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操作“锁长放短”延续 本周以来,短端资金利率明显抬升。同时,央行连续两日开展逆回购操作,累计净投放600亿元。分析人士认为,缴税截止日临近、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回升均对资金面形成扰动。央行货币调控将保持“灵活适度”,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平抑资金面波动。 资金利率走高 11日,资金利率走高,隔夜、7天利率回升至近一个月高点,7天Shibor接近2.5%,DR007加权平均利率升至2.4%以上。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日,同业存单加权平均利率已从上周五的2.68%升至2.77%,其中6个月品种升超10个基点。 在没有资金到期的情况下,10日、11日央行通过逆回购操作净投放600亿元流动性,操作节奏与资金面收敛程度基本相符:10日资金面小幅收敛,央行逆回购操作规模为100亿元;11日资金利率进一步抬升,操作规模增加至500亿元。 税期临近和政府债券发行是本周流动性两大扰动因素。本月缴税截止日为8月17日。随着缴税期限临近,在未得到补充的情况下,流动性将进一步收紧。此外,Wind数据显示,本周地方债和一般国债计划发行量超6000亿元,较上周增加约40%。 流动性面临扰动 未来,流动性将面临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外汇占款等因素扰动。分析人士预计,根据资金面承压情况,央行将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延续4月以来的“锁长放短”特征。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从总量层面看,调控要拿捏力度,不搞大水漫灌,预计流动性投放缩量,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维持稳定,“稳货币”将贯穿下半年。 八九月份,地方债、国债供给将现高峰。国海证券靳毅团队认为,仅凭公开市场操作,难以有效缓解长端资金压力。叠加二季度超储率较一季度大幅下行,资金面波动加大,在9月份进行对冲性降准的可能性上升。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继续强调结构性工具的重要性,再贷款利率也存在调降的可能。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由此,定下了下半年货币政策基调。在经历了一季度的“宽货币、宽信用”、二季度的“宽信用”之后,当前货币政策似乎进入观察期,背后是央行对于流动性是宽松还是收紧、货币政策力度和方式是否需要调整的纠结。那么问题来了:未来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是否会改变?市场流动性是否会进一步收紧?看似矛盾的政策表述为什么说流动性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纠结的?有个模糊的证据,就是近期不同会议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看似矛盾:1、货币政政策表述的“矛盾”7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强调货币政策要“精准导向”,货币供应量和社融增速由《政府工作报告》的“明显高于去年”改为“合理增长”,从具体的贷款利率下行的要求转为更为宽泛的“综合融资成本下降”。然后,8月3日的央行下半年工作会议强调对于货币供应量和社融增速的表述又改为“明显高于去年”。再然后,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表述又换成了“合理增长”,同时强调“促进贷款投放与市场主体实际资金需求相匹配”。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新增的内容。由此来看,货币政策(尤其是信用政策)出现了力度表述上的不一致。不过,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 11.1%,比去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8%,比去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对于这样的幅度,央行认定为“明显高于去年”,并充分肯定了这些数据的合理性,也就是说,上述的M2和社融增速既是明显高于去年,又是合理的,这表明了上述两种表述代表了同一个意思。2、流动性政策表述和实际操作的“矛盾”关于流动性,无论哪个场合哪个部门,表述一直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二季度一度连续35天不展开公开市场操作,流动性在此期间有所收紧。央行对此的解释是“4月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受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采取零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压低了货币市场利率,一度脱离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市场也普遍认为,5月份之后的流动性出现了明显收紧,银行间市场的利率水平普遍抬升。