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6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现有90家人身险法人机构。今年1月份-11月份,人身险保费收入3.1万亿元,占保险业的74.1%,同比增长7.4%;人身险公司总资产近20万亿元,占保险业的85.5%。但我国人身保险业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最大的优势是市场潜力大。 黄洪同时表示, 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是保险业积极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也是认真落实养老金融改革相关工作部署、深化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下一步,加快推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一是加快发展专业化经营市场主体;二是扩大商业养老保险领域对外开放;三是加大养老保险产品创新;四是强化养老保险基础建设;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 此外,银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袁序成在回应近年来保险资金运用改革进展情况的提问时表示,银保监会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积极推进保险资金运用改革开放,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推动保险资金运用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从五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了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增加产品的供给。推行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的备案改革,压实机构的投资主体责任。同时,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放宽投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条件,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债转股投资计划等。 二是加大对实体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主要是取消了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限制,加大对企业股权融资的支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国债期货、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和信用保护工具,进一步提升对民营企业债券投资的意愿和能力。 三是持续加强对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硬约束。主要是建立以《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暂行办法》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督监管体系,推动行业基于负债特征进行大类资产配置,防止资产负债错配风险。 四是促进保险资管向大资管市场的融合。主要是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要求,及时修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投资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出台《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配套细则,统一保险资管产品有关规则,进一步丰富金融市场中长期投资工具。 五是支持资本市场发挥更广泛作用。完善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规则,设置差异化的监管比例,支持投资能力强的公司增加权益投资。鼓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加大设立专项产品的力度,为优质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长期资金。 袁序成进一步介绍称,在改革开放的整体推动下,保险资金运用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0年10月末,保险资金通过债券、股票和非公开市场投资为实体经济融资18万亿元。其中,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直接对接“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等项目的融资需求,产品累计登记(注册)规模达3.8万亿元。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更好地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的优势,加大对国家战略和企业的长期融资支持力度,主要从四个方面做一些工作: 一是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长期资产的供给。主要是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长期限的产品,根据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创新产品形式,丰富长期资产市场。同时,支持保险资金承接银行理财相关的存量资产,如政府出资的产业投资基金、二级资本债等,推动有关部门丰富债券市场中长期的投资品种,培育长期资产投资的交易市场。 二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主要是简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行政许可项目,推进资产支持计划注册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优化监管政策,对保险资金投资先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国家重大工程等领域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修订完善保险资金股权投资、保险私募基金政策,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多的长期资本性资金。 三是落实保险资产负债监管制度,全面提升行业风险抵抗能力。主要是进一步落实好《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暂行办法》,推动公司建立健全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进一步化解部分公司的“长钱短配”风险。同时,引导保险公司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持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坚持投资业务与风险防控水平相匹配。调整和完善监管政策,进一步增强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防止保险资金运用投机化。 四是加强关联交易资产穿透监管,维护保险资金运用安全。建立以资金流向为线索的全流程监控制度,重点监控公司治理不健全机构的关联交易和大额资金运用,防范不正当的利益输送。强化对股东股权、另类投资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运用保险资金,以及挪用、套取、侵占保险资金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12月16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银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袁序成介绍,近年来,银保监会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积极推进保险资金运用改革开放,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推动保险资金运用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了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增加产品的供给。