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Leo 来源 | 新股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迎来历史性时刻,首批18家实施注册制的新股将集体上市,与此同时,存量创业板股票的日涨跌幅限制将由10%放宽至20%。创业板股票也将在股价交易异常波动指标、退市机制、风险警示等方面也作出调整。 在首批上市的18家企业中,维康药业(300878.SZ)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早在2016年7月该公司就曾闯关IPO,不过却以终止审查告终。本次乘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东风,维康药业得以上市,成为首批18位幸运儿的一员。那么,维康药业的质地到底如何呢? 一 八款药品撑起公司营收,五款却在走下坡路 维康药业是一家以现代中药及西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药企,主要产品包括银黄滴丸、益母草软胶囊、益母草分散片、骨刺胶囊、枫蓼肠胃康分散片、人参健脾片等中成药以及罗红霉素软胶囊等西药。除医药工业外,公司还经营医药商业产品的零售连锁等流通业务作为主营业务的补充。 近三年来公司营业收入逐年增加,分别为4.07亿元、5.78亿元、6.42亿元。净利润则分别是9515.77万元、8777.67万元和1.26亿元。从主营业务来看,公司的业务主要以中成药为主。2019年公司中成药贡献的营收占60%以上,西药占营业收入15.3%,比例逐年下降,医药商业占据18.28%。 图表一:维康药业各业务占营业收入比例 数据来源:同花顺,整理 从产品端来看,公司只有8款药品,其中5款药品2019年销量处于下滑状态。且所有药品中仅有2款是西药,这可数的几款药品构成了公司整个中成药加西药的产品结构。 图表二:维康药业各药品营业收入 数据来源:同花顺,整理 贡献营业收入最大的银黄滴丸是公司最核心的产品,在整体行业竞争中也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达到了25.93%。但银黄滴丸为通用标准类药品,可替代性较强,未来医保政策改变将会对该产品造成较大影响。而公司第二大产品罗红霉素软胶囊却在行业内占据15.8%的市场份额,在市场主要厂家中排名第二,从历史趋势来看正逐年下降。 图表三:银黄滴丸、罗红霉素软胶囊的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招股书,整理 此外,益母草软胶囊、益母草分散片在行业内竞争又非常激烈,公立医院端的销售情况稍微乐观,2018年较2017年销售额稍有下降。但城市零售药店端下降幅度却非常惊人,2017年较2016年销售额下降了超过五成,2018年再次下降31.86%。由此来看,公司的药品销售情况自上市之后很可能会快速走下坡路。 图表四:益母草软胶囊、益母草分散片的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招股书,整理 二 创业板新规下,上市首日盈利空间更大 今日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0.15%,深证成指涨1.40%,创业板指涨1.98%。创业板注册制18只新股上市全部上涨,十支股票涨幅超100%,康泰医学盘中最高涨超28倍,可见市场对于创业板改革的表现出非常乐观的态度。 维康药业本次发行价格为41.34元每股,对应的市盈率为30.51倍。截至收盘上涨96.03%,收于81.04元每股,盘中最高达到84.77元每股,最低触及63.10元每股。以收盘价计算,维康药业总市值达到65.19亿元人民币,市盈率为56.15倍。 图表五:维康药业股价走势图 数据来源:同花顺,整理 早在维康药业提交上市申请之初,就对该公司进行了覆盖。上市前夕,打新直播间也对维康药业进行了详细讲解。打新直播间中我们提到,维康药业的发行价相对同行业可比公司较低,在不明确市场的创业版改革后新规的情况下依旧具备套利空间。 图表六:打新直播间估值分析 数据来源:勾股大数据 从今日的股价走势来看,若是低位买入,依旧存在超过20%盈利空间。若是买入康泰医学,盈利空间将会更大。由此可见,创业板改革之后,新股的投资空间以及灵活度都变得比之间更大,若是市场认知存在分歧导致股价偏离合理估值,那么套利收益将非常可观。 当然,创业板改革放大了新股的波动以及涨跌幅限制,在充当放大镜的同时,也在充当照妖镜。公司在利空消息出现时,相关公司的股价将会比改革前更快下跌,这时新制度将化身为照妖镜。维康药业能否在后市继续走强,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8月24日晚,上市不满两个月的甘李药业(603087)发布半年报,这家被称为“药中茅台”的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07亿元,同比增长25.93%;净利润3.08亿元,同比增长14.92%。 在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下,大部分行业的海外市场都出现萎缩局面,而甘李药业的海外产品销售却出现大幅增长,国外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约2.8倍。 海外市场不降反增 上半年,甘李药业多个新产品取得进展。新品门冬胰岛素在报告期内成功获得了上市销售批文,另外,公司新药GLR2007在美国一期临床试验的病人入组也正式开始。