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16日早间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医药产业”)收到国家药监局关于其获许可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BNT162b1)(以下简称“该疫苗”)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试验批准。复星医药产业拟于条件具备后于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开展该疫苗的I期临床试验。 该疫苗为预防用生物制品,拟主要用于18岁及以上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截至本公告日,该疫苗分别在德国、美国处于I期临床试验中;全球范围内尚无基于mRNA技术平台研发的预防性疫苗获得上市批准。该疫苗已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准,能否顺利进入临床试验、开展临床试验的起始时间等,存在不确定性。 根据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3月13日复星医药产业与BioNTech所签订的《Development and License Agreement》,该疫苗将由BioNTech负责供货,未来该疫苗于区域内的销售情况亦受BioNTech生产及/或供应链能力影响。
7月13日晚间,复星医药公告称,公司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复星医药产业”)收到《受理通知书》,其获许可的新型冠状病毒 mRNA 疫苗(BNT162b1)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注册审评受理。 公告显示,复星医药产业于2020年3月获德国BionTech SE(简称“BioNTech”)授权,在区域内(即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下同)独家开发、商业化基于其专有的mRNA技术平台研发的、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产品,BioNTech为该疫苗在区域内的权利人。 据了解,mRNA是一种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分子。mRNA疫苗将遗传信息导入体内,使得体内细胞产生相应抗原,从而诱导人体产生中和抗体并刺激T细胞应答,通过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的双重机制对抗病毒。面对突发的重大疫情,和传统疫苗相比,mRNA疫苗合成和生产工艺相对便捷,具有强大的免疫原性,不需要传统疫苗必需的附加佐剂,安全性好。 复星医药介绍称,该疫苗为预防用生物制品,拟主要用于18岁及以上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截至本公告日,该疫苗分别在德国、美国处于I期临床试验中;全球范围内尚无基于mRNA 技术平台研发的预防性疫苗获得上市批准。 截至2020年6月,复星医药(即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单位)现阶段针对该疫苗的累计研发投入约为人民币1406万元(未经审计;包括许可费)。 复星医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吴以芳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疫苗研发刻不容缓,我们和BioNtech一直紧密合作,并努力推动该研发平台的mRNA疫苗在中国的临床试验。我们将继续与国家药监局和相关审评机构紧密联系,评估这些候选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争取早日获批临床,与国际同步推出针对COVID-19的疫苗产品。”
日前,亿帆医药公布,已完成F-627在中国、美国同时开展的所有临床试验,并达到临床试验预设目标。截至目前,公司完成了相关免疫原性的中和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证实了F-627作为单一治疗药物的安全性。至此,有关F-62705试验圆满达到临床试验预设目标,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检测完成后,公司将提交BLA(生物药品新药注册申请)。 F-627是基于EVIVE现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Di-KineTM双分子技术平台开发的创新生物药品种,目前主要应用于治疗肿瘤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针对此次F-627新药开发取得重大进展,记者深入对话了亿帆医药相关负责人,了解公司有关新药开发的后续工作进展和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 F-627市场前景乐观 根据IMS数据,2019年G-CSF美国市场销售额共45亿美元,其中长效40亿美元,主要以美国安进公司原研产品Neulasta为主,约占73%市场份额。 亿帆医药在研项目F-627是唯一与Neupogen(短效原研)和Neulasta(长效原研)进行过大样本头对头研究的药物。其国际三期临床结果表明,F-627具备与两个原研产品相同的疗效和安全性。 对于F-627如何参与市场竞争,亿帆医药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有相当部分患者对Neulasta及其生物仿制药无应答或有过敏反应,那么同样作为长效药的F-627,就能成为这些人群的一个替代选择。” 据了解,2019年中国G-CSF约有5.11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其中长效主要有津优力、新瑞白、和艾多3家。光大证券分析师林小伟和经煜甚认为,F-627较津优力、新瑞白等而言更具有市场推广潜力;F-627中美上市后,预计美国市场空间可达到2至3亿美元(中性5%市占率),中国市场空间可达5亿元人民币(中性10%市占率)。 