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前8个月,A股一共有228家企业实现IPO,整体募集金额超过3000亿,已超过去年全年的募资额,中国资本市场在过去十年从未出现过这么大的融资额。IPO市场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也都没有打开过这样大的上市开口,这背后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注册制的改革。 从1990年沪深交易所成立至今,中国资本市场到了而立之年,在这三十年的节点上,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变局。变的核心是什么?是注册制,成熟资本市场所运用的核心制度。 现在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经历什么呢?我给它定义为改革式的分化牛。 一、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起点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中美两国市值排名前十企业的类型和行业。截止到2020年9月3日,美股当中,市值排名靠前的企业是哪些?第一苹果,第二微软,第三亚马逊,第四谷歌,第五FaceBook,第六阿里巴巴。基本上,美股市值排名领先的企业全是科技类的公司。再看看中国的公司。排名第一是贵州茅台,第二中国工商银行,第三中国平安,第四中国建设银行,第五中国农业银行,第六中国人寿,第七中国五粮液,第八招商银行,第九中国银行,第十中国石油。基本上都是国企、央企,全都是传统的强资源垄断型的企业。通过数据对比发现,中美两 国市场当中,企业类型和结构特征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把时间再往前倒推到1971年。1971年美国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美国的硅谷开始做车库的创业文化,英特尔当年在硅谷推出了全球的第一个微处理器,如果没有这个微处理,我们现在所用的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都不会存在。 第二,1971年,纳斯达克交易所成立。其通过近五十年时间,不断地制度调整、优化,不断地发展创新,让整个资本市场能够吸引更多的科技型、创新型的创业企业实现IPO。像亚马逊刚上市的时候没有利润,能不能上市?能上市。能不能融资?能融资,为什么?就是因为美股、还有港股这些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所运用的是注册制。 为什么成熟资本市场体系中的制度是注册制?审批制、核准制为什么不行?核心在于资本市场的本质到底应该解决什么问题?任何国家的资本市场功能只应有两个核心:第一,帮助优秀的快速成长型的企业融资发展;第二,帮助市场上的投资者,实现资产配置效率最大化。 再看过去中国的资本市场,这两个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了吗?这个不用我说,大家自己心里都有一把尺。2020年之前中国A股市场仅有3700多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资源对比中国庞大的企业数量来讲,极具稀缺性。 而这其中囊括了哪些公司?有某家扇贝公司,其扇贝跑路了无数回。这简直就是侮辱中国投资者的智商。再举一个例子,某家公司,300亿的财务造假,顶格处罚了多少钱?仅仅60万。相比之下,今年,在美国资本市场有一家中概股财务造假22亿美元,最后直接要求退市。这就是两个资本市场核心的不同,在注册制的框架之下,不可能允许财务造假的公司、没有长期发展价值的公司,存在于资本市场当中。 二、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自2019年科创板落地,试点注册制,中国的资本市场便开始摒弃掉了过去的核准制,开始向成熟的资本市场看齐。2020年的3月1号,新版《证券法》正式落地,它基本上囊括了中国资本市场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 首先,新版《证券法》将拟上市企业应当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的要求改为应当具备“持续经营能力”。过去上市看的是企业能否拥有足够的盈利能力,所以才会看到2018年、2019年过会企业中,基本上全是IPO前最近一年净利润在5000万以上的企业。未来企业想上市,看重的是企业长期的成长性,企业能够实现市场化价值的能力。企业可以不赚钱,但是在IPO注册发行阶段,要有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认可你的企业,认可企业的估值,并满足注册制下市值标准的要求,这样就能够发行成功。 第二,取消了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制度。过去,中国企业上市是由证监会的发审委来审核,新版《证券法》取消了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制度,未来企业能不能上市是靠市场化来进行选择,它把审核职能交给了上交所、深交所。