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敏 何文英 疫情之下,一方面门诊量下滑、营收减少,一方面成本持续支出,一时间民营医疗机构的生存压力陡增。 某民营连锁口腔机构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目前行业除个别口腔诊所以外,90%以上的口腔机构都面临巨额亏损。“体量越大,固定成本越高的生存越难,北上广深一些大型连锁机构目前估计才恢复到五成。我们2月份零收入,固定成本就高达七八千万元。” 突如其来的疫情也彻底打乱了这家民营口腔连锁机构的上市进程。该负责人表示:“本来谈好的融资和贷款都黄了,现在全靠自己,别说上市了,今年的目标就是活下去。”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称,资金链吃紧,是大部分民营医疗机构面临生死考验的关键。民营医疗机构的分类较多,包括综合性医疗机构和专科类医疗机构等,在专科类医疗机构中,包括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等。民营医疗机构的性质有点类似于开餐馆,开门迎客就有现金流,所以行业整体对现金流的储备平均下来也就两个月的时间。疫情之下,一些民营医疗机构不能正常营业,就导致现金流吃紧。 民营医疗机构营收受冲击 受疫情的影响,医疗机构今年年初迎来了倒春寒。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信息,2020年1月份至2月份,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7.0亿人次(不含湖北省、诊所及村卫生室数据),同比下降21.3%。医院3.9亿人次,同比降低25.9%,其中:公立医院3.3亿人次,同比降低25.7%;民营医院0.6亿人次,同比降低26.5%。 “疫情期间,公立医院的人流量都急剧下滑,民营医院更是面临这样的情况。”一位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上述民营连锁口腔机构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疫情对公司经营确实存在较大影响。“2月份公司基本是零收入,3月份收入恢复至10%至20%,4月份恢复至75%左右。” 爱尔眼科是A股民营眼科连锁医院龙头,一季度业绩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疫情冲击。公司一季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16.42亿元,同比减少26.86%;实现净利润7936万元,同比减少73.41%,大幅好于市场预期。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在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一季度公司的重点主要放在抗击新冠疫情上。1月份公司完成了预算目标的91%,有1个多亿元利润。2月份医院停诊仅有预算的15%,大幅亏损;3月份完成55%,亏几千万元。” 复工自救提速 面对突发的疫情,民营医疗机构都以不同的方式维持发展。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联系了三家不同口腔医疗机构。第一小型口腔医疗机构告知记者,目前已开始营业,公司的两家门店中有一家复工。 第二家口腔连锁机构告诉记者,目前推出了预存9.9元就可以享受价值149元的洗牙服务,或者可以抵扣100元费用。 第三家口腔连锁机构告知记者,现在针对消费者有优惠活动,仅需199元就可以享受2000元以上的服务。 爱尔眼科董秘吴士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正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发展情况,一方面积极组织复工复产,紧跟市场需求开设视光夜间门诊等特色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加强线上线下联动。“公司接下来将用3/4的时间,努力争取4/3的成果!” 营收的减少导致民营医疗机构整体上出现了资金链紧张的情况。 “企业的优惠活动很难实质上缓解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对于轻资产模式的民营医疗机构而言,人工成本、房租成本、甚至是设备的租赁成本等很高。尤其是一些医疗机构设在比较繁华的地带,成本会更高。对于重资产模式的民营医疗机构,人工成本相对较高。 “一些民营医疗机构现在实行‘冻薪’,即先给员工部分工资,等年底再看营收情况决定是否补全。”庄一强向记者介绍称。 扛过寒冬春天还会远吗?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机构也在回暖。爱尔眼科一季报显示,目前公司中国境内的各家医院已全部开诊。4月份公司旗下前十大医院,除武汉外,营收均已基本接近或恢复至同期水平。 庄一强表示:“现在民营医疗机构整体都在恢复。疫情期间,是0和1的区别。现在是1和9的区别。每个民营医疗机构情况不同,恢复情况也不同。但整体恢复到50%就已经很不错了。从经营的角度看,综合性医院恢复得比较好。” 在庄一强看来,不同的民营医疗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同。“有些民营医疗机构,例如一些专科医疗机构,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属于轻资产模式,房子是租的,设备也可能是租赁的,向银行贷款都没有抵押物。