我们认为,一季度央行通过三次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降息等渠道投放了大规模流动性,到了二季度,这些流动性就过多了,需要适度回笼。由此来看,流动性政策更像是回归了“合理充裕”,因此表述和实际操作也可以统一起来了。总而言之,表述的多个看似矛盾之处,体现了货币政策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微调可能较多。DR007自从回归到逆回购的利率后,波动开始减小,表明微调开始增加,频繁、小额的逆回购也开始在7月底8月初出现,流动性政策开始严格遵循“合理充裕”的目标路径。货币政策的真实逻辑真实逻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体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二是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分化问题。1、结构性政策应对结构性问题经济复苏的节奏存在两个明显的分化:(1)工业和投资受到财政和货币政策提振,迅速回暖,但需求和消费的复苏却很慢,尤其是餐饮等线下终端消费受冲击很大,背后其实是疫情影响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2)大型企业盈利恢复明显快于中小微企业。工业部门受到流动性和降息降准的支持,资金非常充裕,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了。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却无法在短期内让消费快速恢复,因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的变化几乎是消费行为的唯一决定变量。不论利率降低到什么水平,消费受到的提振作用都是有限的:再怎么降息,消费者在菜市场买菜的时候也不会多买一份肉(即使用了消费金融,它的利率也与政策利率没什么直接联系,也不会因为政策利率调降而下降)。中小企业也是一样,他们平时接触的利率远高于LPR等大型企业获得的利率,也基本上与政策利率是脱钩的。政策利率的调降不会直接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也不会明显提振中小企业的投资意愿。在工业部门复苏情况很好、消费和中小微企业仍然承压的情况下,央行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没有太大必要了。无论如何降息和降准,并不能起到促进消费和救助中小企业的作用。大规模的降息降准还可能导致工业部门过度复苏,市场流动性泛滥,资金找不到好的去处,只会流向股市和房市,推高资产价格。因此我们看到,二季度以来央行及时收紧了流动性,暂停降息降准,总量政策告一段落。同时,结构性的分化需要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因此二季度以来结构性政策开始加码:一是“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框架,即定向降准;二是3000 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和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三是创新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创设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这套结构性的政策工具,可以说是中国央行结合自身国情、利用制度优势开发出的一项高明的制度创新。央行也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为结构性政策正了名:“货币政策既可发挥总量政策功能,也可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摩擦,市场体系面临市场失灵的风险,微观主体在现实中是异质性的,如果货币政策只注意总量,则会造成更大的结构扭曲,总量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通过引入激励相容机制,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有助于实现更好的总量调控效果。”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为24.7%,创十年来新高,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26.5%,增速比上年末高3.4个百分点。这些重点支持的领域都得到了信贷的大力支持。2、解决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分化问题面对4月份开始出现的资金套利和空转的现象,央行比较果断地进行了窗口指导和流动性回笼,出台了针对结构性存款等方面的严格监管措施,并加强对违规资金入市的监控。大家都知道,市场将央行戏称为“央妈”。在上半年,央行这个“老母亲”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将市场主体比喻成央妈的孩子,实体信贷和金融市场资金就像孩子平时的两种花费。