那么,审核权交给交易所就是不审核了吗?绝对不是不审核,而是审核的重心发生了偏移。审核的是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性。并且信息披露要简明清晰,通俗易懂,不要用一些花里胡哨的表述,说一些投资者听不懂,只有科学家能听懂的话。 第三,在注册制为核心灵魂的资本市场中,企业一定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造假的事情发生。伴随着注册制的落地,匹配着史上最严格的退市制度。如果企业财务造假,不要想着还能只顶格处罚60万,这已经成为历史,新版证券法中提升到了1000万。其次,如果未来出现严重的造假行为,中国资本市场也有可能会让你直接退市,而且如果你的企业长期没有交易量,没有流动性,也很有可能会被直接退市,这都是未来中国资本市注册制下的一些修改与完善。 三、改革式的分化牛的基点源于以下8个改革方向 中国资本市场通过深化改革,将会迎来改革式的分化牛,这个“牛”到底来源于什么?主要来源于以下八个重点趋势: 第一,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实现全面的注册制改革。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平稳运行了一年的时间,创业板注册制今年8月24日正式落地后至今,没有出现大量上市公司股价突飞猛进的暴涨暴跌。创业板运行注册制当中,市场上的投资者基本上处于惯性适应状态。因为创业板对于投资者也是有一定的门槛要求。如果在今年年底之前,创业板注册制能够实现平稳运行的话,大概率在2021年中小板也会迎来注册制改革。之后,主板的小市值股票迎来注册制的存量市场改革。再之后就是大市值股票存量市场的注册制改革。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远比科创板注册制的意义要重要很多,因为创业板涉及到了存量市场,现在才是进入了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攻坚期。 第二,上市公司的价值分化。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纽交所市场,只有前10%的股票能够持续地实现价值提升,能够逐步成为行业龙头,例如,我们今年看到市值突破2万亿的苹果,突破1.5万亿的亚马逊、微软等。相反,70%的企业是没有交易量的,是没有流动性的。再看港股市场,有时腾讯一家公司能占到港股市场交易量的20%。所以未来,注册制下的中国A股市场的资金也一定会往头部上市公司去流动,迎来上市公司的价值分化。 第三,破发进入常态化。去年年底,我们做过一个详细的统计,中概股赴美、赴港上市的公司,76%的企业都跌破了发行价。国内上市企业为什么不会破发呢?因为过去中国资本市场在核准制的框架之下,上市公司的资源是具备稀缺性的,一二级市场中是有估值价差的,企业上市是很难的,一旦上市了一定会好几个涨停板。如今,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下,上市资源将不再稀缺,那些非行业龙头、无基本面支持的上市公司,估值溢价将逐渐消失,随之出现破发的情况也将增多,成为常态化。 第四,监管严格化,退市市场化。过去的中国资本市场对于监管层面的处罚力度是太轻了,所以才造成上市公司可以闭着眼睛去造假,去欺骗市场投资者,退市没有实现市场化。但如今的注册制,可以看到处罚力度已经在加强,未来的资本市场是“零容忍”,科创板和改革后的创业板,也在运行着史上最严的退市制度,无长期价值创造能力的上市企业将被淘汰。这样有进有出的资本市场,才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保障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五,投资者机构化。成熟的资本市场当中,没有一个资本市场是散户占主流的。个人投资者占主流必然会造成个股频繁的短期投机型交易,很难是长期价值投资为主导的市场。而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数量众多且种类多样化,需要依靠机构投资者的专业研究能力来做筛选与投资。过去,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散户化的资本市场,很难靠长期资金实现资本市场长期有效的发展机制。当然,去散户化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注册制下,也将加快去散户化的进程。 第六,独角兽迎来上市潮和回归潮。蚂蚁金服准备在科创板上市,它在A股上市一定会产生带动效应和示范效应,也一定会吸纳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会带来企业长期价值化发展的效应。在中国资本市场,一旦优质的资产越来越多,毫无疑问会吸引更多优质的资金。只有资产优质了,市场的资金才会长期的稳定下来。 第七,外资机构加速入场。外资的投资机构选择参与中国资本市场进行投资,海外的企业选择在中国资本市场去融资发展,如果能够做到这点,毫无疑问,中国资本市场一定会迎来一个长期牛市,因为资产端和资金端都变得更加优质、长期、理性。 