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皖仪科技”)首发上会。皖仪科技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3334万股,保荐机构为光大证券。皖仪科技本次拟募集资金2.56亿元,分别用于分析检测仪器建设项目、技术研发中心项目。 皖仪科技两年一期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低于净利润。2016年至2019年1-6月,皖仪科技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95亿元、2.84亿元、3.26亿元、1.47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3058.99万元、4924.47万元、5203.66万元、455.94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4217.22万元、1890.05万元、3247.91万元、-2135.44万元。 皖仪科技连续三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不敌营业收入。报告期内,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1.76亿元、2.61亿元、2.76亿元、1.60亿元。 皖仪科技销售费用远超研发费用。2016年至2019年1-6月,皖仪科技销售费用分别为4659.11万元、6335.43万元、7528.64万元和4142.70万元,研发费用分别为3243.68万元、3076.56万元、3541.52万元和2494.04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3.92%、22.33%、23.06%、28.10%,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6.65%、10.84%、10.85%和16.92%。 2016年至2019年6月30日,皖仪科技应收账款原值分别为6550.91万元、8627.88万元、1.12亿元和1.09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3.63%、30.41%、34.26%和73.83%。 报告期内,皖仪科技存货金额分别为6487.81万元、1.15亿元、1.19亿元和1.68亿元,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0.76%、33.32%、28.66%和37.67%。 2016年至2019年1-6月,皖仪科技综合毛利率分别为55.16%、51.24%、52.64%、55.14%,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4.43%、50.41%、51.92%、54.64%。 据财联社报道,皖仪科技环保在线检测仪器及运维在报告期内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37.19%、50.75%、60.11%和56.74%。2018年,皖仪科技该业务收入1.86亿元,市场占有率约为2.56%。 皖仪科技第一大应收账款客户被列入到经营异常名录。据环球网报道,“深圳市盖洛奇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目前是皖仪科技应收账款的第一大欠款客户,涉及欠款金额高达1170.52万元,这宗销售业务则要追溯到2017年。2018年末该公司的实缴资本仍然为零,社保缴纳人数仅为3人。不仅如此,这家客户在2018年12月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原因被列入到经营异常名目,至今未能移除。 据资本邦,2019年11月18日,合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2019年合肥市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名单的公示》,后标题改为《关于2019年合肥市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企业名单的公示》。皖仪科技也在名单之列。 2019年12月20日,上海海关官网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关于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不实行政处罚决定书(沪浦机关缉违字[2019]0459号)。皖仪科技委托上海丹田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于2018年12月6日向海关申报进口一般贸易项下货物一票,其中,第1项申报品名为不锈钢管经海关查验及审核发现,上述进口货物实际应为不锈钢丝。上述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共计人民币173395元,应纳税款共计人民币59925.31元,皖仪科技漏缴税款共计人民币6034.14元。对皖仪科技作出如下行政处罚:科处罚款人民币4800元。 中国经济网记者向皖仪科技董事会秘书办公室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分析检测仪器生产企业拟科创板上市 皖仪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环保在线监测仪器、检漏仪器、实验室分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等分析检测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提供相关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以光谱、质谱、色谱、频谱技术为基础,形成了环保在线监测仪器、检漏仪器、实验室分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等四大产品体系,产品广泛应用于环保、化工、电力、汽车制造、新能源锂电池、制冷、生物医药、科研等领域。 报告期内,皖仪科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臧牧。截至2019年12月18日,招股说明书签署日,臧牧直接持有公司5209.68万股,持股比例为52.10%。此外,臧牧通过成泽投资间接持有公司0.96%股份。臧牧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其持有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对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对公司生产经营、重大决策等具有实际的控制力。 臧牧,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72年生,男,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EMBA。