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消息称,近日北京市交通委会同北京市网信办、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交管局等部门,共同约谈多家在京运营的共享电动单车企业,提出限期整改要求。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此次被约谈的共享电动单车品牌包括:考拉出行、筋斗云出行、小遛共享、芒果电单车、蜜步出行、骑士出行等。这也意味着,一度站在风口上的共享电动单车,如今却被素有政策风向标的北京拒之门外。 共享电动单车遭遇约谈整改 北京市交通委表示,上述品牌存在违反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违规投放共享电动单车,且存在未按要求进行电动车登记、未能准确披露服务信息、未建立用户押金预付金专用账户、未按有关主管部门要求提供信息等多项问题,涉嫌严重扰乱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市场秩序。如果逾期未能整改到位的企业及其运营平台,或将面临行政罚款、扣留车辆、下架APP等多重处罚。 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共享电动单车违规伤客事件不断。 今年5月份,北京市交通委对“小遛”公司在京违规投放1400余辆电单车行为,约谈相关负责人,责令限期收回车辆并停止在京投放; 7月23日,小蜜电单车漏电导致北京市一市民右手被深二度电弧烧伤; 7月29日,北京蜜步科技有限公司被处以5万元罚款顶格处罚并责令限期收回全部共享电动单车。 为此,北京市交通委年内已针对多家企业的违规行为实施了行政处罚。 据北京市交通委介绍,因多家企业在工商系统预留的联系方式失效,执法人员曾前往失联企业的注册地址实施上门约谈,其中北京蜜蜂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骑士出行科技有限公司、青鸟快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共享电动单车企业注册地址为无效地址或无人办公。 对此,交通委表示,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往往存在保养维护不及时、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运行安全风险高、电池污染严重等多重隐患,租赁电动自行车的骑行人不固定且多未接受过专业的交通安全教育和技能训练,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加之电动车自重大、速度快,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带来较大的伤害和损失。 电动单车迎“锂电化+智能化”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时我国两轮电动车社会保有量就已突破2.5亿;2018年,国内两轮电动车年产量超过3000万,堪称“国民出行工具”。特别是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电单车续航能力强,成本低,便捷实用,成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首选。共享单车只解决了1公里-2公里内的出行需求,有专家预计更大的产业机会是两轮交通出行的电单车。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一致看好这门生意。有资深出行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政府监管、偷盗损耗、运营成本都是共享电动单车从业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共享出行行业无序管理的规模化运营模式往往都会带来超标投放、无序违规停放,责任事故难以厘清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继发布文件表示,对共享电动单车“暂不发展”或者“不鼓励发展”,甚至杭州、深圳一些城市直接出手叫停了辖区内的共享电动单车。直到2019年4月份开始执行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又重新给市场带来希望,电单车从此有了合法身份,这也让共享电动单车市场迎来了新的投资发展热潮。 今年4月份,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电动出行领域,前有滴滴旗下品牌青桔单车完成了10亿美元的A轮融资,后有美团向富士达、新日等电单车生产企业下单百万台共享电动单车订单,独家买断了富士达一款Q8车型。