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上半年彩电市场充满了变数,也极具挑战性。以激光电视为代表的高端大屏产品却逆势增长,成为了整个彩电市场出彩的新物种。 7月30日,奥维云网的统计数据在“2020全球智能显示领袖峰会”上发布,今年上半年,整体彩电市场同比下降了9.1%,激光电视却逆势增长了80.3%,在行业大盘下滑的背景下,激光电视成为唯一正增长的电视品类。 据权威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海信电视全渠道销售额占有率为18.20%,超出第二梯队5个百分点之多,海信65+大屏产品市场占比超过23%、75+大屏产品市场占比超过25%;海信激光电视销量增长33.60%。 在上半年具有转折意义的6月份,海信85E7F在线上75+市场份额达到25.3%,成为线上产品畅销榜TOP1;海信激光电视80L5在线下75+市场份额达到11.0%,成为线下产品畅销榜TOP1。 “在后疫情时期,消费者对大屏产品的关注将持续增长,而在大屏市场中,激光电视的机会更大,激光电视是大屏显示的最佳形态”,海信激光显示公司刘显荣博士在演讲中说。 据了解,海信激光电视上市六年来,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1%,进驻别墅家庭就超过3万个。 此外,在疫情严重的海外市场,今年上半年海信彩电也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惊喜。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海信品牌电视海外出货量增长52%,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市场份额都创造了历史新高,在日本市场,海信+东芝的销售量份额达到25.9%,继续高居榜首。 (CIS)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面对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集团钢铁板块保持战略定力,认真贯彻落实集团“两会”精神,坚持目标任务不动摇,充分发挥协同优势,上下一心团结奋斗,向全体职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坚定信心 勇于担当 目标任务在严峻考验中完成交账 上半年,各单位克服突发疫情和市场下行的不利影响,产品结构持续完善,产线能力稳步提升,逆势而上,其中,高端领先、战略产品、EVI供货量均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战略产品稳中有进实现突破。汽车板实现产品结构和用户结构双优化。免中涂外板和锌铝镁汽车板产品齐头并进,取得可喜进步,上半年产量提升幅度在100%以上,成为首钢拓展汽车市场的尖兵产品。电工钢挖掘产线潜能、优化存量,无取向高牌号电工钢月产量增幅达43%,其中35SW300以上超高牌号和新能源无取向产品同比增幅超18%。通过二十辊机组提速,取向宽、薄规格实现稳定增量,宽规格产量同比增幅超16%,超薄规格产量同比增幅超18%。镀锡、镀铬产品协同推进。DR材产量同比增加2倍以上,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产销研团队克服疫情影响,通过电话、微信、网络会议等多种方式,密切联系客户,稳步推进产品认证工作。高端罩退一次材主要供奶粉,DRD罐,食品饮料底盖和气雾阀,上半年通过多家龙头企业认证。多个级别高延伸DR材完成试制,主要质量指标达到该领域世界最好企业的产品水平。 新产线达产达效进步显著。中板产线产量稳步提升,其中船板、桥梁、风电、能源用钢四大类产品完成全年目标的72%,风电钢实现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桥梁钢国内市场占有率跃居第3名,实现跨越式进步。4300毫米产线单月轧制量、热处理产线单月处理量,均超首秦阶段最好水平。针对6类中厚板产品,在原有成分基础上开展了工艺降本攻关,累计降成本近4000万元。MCCR产线实现阶段达产目标,日产炉数达到31炉,创下新高。镀锌高强线成功试制DP1180MPa级产品,产品厚度规格覆盖100%,宽度规格覆盖95%。 持续深化“挂牌督办”工作机制。坚持以用户满意为交账目标,有效提升了质量问题处理效率,提高了用户对首钢产品的认可度。2019年已完成整改项目29项,交账计划完成率达96%。2020年持续深化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挂牌督办计划项目,上半年整改项目完成率达到100%。基地挂牌督办工作已实现常态化推进,以日常督导检查促进各项整改措施高效推进实施。 创新赋能 引领发展 技术攻关助力生产经营稳步迈进 上半年,集团各单位坚持依靠技术进步支撑企业经营发展,围绕“提质增效”这个中心,以技术创新为着力点,持续推进关键工艺技术攻关,打造技术领先优势,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工作,将技术力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铁前专业针对疫情导致京唐球团秘鲁粉不足问题,抽调精兵强将,全力开展替代资源的开发及优化应用,确保球团矿质量及综合炉料性能,截至目前已进行了15种替代资源研究,实现补充资源190万吨。其间京唐高炉冶炼稳定顺行,上半年3号高炉平均系数达到2.36吨立方米/天。京唐烧结通过布料系统改造、提高褐铁矿比例、优化固废结构等措施,料层透气性得到改善,烧结矿中铁酸钙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为高固废配比、厚料层下烧结提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二季度连续三个月500平方米烧结机利用系数月均达到1.40吨/平方米/小时,创历史最好水平。