1995年至1998年在中科大科技实业总公司中佳分公司任销售经理;1998年至2001年在合肥众成机电有限公司任销售经理;2001年至2014年在合肥皖仪生物有限公司任总经理;2003年至今就职于皖仪有限及皖仪科技,现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皖仪科技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3334万股,保荐机构为光大证券。皖仪科技本次拟募集资金2.56亿元,其中2.06亿元用于分析检测仪器建设项目、4937.05万元用于技术研发中心项目。 经营性现金流两年一期低于净利润 2016年至2019年1-6月,皖仪科技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95亿元、2.84亿元、3.26亿元、1.47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3058.99万元、4924.47万元、5203.66万元、455.94万元。 其中2017年度、2018年度相比上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45.69%和15.05%。 报告期,公司收入主要来自于主营业务,占比均在93%以上,主要为环保在线监测仪器、检漏仪器销售收入。 2017年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低于净利润。报告期内,公司实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4217.22万元、1890.05万元、3247.91万元、-2135.44万元。 皖仪科技连续三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不敌营业收入。报告期内,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1.76亿元、2.61亿元、2.76亿元、1.60亿元。 皖仪科技上市选择第一套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然而,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不到2018年全年净利润的一半。公司在招股书中预计,2019年1-9月,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384.85万元。 销售费用远超研发费用 皖仪科技销售费用远超研发费用,且销售费用率超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2016年至2019年1-6月,皖仪科技销售费用分别为4659.11万元、6335.43万元、7528.64万元和4142.70万元,销售费用中职工薪酬、差旅费、市场推广费和业务招待费占比合计在 90%左右。 2016年至2019年1-6月,皖仪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3243.68万元、3076.56万元、3541.52万元和2494.04万元,主要由研发人员薪酬和材料费构成,两项费用合计占研发费用的比例分别为78.76%、80.44%、77.17%和77.56%。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3.92%、22.33%、23.06%、28.10%,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6.65%、10.84%、10.85%和16.92%。 皖仪科技销售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报告期内,同行业可比公司销售费用率均值分别为15.39%、13.41%、13.13%、15.66%,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7.19%、7.07%、6.42%、7.15%。 2019年上半年末应收账款1.09亿元 2016年至2019年6月30日,皖仪科技应收账款原值分别为6550.91万元、8627.88万元、1.12亿元和1.09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3.63%、30.41%、34.26%和73.83%。 2018年,公司应收账款增长率超营业收入增长率。报告期内,应收账款增长率分别为11.64%、31.71%、29.63%、-2.70%,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4.81%、45.69%、15.05%、-54.85%。 报告期内,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3.14、3.74、3.30、1.34,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33、2.60、2.63、1.27。 公司称,尽管付款条件在合同中有明确约定,公司也按照销售回款情况对销售人员进行考核,但由于部分客户原因,应收账款实际收讫时间迟于合同约定的回款时间。 截至2019年11月30日的期后回款情况如下: 2018年,公司应收票据金额大幅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应收票据金额分别为1695.07万元、479.13万元、3370.16万元、3426.63万元。 2019年上半年末存货1.68亿元 2016年至2019年6月30日,皖仪科技存货金额分别为6487.81万元、1.15亿元、1.19亿元和1.68亿元,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0.76%、33.32%、28.66%和37.67%。 公司表示,2017年末较2016年末存货余额增加5190.40万元,增长比例77.60%,主要原因系随着营业收入规模的增长,公司库存商品、发出商品增长所致;2018年末与2017年末相比较存货余额总体变动不大;2019年6月末较2018年末存货余额增长4986.95万元,增长比例40.56%,主要原因系2019年当年度已发往客户现场暂未验收的发出商品增加,以及为满足订单生产需求已购置的原材料增加所致。 招股书提醒,公司存货余额较高、周转率较慢,若下游客户采购政策或经营情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不能按照合同约定购买公司产品,公司存货则可能面临跌价风险,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43、1.49、1.28和0.45,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存货周转率平均水平1.83、1.85、1.81、0.91。 毛利率波动大 2016年至2019年1-6月,皖仪科技综合毛利率分别为55.16%、51.24%、52.64%、55.14%,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4.43%、50.41%、51.92%、54.64%。 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相比,公司毛利率略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毛利率平均值。同行业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值分别为48.68%、48.55%、48.12%、48.23%。 