6月份,哈啰出行携手宁德时代(行情300750,诊股)、蚂蚁金服宣布,首期共同出资10亿元组建合资公司,铺设两轮基础能源网络。 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林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生态出行领域足够热门,市场需求也足够旺盛,但困难也显而易见。“首先是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政策监管非常严格,难以准入。其次相比于共享单车,电单车在制造成本、维护成本上需要更大的成本。包括安全维护,回收问题以及充电场景的落地都需考虑。” 同时,他亦指出,两轮出行产品本身仍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受制于成本“傻大笨粗”的铅酸电动两轮车此前是市场主流,在新国标等驱动下,两轮电动车的改变在所难免。由于新国标对整车质量、车辆尺寸、充电参数和里程续航都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将开启两轮电动车“锂电化+智能化”的新发展阶段。
钟南山院士:冬季国内疫情不会大规模暴发,“双节”没必要禁止出行,但要更加注意防范。(新浪)
2021年元旦、春节双节临近,这个双节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第一个元旦和春节,如何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度过祥和、安定和快乐的双节同时,最大限度保障健康与安全出行,是交通出行行业的首要目标。 为此,嘀嗒出行于2020年12月24日,召开了“2021嘀嗒出行双节健康安全出行保障工作部署会暨2020年第十二届安全委员会月度例会”,全面部署双节期间疫情防控举措以及全方位的健康出行和安全驾驶公众宣导计划。 会上,嘀嗒出行安全运营委员会主任CEO宋中杰表示,针对双节,嘀嗒出行从疫情防控、突发事件、恶劣天气、信息安全等多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着手,已制定30余项应对举措确保公众健康安全出行,包括:App端上线健康出行承诺书;启动“城市负责人+安全管理部”两级疫情防控机制;全面配合公安部门疫情追溯,设置流调协查绿色通道等。同时,嘀嗒出行也已从组织保障、人员安排、以及产品、技术、客服和风控等各个环节做好了准备,包括7*24小时安全值班、强化应急保障、最高400万顺风车行程保险及新冠肺炎专项保障等。 此外,要进一步强化用户的健康出行防护意识,避免疏忽大意和侥幸心理。为此,嘀嗒出行App端已在乘客下单、车主接单以及行程中等各个场景,设置了防控疫情、健康出行的轮播提示,包括全程佩戴口罩,开窗通风、乘客落座后排等内容。 同时,嘀嗒出行App已上线《冬季出行安全防护指南》,提醒广大用户佩戴口罩、保持车内整洁卫生、全面车辆消毒、注意开窗通风、如有不适及时就医、使用非现金支付方式等。后续嘀嗒出行还将根据疫情防控的具体形势,以及春运期间的更多出行场景,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防疫及健康出行常识宣导,让广大用户能从我做起,防患未然。 嘀嗒出行安全负责人表示,道路交通安全需要常抓不懈,其中,公众的安全驾驶及出行意识强化是关键。为此,在双节期间,嘀嗒出行将上线疲劳驾驶语音提醒、常见高危路段提示,并推出严重交通违法定期筛查新举措。同时,还将从安全带、夜间行驶安全机制、交通违法、超速、超载、超员、行程前通用车辆检查、故障停车安全处理流程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加强用户的安全出行常识普及。 此外,随着春节临近,跨城出行也将有所增加,疫情防范需要进一步加强。嘀嗒出行提醒,通过移动出行平台出行时,用户应完成实名认证,规避线下交易,在确保健康出行的前提下,也让自身出行更安全。
2020年12月23日,文远知行WeRide宣布完成B1轮融资,宇通集团以2亿美元战略投资,成为迄今中国主机厂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最大单笔投资。本轮融资后,双方将携手推动自动驾驶在微循环巴士、公交车及其他商用场景的应用,共同探索多样化的智能出行方式,推动全无人驾驶汽车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同时,文远知行也成为唯一同时获得大型商用车企业和乘用车企业(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投资的自动驾驶公司。 对此,文远知行创始人兼CEO韩旭表示:“创立三年多以来,文远知行始终保持无人驾驶行业的领先地位,新一轮融资为我们注入了强劲的创新动力,更重要的是得到了行业龙头的战略支持。