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OneWeb 7月2日,据外媒报道,曾对标SpaceX的卫星服务商OneWeb将在纽约法庭上进行资产拍卖,包括吉利在内的3位中国买家将加入竞购,与亚马逊、SpaceX角逐。 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就这一消息向吉利方面求证,对方表示“暂不予置评”。 今年3月,因为新冠疫情导致主要股东软银撤资,陷入财务困境的OneWeb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进入资产拍卖程序。竞购方可选择收购OneWeb,或购买其部分资产。 不得不“卖身”自救的OneWeb,曾是与SpaceX齐名的“业内最有希望的商业航天公司”,总部位于伦敦,在佛罗里达生产,旨在通过“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为世界各地提供宽带信号。截至目前,OneWeb已发射74颗卫星,计划第一阶段在2021年完成648颗卫星部署,最终目标是实现1980多颗卫星的全球星座部署。 过去5年,OneWeb获得过34亿美元的融资,主要股东涵盖了日本软银集团、空中客车集团、高通、维珍集团、可口可乐公司等。在宣布破产之后,OneWeb热度不降反升。由于相应资产收购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有意向的竞标人需要在6月26日缴纳竞标额10%的押金,大大提高了参与竞购者现金流储备的门槛。 据Quilty Analytics报道,有超过30家公司参与了OneWeb的第一轮收购意向阶段,包括3家中国企业。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浙江一家民营企业表达了收购意向,并探讨了与OneWeb公司业务合并的可能性。随后,OneWeb官方消息确认,亚马逊、总部位于法国的欧洲通信卫星公司(Eutelsat)及两家中国公司在竞购名单上。 此前,亚马逊和SpaceX被传已对OneWeb开展尽职调查,5月马斯克对此否认。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在内的政府和公司也参与了竞逐,有消息称英国财政部拟出价5亿美元收购其20%的股份。 外界普遍猜测,中国首家自主研发低轨卫星的汽车企业吉利是潜在的中国买家之一。吉利需要低轨星座为其在自动驾驶、未来出行、无人机运输等领域埋下伏笔。2018年,吉利战略投资航天科技公司时空道宇,开始探索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今年3月3日,台州吉利卫星项目正式开工,为国内首个脉动式模块化卫星智能AIT中心。4月24日,吉利时空道宇宣布自主研发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发射。吉利表示,将通过卫星通信网络、卫星数据应用、高精时空服务等领域,逐步实现向未来出行科技集团转型。未来,吉利还将立足航天技术,与智能制造、未来出行、大数据等行业进行融合。 亚马逊也是被看好的竞购者之一。该公司3236颗卫星的低轨星座柯伊伯(Kuiper)项目目前没有频率资源,而无线频谱(Wireless Spectrum)是OneWeb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估值超8亿英镑,而亚马逊财大气粗。一旦亚马逊收购了OneWeb,SpaceX的Starlink星座或将迎来最大的竞争对手。 由于卫星的轨道和频段是一种战略资源,目前采取“先占先得”的分配方式,数量有限且有优劣之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已近在眼前。Advanced Television表示,OneWeb拍卖将是一场真实的“权力的游戏”。 欢迎关注未来汽车日报。
我们将国资收购A股上市公司的方案分成三套,分别是:1)存量股收购+定增;2)大比例溢价收购存量股;3)小比例溢价收购存量股+表决权委托或放弃。 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上国资毫无疑问是最大的买家。如果说去年国资买家开始出手时市场上还有“国进民退”的指责,今年这样的声音几乎销声匿迹,因为大家逐渐发现,除去越来越稀少的借壳交易,国资是买家群体中的绝对主力,而且买卖双方中,相比作为买家的国资,卖家其实更需要达成交易。因此,国资收购A股上市公司并不是“国进民退”式的“抢”,而是“及时雨”式的“接”。 今年以来,A股市场共计有34家上市公司公告控制权将变更为国资。这34家上市公司中,上市公司原实控人的平均质押比例为46.11%,中位数质押比例为48.92%,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相比买家来说,卖家更需要达成交易,因为大部分上市公司原实控人需要拿收到的股权转让款去偿还债务。 这34单交易中,来自浙江、江苏以及广东三地的上市公司因为当地营商环境好、潜在风险较低、产业优质等原因,最受欢迎,合计有20家,占全部34家的59%。 而国资买家来自13个省市,其中浙江国资和山东国资出手最频繁,分别买下8家和6家上市公司。 