核心产品市场占比仅2% 据财联社报道,皖仪科技营收占比最高业务为环保在线检测仪器及运维,不过该项业务却面临市场占有率低的处境。 根据招股书显示,环保在线检测仪器及运维在报告期内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37.19%、50.75%、60.11%和56.74%。根据此次补充披露情况,皖仪科技环保在线监测仪器及运维服务在国内竞争对手主要包括雪迪龙、先河环保、聚光科技、天瑞仪器、力合科技。2018年,皖仪科技该业务收入1.86亿元,市场占有率约为2.56%。 在另一项实验室分析仪器业务上,国内市场基本上被国际巨头垄断,报告期内除2016年外,均不足2000万元,市场占有率同样较低。检漏仪器和电子测量仪器业务目前则缺乏由权威机构发布的细分行业市场占有率或排名数据。 对于市场空间是否存在被同行业挤压、市场占有率会进一步降低的风险,皖仪科技表示通过差异化市场策略以及多年的技术积累、研发投入、市场开拓,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检漏仪器领域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产品已实现进口替代。 第一大欠款客户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据环球网报道,“深圳市盖洛奇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目前是皖仪科技应收账款的第一大欠款客户,涉及欠款金额高达1170.52万元,这宗销售业务则要追溯到2017年,当年“深圳市盖洛奇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以1812.39万元的采购金额位列皖仪科技的第一大客户;同时,截止到目前,这家客户也是皖仪科技前五大欠款客户中,唯一涉及到1年以上账龄款项的客户,相比其他主要销售客户的结算政策存在很大差异。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深圳市盖洛奇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11年,但截至到2018年末该公司的实缴资本仍然为零,社保缴纳人数仅为3人。不仅如此,这家客户在2018年12月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原因被列入到经营异常名目,至今未能移除。 针对这家存在疑点的客户,皖仪科技在回复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些销售合同中约定的验收款比例高于公司一般合同约定的收款比例,主要系合同金额较大,客户出于资金安排考虑在与公司进行商务谈判时约定。”然而,记者也发现,皖仪科技在给证监会的审核问询函回复中也提到,“深圳市盖洛奇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被归类为贸易类客户,而非直接产品的直接使用方,因此这家客户也并不是真正的支付方。 另据招股书披露的正在履行销售合同信息中,仅有与“深圳市盖洛奇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合同,是签订于2017年的,而且与此项销售业务完全相同的、正在履行的合同中,最早也是在2019年3月签订的了。对于这一宗金额也并非很大的简单销售合同,为什么在长达两年多时间里仍然未能履行完毕? 上榜合肥“困难户” 据资本邦,2019年11月18日,合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2019年合肥市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名单的公示》,后标题改为《关于2019年合肥市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企业名单的公示》。 除了四创电子、美的集团、长虹美菱、国轩高科、科大讯飞等诸多上市公司或下属企业,皖仪科技也在名单之列。 申报不实行收政处罚决定书 2019年12月20日,上海海关官网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关于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不实行政处罚决定书(沪浦机关缉违字[2019]0459号)。 决定书显示,皖仪科技委托上海丹田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于2018年12月6日向海关申报进口一般贸易项下货物一票,其中,第1项申报品名为不锈钢管,申报商品编号73065000.00(关税率13%),申报总价FOB24476美元,报关单号为224420181001090816。经海关查验及审核发现,上述进口货物实际应为不锈钢丝,商品编号应为72230000.00(关税率16%),与申报不符。 经海关核定,上述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共计人民币173395元,应纳税款共计人民币59925.31元,皖仪科技漏缴税款共计人民币6034.14元。 上述事实业已构成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八十六条第(三)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对皖仪科技作出如下行政处罚:科处罚款人民币4800元。 (责任编辑:张紫祎)
4月30日,沪深两市除少数上市公司不能按时披露年报外,3626家公司亮出2019年“成绩单”。整体看,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上升的复杂局面,A股上市公司整体呈现出稳中有增、研发投入驱动转型升级、分红金额再创新高等特点,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微观细胞,这份“成绩单”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韧劲。 此外,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增至100家,整体运行平稳,保持良好发展态势。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历时280天,从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集体上市到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再迈一步。 整体业绩稳中有增 2019年,沪深两市业绩整体稳中有增,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0.51万亿元。其中,沪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21万亿元,深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3万亿元(未包括异常巨亏的*ST盐湖)。 沪市方面,共实现净利润3.19万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九成以上公司实现盈利,共计1370余家。同时,经营质量上稳扎稳打,共实现扣非后净利润2.97万亿元,同比增长8%。