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麒盛科技发布半年报,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96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9亿元。半年报显示,新冠疫情影响下,麒盛科技积极拓展渠道,从线下单一销售拓展到线上销售,紧抓国内市场发展机遇,打开国内市场渠道;产品端,公司通过加大产品研发的投入,继续强化核心竞争力。 疫情暴发后,部分消费者消费偏好逐步转向线上消费。麒盛科技积极推进线上销售渠道的发展,线上业务增幅显著。2020年上半年,麒盛科技旗下境内智能睡眠家居品牌“索菲莉尔”“舒福德”在淘宝、京东平台通过参加平台优惠营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境外通过自有品牌不断提升电商市场的占有率。上半年公司实现线上主营业务收入1.72亿元,同比增长50.28%。 与此同时,麒盛科技积极布局国内市场,与国内家装企业、养老机构进行合作洽谈,致力开拓新渠道。 据悉,麒盛科技面向养老机构推广的核心产品智能电动床系公司自主研发产品,可以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器获取用户睡眠时的体征数据。公司称,该功能可以帮助养老机构及时、有效地了解老人的健康状态并为其提供健康管理建议。业内人士认为,在老龄化背景下,需求愈加旺盛的中国养老产业或成为麒盛科技切入国内市场的重要赛道。 产品研发方面,麒盛科技上半年研发投入达4656.75万元。2020年上半年,麒盛科技新获得专利33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其中5项为境外专利),截至6月30日,公司累计拥有专利371项,其中发明专利80项(其中69项为境外专利)。值得注意的是,麒盛科技智能床及健康大数据创新企业研究院于5月份入选第二批嘉兴市创新企业研究院创建名单。 作为国内率先起步并专注于智能睡眠领域的企业,麒盛科技已具备较高竞争壁垒。麒盛科技方面表示,公司秉持“创造美好智能生活体验”的使命,始终聚焦睡眠产品,公司将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大健康”概念,进一步整合产业技术,为消费者构建起智能健康的睡眠生态。
昊志机电披露半年报,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5,88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7.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534.7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24.19%。每股收益0.23元。
8月22日,通富微电(002156)发布的2020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6.70亿元,同比增长30.1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1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7764.05万元,同比扭亏。 通富微电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通过精细化组织,国产替代效应逐步显现,客户订单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公司海外大客户利用制程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各工厂营收均取得增长,公司盈利能力稳步提升,较去年同期实现扭亏为盈。 资料显示,通富微电成立于1997年,于2007年8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近年来,公司通过并购与AMD形成了“合资+合作”的强强联合模式,并充分利用通富超威苏州和通富超威槟城这两个高端CPU、GPU量产封测平台,积极承接国内外客户高端FCBGA、FCLGA、FCPGA的封测业务。 2020年上半年,公司围绕5G、汽车电子、传感器、处理器、存储器、驱动IC等市场,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抓住了国产替代带来的机遇,积极拓宽国内客户资源,与国内头部客户在新品研发等方面合作进展顺利,为国家实施新基建,半导体产品国产替代提供了安全保障。公司表示,合作客户包括中兴微电子、联发科、展锐、汇顶科技、卓胜微、兆易创新、博通集成、韦尔科技等半导体知名企业。 据悉,公司大客户AMD抓住了7纳米先进制程技术所带来的难得机遇,凭借着锐龙和EPYC(霄龙)的亮眼销量,在服务器、笔记本处理器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同时,公司也积极承接AMD订单,为AMD提供7纳米等高端产品封测服务,2020年上半年,通富超威苏州、通富超威槟城销售收入合计较去年同期增长33.66%,7纳米高端产品占其产量的6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加快客户产品的研发速度,多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据了解,公司在3D堆叠封装、CPU封测技术、金凸块封测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专利布局,申请专利突破100件,同比增长124%。2020年上半年,公司完成02专项、智能化改造、科技、人才等各类项目申报、检查及验收70余项,南通通富智能芯片封装测试项目和通富超威苏州处理器芯片封装测试项目今年均被列入江苏省重大项目投资计划。 在定增募投项目方面,记者注意到,通富微电计划2020年非公开发行不超过3.4亿股新股,募集资金40亿元用于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二期工程、车载品智能封装测试中心建设、高性能中央处理器等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据悉,公司本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拓展主营业务,进一步提升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促进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7月23日,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获得了证监会核准批文。