最有可能扛过寒冬的是那些集团化发展的民营医疗机构,这类医疗机构获取信贷等融资的方式较强。” “疫情加速了民营医疗机构的分化,一些好的品牌在融资授信等方面均不存在问题,一些知名度较弱的品牌则生存较为困难。”吴士君认为,未来民营医疗机构的马太效应也会越来越明显。 “疫情肯定会对民营医疗机构产生冲击。寒冬之下,强者恒强的趋势更加明显。”庄一强认为,从长远来看,社会办医、民营医院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挺过这个寒冬,未来仍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机构星球保lab 保险业务收入作为财务报表的Top Line,是保险公司一切成本、费用、利润的根本来源。 有能力收钱,更要有能力“钱生钱”。 人身险公司的魅力,或许就是低成本负债与高投资收益之间的差额。 2019年过去了,人身险公司收了多少保费?钱生钱了?还是钱发霉了? 目前已有71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披露2019年年报,星球保吐血整理。本期带大家来深度剖析,看看哪些公司实力赚钱?哪些公司挥霍败家? 01:有27家公司保费规模超百亿 星球保lab统计2019年报发现,在71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中,共有27家保险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其中5家投资收益过百亿元。 2019年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保费排行榜 单位:亿元 “保费规模我所欲也,投资收益亦我所欲也,净利润更我所欲也,三者能否兼得?” 让我们看看2019年“六最”吧: 最画皮:华夏保险业务收入高达1827亿元稳居第一,但净利润仅为6.25亿元 最会赚:泰康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同样过千亿级,但净利润170亿元,稳居第一 最亏本:天安人寿以-66亿元成2019年人身险公司“亏损王” 最神奇:珠江人寿投资收益高于保险业务收入,这是个投资公司? 最心酸:鼎诚、中法常年保费垫底,啥时候才是头? 最落差:富德生命、君康人寿保费无论是保费还是投资收益君位列行业前列,但是净利润却萎靡不振,分别仅有2.08亿元、0.85亿元。 以上公司用保费、投资以及净利润诠释:做大保费规模可以赚到很多很多的投资收益,但并不代表能盈很多很多的净利润。 02:7家公司保费超五百亿 5家公司投资收益过百亿 除了华夏人寿、泰康人寿,还有前海人寿、中邮人寿、工银安盛、富德生命人寿、天安人寿5家公司保险业务收入过500亿元。如下表: 单位:亿元 去年投资收益排名前十的分别是泰康人寿、华夏人寿、富德生命人寿、阳光人寿、君康人寿、国华人寿、恒大人寿、中邮人寿、前海人寿、建信人寿。如下表: 单位:亿元 可以清晰的看到,去年投资收益排名前十的保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均超过200亿元。 泰康人寿投资收益最高,达到394.84亿元。 阳光人寿、国华人寿、恒大人寿、中邮人寿四家公司净利润超10亿元。 几家欢喜几家愁。 华夏人寿、富德生命人寿、前海人寿、建信人寿去年尽管保险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均位列行业前列,但净利润不足10亿元,君康净利润更是不足1亿元。 有规模无利润,原因在哪里??关注星球保lab,下期为您解读。 03: 新生代险企规模小多亏损,鼎诚、中法常年垫底 有的险企封侯拜相,亦有的险企挣扎在温饱线。 2019年,保险业务收入不足20亿元的人身险公司达到18家。 其中,三峡人寿、德华安顾、爱心人寿、中韩人寿、瑞泰人寿、国富人寿、君龙人寿、鼎诚人寿、瑞华健康、中法人寿10家保费不足10亿元。 中法人寿保费收入又又又又……垫底。 至于净利润,除了汇丰人寿、瑞泰人寿以外,全部亏损。 单位:亿元 纵观上表,多以新生代险企为主,如爱心人寿、三峡人寿、国宝人寿等,均成立时间较短。 背后有个行业常识,寿险盈利需要周期。通常开业前期亏损,3~5年亏损最严重,7~8年后进入盈利期。行业内称之为“七平八盈”。 但是,人身险市场竞争激烈,中小保险发展也陷入困境。 麦肯锡在去年发布的《纾困突围——中国中小保险企业破局之道》白皮书中曾指出:对于寿险而言,存在银保渠道无法控制、个人代理无力培养、电子渠道发展乏力等困难。具体来说,银保渠道方面,在过去通过理财型产品冲规模的业务模式下,中小保险公司严重依赖银保渠道。目前的监管环境下,出现部分中小保险公司目前无合适产品可卖,处于无米下炊的窘境。 代理渠道方面,渠道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并非大多数中小保险公司所能负担。从代理人的数量来看,大小公司间呈现了明确的不均衡现象。然而,白皮书建议,虽然培养精英代理人需要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但一旦培养成功将会成为寿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小公司应当充分考虑这一代理人培养路径,避开正面的规模竞争,从根源上做精做深。 数字化渠道方面,之前以万能险与投连险为代表性的理财型产品是驱动互联网渠道规模保费增长的关键动力。然而,随着限制万能险等主流投资类产品的新规不断加码以及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相关监管条款,互联网产品结构亟待调整,回归保障本源。白皮书指出,这一过程将为年金保险,以及意外险、健康险等保障类产品打开机遇之窗。中小保险公司有望赶上数字化渠道变革的最新趋势,实现新的突破。 聊了这么多,你get到点了吗? 