八成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为正,七成以上连续3年为正;约半数同比增长,330余家连续3年实现增长。从产业结构来看,2019年,沪市实体类公司经营稳健,营收持续保持较快增长,经营业绩整体平稳,共实现营业收入28.98万亿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1.21万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沪市主板集聚了一大批优质蓝筹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作用凸显。这其中,大盘蓝筹贡献突出。上证50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19万亿元,净利润2.1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加9%、11%,占沪市整体营业收入的52%,整体利润的68%;上证180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03万亿元,净利润2.70万亿元,同比增幅均为10%,占沪市整体营业收入的70%,整体利润的85%。同样,沪市中小市值企业也表现不俗。市值500亿元以下的中小市值的公司,合计实现13.42万亿元营业收入和5227亿元的净利润,近九成公司实现盈利。 深市方面,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实现营收6.5万亿元,5.2万亿元和1.6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7%、10.3%和11.7%,均显著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的营收增速。 2019年,超过85%的深市公司实现盈利,六成公司利润同比增长,42%的公司净利润增速超过20%。2019年,深市公司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6320亿元,同比增长3.4%。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实现净利润3565.1亿元、2235.7亿元和519.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2.4%和29.1%。不规范的减值行为明显减少,2019年深市非金融类公司商誉减值总额1035.6亿元,同比下降18.5%。 研发投入驱动转型升级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应用,新动能快速成长。 沪市方面,2019年,沪市实体类公司研发投入合计约4478亿元,同比增长约14%,其中70家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超10%,480余家公司研发投入上亿元,工程建筑、汽车制造等行业研发投入居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服务行业研发投入占比居前。 这其中,有传统制造产业通过技术革新带动新旧动能转换,致力建设制造强国,也有战略新兴产业聚势赋能,带动工业经济换挡提速。 令市场关注的科创板研发投入如何?2019年科创板公司合计投入研发金额117亿元,增幅达2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2%,持续保持力度;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超过三成,较上年增长10%。19家公司在上市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分享科技成果的“稳定锚”。 深市方面,2019年深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3924.4亿元,同比增长12.8%,连续三年保持增长。研发支出超过10亿元的公司有60家,其中美的集团、中兴通讯、京东方、比亚迪等8家公司超过50亿元。高研发投入带来更多科技创新成果。2019年科创板公司合计新增专利2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100余项。 2019年深市整体平均研发强度为3.0%,其中研发强度超过10%的公司有291家,占比13.1%。战略新兴产业公司普遍重视研发投入,2019年研发投入2635.4亿元,较上年增长12.9%,平均研发强度为4.8%,超过深市平均水平。 创业板在创新驱动下展现强劲增长动力。新技术、新产业、业态、新模式企业加速向创业板聚集,目前创业板公司中,超过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八成拥有自主研发核心能力,超过七成属于战略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聚集特色突出。 深交所表示,板块设立以来,平均研发强度(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左右,不仅远高于2.2%的全社会平均研发水平,也明显高于深市3%左右的整体水平。 分红金额再创新高 近年来,上市公司积极履行企业职责,积极回报投资者正成为A股市场的优良传统。年报显示,两市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金额约1.36万亿元,再创新高。其中,沪市公司分红累计分红金额1.07万亿元,深市公司累计分红金额0.28795亿元。 具体看,沪市共有约1110家公司推出分红方案,占全部盈利公司家数的81%,整体分红比例32.4%,合计分红金额1.07万亿元。 其中,810余家公司分红比例超30%,约230家公司分红比例超过50%,工商银行的分红总额最高,达937亿元,22家公司的派现金额在100亿元以上。同时,570余家公司连续3年分红比例超30%,超90家公司连续3年分红比例超50%,稳定高比例分红的群体已经形成。这其中,除长年以现金分红回报投资者的银行及采掘业龙头企业外,其他行业中,伊利股份、大秦铁路、兖州煤业、大唐发电等公司也成为长期大比例分红的典范。 深市65.4%的公司推出现金分红预案,分红金额2879.5亿元,同比上升10.5%,股利支付率为33.6%。1272家在2017年至2019年连续分红。分红金额最高的3个行业分别是房地产、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及金融业,分别为332亿元、280.3亿元和267.6亿元。 此外,2019年深市公司股份回购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有649家公司完成回购,共有119家公司正在实施中;回购涉及金额合计739.5亿元。 科创板“满百”后再迎新机遇 4月29日,光云科技登陆科创板,就此,科创板迎来第100家上市企业。从0到100,科创板只用了188个交易日。同时,100家上市公司也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上市首年,科创板公司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共实现营业收入1471.15亿元,同比增长14%;归母净利润178.12亿元,同比增长2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158.98亿元,同比增长11%。 