多国多地开启产品上市准备 2020年7月7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突破性治疗药物审评工作程序》、《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申请审评审批工作程序》、《药品上市许可优先审评审批工作程序》三份文件,加速了我国药品(特别是符合条件创新药)的上市进度。 记者获悉,目前,亿帆医药有关F-627新药开发的后续进展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基于F-627全球的市场定位,公司拟在不同的国家或区域采用不同的销售策略。 “公司计划通过寻找合作伙伴的方式打入欧美和日本市场,目前已取得一定进展,已经有130多家企业对我们表示了合作兴趣,我们也选择了其中36家做深入洽谈。”亿帆医药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除Neulasta外,目前还有4个类似物在美国上市。2019年两个已上市类似物Fulphila和Udenyca共销售7.09亿美元,占美国总市场的15.56%。对此,上述负责人称,“公司会在确定合作伙伴之后再探讨具体销售策略,目前来看,F-627在欧美市场的定价和市场份额都不会低于任何一个生物类似物。” 此外,亿帆医药的全资子公司新加坡赛臻公司将负责东南亚、韩国、非洲等区域的销售网络布局。“F-627在国内的销售模式还未确定,但它是国内临床研究最为完备的G-CSF,我们对F-627的国内市场表现充满信心。”上述负责人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亿帆医药研发核心子公司健能隆多次创造国内记录,旗下另一在研产品F-652亦取得重大突破。据悉,在治疗酒精性肝炎(AH)时,通常的激素疗法主要疗效指标的达成反应率仅为6%-12%,而F-652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出82%的达成反应率,F-652有望成为治疗AH的同类首创、同类最优药物。 对于健能隆未来的发展规划,亿帆医药在7月7日举行的投资者调研中回复,“谋求健能隆独立上市是解决健能隆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不排除在合适时机启动独立上市工作的可能。” 目前,国内科创板放宽了生物医药企业的上市要求,允许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发行上市。同时,港交所亦允许尚未盈利、无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在主板上市。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看来,“医药行业是资本与智力密集型行业,创新药企可以通过上市获得企业亟需的巨额融资,而且相比私募或信贷的成本更低,有助于企业控制融资成本,减轻研发阶段的压力,从而更稳健推进创新药开发过程,提高成功概率。”
随着上半年的结束,A股上市公司的成绩整体表现也浮出水面。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2日,A股总计有863家上市公司发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38.47%的上市公司业绩预喜,包括205家预增、17家续盈、37家扭亏、73家略增。 对于A股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表现,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期符合当前经济大环境的状况,多数受到外贸和疫情影响的企业遭遇业绩较明显的下滑、甚至出现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化。而像白酒、科技、医药板块受外贸和疫情影响较小甚至出现业绩大幅上升。下半年的经济环境不会发生结构性变化,甚至可能出现更难的局面。上半年业绩分化会促使资金向业绩稳定、表现良好、预期不错的板块集中。 具体来看,在披露了业绩变化幅度的上市公司中,有324家上市公司称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166家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增幅超100%,兄弟科技、牧原股份、新五丰、大北农、欣龙控股、英科医疗、三利谱、星网宇达等上市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增幅超1000%。按照申万行业来看,在上述实现业绩上涨的上市公司中,来自医药生物、电子、机械设备、计算机板块的上市公司居多。 此外,214家上市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业绩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82家上市公司预计净利润下滑幅度超100%。 从净利润角度来看,今年上半年192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预计超1亿元,其中牧原股份、越秀金控、新希望、招商轮船等22家上市公司预计今年1月份至6月份的净利润超10亿元。 另外,有26家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亏损超亿元。 上市公司的业绩情况也直接影响着相关板块的二级市场表现。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按照后复权(现金分红)的模式统计,今年以来,截至7月12日,A股总计有241家上市公司累计涨幅超100%,其中包括58家医药生物上市公司,占比超24%。 值得一提的是,在相关上市公司股价一路高歌之际,医药生物行业是否已经高估值也引发了市场的讨论。 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向记者表示,今年流动性改善,资金抱团包括医药在内的少数确定性突出行业。当前医药板块估值比较高,未来走势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间的博弈。首先是新冠疫情的发展变化,如果国内外新冠疫情得到控制或者缓解,医药板块会承压;反之医药板块会继续成为市场焦点。其次是医改、产业和资本市场等政策措施能否继续带动投资者情绪和偏好。最后医药板块行业集中度趋势会导致板块内部分化,行业或细分行业龙头表现应该更稳定一些。
