年,荣盛发展实现销售额1015.63亿元,同比增长49.6%;2019年实现销售额1153.56亿元,同比增长13.58%。 与多数房地产企业分拆出的物业公司一样,荣万家的在管面积基本都是靠母公司输送。招股书披露,2017年-2019年,荣万家的在管建筑面积中分别有100%、99.98%、99.5%都是来自荣盛发展集团,这些物业所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所得收入分别约为4.36亿元、5.35亿元、6.78亿元,分别占同期物业管理服务所得收入的100%、99.9%及99.8%。 沈萌对记者表示:“绝大多数物管公司都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附属配套的业务承担平台,因此严重依赖母公司这个单一大客户,分拆IPO也是希望以此为母公司的开发业务‘输血’。” 国信证券分析师徐进表示,目前物业管理行业仍是一个高度分散的行业,根据统计局数据,2018年末全国物业管理企业仍超过20万家,各地物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尽管物业管理企业数量近年来仍有所增加,但随着相关政策、市场竞争及信息技术的变化,物业管理行业的集中度仍在逐年提升,市场份额不断向优质龙头企业集中,百强物业管理公司的市场份额快速提升。2014年至2018年,百强企业的全国市场份额已从22.6%上升至39.7%,预计未来百强企业市场份额仍将持续走高,优质的龙头物管企业将获得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的成长。 房产评论人、楼市新说出品人陈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物管公司赴港上市成为热门,并不代表所有的物管公司都适合去上市。头部房企可以依托强大的开发公司作为基础,但中小型物管公司上市则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