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曾指出:“虽然前几年来,人身保险业逆市增长,一些公司甚至做得风生水起,但只有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这次低利率环境的冲击,对人身保险业是一次严峻考验。对一些公司来说甚至可能是生死考验。扛过去了才能是传奇,倒下来的都只是传说。” 往后的日子,谁是传说?谁是传奇?只有时间知道。 目前来看,安邦人寿已经成为传说。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陈欣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到底如何设计?对于公司中小股东,合伙人制度会带来怎样的影响?A股实施注册制后,应如何规范此类公司治理制度? 2020年4月17日,淘宝、天猫总裁蒋凡的妻子在微博控诉网红电商如涵控股(RUHN.NASDAQ)的二股东张大奕,引发社会热议。4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BABA.NYSE)公布了蒋凡事件的调查处理结果。调查组就阿里对如涵电商的投资,以及张大奕所有淘宝、天猫店铺的入驻、活动、引流、交易等进行了内、外部调查,确认无利益输送行为。 然而,因蒋凡对个人家庭问题处理不当,引发严重舆论危机,给公司声誉造成重大影响,阿里巴巴决定:取消蒋凡阿里合伙人身份和上一财年所有奖励,并对其进行记过和降级处分。此时,距蒋凡首次被披露进入阿里巴巴合伙人名单还不到一年。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到底如何设计?对于公司中小股东,合伙人制度会带来怎样的影响?A股实施注册制后,应如何规范此类公司治理制度? 港交所纠结双重股权架构 2013年9月10日,马云以内部邮件形式,正式公布了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伙人制度。该制度的设计目的是,马云等管理层需要在持股比例较低的情况下拥有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同时又能避免因直接采用双重股权架构而违反香港当时要求的“同股同权”标准。 据《南华早报》报道,香港证监会该年9月就召开董事局会议,对阿里巴巴上市的问题进行商讨。然而,由于担心实施合伙人制导致少数高管拥有过大控制权、不利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香港证监会最终拒绝了阿里采用合伙人制在港上市。 阿里巴巴进而转向在美国寻求上市,在2014年5月向美国SEC提交了IPO招股书,并于6月首次正式公开由马云、蔡崇信、陆兆禧、彭蕾等27人组成的“阿里巴巴合伙人”名单。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以92.7美元的开盘价在纽交所上市交易,相较68美元的发行价,上涨超过36%,总市值达到2383亿美元。 面对阿里巴巴在美上市后的优异表现,香港方面开始反思其拒绝阿里巴巴上市的决定。港交所于2017年12月决定,将于2018年4月30日之后允许创新型公司采取双重股权结构上市,改变了其坚持多年的“同股同权”理念。随后,立即吸引小米集团(01810.HK)、美团点评(03690.HK)等内地大型科技公司赴港上市。2018年1月9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对马云提出,香港在金融制度上有所创新,欢迎阿里巴巴再来港上市。 2019年11月,阿里巴巴正式启动在港上市,公布将以不高于188港元每股的价格公开发售5亿普通股新股,最终IPO价格被定为176港元,筹资约880亿港元。11月26日,阿里巴巴(09988.HK)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抢在沙特阿美石油公司(2222.Tadawul)之前,成为了当时2019年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股发行。 合伙人权力内部集中 2010年7月,马云和阿里巴巴其他创始人决定,以其创立公司时所在的湖畔花园住宅小区“湖畔帕特纳”来命名其合伙组织。马云曾提出,阿里巴巴合伙人既是公司的运营者、业务的建设者、文化的传承者,同时又是公司股东。 阿里管理层合伙的人数并不固定,表决机制为一人一票,但其核心权力由不少于5名合伙人组成的合伙委员会掌握,负责组织合伙人选举事宜以及分配年度现金奖金池中所有管理层合伙人的相关部分。 据2019年招股书,阿里合伙人由38人组成;合伙委员会成员包括马云、蔡崇信、张勇、彭蕾、井贤栋及王坚。合伙委员会成员为3年一届,可连任多届,但其中有一至两名长期成员可无须选举而留任。目前,马云和蔡崇信担任合伙委员会长期成员。合伙候选人需要“拥有正直诚信等高尚个人品格”、在阿里巴巴持有相当数量股份、为公司或其关联方连续工作5年以上并作出重大贡献,经至少75%的全体合伙人批准,方能当选。 阿里巴巴每年按其税前营业利润的一定百分比计提管理层年度现金奖金池,合伙人享受在奖金池内进行分配的待遇。长期合伙人如果不再作为公司员工,即使仍担任合伙人,也不再有资格获得年度现金奖金池分配。但合伙委员会可将达到一定年龄和服务年限后退休的合伙人指定为荣誉退休合伙人,使其继续获得奖金池中延付部分的分配,作为退休后款项。 合伙人在入选后的前三年内,必须至少保留其入选时所持有股权的60%;三年后也必须至少保留40%。此外,若合伙人违反了包括未能积极宣扬其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等合伙协议标准,或存在欺诈、严重不当行为或重大过失,合伙人会议可经出席的简单多数合伙人表决,对其予以免职。 一般来说,合伙人必须在60岁退休,但长期合伙人可工作直至70岁,并可由多数合伙人表决延长。马云和蔡崇信作为长期合伙人,在面临退休时还可指定继任的长期成员,以保证公司控制权的传承。 