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半年净利润预增56%的亮眼业绩后,7月国海证券经营业绩再传捷报。8月6日晚间,公司发布的2020年7月主要财务信息报告显示,公司7月份实现营业收入3.22亿元,同比增长64.16%。7月份实现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160.49%。期末净资产178.88亿元,同比增长33%。 今年上半年,证券一级市场股债融资规模同比增长,二级市场宽幅波动。国海证券表示,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公司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创新应变,加快新业务布局、拓展服务新方式、建设运营管理新模式,持续夯实经营基础和资本实力,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公司销售交易与投资、企业金融服务、资产管理等业务收入同比均实现增长。 当前,我国证券行业竞争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券商并购重组提速,大型券商通过并购重组快速抢占区域份额,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但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改革全面铺开,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完善,并购重组、再融资、债券注册制新政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也为中小券商特色化、专业化转型提供了机会。疫情之下,金融科技与实体产业加速融合创新,推动金融生态格局重塑。 国海证券表示,公司牢牢把握“立足长远、改革创新、科技赋能、拥抱变化”的战略原则,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按照“铸特色、补短板、强科技、塑文化、防风险”的工作方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着力塑造发展新优势,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推动数字化转型,着力推动降本增效。未来,公司将巩固提升各项经营业绩和市场排名,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的促进保障作用,深入推进香港子公司、另类子公司等重大业务布局,全面完成年度经营管理目标任务。(许盈)
近日,银行将获得券商牌照的传言再起,成为业界讨论焦点。对此,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李峰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胡浩受邀撰文,分享观点。 文中指出,为了防范混业经营风险,尽量避免出现美国历史上循环往复出现了经济金融危机,我国应当坚持分业经营为主的金融机构框架。对于已经形成的开展综合经营的金融企业,应当加强穿透监管和实质监管,尽量避免不同业务间风险的交叉传染和积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近日,银行将获得券商牌照的传言再起,在监管着力打造航母级券商的背景下,此事迅速成为业界讨论焦点。目前证券业133家公司,其中不少券商隶属于银行或者金融控股集团。例如国开证券与国开银行、中银国际与中国银行、中信证券与中信银行、光大证券与光大银行、招商证券与招商银行、平安证券与平安银行等。监管机构若向银行发放证券牌照,意味着银行业将能够直接开展证券业务,银行与证券业的边界将进一步模糊,将打破当前分业经营的现状。 针对市场传言,6月28日晚间,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回应称:“证监会目前没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场通报。发展高质量投资银行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发展决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进和扩大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推进,有多种路径选择,现尚在讨论中。不管通过何种方式,都不会对现有行业格局形成大的冲击。”这被市场视为对市场传闻的降温处理。 我们认为,从历史经验和国际实践的角度来看,银行业直接开展证券业务将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目前,不宜以改进金融体系和激发经济活力为名,弱化或者是取消分业经营的标准,否则将可能重蹈历次经济危机的覆辙。 01 混业经营与经济危机的国际借鉴 在金融监管领域,有两大基石性法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和《多德·弗兰克法案》,这两部法案均在金融经济危机之后诞生,对美国乃至世界金融监管产生深远影响。 