其中实体信贷就像孩子平时学习所需的文具和书,金融市场的空转资金就像孩子平时喜欢的垃圾食品或玩具。央妈的想法就是,孩子只要想学习,买文具和书的钱管够(甚至不管必要不必要,都给孩子买),但想要吃垃圾食品,一分钱没有。不过,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促进贷款投放与市场主体实际资金需求相匹配”。这意味着,央妈也不会随意为孩子不必要的“学习花费”买单了。货币政策趋势预测比较确定的是,“宽货币”已经暂告一段落,市场也不会有太多期待。但“宽信用”到底是在路上,还是已经走到头了,可能会引发较多不同方向的猜测。1、信用政策会有调整吗?正如前文所说,未来的信贷资金终究要与企业的实际融资需求匹配,“不必要的学习花费”也会被限制,背后是实体经济杠杆率的持续积累问题。因此,未来额外的信贷增量不可过度期待,直接的降息预期也在降温。2、降息的可能性有多大?6月,LPR比年初下调了0.3个百分点,但整个二季度并未下调。与此同时,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6%,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4%,比上年12月下降0.48个百分点,明显超过同期LPR降幅。这都说明,上半年央行向实体经济投放了足够的信贷资金,并且这些资金也真实地进入了实体企业,信贷资金供给明显增加,拉低了利率价格。可以说,央行兑现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承诺,却没有通过直接降息来实现。央行也看到了这种“曲线救国”式的降息确实能够对实体经济的恢复起到较好的作用,因此在三季度,面对仍然存在的不确定性,央行可能还会继续采取这种方法降低融资成本。总结一句,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回归中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会在三季度彻底正常化。信贷扩张的程度可能在三季度见顶,而到了四季度,央行还有可能回过头来算账,尤其是重新检查宏观杠杆和金融风险的问题。
央行网站公告,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0年8月7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维持在2.20%不变。 央行网站截图 这也是央行本周(8月3日-8月9日)唯一一次开展逆回购。另据Wind数据显示,央行公开市场本周共有28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本周净回笼2700亿元。 东北证券研报认为,整体来看,8月流动性缺口主要受到财政支出发力、专项债集中发行以及MLF到期等因素影响,8月份流动性缺口规模约为1.3万亿。按照前几个月的操作规律,预计央行于8月中针对中期借贷便利(MLF)进行一次性续作。 8月6日晚,央行、财政部分别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及《2020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与以往相比,央行特别强调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二季度货币政策表态删掉了“逆周期调节”,央行对流动性态度有所偏紧。 央行在二季度报告中对于货币政策的表态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此前一季度货币政策表述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强化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对媒体分析,市场在说货币政策放松要退出,有点言过其实,沈建光认为会保持宽松的政策,但再放松的必要性在下降。沈建光称,下半年要回归常态化政策,已经不需实行疫情时一些特殊的刺激政策。货币政策上,降息、降准概率越来越小,主要强调对中小微企业的定向扶持。 此外,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曾表示,目前的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已经不小,应该维持目前的力度,没有必要再加码。中信证券明明分析,结合近期防风险、紧信用信号逐步释放,货币政策加速回归常态下,后续信用扩张或将边际放缓,逆周期调节逐渐回归中性。
摘要: 疫情爆发之初,美元流动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为了对冲疫情给经济和金融带来的影响,美联储上半年推出了无限QE等一系列货币政策,有效维护了市场的流动性,美国本土公司债券融资快速恢复,并实现了超高增长。而中资美元债在美元流动性紧张时,一级融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二级市场价格也大幅跳水。随着市场流动性恢复,中资美元债的一级市场融资和二级市场收益率逐渐恢复。 回顾历史,中资美元债的定价既受美元流动性影响,同时也受国内基本面影响。展望下半年,随着美联储大概率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相对宽松,国内经济逐渐恢复,中资美元债利差收窄,整体走势将逐渐回归。 