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昌校宇 5月19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相关工作,交通运输和中央其他有关部门共同协作,成立了相关的运作机构机制,来保障国际物流链的畅通。 李小鹏表示,目前这个机制在实体化24小时运行,“一事一协调”、“一事一处理”,统筹协调、多措并举,解决和处理当前遇到的问题。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升能力。针对运力紧张的问题,交通运输部采取了多种措施,快速提升货运能力。在铁路方面,主要是提高中欧班列的保障能力,适度增加班列的频次、密度;在道路运输方面,加强运力调配,通过在边境口岸接驳运输等方式,确保国际道路的畅通;在海运方面,积极探索快船运输,使得海运也能够为邮件、快递提供运力;在航空方面,积极地增加航空运力,鼓励航空公司客机改货机,鼓励增加货运航班或者货运包机,快速提升航空货运的能力。这些措施采取以来,运力紧张的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第二,强化对接。交通运输部和相关部门配合,全力保障制造业和外贸企业的运输需求。交通运输部还会同外交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援外物资的运输保障方案,全力做好抗疫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运输保障。 第三,搭建平台。交通运输部已经建立了一个涵盖国际航空货运、国际海运、国际寄递 物流、中欧班列、国际道路货运等领域重点企业的运力资源库,把国内重要的运输企业的运力资源都纳入到这个资源库当中统筹协调。还会同工信部、商务部,加快构建国际供应链的服务保障系统,目前这个服务保障系统已经上线运行了,在线上可以做到查询、下单、全程跟踪等服务,加快和制造业、外贸企业的对接。 第四,落实政策。针对当前的情况,交通运输部会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和落实政策:一是围绕航空公司“客改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二是针对铁路企业、航空企业、海运企业、道路运输企业的困难,落实税收减免政策;三是针对国际货运运输企业的特点制定、完善、优化防控措施,比如国际航行船舶的船员要换班,比如国际货运飞机的乘务员要进行封闭式管理,再比如国际道路的驾驶员在口岸要进行封闭式管理,这些措施既要到位,又要方便可行,并且围绕着这些制定了一系列的指南、政策和规范,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编辑 张明富)
振奋人心,中芯国际获国家200亿注资,拟取代台积电曲线救华为。 近几年来,中国的半导体行业蓬勃发展,市场需求保持快速增长。 据中投产业研究院数据,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82.3亿美元,2018年为131.1亿美元,同比增长达59%,销售额度较去年增长了近48.4亿美元,可见中国市场对半导体产品的迫切需求。同时,中国以131.1亿美元的销售额超越台湾,成为世界第二大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市场。 得益于国内市场的良好态势,中芯国际的营收表现亮眼。与此同时,中芯国际的技术工艺也迎来振奋人心的突破,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外部的挑战。 通讯、消费品,仍是营收主力 在国内半导体需求迅猛增长的情况下,中芯国际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5月13日,中芯国际发布了2020年Q1财务报表。第一季度销售额为9.059亿美元,相较2019年第四季度增长7.8%;毛利为2.3亿美元,较2019年第四季度增长17.1%;毛利率为25.8%,较2019年第四季度增长23.8%,净利润达到了6416.4万美元,同比增长更是达到了422.8%。 总体来看,中芯国际在2020年开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净利润表现亮眼,在其净利润迅猛增长的背后,通讯消费品依旧是营收贡献的主力。据中芯国际产品分类数据,通讯和消费类产品总占据业务总量的80%。 通讯产品一直是中芯国际营收的核心。2019年通讯产品占到了中芯国际总营收的46%,而中芯国际通讯业务营收的迅速增长,与国内电子产品厂商将订单转给中芯国际有关。 从2019年底开始,华为就陆续将设计芯片的订单从台积电转到中芯国际。近日,华为又宣布将旗下的海思半导体14纳米FinFET工艺部分芯片代工订单交由中芯国际完成。华为订单的转移,一方面帮助了中芯国际提升其在14nm量产水平;另一方面,也助力了中芯国际的营收增长。 此外,消费类芯片也是中芯国际另一大营收来源。国内消费电子市场不断快速增长,智能手机、液晶电视、DVD播放机、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带动了中芯国际等半导体企业在该类业务领域的发展。 中芯国际在2020年第一季度表现亮眼,但其面临的技术问题仍然不可忽视。为了在技术上寻求突破,中芯国际开展N+1、N+2工艺战略,直追台积电7nm制程工艺。 N+1工艺,力求破局 最新消息,中芯国际CEO梁孟松宣布中芯国际目前正在全力研发N+1工艺,已进入客户导入产品认证阶段,并且提到N+1工艺的芯片相较14nm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逻辑面积缩小63%,SoC面积缩小55%。 