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品牌协会、北京商报社主办的2020年度(第六届)北京金融论坛在京召开。会上,腾讯微保副总裁尚教研称,惠民保业务操作模式逐步由单一保险公司向共保体或保险共同体演进。 尚教研表示,微保是腾讯旗下的保险代理公司,一头连接着10多亿的微信用户,另一头微保本身是一个专业的保险代理平台,有自己的精算师团队等,与保险公司合作产品开发、定制产品和风险控制。微保通过数据与连接能力,跟传统保险行业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保险与服务。 目前,微保已经服务了1亿用户,是小程序生态中保险领域最大的小程序,月活超过3000万。微保覆盖了目前保险行业服务的大部分领域,包括健康险、意外险、寿险、车险等。微保充分发挥了腾讯的互联网能力和“连接器”优势,通过“场景化”和“社交化”的互联网模式输出腾讯特色的场景化保险,实现行业生态共享共赢。 尚教研表示,在腾讯集团资源与技术上的巨大支持下,腾讯微保的“百城惠民健康保障计划”在河南、安徽、山东、广东等多座城市落地。据他介绍,“腾讯模式”解决方案基于腾讯两个最核心的资源,一个是与医保局合作的腾讯医疗健康;另一个是与C端触达的腾讯微保产品。两端一起为每个城市提供三个层面的解决方案:参保前的产品体系设计、线上线下整合营销方案、共保体招标;参保中的身份核验、个账支付和微信支付、医保电子凭证激活分享裂变;参保后的社保教育、在线服务、一站式理赔体验。 谈及惠民保险未来的趋势,他表示,一是逐渐由单一保险公司向共保体或保共体演进。二是保障责任由“自付+特药”向“自付+自费+特药”升级,真正实现补充基本医保。同时,医疗服务会越来越重要,包括慢病管理、就医服务等,通过商业运作方式为当地老百姓做一些实事。
“中国保险创新发展大会”近日召开,作为9个平行分论坛之一的“科技创新重构保险中介新生态论坛暨保险业协会保险中介专委会成立会议”同步举办。在圆桌论坛环节,腾讯微保副总裁王江涛表示,保险中介新生态的构建,应从解决用户和行业痛点出发。作为消费者和保险公司之间的桥梁,保险中介应打破单纯销售产品的传统思维,转而赋予服务客户新思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本次论坛上选举成立了保险业协会第一届保险中介专业委员会,并商讨达成了五项共识:一是形成“保险中介通过创新服务模式,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共识;二是形成“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保险中介行业转型升级”的共识;三是形成“银行保险机构创新合作模式,有效提升普惠金融水平”的共识;四是形成“保险中介创建保险公司与消费者的新链接”的共识;五是形成“科技创新将重构保险中介业态”的共识。 王江涛表示,成立三年多来,微保秉持腾讯“用户为本,科技向善”的使命,充分发挥腾讯的互联网能力和“连接器”优势,为用户提供性价比高的保险产品以及微保特色的优惠与增值服务。随着保险行业数字化趋势加速推进,行业价值链势必重构,打造“互联网+保险”生态模式、“流量+场景+保险”生态模式、“保险+服务+用户教育”闭环模式是构建保险新生态的重要内容。 从微保来看,一是基于腾讯基因和微信生态,借助拥有10亿用户的微信生态,化保险产品的低频为高频,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更便捷的服务。二是“场景化”和“社交化”的互联网模式优化。输出腾讯特色的场景化保险,实现行业生态共享共赢。三是“保险+教育+服务”的模式。例如,微保平台的车险,一键报价,价格透明实惠,并精选保险公司有品牌保障。四是“共保体”模式尝试。依托腾讯亿级用户规模与科技能力,微保联合微信、腾讯云、腾讯健康及其他腾讯资源,携手保险公司,打造“百城惠民健康保障计划”。其中“淄博齐惠保”的诞生开创了“医疗保障局指导、银保监局监督、互联网平台统一运营和多家保司联合承保”的共保体创新模式。
众安科技国际有限公司(下称“ZA Tech”)12月9日宣布,将与友邦保险集团成为区域科技合作伙伴。ZA Tech将协助友邦保险加速数码化,从而让其触达新客户群,并透过提供创新的保险产品和连结合作伙伴填补用户的保障需求。 ZA Tech是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的科技子公司,由众安在线与软银愿景基金1期共同出资成立。 合作计划初期将聚焦马来西亚市场。ZA Tech将运用专业的技术知识以及专利系统“Graphene”,协助友邦保险更迅速地开发并分销场景化和数码化保险产品。Graphene系统将助力友邦保险有效地连结数码合作伙伴,让友邦保险可基于不同生活场景为每个客户群体实时批出保单。 友邦保险早已在马来西亚建立市场领导地位,此次合作产生的协同效应将有利于友邦保险加速吸纳新客户,并覆盖马来西亚市场新增的客户需求。友邦保险与ZA Tech继在马来西亚展开合作后,双方下一步计划将合作延展至友邦保险其他市场,并涵盖数码人寿和健康保险。 友邦保险集团首席策略及企业发展总监马崇达表示,友邦保险与ZA Tech组成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将有助加快公司在数码发展的进程。随着消费者行为的转变、对产品选择和便利要求的提升,促使透过数码平台提供日常服务的普及使用。此次合作将大幅提升我们与现有和新的伙伴相连的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快地制定全新的数码方案,并推出创新方式以吸引新的客户。这将为友邦保险提供巨大的潜力。
在昨日召开的“服务‘六稳’‘六保’大局 促进上海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新闻通气会上,上海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李虎介绍说,今年以来,上海保险业从扩大保障范围、提供增信支持、降低保险费率等多方面入手,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李虎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地区有37家财险公司对产品责任进行了扩展,涉及约3812万件保单,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类客户累计赔付1765家,相关赔付金额2.84亿元;有56家人身险公司销售包含新冠肺炎责任的保险产品1013个,销售数量共计290万件,赔付金额累计2441万元。 随着实体经济的恢复,上海保险业在服务“六稳”“六保”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良性健康发展。当前上海保险业运行平稳,截至10月末,上海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562.2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3亿元。 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会长章华介绍,在服务“六稳”“六保”大局的过程中,上海保险业积极行动,通过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信用保证保险、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等,为个人、家庭、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提供各类风险保障和相应的风险管理服务,为稳就业、保民生、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提供大量支持。 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今年以来,上海保险业积极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保险服务力度。中国大地保险推广“政银保”“科技贷”、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上海分公司与17家银行开展保单融资合作,纷纷增强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保险融资支持力度。据泰康人寿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王庆龙介绍,该公司适时推出“微企保”小微企业员工福利保险行动,努力减轻疫情对小微企业及就业人员的影响。 保民生就是为社会运转兜底线。近年来,上海保险业深度介入社会医疗保险领域,与社会基本医保形成合力。截至今年11月,上海市城镇职工个人医保账户余额账户资金购买商业保险项目累计覆盖人群23.19万人,累计承保62.09万人次,实现保费收入2.92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212.22亿元,累计赔付2746人次,赔款1.26亿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的措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通过《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和《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草案)》。