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远东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远东发展”)宣布与恒安国际有限公司(“恒安国际”)向中国香港部分中小学师生、仁济医院及深水埗区的弱势社群共捐赠一百万个口罩,这其中的五十万个口罩捐赠给了中小学,强化教师和学生的防护,为学校复课做好防疫储备。 远东发展主席兼行政总裁丹斯里拿督邱达昌表示:“远东发展一直致力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热心公益,心系小区。此次远东发展很高兴能与恒安国际携手,透过仁济医院及不同机构支持香港的有需要的人士及为中小学复课提供充足的防疫储备,为香港出一份力。” 恒安国际副总裁许清池表示:“恒安国际通过实际行动,承担应有社会责任,追求企业与社会共同成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编辑 田冬)
最新消息,计划在“6·18”有“大动作”的京东将于5月28日寻求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无独有偶,同时操作赴港二次上市进程的还有国内知名游戏企业网易。 “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将成风潮。”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同期,百度也释放了谋求更多上市可能的信号;此外,传闻携程等企业也正在筹备。记者了解到,这批公司都已成投行追逐的对象。 承销团竞争激烈 “虽然在会计准则等方面仍需进行系列实操层面的调整,但香港市场仍是中概股二次上市的最优选择,特别是那些为下一步发展聚集‘弹药’的头部企业。”王骥跃坦言。 2019年11月,阿里在港交所正式挂牌,其在公开发售期获得逾42倍的超额认购,并启动回拨机制,将香港公开发售占比由2.5%增至10%,募资金额超过100亿美元。目前来看,京东、网易本次在港二次上市的募资规模也都在数十亿美元级别。 而中概股集体涌入,首先掀起了承销天团的竞争。 最新消息显示,除瑞银、美林和中信里昂证券3家牵头行外,京东的承销机构中又涌入了农银国际、中银国际、交银国际、建银国际、招银国际、工银国际和海通国际等7家中资行,以及日本第一大券商野村证券(联席账簿管理人)。 此外,华兴资本和美国知名投行Jefferies(杰弗瑞)成为新增联席全球协调人。对此,王骥跃坦言,从此前阿里二次上市的先例不难看出,销售环节的竞争力颇大,“有的人博入围,有的人博收入”,而京东、网易显然都是承销商们不愿错过的大生意。 二次上市成风为哪般 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改革后的港股市场已成为部分互联网龙头的IPO首选。而估值的高低则是中概股回归的长期主要原因。 小米、美团点评、阅文纷纷赴港上市。截至今年5月26日,刚刚发布2020年一季报的美团点评市值突破千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腾讯、阿里的第三家市值过千亿美元上市公司。 “部分大盘中概股公司将考虑去香港二次上市,最快在2至3个月就可以完成在港上市。”一位资深中概股投资人士认为,将会计准则由GAAP(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转为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于这些拟二次上市公司不会成为障碍,因为有3年的缓冲时间,真正面临挑战的是中小盘中概股。“在香港上市的市值低于100亿美元的公司,其市场流动性会弱于美国。中小盘公司将不得不发行更多的股票来支撑流动性,导致股权被稀释。” 回归“钱”景可期 最新消息显示,京东最快将于5月31日在港交所挂出招股书,并于6月初开始招股。而网易计划于6月11日完成在港二次上市。网易预计募资规模为10亿至20亿美元,而京东的募资金额或高达30亿美元。 王骥跃认为,两家公司未来都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计划,选择二次上市筹备“弹药”是意料之中。根据最新发布的2020年一季报,京东当季净收入为1462亿元,同比增长20.7%,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0亿元。网易一季度净收入为170.6亿元,同比增加18.3%;归属于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42亿元(Non-GAAP),同比增长25.7%。 截至2020年3月31日,京东和网易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及短期投资分别达到751亿元和793.3亿元。 与此同时,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日前表示,公司内部在不断研讨有哪些可以做的事情,包括在香港等地的二次上市。 而在历经了半年的私有化进程后,畅游已于4月17日完成私有化交易,业界预计搜狐会持续对公司的业务和运营进行评估,不排除资本运作的可能性。 