宇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客车企业,本次领投是对文远知行一直以来稳扎稳打,以技术为核心,不断拓宽行业边界的的肯定,文远知行也率先完成了无人驾驶在乘用车、货车、客车的全面应用。文远知行和宇通集团将在技术研发、车辆平台、出行运营等多个关键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形成互补优势,共同打造全新的城市出行与运输体系。” 资料显示,宇通集团是国内领先的商用车集团,拥有客车、卡车、环卫装备及工程机械等业务,旗下宇通客车位居全球大中型客车销量第一名,本次战略投资文远知行,通过发挥文远知行在先进技术与落地运营的优势,积累更多的路测和产品数据,从而提升双方在智能出行领域的研发效率,加快无人驾驶在商用车、智慧出行、智慧交通建设等领域的商业化落地。 宇通也是全球智能网联客车的“先行者”:2015年宇通完成第一代自动驾驶产品研发,并在郑开大道完成全球首例自动驾驶客车开放道路试运行,2019年3月,宇通5米自动驾驶微循环车在海南博鳌论坛示范运营,2019年5月,郑州“智慧岛5G智能公交”项目落地,宇通5米自动驾驶微循环车在开放道路试运行,2020年6月20日,宇通助力郑州郑东新区开通了全长17.4公里的自动驾驶1号线,率先实现自动驾驶公交商业化应用。目前,宇通自动驾驶车已在宇通工业园、海南博鳌、郑州智慧岛、金融岛、天健湖等多地安全运营超过700天,累计接送乘客36万余次。 此次,文远知行与宇通集团联手打造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开拓更多的智能出行方式。目前双方已共同研发了中国首款专为城市开放道路设计的全无人驾驶小巴(miniRobobus),采用前装量产车型,无方向盘、油门和刹车,搭载文远知行自主研发的全栈式软硬件解决方案,能够安全高效地处理各种复杂的城市交通路况。 事实上,无人驾驶的实现离不开出行领域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以无人驾驶改变人类出行是文远知行不变的坚持,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文远知行取得的各项成就有赖于长期紧密、互信互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文远知行通过聚焦与主机厂、出行平台的战略协同,成为中国首家推出全对外开放Robotaxi服务的无人驾驶企业,运营一周年共安全完成了147,128次出行,服务用户数超60,000名,无任何主动安全事故。2020年7月份,文远知行获得中国首个无人驾驶测试许可。 文远知行方面表示,在宇通集团等各方投资人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将全力推进全无人驾驶出租车、全无人驾驶小巴等出行方式的落地,打造城市交通出行和运输体系的无人化,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经济和舒适的智能出行服务。
中国造车新势力开始掀起新一轮上市热潮。上海证监局网站日前披露,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威马出行”)正接受上市辅导,辅导机构为中信建投。据公司有关人士透露,威马出行计划于2021年初在科创板上市。刚刚完成百亿元D轮融资威马出行成立于2015年,其与蔚来、理想及小鹏等一起被统称为“造车新势力”。目前威马出行团队规模3000人,总部和分支机构分布在上海、北京、成都、绵阳、温州及德国萨尔州等地。公司创始人沈晖直接持有及间接控制的股权比例合计为16.57%,为实际控制人。威马出行旗下拥有“威马汽车”品牌。在销量方面,威马汽车首款量产智能纯电SUV“威马EX5”在2019年累计交付量达16810辆,为当年度造车新势力单车交付量第一的车型。威马汽车今年9月销售2107辆,同比增长38.8%,环比实现七连增;2020年前9月累计销量为13886辆。值得注意的是,9月22日,威马出行刚宣布完成100亿元D轮融资。这是造车新势力史上最大的单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上海国资投资平台及上汽集团联合领投,百度与海纳亚洲创投基金(SIG)继续参与此轮融资,其他参投方还包括湖北长江产业基金、苏州昆山产业基金、衡阳国有投资平台、安徽合肥产业基金、国投创益产业基金、广州金融控股集团等国有产业投资者,以及芯鑫、紫光、红塔集团、雅居乐、盈科等投资机构。威马方面宣称,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智能技术研发、品牌建设、数字营销和渠道拓展等。计划未来3到5年,汇集3000名工程师,助力5G技术、自动驾驶、三电系统等前瞻技术快速量产落地。