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方经济半年报陆续公布,各地居民人均消费数据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也相继出炉。记者发现,上半年人均消费支出最高的地方是上海,达到20112元,北京、浙江紧随其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中,安徽、江西、福建三地分别以-3.5%、-4.2%、-5.4%的增速位居前三。 上半年上海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0112元,虽然同比下降,但位列全国第一。北京紧随其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620元,比去年同期的21134元下降11.9%,浙江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029元,超越天津跃居第三。 上海是31个省份中唯一人均消费超过2万元的,这与其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购物节活动的举办息息相关。上半年上海以3.65万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全国第一,同时,横跨5月、6月的“五五”购物节促进了线下消费和网络消费的回暖。 北京市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人均消费额低于去年和前年同期,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8项消费构成中,仅人均食品烟酒支出同比微增0.6%,而衣着支出、交通通信支出以及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等都同比下降超过20%。 此外,湖南、重庆、福建、江苏、广东、天津、浙江、北京和上海9地人均消费水平高于全国,接近或者超过万元。甘肃、贵州、西藏三地人均消费支出不足7000元。 受疫情影响,整体而言上半年31个省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均在负区间运行,中西部省份安徽、江西以-3.5%、-4.2%的增速排名居前,湖北以-34.1%的增速成为消费增速最低的省份。 网络零售在消费数据中“一枝独秀”。江西、云南等地表现尤为显著,云南上半年网络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6.5%、江西增长34.7%。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中国的消费模式,线上消费增速和占比持续提高,成为上半年消费增长的最大亮点。 二季度以来,在各地发放消费券、发展小店经济与夜间经济等促消费举措下,不少地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降幅显著收窄,如上半年新疆、海南、重庆相比一季度的收窄幅度分别达到17.8个百分点、15.5个百分点、11.4个百分点,消费回补态势良好。 海南消费值得一提,在离岛免税购物新政策的实施下,上半年离岛免税品零售额达85.72亿元,同比增长30.7%。海南省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全省批发零售业增加值拉动全省GDP回升1.3个百分点,其中零售业拉动全省GDP回升1个百分点,消费的持续回暖有力支撑了经济的回升。
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盘点:24省份仅4例正增长,广东体量稳居第一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潇枭 疫情冲击下,上半年我国GDP下降1.6%,地方财政收入下降了7.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截至7月23日,已有24个省份公布了上半年财政收支数据,仅4省份财政收入增速转正,分别是青海、河北、广西、贵州。其中,青海增长5.4%,河北、广西、贵州的涨幅在1%左右。 综合来看,东部财政大省运行较平稳,财政收入降幅相对较小。中西部省份分化更明显,部分实现了正增长,部分降幅在两位数。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湖北,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下降近四成;海南的旅游经济受到重创,地方财政收入下降了26%。 疫情使得税基减少,在2019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翘尾影响,以及与企业共度时艰采取的减税缓税措施的综合作用下,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降幅较大。不过,随着经济的不断恢复,下半年财政收入也有望实现增长。 京沪降幅较大 相对于全国平均7.9%的降幅,东部财政大省表现较好。 上半年,广东、江苏、浙江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分别为6460、4741、4253亿元,增速分别为-5.8%、-2.8%、-2.6%。三者上半年GDP规模分别为49234、46723、29087亿元,增速分别为-2.5%、0.9%、0.5%。 财政收入与经济表现相当,广东经济、财政体量稳居第一。增速上之所以有差异,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作为外贸第一大省,海外疫情蔓延对其进出口影响相对较大。 近几年,浙江的财政收入表现亮眼。前几年逐渐超过山东,规模升至第四;2019年与上海开展了第三名的“拉锯战”,一季度超过上海,上半年上海反超,前三季度浙江再度领先,全年上海以120亿元的优势领先。 今年上半年,浙江超过上海,目前差距为320亿元。今年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互联网数字经济逆势大涨。政策层面力推新基建,数字经济有望进一步得到发展,拥有诸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浙江前景可期。 浙江上半年GDP增速转正,得益于服务业的支撑,上半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5%。其中,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5%,增速居前。 东部财政大省中,上半年京沪表现相对较弱。上海、北京若从GDP体量来看,2019年全国排名在11、12位,其聚集了大量公司总部,总部经济带来了丰厚的税收收入。尤其在房地产市场行情较好的年份,上海、北京财政收入增速曾经风景这边独好。 不过,今年上半年上海、北京财政收入体量分别位居第4、6位,降幅分别为12.2%、11%。两个直辖市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速都偏低,这跟房地产调控、部分重点产业调整及产业疏解有关。