对该制度进行修订较为困难,必须在3/4以上合伙人出席的合伙人会议上、经3/4以上参会合伙人批准。 合伙人控制复杂精巧 一般来说,双重股权结构公司将股权区分为A、B两类股票:一类(比如A类股)仅有一股一票的投票权;而另一类(比如B类股)则每股享有多票投票权(比如10票),通常由公司创始股东及其核心管理层团队持有。这样,即使创始股东持股比例较低,也能通过较高比例的投票权控制公司决策。 阿里巴巴并未直接采用同股不同投票权的分级设计,而是选择通过《公司章程》允许合伙人提名或委任董事会中的简单多数成员,虚化了外部股东的投票权利。同时,公司设计了一系列复杂精巧的治理安排,确保合伙人的控制权难以被挑战。 比如,阿里巴巴合伙提名的每位董事人选,名义上必须经股东大会上投票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一半以上支持才能当选。但即使未能当选,阿里巴巴合伙有权委任他人担任临时董事替代原有人选履职,直至下一届股东大会选举结果出炉。 对于持股比例高达25.2%的软银,阿里巴巴合伙人与其签订协议,要求其在持股15%以上时,必须支持阿里巴巴合伙提名的董事人选;而且即使软银增持股份至30%以上,也需将超过30%部分的投票权委托给马云和蔡崇信。合伙人通过协议限制软银在持股超过15%的情况下,仅有权向董事会提名一位董事。这样可以避免公司大股东干涉管理层的控制权。 阿里巴巴的《公司章程》还采用了具有交错任期的分层董事会,公司董事会被划分为三个董事组别:第一组董事为马云、孙正义和郭德明;第二组董事为蔡崇信、Michael Evans、井贤栋和Börje Ekholm;第三组董事为张勇、董建华、杨致远和Wan Ling Martello。三组董事均为3年任期,将分别于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到期。这也是常用的防御性反收购公司治理设计,防止一次性替换多数董事威胁管理层控制。 此外,阿里的《公司章程》中规定,控制权变更或合并,也不改变阿里巴巴合伙的提名权,必须经股东大会95%以上的投票同意方可修订——而马云一人就持有6%股份。阿里巴巴还无需股东大会授权,就允许其董事会创设优先股并决定其任何条款和权利,这样的“毒丸计划”使得外部控制权争夺变得毫无意义。 通过这些安排,阿里巴巴的董事和高管在公司赴港上市后共持股约8.8%(其中马云持有6%、蔡崇信持有1.9%),却通过合伙组织提名了目前董事会11名董事中的5名,还有权提名或委任两名增补董事,牢牢地控制了公司的决策权。 再加上阿里巴巴采用的是VIE架构,其可变利益实体由经遴选的中国籍阿里巴巴合伙或管理团队成员持股。 在如此制度设计下,阿里巴巴合伙的控制权几乎无法被取代,其实质是公司控股股东,因而仍被港交所视为不同投票权架构。 被豁免采用较高治理标准 作为在美国上市的外国私人发行人(FPI),阿里巴巴得以被豁免部分纽交所上市公司通行的较高治理标准。比如,阿里巴巴并不需要由独立董事完全组成其薪酬委员会或提名及公司治理委员会,无需遵守独立董事占董事会多数的规则,也不必要定期举行非管理层董事管理会议或每年举行独立董事管理会议。 尽管阿里巴巴按《美国证券交易法》要求,安排3名独立董事组成了其审计委员会,但还被免于遵守《美国证券交易法》的部分要求,比如关于提交征集委托投票权报告书及其内容的规定、《公允披露条例》中有关重大非公开信息选择性披露的规定、以及第16节中的高管、董事和大股东报告和短线交易收益及追缴的规定。 根据阿里巴巴《公司章程》,召集股东大会所需的最短通知期为10天,可能导致公司的美国存托股(ADR)持有人无法行使其表决权,这将授予阿里巴巴自由裁量权。 此外,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时也同样得以豁免《香港上市规则》中部分对投资者保护有利的条款。比如,《香港上市规则》要求,审计师的委聘、辞退及薪酬必须由多数股东或监事会等独立于董事会的机构批准,但阿里巴巴审计师的聘任、辞退及薪酬无需经此批准流程。 《香港上市规则》要求,少数股东有权发起特别股东大会及在会议议程中加入议案,在一股一票的基准下,对发起方少数股东投票权的限制最高为10%。然而,阿里巴巴《公司章程》规定,可以请求召开特别股东大会的最低持股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使得外部股东难以发起特别股东大会。 外部股东面临较高代理成本 按照马云在纽约进行首站IPO路演时重申的“投资人第三”原则,阿里巴巴若将管理层和员工的利益置于外部投资人之上,中小股东则面临较高潜在代理成本。 一方面,此类代理成本可能体现在公司与董事、高管等人的关联交易中。例如,马云家族投资的云锋基金与阿里巴巴之间存在多项关联交易。阿里巴巴和云锋基金共同投资了北京居然之家,阿里巴巴还收购了云锋基金为股东的大麦网。阿里巴巴同意承担马云、蔡崇信和Michael Evans作为董事、高管因公使用私人飞机所产生的有关维护成本、机组人员成本和运营成本。阿里巴巴还以加强战略业务合作的名义,在2015年向公司创始人之一及其可变利益实体(VIE)的股东谢世煌提供了69亿元贷款的质押担保,并直接借款16.2亿元帮助谢世煌偿还上述贷款的本息。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对其高管及员工也可能提供了过高的收入与股权激励,减少了中小股东可分配的利益。 2017年和2019年5月,公司分别批准了不超过6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这两年当年分别回购普通股132亿元和109亿元用于股权激励。 阿里巴巴的股权激励费用数目惊人,2017-2019财年公司股权激励费用分别为160亿元、200亿元和 375亿元,分别为公司当年净利润总额的38.8%、32.6%和46.8%。 2017-2019财年,董事和高管团队的薪酬福利总和分别为5.5亿元、5.9亿元和5.0亿元;此外,分别授予限制性股份单位(可发行8股普通股)64.4万份、42.7万份和34.5万份,3年还共授予8百万股普通股买入期权。