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金融政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今年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如何?怎样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如何织密金融安全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就2021年金融领域热点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货币政策“稳”字当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2021年人民银行如何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2021年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易纲表示,在总量方面,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在结构方面,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的金融支持。同时,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巩固贷款实际利率下降成果,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疫情期间特殊的、阶段性的政策在完成使命后将退出,如何避免政策退出的叠加效应? 对此,易纲表示,中国没有采取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也没有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一直以来也没有“大水漫灌”。因此,对于中国的货币政策而言,退出问题较小。 宏观杠杆率增速预计回到基本稳定轨道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我国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新的一年,人民银行将如何平衡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 “从宏观上,要稳住宏观杠杆率。”易纲表示,2020年,疫情冲击使GDP增长率较低,使得我国宏观杠杆率,也就是总负债和GDP之比明显上升。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宏观杠杆率增速已经放慢,预计今年可以回到基本稳定的轨道。 易纲强调,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积累。要稳妥处置个体机构风险和重点领域风险,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补齐监管制度短板。风险处置过程坚持依法合规、稳妥有序。完善风险处置长效机制,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加强行为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支持好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 金融系统始终关注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发展,2020年已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 今年如何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 易纲表示,金融系统将进一步强化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型的现代金融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支持好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今年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继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个工具支持力度保持不变。继续运用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持续开展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商业银行扩大“三农”、小微企业、制造业贷款投放。鼓励银行综合评价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水平,降低对抵押担保的依赖。 ——继续发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引领作用,支持银行发行小微专项金融债券,推广供应链票据和应收账款确权,促进企业发债融资。引导市场推出更多供应链金融产品,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融资。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金融服务,保持对脱贫地区金融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大对种业发展等农业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优化风险评估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主体通过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 继续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已在2020年顺利完成,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也引起了较多关注。(下转A02版)
2021年,小微企业支持政策如何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金融机构如何加大力度、创新服务手段,帮助小微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稳定恢复? 2021年,第一份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送来了一颗“定心丸”。近期,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下发通知,决定继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至3月底,以延缓中小企业财务负担,支持小微企业恢复经营。 接下来,财税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多家银行业机构也表示,将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续贷”“首贷”的服务力度。 金融业一年让利1.5万亿元 截至2020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2020年6月提出的“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目标已经实现。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新年致辞中披露,目前,银行已累计完成对6万多亿元贷款的延期还本付息,累计发放3万多亿元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3000余万户经营主体,实现1.5万亿元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目标。 在让利目标实现后,小微企业关注的是政策还能不能延续? 2021年,第一份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送来了一颗“定心丸”。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决定,继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至3月底。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继续实施这两项工具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精神,也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中小市场主体经营恢复的基础。 在专家们看来,目前我国经济已经持续回暖,但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小微企业经营仍面临一定困难和压力,仍然需要对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唐建伟认为,从2020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来看,虽然大型和中型企业的PMI继续运行在较好的景气区间,但小型企业的PMI降幅比较大,重新跌回到荣枯线以下,说明当前小微企业复苏仍不稳定,有必要保持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复苏及整体经济恢复。 