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市财政局拨付首批专项资金1.99亿元,支持天津市新一批智能制造项目。 今年8月,市政府印发《天津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发展智能制造政策措施》,在2018年版智能制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政策聚焦、完善政策体系,以国家“卡脖子”和试点示范重大项目为核心,对拉动投资、效益明显的智能化改造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根据两年来国家和天津市打造新动能有关部署,将支持信创、5G、区块链、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打造创新应用场景,建设绿色制造体系等内容补入新政策。同时,进一步厘清政策层次,简并原有条款,确保财政资金集约、高效使用。 10月份以来,市财政局联合工信、网信、发改、科技等部门,抓紧开展新一批智能制造项目组织工作,各区、各企业踊跃申报参与,初审报送项目达1700个。经严格审核,最终确定支持项目815个,市区两级财政计划支持金额15.68亿元,其中市级8.03亿元、区级7.65亿元。 下一步,市财政局将联合主管部门紧盯项目执行和绩效管理,定期汇总分析投资完成和收益产出情况,加大智能制造政策与社会资本衔接成效,为天津市引育新动能,建设制造强市夯实产业基础。
12月24日,上海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总结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在会上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中小微企业不仅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更是激励创新、带动投资、促进消费的重要生力军,做好普惠金融服务责任重大。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出台了“沪28条”“金融支持中小微26条”“上海稳保金融18条”等一系列举措,成立了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协调机制,聚焦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复市以及稳企业保就业等重点工作,多措并举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今年3月,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银保监局印发了新一轮信贷奖补政策,拓宽了对小型微型企业信贷奖励的覆盖面(小微企业贷款口径由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及以下调整为1000万元及以下,新增支持重点行业发展、信用贷款占比、银担合作占比等企业融资便利性综合考核因素),加大对科创、外贸等重点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信贷风险补偿门槛。本次获得奖励的银行共39家,比上年度增加12家。 同时,深化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扩大参与银行范围,在前期4家银行试点的基础上新增14家银行,支持银行为中小微企业“精准画像”,加大信贷投放精度和力度。目前,18家上线银行服务的企业约2.75万家次,数据调用次数达107万次,支持企业授信金额400多亿元左右。 强化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增信支持,降低担保费率,提高担保倍数,扩大担保规模,创新推出“大数据+担保”“信保+担保”等融资方案。目前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余额近300亿元,年内增幅约50%,其中,“信保+担保”融资方案已被写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中加以全国推广。 此外,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诉求,推动银行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加强“银税互动”,推动开展“百行进万企”等系列银企对接活动等,多措并举加大支持。在沪银行认真贯彻、精准对接,切实帮扶因疫受困中小微企业,取得积极成效。 为推动上海普惠金融再上新台阶,陈鸣波要求,要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做好普惠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延续普惠小微信贷支持政策,形成多方合力,支持并服务好中小微企业发展;要精准支持,健全广覆盖、多层次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完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支持创新的功能,持续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要综合施策,继续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激励作用,强化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增信支持,深化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完善普惠金融容错机制,强化普惠金融监管评价,持续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环境。 据悉,截至11月底,上海地区小微企业融资实现了“增量扩面、提质降价”。小微贷款保持大幅增长。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约1.5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约5100亿元,较年初增长近44%,增加金额约1600亿元。首贷投小投微效果显著,今年1-11月,上海金融机构新发放首次贷款户数近8万户,其中,普惠小微首贷企业占比达97%。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大幅下降,辖内中资银行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15%(今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累计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94%),较年初下降1.53个百分点。
专家预计2021年财政赤字率可能适当降低,专项债发行规模或收缩,但财政对科技创新、经济结构优化、收入分配调整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仍会加强。减税降费应与税制改革更好结合。 2021年财政政策是否保持2020年力度?重点支持哪些方面?减税降费还有哪些政策值得期待?对于市场关注的这三大关键点,专家预计2021年财政赤字率可能适当降低,专项债发行规模或收缩,但财政对科技创新、经济结构优化、收入分配调整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仍会加强。减税降费应与税制改革更好结合。 保持适度支出强度 2020年,扩赤字、增专项债、发特别国债多管齐下,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发力保障了经济恢复性增长。专家认为,2021年财政政策依然会保持积极取向,特殊时期措施如特别国债继续发行的可能性较低。 2020年的财政赤字率目标定为3.6%以上,越过此前多年的所谓“3%红线”;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大幅提升;专项债规模扩容至3.75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展望2021年的财政政策,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因此,中央政府的赤字、债务仍需保持适当规模。不过,当前地方债规模大于中央债,不利于国家债务风险管控,地方债比重应适度降低,减轻地方压力,也降低防控债务风险整体难度。应相应考虑扩大短期国债发行。 国金证券(行情600109,诊股)首席宏观分析师边泉水表示,财政政策的积极取向依然保持不变,但预计不会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财政赤字率从2020年的3.6%以上降至3%以下,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也会降至3万亿元左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认为,要加强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地方债融资机制;优化国债和地方债券品种结构和期限结构。 把钱花在刀刃上 2020年,财政政策有力保障了在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的支出强度。在专家看来,2021年在重要领域,财政政策将加大支持力度,推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数据显示,前11个月,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公共卫生支出增长了71%,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扶贫支出分别增长9.8%、9.5%、9.2%。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是要求更好地“把钱花在刀刃上”。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日表示,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向,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支持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 李旭红预计,财政政策还将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将考虑推行以普惠性为主的税费政策。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将为企业提供更宽松的技术创新环境,防止区域性优惠政策过分突出。 