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恶意投诉、代理退保的“黑色产业链之手”从寿险业务延伸至财险业务,主要针对的是信用保证保险。这引起了监管部门高度关注。记者昨日获悉,银保监会近日向各银保监局、各财险公司下发通知,要求加强贷款保证保险销售管理及投保提示。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投保人通过政务咨询、信访投诉等多种渠道反映部分财险公司的贷款保证保险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投保不知情、强制投保、信息不透明等。 经监管部门调查,这些问题背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保险公司经营的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确在信息披露、宣传提示等销售环节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二是一些机构或个人编制“标准化”投诉模板,诱导投保人向保险公司退保,以牟取不当利益。 上述的第二种行为即是近期热议的“代理退保”产业链。对这类扰乱正常金融秩序、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乱象进行重拳整治,已经迫在眉睫。 银保监会此次在通知中明确向各银保监局、各财险公司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是规范贷款保证保险销售行为。各财险公司要高度重视加强贷款保证保险销售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针对投保人为个人的保险业务,要将风险防控端口前移,结合线上和线下的风险特点,制定标准化销售行为规程,实施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做好公司自身和业务合作方的销售培训、过程监督等工作,确保投保人充分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二是强化投保提示和宣传工作。各财险公司开展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时,要切实做好个人购买贷款保证保险的投保提示,在投保环节提示投保风险,要规范贷款保证保险功能作用宣传,通过官网、培训手册、宣传图文等形式,客观介绍贷款保证保险业务,阐释险种特点,说明注意事项。 三是切实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各财险公司要加强贷款保证保险销售过程的风险监测及研判,建立健全应对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妥善处置销售管理中出现的新风险新问题,并及时报告风险所在地银保监局。各银保监局要及时指导辖内财险公司做好贷款保证保险的销售管理和投保提示工作,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促进贷款保证保险高质量发展。
特斯拉8月6日在华成立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是特斯拉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负责人朱晓彤,经营范围为保险经纪业务。公司登记地址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所在地,由特斯拉汽车香港有限公司100%持股。(俞立严)
获悉,近日,银保监会向各银保监局、各财险公司下发通知,要求加强贷款保证保险销售管理及投保提示。 起因是:近期,“恶意投诉、代理退保”黑手从寿险业务延伸至财险业务,主要针对的是信用保证保险,目前已引起监管关注。表现形式为:部分投保人通过政务咨询、信访投诉等多种渠道反映贷款保证保险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投保不知情、强制投保、信息不透明等。 经监管部门调查了解,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保险公司经营的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在信息披露、宣传提示等销售环节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二是一些机构或个人编制标准化投诉模板,诱导投保人向保险公司退保,以牟取不当利益。整治此类扰乱正常金融秩序、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乱象,已经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银保监会此次在通知中明确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是规范贷款保证保险销售行为。 各财险公司要高度重视加强贷款保证保险销售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针对投保人为个人的保险业务,要将风险防控端口前移,结合线上和线下的风险特点,制定标准化销售行为规程,实施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做好公司自身和业务合作方的销售培训、过程监督等工作,确保投保人充分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二是强化投保提示和宣传工作。 各财险公司开展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时,要切实做好个人购买贷款保证保险的投保提示,在投保环节提示投保风险,要规范贷款保证保险功能作用宣传,通过官网、培训手册、宣传图文等形式,客观介绍贷款保证保险业务,阐释险种特点,说明注意事项。 据业内人士透露,针对个人贷款保证保险的投保提示,通常包括以下内容:正确认识保证保险与贷款之间的关系;全面了解保险产品,仔细签阅保险合同,严格履行合同义务;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警惕不法代理行为,合法解决保险纠纷等。 三是切实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各财险公司要加强贷款保证保险销售过程的风险监测及研判,建立健全应对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妥善处置销售管理中出现的新风险新问题,并及时报告风险所在地银保监局。 各银保监局要及时指导辖内财险公司做好贷款保证保险的销售管理和投保提示工作,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促进贷款保证保险高质量发展。
对于触碰风险“红线”的,监管部门坚持“露头就打”的思路,出手快、下手准,确保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记者获悉,为进一步规范万能险业务,昨日,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约谈了12家人身险公司的总经理和总精算师,责令整改万能险收益率低于结算利率的现象。 约谈起因是,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近日根据非现场监测情况,发现部分人身险公司万能险账户的财务收益率低于实际结算利率,存在利差损等风险隐患。 利差损,是指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据了解,今年以来,受低利率环境影响,部分保险公司纷纷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 在昨日的约谈中,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明确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责令上述12家人身险公司立即对此进行整改,根据万能险账户实际投资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实际结算利率,并于9月1日前将整改情况进行书面报告;二是要求上述12家人身险公司对保险消费者做好解释说明和相关服务工作;三是对整改不到位的人身险公司,监管部门将依法采取进一步监管措施。 