从中芯国际N+1工艺芯片性能来看,几乎相当于台积电第一代7nm工艺,预计年底即可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国际的N+1工艺并不等于7nm工艺。市场上7nm工艺相较14nm,基准提升幅度是35%,而中芯国际的N+1工艺提升幅度为20%,相较略为逊色。但其成本较低,且N+1工艺制程并不需要EUV。在这一点上,中芯国际无疑是取得了技术性的突破。 N+1取得的喜人成就,不禁让业界对中芯国际的N+2工艺充满期待,N+2工艺在性能上比N+1进一步提升,更逼近市场7nm工艺。 相对于半导体市场的7nm,N+1工艺上虽然比7nm稍显逊色,但其成本比市场上的7nm低大约10%。对于半导体产品需求大的厂商,无疑这个突如其来的喜讯定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此外,相较美国控股的台积电,中芯国际显然更值得他们信赖。 中芯国际在制程工艺上的进步,对国内半导体企业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然而,中芯国际的技术发展之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不容忽视的技术代差 早在2017年,中芯国际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还停留在28nm阶段,而此时的台积电已经开始量产10nm集成电路芯片。28nm和10nm之间还间隔着14nm的制作工艺差距。数据显示,同功耗下14nm可达到的频率比28nm要高出61%。中芯国际和台积电的技术差距可想而知。 这个问题,随着梁孟松的加入,终于有了改观。梁孟松用了仅仅300天的时间,就让中芯国际实现了从28nm到14nm的技术跨越,14nm芯片的良品率也从3%提高到 95%。可以说,梁孟松的加入带动了中芯国际制程工艺的跨越式发展。中芯国际实现28nm到14nm的跨越,也极大地振奋了国内自主芯片产业的信心。 2020年1月份,中芯国际再次传来了令人激动的喜讯,中芯国际旗下的的中芯南方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宣布首条14nm生产线投入生产。 然而,中芯国际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距世界先进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不久前,台积电宣布5nm生产线即将投入量产,而同为半导体产业的三星已经将目光转向3nm生产线。在芯片领域,14nm和5nm之间还间隔着7nm的技术差距,也就是说,中芯国际和台积电的半导体技术仍然相差两代。 中芯国际制造技术突破的道路上,有两个难题——技术封锁和资金匮乏。 众所周知,半导体产业发展是建立在“烧钱”模式上的。每一次纳米工艺的进步,其成本都以几何倍增长。2019年中芯国际投入研发的资金达6.874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22%。 圆晶的成本随着制程的金属层数随着工艺的演进不断提升。例如13nm制程有六层金属,5nm最少会有14层金属,此外,半导体制作中还要引入新的技术,14nm时需要引入FinFET技术,5nm时引入堆叠横向纳米线技术。 其次是光刻技术成本。40nm和45nm制程需要用到40层光罩,而14nm和10nm就需要60层光罩。这对光刻机的要求近乎是苛刻的,而全球仅有一家成功成功开发EUV的公司——荷兰的阿斯麦。去年5月,中芯国际向荷兰订购一台光刻机,而这台光刻机的价格就达1.2亿欧元,其价格相当于两架波音737。 再者,美国一直掌握着半导体产业的核心技术,对中国半导体企业进行技术封锁。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周一宣布对中国半导体设备限制出口,防止中国通过民用商业等途径获取半导体设备和技术。 纵观中芯国际发展历程,在重重困境中一步步走到今天,实属不易。虽然中芯国际的工艺实力相较于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中芯国际依旧给业界创造了不少奇迹。N+1工艺已经逼近7nm水准,而往后性能更加强大的的N+2工艺,必然能在技术上让中芯国际更有底气。 中芯国际此次技术工艺的突破,对中国半导体企业来说也具有战略意义。一方面,中芯国际的技术突破让“中国芯”在半导体产业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为中国电子产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中芯国际的新工艺也为我国半导体企业研发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不过,目前国内半导体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也意味着中芯国际的前行之路依旧任重道远。在半导体产业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中芯国际技术发展之路,必然充满着千难万险。 刘旷L