第八,资本市场逐步完善其基础制度。目前,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顶层是主板,之后是中小板,再往下是创业板和科创板,再往下是新三板,再往下是场外市场交易所,也就是四板市场。这样划分有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如果把创业板和科创板放在一个层次上,只对行业进行一定的横向划分,那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恶性竞争,而不是各版块间的良性竞争。我们看到纳斯达克市场,经历近五十年的发展,内部按企业规模大小、市值高低进行了纵向的划分,引入了做市商制度,优化市场中的交易环境。 所以,中国资本市场要做的、需要完善的基础制度依旧很多。不过,我们看到了这些都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也有道理相信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改革式分化牛的起点上。 四、企业、投资者怎样面对新的市场环境? 第一,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来讲,一定要抓住价值化发展的机遇,要让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机构来认证你企业的价值。那么,当满足注册制下市值要求并且合规时,你一定是能够发行上市成功的。中国资本市场的注册制改革,对未来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都会有影响,资金将更加看重企业长期成长的真实价值。因此企业家应注重自身公司的长期价值创造能力,并且你的价值一定要有壁垒,不可以是模仿的、复制粘贴的,资本要认可你的价值,这是我给企业家提的一个建议。 第二,对于投资者来讲,未来一定要把你研究行业和公司的颗粒度降到最低。对于一级市场投资者而言,过去做股权投资,投一个行业,就想把行业头部的一二三名全买断,押注某一个行业,而未来可能只有投资到细分行业的第一名才能让你赚到钱,因为企业价值的分化加剧,你投的第二名,可能上市后就破发,并且企业的资本价值可能一路下滑。 同样的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来讲,做投资时也是要把颗粒度降到最低,90%的时间用来研究,5%的时间用来模拟交易,最后5%你再真枪实弹地去交易,少动多看。不然,在注册制的环境之下,虽然是改革式分化牛的起点,你也可能会亏的很惨,这就是过去为什么很多散户投资者,无论是熊市也好、牛市也罢,他都赚不到钱的一个本质原因。如果你不想花时间,做真正的长期价值投资,我只有一个建议,把资金交给机构投资者,让他们去做,让他们去管,在过去资本市场当中,凭运气赚的钱,很有可能在未来注册制的环境之下凭实力输掉。 本文根据张奥平在演讲中整理
8月24日,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在深圳举行,作为A股注册制改革的第二弹,首批18只新股正式启动上市、分布广泛,主要涉及设备制造、文化艺术、医药、纺织、汽车、环保等领域。 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引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将进一步扩大其包容性,更好地发挥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支持更多优秀企业打破资金瓶颈实现长远发展。同时,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不仅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高资本市场功能的重大举措,也是资本市场增量带动存量,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的重要体现,是我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成熟化的关键一步。 我国资本市场承担着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使命,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是资本市场建设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对于资本市场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创业板注册制的引入将使其承担新的使命责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创业板市场的准入制度的放松并创新审批制度,使得市场主体能够根据“优胜劣汰”法则筛选公司,将使得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高。