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进完善金融服务,促进人身保险发展,有利于更好服务民生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人身保险平稳较快发展,目前商业人身保险已在全国达到一定覆盖面,但也存在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要适应群众对健康、养老、安全保障等需求,推动保险业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重点优化供给,提供丰富优质的人身保险产品。一是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支持开发更多针对大病的保险产品,做好与基本医保等的衔接补充,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障能力。促进开发适应广大老龄群体需要和支付能力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将医保目录外的合理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通过有序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提升健康保险发展和服务水平。二是按照统一规范要求,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强化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功能,支持开发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年金化领取的保险产品。针对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需要,开发合适的补充养老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提供老龄照护、养老社区等服务。鼓励保险业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三是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防止保险资金运用投机化,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加强风险防控。对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设置差异化监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总资产的45%,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更好发挥支持实体经济作用。深入开展关联交易专项整治,坚决打击挪用、套取、侵占保险公司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 会议通过《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确定了医保部门、定点医药机构、参保人员等的权责,规定按照便民原则,强化医疗保障服务,及时结算和拨付医保基金,提高服务质量,要求加强监管和社会监督,严禁通过伪造、涂改医学文书或虚构医药服务等骗取医保基金,对违法违规行为通过责令退回资金、暂停医保结算、罚款、吊销定点医药机构执业资格等加大惩戒,管好用好医保资金,维护群众医疗保障合法权益。 会议通过《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草案)》,明确根据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对环境影响程度等,对排污单位实行分类管理,规范排污许可证申请审批程序,要求排污单位建立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制度、公开排放信息,强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采取按日连续处罚和停产整治、停业、关闭等措施从严处理,提高违法成本。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的措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通过《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和《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草案)》。 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国人身保险平稳较快发展,目前商业人身保险已在全国达到一定覆盖面,但也存在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要适应群众对健康、养老、安全保障等需求,推动保险业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重点优化供给,提供丰富优质的人身保险产品。一是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支持开发更多针对大病的保险产品,做好与基本医保等的衔接补充,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障能力。促进开发适应广大老龄群体需要和支付能力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将医保目录外的合理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通过有序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提升健康保险发展和服务水平。二是按照统一规范要求,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强化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功能,支持开发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年金化领取的保险产品。针对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需要,开发合适的补充养老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提供老龄照护、养老社区等服务。鼓励保险业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三是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防止保险资金运用投机化,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加强风险防控。对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设置差异化监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总资产的45%,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更好发挥支持实体经济作用。深入开展关联交易专项整治,坚决打击挪用、套取、侵占保险公司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 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此次会议提出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以及鼓励保险公司提供老龄照护、养老社区等服务,鼓励保险业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有助于促进人身保险行业产品创新和扩展服务范围,提升人身险行业的整体实力以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商业保险是补充养老和补充医疗的关键力量,有助于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促进商业人身险扩面、提质和稳健发展,不仅有助于服务民生保障,也是践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下一步,商业保险在对接基本医保扩充医疗保障、补充基本养老增进养老保障、做好经办助力建立长护保险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空间。(班娟娟)