100家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和生物医药领域合计占比超过60%,分别为39家和25家,另外高端装备、新材料和节能环保各有15家、12家和9家。尤其高端医疗设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行业吸引了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选择科创板上市。 整体看,科创板运行以来基本平稳,符合预期。 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上市的280天后,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创业板首发注册办法》总体借鉴了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核心制度安排,充分吸收了科创板相关制度。 深交所表示,坚持创业板和其他板块错位发展,找准定位,办出特色,推动形成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市场格局,推动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市场参与者改革获得感,努力提升创业板服务国家创新战略、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是首次将增量与存量改革同步推进的资本市场重大改革涉及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本次改革充分借鉴科创板改革经验,统筹推进创业板改革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一体推进试点注册制与基础制度建设。 (责任编辑:赵金博)
在科创板上市公司满百家之际,5名“考生”集中“叩门”科创板,受理企业总数扩充至265家。 4月29日晚间,上交所披露,悦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悦康药业”)、苏州伟创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伟创电气”)、东莞市鼎通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鼎通精密”)、四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四方光电”)、腾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腾景科技”)的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拟募资金额分别为15.05亿元、3.63亿元、4.45亿元、5.7亿元和3.4亿元,合计32.23亿元。 悦康药业是以高端化学药为主导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涵盖药品研发、制造、流通销售全产业链条,具备注射液、冻干粉针剂、片剂、胶囊剂等多种剂型以及部分原料药的生产能力,产品覆盖心脑血管、消化系统、抗感染、内分泌以及抗肿瘤等12个用药领域。公司主要产品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二甲双胍制剂、注射用兰索拉唑、奥美拉唑口服制剂等2018年度均在相关市场排名前三。公司在产的首仿产品心脑血管药物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系唯一获得国产化学药物批文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 2017年至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亿元、39.83亿元、42.8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2亿元、2.68亿元、2.85亿元。本次公司拟募资15.05亿元,投向研发中心建设及创新药研发项目、固体制剂和小容量水针制剂高端生产线建设项目等。 四方光电是一家专业从事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了基于非分光红外、光散射探测、超声波等原理的气体传感技术平台,形成了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两大类产业生态、几十款不同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家电、汽车、医疗、环保、工业、能源计量等领域。 四方光电还是一名抗疫“先锋”。作为呼吸机等医疗装备配套企业,四方光电积极支持下游医疗器械企业生产医用呼吸机、制氧机等疫情防控医疗物资。截至目前,公司共计取得配套呼吸机、制氧机的氧气传感器订单8.86万个,已交付的氧气传感器约搭载于1.35万台呼吸机和3.95万台制氧机。此次公司拟募资5.7亿元,投向新建年产300万支超声波气体传感器与100万支配套仪器仪表生产等5个项目。 伟创电气一直专注于电气传动和工业控制领域,主营业务为变频器、伺服系统与运动控制器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起重、矿用设备、轨道交通、机床、压缩机等行业。本次公司拟募资3.63亿元,投向苏州二期变频器及伺服系统自动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等。 鼎通精密是一家专注于研发、生产、销售通讯连接器精密组件和汽车连接器精密组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通讯连接器组件主要应用于通信基站、服务器等超大型数据存储和交换设备,以实现信号的高速传输。产品主要面向安费诺、莫仕和中航光电等行业内知名的连接器厂商,经客户集成其他功能件后形成通讯连接器模组或连接器系统,并最终使用在华为、中兴通讯和爱立信等终端客户的产品中。本次公司拟募资4.45亿元,投向连接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腾景科技则是专业从事各类精密光学元件、光纤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光通信、光纤激光、量子信息科研等领域,其他应用领域包括生物医疗、机器视觉、3D 传感、消费类光学等。公司的多项核心技术为国内或国际领先,多款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本次公司拟募资3.4亿元,投向光电子关键与核心元器件建设项目等。 (责任编辑:李伟)