两个月前,银保监会印发的《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的通知》明确,为巩固拓展乱象整治成果,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银保监会决定组织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回头看”。其中,在保险机构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要点中,通知单独列出了万能险业务。 具体来看,万能单独账户的资产未单独管理;在同一万能单独账户管理的保单未采用同一结算利率;万能账户实际结算利率未根据万能账户单独资产的实际投资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存在刚性兑付的情形;万能单独账户资产负债严重错配,对可能存在的利差损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未制定可行的应对措施等。 下一步,在坚持“保险业姓保”不动摇的行业基调下,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将进一步加强万能险非现场监测,完善万能险监管制度,加快推动万能险回归保障本源,优化人身保险产品供给,引导人身保险市场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利率敏感型行业,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必须要保持头脑清醒,避免利差损风险。应从预期管理和逆周期管理的角度,引导消费者形成对长期利率变化趋势的理性预期。这对防范长期利差损风险、增强保险业韧性建设,意义深远。 业内人士建议,为应对低利率挑战,保险公司一方面可以从负债端入手,逐步调整产品结构,降低保证回报的储蓄型产品的占比,增加非利率敏感的保险产品供给,优化利源结构和商业模式,增强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尽量去找较好的投资出口,同时辅以创新手段提升资金管理水平、降低资产组合风险。此外,管好综合风险、资产风险,尽力平衡好精算、财务、业务及投资的不同要求,加强压力测试及敏感性分析、变现能力测试,以防范偿付能力、流动性等风险。
频频“踩雷”收入下滑 信保业务路在何方 财险行业上半年经营业绩数据近期出炉。数据显示,信保业务两大险种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在保费下滑的同时,出现近百亿级别的巨额亏损。专业从事信保业务的阳光信保现身上半年亏损榜前列。分析人士称,由于市场违约率上升,信用风险事件增加,信用保证保险风险加大,部分公司信保业务“踩雷”,这成为上半年财险业的“不和谐音调”。 上半年信保业务惨淡 银保监会日前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保险业经营数据显示,财险行业共取得保费收入7217亿元,同比增长7.62%。与去年同期相比,财险行业大部分险种保费收入均实现增长,仅有保证保险、意外险、信用保险出现下滑,同比分别下降1.3%、7.57%、7.17%。 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一般是由保险公司为债务人提供信用担保的保险,通常被称为信保业务。其功能为保障出借人资金安全,将债务人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其义务时,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从上半年承保利润来看,保证保险成为财险里“最惨”的险种,亏损额高达79.43亿元。信用保险亏损额也达到16亿元。 另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7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中有21家出现亏损,其中阳光信保位列亏损榜单前列,亏损额超过3亿元。 行业“痛点”隐现 近十年,信用保证保险进入超高速发展期,保费规模从2010年的100多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00多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接近40%,远超财险业整体增速。保证保险更是一跃成为财险领域非车险第一大险种。信保业务成为不少财险公司的业务“新星”。 尤其前几年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信保业务量激增。以财险业龙头公司人保财险为例,2017年-2019年,其每年信用保证险保费收入分别为49.42亿元、115.75亿元、227.67亿元。 但业内人士同时表示,2018年起网贷平台出现违约潮后,信用保险业务风险快速聚集,风险事件开始涌现,部分保险公司“踩雷”,一些财险公司相关业务开始转盈为亏。如2019年人保财险信保承保利润骤降至-28.84亿元,平安产险、太保产险承保利润均大幅度下滑;中小险企显著承压。业务质量下降、综合成本率上升已成行业痛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指出,由于市场违约率提升,信用风险事件增加,信用保证保险风险加大,尤其是融资类信用保证保险赔付快速增长,出现较大亏损。 监管趋严 防范风险 前段时间,互联网金融平台玖富数科和人保财险因23亿元“服务费”互相起诉引起业内讨论。双方合作的业务类型便是网贷业务的信用保证保险。有业内人士表示,为避免顺周期产品在逆周期中遭遇困境,保险公司需加强风控能力,防范融资性信保业务风险高企。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部分保险公司对开展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模式和定位仍不清晰。一些保险公司开展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实际上为“通道”业务,更多是满足银行等放贷机构的合规要求,不承担实质信用风险。 今年以来,面对信保业务风险抬头,监管部门频频出手。5月,银保监会发布《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对财险公司风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6月,银保监会下发《监管提示函》,再次强调信保业务风险,要求保险公司严格执行新规,完善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提升抵御风险能力,压缩存量业务风险敝口,提高对融资性信保业务风险和自身风险管控能力。 银保监会近日发布的《推动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提出,完善融资性信用保险及融资性保证保险风险监测机制,做到行业风险总体可控、个案风险有效处置。