目前,相同主体和期限相当的债券,中资美元地产债的估值和境内相同剩余期限的债券估值有高有低,但由于美元的利率较低,中资美元地产债的利差普遍高于境内债券,中资美元地产债有较高的吸引力。而随着房地产市场快速复苏,韧性得到检验,地产债投资价值凸显,但应合理规避信用资质明显恶化的高风险主体。城投债方面,上半年再融资改善,海外城投债整体资质较好,可以优选区域和主体进行下沉。 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影响下,美元出现流动性危机,中资美元债则遭遇了收益率和利差暴涨、一级发行困难等局面。剧烈的市场波动之后,展望2020年下半年,该如何看待中资美元债市场的投资机会? 上半年中资美元市场回顾 1、美债:流动性冲击缓解,利差回落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美元流动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以Libor-Ois观察,3月底最高达到1.34%,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随后,随着美国推出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救助政策,市场信心逐渐恢复,美元流动性好转,5月份以来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 美国国债利率快速下行。为了应对疫情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美联储大幅扩表降息,带动美国国债利率快速下行并稳定在1%以下。 在一系列救助政策之下,美国公司债的发行规模快速攀升。根据SIFMA统计的美国公司债(1年以上,不含CD和可转债)发行情况来看,公司债一级市场发行已经超越2019年同期水平。4月单月发行量同比增长215.9%达到3319.9亿美元,而2020年1~6月累计发行量达到14250.3亿美元,同比增长93.4%。从结构上来看,1~6月投资级债券的发行量12253.6亿美元,同比增长105%;高收益级债券累计发行量1996.7美元,同比增长45%。 除能源高收益债收益率仍处于高位,美国本土的其他高收益级债券和投资级债券收益率已经基本回落至疫情之前的水平。截止2020年7月17日,美国能源高收益级债券指数的到期收益率仍然处于高位,为10.02%。高收益级债券指数整体的到期收益率为6.455%,已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投资级债券指数的到期收益率为2.094%,略低于疫情发生之前的水平。 投资级和高收益级利差仍相对较高,投资级利差基本恢复。截止2020年7月17日,美国能源高收益级、高收益级和投资级债券指数利差分别为955bp、574bp和146bp,投资级基本已经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而由于油价仍然处于相对低位,导致能源高收益级利差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2、中资美元债:融资恢复,利差收窄 我们以Bloomberg中风险涉及国家为中国(即主要业务在中国)、排除 CD 和可转债、发行货币为美元作为中资美元债的统计范围。 中资美元债受美元流动性影响,波动较大。2020年1月,中资美元债发行量较大,单月达到251亿美元,但4~5月份受美元流动性危机影响,发行量大幅减少,单月分别只有48.6亿美元和66.1亿美元;6月份随着美元流动性恢复,中资美元债发行再度反弹,单月发行量达到261.6亿元。 上半年中资美元债发行及净融资均减少。综合来看,上半年中资美元债发行量共928.1亿美元,净融资238.2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065.5亿美元和555.2亿美元,均大幅下降。但随着美元利率下行,2020年发行的中资美元债期限拉长,成本下降。 2019年6月~7月,国家发改委先后下发了666号文和778号文,分别要求“承担地方政府融资职能的地方国有企业发行外债仅限用于偿还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外债”和“房地产企业发行外债只能用于置换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境外债务”,城投和房企的海外债发行受到政策限制,基本只能“借新还旧”,但从上半年阶段性融资来看,仍实现了少量净融资。 房企美元债净融资明显收缩,久期拉长,成本持平。2020年1月份,中资房企美元债发行量169.1亿美元,创近几年单月房企美元债发行量记录,实现净融资117.1亿美元。但上半年整体房企仅发行美元债323.59亿美元,净融资134.1亿美元,分别同比减少31%和55%。 城投发行规模及净融资规模同样减少。2020年上半年,相比于2019年上半年,城投美元债发行及净融资规模分别为70.75亿美元和40.15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45%和54%。 与地产美元债相比,在美元流动性最为紧张的3~4月份,城投仍然保持了一定规模的发行规模,而地产由于以高收益等级为主,发行受影响更加明显。而随着美元流动性恢复,中资美元债融资整体均呈现出较快的恢复速度。 投资级中资美元债到期收益率持续降低,利差收窄,但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美银美林投资级中资美元债指数(ACCG)到期收益率目前已经降低至2.60%,目前仍处于下降趋势中;但其利差目前仍处于较高水平,为208bp。 