财税政策更加精准有效 中小银行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主力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小银行经营受到影响,资本金不足问题愈发凸显,这制约了其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在此情况下,进一步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迫在眉睫。 2020年12月初,广东省招标发行100亿元专项债券用于支持4家地方银行补充资本金,标志着首单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正式落地。随后,浙江、山西、广西等地支持地方银行发展转型债券也陆续出炉。 “这不仅拓宽了地方政府专项债使用范围,更有利于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金融风险,助力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龙小燕表示。 2020年7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着眼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2020年11月,国务院即批准下达用于支持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的新增专项债券额度2000亿元。 光大证券研报认为,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有助于推动中小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在国务院批准下达的2000亿元额度使用完毕后,未来仍有可能采用类似的方式为中小银行注资,并优先支持具备可持续市场化经营能力的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以增强其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进一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除了信贷服务,减税降费政策也为中小微企业送来“及时雨”。为助推复工复产、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去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包括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减免社保费和医保费等,2020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预计超过2.5万亿元。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步复苏,但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复工复产不稳定、流动资金紧张等难题,对减税降费的呼声依旧较高。 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减税降费政策。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日也表示,2021年,我国将精准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并且要持续推进减税降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专家认为,在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仍在增加的背景下,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有助于稳定企业预期、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未来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意味着政策将更加注重实施质量,更具针对性和指向性,比如重点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适当延续疫情防控期间的阶段性措施等,以缓解中小微企业现金流困难,助力实体经济复苏发展。 “续贷”“首贷”服务力度不减 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要“几家抬”形成合力。经济日报记者获悉,除了财税货币政策,2021年,监管层将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多家银行机构也表示,将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续贷”“首贷”服务力度。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在增量、扩面、降本、控险多维度平衡发展上进行积极探索。”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说,具体来看,一是在发展战略上更加重视小微业务,二是不断健全专营体制机制,三是加大产品模式的研发力度。 从监管角度看,提升金融服务小微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在于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这需要从政策上强化引导,为其设计差异化的监管政策。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银保监会已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享受优惠风险权重的单户额度上限,放宽普惠型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对小微企业“续贷”业务的风险分类作出差异化安排。 当前,小微企业对于“续贷”服务的需求仍然较为迫切。“接下来,工行将继续以实体经济为出发点、着力点,增强普惠金融供给,做好稳企业保就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中国工商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田哲说,针对小微企业反映突出的首次获得贷款难问题,工行将从三个切入点着手,持续加大“首贷”服务力度。 从具体措施来看,一是与政府部门、电商平台、龙头企业合作,批量获取“首贷”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数据,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二是与融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合作,探索风险共担机制,丰富业务办理模式,将更多“首贷户”纳入融资支持范围;三是深入开展“万家小微成长计划”等活动,提供“送上门”的“首贷”服务。 “稳企业保就业是一场持久战,金融机构在特殊时期理应给予小微企业更多金融支持。”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招行将继续强化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加大信贷资源支持力度。 截至2020年9月末,全国国标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达41.29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76万亿元,较2018年初增长92%,较各项贷款增速高52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的户数2504.45万户,较2018年初增加1236.26万户。(本报记者 陈果静 郭子源 李华林)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防止在重点行业及核心领域出现“卡脖子”问题。我国产业链锻造长板、补齐短板成当务之急,这也是银行业未来的发力点所在。 专家分析认为,金融助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着力点在于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贷款投放,尤其要增加中长期贷款占比。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普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不再走传统抵质押融资的老路,实现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 “强化科技赋能,打造数字化的产业链金融服务生态体系,或是未来金融服务产业链升级的重要方向。”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提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 “产业链升级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未来信贷资产配置方向来看,高端制造业是重点。”曾刚表示。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金融更好地支持和服务产业链升级,最重要的是要从增加制造业信贷投放着手,解决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金融支持服务制造业的总量和结构,是衡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的重要内容。应进一步找准支持服务制造业的着力点,提升金融支持服务制造业的质量和效率。”