不仅如此,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资本市场发展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创业板也使得短期高收益策略难度提升,或使短线投机型资金逐渐退出市场,市场对于信息或预期的反应也将因此变得更加高效、理性,这将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也将成为注册制改革所带来的另一重深层次价值。 受疫情影响,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压力不断提升。创业板开始注册制改革试点,意味着注册制覆盖面地“扩容”,上市门槛会大幅度降低,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得到强化。这也将吸引市场资金向创业型企业集中,从而为实体经济输血,对稳定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经营业绩亮眼、成长性好、经营稳健的头部企业、新兴产业,在创业板注册制下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会更胜一筹,迎来快速成长,发展优势将进一步放大。然而部分盈利能力差、违约风险高、经营不稳健的劣质上市公司,由于投资交易风险高,可能会面临边缘化,在注册制更严苛的退市处理制度下,将会面临被驱逐出市的风险。不难看出,创业板改革背后的目标是培育创新、创意产业的创业企业群体成长。长期来看,未来创业板将更好地为初创科技公司服务,通过资本融资支持的方式,助力中国科技行业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注册制首批首发企业的发行市盈率在19.1倍至59.7倍之间,平均值39.3倍,中位数37.9倍,总体符合市场预期。但由于注册制的包容性,使得亏损企业也具有了上市的可能。如此背景之下,股票的定价难度更大,同时也更加市场化、专业化,这将会倒逼投资者的专业能力提升,从而保留更为成熟、理性的投资者群体。对于个人投资而言,面对的创业板当前的整体改革和变化,市场上总体股票涨跌幅的变化将逐步呈现正态分布,厚尾效应或逐步减弱,实际上将进一步加速创业板对于散户投资者的洗牌,投资一定要小心谨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当前的创业板很可能向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资本市场方向引进,那么散户投资者极有可能在创业板面临较大的风险,对于投资者最为关注的股价稳定性而言,短期高收益策略难度提升,散户或将转向机构渠道入市,尽可能规避或降低因个人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 笔者认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是科创板制度创新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借鉴参考的重要体现,将加快资本市场存量改革,完善支持创新的资本形成机制,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落地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守住风险底线,在合规管理上从严从重,保障创业板注册制高质量运行。与此同时,要及时总结评估科创板、创业板试点经验,统筹研究制定其他板块推行注册制的方案,做好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准备,提升企业上市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这也将是注册制能够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A股今年至今的IPO募资额已远超去年全年。 据 数据还显示,今年以来,A股共有13家企业已被实施退市,另有包括*ST秋林、*ST康得等13家企业已被实施暂停上市。 业内人士认为,包括注册制在内的一系列改革给市场松绑,提高了A股市场包容性和开放性,令资本市场助力实体经济的作用愈发凸显。并且,在注册制背景下,资本市场正加速市场化的优胜劣汰,将更好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科创板企业 募资1738.75亿 上一次A股IPO募资的高峰,出现在2010年,当年市场首发家数为344家,募资约4855.63亿元。彼时创业板公司成IPO主力军,融资需求旺盛。 如今,随着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实施,今年以来IPO规模显著提升。 该数据已赶上了近期机构对A股全年的IPO预期。例如在7月初,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发布报告称,在上半年A股共有118只新股上市、融资总额达1393亿元的市场背景下,2020年全年A股IPO企业数量有望超过300家,融资规模达3000亿元以上。 