高收益级中资美元债到期收益率及利差均快速收窄,但利差同样处于相对较高水平。高收益级中资美元债(ACYC)以地产债为主,因而高收益级中资美元债到期收益率及利差的变动,基本反映出地产美元债的收益率及利差。目前,高收益级中资美元债到期收益率和利差3月份经历了一次暴涨,收益率和利差一度达到16.5%和1617bp,随后快速回落,目前分别为8.545%和818bp,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疫情期间,地产中资美元债受疫情冲击较大,4~5月份发行萎缩,净融资为负;城投美元债表现相对稳定,即使在美元流动性最为困难的4~5月份,仍然保持正的净融资。尽管政策对城投和地产美元债做出了比较严格的限制,但上半年仍然实现了部分净融资。 中资美元债在3月份出现了收益率和利差暴涨,尤其是以地产为代表的高收益级中资美元债。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发行人主体在国内,疫情控制效果较好,地产销售恢复较快,疫情冲击有限。但目前利差仍处于较高位置,或提供了较好的投资机会。 3、评级:地产和城投下调较多 地产评级下调主体数量较多。2020年初至7月17日,发行中资美元债的主体中房地产和城投评级及评级展望被下调均较多。 评级被下调的房企有:禹洲集团、易居、亿达中国、富力、阳光100、新湖中宝、红星美凯龙、泰禾集团、金轮天地控股、泛海控股等10家,评级被下调或撤销的城投有:镇江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深高速、青海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牡丹江市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瀚瑞海外投资有限公司、云南省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公司。 海外评级公司对疫情冲击下国内地产态度较为悲观,是房企评级被下调的重要原因。疫情爆发之后,2020年4月份,穆迪将国内房地产行业的评级展望下调为负面,并给出三点理由:一、 2020 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额将下滑 5%~10%;二、国内房地产市场库存水平居高不下;三、海外金融市场波动。而目前看来,2020年上半年,房地产销售额下滑5.4%,下半年大概率将恢复正增长,而销售恢复后,库存也将下降。2020年,国内房地产市场大概率将比海外评级公司所估计的更乐观。当然,部分房企评级被下调是由于主体信用资质明显恶化,如泰禾、亿达等。 下半年怎么看? 1、融资恢复,收益回归 美国疫情二次爆发,经济承压。在疫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美国开始大规模复工复产,导致美国疫情二次爆发。疫情的二次爆发对经济的影响尚未明显体现,但大概率仍将影响经济复苏的斜率。目前美国新增失业人口仍保持较高的水平,也显示出疫情未见有效控制下经济复苏的难度。 美国大概率仍将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维持流动性的宽松。近期美联储由于资产到期,导致出现被动小幅缩表,但从美联储近期表态来看,美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大概率仍将维持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流动性仍将比较充裕。对于中资美元债而言,其定价中美元流动性的影响将相对可控。 整体偿还压力下降,但房地产和城投将面临较大的偿还压力。从偿还压力来看,下半年,中资美元债的总到期规模小幅下降到约649.3亿美元,相比于上半年略有降低。但是从具体行业来看,海外债占比较高的房地产和城投2020年下半年到期规模相比上半年有明显提高。 从历史来看,美联储扩表、流动性紧张缓解后中资美元债走势如何? 2008年和2020年,市场均出现了流动性紧张-美联储扩表-流动性压力缓解的过程,同步伴随着金融市场恐慌(以VIX大幅上行为代表)和经济基本面从恶化到改善的过程。而这两次美联储扩表过程中,中资美元债投资级和高收益级利差均出现了快速上行,随着流动性改善、美联储扩表,而后快速下行。 2010年由于欧债危机升级,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呈现出PMI下行,市场波动加剧(VIX指数小幅上行)和流动性小幅恶化,而随着美联储扩表,市场恐慌情绪缓解,流动性逐渐恢复正常。但由于经济复苏较弱,美国经济再次面临下行风险,美联储随即又于2012年9月开启第三轮QE。 在2010年和2013年两轮QE中,中资美元债既受到了美元流动性的影响,利差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同时,由于国内基本面的环境差异,利差的幅度有较大差异: 2010年,国内经济仍然处在“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余温中,经济增速较高;而从2011年开始,国内GDP增速由10%以上快速滑落至2012年三季度的7.5%,PMI在2012年8月一度滑落至49.2。两次基本面的差异,造成了2013年中资美元债的利差走阔幅度明显大于2010年。 将2013年与2020年相比,2020年至今,国内疫情快速控制,经济较快恢复,相比于2012年的国内经济增速的快速下滑,国内经济基本面相对更稳定。因而中资美元债利差走阔幅度和持续时间都明显好于2013年。 