58同城也宣布董事会收到来自华平投资亚洲公司(Warburg Pincus Asia LLC)、General Atlantic新加坡基金、鸥翎投资(Ocean link Partners Limited)和公司董事长兼CEO姚劲波的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计划以每股普通股27.5美元(相当于每股美国存托股55美元)的现金收购58同城所有已发行普通股。此外,携程也被传出有赴港二次上市计划。 王骥跃坦言,不排除部分中概股赴港IPO后,再仿效中芯国际,通过科创板上市再度募资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国际2019年曾因ADS交易量相对有限,以及维持ADS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将带来较重的行政负担和较高的成本等,选择由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如今,A股市场对于红筹公司回归已有先例可循,但对于VIE架构的互联网公司回归A股,仍有待先行者‘蹚出一条路’。”王骥跃指出,但可以肯定的是,香港市场会成为部分中概股二次上市甚至首发IPO的优选。
乐惠国际作为液体食品装备制造商,近年来业务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日前,公司召开2019年年度股东大会,介绍了公司液体装备制造及精酿啤酒业务发展。此外,乐惠国际总经理黄粤宁接受了《证券日报》记者专访。 黄粤宁表示:“上市之初公司即确定高端液体装备和精酿啤酒双主营业务,我们将通过在啤酒装备领域的品牌和知名度,延伸精酿啤酒装备和技术的产业链,实现双主业稳定持续发展。” 装备业务坚持国际化道路 乐惠国际专注于啤酒、饮料等领域,拥有多家大型制造工厂,技术成熟设备先进,管理团队、技术人员和技能工人稳定,与行业上下游拥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供应链稳定,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供应商之一。 “公司所处的液体饮料装备制造细分行业市场规模有限,我们认为,为了更好拓展业务,必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公司目前已在印度、墨西哥、埃塞、德国、巴西、缅甸等地设立子(孙)公司或者办公室,覆盖了亚非拉和欧美等区域。其中,欧美区域已经较为成熟,而亚非拉地区未来增长空间更大,是公司重点布局和拓展的区域。”黄粤宁如是说道。 公告显示,乐惠国际非洲子公司(埃塞和尼日利亚)2019年营业收入2324.26万元,较2018年增长了187.26%,公司当年在非洲的新签订单额为2.74亿元人民币;印度子公司销售和售后人员基本实现本土化,2019年实现成立后的首年盈利。 2020年乐惠国际将持续优化海外布局,公司董秘吴再红透露:“今年公司将完成巴西公司的正式注册、完成越南办公室的设立、完成尼日利亚公司的注资和人才配置、完成德国孙公司的组建和试运营等,做大做强公司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三大市场。” 黄粤宁坦言:“大型装备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慢,研发速度较缓,我认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公司一直保持持续的研发投入,并且专注液体装备制造业务近30年,在技术、产品和客户资源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 “虽然公司的产品已出口为主,但过去几年我们已经累积大量的在手订单,即使面对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公司一季度的订单仍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受疫情影响较小。”黄粤宁补充道。据公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乐惠国际在手订单为16.49亿元。 打造精酿啤酒供应链体系 近年来,啤酒行业高端化趋势明显。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17年以来,消费者对啤酒的诉求也不断增加,消费端不断倒逼产业端,喝好点,喝少点成为整个中国啤酒发展的主流。2017年至2019年,整个中国啤酒市场都呈现了量跌价升的特点,各大啤酒厂商也积极进行产品结构升级,提升中高端产品占比。” “国内啤酒市场必然会朝着高端化、个性化、营养化的趋势发展,”朱丹蓬认为,“未来整个国内啤酒行业金字塔将会从高端、中端、低端裂变为超高端、高端、中高端、中端、中低端、低端六个消费层次,超高端跟高端层次产品也将发生质变,为高端精酿啤酒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也将为精酿精酿啤酒产业规模化、品牌化、规范化发展奠定坚实的消费人口红利基础。” 据川财证券分析师欧阳宇剑分析:“精酿啤酒在国内核心城市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需求旺盛带动精酿啤酒市场持续扩容,精酿啤酒厂商从2012年的7家快速增加到2018年的848家,同期精酿啤酒销量从56.7万吨增加到87.9万吨。