8月21日,中联重科发布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8.27亿元,同比增长29.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18亿元,同比增长55.97%。 中联重科表示,受宏观经济调控影响,新基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制造相关的产品生产出现回暖,工程机械行业呈现一定幅度的持续增长,行业发展环境总体向好。 2020年上半年,中联重科秉承高质量经营战略,坚持稳健经营, 核心产品订单和销量持续高增长,销量同比大幅提升,毛利水平维持高位。 其中,中联重科汽车起重机市场份额2020年上半年持续稳步提升,市场地位进一步夯实;履带起重机上半年收入增长翻倍,国内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 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市场地位保持“数一数二”,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其中长臂架泵车、车载泵市场份额仍稳居行业第一;搅拌车轻量化产品优势凸显,市场份额提升至行业前三。 据介绍,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销售规模保持全球第一。2020年上半年,公司建筑起重机械销售额创历史新高,销售规模保持全球第一。 在潜力市场方面,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全方位发力,6月当月销量位居国产品牌第五名。高空作业机械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00%,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智能工厂建设方面,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建设正酣,项目首开园区挖掘机械智能制造园区将于今年底下线首台挖掘机械产品。同时,中联智慧产业城将建成世界级的灯塔工厂。此外,中联重科塔机智能工厂二期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并新增建筑起重机械华东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 中联重科表示,通过推行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支持的“端对端”管理模式,简化企业和客户中间的环节,销售费用率同比显著下降。通过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负债水平,财务费用同比大幅降低。公司致力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打造技术领先高端产品。 同时,面对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中联重科积极应对,继续聚焦重点国家和地区,深入推进“本地化”战略,海外市场地位稳步提升,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实现逆势增长。
21日晚,港股公司甘肃银行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近半年来甘肃银行经营业绩保持稳健态势,资产与负债两端业务均有所增长。截至6月30日,甘肃银行资产总额共计3387.2亿元,其中贷款余额达到1735.2亿元,较年初增长1.8%。在负债业务方面,甘肃银行存款余额达到2533.9亿元,较年初增长7%。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半年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产生较大冲击、银行业从高利率时代向中低利率过渡,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局的大背景下,甘肃银行经营以“稳”字为先,积极开发业务增长动力,勇担金融服务社会的职能使命,在稳健扩张中探索“行稳致远”的长远发展之道。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面对经济下行和疫情的双重影响,甘肃银行稳健有效地推进风险化解工作,截至6月末,甘肃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了0.1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65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余额大幅减少,逾期1至90天的贷款余额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从年初的6.9%下降至2.3%,风险化解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同时,在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下,甘肃银行更加注重业务结构的“差异化、精细化、专业化”发展。截至6月30日,甘肃银行的存贷比为68.48%,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02个百分点,稳健的业务推进态势为公司转型发展预留了充分的空间。 具体来看,截至6月30日,甘肃银行的零售贷款余额为362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重达到20.9%,较年初提升了0.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甘肃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净额达到了1.87亿元,同比增长64.6%,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例显著提升。 在贯彻贯彻“六稳”“六保”政策要求方面,甘肃银行主动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今年上半年,甘肃银行向全省实体经济累计投放各项贷款超过400亿元,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7.1%,普惠型小微贷款增速10.36%,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此外,甘肃银行增资扩股方案已经中国银保监会甘肃监管局审批通过,中国证监会已受理相关申报材料。
半年报披露渐入高潮,做为备受市场和投资者关注的板块,生物医药公司们的“成绩单”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截至8月20日,山东共有5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发布中报,从财报披露的数据来看,大部分公司在上半年业绩可观。 对于生物医药板块获得的高关注度,青桐资本投资总监薄奥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绝大多数医药股估值走高,但未来还是会出现分化,那些在细分领域具有技术、市场优势的个股,才会赢得资本青睐。 梳理已发布中报的生物医药股“成绩单”可知,上半年多数公司成绩优异。 沃华医药是山东上市公司中首个披露2020年半年报的企业。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84亿元,同比增长15.7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073万元,同比猛增190.14%。 东诚药业在中报里表示,公司上半年的“原料、制剂、核药”三大业务板块均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经营状况逐步恢复,实现营业收入16.4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08%。 山大华特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33亿元,同比增长2.6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51.99%。 头孢侧链中间体全球龙头金城医药上半年业绩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其生物制药及特色原料药和其它医药化工产品仍呈稳健增长趋势。天风证券分析称,公司与医院渠道需求关联紧密的制剂板块上半年虽受疫情影响较大,但业绩有望于下半年奋起直追,或不影响全年整体业绩上行趋势。 对于未来,薄奥克分析,“目前本土药企业绩的主要来源还是国内市场,未来将已获批产品(新药、仿制药)售向国外,并有能力放量的话,对业绩都将是极大的提升;对于创业中的创新药企,能够拿到全球范围内的专利新药,也能够更容易得到资本的认可,估值也更有优势。” 对于当下的生物医药市场,薄奥克认为,有三个细分领域受到投资人的关注,“基因治疗及相关CDMO、ADC药物和AI药研。” 薄奥克介绍,基因治疗及相关CDMO是目前生物医药最前沿的技术之一,从研发、生产到未来质控,基本每个环节都有极高的技术壁垒。从ADC药物领域来看,作为靶向消灭肿瘤的前沿药物开发技术,技术难点很高。现在的核心疑虑就是毒性仍然偏高,若能解决这一问题,预期行业将迎来高速发展;AI药研领域则是革新底层药物发现技术,大幅提升新药开发效率,近几年行业进入发展期,各公司开始与大药企进行技术与管线的合作,预期随着数据量和在研产品的不断丰富,仍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