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智库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总量看,近两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成效逐步显现。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制造业贷款余额达19.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万亿元,高于此前5年的累计增量;增速11.3%,为近5年最高。 专家认为,在此基础上,银行业金融机构未来需要适度增加高端制造业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同时进一步提高中长期信贷和信用贷款比重。 “制造业企业对资金需求的特点之一是贷款需求量大、用款周期长。因此,要创新中长期信贷产品,优化制造业企业债务期限结构。要创新抵押担保新模式,以商标、专利等为授信依据,开发出更多信用贷款产品,满足中小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动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董希淼建议。 加强高端“智造”金融支持 “目前,金融对制造业的服务主要是满足以生产性融资为主的基本需求,但对核心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等支持不够。而以抵押担保为核心的传统信贷模式,对科创型制造业企业服务力不从心。”董希淼表示。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目前,金融服务产业链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支持产业链锻造长板、补齐短板,从服务对象上突出重点,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下一步要强化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金融支持,尤其是要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方面的融资需求,提高对具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强的科创型企业的服务力度。对于落后产能特别是‘两高一剩’行业,要坚决退出,将有效的金融资源用在刀刃上。当然,对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要给予适当的缓冲期。”董希淼认为。 此外,专家还强调,金融机构还要通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制造”的支持和服务。 “通过金融资源配置和引导,鼓励企业将社会责任和绿色发展纳入核心价值观,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绿色生态,推动构建由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企业等要素组成的‘绿色制造体系’。”董希淼表示。 加快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 金融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相关信贷规模要再扩大,信贷结构需再调整。而在此过程中,关键一点在于如何创新产业链金融的服务模式,不再简单走过去传统抵质押的老路。 “未来拓宽制造业贷款的投放路径,必然不应再依赖传统抵押贷款的模式。下一阶段,打造数字化产业链金融生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发展数字化的产业链金融是金融机构的重要着力点。”曾刚进一步分析称,“银行可以围绕着核心主导产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产业链金融平台的打造中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为产业链的运行提供更有效的机制。” 专家分析认为,在数字化的平台上,各方能够更高效地进行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管理。从金融角度而言,能够获取很多的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可以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做出更精准的画像,对风险的把控会更加有效,从而探索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 “在产业链金融平台上,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得到应收账款的信息,通过抓取这些数据,就可以尝试很多金融产品创新,比如通过把应收账款票据化去拓展融资来源。通过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机构可以让产业链的运行和升级更加有效。同时,对金融机构自身而言,这将是对制造业加大投放的有效渠道,进而寻找到新的业务拓展空间。”曾刚认为。 对于探索数字化产业链金融的具体路径,董希淼建议:“深化区块链技术应用,搭建制造业企业区块链平台,将基于核心企业的银行授信传递到链上企业;搭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缩短贷款审批流程,提升贸易融资效率。同时,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加大对制造业企业信息收集和风险识别、监测,提高产品匹配的精准度和风险防控的有效性。”
让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激发亿万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对于“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金融支持不可或缺。记者近日从多家银行了解到,202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继续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努力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的金融需求,尤其是把融资重点放在普惠金融、民营企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确保实体经济发展保持充足动力。 推动市场主体创新发展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信贷资源投放力度,优化信贷结构,用好信用贷款、融资担保、政策性贷款、贴息、应收账款融资、产业链融资等各类融资渠道,努力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实体经济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王刚表示。 业内专家表示,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需要发挥好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确保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投入实体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支持,信贷不仅要有量的增长,而且更要有质的提高。加快科技创新依靠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形成一批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企业。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创新发展,金融业应更加关注头部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创新型企业和引领性产业集群的融资支持力度。 “对银行业而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服务科技创新的手段与工具。在政策性金融领域,研究设立专门支持基础领域科研创新的政策性银行或基金,提供更多中长期资金支持。在商业性金融领域,坚持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快推进银行业内外部投贷联动政策落地见效,在银行系金融控股公司框架下整合旗下各类机构特长,协同完善全周期精准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王刚表示。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事关“十四五”时期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培育一批掌握高科技农业技术的市场主体。业内专家表示,未来需要探索金融支持高科技农业市场主体的有效路径,加大对林下经济、板下经济、生物种业、现代农机、智慧农业等农业科技领域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 为小微民营企业提供有效金融支持 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数量最多的市场主体,必须保护好、发展好,为经济发展厚植基础。 业内专家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因此,聚焦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仍将是银行业“十四五”时期的关键任务。 “尽管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远高于全口径贷款增速,但是从占有的信贷比重看,还低于小微企业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地位。因此,困扰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仍需要下大力气解决。”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表示。 王刚建议,未来应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单列信贷计划、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等方式保障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必要资源投入,在先行推动缓解融资难的基础上,坚持风险定价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循序渐进缓解融资贵;推动有序实现“一二五”目标,提高银行业对民营经济信贷支持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贡献的匹配度。 “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未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将线上大数据与线下数据充分整合,改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让中小微企业从银行可以获得更多信贷支持。 强化对产业链核心企业支持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金融业金融机构要抓住产业链上核心企业这一关键主体。 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遭受冲击。在这一背景下,确保我国产业链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业内专家表示,发展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产业链金融,银行业金融机构既要在全产业链金融上“布好局”,也要在产业链核心企业上“落好子”,通过产品创新、内外联动提供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向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集成化金融解决方案。 “拓展新型产业链条,探索与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方、互联网供应链平台的全产业链合作新模式,切实提高金融与供应链的协同性,有效支持产业链在稳定、完整的基础上迭代升级。”王刚表示。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是制造业的升级,未来一段时间,金融资源配置需要适度向制造业倾斜。当然,金融资源向制造业的倾斜,并不是简单的制造业贷款规模的扩张,同时也应该伴随着金融业务模式的创新。 “在产业数字化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打造数字化的产业金融或供应链金融场景,这将成为未来产业金融发展的主要路径。” 曾刚表示。
12月31日,央行网站发布行长易纲的新年致辞,易纲表示,2021年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以下为致辞全文: 我们即将告别令人难忘的2020年,敲响辞旧迎新的钟声,迎来2021年的第一缕曙光。此时此刻,北京的长安街上业已华灯初放,车水马龙。人民银行总行大楼里依旧灯火通明,紧张忙碌。全系统很多干部职工像平常一样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作岗位。在此,我向全系统干部职工及你们的家人致以新年的美好祝福,向节日期间依然坚守岗位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人民银行工作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0年,不仅艰苦卓绝,更是波澜壮阔。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金融委各项要求,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宏观调控更加科学高效,服务实体经济更加精准有力,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完成“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金融力量! 我们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疫情突如其来,央行闻令而动。2020年春节期间,人民银行货币信贷、支付结算、现金投放、国库调拨、外汇管理等许多业务条线的干部职工,放弃家人团聚,不顾自身安危,奔赴工作岗位。有的制定出台金融支持抗疫措施,让政策暖人心;有的调控抗疫资金,让保供更有力;有的开设绿色通道,让服务不断档。30条金融支持政策措施、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3000亿元低成本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复工复产再贷款再贴现……全系统上下齐心,众志成城,与全国人民一道,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货币政策目标顺利实现,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得到了金融市场和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们始终关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冷暖。受疫情影响,很多小微企业生存压力骤然增大,他们是千万个家庭的支柱,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是国计民生的重要保障。我们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力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增加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创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多措并举支持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坚定不移推动金融机构合理让利,千方百计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目前,银行已累计完成对6万多亿元贷款的延期还本付息,累计发放3万多亿元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3000余万户经营主体,实现1.5万亿元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目标。 我们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系统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深化金融改革,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认真履行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职责,金融监管协调进一步加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更加高质高效,贸易投资便利化举措持续推出,已宣布的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措施加快落地,国际交流合作亮点纷呈。在金融改革开放的引领推动下,我们在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道路上砥砺前行。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织密金融安全网;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奔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关心干部职工身心健康和青年干部的成长。“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抗疫阻击战期间,我们为抗疫一线同志们的安全担心,也时刻关注着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健康情况,要求各级分支行、各单位多方筹措防疫物资,综合施策严防死守,保护好大家的生命安全。让人欣慰的是,在疫情大考面前,人民银行系统青年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不惧风雨,勇挑重担”的勉励和期望,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让我们看到了“后浪”的力量,为你们点赞!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起点期待新力量。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建党一百周年!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 2020年12月31日