但对比美国精酿啤酒13%的销量占比,中国销量占比2.4%的精酿啤酒市场仍处于快速成长期。” 朱丹蓬判断,精酿啤酒市场未来五到十年将会迎来双位数的增长。 乐惠国际也定位于精酿啤酒领域并对此积极布局。据悉,公司将通过旗下子公司宁波精酿谷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建设的象山大目湾精酿啤酒旗舰工厂(以下简称“大目湾工厂”)、上海松江城市体验工厂(以下简称“松江工厂”)以及公司非公开发行的当日鲜精酿(啤酒工坊)项目和鲜啤酒售卖机运营项目形成完整的精酿啤酒供应链体系,实现公司精酿啤酒的战略目标。 黄粤宁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大目湾工厂是可年产1万吨的柔性设计智能制造精酿啤酒工厂,特别打造了顾客的参观游览路线,包括啤酒酿酒和包装的全过程。有多媒体演示和实物展览,设计了啤酒欣赏和品酒课程。” “公司还将与阿里合作,用数字科技孵化精酿谷平台,建成在线工业互联网、柔性化生产、C2M定制服务、数据交互全域营销、数据精准销售和提升‘鲜’生活品质的综合性云平台。”黄粤宁补充道。 而松江工厂作为乐惠国际首个城市体验精酿工厂,设立了能容纳300多人的音乐演艺啤酒大厅,可做为举行艺术展览和各种活动的场所,此外,还将配套临街的两层的特色餐厅和小型精品酒店。黄粤宁还透露:“该项目完成后,公司将可能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城市工厂模式。” 据悉,松江工厂计划在6月份试产,7月份正式投产,大目湾项目原计划在2020年6月份试产,受疫情影响目标推迟到10月份。 此外,乐惠国际当日鲜项目的Cutebrew技术也在不断完善。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已经将卫生型手工易拉罐包装组合进系统。计划在5月份完成设计,7月份完成样机试制,9月份实现批量生产,时间进度与大目湾的浓缩麦汁项目配套。年底前当日鲜项目第一批5套设备将投放市场,开始当日鲜啤酒的营销推广活动。”(编辑 上官梦露)
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提升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由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转变,是构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必由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建议,要坚持创新驱动,在粮油加工领域培育粮食产业主力军。针对制约粮食产业发展薄弱环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粮食企业为主体,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跨国企业集团;突破地理范围限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形成虚拟粮食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议实施“百强工程”,在“十四五”期间培育100家粮油加工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使之成为我国粮食产业的主力军。 同时,培育跨国粮商,提升国际粮食物流的全球竞争力。建议遴选几家兼具海外粮食基地、海外港口资源和国际航运能力的大型粮食企业,将它们培育成为有能力的跨国大粮商,使之成为我国应对国际粮食风险、确保我国国际粮食供给稳定的主力军。(经济日报记者刘 瑾)
从各航司最新国际航班计划看,民航局“五个一”政策至少将持续到6月底,国际航线回暖尚需时日。 客座率超过60%、单日飞行班次回升破万,多个数据勾勒出当下国内民航业的回暖。不过,从各航司最新国际航班计划看,民航局“五个一”政策至少将持续到6月底,国际航线回暖尚需时日。 5月民航业明显转暖 “我的感觉是,行业是从3月底4月初开始逐渐转暖的,特别是国内航线,五一之后更是恢复明显。”某国有航司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 民航局数据显示,5月15日,民航单日飞行班次达10262班,恢复至疫情前约60%水平。这是自今年2月以来,民航单日飞行班次回升首次破万。 同样是在5月15日,航班管家数据显示,民航运输旅客87.98万人次,自疫情后第一次单日运输旅客量超过去年同期一半以上。 A股各航司最新披露的4月经营数据亦可印证,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工作转入常态化,民航主要生产指标同比降幅逐月收窄,部分指标回升明显。 6家已公开运营数据的上市航司中,东方航空(行情600115,诊股)、南方航空(行情600029,诊股)、海航控股(行情600221,诊股)、春秋航空(行情601021,诊股)等4家航司的旅客运输量均较3月份环比增长。 此外,在另一航空业关键指标“客座率”方面,各家上市航司4月客座率集体提升,且均超60%。其中,春秋航空和吉祥航空(行情603885,诊股)的客座率突破了70%。