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9月10日电 题:赶走脱贫“拦路虎” 贫困户看病不发愁——山西多措并举织密健康扶贫保障网 新华社记者王飞航 29岁的李祥红是山西省临县玉坪乡李家坡底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因病早逝,母亲患有精神病,自己不幸又患上肺结核、脑膜脑炎等大病。 李祥红经人介绍在太原一家医院入院治疗,花费31010.98元。出院回到临县后,基本医疗报销15013.04元,大病保险报销4506.53元,“136”兜底报销5371.45元,贫困人口补充医保报销601.97元。最终,自付5517.99元。 “多亏有这好政策,要不因为这场病欠下的债,咋也还不完了。”李祥红逢人就说。 李祥红口中的好政策,是山西省针对贫困患者看病出台的健康扶贫政策。据了解,为切实解决深度贫困人口的支出型贫困问题,山西省采取特殊的阶段性政策措施,出台“136”健康扶贫政策,即贫困人口在县级、市级、省级住院看病,个人年度自付封顶额分别为1000元、3000元、6000元,个人自付封顶额之上的费用全部由医保基金报销。 “对普通老百姓家庭来讲,得一场大病无疑是一场灾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困中之困,但绝不能让一个贫困群众因病掉队。”山西省扶贫办副主任张建成说。 与此同时,山西省还开展健康扶贫“双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团队和乡村干部团队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众签约帮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解决贫困群众看病就诊问题,乡村干部签约服务团队解决贫困群众就医报销问题。 “大娘,上次开的药吃完了吗?胃疼有没有好转?”“大叔,最近感觉怎么样?我先给您测个血压和心率吧。”……近日,在山西省祁县北岗头村,村医温晓亮一边细致地为村民们做着检查,一边耐心地讲解着健康扶贫政策。 北岗头村现有户籍人口3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户63人,因病致贫21户36人。据温晓亮介绍,从2017年起,县政府投入约8万元,先在村卫生室配备了各种医疗设施,改善了诊疗条件,又安装了空调,满足村里群众的就医需求。 “村里现在还有高血压患者36人,糖尿病患者16人,我每月都按时为他们进行健康检查,提供健康指导。”温晓亮说。 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山西一系列有效措施精准发力,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健康扶贫带来的变化、温暖和实惠。 “山西省近年来建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帮扶制度,基本解决了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截至目前,全省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由2015年的55.19万人减少至30万人以下,大病集中救治病种由9种扩大到24种,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平均达到90%以上。”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最直接、最有效、最可持续的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提升带贫能力,利用公益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我们要努力为贫困人口提供稳定就业机会,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组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劳务输出是贫困人口解决就业问题、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要深入基层村社和农户,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等活动,把各项政策和培训计划、岗位需求等信息送到群众家门口,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同时为跨省务工的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政策、信息、技能、岗位等服务和交通补助,扩大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比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最近3年每年平均输出劳动力50万人左右,其中有组织外出务工约占七成,务工收入已经成为该州贫困群众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方式,人均年劳务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实现了“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促进就业扶贫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就业扶贫,一定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为就业扶贫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努力把扶贫车间培育成为产业和就业扶贫的企业,推动扶贫企业形成产业链,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梯度转移,为贫困地区开展就业扶贫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脱贫。例如,贵州省正安县曾经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县,后来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了返乡农民工吉他产业园,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吉他产地,极大促进了农村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脱贫。 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农业产业扶贫是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化,探索建立大企业支撑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探索形成“公司+农户”“万企帮万村”等精准扶贫模式,稳定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预期;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形成“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汇聚农户力量;以电商发展为基础形成“互联网+农户”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农民参与产业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就业和增收。 加强贫困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职业教育培训是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脱贫的重要方式。调研发现,一些贫困户之所以发展动力不足,缺乏职业技能是第一位的原因。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关键是让贫困家庭孩子接受更多教育,让贫困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努力把农民培养成为合格产业工人、市场经营者,推动贫困劳动力向技能型、稳定就业型劳动力转变。