在这34单交易中,买家虽然同属国资性质,但各地情况不同,国资需求也不同——有的是收购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导向的上市公司,有的则单纯是希望控股一家上市平台;从预算上来看,有的财大气粗不差钱,有的则是精打细算力图使收购成本最小化。根据上述差异,我们将国资收购A股上市公司的方案分成三套,分别是:1)存量股收购+定增;2)大比例溢价收购存量股;3)小比例溢价收购存量股+表决权委托或放弃。各地国资根据自身需求不同以及上市公司具体情况选择采用不同的方案,实际情况中上述不同方案的各部分会交叉组合,但大致思路仍可归入这三套方案,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套方案的执行情况。 存量股收购+定增 存量股收购+定增是定增新规以来的新思路,我们在《从佐力药业案例看自然人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的纠结与方案》以及《定增新规下买壳方案新思路+一家存量股与折价定增的平衡》两篇文章中详细分析了这一套方案的设计思路。 对国资买家而言,这套方案的优点包括:1)突破溢价率审批上限以增大对卖家的吸引力从而更容易达成交易;2)收购资金注入上市公司未来可供使用;缺点是:1)动用资金规模大;2)操作周期长,定增审批有不确定性。 对卖家而言,这套方案下通常不能一次性将存量股出售,虽然出手部分存量股的溢价率可观,但仍有相当部分存量股仍保留在手中,最终出手价格取决于后续上市公司的运作情况。但正如我们在《盘点2019年国资收购上市公司后效如何》中分析的——绝大多数国资收购上市公司完成后,股价是下跌的。 突破溢价率审批上限:由于锁价定增的发股价最低可以做到基准价的8折,是折价发行,在总溢价率一定的情况下,国资买家可以给存量股更高的溢价,比如50%以上这种在单纯购买存量股方案中几乎不可能通过审批的溢价率。但由于定增对包括国资刚买下的所有存量股有稀释作用,国资往往需要动用更大规模的资金量来拿下合意的控股比例。 今年的34单国资收购A股上市公司控制权案例中,共计有9单采用了存量股转让+定增这套方案。这9单交易中,上市公司原实控人转让存量股占其合计持股比例的算术平均数为39.12%,中位数为39.49%;存量股转让溢价率的算术平均数为10.14%,中位数为10.23%;定增价格相比存量股转让价格的折价率的算术平均数为25.88%,中位数为23.54%;定增价格相比方案公告日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折价率的算术平均数为20.37%,中位数为22.99%;存量股转让+定增动用资金规模的算术平均数为14.33亿元,中位数为12.26亿元;动用资金规模占方案公告日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上市公司市值比例的算术平均数为32.29%,中位数为24.43%;国资买家通过存量股转让取得的股份比例与通过定增取得的股份比例的算术平均数为25.12%,中位数为24.42%;交易完成后国资买家持股比例的算术平均数为26.29%,中位数为26.00%。 大比例溢价收购存量股 34单交易中,共计有14家采用了大比例溢价收购存量股这套方案。无论对于国资买家还是卖家来说,这套方案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可执行性强、操作周期短,国资审批完成后可以立即过户。 14单交易中,上市公司原实控人转让存量股占其合计持股比例的算术平均数为68.97%,中位数为63.98%;存量股转让溢价率的算术平均数为19.57%,中位数为19.43%;交易完成后国资买家持股比例的算术平均数为28.33%,中位数为26%。 小比例溢价收购存量股+表决权委托或放弃 34单交易中,共计有11家采用了小比例溢价收购存量股+表决权委托或放弃这套方案。这套方案对国资买家来说,动用资金量规模最小,操作周期也比较短,但长远来看国资买家的控制权需要依靠少部分的存量股和大比例的表决权共同来保证,其实是有不小的隐患的。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安控科技(300370.SZ)原实控人撤销对新实控人的表决权委托从而引发控制权之争即是一例警示。 而对卖家来说,这套方案下只取得了很少量的资金却让出了控股权,很多是上市公司实控人面临债务危机爆发或者上市公司本身条件一般,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11单交易中,上市公司原实控人转让存量股占其合计持股比例的算术平均数为45.38%,中位数为48.92%;存量股转让溢价率的算术平均数为17.61%,中位数为18.38%;表决权委托或者放弃的比例占实控人原合计持股比例的算术平均数为56.74%,中位数为50.59%;交易完成后国资买家持股比例的算术平均数为14.51%,中位数为14.56%;交易完成后国资买家合计拥有上市公司表决权的比例的算术平均数为24.30%,中位数为25%。 控制权转让方案中的其它难点 分步交割:我们在《从佐力药业案例看自然人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的纠结与方案》一文中详细分析了自然人持股由于同时担任董监高受《公司法》每年转让不超过25%以及交易所一系列减持规定的限制,无法一次性转让所持股份的情况。