公司三个主打产品:甘精胰岛素、赖脯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在欧美的关键性一期临床都顺利完成,且甘精三期临床现处于收尾阶段。开发团队与欧美合作伙伴山德士全面开展合作,准备欧美申报工作,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在研发投入上,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项目累计投入2.3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03%。 甘李药业表示,公司持续大力发展糖尿病相关新产品管线,若干新型降糖产品的研发如期推进。同时在其他领域,如肿瘤、免疫疗法、细胞疗法的药品开发也正常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冠疫情下,公司的海外市场业务不减反增。2020年上半年,公司国外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原料药出口收入、医疗器械出口收入)为2683.46万元,较同期增长279.85%。 甘李药业对此解释称:“由于各国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响,海外客户积极备货,因此增加了国际订单,尤其一些国家的合作伙伴完成新厂认证后,开始大批量订货,提高了上半年海外业务的收入。” 胰岛素市场广阔 糖尿病是21世纪全球增长最快的疾病之一。根据2019IDF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4.63亿人患有糖尿病;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预计将达到5.78亿,到2045年将达到7亿。 同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病情不可逆并且后期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大量的糖尿病患者以及糖尿病的特性催生出庞大的糖尿病药物市场。胰岛素作为控制糖尿病最重要的手段,高患病率、低渗透率,使得胰岛素市场规模将保持持续增长。 近年来,国内糖尿病患病率呈逐渐攀升趋势。但是,胰岛素治疗普及率低。据IDF统计,国内仅有2%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类药物控制血糖,而这一比例在美国约为30%。 同时,糖尿病药物的生产研发门槛较高,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降糖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且研发周期较长;其生产需要符合严格的技术标准,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较高。目前,该行业的主流厂商是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阿斯利康等欧美发达国家药企。中国则正处于从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创仿结合的战略性转轨阶段,与大型跨国制药企业仍存在差距。
近日,第三轮全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拟中选结果正式公布,本轮集采共涉及56个品种,其中55个品种成功中标,拉米夫定流标,外企原研品种仅有三个品种中标,国内企业成为主导。罗欣药业在本轮集采中表现良好,共两个品种中标,分别是盐酸氨溴索片和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盐酸氨溴索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祛痰药,公司拥有120万吨的氨溴索原料药产能,在成本控制方面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此次报价结果也较为理想,根据医药魔方统计,本轮集采氨溴索口服常释剂型共有6家企业参与报价,最后仅有罗欣药业、仟源医药、上海医药等3家企业中标,其中罗欣药业以最低价中标,首年约定采购量1.11亿片,占本次集采约定总量的43%。 奥美拉唑口服常释剂型共5家企业参与报价,最终仅有罗欣药业和长江健康中标,两家企业分别获得约定采购量(按10mg计)的66%和34%,罗欣药业10mg规格报价0.12元/粒,长江健康20mg规格报价0.15元/粒,罗欣药业以相对更高的可比价格,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凸显公司在消化领域的产能和成本优势。 未来可以预见带量采购将成为仿制药的常规销售模式,拥有原料药产能、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将更具有竞争优势。罗欣药业在呼吸、消化、抗生素等领域深耕多年,多数品种拥有原料药产能,同时全面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注射用兰索拉唑等10余个品种已经完成一致性评价申报,在未来仿制药竞争中有望占得先机。 除自身仿制药品种外,公司在高端制剂、创新药等领域布局也不断丰富,在呼吸制剂领域和印度阿拉宾度在成都设立了合资公司,引进13个雾化吸入产品,消化领域新药LXI-15028目前国内已基本完成III期临床试验,普卡那肽准备启动III期临床。另外还有LX-039、LXI-15029、LXSH-ND001等多个抗肿瘤产品处于临床阶段,公司创新产品开始发力,仿创结合布局已经形成。