1929年经济危机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从上世纪到本世纪初,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理念经历过一个周期性的改变。1933年之前,美国银行业和证券业采取的是混业经营的模式,金融机构通过资金拆借和放贷轻松获取了巨额利润,同时也诱发了巨大的风险。1929年至1933年美国大萧条的导火索是股市泡沫破裂,根源是美国的银行业和证券业混业经营导致的风险传染。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从美联储的贴现窗口以5%的利率融入资金,然后转手以12%的利率借给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以20%的利率再借给投机者,大量资金通过这条渠道源源不断的进入了华尔街。商业银行在证券市场的广泛投机在1929年导致市场崩溃,五分之一的银行倒闭,个人投资者成为银行推销股票的受害者。 危机之后,美国在1933年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严格限制银行从事股票交易等证券业务,禁止银行关联企业以证券业务为主业,禁止证券公司从事银行业务,从而隔离银行和证券业之间的风险。自此,美国进入分业经营的时代。 2008年金融危机与《多德·弗兰克法案》 上世纪90年代,很多美国的银行通过控股公司的形式进入资本市场,实际再次开展混业经营。在此背景下,美国出台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证券、保险混业经营,银行开始控股投资银行、财务公司、对冲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种混业经营一方面促进了金融创新,但同时也导致了对利润的过度追求和对风险的忽视,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和场外衍生品市场,最终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次贷危机,最后形成全球金融危机。 2010年,美国进行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出台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其中沃尔克规则禁止了银行集团的混业经营,分业经营的理念又开始回归。 1929年和2008年的两次危机,本质原因是银行创造货币过度支持了存量资产的交易,导致了资产泡沫,其中1929年的危机是股市泡沫,2008年的危机是房地产泡沫,泡沫破灭形成系统性风险。在这种过程中,银行和证券的混业经营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 从两次危机中我们发现,在危机发生后,通过加强分业经营管制,风险得到缓释。但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期后,分业经营管制出现了放松的迹象,金融机构变相突破管制,开展混业经营,又使风险出现积聚,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又发生下一次危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02 中国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发展历程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是混业经营模式,银行可以办理证券和保险业务。1993年,中国政府出台了治理整顿16条措施,要求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彻底脱钩。1995年,陆续颁布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标志着中国金融业走向了分业经营的道路。 本世纪初,我国开始进行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试点。除了试点之外,事实上很多金融机构和一些非金融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综合经营。这在增加金融机构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对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带来了挑战。 在开展综合经营的同时,我国金融机构仍然严守的分业经营的底线,银行、保险、证券虽然能够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开展异业经验,但其本身并不能跨界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障了风险隔离。 混业经营的三大风险 混业经营存在复杂性,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并不简单的等于集团内部各个实体风险的总和。从国际借鉴和历史经验来看,混业经营主要有三大风险: 一是合规风险。金融机构盲目跨界扩张,追求全牌照,控制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成为野蛮生长的金融控股集团,例如明天系。抽逃资本,循环注资、虚假注资、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合规问题,甚至发生了与法律相抵触的行为。 