34单交易中有5单涉及存量股的分步交割。实践操作中,由于分步交割这种方式涉嫌变相突破减持规定,交易所对这种方案并不鼓励,但交易双方往往有强烈的诉求锁定意向的股份转让比例和价格。从佐力药业的最初方案以及交易所问询后修改的方案来看,交易所与交易双方对分步交割最后互相妥协的结果是:允许约定分步交割的安排,但不允许锁定价格。这种情况下,其实分步交割的安排无论对买方还是卖方来说,未来都存有隐患。 存量股转让与表决权委托合计突破要约红线: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买方及其一致行动人收购上市公司的股权比例突破30%即触发全面要约义务。此外,在沪深交易所制定的《上市公司收购及股份权益变动信息披露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委托表决权的受托人和委托人视为一致行动人。 这样如果上市公司原实控人持股比例本身超过30%,且方案中含有新老实控人之间表决权委托的安排,这样的交易方案将触发要约收购义务。为了规避这一要约红线,我们看到有的方案采用了放弃表决权的安排。但由于沪深交易所制定的《上市公司收购及股份权益变动信息披露业务指引》虽然在实践中已经照此执行,但程序上仍是征求意见稿状态,我们看到实践中不断有新的方案出现并且由律师论证表决权委托安排不必然导致交易双方构成一致行动人从而触发要约义务,但交易所是否认可,仍有待观察。
亚马逊要收购自动驾驶初创公司Zoox的传闻,终于尘埃落定。 近日,亚马逊发布官方声明称,他们已经与Zoox签订了收购协议。收购完成后,Zoox将保持独立运营,继续完成其愿景,其现任CEOAicha Evans、联合创始人兼CTOJesse Levinson也将继续领导Zoox的团队。 Zoox成立于2014年,总部在美国加州Foster City,主要研发L4级全自动驾驶网约车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定制的“零排放”电动车型,目前在旧金山和拉斯维加斯的公共道路上做测试。 亚马逊尚未透露这笔收购的具体金额和细节,但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收购金额超过12亿美元。虽然12亿美元对亚马逊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但Zoox在2018年融资后的估值就已经达到32亿美元,过往融资总额将近10亿美元。 估值大幅下滑,除了与Zoox商业化进度延后、自动驾驶市场回归理性有关以外,也与Zoox过去的负面新闻有关。 Zoox的前任CEO Tim Kentley-Klay曾在2018年被解雇,现任CEO Aicha Evans在2019年2月加入公司,此前在英特尔工作过12年,担任高级副总裁和首席策略官;今年4月,Zoox被报道裁员约100人,其在去年11月曾宣布有1000名员工;此外,Zoox的几名新员工还被曝侵犯特斯拉的知识产权。 Zoox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公共道路测试(图源:Zoox) 为了提高电商运营效率、降低包裹派送成本,亚马逊内部一直在研发“最后一公里”自动驾驶“运货”车辆。同时,亚马逊还投资了自动驾驶公司Aurora,并与自动驾驶公司Embark合作测试干线物流卡车运输。 此次收购Zoox这样一家“运人”的自动驾驶公司,看上去并不会给亚马逊带来直接的业务协同,但Zoox的技术和运营经验,无疑会给亚马逊带来价值。而且,亚马逊也不是没有进入网约车行业的可能。 ————
继2018年以1.48亿元收购科博思43.53%股权后,隆华科技再次出手,拟1.99亿元收购科博思33.28%股权。 6月23日晚,隆华科技公告称,公司23日与科博思汇智签订了《关于收购洛阳科博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剩余股权的补充协议》,根据公司2018年收购科博思股权时签订的《股权转让及增资协议》中未来股权收购安排,公司拟收购科博思汇智持有的科博思33.28%股权,并根据科博思业绩承诺完成情况分期支付其股权收购款。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持有科博思76.81%股权。本次交易对价拟为1.99亿元,具体金额根据科博思业绩承诺完成情况确定。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孙建科持有科博思汇智财产份额,本次交易事项构成关联交易。 公告显示,科博思经营范围涵盖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合成材料、玻璃纤维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泡沫塑料制品、通用零部件、结构性金属制品、绝缘制品的制造及销售及工程安装服务;从事货物和技术进出口业务。2020年1月到3月营业收入为3920万元,净利润为885万元。 