长春高新(000661)8月19日晚披露2020年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17亿元,同比增加15.48%;净利润13.1亿元,同比增长80.27%;基本每股收益3.24元。 长春高新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大增80%,主要是因为控股骨干医药企业收入增长;公司2019年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公司于2019年11月完成了对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9.5%少数股东股权的收购,因此公司自2019年11月起按持股比例99.5%合并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报表。 半年报显示,金赛药业实现营业收入25.35亿元,实现营业利润13.42亿元,实现净利润11.2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长春高新在2016年曾经筹划将金赛药业新三板挂牌。2016年12月13日,深交所向长春高新下发关注函,要求长春高新说明子公司金赛药业在新三板挂牌转让是否涉及公司的核心业务和资产,是否损害上市公司的独立上市地位和持续盈利能力;长春高新与金赛药业是否存在持续性交易,双方高管是否存在交叉任职,是否能保持各自资产和财务独立等。 之后,由于监管政策及证券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2017年3月30日公司召开了第八届董事会2017年第一次临时会议,审议通过了《撤销2016年度股东大会的议案》。 2019年,长春高新实施并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向金磊、林殿海发行股份及可转换债券购买其持有的金赛药业29.5%股权。 而就在今年6月11日晚,长春高新曾公告,拟将其子公司百克生物分拆至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本次分拆完成后,长春高新股权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且仍拥有对百克生物的控股权。 天眼查数据显示,百克生物是由长春高新出资建立的集新药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自2004年3月4日成立以来,百克生物始终专注于人用生物疫苗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主要产品为水痘疫苗和人用狂犬病疫苗。 按照长春高新之前的说法,百克生物上市有助于其持续增强生产与研发能力,提升技术与创新实力,保留并吸引高水平人才,满足未来战略布局与发展需要。 通过本次分拆,长春高新将更加专注于基因工程药物、中成药以及房地产业务;百克生物将依托上交所科创板平台独立融资,促进自身人用生物疫苗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的发展。本次分拆将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市值,增强公司及所属子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从长春高新前十大股东情况看,中央汇金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分别是长春高新第4和第5大股东,排名第6和第10的均是社保基金,分别是全国社保基金一一八组合、全国社保基金一零一组合、全国社保基金一零四组合、全国社保基金一一四组合和全国社保基金一一六组合。
新冠疫情下,越来越多的药企进入人们的视野,无论在仿制药领域,还是在中成药领域,国内的药企均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恒瑞医药(行情600276,诊股)、广药、修正、华润这些老字号药企更是做了不少贡献,但其实这些都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药企,唯一一个能配得上这个称号的,是一家靠板蓝根发家的企业:扬子江药业。 1、连续多年稳居行业冠军地位,2020年仍然稳中求进 扬子江药业在中国医药(行情600056,诊股)工业百强榜连续四年稳居榜首,但却一直没有公布上市计划。早在2017年的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扬子江”就以302.67亿元的品牌价值、940分品牌强度,荣获医药健康板块品牌强度冠军。 根据媒体数据显示,2017年扬子江药业集团产值、销售双双突破7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18.65%。在2018年,累计实现产值、销售、利税同比分别增长14.69%、14.95%和17.66%,业绩超出预期,跑赢行业平均增幅。