二是套利风险。不同金融业务的风险是不一样的,相应的监管要求也不一样。混业经营可能利用不同的金融业务之间的监管差异进行套利。例如多重负债,即金融控股集团内部的两个或者更多的实体使用同样的一个资本;过度杠杆,即金融控股公司发行债务取得资金之后,再以股权形式注入到金融控股集团内部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跨界套利,即交叉投资、放大杠杆等。 三是道德风险。银行受到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的支持,而非银金融机构预期在危机的时候得到集团内的银行的帮助,因此它将间接获得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这将刺激金融控股集团内的非银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 金融控股集团内部不同的金融业务存在着跨行业、跨市场传递的风险,需要建立防火墙隔离风险。在综合经营试点的同时保持各经营机构的独立性正是建立防火墙的组织保障。 04 总 结 回顾历史,金融机构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自然产生了混业经营的冲动。顺应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诉求作出的监管让步,往往成为诱发经济金融危机的根源。 为了防范混业经营风险,尽量避免出现美国历史上循环往复出现了经济金融危机,我国应当坚持分业经营为主的金融机构框架。对于已经形成的开展综合经营的金融企业,应当加强穿透监管和实质监管,尽量避免不同业务间风险的交叉传染和积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7月28日,兴业银行发布以“多快好省”为特点的“兴惠贷”普惠型个人贷款产品集合品牌,包括普惠金融利民生(普遍应用类贷款)、助商惠民接地气(特殊政策类贷款)、致富路上奔小康(社会责任类贷款)三大系列,涵盖兴业银行快经贷、连连贷、烟商贷、创业贷、减压贷、装修贷、设备贷、自助循环贷等16款贷款产品,贷款额度最高可达10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可达10年。 据介绍,“兴惠贷”面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持有小微企业10%及以上股份的自然人股东以及农户发放,用于补充借款人经营实体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周转资金,针对不同行业、商圈、经营实体及借款人的特点及痛点“对症下药”,满足不同客户的融资需求。 截至6月末,兴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客户6.62万户,贷款余额13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39%。其中面向个体工商户的普惠型个人经营贷款累计投放同比增长41.6%,超同业平均水平,当年发放加权利率较上年已下降74BP。 据悉,2020年兴业银行全年普惠型个人经营贷款计划发放1000亿元,预计可帮助6万户小微贷款主体解决融资困难。
步入7月下旬,免税概念依旧热度不减。 7月23日,南宁百货开盘一字涨停,收报7.28元。 数据来源:Wind 而究及这一涨势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其搭上了免税概念这一快车。 昨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南宁市政府相关部门递交了关于免税品经营资质申报的请示。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而这一场景似曾相识,反复上演。前有王府井成为国内首家获得免税牌照的百货企业,股价大涨,成为市场焦点,后便有无数个“王府井们”开始效仿其行径。 7月6日,百联股份已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免税品经营资质的申请; 7月15日,鄂武商A表示公司已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免税品经营资质的申请; 同日,岭南控股表示已向广州市政府相关部门正式提交关于支持其申请免税业务经营牌照的请示; 7月19日,大商股份宣布拟申请免税品资质; 7月20日,欧亚集团向吉林省及长春市政府相关部门递交了关于支持公司申请免税商品经营资质的请示; 7月23日,步步高集团称已向湖南省及湘潭市政府相关部门递交了关于支持公司申请免税商品经营资质的请示... 而试问多家百货公司纷纷加入免税战局的原因? 则是在于:近期免税概念已然站上市场风口,备受资本青睐,在试图“蹭蹭喜气”之余,这对于经营长期陷入低迷的百货业也可谓是一条“救命稻草”。 百货业的求生稻草 受益于政策的强力支撑,今年的免税概念注定颇受瞩目。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全球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而对于我国来说,拉动消费增长成为促进内需回暖的重要命题,其中,为引导海外消费回流,兼具旅游和零售的双重属性的免税行业便被受此重任。 