本报记者 包兴安 为鼓励境外投资者持续扩大在华投资,我国自2018年1月1日起,对境外股东从境内被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用于境内再投资的,在投资期间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5月14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数据显示,该项政策实施以来,全国享受优惠的外资企业共1740户次,涉及税款143亿元,推动利润再投资1505亿元。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境外股东从境内被投资企业取得利润用于境内再投资免除企业所得税,等于政府直接以免税形式让利境外股东一部分利益,一方面有助于外资企业利润留在国内形成新的投资增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另一方面在投资期间免征企业所得税,可以有效舒缓外资企业的资金压力,为其加快投资达产达效提供帮助。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经济转型以及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外资的作用不可小觑。同时,疫情发生以来,稳外资的必要性提升。因此,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境外投资者持续扩大在华投资,既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需要,也能增强外资在华投资的信心和持续性。 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国际疫情蔓延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在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下,税务部门积极优化国际税收服务,为外资企业纾困解难,助力稳外资促发展大局。疫情发生以来,税务部门加大政策宣传和服务力度,2020年一季度,全国享受上述优惠的税款比去年同期增长65%,助力利润再投资同比增长35%。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深度广度都在不断加深,持续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境外企业对华投资信心也逐年增强,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海外投资的重要聚集地。”张依群表示,虽然此次疫情对整个国际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但享受此项优惠政策的企业数量、税款额度呈现大幅增长,进一步表明中国市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被外资企业持续看好。 据了解,近期,各地税务部门着眼于服务贸易便利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出优化涉税服务的新招实招,成为稳住外资的重要支撑。湖北、江苏、广西、重庆等地税务局纷纷发布国际税收问题解答和办税指引,为企业在特殊时期办理相关业务提供指导。 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既扎实落实国际税收优惠政策,又加快推进国际税收业务网上办理,为助力稳外贸稳外资作出更大贡献。(编辑 李波 乔川川)
成都海关日前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成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016.6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4月份同比增长36.9%、环比增长16.3%。数据说明,成都外贸虽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活力依然充沛。 成都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1539.7亿元,在全国综保区中排名第一,同比增长23.4%,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67.5%。其中出口765亿元,同比增长14.6%;进口774.7亿元,同比增长33.5%。 据介绍,进出口逆势增长得益于成都充分发挥作为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比较优势,国际空港和国际铁路港已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支撑。 疫情期间,成都全力保障国际战略通道顺畅,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据成都市口岸物流办介绍,疫情期间成都在确保9条全货机航线“不停航”的同时,积极组织国际全货运包机运输。自2月7日以来,先后有11条国际客运航线开展货运服务业务,每周30班。成都对国际全货机定期航线、利用腹舱载货的国际定期客运航线,以及执行紧急空运任务的国际全货机包机给予政策支持,全力保障空中货运通道畅通。 近年来,随着成都不断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持续增长。前4个月成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655.4亿元,同比增长46.3%,其中对越南、波兰和以色列分别同比增长82.5%、3.2倍和12.9倍。 成都依托国际铁路港优势,在全国较早恢复中欧班列运行,中欧班列开行量和境外订单稳步增长。据统计,一季度,成都国际铁路港国际班列开行799列,同比增长36.3%,其中中欧班列开行447列,同比增长92.7%,运输货值126亿元,综合运营指标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统计显示,前4个月,成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574.6亿元,同比增长24.4%,占成都外贸进出口值的78.1%。