隆华科技表示,科博思拥有新型高分子材料研发及应用转化核心技术能力,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其在轨道交通、轻质结构和军工安防等应用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此次公司再次收购其部分股权,一方面有助于加大对科博思的整体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快对高性能结构芯材、高性能减振制品等系列产品的产业布局,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可加强公司在新材料板块的整体业务布局,加快公司业务转型升级。 隆华科技同日公告称,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8亿元可转债,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新型高性能结构/功能材料产业化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王乔琪)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58同城的新闻可谓是争论不断,作为中国同城信息第一股,58同城曾经是风头无两的互联网巨头,然而时过境迁,最近许久没有新闻的58同城却终于上了一次热搜,只是这次上热搜的消息却是58同城的私有化退市,从中国著名的同城信息第一巨头到私有化退市,58同城这个互联网“前浪”难不成真的被拍到了沙滩上了吗? 一、私有化退市的58同城 根据媒体报道,“58 同城!!!” 随着杨幂的一声吼,58 同城这几个字深深地印入了人们的心中。然而,就在现在,15 岁的 58 同城,它的名字将从美国纽交所中被彻底抹去。6 月 15 日晚间,在美上市的 58 同城宣布与 Quantum Bloom Group Ltd。签订合并协议。根据合并协议条款,买方投资财团将以每股普通股 28 美元现金价格购买 58 同城所有已发行普通股,总交易估值约为 87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615 亿元)。此次私有化交易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完成。届时,58 同城将从美国纽交所退市,成为一家私人控股公司。 58同城私有化仅两月就已宣告尾声。这是因为双方都对这一场私有化十分关注:4月2日,58同城宣布,董事会收到鸥翎投资发出不具约束力的收购要约,而针对于这一要约,于4月20日58同城还成立特别委员会,对私有化要约进行评估。直至6月15日,由华平投资牵头的买方财团与58同城签署了58同城的私有化协议。从上述双方的举动来看,投资财团似乎对这一项私有化协议持有十分积极的态度。 最直观的表现则是,与4月1日的收盘价相比,此次58同城私有化报价相当于溢价19.9%。溢价如此之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买方投资财团的积极促成。鸥翎投资与携程系关系密切,如果携程有了58同城的助力,对拓展业务、收割流量也有更加丰富的场景和应用。而华平投资与58同城渊源更深,华平在2010年首次投资于58同城,也是58同城于2013年在美国上市前最大的机构投资人。 另一方面,在收购要约发布前的3月12日,58同城发布了亮眼的2019年年报。财报显示,58同城2019全年总营收为155.765亿元,同比增长18.6%;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82.782亿元,同比大增314.5%。 受私有化退市消息影响,6月15日收盘58同城股价大涨9.55%至54.58美元,总市值为81.8亿美元。不过看到这个总市值,再看看当年的一众玩家,阿里巴巴截至6月19日的市值5919.16亿美元,京东市值906.10亿美元,网易市值566.82亿美元,58同城的市值似乎就真的有点不够看了,这似乎也让我们看到了58同城退市的一些原因,我们不妨好好分析一下。 二、58同城怎么了? 要回答58同城怎么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先从58同城兴起开始说起。2005年在这个中国互联网方兴未艾的时候,一个人从万网离职创业,这就是58同城的掌门人姚劲波,姚劲波立志要做中国版的 Craigslist.org,于是 “ 一家神奇的网站 ” 就此诞生。这家网站神奇在哪?它几乎可以涵盖你所想要的一切。作为一家分类信息网站,姚劲波的定位很明确,就是要满足与用户生活相关的一切诉求。当时的 58 同城想到的是,一个人的需求是会发生高频次的变化的,他可能今天想找工作,明天就想租房子。而 58 同城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不同类别的需求整合到一个平台上面。这样一来,只要信息量够大、够好,就能吸引绝大部分的流量。 在那个信息时代的日子中,58同城可谓是过的顺风顺水,一路高歌猛进,不过这一切都在58同城彻底收购了赶集网开始说起,就在 2015 年,58同城经过了多年的缠斗终于收购了自己的老对手赶集网,一时间在分类信息这个市场上,58同城独孤求败,站在市场的顶峰,58同城第一次感受到了高手的寂寞,然而这一切似乎成为了58同城的一个转折点,58同城在好不容易登顶之后,开始了迅速的衰败。 