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注意到,在受疫情影响严重的2月份,三大航的客座率水平在50%左右。 尚未披露月度经营数据的华夏航空(行情002928,诊股)同样有所回暖。华夏航空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公司目前的执行率达到90%以上,5月以来客座率已恢复到65%左右。” 自5月以来,民航业暖意进一步升温。在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中,民航运输旅客总量约316万人次,日均运输旅客量约为63万人次,较今年清明节日均运输旅客量增长近56.2%。 此外,旅客出行意愿也在增强。独立第三方民航服务测评机构CAPSE日前发布2020年5月旅客出行意愿指数,5月旅客出行意愿较2019年恢复67%,其中商务客意愿恢复到71%,旅游客只有42%,较2019年差距仍较大。5月有出行意愿的旅客占比较4月份高出15%,其中5月份商务出行意愿旅客较4月份高出11%。 不过,前述某航司工作人员也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往年五一以后,由于暑假等因素,行业都是向好的趋势,虽然现在航班量明显恢复,但票价没有上去,航空公司还是处于亏损状态。” 记者查询携程网平台数据发现,目前机票价格仍以低价折扣票为主,尤其是北上广深等商务航线价格普遍较低。 总体来看,在收入端,叠加北京下调疫情响应级别、两会即将召开、各类学校复课等利好因素,行业需求正在逐步恢复中。在成本端,据了解,国内航空煤油综合采购成本自5月1日零时起由每吨3029元下调至1680元,也将有助于进一步减轻航司成本,提高执行率。 受益于行业转暖,A股航空、机场板块最近一周止跌回升。5月19日,在隔夜美股航空板块大涨带动下,A股航空、机场板块全线高开。其中,白云机场(行情600004,诊股)大涨逾7%,上海机场(行情600009,诊股)、华夏航空、春秋航空、东方航空等涨幅超过2%。 “五个一”政策未变 国际航线的恢复则尚需时日。5月18日,国内航司相继公布了6月国际航班计划。从已公布的航班计划来看,国内航司6月份仍将延续“五个一”的政策,即一家航空公司在一个国家只能保留一条航线,并且一周最多仅有一个航班。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近一段时间各国逐步升级防控措施,中国民航局此前于3月26日晚间发布了上述“最严”运力调控政策。该政策自3月29日开始执行。 反映在上市航司的运营数据上,各航司4月份国际及地区航线市场运力投入及旅客周转量持续下跌。 有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五个一”政策之后,国际航班砍线至少超过90%, 预计“五个一”政策的执行时间还要取决于国际疫情的发展情况,业内估计可能要持续到10月底,也可能采取分区分级的形式,类似 “五个二 ”、“五个三”,或从疫情恢复较好的区域开始逐步放开。 证券时报记者19日分别致电携程、去哪儿等票务平台,均被告知目前仍无法正常预定国际航班。“以广州飞往伦敦的航班为例,国内到国外基本上到9月份才会有,现在广州到伦敦的直飞航班基本上不对代理方平台售卖了,要去公司官网看,航空公司官网5月份也肯定没有。”携程网工作人员表示。 去哪儿网工作人员则直接建议购买7月份以后的机票,“现在是这样子,疫情好不了,国际航线也恢复不了,现在就算有航班,航班取消的概率也是比较大的。” 尽管国内“最严”运力调控政策还没有放松,已有海外航空公司盯紧中国航线。据韩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韩亚航空14日表示,将从6月起恢复因新冠疫情暂停运行或减航的美洲、东南亚、中国等国际航线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韩亚航空方面称将恢复往返中国的12条航线,鉴于目前中国仍维持旅行禁令,因此恢复航班的时间可能出现变化,韩亚航空将先为复航做好准备。此外,达美航空也表示希望在6月份恢复西雅图和底特律至上海的客运航班,目前还有待中国政府的批准。 全球航空业方面,近期阿联酋航空、韩亚航空、英国航空、泰国国际航空等多家航司发布了最新国际航班计划,国际航线恢复正在路上。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稍早前称,新冠疫情对航空旅行的影响将持续多年。据估计,航空客运量至少在2023年之前都不会反弹到危机前的水平。
作者丨徐佳雯 近日,西南证券深证大道营业部投资顾问卢红军,因在任职期间未能勤勉、审慎地为客户提供证券投资顾问服务,收到深圳证监会下发的警示函。 (图片来源:深圳证监局官网) 事实上,今年以来,西南证券风波不断。一个多月前,西南证券该营业部就曾因投顾人员私下代客户办理证券交易,营业部未能有效实施合规管理,以及存在内部控制不完善等问题,收到深圳证监局下发的监管措施。 除合规问题之外,今年西南证券还因资管业务“踩雷”诉讼缠身。2月29日,西南证券发布公告表示,公司管理的“西南证券鹏瑞3号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踩雷未名医药股票质押式回购,涉及金额达9.87亿元。 