随着光云科技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交易,开板九个多月时间后,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正式达到100家。 上交所数据显示,截至4月29日收盘,10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30万亿元,流通市值为2049亿元,平均市盈率为87.45倍。科创板对于创新资源、资金、科创企业人才发展等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已上市的100家科创公司合计融资1188亿元。从已上市的100家企业来看,87家企业选择了最常规的第一套上市标准,即“市值+净利润/收入”。 从财务数据来看,上交所数据显示,2019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总体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收入利润整体实现双增长,共计实现营业收入1469.27亿元,同比增长14.21%,共计实现净利润177.31亿元,同比增长24.50%。营业收入增长率中位数为19.97%,营收10亿元以上28家,1亿至10亿元以上70家。100家科创板公司净利润中位数为0.95亿元,净利润增速的中位数为22.12%。四成公司净利润处于5000万元至1亿元区间内,五成公司净利润达到1亿元以上。 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科创板100家上市公司所属行业高度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业龙头集聚。100家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和生物医药领域合计占比超过60%,分别为39家和25家,高端装备、新材料和节能环保各有15家、12家和9家。从研发数据来看,科创板的“科创”底色鲜明。上交所数据显示,百家科创板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1.97%,平均每家拥有75项发明专利、58项实用新型专利、62项软件著作权,平均每家科创公司拥有的专利数量合计达到201项。百家科创板公司认定的核心技术人员中,拥有博士学历的共有142人,占比达到23.83%。 (责任编辑:李伟)
上交所微信号30日公布数据显示,据2019年年报,科创板公司上市首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471.15亿元,同比增长14%;归母净利润178.12亿元,同比增长25%。 资料图 中新经纬 摄 上交所称,截至2020年4月30日,百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全部披露了2019年年度报告。总体看,科创公司上市元年的首份“成绩单”符合市场预期。 2019年年报显示,科创板公司上市首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471.15亿元,同比增长14%;归母净利润178.12亿元,同比增长2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158.98亿元,同比增长1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97.08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七成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八成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增长,九成公司扣非后实现盈利。 分行业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基建”类公司,表现出较强增长势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5%、42%;受益于医疗需求持续增加,生物医药行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28%、14%;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也保持了较快增长,营收增速分别为30%、17%、6%,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5%、23%、10%。 研发方面,2019年合计投入研发金额117亿元,增幅2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2%。微芯生物、赛诺医疗研发投入占比接近50%;中微公司等11家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超过20%。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三成,平均每家超过200人,同比增长10%。 此外,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逾九成,其在IPO环节合计融资额达接近千亿元。上市后,年报显示,价值创造方面,民企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创造了科创板六成的营业收入,七成的净利润,缴纳了六成的各项税金,提供了七成的就业岗位。 分红方面,满足分红条件的公司中,已有88家提出了现金分红预案,平均分红比例达到36%,其中分红比例在30%以上的占到84%;合计拟派现金额70亿元,12家公司分红金额超过1亿元。其中,中国通号分红金额最高,合计分红21亿元。 上交所称,科创板公司也都按期披露了2020年一季度报告。数据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科创板上市公司业绩呈现分化格局。共实现营业收入261.14亿元,同比下降9%;归母净利润28.44亿元,同比增长1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合计21.99亿元,同比下降13%。 收入方面,增长和下滑的公司各占一半。利润方面,两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长超过50%,但也有近五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出现下滑,21家公司出现亏损。 行业差异也较为明显。医药行业一季度整体表现优异,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增长。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表现出较好的抗风险性,业绩总体平稳。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受疫情影响延迟复工,下游订单减少,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下降30%和24%。 (责任编辑:赵金博)