成都目前已与上百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01家。 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入驻企业36家,投资总额超过47亿美元。园区吸引了英特尔等一批高端制造企业,拥有1条8英寸晶圆生产线、6座封装测试厂。富士康、戴尔等企业的智能终端产品也在此生产,与成都市域内数百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相互关联,已经形成包括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配套项目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成为全球电脑重要生产基地。除电子信息产业外,区内还有多家航空精密仪器制造企业和生物医药企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钟华林)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管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应对新冠疫情影响蔓延,美联储采取了激进的“零利率+无限量化宽松(QE)”的货币政策,短短两个月时间就扩表两万多亿美元。 有人据此预言,美联储“放水”,美元资产缩水,全球将会抛售美国国债,加速去美元化进程,美元国际地位江河日下。国际货币体系真会照此剧本演义吗? 上次危机国际地位受损最多的是欧元而非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美联储也采取了“零利率+QE”的应对措施,也曾引发了世人类似的担忧。那么,十年过后,真实情况如何呢?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的评估标准,一国货币是否属于广泛交易和使用的货币,关键看该货币在国际支付、外汇交易、外汇储备和国际债权债务中的份额。故我们可以从这四个维度来考察后危机时代美元国际地位的变迁。 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FIT)统计,今年一季度,国际支付中,美元排名第一,月均占比42.2%,较2012年1月上升12.5个百分点;欧元排名第二,占32.3%,回落11.7个百分点;英镑排名第三,占6.8%,回落2.2个百分点。同期,人民币和日元是最大受益者,分别排名第五和第四,上升1.6和1.1个百分点。 据国际清算银行(BIS)三年一次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全球外汇交易中,美元排名第一,占88.3%,较2007年回落0.3个百分点;欧元排名第二,占32.3%,回落2.7个百分点;日元排名第三,占6.8%,上升1.0个百分点;英镑排名第四,占12.8%,回落2.1个百分点;人民币是最大受益者,占4.3%,上升4.1个百分点。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截至去年末,全球已分配外汇储备中,美元排名第一,占60.9%,较2008年第三季度末回落3.3个百分点;欧元排名第二,占20.5%,回落4.8个百分点。日元是最大受益者,超越英镑,排名第三,占5.7%,上升2.2个百分点;英镑排名第四,占4.6%,回落0.1个百分点;人民币也是受益者,排名第五,占2.0%。其间,人民币储备资产从无到有,自2016年第四季度起开始单列。 据BIS统计,截至去年末,在未偿国际债权(包括信贷和债券)中,美元排名第一,占48.4%,较2008年第三季度末上升6.6个百分点;欧元排名第二,占28.8%,下降10.3个百分点;英镑排名第四,下降一位,占比4.7%,回落1.8个百分点。同期,日元和其他货币是最大受益者,日元排名第三,提高一位,占5.9%,上升1.1个百分点;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占4.1%,上升2.9个百分点。 据BIS统计,截至去年末,在未偿国际债务(包括信贷和债券)中,美元排名第一,占49.4%,较2008年第三季度末上升2.8个百分点;欧元排名第二,占29.4%,回落4.7个百分点;英镑排名第三,占5.0%,回落3.2个百分点。同期,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是最大受益者,占6.4%,上升4.6个百分点。 综上,如果说上次危机中美元国际地位受损的话,最多也只是在公共部门(外汇储备),私人部门的美元交易和使用则更为频繁,美元整体国际化水平甚至还有增无减。 这次也是全球货币放水,而非美联储独美于前 上次危机应对,美欧日央行货币政策先后QE。2009至2019年间,美联储、欧央行与日本央行资产与名义GDP之比分别上升了4.2、17.5和79.9个百分点。若在金本位下,这些货币的含金量都会被稀释,也都会贬值。欧央行与日本央行甚至走得更远,先后引入了负利率政策。主要货币早进入了“比丑”时代。 这次疫情应对,欧洲与日本央行都没有动利率工具,但在扩大资产购买方面较美联储不遑多让。4月27日,日本央行也宣布实施无限量宽。今年一季度,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央行总资产规模与上年名义GDP之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从国际支付、外汇储备、国际债权债务的统计看,美元、欧元、英镑、日元这四种货币的市场份额合计通常在90%左右。即便全球外汇交易的币种构成更加多元化,前述四种货币的市场份额合计仍高达150%(总份额为200%)。其他货币剩余的市场份额较小,尤其与美元、欧元相比,远不在一个量级。可见,即便出现新兴国际化货币,但因为网络效应、路径依赖,市场短期内可选择的余地不大。 