而在2020年,有媒体预测销售额将超过800亿,这样看来扬子江近几年的发展都是稳步上升。 2、22岁创业千里迢迢带回菌种,甲肝带来机遇获400万大单 扬子江药业的创始人叫徐镜人,在1966年,22岁的徐镜人在老家扬州泰兴开了一个小作坊式的小型药厂。由于规模小、工人少、技术落后,当时的徐镜人特地跑去河南安阳制药厂去学习,最终带回来了菌种。1971年,徐镜人更名企业为扬子江药业,企业的规模也壮大了不少。 1988年是公司转折的重要一年,面对上海爆发的甲型肝炎,只有板蓝根可以快速治疗,整个市面上的板蓝根一抢而空。在这样的情况下,徐镜人接到了400万袋板蓝根的大订单。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徐镜人和药厂的工人一起加班加点,连春节都是在工厂度过。虽然还差15万袋没有完成,但徐镜人却被人们尊称为“板蓝根大王”。 3、上世纪末跻身行业前列,特殊销售体系助其销售突破百亿 从1996年起,扬子江开始在中国的制药行业显山露水:1996年起成为江苏省综合效益第一名的医药企业,1997年起跻身中国医药行业的前5名。从2004年起,扬子江药业更以逾80亿元的销售额成为中国制药行业的销售冠军。2005年,扬子江以102亿元的收入蝉联制药行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冠军,而且是国内制药行业唯一的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的企业。 尽管已在医药行业取得了如此卓然的业绩,但徐镜人却相当的低调。在他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发表的关于“医药体制改革下中国本土药企的发展”的演讲中,他所说的也只有寥寥数语,所谈也是以行业为主,很少涉及扬子江自身。整个发言过程中,他甚至很少抬头。但徐镜人的低调却并没有妨碍扬子江这两年的高歌猛进,而它的销售体系是它成功的关键。 4、经验超30年却未上市,扬子江药业更想推动中国制药发展 扬子江是‘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原则贯彻的最为彻底的医药公司,而业务员从销售中得到的回报也是远高于行业水平。但扬子江对业务员的监管也是最严格,大部分的业务员直接来自于泰州,上岗前需要有人提供担保,离职时要审计,确保货款、药品和客户的安全。另外,扬子江的销售对象主要定位在二三级城市。这里很多外企还没有进入,但在这个市场里,药品的消费潜力很大,营销运作的成本也相对较低。 相比起其他的药企,徐镜人似乎有些“保守”,他曾对媒体表示:不合资,不上市,不兼并,不接受风险投资,不搞多元化。在他看来,跨国公司虽然可以帮助中国的医药公司提高国际水平和质量,但中国医药产业的真正的提高要靠自己,很多跨国公司到中国来的目的也仅仅是利用中国的资源。超过30年的经验,徐镜人有一套自己的发展体系,在看似“古板”的经营策略后,掩藏的是对中国医药行业的热爱与守望,更是推动中国的本土制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坚持。 5、创始人身价430亿登上百富榜,瞄准国际化扬子江药业将走得更远 根据去年胡润百富榜发布的数据显示,扬子江药业董事长徐镜人凭借430亿财富,在医药领域财富排名第八位,百富榜中排行第62位。在上半年中,扬子江药业面对疫情的冲击,也出现在了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面前。扬子江药业临难不避,向险而行,第一时间驰援武汉,并积极向医疗机构捐赠防护物资。 随之而来的是疫情为扬子江创新转型带来的新机遇。根据相关消息显示,扬子江药业在上半年中,在创新方面的研发未曾停滞不前,10多个创新药研发项目“逆向”推进,又增加了4个仿制药通过或视同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扬子江药业在近几年内,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转型,顺应市场变化,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现在,扬子江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标杆企业,并不断向世界一流药企的目标前进。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扬子江药业将瞄准国际化,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以创新成果实现更高的成就。
新冠疫情下,越来越多的药企进入人们的视野,无论在仿制药领域,还是在中成药领域,国内的药企均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恒瑞医药(600276)(行情600276)、广药、修正、华润这些老字号药企更是做了不少贡献,但其实这些都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药企,唯一一个能配得上这个称号的,是一家靠板蓝根发家的企业:扬子江药业。 1、连续多年稳居行业冠军地位,2020年仍然稳中求进 扬子江药业在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连续四年稳居榜首,但却一直没有公布上市计划。