针对进口煤与国内同种煤相比价格更低的实际情况,技术人员在京唐焦化开展了提高进口煤配比的试验研究,经过集中攻关,将进口煤比例提升10%以上,吨焦配煤成本、折合吨铁成本都得到显著降低,6月以来累计配煤降成本达2300万元。 炼钢专业围绕降低转炉出钢温度、缩短RH真空脱碳时间、提升RH精炼效率持续发力,炼钢生产效率整体提升50%以上;京唐二期VD实现[H]≤2ppm、[S]≤20ppm的稳定生产,真空处理率提高到90%以上,精炼周期缩短5―9分钟。贵钢电炉平均冶炼周期缩短17分钟,达到特钢行业电炉全废钢冶炼较好水平,月最高产量提升14%,炼钢工序成本降低120元/吨;水钢高碳品种钢热装热送量达到15000吨/月,吨钢降本7―10元。 轧钢专业坚持问题导向,在提高隧道炉与轧机设备功能精度基础上,通过优化粗轧与精轧的辊形配置及配套窜辊策略、活套张力控制工艺、轧制负荷分配等措施,显著提高了MCCR轧制稳定性,降低了轧辊磨损,SPA-H的轧制公里数提升了60%。薄规格比例提升近一倍,粗轧跑偏堆钢次数降低9成以上。GA镀层质量攻关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合金化工艺的调整优化、光整辊粗糙度和光整工艺的优化,GA镀层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两个牌号GA高强钢上半年正式通过了日产―雷诺―三菱联盟的全球材料认证。继去年连退超高强钢RP153-980B后,首钢980MPa及以下级别镀锌产品也实现了日系高端车企全覆盖。锌镁铝胶接性能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完成多家高端车企主机厂胶接认证实验室评价,实现胶接合格率100%。 体系制度 持续完善 高效协同让创新成果分外亮眼 上半年,集团持续深化“一院多中心”研发体系建设,技术研究院以“创新、引领”为核心,技术中心以“及时、高效”为焦点,不断强化技术协同,促进基础研究的“冷工作”与现场生产的“热工作”平衡发展。按照集团管控的科技项目统一论证、统一评审、统一管理原则,围绕共性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线等设立重点研究项目11项,技术中心负责近一半项目,上半年指标完成率达95%以上,凸显了体系改革的创新效能。同时,搭建技术中心―生产基地―研究院三方多维度评价体系,上半年完成了对技术中心领导人员的述职考核与综合评价,目的在于以评促改,以评促变,以评促提升,推动技术中心管理水平及领导人员履职能力不断进步。 科技创新制度体系趋于完善。上半年,《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保密管理规范》正式颁布实施,进一步加强了集团科技保密管理工作,有利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科技管理部门到首建集团、首钢国际等6家股权投资平台单位开展首钢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宣贯,通过对制度细节信息的深入解读,深化各单位对制度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制度执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集团各单位聚焦高效协同,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的理念,力促科技资源创新要素流动共享。上半年,集团共有10项科技成果被推荐省部级科技奖,其中牵头成果8项,集团公司牵头的“大型高炉低碳冶炼用优质球团矿开发与应用”“高鲜映性免中涂汽车外板生产技术及装备”、股份公司牵头的“迁钢钢铁生产全流程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创新”等3项成果推荐为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量、质齐升,实现历史性突破;环境公司牵头的“建筑废弃物全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及其应用”、北冶公司牵头的“高纯净铸造高温合金母合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2项成果推荐为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集团公司参与的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基于汽车复杂结构件轻量化设计需求的增强成形性双相钢开发及其应用”、股份公司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宗钢渣源头减量与跨行业协同利用技术”、主持的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高效低损耗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电工钢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京唐公司主持的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吉帕级先进汽车高强钢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获批立项;与农机院联合组织策划的工信部“农机装备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招投标获最高分。合计将获得资金支持超2000万元。 集团坚持标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产品质量提升相结合、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持续完善产品标准体系,以高质量标准带动材料升级。上半年主持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0项,发布国、行、团标准13项。4项标准项目初步入围“钢铁高质量发展标准引领行动”,2项标准获得2019年冶金技术标准优秀奖二等奖。 (责任编辑:)