4月30日,西南证券公布的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于2020年1月,向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申请实现担保物权,拍卖、变卖北京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未名医药股票5720.40万股,共涉及相关本息及违约金达9.87亿元。西南证券表示,目前,该案处于审理过程中。 (图片来源:西南证券公告) 不仅如此,西南证券的下属公司西证国际证券有限公司(下称“西证国际证券”)连续2年亏损。 据西证国际证券2019年年报显示,2019年公司共计亏损3.35亿港元。2018年,西证国际证券亏损金额达2.02亿港元。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1月29日,西南证券通过全资子公司西证国际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西证投资”)完成了对香港上市公司敦沛金融控股的收购,占其总股本73.79%。此后,2015年4月14日,敦沛金融控股更名为西证国际证券。 截止目前,西南证券公司全资子公司西证投资持有西证国际证券74.22%股权。 西证国际证券年报内披露,公司业绩不佳主要由于融资成本较高,经纪业务业绩下滑,以及计提孖展(即“融资”)减值准备所致。 据西南证券发布的资产减值准备公告显示,由于西证国际证券股价在2019年上半年下跌,西证国际投资以西证国际证券整体作为一个资产组,并于2019年上半年按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金额对西证国际证券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542.34万元。 (图片来源:西南证券公告) 此外,去年频收罚单,资管业务踩雷,以及下属公司巨亏的西南证券去年评级下滑。根据证监会发布的2019年证券公司分类结果显示,西南证券2019年级别从BBB下滑至BB。 (图片来源:2019年证券公司分类结果) 据公开资料显示,此次降级并非西南证券首次评级被降。2017年,西南证券因频繁“踩雷”评级由2016年的A级直接降至C级。 此外,今年一季度西南证券营收净利双降。4月30日,西南证券发布2020年一季报,据报告显示,一季度内西南证券营收达5.7亿元,同比下降49.99%;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02亿元,同比下降50.93%。
证监会网站显示,5月19日,由富达国际控股的富达亚洲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申请,而富达国际也是继贝莱德、路博迈之后,第3家提交公募基金牌照申请的外资巨头。 近年来,伴随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外资布局中国市场的步伐也在提速。 今年4月1日,在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取消当日,总部位于美国的两家资管巨头——贝莱德和路博迈便提交了申请。 4月3日,摩根资产管理宣布与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商业共识,拟收购取得上投摩根基金股权至100%;5月9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交易信息显示,上投摩根基金49%股权转让项目正式披露。 5月19日,全球最大投资管理公司之一富达国际也加入了申请公募牌照的行列。据了解,本次申请获批后,富达国际将有机会在中国开展独资公募基金业务,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投资解决方案,也为机构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服务。此前,富达国际旗下私募基金已面向中国机构和高净值投资者发行了多只在岸权益和固定收益投资产品。 “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是我们推进中国战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非常高兴能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持续开展新的业务。”富达国际中国区董事长何慧芬在回复记者问询时称。 何慧芬表示,富达国际未来还将增加投入以提升投研能力,推进更多满足中国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投资和退休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受疫情影响,全球市场呈现剧烈震荡,但外资机构投资中国市场的热情并未因此减弱。业内人士表示,贝莱德、路博迈等资管巨头提交公募牌照申请后,多家有“私转公”意向的外资私募也开始将“申公”计划提上日程。 “我们近期也在了解申请公募基金牌照中涉及的具体问题。但是否会有实质性动作,可能还要观察首批申请的外资机构的进展情况。”沪上一位外资私募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