具体来看,在今年A股IPO企业中科创板有100家,数量占比41.67%,合计募资1738.75亿元;创业板(注册制)企业共有21家,募资211.68亿元;即合计注册制下共121家企业实现IPO,占比50.42%,合计首发募资额约为1950.43亿元,占比62.49%。 其中,今年融资规模最大的IPO亦为科创板企业——中芯国际,募资532.3亿元(绿鞋行使后),从6月1日公司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到正式鸣锣上市,该公司仅用了46天,跑出了科创板IPO新速度;在主板实现IPO的京沪高铁则以306.74亿元募资额紧随其后。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包括注册制在内的一系列改革给市场松绑,提高了A股市场包容性和开放性。一旦注册制全覆盖之后,A股市场会迎来一轮长周期的快速扩容过程。 “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和注册制改革,新《证券法》的修订、通过、实施,这是中国最近三年大跨步向前推进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市场在这三年当中突飞猛进,尤其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方面,成效非常显著。”董登新向 三大股指均稳步抬升 对于未来发行节奏,7月31日证监会在2020年系统年中工作会议中曾提到仍将“保持IPO常态化”。 据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今年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大转移,通过买基金、直接开户入市的资金流入较多。虽然今年的IPO融资量比较大,但并没有对市场造成多大影响。 在董登新看来,A股市场最缺优秀的投资标的。在注册制之下,A股市场的新股扩容在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从行业准入来看,科创板和创业板IPO的标准当中,行业门槛要求有“三创四新”的高科技含量,这样的调整既是A股市场的优化,也是满足投资者诉求的重要改革举措。因此科创板、创业板的快速扩容越来越受市场欢迎,受投资者青睐,而不会影响投资者情绪,更不会改变市场走势。 同时,有资本市场人士认为,随着注册制铺开、公司IPO上市变得相对顺畅,从严落实退市机制亦十分重要,从而进一步促进市场的新陈代谢,确保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13家企业已被实施退市,另有包括*ST秋林、*ST康得等13家企业已被实施暂停上市。 “随着注册制的稳步推进,市场供给越来越充分,价格机制将得以进一步发挥,未来股票价格越来越能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壳’不再稀有,例如那些经营困难、治理不规范的公司股价低于面值的现象也将不再罕见,因面值而退市的公司也会有所增多。对于投资者而言,炒ST、炒绩差的风险会越来越大。”经济学家宋清辉说。 资深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优胜劣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历经多年探索和改革,资本市场退市制度逐步健全,已经形成相对多元的退市指标体系和较为稳定的退市实施机制,逐步实现了退市的“常态化、法治化、市场化”,市场各方对上市公司退市的理解和共识也日益增强。未来,根据新《证券法》要求,退市相关规则将会进一步优化,切实把好资本市场出口关,将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落到实处。
摘要 【曹中铭:创业板个股呈现出投机疯狂的一面 理性投资原则不能丢】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首批18家新股闪亮登场。从上周的情形看,18家新股前两个交易日出现冲高的走势,此后即开始分化。存量股票方面,多家上市公司有精彩表现。整体而言,上周创业板运行平稳。本周二,创业板注册制第二批3家新股挂牌,虽然均触发两次临停,但股价涨幅在市场的预期之内,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波澜。(金融投资报) 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首批18家新股闪亮登场。从上周的情形看,18家新股前两个交易日出现冲高的走势,此后即开始分化。存量股票方面,多家上市公司有精彩表现。整体而言,上周创业板运行平稳。本周二,创业板注册制第二批3家新股挂牌,虽然均触发两次临停,但股价涨幅在市场的预期之内,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波澜。 由于创业板是A股市场第二个试点注册制,且同样实行差异化交易制度的板块,因而创业板新股挂牌首日的表现,往往会与科创板进行比较。创业板注册制首批挂牌企业为18家,科创板为25家,两板块新股上市首日均全线飘红,但两板块还是存在区别。无论是平均涨幅还是中位数,创业板表现均优于科创板。而且,从个股最大涨幅看,创业板新股表现更加抢眼。