我国免税店业态以及适用消费群体 资料来源:天风证券 “2019年末国内免税规模约超5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其规模有望突破1600亿元...我国免税品整体销售规模占全球比重仅7.8%,我国居民在境内的免税购物渗透率在10%-23%,远低于邻国韩国。”——公开数据 基于此,免税政策得到进一步放开,7月实行的海南免税新政更是激发了市场对其市场的巨大想象空间。 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以及购物人次 数据来源:新时代证券 “具有免税品经销资格的经营主体均可平等参与海南离岛免税经营...免税购物额度从每年每人3万元提高至10万元。”——《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7月1日至7日,离岛旅客一周累计购物6.5万人次,购物总额4.5亿元,免税6571万元,日均免税939万元,比上半年日均增长58.2%。 新政执行以来离岛免税销售规模及客单价情况 数据来源:西部证券 显然,免税业成长边界的大门已然开启,在离岛免税政策的强力辅助之下,由于免税品经营资质在国内具备一定的稀缺性,免税运营主体便有望进一步扩容。 于是,百货业便嗅到了一线生机,以摆脱日益低迷的经营危机。 毕竟在电商和疫情的双重夹击之下,传统百货业无法快速应对消费者需求而面临着严峻挑战,客流减少、品牌撤柜空场等窘状频发,使其业绩严重承压。 就拿今日涨停的南宁百货为例,回顾其过往业绩,可以表明近来其经营之不善。 “2020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5亿,同比下降67.8%,实现归母净利润-3909万,上年同期为13.1万元,未能维持盈利状态。”——公司公告 而乘上免税的红利,百货业或将可以通过整合其供应链,结合线下场景优势,利用高客单值商品带来较为可观的毛利,进而促进提振客流,以实现增收增利。 所以当王府井宣布获得免税品经营资质之后,百货业彻底沸腾了,纷纷扎堆入局,只为有幸分一分这个大蛋糕。 炒作情绪占上风? 然而,画饼虽简单,真正实现却很难。 百货业想得很美,但目前的现实可就较为冰冷了,毕竟拿到免税牌照不等于拿到“免死金牌”。 事实上,免税牌照的获得主要是为其打开了一个新的发展突破口,但随着后期牌照优势不再凸显,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真正使得它们在行业站稳脚跟的关键还是在于运营上的核心竞争力,招商能力、品类及价格、供应链优势等缺一不可。 毕竟它们需要从占据市场份额超过八成的中国中免手上抢蛋糕,而稍有不慎,免税业务也可以从美梦变噩梦,使传统百货公司深陷高企的费用困境。因此,浇冷水也是必要的,回归理性之后,免税经营这一学问还亟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我国免税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 数据来源:天风证券 中国中免股价创新高今日走势 数据来源:Wind 更何况,如今来看,除了王府井之外,其他百货公司并没有拿到免税牌照,更多的只是“见利起意”。 王府井公告释出与股价波动情况 资料来源:新时代证券 王府井的例子显然给了百货业打了一剂强心针,消息利好带动股价大涨的红利(王府井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超过372%)或使得它们无法视而不见,分为眼红。 王府井股价走势 数据来源:Wind 而在免税题材炒作热度之下,整体估值处于低位的百货概念确实“得偿所愿”,吸引不少资金入场博弈,加码免税的相关个股的涨幅较为可观。 截止到收盘,今年以来百联股份累计涨幅超过131%;鄂武商A累计涨幅超过71%。 百联股份股价走势 数据来源:Wind 这一涨势充分反映了A股习惯先行消化消息利好的特点,但这一消息利好也许只是“镜中月,水中花”,目前申请免税商品经营资质的企业实则都为自身“留了一条退路”,不乏有蹭热度之嫌。 “公司尚未收到任何政府部门的相关文件,没有就免税商品经营事项与任何客户或合作方进行商业洽谈,也没有签署任何合同或协议...免税商品经营资质属于特许经营资质,公司最终能否取得该资质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公告 结语 在王府井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后,颓靡许久的百货企业寻到了一线生机,眼睛开始放光,试图通过免税业务从业绩低谷翻身。 实际上,这一想法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得益于政策开放,免税店业务可以为百货公司提供一个新的转型机遇,有望使得相关标的业绩及估值得到重塑机会,有所提振。 而上述这一理想情况的实现还是道阻且艰,且不说能否获批存在不确定性,即便是拿到了免税牌照,它们也无法掉以轻心,不能过度放大免税品经营给业绩带来的作用,毕竟能否将此做大做强还是基于自身的运营能力。 但纵然是这样,市场的热情还是一波高过一波,可以看出,在免税牌照这一题材热点释出的利好之下,炒作泡沫只多不少。