从2013年起,阿里巴巴合伙人总共被授予以14.50美元(2016年前)和23-26美元(2016年之后)购买限制性股份单位的权利,一共涉及1.44亿股普通股。2017-2019财年,和阿里巴巴合伙人相关的股权激励费用分别为2.4亿元、4.4亿元和4.1亿元。 此外,过去3个财年,蚂蚁金服给阿里核心员工提供的股权激励导致阿里巴巴分别确认21.88亿元、22.78亿元和128.55亿元股权激励费用。尽管未获披露,阿里巴巴的董事和高管可能在蚂蚁金服获得了大量经济利益。阿里巴巴本身并不需要为这些股权激励直接付出任何现金或成本,但公司对此确认费用,可能意味着公司放弃了本可获取的资源为其高管及员工个人换取利益。 股东回报难以匹配优异基本面 自2014年9月在美国上市以来,阿里巴巴的营业收入及盈利能力增长迅速。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从2014财年的525亿元和231亿元增长至2019财年的3768亿元和876亿元,分别增长了618%和279%。 截至2019年末,阿里巴巴2020财年的前三季度营收已达395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461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更是高达1784亿元。仅前三季度就大幅超出了前一财年的数据,可谓增速惊人。 表:阿里巴巴过去五年的主要财务数据 2020年5月4日收盘,阿里巴巴的股价为191.15美元,当前市值近4万亿元人民币,对应市盈率(TTM)仅有21倍。美股投资者从阿里巴巴上市开盘起持有其股票超过5年获得了约106%的回报,年化回报率不足14%,完全不能匹配公司优异的基本面表现。 长期以来,阿里巴巴通过经营活动产生了惊人的现金净流量,仅2017-2019三个财年就达近3600亿元。由于资本开支并不大,期间公司自有现金流惊人,共计2758亿元。阿里巴巴并未选择以现金分红的形式回报外部股东,而是将这些资金对外投资,近3财年通过投资活动净流出3145亿元现金。 阿里巴巴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设计,将公司创造的利益向其合伙人为核心的管理层倾斜。这种做法固然激发了管理层巨大的工作动力,但作为一家崇尚“正直诚信等高尚个人品格”的公众公司,业绩如此高速增长却估值低迷,其利益分配可否更加平衡值得深思。 如何约束阿里巴巴合伙人? 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外部股东如何对其进行监督和约束呢? 一种潜在的治理机制是道德和声誉。为缓解外界对阿里巴巴合伙制度和剥离支付宝事件的质疑,马云未在云锋基金的投资顾问及管理实体中控制表决权,同意将其在云锋基金可获得的全部业绩分成和股息捐赠给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或其他慈善机构,并表示他有意逐渐减少且限制他在蚂蚁金服的持股与利益至较低水平。 此次,阿里巴巴对蒋凡事件的快速处罚,也是其约束自身行为的一种姿态,表明其合伙人应“拥有正直诚信等高尚个人品格”。 第二种潜在的治理机制是法律惩罚。阿里巴巴合伙制度对内部人的保护,更甚于一般的双重股权结构。然而,美国法律制度对于公司及管理层乱作为的处罚严厉,具有较强约束。 2015年在纽约经济俱乐部举办的午餐会上,马云曾表示,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后获得的资金及透明度都有所提高,但苛刻的美国股东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仅2019财年,公司就计提了2.5亿美元美国联邦集体诉讼和解相关费用。这也恰恰是阿里巴巴愿意回港上市的原因之一。 A股应如何约束双重股权结构? A股实施注册制后,不管是科创板还是创业板,都允许实行双重股权结构。2020年1月20日,公有云计算公司优刻得在上交所科创板正式挂牌上市(688158.SH),成为A股首家双重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 即使是在对投资者保护较为充分的美国,双重股权结构对于中小投资者也可能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市场往往给予较低的估值作为回应。大量学术研究表明,在IPO之后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公司溢价会随着公司不断成熟而消失。 201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过去15年中有157家IPO公司采用双重股权结构,在IPO之后的两年,具有“落日条款”的71家公司估值变得显著高于其余86家采用永续双重股权结构的公司。 而在投资者保护仍较为不足的情况下,A股市场投资者并未意识到该制度可能带来的潜在代理成本。A股实施注册制,监管层尤其应考虑如何在制度上约束此类治理结构对中小投资者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 一种做法是,将违法违规与取消双重股权结构挂钩。当具有特别投票权的股东具有信息披露违规等侵犯中小股东利益行为时,可取消其特别投票权。 另一种做法是,采用国际成熟市场较为通行的“日落条款”,规定在特定期限后,由全体股东以同股同权形式表决是否继续采用双重股权结构。这样,可以督促享有特别投票权的股东向投资者证明,其控制性地位并未被滥用于为自身攫取利益,而是更有利于为外部股东创造价值。 本文原发于原子智库公众号