推行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的备案改革,压实机构的投资主体责任。同时,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放宽投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条件,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债转股投资计划等。 二是加大对实体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主要是取消了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限制,加大对企业股权融资的支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国债期货、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和信用保护工具,进一步提升对民营企业债券投资的意愿和能力。 三是持续加强对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硬约束。主要是建立以《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暂行办法》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督监管体系,推动行业基于负债特征进行大类资产配置,防止资产负债错配风险。 四是促进保险资管向大资管市场的融合。主要是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要求,及时修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投资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出台《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配套细则,统一保险资管产品有关规则,进一步丰富金融市场中长期投资工具。 五是支持资本市场发挥更广泛作用。完善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规则,设置差异化的监管比例,支持投资能力强的公司增加权益投资。鼓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加大设立专项产品的力度,为优质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长期资金。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末,保险资金通过债券、股票和非公开市场投资为实体经济融资18万亿元。其中,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直接对接“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等项目的融资需求,产品累计登记(注册)规模达3.8万亿元。 袁序成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更好地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的优势,加大对国家战略和企业的长期融资支持力度。 一是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长期资产的供给。主要是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长期限的产品,根据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创新产品形式,丰富长期资产市场。同时,支持保险资金承接银行理财相关的存量资产,如政府出资的产业投资基金、二级资本债等,推动有关部门丰富债券市场中长期的投资品种,培育长期资产投资的交易市场。 二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主要是简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行政许可项目,推进资产支持计划注册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优化监管政策,对保险资金投资先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国家重大工程等领域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修订完善保险资金股权投资、保险私募基金政策,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多的长期资本性资金。 三是落实保险资产负债监管制度,全面提升行业风险抵抗能力。主要是进一步落实好《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暂行办法》,推动公司建立健全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进一步化解部分公司的“长钱短配”风险。同时,引导保险公司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持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坚持投资业务与风险防控水平相匹配。调整和完善监管政策,进一步增强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防止保险资金运用投机化。 四是加强关联交易资产穿透监管,维护保险资金运用安全。建立以资金流向为线索的全流程监控制度,重点监控公司治理不健全机构的关联交易和大额资金运用,防范不正当的利益输送。强化对股东股权、另类投资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运用保险资金,以及挪用、套取、侵占保险资金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在16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定调保险业三大方向。 他指出,一是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尽量把目录外合理的医疗费用作为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障责任范围;二是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创新发展提供具备长期直至终身领取功能的养老年金保险;三是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长期限产品,支持保险资金承接银行理财相关存量资产。 目前我国人均持有 人身险保单数不足1件 黄洪指出,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现有90家人身险法人机构。今年1-11月,人身险保费收入3.1万亿元,占保险业的74.1%,同比增长7.4%;人身险公司总资产近20万亿元,占保险业的85.5%。截至11月末,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18.5万亿元,占全行业的88.3%,其中绝大部分为长期资金,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资金来源。 黄洪表示,目前,中短期业务保费占比仅为4%,占比从2015年高峰时期下降了近九成,万能险业务占比为15%,占比从2016年高峰时期下降一半。我国人身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36.5%,是监管标准的两倍多;今年以来人身险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1.6万亿元,为近年来的最高值。 