结合税制改革减税降费 近年来,减税降费政策在助力企业轻装前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专家认为减税降费应与税制改革更好结合,保障财政收入可持续性。 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布减税降费措施,包含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的应急措施、帮扶受疫情影响较大困难行业的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措施等。据税务部门此前透露,2020年新推出的措施加上2019年大规模减税降费形成的翘尾减收,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2021年减税降费相关政策会突出结构性,以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税制改革也将继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税种可能有进一步完善性的改革。 刘尚希认为,2021年减税降费要更多与税制改革相结合。其中,降费要更多与社保体制改革相结合,比如在缴费制度、领取标准、养老金全国统筹、个人账户等方面予以进一步完善。减税也要结合税制改革加以推进。比如,增值税应减并档次,向中间档靠拢,为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企业所得税制度也要进一步完善,适当在税率上做一些调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要“更可持续”。李旭红说,从长远看,税收仍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只有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减税降费,放水养鱼,带来经济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性增长,才能保障财政收入可持续性。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7日讯 周四早盘,三大股指开盘涨跌不一,盘初农业股萎靡,指数下行翻绿,创指一度跌近0.8%,随后白酒、航运、券商等拉升,带动指数反弹翻红;午后继续震荡走高,临近尾盘,集体涨逾1%。盘面上,两市个股涨多跌少,涨停60多家,市场氛围回暖,赚钱效应提升。 截止收盘,沪指报3404.87点,涨1.13%;深成指报13889.87点,涨1.01%;创业板指报2785.62点,涨0.90%。 沪市成交3647.40亿元,深市成交4270.11亿元,两市合计成交7917.51亿元,较上一交易日的7009.69亿元明显放量。 从盘面上看,多数板块飘红,有色金属、券商、煤炭、数字货币、钢铁、白酒、保险、银行等板块居涨幅榜前列;农业、酒店餐饮、军工、食品加工等板块居跌幅榜前列。 【消息面】 1、近日,商务部办公厅、银保监会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给予重点外资企业金融支持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要强化金融支持稳外资作用,进一步提高金融支持政策精准性、直达性,帮助重点外资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化解融资难题。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确保外资企业同等适用1.5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项额度支持。 2、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关于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 3、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再生钢铁原料》国家标准已于近日正式发布,并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将最大限度挖掘国际和国内再生钢铁原料资源,提高铁素资源循环利用率,增加钢铁企业有效选项,一定程度上抑制对铁矿石的使用和价格的上涨。 【机构热议】 中信证券表示,配置上,顺周期主线,继续推荐基本金属、能源金属、基础化工以及家电、汽车、白酒、家居、酒店等可选消费行业。同时关注年末两条轮动副线,一是今年相对滞涨但景气向好的品种,包括出口产业链中的电子、汽车零部件和轻工,以及优质的地产蓝筹;二是年底机构博弈驱动的医药、新能源和食品饮料板块的快速轮动机会。 巨丰投顾认为,目前市场整体向好,近期的整理视之为洗盘,而洗盘之后,市场春季行情的逻辑依旧未变。近期持续上涨的板块,不建议继续跟进,而此前同板块滞涨的品种以及未有明显上行的板块,还可继续进行低吸。当前,银行股估值处于历史极低位置,随着让利实体经济担忧的减缓以及经营的回升,阶段性投资价值体现,对于此前未曾表明的标的,还可逢低进行关注。而随着市场风险偏好的不断回升,此前整体调整的科技、医药等题材股,也可逢低进行低吸,尤其是板块以及细分领域的优质龙头个股;此外,可新关注军工题材,尤其是军工新趋势以及十四五规划下军工未来较大的发展前景和需求看,或有阶段提振的表现。 A股市场板块及个股涨跌幅排行 外围市场 截至发稿时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样定调明年宏观政策。 3天后,精准政策送春风,为小微企业降“甘霖”,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将延续。 1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经济运行逐步恢复正常,但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特殊困难仍需加以帮扶。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做好政策接续和合理调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市场预期。 “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政策‘不急转弯’的具体体现。”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智库研究员董希淼称。 对于这一消息,市场并不意外。市场观点普遍认为,疫情冲击下,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政策都出台了一些非常规做法,但当前很多不确定性仍存,短期内政策还需继续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一些政策到期可以退出,但有些政策仍然应该“应延尽延”。 稳固经济复苏,阶段性政策延续 后疫情时期,政策如何持续发力,为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国常会确定,明年一季度要继续落实好原定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在此基础上适当延长政策期限,做到按市场化原则应延尽延,由银行和企业自主协商确定。对办理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且期限不少于6个月的地方法人银行,继续按贷款本金1%给予激励;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期限由今年底适当延长。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继续按贷款本金40%给予优惠资金支持。实施好和适当延长上述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帮助小微企业更好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生产经营稳定恢复。 “要看到,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稳固,小微企业还面临一定经营压力,对于小微企业应延尽延政策,有利于小微企业平稳经营,有助于更好实现‘六稳六保’。”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表示。 温彬认为,针对小微企业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在小微企业承诺稳岗就业的情况下,要继续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无还本续贷方式支持,保持其资金流稳定,防止政策断档导致小微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应定位于定向支持中小微企业的长期政策工具,更好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疫情之下,中小企业面临收入骤减、偿还银行贷款等问题,贷款展期需求最为迫切。此外,信息不对称以及抵押难等,也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 温彬表示,地方金融机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对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延期,有助于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积极性,更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占比,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更好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护航经济增长,结构性政策发力 6月1日,央行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另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进一步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持续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含金量。 其中,央行会同银保监会出台的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最长可延期至2020年6月30日;央行创设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提供40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合同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支持。 