比如挂牌首日,创业板新股康泰医学创造了新股上市盘中最大涨幅,科创板的安集科技与之相比,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 由于从8月24日开始,创业板新股前5个交易日无涨跌幅限制,存量股票开始实行20%涨跌幅限制,导致创业板交投更加活跃,市场人气高涨。体现在成交额方面,上周创业板日均成交明显放大,即使是剔除新股后的日均成交额,也大大高于此前一周的平均水平。 在股市波动方面,新交易制度实施后也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剔除18家新股的因素,上周创业板存量股票日均振幅为创出近几周以来的高点。数据表明,在新交易制度实行前,创业板日均振幅较为平稳,新规实施后则放大明显。 无论是首批新股与科创板首批新股相比,还是存量股票与原来相比,创业板市场所发生的变化都是不容置疑的。个中原因,主要表现为科创板准入门槛较高,50万元的门槛,客观上将绝大多数投资者挡在了门外。参与人数相对有限,对于科创板新股的表现无形中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创业板门槛较低,即使目前有10万元的门槛,但原来的老股民其实是不受这个限制的。而且,创业板自10年前开市之后,一直受到市场资金的重点关注。不仅在市场上制造了强烈的财富效应,而且,创业板的走势,往往会有市场风向标式的意义,像上一轮“疯牛”行情即是如此。创业板指数在2012年12月份即见底回升,而沪深大盘则明显滞后。较好的投资者基础,是创业板市场表现不俗的最根本性的原因。 注册制背景下,实行差异化交易制度的创业板首周运行平稳,并不意味着其中就没有任何的瑕疵。实行差异化交易制度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新股无涨跌幅限制,存量股票实行20%涨跌幅限制,既放大了收益,也放大了风险。与此同时,也导致市场投机行为猖獗。康泰医学超过29倍的涨幅,毫无疑问是市场投机疯狂的结果。而疯狂投机的背后,往往意味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不仅如此,创业板个股不仅呈现出投机疯狂的一面,个中也不无操纵股价的嫌疑。上周,深交所共对60起证券异常交易行为采取了自律监管措施,涉及盘中拉抬打压、虚假申报等异常交易情形。拉抬打压与虚假申报行为,本质上就是操纵市场的行为。而且,一周之内出现60起,仅仅从数量上看并不少,有必要引起监管部门的警惕。 此外,对于创业板股价高企的现象,也须保持一份谨慎。首批新股虽然普遍出现回调,但其涨幅并不低,股价也处于高位,其中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存量股票方面,像天山生物等个股出现飙涨,少数个股出现连续涨停的现象,都隐藏着一定的风险。个人以为,注册制背景下的创业板,理性投资的原则不能丢。
健康元公告,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相关药品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品为公司自主研发产品。异丙托溴铵为抗胆碱能药物,具有较强的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作用,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耐量,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改善睡眠及生活质量,是治疗COPD的主要药物之一。异丙托溴铵与吸入性β受体激动剂合用,广泛用于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目前,公司已完成本品投产前的准备工作,取得药物注册批件后即可进行生产和销售。
带着观点看商业。超级观点,来自新商业践行者的前沿观察。 口述 | 张奥平,如是资本董事总经理、如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核心要点: 1、中美两国市场当中,企业类型和结构特征完全不一样。 2、有某家扇贝的公司,跑了无数回的路,这简直就是侮辱中国投资者的智商。 3、做投资的时候也是要把颗粒度降到最低,少动多看。不然,在牛市你也可能会亏。 2020年8月,一共有59家企业实现IPO,1-8月,整体募集金额超过三千亿,中国资本市场在过去十年基本上没有这么大的融资额出现,也包括从2013年A股IPO停摆,2014年再重新的恢复IPO之后,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都没有打开这样大的开口,这是因为注册制的改革。 从1990年沪深交易所成立至今,中国资本市场到了而立之年,在三十年这个节点,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变局。 现在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经历什么?我给它定义为改革式的分化牛。 三十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起点是什么?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中美两国市值排名前十的企业的类型和行业。