另一方面,关注就业重点群体,包括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并聚焦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加大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子女技能扶贫工作力度。 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除了社会保障兜底,还应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比如在农村开发保洁、绿化、管水、护林、护草、治安、护路、扶残助弱等公共服务岗位,让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这不仅能有效解决贫困劳动力脱贫问题,促进他们融入社会,而且有利于其后代健康成长,避免贫困代际传递。 (莫 荣 作者为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1日 09 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0日讯(记者 温济聪 彭江)9月10日中国银保监会组织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兴业银行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3家银行负责人表示,将努力做到战疫战贫两手抓、两不误。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表示,农行扶贫贷款投放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同时,将根据扶贫工作实际需要,强化信贷政策、财务费用、人力资源、考核激励等方面差异化政策支持。 据介绍,今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把消费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托线上扶贫商城,农行与全国256家中央及地方单位携手开展消费扶贫系列活动,全力以赴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助力贫困农户产业增收。数据显示,农行直接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2.1亿元、帮助销售9.4亿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9.5倍和5.7倍,其中通过线上扶贫商城渠道销售4.1亿元。 农发行行长钱文挥表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农发行坚持以服务脱贫攻坚统揽业务发展全局,切实发挥金融扶贫先锋主力模范作用。截至今年8月末,农发行累计投放扶贫贷款2.5万亿元,余额1.5万亿元,投放额和余额均居金融同业首位。 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表示,兴业银行在监管部门指导下,形成了“输血”“造血”并举、“融资”“融智”结合、线上线下并进的扶贫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兴业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具体来看,可以简要概括为五个方面:定点扶贫、产业扶贫、绿色扶贫、智慧扶贫和教育扶贫。”陶以平说。
9月10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实地走访了由新希望、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合作建设的特口甲谷育肥场的精准扶贫项目,这是新希望生猪养殖产业扶贫的一个重点项目。这一项目帮助特口甲谷村实现了整村脱贫,而且还将继续为该村村民增收。 2019年,新希望投入扶贫资金约26亿元,帮助2.09万人增收、3300人脱贫,新发展产业脱贫项目44个。今年以来,公司又投入扶贫资金9.7亿元。截至目前,公司产业扶贫项目已累计超过100个,其中大部分是生猪养殖产业扶贫项目。 助力云端之村脱贫 从西昌市到特口甲谷村开车需要4-5小时,一路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前行,越往里走,贫困情况越严重。特口甲谷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因为位于平均海拔3000米的高寒山区中,特口甲谷村也叫云端之村,村民大多数都不能用汉语跟外界流畅交流。当地村民汉呷里博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过去的特口甲谷村不通电,只有黄泥路,村民家徒四壁,屋不避雨。随着特口甲谷育肥场建成,村里不仅通了电,还修了水泥路,村民们也住上了新房子。” 特口甲谷育肥场的第一批肥猪于2018年11月出栏,特口甲谷村获得30多万元收益,该村合作社给62户贫困户每户分红2500元,43户非贫困户每户500元。今年7月8日又进行了第二次分红,贫困户每户分红3000元,非贫困户每户1500元。特口甲谷村目前人均年收入已达9000元,实现了整村脱贫。育肥场每年可出栏两批生猪,将继续为村民增加收入。 现年27岁的汉呷里博已经在育肥场工作了三年,每月工资3000元,加上分红的收入,家庭年收入5万元左右。“现在我已经还清了修房子时的欠款。”汉呷里博说,“未来希望在育肥场多学一点科学养殖知识,可以用在养牛养羊上。” 土比阿地也是育肥场的6个当地饲养员之一,他曾经是特口甲谷村的村长,退休后,土比阿地主动申请到育肥场做饲养员。土比阿地表示:“我支持村子里的村民到猪场上班,也鼓励村子里的年轻人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学习新的东西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特口甲谷育肥场只是新希望生猪养殖产业扶贫项目中的其中一个。新希望在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等地也均有生猪养殖产业扶贫项目。 陕西宜君项目采取“县政府+村集体+新希望+N个贫困户”四位一体的方式共同组建生猪养殖项目。宜君县人民政府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选定10个贫困人口较多的村,每个村建设一个存栏500头(二期扩建为1000头)规模的现代化猪场,每个猪场大约覆盖60户贫困户。村集体组建合作社负责猪场的日常管理,合作社与新希望签订商品猪委托养猪合同。新希望按合同要求提供猪苗、饲料、兽药、技术服务并负责回收成品猪,承担疫情、市场等风险,按时足额支付代养费。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带动宜君县2544户共7980人脱贫,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进苗22批,共计2.86万头,出栏14批,共计1.81万头。 山东夏津项目为当地解决就业30多人,并带动夏津县5955户共1.1万人实现稳定增收。 贵州毕节市赫章县生猪扶贫项目是当地政府利用扶贫及产业资金,投入1.62亿元在铁匠乡、平山镇、古基镇、哲庄镇、辅处乡、罗州乡、古达乡、德卓乡等地,建10个标准化生猪扶贫育肥场,由新希望投入生物资产(含猪苗、饲料、兽药)并经营管理,项目投资收益按160元-280元/头/年分配,利益链接全县N个贫困户,带动贫困人员就业增收、土地流转增收、产业收益增收。 26年坚持扶贫工作 多年来,新希望因地制宜在全国各地以产业扶贫为主,就业扶贫和教育扶贫等为辅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新希望扶贫的起点。1994年,新希望投资1500万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建成全国第一家“光彩事业”工厂——西昌希望饲料公司。目前,西昌希望饲料公司年销售额超过7000万元,85%的员工来自本地,每年带动2.6万多户农户增收超过2亿元,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当地群众增收和就业的重要力量之一。 以此为开端,26年来新希望在全国“老少边穷”地区投资已超过50亿元,结合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在新疆、甘肃、宁夏、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等15个省市自治区的贫困地区建设了超过150家“光彩事业”扶贫工厂,带动当地6万多人就业,帮助数十万农民脱贫。 2019年,新希望投入扶贫资金约26亿元,帮助2.09万人增收、3300人脱贫,新发展产业脱贫项目44个。2020年至今,又投入扶贫资金9.7亿元。截至目前,公司产业扶贫项目数量累计超过100个。其中,大部分是生猪养殖产业扶贫项目,还有禽养殖产业扶贫项目等。 除产业扶贫外,公司还积极开展教育扶贫。新希望先后发起“暖冬行动”“希望有你”“美好计划”“六一心愿”等助学、助老行动,其中包括多年资助各地贫困大学生,捐建四川雅安市八步乡小学、巴中市牟家坝村小学,改建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热地村小学、捐助雷波县、昭觉县、冕宁县等地超过40所学校等。