育新机、开新局。从大到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制造业发展正经历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金融业能够在这种发展和升级的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成为近年来监管部门与各行业着力探索的问题。 政策率先提供了推力和保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金融管理部门通过提升考核权重等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如,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评估中进一步提高了小微、民营企业融资和制造业融资的考核权重;银保监会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配置资源,强化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金融支持,提升服务制造业的战略层级。 金融机构挑起大梁,全力支持制造业企业。《金融时报》记者从银保监会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制造业贷款余额达19.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万亿元,高于过去5年的累计增量;增长11.3%,为近5年最高。1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2.1%,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恢复性增长有所加快,包括金融在内的各方资源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提升制造业发展“含金量” 对制造业的重视基于多重因素——有内有外,有困境所限,有产业升级之下要经历的必然阶段。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光大银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张琦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产业链中创造价值、吸纳就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环节。 目前,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部分制造业行业仍然产能过剩。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低迷。随着国家对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制造业企业订单逐步恢复,部分“两头在外”加工企业转向内销,但市场需求仍低于生产恢复的进度。 制造业企业是经济浪潮中的“大船”,是经济发展之“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制造业本身进入转型升级阶段,金融机构必须提高认识,对相应的金融服务也理应有更高的要求。 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白名单、创新各类产品、引入数字化技术……针对制造业,商业银行正在打造全方位金融方案。 “真金白银”最为实在。“作为国有大型银行,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赋予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建设银行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李洪斌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建设银行坚持以服务国家建设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这“三个能力”建设为根本遵循,将主动践行大型银行担当与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金融力量。截至2020年11月末,建设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1.4万亿元,贷款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贷款客户突破20万户,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果发挥带头示范效应,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长期贷款——为制造业“量体裁衣” 中长期贷款是银行业解决制造业融资问题的关键点。 过去,受金融服务新兴制造业能力不强、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速不高,占全部制造业贷款的比重也较低。然而,先进制造业依赖于研发创新,具有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的特征,需要的是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长期投资,对中长期贷款需求较大。同时,以短期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不仅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也导致企业必须在资产端匹配相应的流动性资产,从而限制了企业将资金投入到研发和主营业务中,造成企业长期盈利能力边际下降。 商业银行顶层设计无疑要发挥“指挥棒”作用。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建设银行出台金融支持制造业专门政策,实施差别化项目准入、抵质押管理和项目评估流程,建立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核程序,帮扶临时困难企业等,并在资源配置、定价管理、考核激励、行业研究等方面加强配套支持保障,通过研发新产品,加强对制造业技术转型升级的支持,鼓励发放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截至11月末,建设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均达到5000亿元左右,均较年初增长1000亿元左右,有力支持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光大银行要求全行在授信业务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丰富金融产品,提高中长期贷款比重,把增加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提升到全行战略高度。同时,将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额度管理、贷款定价、前置准入审批等权限下放给分行,并给予考核优惠,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先进制造业贷款项目,给予内部资金考核优惠。截至11月末,该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年初增长64.39%,制造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均超额完成全年增速任务目标。 兴业银行构建了涵盖全国民营制造业500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企业等多种类、多层次的优质制造业企业白名单,优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资产负债比例考核机制,在降低制造业客户融资成本的同时,持续深化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业务的耕耘。截至今年11月末,该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091亿元,较年初增长352亿元,增幅达47%。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三季度末,余额超6.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2万亿元,增长22.1%,比制造业贷款整体增速高近一倍。 制造业升级之下的新金融 除了“真金白银”的投入,银行还需要在技术上下功夫,急企业之所急,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之所困。 一般而言,不同规模的企业需求差异较大。大型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丰富、融资能力强,主要通过合理搭配融资产品和期限以降低成本,如有的大型优质企业通过贷款招标、整体价格谈判等方式,降低贷款成本。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由于融资渠道有限、抵质押能力较弱,在抵押物提供便利性、贷款发放时效性等方面要求较高。高端制造业企业新产品研发周期较长,初期投入巨大,对资金规模、股债资金合理配比、资金期限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 基于这些不同需求,银行创新推出了多元化产品和服务。 