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范子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北京、上海作为直辖市,跟广东、浙江、江苏等省比起来,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上海的财政收入,对部分产业依赖较大,像汽车、房地产、化工等。去年上海财政收入增速也比较低,当时还挖掘了部分存量资金,今年财政收入的数据是比较真实的反映。 山东GDP规模居第4,财政收入规模居第5位。上半年山东GDP同比下降0.2%,地方财政收入下降5.8%,表现也比较稳健。传统工业占比较大、新经济占比较低,是山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出发点,也是其财政产出弱于浙江的原因。 少数省份实现正增长 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正增长的省份,多数已经实现了GDP增速的转正。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河北、广西、贵州等省份财政收入转正,得益于非税收入的增长,税收收入依然为负增长;青海是实打实的税收正增长,但可能主要由于去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原因,受惠于去年经济表现。 比如,广西上半年GDP为10206亿元,同比增长0.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962亿元,同比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552.87亿元,同比下降9.4%;非税收入409.18亿元,同比增长20.5%。 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曾表示,上半年地方非税收入增长5.6%,主要是一些地区为缓解收支平衡压力,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合计同比增加1013亿元。 有地方财政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地方可用的国有资源、资产,主要是土地、厂房等不动产。通过出售、出租等,能增加地方可用财力,又不会增加企业负担。 青海上半年GDP1390.74亿元,同比增长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5.9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税收收入109.5亿元,同比增长7.6%;非税收入36.5亿元,同比下降0.8%。 青海财政厅数据显示,青海上半年税收正增长,主要源于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28.2%),而第一大主体税种增值税仍为负增长(-7.1%)。 范子英表示,这可能得益于2019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为当年预缴,下年5月底前完成汇算清缴,今年由于疫情延长到6月底。部分企业由于预缴不足,今年需要补缴部分税款,相当于去年的税收留到了今年。 更多省份财政收入仍然是负增长。以近几年GDP增速居前的云南为例,上半年云南GDP同比增长0.5%,但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仍然下降了5.3%。 云南省财政厅数据显示,上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带动上半年企业所得税增长14.3%。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去年减税翘尾因素,第一大主体税种增值税同比下降12.2%;受疫情以及落实疫情期间税费减免政策,部分地方小税种出现减收;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非税收入普遍增长缓慢或负增长。 湖北、海南在不断恢复 相较于部分省份3月份开启复工复产的进程,湖北这项工作推迟到4月。上半年湖北GDP下降19.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38.4%,受疫情影响最大。不过,在中央政策支持下,上半年湖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下降12.5%。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半年湖北恢复最快的是工业,5月份工业增速转正,6月份加快到4%。上半年湖北进出口总额下降1.5%,恢复得也比较快,因为湖北有一批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通过中欧班列出口欧洲,与东南亚的贸易也起到支撑作用。与全国情况一致,消费恢复较慢,上半年湖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4%。 海南财政收入降幅居前,不过6月初出台的自由贸易港方案,在帮助海南加速恢复。上半年海南GDP下降2.6%,地方财政收入下降26.2%。 上半年海南接待旅客数量几近腰斩,旅游收入缩水一半。虽然上半年整体消费不振,但6月免税政策带动明显。上半年海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9.45亿元,同比下降16.2%;但6月份离岛免税品零售额22.99亿元,同比增长235%。 从月度趋势来看,地方财政收入在不断恢复。据河北省财政厅厅长王东伟介绍,二季度,随着复工复产复商进度加快和经济稳步复苏,财政收入明显恢复增长,二季度河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比一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不过,综合一季度数据,河北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下降0.7%。