从指数来看,年初至今,中资投资级和高收益级美元债指数均已实现了正回报,美元流动性宽松,中资美元债将回归正常。从历史来看,中资美元债的定价既受美元流动性影响,同时也受国内基本面影响。展望下半年,随着美联储大概率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相对宽松,国内经济逐渐恢复,中资美元债利差收窄,整体走势将逐渐回归。 2、房地产:境外债利差更大 房地产是中资美元债的重要构成组成部分,也是高收益中资美元债规模最大的发债行业。目前大型房企中,绝大部分房企均发行了中资美元债,如碧桂园、恒大、万科等。房企境内债券主要受国内利率和企业信用资质影响,海外美元债则主要受美元流动性、美元利率和企业信用资质的影响。 相比境内债券,海外债在估值上并非均有优势,但利差优势明显。我们选取同一企业境内外债券、剩余期限相当的债券,分别用BVLA买价估值及对应的G-利差与境内中债估值和对应的利差进行对比分析。比较来看,中资美元债和境内债估值并未有明显差异,部分主体境内债估值更高,如雅居乐、旭辉、碧桂园等。而部分主体境外估值更高,如华夏幸福、中骏、万达等。少部分主体境内外估值差异不大。而从利差角度来看,由于美元利率较低,中资美元债的利差普遍更有优势。 3、城投:评级中等,级别较高 近几年城投发行量也逐渐提高,目前在境外直接发债的城投主体超70家,房企境外发债一般会另外设置主体,而城投多直接在境外发债。 目前,境外发债的主体中行政级别能级较高,行政级别为地级市的主体占比40%,省及省会(单列市)级别的主体占比42%,而县及县级市级别的主体仅占比18%。评级方面,中资美元债发债城投主体境内多为AA+,AAA和AA级别的主体均较少。从地域分布来看,四川、山东、山西、江苏等中资美元债发债主体较多。 展望下半年,中资美元债融资将逐步恢复正常,而随着美元流动性的改善,美联储继续维持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对中资美元债的冲击减弱,收益将逐步回归正常状态。而从不同方向来看,地产债在经历过3月份的大幅下跌后,目前估值已经实现一定程度修复。和境内相同主体对比来看,中资美元地产债的估值和境内相同剩余期限的债券估值有高有低,但由于美元的利率较低,中资美元地产债的利差普遍高于境内债券,中资地产美元债有较高的吸引力,但应合理规避信用明显恶化的高风险主体。城投债方面,再融资改善,海外债整体资质较好,可以优选区域和主体进行下沉。 小结 (1)疫情爆发之初,美元流动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为了对冲疫情给经济和金融带来的影响,美联储上半年推出了无限QE等一系列货币政策,有效维护了市场的流动性,美国本土公司债券融资快速恢复,并实现了超高增长。而中资美元债在美元流动性紧张时,一级融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二级市场价格也大幅跳水。随着市场流动性恢复,中资美元债的一级市场融资和二级市场收益率逐渐恢复。 (2)回顾历史,中资美元债的定价既受美元流动性影响,同时也受国内基本面影响。展望下半年,随着美联储大概率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相对宽松,国内经济逐渐恢复,中资美元债利差收窄,整体走势将逐渐回归。 (3)目前,相同主体和期限相当的债券,中资美元地产债的估值和境内相同剩余期限的债券估值有高有低,但由于美元的利率较低,中资美元地产债的利差普遍高于境内债券,中资美元地产债有较高的吸引力。而随着房地产市场快速复苏,韧性得到检验,地产债投资价值凸显,但应合理规避信用明显恶化的高风险主体。城投债方面,上半年再融资改善,海外城投债整体资质较好,可以优选区域和主体进行下沉。 风险提示 疫情二次爆发大幅拖累经济,中美政治风险,美国大选黑天鹅
公开市场逆回购按下暂停键,机构预计8月流动性维持松紧平衡 澎湃新闻记者 陈月石 从7月中旬就几乎未停歇的公开市场流动性投放,在8月的第一个交易日按下暂停键。 中国人民银行8月3日发布公告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不开展逆回购操作。 鉴于有逆回购到期,央行8月3日净回笼1000亿元,但银行间市场中短期资金价格集体走低。 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为例,8月3日,隔夜利率大跌21.8个基点报1.57%,7天期Shibor下跌19.3个基点报2.043%,14天期Shibor下跌30.1个基点报1.946%,而3月期以上的长端品种价格走高。 刚刚过去的7月,资金利率进一步小幅上升,全月共开展7700亿元逆回购操作和4000亿元MLF操作,扣除逆回购和MLF到期,月内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6677亿元。在展望8月流动性时,机构倾向于认为,由于相比7月份,8月份资金缺口明显减小。 东北证券指出,整体来看,8 月流动性缺口主要受到财政支出发力、专项债集中发行以及MLF到期等因素影响,8月份流动性缺口规模约为 1.3万亿左右。 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方面,MLF到期规模较大 ,集中在中下旬,8月15日到期4000亿元,8月26日到期1500亿元。 “8月流动性需求因素相对较少,缴准和MLF大规模到期或对中长期流动性需求较多,短期逆回购于月初集中到期和中期税期因素或对短期流动性需求相对较小,但政府债券发行或持续扰动资金面。整体来看,预计8月流动性或维持松紧平衡。”兴业研究认为。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货币政策时要求,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安信证券则认为,在“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的政策基调下,货币政策继续收紧的可能性较低,预计8月份央行仍将适时开展对冲操作以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价格大幅上升的概率较低。