就在D轮融资宣布完成后几天,沈晖在威马内部发文,称融资100亿元不是威马的目标,创造千亿元价值才是威马人的目标。“100亿元融资后与其他厂商的下一轮比拼,将是这场厮杀的重要战役。”沈晖表示,硝烟漫漫,新能源车市白刃战在即,没人能确信稳赢。幸运的是,威马已兵甲齐备、取得重要据点,为之后的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看好威马成为第一家本土上市的新势力车企。”安永合伙人舒畅分析说,威马在获得D轮融资后又计划赴科创板融资,创造了造车新势力的记录,也证明目前资本市场对于威马以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认可。新能源汽车产业利好不断新能源汽车产业近期利好不断。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0月1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9月销量为12.5万辆,环比增长25.2%,同比增幅高达66.3%;1月至9月累计销量为25.2万辆。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支持,及国内车企促进销售的有力举措,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稳中有升,今年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刷新了9月份历史纪录。”10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增长点。从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等车辆,新能源汽车占比不低于80%。业内分析人士表示,上述鼓励措施不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将让我国真正实现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梅松林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近期高速增长、形势喜人,一方面得益于宏观层面的助力,包括经济快速复苏、中央和地方及时推出各种鼓励消费政策、抑制的消费需求释放,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特斯拉的成功以及新能源车企新推出的受到消费者欢迎的产品,消费者开始改变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接受度大有改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2020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To C元年。”有分析人士表示,如果威马出行登陆科创板,有望成为第四家上市的新势力车企。目前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已成功在美国上市,合众汽车、天际汽车近期也传出打算在科创板IPO的消息。
旌鑫 出行市场久违的热闹了起来。滴滴孵化青菜拼车、花小猪、快的出租车等品牌,首汽约车时隔3年后再度被曝完成数亿美元融资,但最惹人注目的,要属嘀嗒出行赴港IPO。 中国四轮出行市场,包含三大板块——出租车、网约车和顺风车,成立于2014年的嘀嗒出行,目前主营三者之中的二者——顺风车和出租车,此外还有广告及增值业务。 招股书显示,2019年,嘀嗒整体交易总额(GTV)达110亿,从2017年到2019年,嘀嗒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49亿元、1.18亿元和5.81亿元,三年累计增长近12倍。 同时,2019年和截至2020年前六个月,嘀嗒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72亿元和1.51亿元,利润率为29.7%及48.6%。至2020年9月,在这个普遍烧钱、难以盈利的移动出行行业,专注于出租车与顺风车业务的嘀嗒率先实现连续15个月盈利并赴港IPO。 为何仅有出租车、顺风车两大业务的嘀嗒可以率先实现连续盈利?出行下半场是否仍将聚焦网约车?合规与规模对企业而言哪个更重要?深度解析嘀嗒出行招股书,或许可得到答案。 选择顺风车+出租车的“本”和“道”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想了解嘀嗒仅选择顺风车和出租车业务组合这个“道”,不妨先来看嘀嗒的“本”。 根据F&S报告,交通拥堵在中国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它降低了生活质量,造成了能源浪费和空气污染。