近日,瑞康医药(002589.SZ)发布2019年年报问询函回复公告。公告中,瑞康医药就深圳证券交易所提出关于经营性现金流、流动负债、应收账款等问题进行详尽回复,并说明公司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不存在债务逾期或流动性风险。 有瑞康医药内部人士7月9日向记者表示:“受医药流通行业特性影响,上游供应商的赊销账期显著短于下游医院,业内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营运资金压力。” 对此,瑞康医药就交易所提出的公司收入确认政策和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有无变化、对应收账款回收情况的监督是否充分、是否制定了适当的收账政策等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公告表示,为缓解营运资金的短缺,满足业务持续稳定发展,瑞康医药积极采取供应链金融及外部融资等方式,加快应收账款回款,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瑞康医药亦建立了应收账款信用制度,对客户进行分类的同时授予其相应的信用天数,并通过公司的结算和回款制度保障销售款项按期收回。 据公告显示,截至2019年末,兴证资管-瑞康医药应收账款一期资产支持证券回收款金额6.73亿元,招商财富-瑞康医药应收账款二期资产支持证券回收款金额4.20亿元。 公告同时表明,公司2019年末非受限银行存款余额26.30亿元,较2018年度增加5.47亿元,其中证券化业务代收应收账款回款金额10.93亿元,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为偿还2020年1月份到期债务预留资金。 2019年,瑞康医药主要客户均为公立医疗机构,客户的回款账期较长,应收账款余额较大。为此,公司通过优化客户结构、区域结构、业务板块结构,加快应收账款回笼和推进医药流通供应链金融及资产证券化内外两个方面措施,提升营运资金效率,改善应收账款回款账期和经营性现金流。 为此,记者查询并统计了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海医药、九州通等7家同行企业相关数据。根据统计数据,2017年至2019年期间,医药流通行业历年平均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8.49%、71.16%、70.68%,而同期瑞康医药则仅为64.15%、67.55%、68.42%,资产负债率显著低于行业同期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瑞康医药自2018年初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已累计按期偿还债项本金及利息84.61亿元,体现了公司较高的偿债能力和良好的偿债信用。 公告还表明,瑞康医药利息保障倍数、现金利息保障倍数、EBITDA利息保障倍数均大于1,公司在正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利润及现金流可以偿还外部到期融资本息。未来,公司将继续执行相关制度,持续强化公司偿债能力强,充分保障资金流动性。
9日,和铂医药宣布完成1.028亿美元C轮融资,本次融资由Hudson Bay Capital领投,碧桂园创投、OrbiMed(奥博资本)、高特佳投资集团等参与。和铂医药于今年3月完成了7500万美元B+轮融资。 据悉,目前和铂医药已形成拥有30多个创新项目的产品管线,包括CD73抗体、BCMAxCD3抗体以及CCR8抗体等一系列创新生物药。其中针对新冠病毒,和铂医药建立了强大的在研产品组合。公司与荷兰乌得勒支大学、伊拉斯姆斯大学医学中心合作开发了中和抗体47D11,该抗体能够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冠。和铂医药与荷兰知名大学科学家已在《自然通讯》上发表初步研究结果,并与全球知名药企艾伯维就此项目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碧桂园创投大健康赛道负责人孙梁浩表示:“从政策方面看,中国创新药研发迎来了重要的机遇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力营造优化药物研发产能布局,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同时,创新药的全球产业链也在逐渐向中国转移。本次我们投出的和铂医药,兼具顶级研发及产业化团队和稀缺的技术平台两大核心优势,未来发展空间极大。” 事实上,地产上下游、新基建、先进制造等赛道之外,大健康也是碧桂园创投成立初期即重点布局的主力投资方向之一。碧桂园创投管理合伙人代永波表示:“碧桂园集团丰富的产业资源和线下流量既是我们做投资的出发点,也是核心优势所在。碧桂园覆盖全国的物业资源为国内大健康赛道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业务应用场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医疗服务市场无法完全满足人民多元化、个性化和高端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传统的就医模式、诊疗技术等有望通过研发和技术赋能实现优化。投资方向上,我们更关注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创新药等细分领域。”(刘礼文)