上次危机,大家担心的QE之后美国对内通胀、对外贬值的预测,并未成为现实。与欧元区、日本和英国相比,美国的经济基本面较好。在疫情暴发前夕,美国正处于战后最长的经济景气,这是美元成功卫冕的重要原因。欧元被重创,主要受累于欧洲至今未走出主权债务危机,经济陷入长期停滞。日元异军突起,则源于近年来日元成为全球避险货币。 此外,从广义货币供应M2与GDP之比看,2019年末,欧元区、日本和英国分别为104.1%、188.0%和111.5%,美国仅为71.9%,以此衡量的美元超发程度明显低于欧元、日元和英镑。同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具广度深度、流动性最好的金融市场,这将继续从经济上支持强势美元。 新兴市场仍将是美元流动性的主要需求者 本国货币大都不可自由兑换,而只能用硬通货而非本币对外支付,因此,存在国际清偿力的硬约束,是新兴市场的“原罪”之一。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市场汲取教训,纷纷积累外汇储备,增强自保能力。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宽流动性、低利率,新兴市场进一步增加外汇储备。据IMF统计,2008年第四季度至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新增近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新兴市场占了六成多。到2015年第一季度末,新兴市场持有全球外汇储备的近三分之二,较1999年第一季度末上升27.5个百分点。 新冠疫情恐慌再度引发了新兴市场大规模资本外流,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为严重,甚至令亚洲金融危机和2013年的“退出恐慌”等压力事件相形见绌。近日,阿根廷已再次宣布债务违约。据IMF在春季会议期间披露,已有100多个成员向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急融资请求。 上次危机,美联储的“零利率+QE”引发了“美元陷阱”的担忧。所谓“美元陷阱”是指,因为美元超发,持有美元储备资产面临缩水的风险,这令美元储备资产持有国陷于两难境地,因为持有贬值,卖出更贬值。当储备货币风险增加时,外汇储备既是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的来源,也会成为大宗储备持有者的负担,使其陷入困境。 这次大新冠疫情流行,预计随着市场恐慌和流动性危机逐渐缓解,有些新兴市场可能会重新面临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资本回流。但它们大概率仍会借机增加外汇储备,充实国际清偿力,增强自保能力。无疑,在矬子里挑将军,美元资产(包括美债)仍将是其重要资产配置。即便明知是“美元陷阱”,也只能往里跳,这或许是新兴市场的“宿命”。 非经济因素或将动摇美元国际地位 当今美元国际地位是战后美国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的集中体现,美国主导的战后全球治理格局是国际公共产品。然而,美国现政府以“让美国再次伟大”之名,积极推行“美国优先”,或正在逐渐侵蚀美国的国际领导力。 近年来,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对主要经济体包括盟国挑起经贸摩擦,滥用经济金融制裁,掀起逆全球化潮流,加速推动美国经济金融与世界脱钩。这可能动摇战后美元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根基。 试想,既然与美国经贸交往减少了,大家何苦要用美元计价结算?要忍受美方的长臂管辖,天天担心美元资产被冻结,担心公司、个人甚至国家被制裁呢? 此次疫情暴发,本被认为能够很好应对疫情的美国政府,表现大失水准,累计确诊和死亡人数在全球一骑绝尘。现政府不仅未反躬自省,反将责任对外甩锅,并与盟国在各地争夺医疗物资。在与时间赛跑的疫情面前,美国国家治理的不足与短板暴露无遗。试想,如果连民生的基本人权都不能保障,又怎能寄希望其继续领导世界呢? 事实上,“美国优先”正在结出“美国孤立”之果。最近几年,美元已颓势渐显。2017年初至2019年末,全球已分配外汇储备资产中,美元份额回落了4个多百分点;而在2016年末,其份额还高于2008年第三季度末全球金融海啸暴发之初的水平。同期,全球未偿国际债权债务中,美元份额回落了2个多百分点。国际支付中,2017至2019年,美元的月平均份额较2016年回落了1个多百分点。 “有德者得之,无德者失之”。世人对于“嚣张的美元霸权”本就颇多微词。如果美国政府一意孤行,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或将更加多极化,甚至走向超主权货币主导的新时代。这无关美联储放水多少。 本文原发与腾讯
(原标题:上市公司“审计蛋糕”真相:国际四大“管头部” 国内八大“大拨轰”-证券日报网)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19年上市公司年报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内八大会计师事务所(立信、瑞华、天健、致同、大华、天职国际、信永中和、大信)占据大多数比例,共为2146家上市公司提供审计工作,占上市公司总数量的56%。随着近年来企业的不断上市,对财务审计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进步明显,不管是业务量还是人员规模,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都在逐渐缩小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差距,选择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上市公司也越来越多。