今年上半年,宁波舟山港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危中寻机拓市场,稳中求进优服务,将疫情对港口运输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运输生产态势稳中向好。据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宁波舟山港上半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6889万吨,同比增长2%;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25万标准箱,同比下降4.7%,单月降幅逐月收窄。其中,6月份宁波舟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5%,实现由负转正。 上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港口集装箱业务发展造成较大冲击。一季度,受2月份国内疫情影响和3月份全国各地陆续复工复产影响,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运输生产呈现“过山车式”波动。进入二季度后,宁波舟山港通过海陆双向持续发力,进一步挖掘业务新增长点。 海向方面,宁波舟山港持续推进与干线船公司战略合作,在稳定集装箱远洋干线数量的基础上,加强内贸航线开辟,做好重点内贸业务,上半年内贸箱量同比增长8.3%;同时在陆向方面抓紧基础设施投用,加快信息化建设。此外,宁波舟山港发挥海铁联运稳定运输优势,持续提升海铁联运服务质量,业务辐射城市增至54个,上半年完成海铁联运箱量44.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5.1%。 在散杂货方面,宁波舟山港密切关注铁矿石进口市场动态,借助复工复产提速及基建投资契机,做好货源组织和市场开拓工作,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全程物流服务,确保货物供应。 而面对跌宕起伏的国际原油行情,宁波舟山港坚持练内功、提效率,做好腹地重点企业服务保障,在进口货源激增阶段抢抓疏运,保证罐容加速周转。 另外,宁波舟山港煤炭、液化品、粮食等散杂货业务均保持平稳。
>>国务院部署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 补短板扩内需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扩内需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确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措施,促进增加居民就业和收入。 >>最高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大幅降低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 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发布关于为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抓紧修改完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司法解释,大幅度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坚决否定高利转贷行为、违法放贷行为的效力,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意见同时提出,及时研究和制定针对网络借贷、资管计划、场外配资、资产证券化、股权众筹等金融现象的司法应对举措。 >>地方经济复苏图谱 16省份上半年经济实现正增长 西部地区、长三角经济恢复快 目前已有29个省份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地方经济复苏的图谱清晰可见。与一季度相比,各地经济运行均呈现回升趋势,16个省份上半年经济增速实现正增长,这些省份基本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此外,占全国经济总量近四分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复苏步伐也较快,苏浙皖三地上半年经济增速均已由负转正。 >>升级步行街、点亮夜经济 各地频出招促消费 在当前餐饮、文旅等服务消费恢复弱于商品消费的情况下,各地纷纷出台促进服务消费的新举措,步行街、夜经济、小店经济成为促消费政策发力的重点。 >>监管层密集发声 金融防风险再加码 据经济参考报7月23日消息,央行、银保监会等多部门近期密集发声,释放进一步强化金融风险防控的政策信号。《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相关部门将加大金融市场乱象治理力度,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对交叉金融业务进行全面排查整改;严打非法集资等金融犯罪,防范伪金融创新,加快建设非法集资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全国一张网”。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将通过政策支持,帮助中小金融机构加快兼并重组、资本补充,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
目前已有29个省份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地方经济复苏的图谱清晰可见。与一季度相比,各地经济运行均呈现回升趋势,16个省份上半年经济增速实现正增长,这些省份基本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此外,占全国经济总量近四分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复苏步伐也较快,苏浙皖三地上半年经济增速均已由负转正。 半数省份经济增速转正 除了河北、黑龙江之外,其余29个省份上半年经济数据均已出炉。 与一季度相比,各地经济均呈现复苏态势,GDP同比回升幅度普遍达到3至5个百分点。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湖北上半年GDP同比降幅更是较一季度大幅收窄19.9个百分点。 有16个省份上半年经济实现正增长,分别为西藏、新疆、贵州、甘肃、湖南、宁夏、青海、江苏、江西、广西、重庆、安徽、四川、浙江、福建、云南。 西藏是今年一季度唯一保持经济正增长的省份,其上半年继续以5.1%的增速领跑全国。新疆紧随其后,上半年经济增速为3.3%,其余省份经济增速均在0.5%至1.5%区间。 从数据来看,经济增速领先的省份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省份经济增速基本都已由负转正。 “西部地区复工复产早,加上基建投资项目很多也集中在西部地区,所以这些地区的经济恢复得要快一些。”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说。 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率先实现正增长,整体增速1.1%。具体来看,新疆和西藏固定资产投资均是两位数增速,西藏民间投资增速高达63.7%。 长三角地区经济恢复较快 作为占全国经济总量近四分之一的“引擎”,长三角地区复苏势头明显。 从最新数据来看,江苏、安徽和浙江经济增速均已“转正”,上半年GDP同比增长分别为0.9%、0.7%、0.5%。上海上半年经济下降2.6%,但降幅比一季度收窄4.1个百分点,二季度实现正增长。 分析人士表示,长三角地区经济复苏快,得益于之前复工复产快。