图片源自网络 近日,银保监会江西监管局接连发布14条行政处罚公示,处罚当事人均与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保健康”)有关。银保监会官网信息显示,这14条公告涉及的主体包括人保健康江西分公司、南昌中心支公司及12名相关员工,合计罚款90.2万元。 图片截取自银保监会官网 罚单赣银保监罚决字〔2020〕33号信息表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六十一条、《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第三十四条的相关规定,人保健康江西分公司因涉及欺骗投保人;承诺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利用保险代理人以虚构保险中介业务方式套取费用;阻碍投保人接受回访;保险销售从业人员代替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等五项问题,被银保监会江西监管局警告并罚款46万元。 此外,还有8名相关责任人分别被施以警告并处2千-3万元不等罚款。罚单显示,这8名人保健康江西分公司员工分别对上述五项问题中的1-2项负有直接责任。其员工熊波受罚金额最高,为3万元,因其利用保险代理人以虚构保险中介业务方式套取费用的违法行为负直接责任。 无独有偶,同样因利用保险代理人以虚构保险中介业务方式套取费用等原因,人保健康南昌中心支公司受警告并罚款31万元。 图片截取自银保监会官网 赣银保监罚决字〔2020〕42号显示,因承诺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利用保险代理人以虚构保险中介业务方式套取费用;未如实记录保险业务事项;唆使、诱导保险代理人进行违背诚信业务的活动,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六十一条、第一百七十条,《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第六十九条的相关规定,银保监会江西监管局对人保健康南昌中心支公司施以警告并罚款31万元的行政处罚。 同时,4位上述违规行为负责人分别被处警告并罚款1万元。 公开资料显示,人保健康成立于2005年4月8日,系国务院同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国内第一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 图片截取自中国人保2020年一季度财报 中国人保2020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人保健康核心资本为118.3亿元,同比增幅达62.3%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182%,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37%,较2019年第一季度下降33个百分点。 此外,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人保健康的股东包括:中国人保集团持股69.32%,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4.73%,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持股2.33%,德国健康保险公司持股2.22%,人保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股1.40%。 7月13日,人保健康母公司中国人保发布了保费收入公告。公告表示,2020年上半年,人保健康保费收入为221.73亿元,同比增加45.7%。 当前,人保健康的规模、保费收入等在中国人保各子公司中均垫底,但增速较高,保费收入增速为人保财险的十余倍。
近日,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共同举办的“在线大讲堂——医疗健康产业投资论坛”上,就保险如何与医疗健康产业互相促进这个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提出“优化保险保障内循环,畅通保险与大健康产业双循环”。 周延礼表示,近年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持了年均30%的高速增长,呈现出与医疗、健康管理、养老、护理等大健康产业链上下游机构融合发展的趋势。总体来看,保险机构已逐步成为健康产业的投资方、医疗服务的支付方和疾病预防管理的参与方。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在投资、健康保险服务、健康事业、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还不高,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最近,银保监会发文明确,要大力发展各类健康保险业务,推动保险机构提供覆盖人民群众生命周期、满足不同收入群体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 周延礼指出,保险在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整合健康产业链过程中,可发挥投资、支付和预防的功能。 一是保险是健康产业的重要投资者。根据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发展空间巨大。但大健康产业具有高投入、回收期长和高收益的特征,而现在保险资金平均久期为13年,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已达20.13万亿元(截至2020年6月末),保险资金的周期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等特点,可以有效支撑健康、养老等基础性建设。 近来,银保监会明确提出“引导和支持保险资金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健康、医疗和养老等上下游产业投资和服务力度,允许商业保险机构有序投资设立中西医等医疗机构和康复、照护、医养结合等健康服务机构,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保险资管公司在大类资产配置上的能力与特长,参与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等政策措施。因此,保险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投资者,将得益于政策红利支持,有市场潜力巨大优势,发展前景可期。 二是商业保险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要为参保人积累6万亿元养老保险责任准备金。 三是保险机构是疾病预防管理的重要推广者。近年来,保险公司通过倡导推行广泛的健康教育、充分的健康检测、有效的健康干预等措施,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周延礼表示,商业健康保险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一环,如果这一环没有连接好,将极大制约保险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在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方面存在严重短板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商业健康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体系支出中占比偏低;商业健康保险仍面临着谱系狭窄,渗透率低,规模狭小,结构失衡等问题;保险对接大健康产业效率低、成本高,“数据孤岛”问题突出。 在周延礼看来,上海保险交易所将逐步成为优化健康保障内循环、畅通保险与大健康产业双循环的重要载体。上海保险交易所立足保险行业基础设施的定位,借鉴美国健康保险交易所的做法,将建设数字健康保险交易平台作为场内保险交易功能框架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挥交易所在要素集聚、供需对接、降本增效、价格发现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打通健康产业链条、构建场内健康交易生态圈,提供产品创新、核保核赔、交易结算、健康管理等功能服务,助力推进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人民群众保险获得感、服务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打通循环梗阻,建设大平台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丰富产品种类、完善产品谱系;二是拓展服务链条,链接多方主体建设保险交易生态圈;三是运用金融科技,打造行业性技术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