国内八大占据审计规模优势中国CFO发展中心主任郭良川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对高水平注册会计师的需求依然存在缺口,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司愿意聘请有上市公司审计经验的会计师,从事公司的CFO、财务负责人等工作,大批注册会计师被企业端吸纳,而服务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还在增加。随着新证券法实施,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将不再需要持有许可证。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审计单位的资格门槛进一步降低,更多新的会计师事务所将出现在上市公司聘请的审计机构之列,老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将面临更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胡继晔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国内几大会计师事务所具有人员数量与业务规模优势,但能得到国内认可的,比肩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品牌的还没出现,这几年,国内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在品牌建设上作了一些努力,但远未达到效果,影响力具有局限性。国际四大聚焦服务龙头企业以安永、德勤、毕马威、普华永道为首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的上市公司审计领域并不具备数量优势,但却有明显的质量优势。这四家会计师事务所共为278家上市公司提供了2019年的审计工作,其中68%的上市公司是上证A股公司,13%为深证主板A股公司。虽然审计家数占比不高,但审计收入却占到A股全部审计收入的约30%。《证券日报》记者发现,这四家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服务对象是平安银行、万科A、中国铁建、苏宁易购等各行业的龙头公司。在上市公司审计行业,国际四大占据头部位置,虽然规模数量小,却极具分量,而国内八大会计师事务所分布于四肢与躯干,与更多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组成A股上市公司的审计主体,但收入规模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能相比拟的却是凤毛麟角。中注协统计2019年上半年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普华永道、德勤、安永、立信、毕马威分列行业前五位。胡继晔表示,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优势,是建立起比较先进的内部管理系统,通过风险管理系统、质量控制系统、业务管理体制等,为事务所的全球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大部分国内事务所的管理体制还处于跟随阶段,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制度与风控上差距明显,难以获得大型上市公司的青睐。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在中小板市场,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服务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达到135家,在创业板市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服务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达到151家,这两个板块超过80%的公司选择国内会计师事务提供审计服务。中国证券业协会监事、天相投顾董事长林义相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不能迷信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因为他们也曾卷入国际金融丑闻,另一方面也要正视差距,这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管理和对会计师的约束上,值得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学习。上海迈柯荣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国际资本市场上树立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大型上市公司和国际跨国公司的审计业务,多数由这些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缺乏进军国际市场的力量与信心,想要出现可以匹敌国际四大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还需要全方位的品牌、管理、文化理念建设。