10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钱文挥在第259场银行业例行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2015年以来,农发行累计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投放扶贫贷款超过4500亿元,8月末余额近2800亿元,增速是全行扶贫贷款的2.3倍。 钱文挥介绍,今年以来,农发行累计向52个未摘帽县投放扶贫贷款165.95亿元,较去年同期多投放逾100亿元,有力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当地脱贫攻坚的进程。 农发行始终把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作为脱贫攻坚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我们连续三年召开全系统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的工作推进会,先后分四批研究制定了数十条差异化政策,进一步推动政策、资金、资源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未摘帽县倾斜。”钱文挥介绍称。 他表示,在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方面,农发行实施的差异化政策包括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降低深度贫困地区的企业项目的准入标准;对深度贫困地区扶贫龙头企业择优发放信用贷款,推动建立扶贫贷款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适当下放深度贫困地区企业评级、授信和用信的审批权限,简化、优化办贷流程,完善扶贫贷款办贷的绿色通道。 此外,农发行还对深度贫困地区,尤其是尚未摘帽的贫困县,扶贫贷款实行“整体优惠+首年再优惠”的组合优惠政策,明确扶贫贷款“首年优惠100BP”、未摘帽贫困县贷款“首年优惠120BP”; 对扶贫贷款客户减免五大类46项服务收费;提高风险容忍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深度贫困地区扶贫贷款不良率提高至3.5%以内;强化资源保障力度等。 农发行坚持以服务脱贫攻坚统揽业务发展全局。钱文挥介绍,截至8月末,农发行全行累计投放扶贫贷款逾2.5万亿元,余额超1.5万亿元,投放额和余额均居金融同业首位,连续四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连续三年在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考核中位列第一梯队。
10日,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在第259场银行业例行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该行立足金融市场领域先发优势,推动“客户为本、商行为体、投行为用”的“商行+投行”战略实施,为精准扶贫注入了强大金融动力。 在发挥商行优势方面,陶以平表示,兴业银行每年制定金融扶贫业务增长计划,设置专项信贷额度,对扶贫信贷投放给予FTP价格补贴。今年按照监管部门要求,结合兴业银行自身情况和条件,对农户经营性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给予70BP补贴,同时加大产品创新,针对贫困人口,推出了小额低利率、灵活度高的社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产品,帮助贫困人口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要发挥好投行的优势就必须考虑如何帮助贫困地区拓展融资渠道,广引资金活水,尤其要为贫困地区和偏远的乡村交通、水利、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输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陶以平表示。 他举例称,比如,2017年兴业银行主承销全国首单扶贫中期票据,主要用于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县高速公路建设,到今年该行交通类扶贫中期票据合计募集的资金已达到41.5亿元。此外,兴业银行还先后为内蒙古、甘肃等农业龙头企业发行了债券30亿元,以带动特色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10日,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在第259场银行业例行发布会上表示,截至6月末,农行在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各项贷款不良率0.8%,低于全行贷款的不良率1.43%,全行精准扶贫贷款不良率1.4%,略低于全行贷款的不良率,实现了履行服务脱贫攻坚社会责任与自身商业可持续的有机结合。 据介绍,农行扶贫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加大,截至8月末,在83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贷款比年初新增1510亿元,余额12425亿元;深度贫困县贷款比年初新增678亿元,余额4704亿元;精准扶贫贷款比年初新增655亿元,余额4570亿元,三项扶贫贷款增量均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增速均明显高于全行平均水平。 张青松介绍称,农行把支持未摘帽县脱贫攻坚作为今年金融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疫情期间,总行多次视频连线解决未摘帽县支行实际问题。截至8月末,在未摘帽县贷款比年初新增162亿元,余额732亿元,增速28.3%,显著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 针对特别偏远的乡镇农村地区,农行通过投入电子机具、掌上银行和移动服务车等方式,努力将金融服务方便快捷地送到广大贫困户手中,农行惠农通电子机具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的行政村覆盖率均超过85%。 “今年,把消费扶贫作为全行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全行动员,全面发力。”张青松表示,今年以来,全行直接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2.1亿元、帮助销售9.4亿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9.5倍、5.7倍,其中通过线上扶贫商城渠道销售4.1亿元。 据他介绍,农行组织12家东部省分行结对帮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河北武强、饶阳,贵州黄平、重庆秀山等4个农行定点扶贫县,安排东部100家支行与深度贫困地区100家支行开展一对一干部精准帮扶,发挥全行力量全力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自去年这项工作启动以来,累计为“三区三州”和4个定点县引进招商项目26个,落地投资金额近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