黄洪认为,衡量一个市场的发展阶段,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综合分析:一是渗透率,二是市场需求,三是供给能力,四是市场竞争状况,五是市场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从渗透率来看,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只有4.3%和430美元,在全球的排名分别为第38位和第46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水平,也低于全球保险业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人均持有人身险保单数不足1件,仅为0.8件,这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支持保险资金承接 银行理财相关存量资产 针对下一步银保监会引导保险资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袁序成介绍,截至2020年10月末,保险资金通过债券、股票和非公开市场投资为实体经济融资18万亿元。其中,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直接对接“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等项目的融资需求,产品累计登记(注册)规模达3.8万亿元。 袁序成透露,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更好地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的优势,加大对国家战略和企业的长期融资支持力度,主要从四个方面做工作。 一是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长期资产的供给。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长期限的产品,根据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创新产品形式,丰富长期资产市场。同时,支持保险资金承接银行理财相关的存量资产,如政府出资的产业投资基金、二级资本债等,推动有关部门丰富债券市场中长期的投资品种,培育长期资产投资的交易市场。 二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简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行政许可项目,推进资产支持计划注册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优化监管政策,对保险资金投资先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国家重大工程等领域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修订完善保险资金股权投资、保险私募基金政策,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多的长期资本性资金。 三是落实保险资产负债监管制度,全面提升行业风险抵抗能力。进一步落实好《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暂行办法》,推动公司建立健全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进一步化解部分公司的“长钱短配”风险。 四是加强关联交易资产穿透监管,维护保险资金运用安全。建立以资金流向为线索的全流程监控制度,重点监控公司治理不健全机构的关联交易和大额资金运用,防范不正当的利益输送。 尽量把目录外合理的医疗费 纳入商业健康保险范围 对于商业健康保险保持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黄洪表示,下一步将从五个方面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一是扩面。着力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面。应用“大数法则”来分散风险,倡导和践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助共济的商业健康保险宗旨。 二是固本。商业健康保险要回归本源,要强化它的保障功能。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要尽量推出一些保险责任期限长的长期健康保险,二是要鼓励引导保险公司在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设计上,尽量把目录外合理的医疗费用作为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障责任范围,降低人民群众的实际医疗负担。 三是增效。鼓励人民群众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在产品政策上,推动商业保险通过区别定价和费率浮动,以及资金账户积累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和健康人群为未来的健康保障投保,加强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的融合,从“保疾病”到“促健康”。 四是强基。商业健康保险是对疾病和医疗风险的一种定价。强基就是要加强一些基础建设,包括信息系统建设、精算制度建设、定价规则建设。 五是提质。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服务能力,尤其是要积极参与管控不当的医疗行为,要积极参与医疗卫生综合治理和支付方式改革,支持对不当医疗行为进行管控,减少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缓解“医疗通胀”问题。 在加快推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上,黄洪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主要从五个方面落实。一是加快发展专业化经营市场主体;二是扩大商业养老保险领域对外开放;三是加大养老保险产品创新;四是强化养老保险基础建设;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进行了部署。昨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银保监会人身险部主任陈映东、银保监会资金部主任袁序成披露了人身险行业当前发展状况,并透露接下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和监管思路。 加快商业养老险发展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要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来加快建设。对此,黄洪坦言,近年来,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较为迅速,但与发达国家成熟保险市场相比,仍较为滞后。 黄洪表示,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是保险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积极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也是认真落实养老金融改革相关工作部署、深化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落脚点。 黄洪介绍,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从多方面加快推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专业化经营市场主体。支持设立养老保险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等专业机构,扩大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养老保险机构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深耕养老金融业务领域,积极探索长期养老金管理和养老金融服务新路子,在第三支柱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扩大商业养老保险领域对外开放。包括支持境外资本参股设立各类养老保险机构,支持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等。 三是加大养老保险产品创新。包括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适当扩展保障责任,提供更加灵活的养老金积累和领取服务等。 四是强化养老保险基础建设。规范商业养老保险相关统计标准和统计规范,修订完善行业经验生命表、疾病发生率表等数据基础等。