2019年,中国一线城市的司机平均一天约有39分钟陷入交通拥堵,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路上的车太多了,为抑制汽车数量,政府采取若干监管措施,比如进行车牌配额和限号出行,以此试图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与此同时,扩张的人口对出行需求也正在变的越来越迫切,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还有行驶中的汽车座位利用率不足的问题。据F&S报告,在中国,私家车平均上座率不超过1.5人,大量闲置运力尚未得到利用。此外,2019年,中国出租车的日空置率普遍在30%至40%之间,平均每天等待时间约为3小时。 至此,致力与“让出行生态系统更加高效和环保,让每次出行变得温暖和愉悦”的“嘀嗒之本”和“嘀嗒之道”,跃然而出。 嘀嗒之“本”,就是既要创造更多的交通运力,同时还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嘀嗒之“道”,就是通过前沿技术的应用,或提升出行效率,或释放道路上未被开发的运力,从而改善每个人的出行体验,并最终增强中国移动出行生态系统。 由此,顺风车加出租车双管齐下的策略,就是实现嘀嗒之“本”,践行嘀嗒之“道”的最佳业务组合,通过顺风车市场释放私人乘用车的闲置座位,通过出租车智慧出行提高出租车的利用率,而不是让更多的汽车上路。 那么,这两个赛道的成绩如何前景又会怎样?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嘀嗒顺风车覆盖全国366个城市,有约980万名认证顺风车车主及约1,920万名注册顺风车车主,累计搭乘乘客数3,670万,于2019年度完成顺风车搭乘订单1.79亿份,GTV达85亿元。出租车方面,嘀嗒于2019年度完成出租车网约搭乘订单1.10亿份,认证出租车司机73.5万,在全国86个城市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与17个城市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事实上,在网约车进入中国四轮出行市场8年之后,出租车依然是中国四轮出行市场中占比最大的业务板块。根据F&S报告,2019年在出租车、网约车、顺风车构成的GTV总额7,119亿的中国四轮出行市场中,出租车仍占据68.6%的份额,预期到2025年在53.9%左右,继续保持第一。 而根据F&S报告预测,中国顺风车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破千亿,达到人民币1,1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1.8%。 一个赛道是高复合年增长率,一个赛道是整体占比第一,用户基础雄厚,嘀嗒的赛道组合与众不同,并已构筑护城河。 合规顺风车的逆袭 谈到顺风车,就不得不谈合规经营与安全问题。 这是出行市场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作为民生市场,出行市场是强监管下的市场。这个市场首先要求平台要履行主体责任,在控制好系统性安全风险的基础上开展运营。 2016年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办发〔2016〕58号文,其中,对顺风车进行了明确定义。2018年5月15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合法的私人小客车合乘应当具备两个核心要件:一是以满足车主自身出行需求为前提;二是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 而早在2014年底顺风车创业初期,嘀嗒CEO宋中杰和团队针对顺风车的发展原则就进行过不止一次的讨论,最终团队选择按照“真顺风车”的原则进行工作开展,即:顺风车车主必须是顺路而为,在此基础上,还不能够获得商业盈利。如果能获得商业盈利,那么平台就会沦为以营利为目的的黑车司机的渔利场所。” 这个原则某种程度解释了,为什么嘀嗒顺风车上线初期,用户规模增长较缓慢,并导致在行业中一度处于劣势。比如从2014年一开始嘀嗒就要求车主提供“三证”,包括驾驶证、行驶证、带有牌照的车辆照片。其中,第三点在当时并不是其他多数出行平台的常规要求,严格的准入制度将很多不符合要求的车主拒之门外。 另外,为将黑车司机排除在外,嘀嗒顺风车在定价上也花了更多心思。嘀嗒顺风车所采用的定价是仅跟公里数有关的一口价,没有运营相关的附加费用,比如长途费,夜间费,拥堵费等,整体水平仅相当于当地专业运营车辆定价的50%。 这个定价,既可以让真顺风车主有动力分享自己的空座,也能将以营利为目的的黑车司机隔离在外。真顺风才能带来纯粹的共享出行体验。