7月,国内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操作风格整体谨慎。Wind数据显示,7月公开市场净回笼量达到6177亿元,实现6月以来连续两个月净回笼。整体来看,7月上旬流动性充裕,央行连续暂停逆回购,而至7月中下旬时,操作频次明显提升。 8月、9月是否将延续这一操作风格?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分析认为,预计三季度货币投放并不会进一步收紧,只会大体上保持稳定,并边际略松。“接下来,8月和9月有超过1万亿元的专项债集中发行,在这种情况下,流动性状况还是会保证供应。” 近期,财政部发布通知,确保专项债券有序稳妥发行,力争在10月底前发行完毕。按照计划,2020年安排新增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截至7月中旬已发行新增专项债2.24万亿元,尚余约1.5万亿元等待发行。 在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背景下,货币政策配合也相当重要。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考虑到财政政策发力需要低成本融资支持,当前资金利率存在小幅下行的空间。”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事实上,在6月和7月流动性整体净回笼的态势下,资金利率自5月底已出现显著回升,7天资金利率已回归至2.2%左右。颜色认为,在经济持续向好的情况下,利率将保持稳定,中期借贷便利(MLF)和逆回购的政策利率水平不会进一步下调。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对此,王青认为,预计下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会较为温和。 “打击资金空转套利是一项长期工作,随着经济逐步企稳回升,货币政策操作逐步回归常态是大概率事件。”颜色认为,当前流动性投放较6月边际收紧,但后续流动性投放会宽松一些,甚至不排除下半年存在降准的可能。 从8月资金扰动因素来看,除了专项债发行因素外,资金到期压力并不太大,月初共有2800亿元逆回购到期量,其中本周一到期1000亿元,8月15日和26日分别有4000亿元和1500亿元的MLF到期。7月中旬以来,在市场风险偏好稳定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有小幅下行。 颜色认为:“一方面,近期债券收益率水平有所下降,在专项债募集之后,投放速度也很快,流动性总体相对充裕;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持续改善,目前操作的重心是在短期流动性管理,比如使用逆回购等工具,以保持短期利率稳定。”
流动性收紧资金价格抬升 下半年资金面怎么走? 7月27日,央行表示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0年7月27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天,中标利率为2.20%,与上次持平。因7月27日有1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零投放零回笼。 7月中旬以来,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再次收紧,资金价格不断走高,DR007升至2.2%以上。对此,央行开始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并主要运用了短期工具进行调节。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数据显示,7月13日至7月27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累计净投放1650亿元。此外,央行还提前续作了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并于7月23日开展了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500亿元。 数据显示,7月27日,Shibor利率继续全线上涨,其中隔夜Shibor利率报价1.9940%,较上一交易日上行15.10BP,七天Shibor报价2.2020%,较上一交易日上行5.50BP,其余中长期限Shibor也有小幅度上涨;在银行间资金市场方面,隔夜质押式回购(DR001)加权利率报价1.9820%,标志性意义的七天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7)报价2.1958%,保持稳定;此外,交易所资金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上涨,隔夜GC001上行至2.100%,GC007上行至2.490%。 