这些天,各省上半年GDP数据陆续公布,31个省市的上半年GDP增速最高达到5.1%,最低则低至-19.3%,可谓分化明显。下面,具体看一下上半年哪些省市表现相对较好,哪些省市拖了后腿。拖后腿的有哪些省市?目前,GDP增速不及全国平均增速(-1.6%)的省份有9个,分别是湖北(-19.3%)、黑龙江(-4.9%)、辽宁(-3.9%)、天津(-3.9%)、内蒙古(-3.8%)、北京(-3.2%)、上海(-2.6%)、海南(-2.6%)、广东(-2.5%)。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几乎所有省份的经济增长都遭到了疫情冲击,其中湖北省、武汉市牺牲很多,经济增长也受疫情影响最大。二季度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复工复产顺利推进,经济增速普遍恢复。但东部地区的多数省份中,二季度经济尚未完全恢复常态,还有很多服务业领域仍未完全开放,拖累了经济恢复。我们非常粗略地将各省上半年的GDP增速与本省上半年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量进行了比对,得出了下面的关系图,并画出了对数形式的趋势线。尽管拟合优度并不高,但还是能够看到GDP增速与病例数量比较明显的负向关系:病例多的省份社交隔离措施更严格,消费和服务业复苏难度大,复工复产更晚,耽误了工业复苏的宝贵时间。表现较好的有哪些省市?目前,GDP增速为正的省份有16个,分别是西藏(5.1%)、新疆(3.3)、甘肃(1.5%)、贵州(1.5%)、宁夏(1.3%)、湖南(1.3%)、青海(1%)、江西(0.9%)、江苏(0.9%)、广西(0.8%)、安徽(0.7%)、四川(0.6%)、云南(0.5%)、福建(0.5%)、浙江(0.5%)。GDP增速为正的省份绝大多数是中西部地区的,尤其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复工复产更早,尤其是工业部门和基建等固定资产投资恢复较快,近几年中西部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越来越多的产业转移,正好在今年上半年工业快速复苏中用上了。西藏和新疆受疫情的直接影响很小,经济增长基本维持了正常水平。长三角地区中,江苏、安徽和浙江的经济增速也均已转正,这三个地区凭借前期一体化发展基础,复工复产效率也较高,同时也发挥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在工业制造业、互联网经济等领域发力,缓解了社交隔离措施对其服务业的冲击。京沪粤上半年增速为什么大幅下滑?备受关注的京沪粤,GDP增速分别为广东(-2.5%)、上海(-2.6%)、北京(-3.2%),这三个最发达、城市集聚程度最高的省市,遭受的冲击为何如此之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表明,越大的城市中,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越大。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集聚了大量服务业,而他们遭受的疫情冲击也相较于工业更深远。相应地,由于服务业集聚,大城市的经济更依赖于消费,而疫情之后的消费复苏不像工业部门那样能够直接得益于各类逆周期政策,缺乏政策抓手,因而速度较慢。由于以上两个因素,上半年以城市经济为主导的北京、上海、广东的经济增长和恢复遭受了挑战。这些地区逐渐萎缩的工业和制造业复苏情况更是因为农民工无法返工这一事实而恶化。另外,季度GDP的计算方法放大了省市间的复苏差距,这样的统计方法也不利于京沪粤的GDP数据表现。具体来说,GDP的计算方法分为生产法和支出法,中国每季度公布的GDP数据,是按照生产法计算的,是根据企业的生产数据统计上来的。GDP能恢复增长,源于工业恢复得比较快(比如说建筑业增长了7.8%)。若用支出法来计算(即按照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项支出进行统计),则GDP的数据可能没有那么亮眼,地区间的差距也可能并不会那么大,因为各地区的消费复苏都不太理想,而部分工业部门的生产活动也暂时不会被统计到。下半年中国区域经济展望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全国经济很可能在三季度进一步恢复,并逐渐回归常态化的增长。其中,上半年增速相对较慢的省市会在下半年呈现更快的经济恢复。一个重要的逻辑在于,以服务业复苏为主导的消费复苏很可能会在下半年逐步开启,在这样的结构化复苏态势下,东部地区的相关省市更受益。同时,由于基建投资在下半年依然十分重要,因此中西部地区经济在未来不乏增长动力。这样,各省市间的下半年增速可能会更平衡,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增速会上来。值得一提的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市圈建设将被进一步强调,因此下半年经济恢复正常化后,这一发展战略将会被重新提上日程。