屋漏偏逢连夜雨,近期接连传出不好消息的拉夏贝尔在经历了披星戴帽、资产售卖、调出港股通名单、实控人股份冻结之后,又因2019年财报部分编制合理性存疑,引起监管层关注。 7月20日晚间,*ST拉夏发布关于收到上交所针对2019年年度报告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上交所主要提出两方面质疑:关于持续经营假设相关的保留意见事项,公司原子公司NafNafSAS相关财务处理合理性;以及上市公司财务经营相关情况。 针对第一个问题,上交所指出,*ST拉夏在年报中披露,NafNafSAS管理层基于持续经营假设编制截至2019年末的财务报表可能并不恰当。公司管理层无法确定NafNafSAS截至2019年12月3日的财务报表的合理编制基础。并且目前,因无力清偿供应商及当地政府欠款,NafNafSAS已被当地法院裁定进入司法清算程序。 交易所要求*ST拉夏补充披露自收购以来,NafNafSAS的财务经营数据;上市公司对其累计资金投入情况,以及是否为其提供担保或对上市公司有影响的负债义务等情况;同时说明收购NafNafSAS后经营业绩大幅亏损合理性。 据悉,*ST拉夏于2018年6月出资208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66亿元)完成收购法国NafNafSAS40%的股权,于2018年11月拟以3534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83亿元)间接收购NafNafSAS60%股权以持有其100%股权,并于2019年6月4日完成。期间NafNafSAS经营大幅亏损,并在收购完成一年不到的时间内被裁定司法清算。 其实在彼时收购NafNafSAS股权后*ST拉夏就引起了监管层注意,公司在2019年5月回复监管层2018年年报审核问询函时称,公司收购NafNafSAS股权后,经营趋势有所好转,因此不存在资产减值迹象。 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公开资料显示,NafNafSAS业绩自2017年便开始亏损,2017年亏损650万欧元,2018年仅上半年就亏损342.2万欧元。到了2019年与*st拉夏并表后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达到3.44亿元人民币。 除上述问题外,*ST拉夏多项财务指标的巨变亦引起了上交所的关注。 根据年报,*ST拉夏2019年营收76.66亿元,同比降低24.66%;归母净利润-21.66亿元,较2017年的4.99亿元以及2018年的-1.60亿元均有明显降低。此外,公司2019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85.25亿元,高于当年营业收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5.98亿元,明显高于2017年的5.57亿元以及2018年1.58亿元。 而财务费用方面,公司报告期内发生财务费用2.42亿元,较上年同期0.52亿元,同比增长360.71%。报告期期末公司总负债68.85亿元,同比增长34.28%。此外,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50亿元,较上期7.87亿元有大幅下降。 针对上述问题,交易所要求*ST拉夏说明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显著高于以往年度的情况下,公司2019年净利润明显低于以往年度的合理性;及结合2018及2019年公司有息负债规模以及利率变动情况,补充披露公司财务费用发生大幅增加,且增速超过负债规模增速的合理性。 截至公告披露日,*ST拉夏方面表示,“公司正在就上述事项进行逐项落实,并将尽快回复上述问题及公告。”
炙手可热的“免税概念股”将添新丁。大商股份(600694)7月19日晚间发布重大事项提示性公告,近日公司及控股股东大商集团向辽宁省及大连市政府相关部门递交了关于支持公司申请免税品经营资质的请示。大商股份表示,公司免税品经营资质申请工作处于初期推进阶段,最终能否取得资质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继今年6月王府井获得免税行业“入场券”后,已有包括百联股份、鄂武商A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宣布正在申请免税品经营资质。A股市场上,免税概念也闻风大涨,中国中免今年来股价翻倍,王府井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超400%。 相关工作处于 申请初期阶段 对于此次申请免税品资质的原因,大商股份称是为了优化公司业务结构,增强行业竞争力和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商股份同时披露,目前相关工作仍处于申请初期阶段,公司及控股股东没有收到任何政府部门的相关文件,没有就免税品经营事项与任何客户或合作方进行商业洽谈,或签署任何合同或协议。 “免税品经营资质属于特许经营资质,公司最终能否取得该资质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目前公司主营业务仍为有税商品的零售业务,短期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大商股份提示称,公司后续将根据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提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此外,大商股份表示,大商股份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大商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未来12个月内没有减持计划。 