三季度流动性压力仍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位银行间资金交易员了解到,5月中旬以后,资金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导致,一是抗疫特别国债和地方债加大了发行力度,对流动性吸收较多;二是央行为防止资金套利和流动性淤积,减弱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三是疫情缓解叠加经济恢复,企业对资金需求上升,包括银行间资金利率在内的多种利率上行较多。 “特别国债、地方债的发行都会对流动性吸收较多,为平滑政府债券各周发行量,6月、7月的地方债发行量明显减少,但如果按照2019年地方政府债券在9月底前基本完成发行的要求,8月、9月将再次迎来地方债发行高峰,这也会是接下来影响三季度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珠三角地区某股份行资金交易经理表示,“除此之外,随着经济恢复,资金面最宽松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市场几乎不可能再出现DR001低于1%,DR007利率低于1.5%的情况了,但回归正常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收紧,预计MLF利率会是未来中长期货币市场资金价格中枢,质押式回购隔夜利率在1.8到2.1之间波动会是一个合意范围。” 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团队发文认为,央行继续维持逆回购和MLF操作利率不变,显示出短期内对货币政策仍没有加大宽松力度的意愿,预计信贷持续走强。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大幅反弹至3.2%的情况下央行短期内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也不大,对流动性投放仍会持谨慎态度,但政策层面也并不希望流动性大幅收紧。未来一段时间,税期给资金面带来的负面压力消退后,来自利率债供给的压力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8-9月一般国债和地方政府债的发行将会提速,利率债的供给压力可能在四季度减轻。 货币政策多重博弈 从1月下旬到5月中旬,受疫情影响,国内外生产经营活动低迷,为保障企业复工复产,货币政策从加量、降价两方面加大对流动性的支持,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资金价格快速下行,DR001利率最低至0.7%附近,DR007利率最低至1.25%附近。 此后,企业复工复产推进下,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表现较为强劲,监管部门也开始加强治理资金空转的套利行为,货币投放节奏放缓。而4月、5月很少展开逆回购操作,4月后未再下调LPR利率,资金价格也触底上扬,DR007最高触及3%,目前也稳定在2%以上。以上类似迹象一定程度上令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转向收紧的担忧升温,市场也在讨论下半年货币政策的操作动向。 天风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表示,考虑到国内经济稳步复苏,预计下半年MLF利率等构成的政策利率将会维持不变,LPR利率也会保持不动。此外,随着经济增长接近疫情前水平,针对疫情的特殊政策逐步退出,不过政策的退出收紧都是逐步的,判断2021年上半年政策利率有可能小幅度上调。 另一方面,也有多位分析师表示,虽然二季度的中国GDP增速修复,但经济复苏结构却出现不平衡,即生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恢复比消费和资本支出的恢复要快得多,且地缘冲突的不确定性也会对下半年的经济复苏节奏带来不利影响。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下降3.9%。 “4月底开始,中国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实有暂停迹象,但我认为货币政策宽松远未结束。这因为,一是目前经济复苏还是比较脆弱,生产的恢复是远远快于需求的恢复,需要担心PPI通缩固化问题。二是企业融资成本依旧比较高。三是目前中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之间还是存在非常大的利差。”花旗银行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从宏观角度来看,货币政策下半年应该继续保持宽松的状况,而资金空转套利等风险则应该通过比较严格的监管和宏观审慎政策来解决。” 据刘利刚预测,下半年将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第三季度将MLF利率下调20个基点,以达到人民币20万亿新增贷款和人民币30万亿社会融资总量、巩固经济复苏成果目标。“不过,央行可能不会调整五年的LPR价格,这也可以改变投资人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 顾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