首先,疯狂收购的资本扩张并没有形成市场合力。作为一个信息分类平台,对于58同城来说,最好的思路无疑就是拿下各大信息分类体系,只要拿下了这个体系,58同城赚钱似乎也就变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了在收购赶集网之后,58同城尝到了收购的甜头,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下去,在 2015 年这一年,58 同城先后收购了赶集网、安居客、中华英才网和驾校一点通。从此 58 同城的业务线包括了房产、招聘、家政、汽车等多个领域。看上去58同城似乎在市场上体量巨大是一个超级市场巨头,但是问题是其所在的任何一个垂直市场上都有着强大的竞争对手,表面上58同城似乎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帝国,但是实际上却是在不同的赛道竞争者无数,再加上同时布局多个赛道缺乏足够的市场深度和专注性,导致了58同城不仅没能享受大规模收购所带来的市场合力,反而陷入了四面受敌的状态,这对于一家互联网巨头来说,除非你拥有类似于鹅厂那样不怕一切的战斗力,否则这么做很有可能是自取灭亡。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虽然58同城看起来不错,但是招聘市场上有着诸如前程无忧、智联招聘这样的老牌对手,还有着2013年新晋崛起的拉勾网、脉脉,还有着海外巨头领英,以及国内崛起的Boss直聘,如此复杂的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全面竞争的红海,但是58同城明显不是那个精力全部放在招聘市场的企业,如此在招聘市场上树敌,反而分散了企业的精力。 其次,光顾着收购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良机。说到58同城登上颠覆的2015年,这正好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全面发力的时候,无论是微信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社交的翘楚,还是字节跳动已经全面崛起,移动互联网才是那个大时代的主旋律,虽然58同城启动的并不晚,2014 年的时候,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姚劲波本人也留意到了这个趋势,早在 58 同城成立后不久,团队就开发了一个 WAP 站。但是,忙着大规模收购的58同城并没有在移动互联网上专注发力,反而将过多的精力用于收购摊大饼并且形成自己的市场份额去了,貌似市场份额很大,正如我们前面说的,过度摊大饼的最终结果除了四面树敌之外,还有就是企业内部各种力量良莠不齐,原先这些都不认同企业文化的人强行组合到一起,如果还不进行好好消化的话,必然会导致巨大的问题。而大多数精力都用在了收购和内部消化上的58同城并没能在移动互联网的市场上赶上时代,最终让人有了一种错失时代的感觉。 第三,内部管理的日益危机。对于58同城来说,相信两件事是大家这些年来对于58同城最大的感受,一个是假信息太多,对于58同城来说,这些年的58同城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假信息的集散地,相信用户58同城租房或者买房的人肯定都有这种感觉,上面的房源看似很多,但是就没几个是真的,大部分都是套路,由此可见58同城内部管理的混乱。另一个则是996工作制了,2016年下半年,58同城实行的“996”工作制引发集团员工的集体不满。姚劲波的微博和直播都被员工的吐槽评论刷屏,部分员工直指该政策是“变相裁员”,对于员工的过于苛刻和对于自身管理的疏忽,让58同城的用户体验进一步下降。 如今,58同城从美国私有化退市了,虽然我们可以说58同城肯定不会想着就此离开资本市场,类比于当年360,58同城大概率还是要回国上市的,但是这么多的问题,错过了一个时代的58同城,面对着滚滚而来的互联网后浪们还能有之前的豪气吗?
黄山胶囊22日早间公告,公司曾于2020年2月与小山材料、周小山、周莹签署了《股权收购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拟收购小山材料100%的股权。本协议仅为意向性框架协议,无具体转让金额。上述《框架协议》签署后,公司组织中介机构对小山材料进行尽职调查等评估工作,受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及各方对交易价格及定价原则存在不同理解,未就具体合作事宜达成一致,未签署具体正式的合作协议。如继续推进本次收购的各项工作,不符合各方利益,经交易各方共同商议决定,终止本次股权收购意向,原《框架协议》中所有条款均终止履行,各方互不承担违约责任。 本次公司与各方签订的《框架协议》仅为各方意向合作的初步洽谈结果,截至目前尚未签署任何正式协议。《框架协议》终止后,不会对公司的经营造成不利影响,也不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不存在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