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 将出台长护险试点规范性文件 作为改善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近年来备受关注。据陈映东介绍,截至2019年末,全国有14家保险公司参与了全国15省、35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覆盖人群超过5000万,为35.8万人提供了长期护理待遇,在提升参保对象生活质量、保证长期护理政策落地实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来看,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还处于初级阶段,服务内容也多集中在资金支付、稽核审查、政策宣传等方面。陈映东透露,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强与国家医保局的沟通合作,支持保险公司积极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最近,针对试点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银保监会将出台一个规范性文件,重点对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投标行为、服务能力、财务管理、风险调节机制、市场退出进行规范,压实公司主体责任,确保服务水平和理赔质量,严肃查处违规问题,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陈映东表示。 对险资投资先进制造业等给予政策支持 近年来,保险资金运用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0年10月末,保险资金通过债券、股票和非公开市场投资为实体经济融资18万亿元。其中,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直接对接“两新一重”等项目的融资需求,产品累计登记(注册)规模达3.8万亿元。 袁序成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更好地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的优势,加大对国家战略和企业的长期融资支持力度。 一方面,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长期资产供给。主要是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长期限的产品,根据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创新产品形式,丰富长期资产市场。同时,支持保险资金承接银行理财相关的存量资产,如政府出资的产业投资基金、二级资本债等,推动有关部门丰富债券市场长期投资品种,培育长期资产投资的交易市场。 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袁序成指出,将优化监管政策,对保险资金投资先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国家重大工程等领域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修订完善保险资金股权投资、保险私募基金政策,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多长期资金。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金融业迎难而上,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也是本轮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金融时报》记者获悉,截至10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96万亿元,同比增长33.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05万亿元,同比增长47.9%。 “制造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中长期资金需求较多。但过去几年,受金融服务新兴制造业的能力不强、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不良贷款核销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速一直不高,占全部制造业贷款的比重也比较低。”人民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目前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上述负责人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融资问题,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强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着力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截至今年10月,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已连续12个月保持上升,金融服务制造业的质效明显提高。” 应对疫情冲击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投放力度持续加大。 “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投放规模明显多于以往同期。对此,可从多个维度理解。”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从短期看,加大对制造业的投放力度是上半年积极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他表示,疫情发生以来,民营、小微企业资金周转接续压力显著增大,其中很多都是制造业企业。为帮助企业维持正常经营,助力稳增长、稳就业等目标实现,监管部门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同时,鼓励银行业加大对相关企业优惠利率信贷、无担保信用贷款的投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减少银行收费等一系列减费让利措施。 具体来看,疫情暴发初期,人民银行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紧急出台了金融支持疫情防控30条措施,其中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制造业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1月31日,设立第一批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银行向医用物资生产、食品加工等行业重点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 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进入有序复工复产阶段,人民银行于2月26日增加第二批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包括农资生产、外贸加工等制造业领域近60万家企业复工复产。 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阶段,人民银行于4月20日增加第三批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6月1日又发布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服务普惠小微企业。 在此前接受采访时,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将上述主要措施概括为18个字——“扩总量、保供应、促增长,降利率、调结构、保主体”。 易纲表示,在不同的情形下,政策含义是不同的,数量越来越大,利率越来越市场化。其中,3000亿元再贷款采取的是企业名单管理,5000亿元和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采取的是市场化运作。商业银行使用上述工具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低成本贷款,有力支持了稳企业保就业。 