5月1日(记者林灿 实习记者朱政雪)冲刺创业板未果后,瑞联新材转战科创板。信息显示,瑞联新材于2017年7月挂牌新三板时,便尝试登陆创业板,后因实控人债权债务情况、毛利率波动、财务独立性及供应商资质等问题于2019年6月被发审委否决。今年3月,瑞联新材的科创板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并于当月末被首次问询。 公开资料显示,瑞联新材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专用有机新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单体液晶、OLED材料和创新药中间体,用于OLED终端材料、混合液晶、原料药的生产,产品的终端应用领域包括OLED显示、TFT-LCD显示和医药制剂等。 科研投入明显不及同行可比公司 瑞联新材在招股书“风险因素”中,首先提到了技术风险。瑞联新材表示,有机新材料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性行业,技术升级迭代速度快、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竞争激烈,若公司的研发创新能力跟不上终端客户的技术需求,可能会面临因行业竞争地位下降导致的业务下滑风险,影响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数据显示,2017至2019年,强力新材、濮阳惠成、万润股份和八亿时空等可比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6.39%、6.71%和7.39%。同期,瑞联新材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50%、3.27%和3.93%,大幅落后于可比公司。此外,万润股份自成立以来发明专利286项,而瑞联新材仅为27项,且自2016年至今未获得新的医药中间体相关发明专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研发人员数量上,瑞联新材远不及万润股份。2017至2019年,万润股份研发人员数分别为390人、388人和476人,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2.32%、11.94%和13.26%。同期,瑞联新材科研人数分别为123人、131人和147人,占总人数比为10.37%、9.69%和10.73%,与万润股份还存在相当差距。 有业内人士认为,若瑞联新材的科研投入长期低于同行业水平,则可适当质疑其产品技术含量、产品储备量是否如该公司所披露内容一致。另外,瑞联新材也对产品质量进行了风险提示。 对于瑞联新材研发投入和专利储备等话题,中国网财经记者致函瑞联新材,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债务压力较大 在招股书中,瑞联新材还提到了“偿债风险”。瑞联新材表示,公司生产经营规模快速扩大,为满足生产需求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较高,公司通过经营积累和银行借款方式筹集投资和经营所需资金。 此次转战科创板,瑞联新材拟募资10.52亿元,而2017年申请上市时拟募资4.35亿元,募资金额翻番有余。招股书显示,瑞联新材拟分别向OLED及其他功能材料生产项目、高端液晶显示材料生产项目、科研检测中心项目和资源无害化处理项目投入2.87亿元、3.04亿元、1.7亿元和3115万元,并投入2.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招股书内,瑞联新材提到公司融资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公司业务发展的需求,发展面临资金瓶颈。瑞联新材融资方式主要为银行借款,导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财务成本较高。 招股书显示,瑞联新材2019年负债总计5.67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8614万元,占比15.20%、短期借款为2.23亿元,占比39.41%,主要以短期借款为主,而2019年年末货币资金仅1.55亿元。可以看出,瑞联新材目前债务压力较大,且主要为短期还债压力。 瑞联新材表示,如果未来公司生产经营和财务情况出现不利变化,无法筹得资金维持贷款的正常周转,将面临一定的偿债风险。从创业板被否到闯关科创板时隔不到一年,瑞联新材IPO欲求迫切,能否成功上岸,中国网财经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畅帅帅)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季”收官,登陆科创板的100家公司也全部披露了2019年年度报告或主要经营数据。业绩稳中有升、创新成果喜人,科创板首份年度“成绩单”里有许多亮点。 4月29日光云科技挂牌,令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增至100家。在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条件下,100家公司中有3家亏损企业、1家红筹企业、1家设置特别表决权的企业,为A股市场创下了诸多“第一”。 截至4月30日,科创板公司均已披露2019年年度报告,或按要求以上市公告书的形式披露2019年主要经营数据。 上市首年,科创板公司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共实现营业收入1471.15亿元,同比增长14%;归母净利润178.12亿元,同比增长2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158.98亿元,同比增长11%。 2019年科创板公司盈利质量稳步提升,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四分之三。其中七成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八成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增长,九成公司扣非后实现盈利。 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创板“新经济”特征显著。2019年年报显示,科创板公司不约而同地呈现轻资产、毛利率和净利率高、净资产收益率高的特点。 分布于科创板主要行业的上市公司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基建”类公司表现出较强增长势头,2019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5%、42%;受益于医疗需求持续增加,生物医药行业公司两项指标分别增长28%、14%;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公司也保持了较快增长。 研发是科创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根据统计,2019年科创板公司合计投入研发金额117亿元,增幅达2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2%,持续保持力度;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超过三成,较上年增长10%。19家公司在上市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分享科技成果的“稳定锚”。 高研发投入带来更多科技创新成果。2019年科创板公司合计新增专利2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100余项。 在保持研发力度、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科创板公司也注重以“真金白银”回报投资者。满足分红条件的公司中已有88家提出现金分红预案,平均分红比例达到36%;合计拟派现金额70亿元,12家公司分红金额超过1亿元。其中,中国通号分红金额最高,合计达21亿元。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