百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部披露了2019年年度报告,或按要求以上市公告书形式披露了2019年主要经营数据。总体来看,科创公司上市元年首份“成绩单”符合市场预期,展现出科创板上市公司群体鲜明的科技创新风貌。 首先,科创板聚集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年报财务指标呈现出明显的“新经济”特征。例如,核心竞争力更多体现于未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的智力资本、数据资源等“新经济”要素。 其次,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19年合计投入研发金额117亿元,增幅2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2%,持续保持力度。其中,微芯生物、赛诺医疗研发投入占比接近50%;中微公司等11家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超过20%。虹软科技等5家公司连续三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30%;金山办公等22家公司连续两年超过15%。 最后,科技创新成果喜人,高研发投入带来了更多科技创新成果。2019年,科创板公司合计新增专利2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100余项。同时,13家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华润微参与的“高性能MEMS器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安集科技的钨抛光液技术已应用于3DNAND先进制程,产品线从逻辑芯片拓展到存储芯片;长阳科技已成长为全球光学反射膜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完成了反射膜的全面进口替代。 (责任编辑:赵金博)
本报见习记者 吴晓璐 近日,上市公司一季报披露收官。受疫情影响,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出现下滑,但仍有近七成盈利,超过三成业绩增长。《证券日报》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2622家上市公司净利润为正,占比为68.36%,业绩同比增长的有1328家,占比为34.56%。 居家办公成就了“云经济”“宅经济”的崛起。部分上市公司依托原有的线上业务,及时调整战略,加大研发升级产品,今年一季度取得了靓丽的业绩。 优化线上办公平台 软件开发企业受益“云经济” 疫情发生以来,在线办公、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促使“云经济”爆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2%,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 金山办公是受益于“云经济”的企业之一。今年一季度,金山办公实现营业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30.90%,实现净利润1.10亿元,同比增长130.87%。 “从一季度营收构成来看,公司70%左右的收入来自线上,此部分业务短期内不受影响。我们一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速达到了30%,而去年全年增速是39%。”金山办公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了适应人们居家办公,金山办公改变了产品“打法”。金山办公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持续优化并大力推广核心产品——以金山文档、WPS+平台为代表的线上文档协作平台。疫情期间,面向中小企业的WPS+、会议等产品完全免费。 同样为软件开发企业,同花顺受益于股市回暖,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达3.84亿元,同比增加34.12%;实现净利润1.2684亿元,同比增加26.35%。 同花顺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季度业绩增长,一方面是因为资本市场回暖,另一方面则是公司专注研发和产品体验,市场认可度高,产品赢得用户青睐,带来了良好的业绩回报。 根据易观千帆数据,2020年3月份同花顺APP月活达到3900万,稳居证券服务行业APP第一名。 “疫情催生自身变革,公司积极研发新的产品适应新情况,如推出智能疫情回访机器人、疫情问答机器人、疫情地图、健康打卡系统、发热门诊线上预诊系统等一系列产品,展现了公司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实力。”同花顺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使得未来不确定性增强,用户的需求变化加快,给公司产品研发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加大研发升级产品 小家电业绩爆发 疫情期间,有不少人宅家提升了厨艺,居家使用的小家电也随之火爆。一季度厨房小家电业绩高速增长。 “小熊电器主营业务是小家电产品,拥有30多个品类、400多个SKU(产品统一编号),擅于挖掘细分人群的细分场景需求。疫情期间,公司电热饭盒、打蛋器等多个品类都迎来了爆发性需求。”小熊电器董秘刘奎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熊电器一季度业绩实现了逆势增长。 