加大考核力度 强化信贷政策指导 为了保障政策落地,激励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投放,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评估(MPA)中增设制造业贷款专项指标并提高考核权重,加大对金融机构的考核力度。 5月,金融管理部门进一步明确,积极引导和督促大型银行发挥“头雁”作用,提升服务制造业的战略层级,并进一步明确提出“全年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5%”等目标,推动金融业加大对制造业的资源倾斜。 除了投放规模,推动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些方面,相关政策引导不断加强。记者了解到,人民银行牵头出台了加强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的相关政策,指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对高技术制造业予以重点支持。此外,为推动提升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等国家战略及关键领域核心企业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还会同多个部门印发了《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 上述政策已经起到了阶段性成效。数据显示,制造业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10月末制造业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29.41%;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全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21.13%。两项占比较去年同期都有所提高。 促进企业融资接续 推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协调配合 今年的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制造业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务融资工具8904亿元,同比增长123.2%。 上述人民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2020年,央行推动运用信用增进工具等支持低评级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债融资,促进企业融资接续。此外,还支持商业银行发行小微金融债、双创金融债、资本补充债,扩大资金来源,提升制造业信贷投放能力。在上述政策的综合作用下,大型企业提升了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为小微企业腾挪出更多信贷资源。” 与此同时,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配合也在协调推进。为了更好推动制造业发展,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银保监会建立了工作会商协调机制。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重点支持领域和方向,并与金融机构加强相关产业信息共享。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则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科技运用等多个方面,提高自身服务制造业的能力,努力为制造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提供精准有效支持。
2020年12月7日,人民银行“湖南金融支持精准脱贫”新闻发布会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召开,现场发布了金融支持精准脱贫情况。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副行长侯加林介绍称,截至今年9月末,湖南全省累计投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4241.6亿元,在6920个贫困村建成金融扶贫服务站。 记者 史丽 摄 “我们率先在全国建立金融扶贫服务站,实现全省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并通过服务站累计发放贷款279.3亿元;指导金融机构创新扶贫小额信贷,发放贷款283.6亿元,支持67.7万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投放扶贫再贷款451亿元,创建扶贫再贷款示范点213个,撬动银行信贷投放2000亿元。”侯加林介绍称。 发布会上,湘西州副州长何益群介绍称,湘西州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1.07亿元;建立扶贫贷款担保基金6000余万元;落实扶贫小额信贷财政贴息2067.91万元;筹资3亿元组建了湘西州融资担保公司。同时,积极争取48.7亿元扶贫再贷款资金,强化对扶贫领域信贷投放引导。 花垣县农商行董事长田琰介绍称,2013年以来,人民银行给予该行12.65亿元再贷款支持,该行以再贷款为基础,从贷款主体的特点出发,持续创新工作机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2013年以来,累计发放贷款149.07亿元,较好地支持了花垣县县域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收到了金融机构的温暖。”花垣县苗汉子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志刚介绍称,在开展十八洞村猕猴桃扶贫产业初期,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在人民银行湘西州中心支行协调下,华融湘江银行向其发放1000万元贷款,后期又陆续获得花垣农商行640万元贷款支持。 石志刚介绍说,这几年,猕猴桃产业发展带动十八洞村225户939名村民人均增收从2017年的1000元到2019年的1600元,今年力争突破2000元。 “以前,出门在外,说到是十八洞村的都抬不起头,现在我们都能抬起头自豪地说,我是从十八洞村来的。”十八洞村村委会代表龙吉隆介绍,十八洞村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上升到2019年的14668元,差不多翻了十倍。 受益于贷款支持,不少贫困户发展起种养殖产业。十八洞村村民龙先兰介绍称,2016年,花垣农商银行向其发放2万元的贷款,成功扩大养蜂规模,随后花垣农商银行又向其追加3万元贷款,当年共收获了5万余元的收入。 如今,龙先兰已经成立了花垣金兰十八洞蜜蜂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周边5个乡镇118户、56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87人,养蜂1000多箱,产值150多万元,成为花垣农商行的优质客户。
过去的已经过去,重要的是把握未来。“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略,在此背景下,金融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空间呢?近日,央行陈雨露副行长撰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金融改革开放》,对这个问题做了解答,特别指出:“金融体系能否完成支持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使命,金融变革怎样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能否从金融大国稳步迈向金融强国的关键。特别是需要加强问题导向,通过集成创新,综合支持头部创新型企业,完善科技战略博弈过程中的融资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以此作为推理的起点,本文尝试探讨双循环背景下金融科技的潜力和前景。金融业的核心任务畅通国内大循环,需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共同推进:供给侧注重科技驱动、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通俗点说,就是持续提高“中国造”的核心竞争力,既要在制造过程中实现“卡脖子”技术的国产替代,也要在终端消费里的中高端消费品领域提升国产商品的竞争力。