资料显示,大商股份发端于大连,母公司大商集团是国内较大的零售集团之一。大商股份成立于1992年12月,1993年11月便在上交所上市发行,公司主要从事商业零售业务,涉及百货、超市、电器等经营业态。 大商股份2019年年报中提到,公司经营模式为多业态、多商号的混合发展模式,包括现代高档百货麦凯乐、大型综合购物中心新玛特、时尚流行百货千盛百货、实体商业专业平台大商城市乐园、改造升级的老字号百货和以实体零售网络为依托的天狗网销售平台。 多家公司申请 免税经营资质 一张免税牌照搅动了零售企业圈,也让市场为之翻腾。除了大商股份外,近期还有鄂武商A和岭南控股透露了公司在免税行业的布局。 7月15日晚间,鄂武商A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表示公司已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免税品经营资质的申请。公告还称,该项工作由于尚在推进过程中,免税品经营资质能否获批存在不确定性,后续公司将依法依规及时就相关进展情况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当日晚间,岭南控股公告,经公司问询,控股股东岭南集团书面表示该集团正在推进申请免税品经营资质的相关工作,并已向广州市政府相关部门正式提交关于支持其申请免税业务经营牌照的请示,但该项工作由于尚在推进过程中,免税品经营资质获批存在不确定性。此前,岭南股份已收连续3个涨停。 与大商股份类似的是,两家公司均表示,该项工作尚在推进中,是否获批存在不确定性。 从股价走势来看,鄂武商A于7月16日开盘涨停,7月17日又大跌9.49%,收报19.94元。岭南控股则从7月13日至7月17日连拉5个涨停。 目前来看,大商股份股价已连续四日下跌,市场是否会因一则“申请免税品经营资质”的消息再次点燃热情,公司又是否能如愿借免税经营资质“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值得关注。
开户不排队,交易安全稳定,就选东方财富证券,点此在线开户>> 大商股份7月19日晚公告称,公司及控股股东大商集团向辽宁省及大连市政府相关部门递交了关于支持公司申请免税品经营资质的请示。如果该事项进展顺利,“免税”概念股将再增一员。 布局免税业务 大商股份公告显示,为优化公司业务结构,增强行业竞争力和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及控股股东大商集团近日向辽宁省及大连市政府相关部门递交了关于支持公司申请免税品经营资质的请示。 大商股份表示,相关工作仍处于申请初期阶段,公司及控股股东没有收到任何政府部门的相关文件,没有就免税品经营事项与任何客户或合作方进行商业洽谈,或签署任何合同或协议。免税品经营资质属于特许经营资质,公司最终能否取得该资质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目前公司主营业务仍为有税商品的零售业务,短期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在东北地区的零售业版图中,大商股份占据龙头地位。2019年,公司实现营收218.88亿元、净利润8.93亿元。 近年来,大商股份通过并购整合和自主开发,实现了跨区域发展,旗下130余家实体店铺分布在辽宁、黑龙江、河南和山东等地区的核心商圈,在多个区域具备行业龙头地位。公司大中型百货店铺数量、已进入城市数量以及销售规模、盈利能力均居于行业领先地位。 大商股份旗下拥有现代高档百货麦凯乐、大型综合购物中心新玛特、时尚流行百货千盛百货、实体商业专业平台大商城市乐园、改造升级的老字号百货和以实体零售网络为依托的天狗网销售平台等。 东北地区主要城市均有大商的身影。其中,在公司大本营大连,大商股份在核心商圈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并在全市范围布局网点,金州、瓦房店、开发区等均有门店。 对于未来发展,大商股份在2019年年报中提及,公司将以商品为核心,持续推进和落实“集进分销”改革,继续探索差异化的经营模式,依托集团自有资源优势,逐步增加全球地理标志性稀缺商品的引进和销售,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市场空间大 从7月1日起,海南岛离岛游客免税购物新政策正式执行。根据规定,免税购物额度从每年每人3万元提高至10万元;离岛免税商品品种由38种增至45种;取消单件商品8000元免税限额规定等。海南岛离岛免税新政的实施进一步搅动了免税概念,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民生证券指出,中国免税业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中国免税品整体销售规模占全球比重仅为7.8%;我国居民在境内的免税购物渗透率在10%至23%,远低于邻国韩国。随着新一轮离岛免税政策细则落地,预计下半年免税业仍有相关重磅政策落地。 目前,具有免税品经营资质牌照的公司有8家。国泰君安研报指出,若仅考虑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预计2023年市内免税市场有望达到172.5亿元收入、34.5亿元利润的体量。如果加上二线城市和离岛免税,2023年有望达到859亿元收入、利润规模172亿元。国泰君安认为,免税市场蛋糕巨大,企业将逐渐从拼牌照过渡到拼运营的阶段。牌照阶段性具有稀缺性,中长期运营能力是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