在疫情爆发初期,人们看到全球范围内更加国际化的城市和人口更稠密的地区更容易让疫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开始质疑城市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脆弱性。但事实上却是,在中国,越是东部地区的城市,越是市场化程度高、政府角色相对弱化的地区,政府治理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越强,控制疫情的能力也越强。更重要的是,都市圈建设既符合中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也顺应了全球主流的城市和区域发展规律,既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吸引能力,又充分发挥重点区域要素集聚、规模经济以及知识溢出等效应;既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又创造了更大市场。由此来看,更多资源也可能会向这些地区集中。重点区域以外的其他地区则可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发展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特色产业,尽管可能从总量上看增速会有不同,但同样也能获得人均层面的高质量发展。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世界黄金协会周四表示,今年上半年黄金需求下降6%,流向黄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规模虽然创出纪录,但不足以抵消黄金首饰需求大幅萎缩的影响。 资料图 中新经纬董湘依 摄 世界黄金协会称,截至6月份的六个月里,黄金总需求为2076吨,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 报道称,黄金需求下降是由黄金首饰需求大幅萎缩推动的,金价高企、封锁措施的实施和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使消费者的首饰购买量减少了近一半。今年上半年黄金首饰需求为572吨,比2019年上半年减少46%。 据悉,流入黄金ETF的黄金仅部分抵消了珠宝需求下降的影响,这些ETF已经成为投资者防范经济和通胀疲软的首选方式。上半年黄金ETF的流入规模总计为734吨。 另据央视新闻报道,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显示,上半年黄金投资却增长了90%,其中黄金ETF的总流入创历史新高。截至7月28日,全球黄金ETF总持仓达到了3751吨。
上半年区域信贷图谱:近四成流入粤苏浙 19省份新增规模超去年增量的71% 杨志锦 截至7月30日,31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公布了上半年的信贷数据。对于地方而言,银行信贷是重要的金融资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梳理发现,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下同)最高的三个省份为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合计新增信贷规模4.53万亿,约占全国增量的四成,占比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但西北、东北等欠发达地区占比回落。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浙江、安徽、福建、天津、河南、湖南、青海、甘肃八省份未公布人民币贷款数据,八省份取本外币贷款数据。本外币贷款和人民币贷款数据相差不大,因此对相关计算结构影响轻微。 在上半年宽货币+宽信用的政策组合下,上半年19省份新增信贷规模超去年增量的71%,部分省份新增规模已超过去年全年。 近四成信贷流入粤苏浙 从各地公布的GDP数据看,今年上半年GDP规模前五的省份依次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信贷数据大体与GDP规模匹配,上半年新增信贷规模前五的省份依次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分别为1.68万亿、1.43万亿、1.42万亿、0.78万亿、0.52万亿。 其中,广东、江苏、浙江三省新增信贷规模合计4.53万亿,占全国新增信贷规模的37.5%。而在去年上半年,这一占比为34%。 中金公司的一份研报指出,从分省的贷款和社融数据来看,2018年以来流动性在省际层面出现了剧烈分化,2019年以来分化更加明显。无论是企业贷款还是居民贷款,都加速流向长三角、珠三角和东部沿海省市。 以长三角为例,央行上海总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长三角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人民币贷款新增3.65万亿,占全国新增信贷的三成,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 具体看,长三角地区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规模为1.4万亿,约占该地区全部新增信贷的40%,是占比最大的一个细项。