截止到2020年7月,美股当中,市值排名靠前的企业是哪些?第一苹果,第二微软,第三亚马逊,第四谷歌,第五facebook,第六阿里巴巴。基本上,美股市值排名领先的企业全是科技类的公司。再看看中国的公司。排名第一是贵州茅台,第二中国工商银行,第三中国平安,第四中国建设银行,第五中国农业银行,第六中国银行,第七中国招商银行,第八中国人寿,第九五粮液,第十中国石油。基本上都是国企、央企,全都是强资源垄断型的企业。通过数据对比发现,中美两国市场当中,企业类型和结构特征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把时间再往前倒推到1971年。1971年发生了两件事: 一、美国的硅谷开始做车库的创业文化,英特尔当年在硅谷推出了全球的第一个微处理器。 二、1971年,纳斯达克交易所成立。纳斯达克交易所通过五十年时间,不断地制度优化,制度调整,不断地发展创新,让整个资本市场能够吸引更多的科技型的、创新型的小微创业企业实现IPO。像亚马逊刚上市的时候没有利润,能不能上?能上。能不能融资?能融资,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香港这些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的制度当中,它所运用的是注册制。 为什么成熟资本市场体系中的制度是注册制?审批制、核准制为什么不行?核心在于资本市场的本质到底应该解决什么问题?资本市场只应有两个核心。第一,帮助优秀的快速成长型的企业融资发展;第二,帮助市场上的投资者,实现资产配置效率最大化。 再看过去中国的资本市场,这两个功能发挥得完善了吗?这个不用我说,大家自己心里都有把尺。2020年之前有3700多家上市公司,这3700多家公司囊括了哪些公司?有某家扇贝的公司,跑了无数回的路。这简直就是侮辱中国投资者的智商。再举一个例子,某家公司,300亿的财务造假,顶格处罚多少钱?60万。相比之下,今年,在美国资本市场有一家中概股财务造假22亿,最后直接要求退市。这就是两个资本市场核心的不同,在注册制的框架之下,不可能允许财务造假的公司,没有长期发展价值的公司还存在在资本市场当中。 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摒弃掉了过去的这些制度。 2020年的3月1号,新版《证券法》的落地,新版《证券法》基本上囊括了中国资本市场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 首先,新版《证券法》将企业持续的盈利能力改变为企业持续的经营能力。过去上市看的是企业能否赚钱,所以才会看到2018年、2019年过会企业,基本上全是IPO最后一年的利润在5000万以上的企业。未来企业想上市,看重的是企业长期的成长性,企业能够实现市场化价值的能力。企业可以不赚钱,但是在IPO注册发行的阶段,要有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认可你的企业,认可企业值注册制下市值的标准要求,这样就能够发行成功。 第二,取消了发审审核委员会的制度。过去,中国企业上市是由证监会的发审委来审核,新版《证券法》取消了发审审核委员会的制度,未来企业能不能上市是靠市场化来进行选择,它把审核职能交给了上交所、深交所。交给交易所就是不审核了吗?绝对不是不审核,而是审核的重心发生了偏移。审核的是企业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只要企业信息披露能够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并且后面还有两句话很有意思,简明清晰,通俗易懂。所以,企业在信息披露的时候不要再用一些花里胡哨的表述,说一些投资者听不懂,只有科学家能听懂的话。 第三,在注册制为核心灵魂的资本市场中,企业一定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造假的事情发生。伴随着注册制的落地,匹配着史上最严格的退市制度。如果企业财务造假,不要想着还能顶格处罚60万到头了,绝对不可能了。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很有可能会让你直接退市,而且你的企业如果没有交易量,没有流动性,也很有可能会被直接退市,这都是中国资本市场一个核心的制度体系。所以,在未来的中国资本市场,你再去炒壳,没有这个机会了。 通过以下8个改革方向,能看到改革式的分化牛的基点 中国资本市场通过深化改革,将会迎来改革式的分化牛,这个“牛”到底来源于什么?有八个重点方向的改革。 首先,要实现全面的注册制改革。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平稳运行了一年的时间,创业板运行注册制大概过去了一周时间,没有出现大量上市公司股价的突飞猛进的暴涨暴跌。创业板运行注册制当中,市场上的投资者基本上处于惯性适应状态。因为创业板对于投资者也是有一定的门槛要求。如果在今年年底之前,创业板注册制能够实现平稳运行的话,大概率在2021年中小板也会迎来注册制改革。之后,主板的小市值的股票迎来注册制的存量市场改革。再之后就是大市值股票存量市场注册制的改革。创业板注册制的改革远比科创板注册制改革的意义要重要得很多,因为创业板涉及到了存量市场,现在才是进入了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攻坚期。 