需求侧注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买得起才是硬道理。这背后又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到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提高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和力度等,重在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区域层面的中西部崛起和城乡层面的乡村振兴会成为发力重点。在这种环境要求下,如陈雨露副行长所说,“金融变革怎样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供给侧来讲,金融业需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对新兴产业和企业创新等“高风险”对象的有效支持,相比信贷资金,股权资金风险偏好更高,必须要建立完善多层次股权投融资体系;二是继续夯实中国制造的产业链优势,重点要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继续突破,实现对供应链远端小微企业的有效支持。就需求侧来讲,金融业同样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助力居民财富增值,重点在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最理想状态是维持股市的长牛慢牛,让广大民众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二是为消费升级提供贷款支持。现阶段控制居民杠杆率依旧是主旋律,但就特定消费场景发掘贷款需求,依旧是消费金融行业产品创新的方向所在。就金融业而言,要实现上述任务目标,大部分依赖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如资本市场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投贷联动创新、激励机制优化等等;但在风险识别、效率提升等特定领域,则离不开金融科技的助力。金融科技,当为“开路先锋”金融与科技的关系早已辨明,科技是工具,金融是目的。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金融业有了新任务,自然对金融科技提出新要求。金融科技并非万能灵药,有其特定的作用边界。就过去几年来看,借助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等技术,金融科技犹如开路先锋,不断拓宽零售端普惠金融的边界,成效凸显,未来几年,“开路先锋”的角色依旧是金融科技发光发热的重点。既然是“开路先锋”,重在开路,发展不成熟的领域才有机会。消费贷款市场,行业层面仍有空间,但市场已经趋于成熟,金融科技的重心,应放在B端。当前,随着个人征信趋于完善与成熟,个人信用状况趋于透明,金融科技“开路先锋”的使命已经达成,获客渠道(流量/场景)、资金方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相应地,金融科技的话语权下降。再加上金融机构和场景巨头“自营”金融科技力量的崛起,纯粹的金融科技公司日趋边缘化。从数据上看,过去几年,在金融科技助力下,支付和消费贷款的边界不断拓宽,网络支付用户数超过8亿,央行有信贷记录自然人也已超过5.5亿,零售端普惠金融的纵深已大为改观。相比之下,B端产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还在路上,小微企业征信仍然大片留白,正需要金融科技企业披荆斩棘,为行业趟开一条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缺乏数据支持的金融科技不是生产力。金融科技要做B端小微金融的开路先锋,先要积累和掌握充足的产业数据,必须以产业链运营数字化和小微企业经营数字化为前提,孤军深入犹如空中造楼,必然以失败告终。于是,拥抱产业互联网,便成为题中之义。抢占先机,拥抱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以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渗透为前提。其中,5G网络依赖运营商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属于新基建范畴,正在大力推动中;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则依赖核心企业的推动,核心企业多为传统企业,对第三方科技赋能存在刚性需求,为金融科技企业拥抱产业互联网提供了机会。近年来,一些金融科技企业转型B端,先做产业科技,深度参与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后回归金融科技,谋求拓宽B端金融边界,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供应链金融,正成为双方的结合点和试验田。早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受限于供应链自身的信息化程度,金融机构无法准确、充分地获取产业链中的物流、信息流等数据,不得不占用核心企业授信额度为产业链相关方授信,只能泽被产业链近端供应商,对产业链远端的中小微企业无能为力。近年来,一些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合作,借助物联网技术激活“物”的活力,全面增厚传统供应链的“物流、商流、信息流”等数据价值,让供应链本身可衡量、可分析、可反馈,为供应链金融创新打开空间。比如在核心企业支持下,金融机构可运用物联网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打造“控货”核心能力,有效缓解传统动产质押业务中面临的诸如重复融资、押品无法有效监控以及单据造假等风险,从而实现基于供应链上下游真实贸易行为中产生的多种库存商品为质押,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在特定场景中,没有核心企业的介入,金融机构也可借助物联网技术拓宽企业融资边界。总之,数据积累是科技赋能的基础,数字化是数据积累的前提。路径千千万,抓住数据积累这个源头,就抓住了核心。循序渐进,生态逻辑“望山跑死马”,前景目标往往看上去近,走起来远。双循环的大逻辑,是一幅徐徐展开、环环相扣的画卷,并非可以快马加鞭、一哄而上的风口,参与这个大逻辑,必须要有耐心等待生态的完善与成熟。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总结技术变革要经历的三个阶段:转型技术、扩展技术和专业技术。所谓转型技术,是指具有开创性影响的新技术;而扩展技术是指能扩展转型技术应用范围的技术创新;专业技术,则是指现有技术针对某一特定任务的专业化应用。举例来说,电脑的发明属于具有开创性影响的转型技术,互联网的出现则属于扩展技术,基于互联网的各种网站、APP则可视作专业技术。电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发展、网站的布局和APP的完善之上的,这幅画卷的展开,用了几十年。同样,无论是双循环的构建,还是5G、物联网、区块链、数字货币,这些都是必然会改变未来世界的东西,但所需的时间很可能会超过我们的预期。相应地,传统的技术、传统的模式、传统的业务,其在未来的生命力,也会远超我们的预期。面向未来,需要以现在为支点。对金融科技而言,先要在当前的业务中找到盈利支点,然后才能去谈论未来。招募公告:苏宁金融于2020年8月启动“苏宁金融APP-财顾频道大V激励方案”,每月按阅读量和发文活跃度,奖励排名前50名大V,奖励金额300元-2000元不等。如果您是财经作者,欢迎入驻苏宁金融APP-财顾频道。入驻方式:关注“苏宁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向后台发送“财顾”二字,小编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办理入驻事宜。招募公告:苏宁金融于2020年8月启动“苏宁金融APP-财顾频道大V激励方案”,每月按阅读量和发文活跃度,奖励排名前50名大V,奖励金额300元-2000元不等。如果您是财经作者,欢迎入驻苏宁金融APP-财顾频道。入驻方式:关注“苏宁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向后台发送“财顾”二字,小编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办理入驻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