在去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下称“国常会”)重点提及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之后,12月9日召开的国常会上,促进人身保险发展再次成为重要议题。 而从国常会上传递出的信息来看,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商业养老保险,以及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则是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商业健康养老保险成人身险发展重点 “近年来我国人身保险平稳较快发展,目前商业人身保险已在全国达到一定覆盖面,但也存在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要适应群众对健康、养老、安全保障等需求,推动保险业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重点优化供给,提供丰富优质的人身保险产品。”国常会指出。 而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和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设成为促进人身保险发展的两大重点。 针对商业健康险、商业养老保险两大领域,国常会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措施。 在商业健康险方面,国常会提出,支持开发更多针对大病的保险产品,做好与基本医保等的衔接补充,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障能力。促进开发适应广大老龄群体需要和支付能力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将医保目录外的合理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通过有序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提升健康保险发展和服务水平。 而在商业养老险方面,国常会则强调需强化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功能,支持开发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年金化领取的保险产品。针对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需要,开发合适的补充养老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提供老龄照护、养老社区等服务。鼓励保险业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面对我国老龄化的发展以及民众对于健康保障需求的增强,健康险和养老险一直是政府大力推动的方向,在人身险业内也被视为是未来的增长点。 “国际寿险业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风险的关注越来越多地从死亡风险转向生存风险,越来越关注养老和健康。2018年,美国寿险业务结构中将近一半是与养老相关的年金业务,30%来自于健康险业务,25%则是传统寿险业务。中国人口老龄化预计在顶峰时,老龄人口将达4.6亿至4.8亿,总人口不超过15亿,老龄人口占比超过30%,需要商业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多层次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去年12月30日召开的国常会上,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就曾被重点提及。而那次国常会审议通过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则为未来6年商业健康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设立了具体的目标。 该意见明确,未来6年,中国的商业健康保险要保持19%的年均增长率。到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力争到2025年,为参保人积累不低于6万亿元养老保险责任准备金。 由于疫情催生了健康险的热度,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6年预估商业健康保险保持19%的年均增长率并不高。此外,2019年商业健康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是2350万元,仅占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的3.6%,与发达国家相比相距甚远。因此他们认为,上述两万亿元的目标大概率可以超额实现。 而在商业养老保险方面,朱俊生认为,加强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鼓励保险机构发展满足消费者终身、长期领取需求的多样化养老保险产品,在满足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人身保险业务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立足风险管理和保障的独特优势,遵循寿险发展规律,促进高质量发展:在保费增长模式上由趸交业务转向期交业务,由短期期交转向中长期期交,在产品发展形态上由理财型产品转向保障和长期储蓄型产品。 但也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一些商业养老险种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例如,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可通过优化税优政策的力度和试点面来增强吸引力;又如此次国常会提到的长期护理保险则需要进一步统一各地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 除了对商业健康、养老保险等保险负债端的规划,此次国常会对于保险公司的资产端也重点提及。 国常会指出,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防止保险资金运用投机化,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加强风险防控。对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设置差异化监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总资产的45%,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更好发挥支持实体经济作用。深入开展关联交易专项整治,坚决打击挪用、套取、侵占保险公司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 事实上,对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在今年7月已经落地。 今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指出根据偿付能力等指标,对险企的权益类资产投资监管比例进行差异化设置,最高能够达到上季末总资产的45%。 记者根据公开信息统计,发现满足通知所规定的偿付能力要求、能够突破此前30%比例限制的险企多达几十家,其中也包括绝大多数上市大型险企。不过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根据偿付能力等指标来进行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的差异化监管更为精准,对于经营稳定的险企来说可以提供更多的投资自主权,有利于推进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改革,同时为资本市场输送长期稳定的资金。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尽管大多数大型险企的投资比例上限得以提高,但短期内险企并不会就此盲目加仓,还是会在权衡各方面之后根据自身情况来操作。 朱俊生认为,和其他资金相比,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的优势,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资金支持。特别是随着保险行业回归保障,保险公司加快向长期期交保障型业务转型,人身险行业的负债久期逐步拉长。2018年,人身险公司负债平均久期为11.18年,2019年二季度末,人身险公司负债平均久期拉长至13.19年,对长期资金的积聚作用更加显著。不过,目前我国保险资产规模较小,保险机构作为契约型金融机构汇聚长期资金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预防性储蓄不断向保险资产转化,保险资金提振投资的空间将不断得到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