疫情发生之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之间发挥一体化协同优势,综合施策,在全国率先全面复工复产。 从经济总量来看,江苏、浙江占据了全国前五名中的两个名额。江苏上半年经济总量为4.67万亿元,仅次于全国头名广东的4.92万亿元;浙江上半年经济总量为2.9万亿元,位置紧随山东之后。山东经济总量以3.3万亿元居全国第三,经济增速同比下降0.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6个百分点。 各地积极谋划下半年经济 上半年经济稳步复苏为下半年的持续恢复奠定了基础。各地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在解读地方经济半年报时纷纷表态,下半年经济复苏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向好态势有望延续。 在地方经济半年报发布之际,各地还相继召开会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并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各地要求在加力落实“六稳”“六保”基础上,积极谋划下半年稳增长措施,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目标。 陕西表示,要把稳工业作为稳增长的重中之重,全力优煤稳油扩气增电,逐行业、逐企业分析解决汽车、医药等非能工业存在问题,加快建筑业发展,夯实稳增长基础;福建强调,围绕“两新一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多措并举刺激消费,加快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千方百计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 为冲刺下半年经济,日前多地开始加码稳增长措施。7月19日,河南出台《河南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今年新建5G基站2.9万个,开工建设50万户城镇老旧小区和12.9万套棚户区改造项目。 唐建伟表示,随着各地紧抓“六稳”“六保”政策落实,下半年经济增长将会明显加快。
56家信托公司业绩出炉 上半年8家净利超10亿 每经记者 谢婧 今年上半年已过去,信托行业在疫情冲击、强监管加持下面临着多重压力。那么上半年各大信托公司的经营情况如何呢?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了一份56家信托公司的半年度业绩数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信托公司业绩依旧稳健,有8家信托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超过10亿元。其中,平安信托以超过22亿元的净利润强势领跑,排名第二的为重庆信托,上半年净利润超过17亿元。 “几家欢喜几家愁”,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56家信托公司的业绩数据中,共有9家信托公司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不足1亿元(含3家净利润为负的信托公司)。 平安信托净利润“领跑” 从业绩上来看,平安信托以22.83亿元的净利润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为重庆信托,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7.29亿元;华能信托以15.26亿元的净利润位居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信托增速迅猛,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85.91%。其中,手续费及佣金为8.21亿元,业务管理费达到5.85亿元。 资料显示,重庆信托前身是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于1984年10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2015年9月,经监管部门批准完成股份制改造,变更名称为重庆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启信宝资料显示,重庆信托前三大股东分别为:同方国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淮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66.99%、26.04%、4.1% 此外,五矿信托上半年净利润为14.64亿元,光大兴陇信托上半年净利润为14.38亿元,二者分别位列第四、第五位。此外,另有三家信托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超过10亿元,分别为:华润信托、中信信托、建信信托。其中,华润信托实现净利润13.3亿元,中信信托实现净利润10.7亿元,建信信托实现净利润为10.42亿元。 从营业收入来看,重庆信托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4.5亿元,位居56家信托公司之首。紧跟其后的为中信信托、平安信托;其中,中信信托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3.31亿元,手续费及佣金为24.72亿元,实现业务管理费11.75亿元;平安信托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3.05亿元,手续费及佣金为20.99亿元,业务管理费达到4.82亿元。 从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信托公司业绩依旧稳健,已有8家信托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超过10亿元。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认为,多家信托公司能够实现较为稳健的业绩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跟这些信托公司业务结构调整,加大主动转型升级有关;二是跟固有业务在股权投资及利息收入取得较好业绩亦有关联。 3家信托公司上半年亏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56家信托公司的业绩数据中,也有3家公司净利润为负。其中,四川信托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08亿元,华信信托为-5.55亿元,华融信托为-8.27亿元。 