顺风车的车主和乘客基于节约出行成本的目的,均有参与顺风合乘的自发需求,而平台顺风车车主和乘客的增加,能够带来匹配效率的持续提升,进而吸引更多的乘客和车主使用,这就形成了嘀嗒的增长飞轮效应。根据F&S报告,在嘀嗒平台所有受访私家车主和顺风车乘客中,有超过半数表示,是通过朋友和家人的口碑推荐而使用的嘀嗒顺风车。 可见,合规顺风车的逆袭发展,不仅为共享出行正本清源,也为嘀嗒出行未来的发展构筑了极高的护城河,让嘀嗒在出行下半场具备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以正合以奇胜 扬招网约双向增长“激活”传统出租车 在顺风车之外,出租车也是一个被忽视的存量市场。 2017年底,嘀嗒进入出租车市场,并开始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为出租车司机提供额外的订单补充。 数字化之前的出租车,就像旅游景区里的餐馆,是典型的“过客模式”和“卖方市场”,双方来去不留痕。而数字化之后,每位司机的服务水平被乘客线上评价体现的一目了然,数据显示服务的好,就会得到更多优质订单,进而得到更高收入,于是,出租车开始回到“用户模式”和“买方市场“,随着用户满意,用的人多了,出租车市场自然迸发新活力。 2019年下半年,嘀嗒出行开始另辟蹊径,面向扬招业态发力,通过推出“出租车打车助手”和“智慧码”,打通乘客、司机、计价器、顶灯、车辆、出租车公司、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连接,为出租车行业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效率提升和数字化管理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嘀嗒还面向出租车公司推出凤凰出租车云平台,一个能够帮助改善出租车公司管理、优化运营效率的云端管理软件,截至2020年6月30日,该平台已为55个城市中的698家出租车公司提供服务。 更重要的是,对出租车行业的数字化赋能,并不等于简单的出租车网约化。嘀嗒出行CEO宋中杰曾表示,“单一的网约化不仅不能帮助出租车行业转型升级,反而长远来看,会加速其灭亡。” 从目前效果来看,嘀嗒对出租车行业的数字化赋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截至目前,嘀嗒已与西安、沈阳、徐州、南京4个城市开展全面智慧出租车合作。2020年6月,在示范城市西安,嘀嗒已为约940万次出租车出行提供数字化服务,占市内出租车出行总趟次64.0%,其中59.1%会产生用户反馈,出租车智慧码日均扫码31.2万次。 自推出以来至2020年6月30日,智慧码已累计获得乘客评价约1,620万次,平均每位出租车司机获评价超过550次。基于这些,就可以构建起出租车司机的服务评价体系,并且以星级的形式,被展示在出租车的顶灯上,从而实现扬招服务水平的路边可视化。 根据F&S报告,2019年出租车扬招依然占据出租车总交易额的96.3%,未来5年,扬招也将继续与网招平行发展,更重要的是,占据如此比重的扬招业态,对数字化的需求是嗷嗷待哺,因此,尽管嘀嗒出租车业务还处在发展初期,但已经体现出了数字化赋能所释放出的强大的力量。在宋中杰设想的终局中,网约、扬招、嘀嗒提供的数字云扬招,以及其他有可能的出行方式都将并存。基于这一逻辑,嘀嗒的长期战略方向是打造出租车网招和扬招双业态共同增量发展新格局,并最终做到线上线下一体化、巡游网约一体化。 自我造血是王道 连续15月盈利的秘诀 招股书提到,嘀嗒作为纯信息服务提供商,并不拥有或租赁车队的车辆,也不承担任何拥车费用。顺风车车主以自我出行需求为前提,以出行成本费用分摊为导向,不以营利为目的,非经济动机在车主参与顺风出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平台无须向顺风车车主提供大量的额外补贴。 同样,嘀嗒出租车网约订单对于出租车司机是一个订单补充渠道,通过获取网络订单,出租车司机增加了收益,提高了汽车利用率,因此,平台也无须向出租车司机提供大量的额外补贴。2019年,嘀嗒向顺风车车主和出租车司机提供的补贴和激励仅占总收入的4.6%,2020年上半年,这个比例则下降为0.03%。 能够抓准时机,及时停掉补贴,保持平台的良性发展,这得益于嘀嗒创始团队以往的创业经验。嘀嗒出行联合创始人李金龙曾说,“通过上一次的创业经历嘀嗒意识到,在补贴大战中,以创业公司的资源和基本面与巨头打补贴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补贴不可能一直持续,总有一天会停止,不如先防守,如果能够挨过去,就还有再起的机会”。孙子兵法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者守也。 嘀嗒的上市,不仅是对整个出行行业的正面赋能,也给四轮出行板块中的顺风车和出租车板块带来光环。未来,中国四轮出行市场的格局究竟如何演变,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