小熊电器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4亿元,同比增长17.32%,实现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83.66%。其中,电动类厨房小家电贡献最大增量,增速达46.29%。 除了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转变,小熊电器及时调整了公司战略。小熊电器上述负责人表示,公司线上业务占比约九成,疫情期间,公司主要以专业的、日常化的品牌直播和店铺直播,实现每日直播时长达8小时-12小时,同时辅助以短视频、社群互动等进行用户触达。在研发层面,公司转化出贴合场景需求的小巧好用产品,如和面机、空气炸锅、电热饭盒等,公司加快了上新的节奏。“从1月份至今,我们已经推出近70个SPU(品类),接近100个SKU。” 同样是小家电行业,新宝股份是小家电出口龙头企业之一。2019年,出口占比在80%以上。“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公司出口订单的产能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总体出口销售保持平稳。”新宝股份董秘陈景山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一季度新宝股份业绩大幅增长,实现净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39.92%。新宝股份上述负责人表示,业绩增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取得成效,国内营业收入实现近57%的增长;二是通过提升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及持续推进自动化建设等措施,产品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新宝股份上述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来看,2020年二季度出口订单整体较为充足,下半年的订单预期要根据海外疫情情况判断。小家电在欧美国家属于生活必需品,单位价值较低,需求较稳定。公司会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密切关注海外疫情变化;同时加大自主品牌销售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在港股上市刚满16年之际,国内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正式启动回A计划,欲登陆科创板,谋求“A+H”。 5月5月晚间,中芯国际公告称,董事会于4月30日通过决议案,建议向上交所提交科创板上市申请,建议初始发行不超过16.86亿股股份;由海通证券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及承销商。 若以2020年5月5日收盘价15.26元港币推算,中芯国际募资总额约254亿港币(约231亿人民币)。 中芯国际表示,募资总额约40%资金用于12英寸芯片SN1项目,约20%作为其先进及成熟工艺研发项目的储备资金,剩余约40%作为补充流动资金;此次拟发行的16.86亿股股份,将全为人民币股份新股,不涉及现有股份的转换。 目前,这一上市建议仍然需取决并受限于市况、股东于股东特别大会批准以及必要的监管批准。 若中芯国际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将是红筹回A登陆科创板的第一股。 宣布这一消息后,中芯国际5月6日股价应声大涨,涨幅10.75%,总市值871.25亿港元,相比5月5日收盘,市值已飙升100亿港元。 港股上市16年之后回A 官网显示,中芯国际2000年4月创立,总部位于上海。 中芯国际介绍称,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内地技术最先进、配套最完善、规模最大、跨国经营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集团,提供0.35微米到14纳米不同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 目前,中芯国际在上海建有一座300mm晶圆厂和一座200mm晶圆厂,以及一座控股的300mm先进制程晶圆厂;在北京建有一座300mm晶圆厂和一座控股的300mm先进制程晶圆厂;在天津和深圳各建有一座200mm晶圆厂;在江阴有一座控股的300mm凸块加工合资厂。此外,中芯国际还在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台湾设立营销办事处,同时在中国香港设立了代表处。 而在资本市场上,中芯国际分别于2004年3月17日和18日登陆美国纽交所和香港联交所两地上市。 2019年5月24日,中芯国际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主动从纽交所退市,且已得到董事会批准。 如今,港股上市16年之后,中芯国际终于启动回A之路。 谈及回到境内上市的理由,中芯国际董事会认为,“人民币股份发行将使其能通过股本融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并于维持其国际发展战略的同时改善其资本结构。另外,人民币股份”符合公司及股东的整体利益,有利于加强其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中芯国际2015-2019年实现营收分别约为147.13亿元、202.16亿元、203.26亿元、231.84亿元、217.97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16.46亿元、26.13亿元、11.74亿元、9.2亿元、16.37亿元(人民币)。 