从56家信托公司来看,除了上述3家净利润为负的信托公司,还6家上半年净利润虽然为正但却不足1亿元,具体为:东莞信托(8055.51万元)、新时代信托(5665.55万元)、中江(雪松)信托(2128.49万元)、长城新盛信托(1609.66万元)、山西信托(753.35万元)、华宸信托(2.3万元)。 2020年一季度,信托行业资产回落放缓,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提升,占比进一步增加,提质增效特征明显。但与此同时,信托业也面临着多重挑战。 帅国让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年来,信托公司受到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监管政策的多重影响,信托资产规模持续下滑,业务机构不断优化,信托公司转型成效不一,业绩分化愈加显著,可以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受上半年疫情及强监管影响,预计未来不少信托公司在信托业务方面面临较大挑战,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回暖,信托公司固有业务方面有望迎来机遇。 中国信托业协会也曾在报告中指出,投资信托、服务信托和财富管理是信托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国信托业协提出:第一,信托公司要努力提高自身在资本市场和标准化产品方面的投研能力,丰富产品形式,以客户为中心,搭建从现金管理、债券投资、FOFMOM、权益投资、私人股权投资等立体化产品线。第二,信托公司要加速回归本源,在家族信托、慈善信托、员工持股信托、遗嘱信托、企业年金信托等方面充分发挥出信托制度的魅力,大力开展服务类信托业务。第三,信托公司应从客户角度出发,在产品体系、渠道体系和客户经理体系三个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发展财富管理业务。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GDP)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浙江生产总值为290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5%。”21日,浙江省统计局发布浙江经济上半年成绩单。GDP从一季度的-5.6%到上半年的0.5%,浙江实现了两个“转正”:二季度当季“转正”,上半年累计“转正”。 今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浙江全力推动经济稳走向上向好。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3月开始,浙江经济出现全面回升态势。 0.5%的增速明显好于全国,来之不易。 今年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22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一季度下降10.2%、二季度增长8.6%。 和工业一样转降为升的还有服务业。今年上半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2.0个百分点,拉动生产总值增长1.3个百分点。1月至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增速比一季度回升6.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可以说,工业、服务业的双双回升,稳住了浙江经济的基本盘。 浙江经济回升是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回升,尤其体现在工业结构上。上半年浙江规上工业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同时高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装备等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规上工业。 工业投资结构明显改善。上半年,浙江工业智能化改造明显提速,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6.3%,高于工业投资增速1.7个百分点。 赢在即期,也要赢在长远。从支撑未来发展的关键指标来看,浙江经济潜力也很大。 创新投入逆势增长。上半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8%左右。其中1月至5月,浙江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1.8%。在上半年规上工业增速0.3%的背景下,足见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重点领域投资向好。上半年浙江投资稳步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增速比一季度回升9.0个百分点。重点领域投资向好,民间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交通投资均保持正增长,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3%。 消费市场逐步改善。上半年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降幅比一季度收窄8.4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实现了正增长,达到1.7%。尤其网络零售增长喜人,上半年浙江实现网络零售8764亿元,同比增长9.8%;省内居民网络消费4519亿元,增长6.3%。 发展成果最终要惠及老百姓。从今年上半年的民生指标可以看出,老百姓获得感较强。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经济向稳,为就业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今年二季度,浙江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前,浙江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如劳动力市场恢复活力,疫情期间在职未上班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企业在岗人员工作时间有所增加。 基本民生支出保持增长。在上半年税收收入下降的同时,浙江民生支出依然不减,像住房保障、农林水、社保就业等与老百姓紧密相关的支出,分别增长21.3%、7.7%和2.1%。 “在错综复杂的发展局面下,今年上半年浙江经济的发展成绩凝聚着浙江人的智慧和汗水,是拼搏出来的,显示了浙江发展的信心、状态、活力和韧性。”王美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