今日8只新股同时发售配售结果,新股暗盘将于今日下午4点15开始进行交易。其中,备受关注的“细胞治疗第一股”的永泰生物-B(6978.HK)发布公告,将发行1亿股,按照价格上限每股11港元进行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0.24亿港元,每手1000股,预计7月10日上市,市值55亿港元。 超额认购259.58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永泰生物-B(6978.HK)具有“细胞治疗第一股”的标的稀缺性属性,在认购期间获得大幅超额认购约259.58倍,一手中签率20%。 从过往数据来看,超额认购情况与上市后的走势,呈现高度相关性。根据阿斯达克数据统计显示,以超额认购作为筛选条件,超过超额认购超过100倍的公司共计96只,其中13家医药板块公司。 单独来看超额认购超过100倍的医药公司,最为火爆的沛嘉医疗-B(9996.HK)上市首日涨幅达到67.97%,累计表现也已经翻倍,达到127.54%。从13家的平均表现来看,上市首日均没有出现破发的情况,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达到29.51%。 而被众多投资者追捧的热门医药股,并不是只是局限在上市就卖的一把梭哈。从13家超额认购超过100倍的医药股来看,除了一家公司出现累计表现破发的情况,其他都出现大幅上涨,其中不乏累计涨幅翻倍甚至累计涨幅达到240.14%。若按照算数平均值来计算,上市后的累计涨幅也达到105.44%,远超同期其他板块的投资收益率。 图表一:超额认购倍数超100倍医药股上市表现 数据来源:阿斯达克,整理 数据截止2020年7月9日 未来看点在哪里?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同样是超额认购超百倍的永泰生物,能否复刻之前的医药新股走势,上市首日以及后续有更好的表现?他未来是否有看点? 1. 医药领域高景气赛道 今年医药股牛市的基础在于板块具有相对吸引力。受到疫情影响的宏观环境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相对于其他板块,医药板块未来前景具备相对确定性,因此医药板块相对于其他板块具有极强的相对吸引力。 而这份相对吸引力,不仅带来二级市场上的医药板块股价与估值双双上升,也带来IPO阶段的火热。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场已经上市6家医药公司,平均上市首日涨跌幅已经达到45.64%。 伴随着疫情进入新常态化下,中长期景气度确定的细分领域仍在值得关注。 肿瘤免疫治疗是继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疗法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2013年被《Science》杂志评为十大科学突破之首。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肿瘤细胞治疗市场规模在2018年约为289亿人民币,2013年至2017年复合平均增速为16.2%。预计2018年至2022年将达到34.6%,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具有增速快,潜力大的特征。 2. 政策红利与稀缺性并存 从政策态度上来看,目前国内细胞免疫治疗已获得国家大力支持。2017年,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通过《临床急需药品有条件批准上市》规定,允许市场紧缺药物在确证性临床试验前有条件批准上市。 永泰生物成为中国首家拿到CFDA临床试验IND的细胞免疫治疗企业,也是中国首家完成了完整临床前研究并完成申报的细胞免疫治疗企业。此次上市更是成为港交所18A之后的“细胞治疗第一股”。 从公司的研发产品管线来看,永泰生物共计拥有10项在研产品,包括EAL®产品,CAR-T细胞系列药物和TCR-T细胞系列药物。其中,进展最快的是用于治疗肝癌(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EAL®进入临床II期试验。在研产品所覆盖的适应症,不仅有传统细胞治疗作用的血液瘤领域,还有其他同业难以攻克的以肝癌、胃癌等为代表的实体瘤领域。 其中,永泰生物核心产品EAL®是首个针对肝癌实体瘤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也是首个进入临床II/III期试验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领先细胞免疫治疗领域至少2-3年(根据CDE公开披露信息,第2第3名分别于18年8月及19年3月开展II期临床),研发进程快。预计2020年下半年完成全部患者入组,2021年上半年公司将会申请产品有条件批准上市。 3. 对标海外,静待开花结果 如果与海外已上市的公司相比,公司未来商业化后的估值或许更加直观明了。 目前,与永泰生物的EAL®的技术相类似的有日本与韩国,我们以对标韩国的上市公司Green Cross Cell为例进行探讨。2007年,韩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使用Green Cross Cell的Immuncell- LCTM产品,进行预防肝癌复发的临床III期试验随后获批上市。 从估值角度来看,韩国Immuncell- LCTM上市后每次注射5000美元,每个试剂包括16次注射,换言之,每位患者的试剂价格为8000美元。自Immuncell- LCTM获批上市后,公司股价也在随着公司业绩提升不断走高。仅2018年,公司净利润139.36亿韩元,同比增长1841.36%,PE(2019A)为47.4倍。截止2020年7月9日收盘,Green Cross Cell市值4977.7亿韩元(约29.06亿人民币)。 图表二:Green Cross Cell股价走势 数据来源:WIND,整理 值得关注的是,韩国与中国的肝癌患者人数并非同等级别,我国患肝癌人数几乎是韩国的20倍左右。倘若永泰生物的EAL®获批上市,将在肝癌领域最起码5年以上难以出现同类的竞争对手,外加公司在研产品正在扩大适应症到肺癌、结直肠癌等领域,上市后的市场空间将远高于韩国。 小结 投资生物医药板块,背后的投资逻辑在于市场正在处于高速发展期。排除掉新冠疫情带来的公共卫生高度关注,内在的中国老龄化情形,使得传统防御的医药板块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行业。 面对众多医药新股如何抉择,应当选择好赛道外加更加具有商业化前景的公司。好的赛道就如出生好,成长性高也容易出牛股。而商业化的情况更像是将不确定性因素降至最低。对于“-B”类公司,每一次的研发进程更像是一次股价加速器。面对这种情况,投资者能做的就是选好公司,不轻易下车,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