2019年年报来看,国内业务仍占中芯国际营收的大头,其中国业务营收占比达59.5%,此外,美国、欧亚大陆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6.4%、14.1%。尽管2019年营收下滑,但基于其在中国的战略位置,中芯国际将今年的增长率目标定为11%至19%,并计划将毛利率维持在20%。 此外,中芯国际在2019年年报中表示,“公司在先进制程研发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一代14nmFinFET技术已进入量产,在2019年四季度贡献约1%的晶圆收入,预计在2020年稳健上量,第二代FinFET技术平台持续客户导入,将把握5G、物联网、车用电子等产业发展机会”。 对于中芯国际在募资用途中提及的“12英寸芯片SN1项目”,不久前的一篇媒体报道透露了一些信息,“作为上海市重大工程,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SN1&SN2厂房建设项目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预计今年8月全面竣工,建筑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 文章还提到,“该项目主要内容包括SN1生产厂房、CU8动力车间和SO8生产调度及研发楼三个大的单体建筑物及一些配套设施,该项目是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中国强芯梦的投资项目,投产工艺节点可覆盖14纳米-7纳米”。 有券商人士分析指出,中芯国际技术突破伴随国内迎来晶圆厂的建设热潮,配套产业需求将成倍增长。 中芯国际的众多A股“伙伴” 代表着中国芯片制造水平的中芯国际回A消息,一度获得市场广泛关注。 5月6日,A股半导体、国产芯片、光刻胶等板块纷纷跟涨,兆易创新、晶瑞股份均获涨停,长电科技涨幅8.1%,雅克科技、江丰电子也顺势飘红。 此外,科创板公司的聚辰股份、安集科技涨停,中微公司上涨近14%。 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国际拥有众多A股“伙伴”,主要为设备和材料企业。 天风证券研报指出,“作为国内先进制程的领军企业,中芯国际上游供应链的国产化进程值得重点关注。目前中芯国际的供应链中,设备企业主要包括中微公司、北方华创、盛美半导体、沈阳拓荆等;材料供应商主要包括华特气体、江丰电子、安集科技、雅克科技、晶瑞股份等。” 如中芯国际为国内刻蚀机设备龙头厂商中微公司2016年第一大客户。中微公司的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已应用在国内外知名厂商55纳米到5纳米的芯片生产线上。 此外,中芯国际也是安集科技最大单一客户,占比60%左右。安集科技的化学机械抛光液已在130-14nm技术节点实现规模化销售,主要应用于国内8英寸和12英寸主流晶圆产线;10-7nm技术节点产品正在研发中。 无独有偶,晶瑞股份表示,公司光刻胶产品2018年进入中芯国际天津工厂8英寸线测试并获批量使用。 鼎龙股份也提到,公司负责中芯国际子课题“20-14nm技术节点CMP抛光片产品研发”任务;南大光电也提到,给中芯国际供应电子特种气体等。 目前,中芯国际还是国内封测龙头长电科技的股东,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中芯国际控股的芯电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持股14.28%,为第二大股东。 “海思、中芯国际与长电科技作为本土半导体设计、代工以及封测领军企业,一季度业绩携手超预期增长,有望协同推进半导体国产化”,长城证券分析指出。
本报讯 日前,引力传媒发布2019年年度报告,因计提商誉减值准备,2019年亏损约2.1亿元;剔除商誉减值影响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6亿元,同比增长87.02%。 公司业务结构明显优化,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传统的以影视剧、综艺节目为媒体资源的媒介代理业务占比下降到不足20%,短视频营销、APP商业化、信息流广告等新媒体业务占比提高到近80%,其中短视频营销业务量突破7亿元,较2018年增长600%以上,降低了传统业务下滑的影响,提高了整体盈利水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公司果断调整经营策略,减少低毛利、长账期、高风险行业客户业务,集中资源开展高毛利、高附加值的业务;同时为匹配公司业务结构调整,公司相应优化人员构成,降低成本费用,提升了公司经营质量。 引力传媒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媒体迭代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布局效果营销、短视频营销和电商运营业务,与国内主流的电商和内容平台合作,开展内容电商业务。公司的主营业务由单一的整合营销服务升级为综合性整合营销服务和内容电商并重的商业模式。预计2020年,公司效果营销、短视频营销和电商运营业务将实现规模性的预期效益,随着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快速落地,盈利能力也将得到提升。(李乔宇)(编辑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