例如,建设银行在同业中率先制定先进制造业信贷客户选择标准,建立起“十大产业、五个维度、六项措施”的管理模式,完善信用评价机制,加大资源投入,积极服务掌握关键技术的行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细分行业领军客户。该行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要素,建立了“技术流”评价体系,将企业的“软实力”打造成融资的“硬通货”。值得一提的是,该行针对制造业企业员工数量多、住宿难的问题,充分运用新金融理念,深入推进住房租赁战略,推出“产业工人住无忧”方案,让企业员工住有所居、心有所安。 兴业银行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涵盖贷款、债券、基金、股权投资、租赁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2019年,在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购贷款的支持下,安踏集团完成对始祖鸟母公司芬兰体育用品公司亚玛芬的收购,一举成为世界第三大体育品牌公司。今年8月,该行又作为主承销商之一,以利率3.95%的价格帮助安踏体育完成2020年度3年期10亿元熊猫债发行,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据统计,截至11月末,兴业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3573亿元,投资制造业企业债券超过957亿元,融资租赁204亿元,并购融资业务投向制造业14笔、融资规模45.36亿元,并在近4年累计为制造业承销发行债券3647亿元,支持了吉利汽车、福耀玻璃、京东方等一批先进制造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激发创新活力,擦亮中国制造名片。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大中型银行业务多元性强、产品种类丰富,有更强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综合金融打包“一揽子”服务,能够降低其总体财务成本。 筑牢防风险藩篱 “在支持制造业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面对内外部更加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在存量风险和疫情影响相叠加的影响下,不断优化风险防控机制,确保资产质量稳定。”张琦强调了防风险的重要性。 “防范风险最重要的是投对方向,有保有压。”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总体而言,新增贷款规模是要增加的,但是内部有增有减。例如,对于符合产业链升级趋势、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企业,要重点支持;而对于产能过剩、发展粗放的企业,则要逐步退出。因此,未来对于制造业信贷风险的控制,最重要的是厘清信贷投放结构,加强对实体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只有真正了解了实体经济,银行才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曾刚说。 对此,建设银行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产品质量提升,压缩退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和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持续优化信贷结构,为实现制造业信贷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兴业银行则实行“有保、有控、有压”的差异化信贷政策。《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该行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适应产业升级方向的先进制造业,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领域,传统产业的产品升级换代、技术改造等经济新动能领域,以及受经济周期变动影响较小的医药、汽车、环保等弱周期产业民生消费领域,对产能过剩的产业实施总量严控。同时,进一步理顺尽调、审查、贷后管理等各业务环节的工作职责,明确分工,优化流程,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提高风险甄别能力、预警能力、计量能力、应对能力,确保资产质量稳定。 新阶段 新突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中国制造正站在新方位和新起点上,处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期。金融如何助力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也是摆在当下的重要命题。 “党中央、国务院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布局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展‘工业强基’工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控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研发投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融资支持。”张琦表示,下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以及各项政策帮助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将不断加速。光大银行将坚持“两动三化”(创新驱动、整合推动,国际化、市场化和数字化)战略思维,围绕“敏捷、科技、生态”三大战略转型,把创新驱动作为“动力系统”,推进E-SBU协同发展战略和集团联动,坚决落实好各项金融支持政策,把支持制造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做好信贷服务工作。 对此,李洪斌也表示,建设银行将继续坚守初心使命,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不断运用新金融逻辑,引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践行新金融行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可以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礁石险滩”,金融服务同样要“过关斩将”。金融与经济共生共荣,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大局和责任,又是市场和机遇。新的阶段,商业银行服务制造业必将在守正和创新中再进一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9日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四季度(总第91次)例会于12月25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今年以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前瞻性、精准性和时效性,大力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金融风险有效防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顺利完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会议指出,当前境外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内生动力增强,但也面临疫情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冲击,要加强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进一步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和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和韧性,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多种堵点,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巩固贷款实际利率水平下降成果,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和三角互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以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不急转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易纲主持,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丁学东、邹加怡、刘国强、郭树清、易会满、潘功胜、田国立、刘世锦、马骏出席会议。连维良、陈雨露、宁吉喆、刘伟因公务请假。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营业管理部、重庆营业管理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