企业中长期贷款一般用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其大幅增加显示长三角地区企业投资意愿上升,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经济复苏较快。 中金公司研报还指出,反观经济落后地区和三、四、五线城市,无论是贷款、社融还是卖地,流动性都显著减弱。“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是当前的经济格局,但这意味着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下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梳理发现,新增信贷规模后十位为青海、西藏、宁夏、吉林、新疆、甘肃、内蒙古、辽宁等西北、东北省份。今年上半年,前述十省份新增信贷规模为8355亿,相比去年少增近500亿。从占比看,今年上半年前述十省份新增信贷规模占全国的7%,相比去年同期回落约2个百分点。 “这两年这些地区的债券、非标违约增加,同时一些省份人口持续流出、经济增速放缓,部分省份金融环境有所恶化,省内银行可能收紧了放贷。”沪上某券商债券交易员分析称。 其中,今年上半年辽宁省人民币贷款新增1389亿元,同比少增1320亿元,成为各省中贷款少增规模最大的省份。 部分省份新增规模超去年全年 今年1月份,因春节季节性因素、专项债大规模发行影响,央行在1月初开启降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央行宽松步伐加快:相继于3月、4月宣布新的降准措施。此外,今年央行还采取结构性措施,增加各类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合计1.8万亿。 总体看,上半年货币政策呈现宽松的态势。同时,银行加大信贷投放,上半年货币金融呈现宽货币、宽信用的形势。央行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新增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上半年新增规模已相当于去年全年的71%。 分省份来看,今年上半年共有19省份新增信贷规模超过去年全年的71%。一些省份上半年新增信贷规模已超过去年全年,这主要因为基数较低。比如西藏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贷规模为180亿,而去年同期仅为90.88亿。 “金融‘增量’服务实体,贷款增速领跑全国,增量创同期新高。”央行南昌中心支行称。据南昌中支数据,上半年江西省贷款同比增长18.65%,比上年年末提升1.87个百分点,为12个月以来新高,增速继续位列全国第一;上半年贷款增量接近4000亿元,已完成今年全年贷款新增目标的85%,创历史同期新高。这一增量相当于去年全年增量的八成。 西部省份某政策性银行信贷部人士介绍,上半年省里的复工复产在快速推动。“我们省行压力也很大,4月份很少休息。各个支行都在批项目,恨不得一个月就完成目标。”该人士坦言。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7月10日在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近期对全国300多个地市进行了信贷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信贷供需两旺,金融机构审批贷款的提款率上升得比较明显。调研的银行当前已经审批的企业贷款规模大体上超过了去年的前三季度。 “上半年为了支持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增长过快,但近期我们信贷投放计划相对收紧,下半年的投放规模会比上半年低不少。”西部省份某政策性银行信贷部人士称。 其中,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湖北省上半年新增信贷规模4506.02亿,相比去年同期仅多增22.27亿。而去年全年,湖北新增信贷规模为6323.4亿。换言之,今年上半年湖北新增信贷规模相当于去年增量的71.3%,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不过月度新增规模呈现加快态势:湖北4月新增规模为540亿,但7月新增规模已接近1000亿。上半年,多家银行与湖北设立“抗疫情、稳增长”相关的专项融资。在相关信贷陆续投放后,2020年湖北新增信贷规模将大幅超过2019年,从而支持湖北恢复经济、稳增长。 以汶川地震为例,《四川日报》曾报道称,在多种外部因素推动影响下,四川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经历了一轮超常增长周期。截至2011年4月末,震后三年四川辖内金融机构存、贷款新增额均超过之前57年的总和。
非上市中小银行上半年经营数据近期陆续披露。在疫情影响下,中小银行总体经营业绩如何,对于利润是否进行了审慎反映,对于潜在风险是否充分计提、备足了吸收损失的“粮草”?这些问题都受到市场关注。 记者统计了截至7月29日在中国货币网上披露第二季度业绩报告的逾50家中小银行数据。其中,披露了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数据,并有去年同期数据作对比的银行共42家。 在这42家银行中,有29家今年上半年银行的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占比近七成;有25家银行与去年同期相比加大了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力度,占比近六成。其中,有7家银行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幅超100%,肇庆农村商业银行、承德银行的增幅分别高达583%、327%。 