和之前市场预期的一样,上市险企上半年的净利润普遍承压。 继上周净利润下降19%的中国人保(601319.SH,01339.HK)半年报之后,中国太保(601601.SH,02601.HK)8月23日下午发布的半年报也遭遇了归母净利润12%的同比下滑。 分析其净利润下降的原因,疫情影响下的收入放缓、去年同期的高基数,以及对准备金假设中折现率的调整共同造成了此次净利润的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剔除评估假设变动影响等短期波动因素,中国太保上半年的归母营运利润则为同比增长28.1%。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寿险业务已出现明显回暖迹象,预计上市险企的下半年业绩将迎改善。而上半年实现“A+H+G”三地上市的中国太保长期坚定转型的方向明确,判断其转型效果有望于2021年初步显现。 净利下降营运利润上升 半年报显示,中国太保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142.39亿元,同比减少12.0%。 疫情影响下,其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放缓、由于去年同期税优政策所形成的同比大涨96.1%的高基数,以及长端利率下降造成的准备金计提的折现率假设变动共同影响,使净利润承压。 半年报数据显示,中国太保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54.81亿元,其中保险业务收入2165.97亿元,同比增长4.2%,这较去年同期7.9%的增长有所放缓,不过在疫情影响下仍然取得了正向增长。 而这4.2%的增长大多由太保产险业务贡献,寿险业务由于疫情造成的线下营销渠道受阻,叠加太保寿险自身营销员队伍转型阵痛,其保险业务收入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新业务价值更是同比减少24.8%。不过,由于强大的续期保费形成的“安全垫”,太保寿险今年上半年末的剩余边际余额仍旧较上年末增长5.3%,达3470.56亿元。 收入放缓之余,由于长端利率今年上半年呈现下降趋势,而750天移动平均的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是作为各家险企准备金计提的折现率出现的,因此各家险企在上半年普遍调整了折现率的假设,从而造成准备金计提增加,利润则相应降低。根据中国太保公告,今年上半年由于上述原因,利润总额减少了约42.36亿元。同样,上周发布半年报的中国人保也因为相似的原因,税前利润减少了16.72亿元。 如果剔除这一短期波动影响,同时剔除短期投资波动(今年上半年这一影响很小)等短期因素,中国太保的营运利润则呈现同比增长28.1%的结果,达到174.28亿元。 天风证券表示,预计上半年中国太保负债端表现受疫情影响较大,后续随着经济复苏、疫情好转,以及线下展业的逐步恢复,业绩短期提升的动能较显著。 而在投资方面,中国太保今年上半年保持平稳,年化总投资收益率4.8%,同比持平;而由于今年上半年市场利率下行,中国太保的年化净投资收益率(主要包含债券及存款的利息收入、股票分红、租金收入等)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至4.4%。同样,中国人保今年上半年的净投资收益率也下降了0.2个百分点至4.9%。 中国太保表示,今年上半年,在预期未来市场利率中枢下行的背景下积极做好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并把握战术机会,在市场利率反弹后积极配置长久期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延展资产久期。同时,在流动性可以承受的前提下加强对优质非公开市场融资工具的配置。考虑到固收市场仍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公司对于信用风险承担持续保持谨慎的态度。 从半年报数据来看,中国太保上述非公开市场融资工具包括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债权投资计划、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及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等。上半年末,上述资产在中国太保的投资资产占比合计较去年末增加了1.6个百分点,是占比上升最多的一组大类资产,投资占比超过22%,该大类资产的平均名义投资收益率目前达到5.2%。 而在权益投资方面,太保资管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其深入研究并布局了A股和港股市场上的“核心资产”:一是着眼行业,选择产品具有独特性或盈利模式有创新、从而能够实现消费升级新需求的标的;二是顺应趋势,以长期经济发展趋势为视角,选择具有成本、资金、管理、技术等独特优势,能够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资产;三是放眼全球,选择具有对标全球龙头能力的标的。 大力布局科技、康养 2020年,中国太保“转型2.0”进入了全面冲刺阶段,而其在科技、康养上的布局也开始进入发力期。 近日,中国太保一则7亿元筹建太保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的公告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据记者从接近中国太保人士处独家了解到,该公司目前的定位是将成为中国太保集团科技布局的市场化运作载体,承载各子公司的科技业务相关需求。 8月23日,从中国太保内部了解到,中国太保在第九届董事会下设立了科技创新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审核公司科技创新战略、规划以及总体工作目标,推动公司管理层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运作体系。据悉,目前中国太保推出了科技领军人才引入计划,通过市场化机制,已在架构规划、大数据、互联网运营等领域引进多位科技领军人才,负责科技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基础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攻关。而上述金融科技公司也正是为加快推进科技市场化改革而筹建。 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在半年报中表示,目前中国太保已编制完成了集团“新三年规划”及“大健康发展规划”。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健康、养老产业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这次疫情反映出社会对公共健康的高度关注。未来,中国太保会在大健康、养老产业两大领域积极布局,推进“保险产品+健康管理”、“保险产品+养老服务”的新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