第二,上市公司的价值分化。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纽交所市场,只有前10%的股票能够持续地实现价值的提升,能够逐步成为行业龙头,例如,我们今年看到市值突破两万亿的苹果。相反,70%的企业是没有交易量的,是没有流动性的。再看看港股市场,有时腾讯一家公司能占到港股市场交易量的50%,所以未来的资金一定会往头部去流动的,迎来上市公司的价值分化。 第三,破发进入常态化。去年年底,我们做过一个详细的统计,中概股赴美、赴港上市的公司,76%的企业都跌破了发行价。国内上市企业为什么不会破发呢?因为过去中国资本市场在核准制的框架之下,上市公司的资源是具备稀缺性的,一二级市场中是有估值价差的,企业上市是很难的,一旦上市了一定会好几个涨停版。 第四,监管严格化,退市市场化。过去的中国资本市场对于监管层面的处罚制度太轻了,所以才造成上市公司可以闭着眼睛去造假,去欺骗市场投资者,退市没有实现市场化,但从注册制的运行来看,处罚力度已经在加强,科创板和改革后的创业板,也在运行着史上最严的退市制度。 第五,投资者的机构化。成熟的资本市场当中,没有一个资本市场是散户占主流的。个人投资者占主流必然会造成个股的频繁短期投机型交易,很难是长期价值投资为主导的市场,而机构投资者拥有专业的团队去研究筛选。过去,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散户化的资本市场,很难靠长期资金实现资本市场长期有效的发展机制。 第六,独角兽迎来上市潮和回归潮。蚂蚁金服准备到科创板上市,一定会产生带动效应和示范效应,而且蚂蚁金服在科创板上市,一定也会吸纳更多的资金融资,也会带来企业长期价值化发展的效应。在中国资本市场,一旦优质的资产越来越多,毫无疑问会吸引更多优质的资金。只有资产优质了,市场的资金才会长期稳定下来。 第七,外资机构加速入场。外资的投资机构选择参与中国资本市场进行投资,海外的企业选择在中国资本市场去融资发展,如果能够做到这点,毫无疑问,中国资本市场一定会迎来一个长期牛市的,因为资产端和资金端都变得更加优质、长期理性。 第八,资本市场逐步完善其基础制度。目前,中国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顶层主板,之后是中小板,再往下是创业板和科创板,再往下是新三板,再往下是场外市场交易所。这样划分有个核心的问题是,如果把创业板和科创板放在一个层次上,只对行业进行一定的横向划分,那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恶性竞争,而不是交易所间的良性竞争。我们看到纳斯达克市场,经历近五十年的发展,内部按企业规模大小、市值高低进行了纵向的划分,引入了做市商制度,优化市场中的交易环境。 所以,中国资本市场要做的,需要完善的基础制度依旧很多。不过,我们看到了这些都在像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也有道理相信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改革式分化牛的起点上。 企业、投资者怎样面对新的市场状态?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首先对于企业来讲,一定要抓住价值化发展的机遇,要让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机构来认证你企业的价值,哪怕你不融资,但是投资机构还追着你投,认可你企业的估值,那么,当满足注册制下市值要求时,你一定是能够发行上市成功的。企业IPO注册制,对未来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都会有变化,资金更加看重企业长期成长的真实价值,这是我给企业家提的一个的建议。 第二,对于投资者来讲,未来一定要把你研究行业和股票的颗粒度降到最低,一定要细致地去研究个股。过去做股权投资,投一个行业,就想把行业头部一二三全买断,押注某一个行业,而未来可能只有投资到细分行业的第一名才能让你赚到钱,因为企业价值的分化加剧,你投的第二名,可能上市后就破发,并且资本价值可能一路下滑。 同样的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来讲,做投资的时候也是要把颗粒度降到最低,90%的时间用来研究,5%的时间用来模拟交易,最后5%你再真枪实弹地去交易,少动多看。不然,在注册制的环境之下,虽然是改革式的分化牛的起点,你也可能会亏,这就是过去为什么很多散户投资者,无论是熊市也好、牛市也罢,他都赚不到钱的一个本质原因。如果你不想花时间,做真正的长期价值投资,我只有一个建议,把资金交给机构投资者,让他们去做,让他们去管,在过去资本市场当中,凭运气赚的钱,很有可能在未来注册制的环境之下凭实力输掉。 “超级观点”栏目现发起“特约观察员入驻”计划,邀请各赛道的创业者、大公司业务线带头人等一线的商业践行者,在这里分享你的创业体悟、干货、方法论,你的行业洞察、趋势判断,期待能听到来自最前沿的你的声音。 欢迎与我们联系,微信:cuiyandong66;邮箱:guanchayuan@36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