早在2017年的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扬子江”就以302.67亿元的品牌价值、940分品牌强度,荣获医药健康板块品牌强度冠军。 根据媒体数据显示,2017年扬子江药业集团产值、销售双双突破7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18.65%。在2018年,累计实现产值、销售、利税同比分别增长14.69%、14.95%和17.66%,业绩超出预期,跑赢行业平均增幅。而在2020年,有媒体预测销售额将超过800亿,这样看来扬子江近几年的发展都是稳步上升。 2、22岁创业千里迢迢带回菌种,甲肝带来机遇获400万大单 扬子江药业的创始人叫徐镜人,在1966年,22岁的徐镜人在老家扬州泰兴开了一个小作坊式的小型药厂。由于规模小、工人少、技术落后,当时的徐镜人特地跑去河南安阳制药厂去学习,最终带回来了菌种。1971年,徐镜人更名企业为扬子江药业,企业的规模也壮大了不少。 1988年是公司转折的重要一年,面对上海爆发的甲型肝炎,只有板蓝根可以快速治疗,整个市面上的板蓝根一抢而空。在这样的情况下,徐镜人接到了400万袋板蓝根的大订单。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徐镜人和药厂的工人一起加班加点,连春节都是在工厂度过。虽然还差15万袋没有完成,但徐镜人却被人们尊称为“板蓝根大王”。 3、上世纪末跻身行业前列,特殊销售体系助其销售突破百亿 从1996年起,扬子江开始在中国的制药行业显山露水:1996年起成为江苏省综合效益第一名的医药企业,1997年起跻身中国医药行业的前5名。从2004年起,扬子江药业更以逾80亿元的销售额成为中国制药行业的销售冠军。2005年,扬子江以102亿元的收入蝉联制药行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冠军,而且是国内制药行业唯一的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的企业。 尽管已在医药行业取得了如此卓然的业绩,但徐镜人却相当的低调。在他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发表的关于“医药体制改革下中国本土药企的发展”的演讲中,他所说的也只有寥寥数语,所谈也是以行业为主,很少涉及扬子江自身。整个发言过程中,他甚至很少抬头。但徐镜人的低调却并没有妨碍扬子江这两年的高歌猛进,而它的销售体系是它成功的关键。 4、经验超30年却未上市,扬子江药业更想推动中国制药发展 扬子江是‘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原则贯彻的最为彻底的医药公司,而业务员从销售中得到的回报也是远高于行业水平。但扬子江对业务员的监管也是最严格,大部分的业务员直接来自于泰州,上岗前需要有人提供担保,离职时要审计,确保货款、药品和客户的安全。另外,扬子江的销售对象主要定位在二三级城市。这里很多外企还没有进入,但在这个市场里,药品的消费潜力很大,营销运作的成本也相对较低。 相比起其他的药企,徐镜人似乎有些“保守”,他曾对媒体表示:不合资,不上市,不兼并,不接受风险投资,不搞多元化。在他看来,跨国公司虽然可以帮助中国的医药公司提高国际水平和质量,但中国医药产业的真正的提高要靠自己,很多跨国公司到中国来的目的也仅仅是利用中国的资源。超过30年的经验,徐镜人有一套自己的发展体系,在看似“古板”的经营策略后,掩藏的是对中国医药行业的热爱与守望,更是推动中国的本土制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坚持。 5、创始人身价430亿登上百富榜,瞄准国际化扬子江药业将走得更远 根据去年胡润百富榜发布的数据显示,扬子江药业董事长徐镜人凭借430亿财富,在医药领域财富排名第八位,百富榜中排行第62位。在上半年中,扬子江药业面对疫情的冲击,也出现在了老百姓面前。扬子江药业临难不避,向险而行,第一时间驰援武汉,并积极向医疗机构捐赠防护物资。 随之而来的是疫情为扬子江创新转型带来的新机遇。根据相关消息显示,扬子江药业在上半年中,在创新方面的研发未曾停滞不前,10多个创新药研发项目“逆向”推进,又增加了4个仿制药通过或视同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扬子江药业在近几年内,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转型,顺应市场变化,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现在,扬子江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标杆企业,并不断向世界一流药企的目标前进。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扬子江药业将瞄准国际化,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以创新成果实现更高的成就。
贝达药业披露半年报。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51,884,867.49元,同比增长24.9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798,418.73元,同比增长64.65%;基本每股收益0.36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