本报见习记者 许伟 5月5日晚,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董事会于4月30日通过了赴科创板上市的决议,本次赴科创板上市,中芯国际拟发行股份不超过16.8562亿股,并由海通证券以及中金公司保荐。 5月6日,受此消息提振,中芯国际股价一路走高,股价收于16.9港元,涨幅10.75%。当日,A股的半导体板块也随之应声大涨。5月7日,中芯国际拉升后回落,收于16.94港元,涨幅0.24%。 中芯国际方面在回复《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请一切以公告为准。”接近中芯国际的有关人士则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公司对各种融资渠道保持开放性,并会积极配合有关政策,在科创板的上市,符合(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利益。” 三地上市积极扩产 资料显示,中芯国际2000年4月份创立于上海。2004年3月份,中芯国际分别在纽交所和联交所上市。2019年5月份,中芯国际公告称,公司拟从纽交所退市,但保留OTC市场交易。 Wind显示,以5月7日收盘价计,中芯国际目前在港股的市净率为1.8倍,市盈率为50.2倍,与同行业的科创板上市公司相比,估值处在低位。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的高估值会对港股估值有影响,但程度不大。从公告看,中芯国际回科创板发行的是人民币股票,这部分股票不能在联交所交易,未来将是港股与A股分别独立交易。但中芯国际将是第一个包含科创板在内的三地上市企业,这将为其他类似企业建立样板。 2019年年报显示,2019年中芯国际实现收入31.16亿美元,实现净利润1.59亿美元,同期的研发费用为6.87亿美元,研发占比在20%以上。 中芯国际在公告中表示,拟将本次募资的40%用于12英寸芯片SN1项目,40%用于补充流动金,20%用于研发项目储备资金。据悉SN1项目主要是生产14nm及更先进芯片。中芯国际方面表示,赴科创板上市将使本公司能通过股本融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并于维持其国际发展战略的同时改善其资本结构。 半导体研究机构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在7nm领域,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和三星有差距,但是14nm领域,中芯国际在中国大陆企业里跑在前列,并且目前14nm领域市场需求旺盛。2019年年报显示,中芯国际28nm以及14nm芯片创收占比为4%。对此,顾文军表示,14nm是一个长节点,随着14nm芯片扩产,未来中芯国际将新增持续增长的业务点。 或借政策东风 同样在4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下称“《公告》”)。 金杜律师事务所单颖之律师指出,相比于此前红筹回A市值必须超过2000亿元的要求,《公告》降低了回A门槛,即市值只要超过200亿元且符合监管要求的境外上市红筹企业可申请在境内上市。 从市值看,截至5月7日收盘,中芯国际的总市值约873亿港元,远超200亿元的门槛。中芯国际的科创属性也契合了政策修改后的要求。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尹汤律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告》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内容重磅。降低市值门槛、给VIE结构境内上市提供政策支持等内容,对于中芯国际这类境外上市的红筹回归肯定是利好。” 尹汤同时指出,《公告》部分条款表述上偏原则化,比如VIE结构回归上市如何征求其他部门意见等,具体操作还得看进一步规定。 虽然中芯国际赶不上成为首家以红筹模式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第一家企业为华润微电子),但是很可能成为首家以红筹模式实现“A+H”科创板上市的企业。 中芯国际方面预计,未行使超额配股权的情况下,在科创板上市后,境内A股股东将合计持股24.64%,核心关联人士的持股比例则降至24.22%,而公众持有的港股比例则降至51.14%。 点燃板块行情 5月6日,半导体板块跟随中芯国际开启了大面积上涨行情,5月7日,板块股价有所回落。 5月6日开盘后,半导体板块领涨两市,长电科技、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个股迅速拉升;当日收盘后,沪硅产业、聚辰股份、南大光电、晶瑞股份、兆易创新等多股纷纷涨停。此外,光刻胶、显示屏制造装备、半导体材料等上下游行业的概念板块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表现抢眼的个股与中芯国际均存在“荣辱与共”的紧密联系。例如,新晋科创板企业沪硅产业是中芯国际重要的原料供应商,4月底,原中芯国际CEO邱慈云出任沪硅产业总裁;安集科技则深度绑定中芯国际,后者是最大单一客户,收入占比近6成;中芯国际是中微公司的第二大客户;兆易创新则是中芯国际的客户及战略投资方。 在方正证券分析师陈杭看来,中芯国际作为国产晶圆代工龙头,近年和大陆国产设备、材料、设计厂商密切合作,成了国产IC产业生态的“航母型公司”。目前半导体行业已处于上行周期,中芯国际2020年将重启增长。此次拟科创板融资将进一步提高“国产IC航母”的实力,促进国产IC生态发展,相关“中芯国际产业链”企业将受益。此外,“红筹回A”政策利好海外上市科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