11月初,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今年前10个月,金融系统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为实体经济让利约6250亿元,通过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这两个直达工具让利大约2750亿元,两个渠道加起来共让利9000亿元。再加上通过减免服务费用、支持企业进行重组和债转股等措施,金融系统合计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完成了全年让利1.5万亿元的序时进度。预计全年可以实现1.5万亿元的让利目标。 国常会指出,今年为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政策实施取得显著效果,惠及小微企业310多万户,对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近期经济指标加速向好,我国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疫情期间出台的临时性政策措施如何调整备受关注。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此次国常会的表态来看,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认为,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目标所考虑的视角较以往更长,并非根据短期宏观经济景气度的波动而出现货币投放的“大开大合”,而是更加具有前瞻性,会基于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宏观经济的判断平滑货币投放和利率调整。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要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基调,支持实体经济仍是货币政策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维持经济恢复的内生动力。 在业内看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将成为明年主要发力点。“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也是一个结构性政策安排,突出政策的稳定连续。同时,也是针对经济增长中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的政策安排。”温彬称。 “要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导向,精准滴灌,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基础上,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确保制造业、小微企业、绿色产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获得感明显增强,首贷率、续贷率进一步提高。”董希淼说。 董希淼表示,2021年货币政策应根据经济增长、物价变化、外部环境等因素进行适时调整,实现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控通胀等多目标动态平衡。如果明年经济和社会回归正常,经济恢复情况较好,那么2020年部分临时性政策可以逐步退出,但退出过程中应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如果经济恢复情况不如预期,那么部分阶段性政策应延续更长时间,并考虑出台新的支持政策。
17日,商务部网站消息显示,日前商务部办公厅、银保监会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给予重点外资企业金融支持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加大对重点外资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强调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确保外资企业同等适用1.5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项额度支持。其中制造业关键环节外资企业和商贸服务领域经营确有困难的外资企业将获重点支持。 《通知》明确,重点外资企业包括但不限于:专用和通用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医疗设备、化工、汽车、医药等制造业关键环节外资企业,以及电子元器件、纺织服装制造等领域外资企业;批发、商务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餐饮、住宿、旅游、养老等商贸服务领域经营确有困难的外资企业。 《通知》要求,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确保外资企业同等适用1.5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项额度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保障重点外资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进出口银行5700亿元新增贷款规模可用于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外资企业,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创新丰富金融产品,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加快落实新增贷款规模,增强实施方案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外资企业给予多元化、全方位金融支持。 《通知》要求,各地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联动,及时、全面了解重点外资企业融资需求及投资经营情况。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本地外资企业协会等机构的工作联系,指导其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协助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客户识别和信贷投放能力,积极推动“银企对接”。在今年年底前至少集中组织一批(次)“银企对接”活动。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市场主体造成冲击,也给在华经营的外资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提出了“六稳”“六保”的目标,其中稳外资是重要工作之一。对外资企业来说,要坚持内外一致的原则,按照国民待遇,给予内外资同等的支持政策。 温彬指出,此次两部门专门出台支持文件,解决外资企业融资难题,并作出具体部署,旨在提高金融支持政策精准性、直达性,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帮助重点外资企业应对疫情影响。“这显示了中国坚持开放的政策方向,有助于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外资企业预期,树立在华经营的信心。” 温彬表示,随着一系列支持政策落地,将助力外资企业在华经营保持平稳,进一步巩固我国吸收外资稳中向好的态势,并助推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王文博)
12月18日,人民银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明年要着重抓好四项工作任务: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于明年的货币政策总体走向,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人民银行此次党委扩大会议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会议强调,要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持续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中枢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为贯彻落实“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的工作要求,会议强调,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做好稳企业保就业纾困政策的适当接续,继续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有效衔接。 会议还强调,要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巩固拓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成果,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压实中小银行风险处置责任。加快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围绕在贯彻落实“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等精神要求,会议提出,要支持金融科技依法规范发展,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在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方面,会议强调,要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夯实信用基础,严肃市场纪律,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 此外,会议强调,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稳步推进农信社改革。持续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推动已宣布金融开放措施切实落地,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开放条件下金融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