总体看,上半年中小银行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未雨绸缪”的经营思路。 中小银行净利润同比缩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些银行利息净收入或中间收入下滑,表现为营业收入总体下滑。例如,山东莱州农村商业银行今年上半年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均录得负值。更多的是一些银行大幅提高拨备,“吃掉”了一部分利润,甚至部分银行上半年营业收入稳健,但净利润增速为负。比如,山西盂县农商行2020年上半年营收与2019年上半年营收相差不大,分别为2.28亿元、2.72亿元,但净利润却同比“打了对折”。2020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仅0.32亿元,较2019年上半年同比下滑57.93%。 净利润减半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计提拨备大幅提高。该行今年上半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0.86亿元,较去年同期多提0.45亿元。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此前明确表示,一些机构拨备不达标,即便按照现阶段拨备覆盖率最低标准100%测算,银行机构仍有缺口合计超过3500亿元。若均摊到全年补足拨备缺口,这些机构利润增速将大幅降低,有的甚至为负。 但也有一些银行虽然营业收入同比下滑,但净利润同比增多,比如安徽桐城农商行、安徽太和农商行、山东龙口农商行等。资产减值损失这一调节利润的“工具”,明显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以安徽太和农商行为例,该行今年上半年营收3.22亿元,同比下滑6.94%;实现净利润为1.0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11%。该行今年上半年拨备计提规模减少,计提规模从去年同期的1.11亿元降至9306万元。 也有不少中小银行在大幅计提拨备后,还能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承德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39亿元,同比增长43.22%;营业收入大幅增长后,该行于今年上半年计提了6.25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较去年同比大增327.24%。在拨备计提增加3倍的基础上,该行上半年还实现净利润8.42亿元,同比增长11.38%。
(图片来源于网络) 7月29日晚间,中信证券披露2020年上半年业绩快报。 据公告显示,中信证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67.43亿元,同比增长22.72%;实现归母净利润89.26亿元,同比增长38.47%。 (图片来源:中信证券业绩快报) 截至目前,共6家上市券商披露了上半年业绩快报,中信证券的营收和净利润位于上述6家券商之首。 据中证协披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行业134家证券公司共实现营收2134.04亿元,同比增19.26%;实现净利润831.47亿元,同比增24.73%。 由此来看,无论还是营收还是净利润,中信证券均占上市券商总业绩的一成以上。 与目前业绩排名第二的中信建投相比,今年上半年,中信证券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超过中信建投168.43亿元和43.48亿元。 (搜狐财经根据业绩快报整理) 7月23日晚间,中信建投同时披露业绩预增公告和业绩快报。2020年上半年,中信建投实现营业收入99亿元,同比增长67.63%;归母净利润45.78亿元,同比增长96.54%。 中信建投称,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为自营投资业务收入、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及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等主要业务收入相比上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所致。 今年上半年,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合并的传闻屡次在市场上传播。 7月3日,中信证券再度发布澄清公告表示,本公司未获悉有关收购中信建投传闻的相关信息,也不存在未披露信息。 (图片来源:中信证券公告) 中信证券业绩快报内一并披露了子公司华夏基金的业绩情况。 今年上半年,华夏基金实现营业收入23.83亿元,实现净利润7.48亿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华夏基金母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为12478.29亿元,华夏基金总资产119.32亿元,总负债27.03亿元。 据Wind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华夏基金的管理规模位于142家公募基金的第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