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核心观点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应该如何理解这个提法?会是类似欧美QE的政策操作吗?央行会如何直达实体经济呢?为此,我们参考美欧央行在危机后采取较多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主要分为流动性支持和资产购买。“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可参考欧美经验,资产购买、增信、提高流动性、类PSL、完善监管指标等均有可能。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宽信用,要求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政府工作报告在货币政策方面着墨不多,但明确了两个关键点:一是延续宽松基调不变,坚持“更加灵活适度”的表述不变的同时,明确了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手段,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是更加明确了宽信用目标,要求广义货币供给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并且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美联储:各类流动性支持和资产购买。次贷危机后美联储采用流动投放的方式稳定金融市场,对不同资产都创设了流动性支持工具。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到来后,美联储除了再次启用次贷危机后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外还新增了许多针对疫情的新工具。除降息、QE等流动性投放外,美联储货币政策有直达实体经济的效果,包括对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的支持。 欧央行:再融资业务和资产购买计划。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不断丰富,定向支持实体特征越来越明显。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前期欧央行主要补充流动性,接下来逐步扩展到资产购买计划。量化宽松的终极目标并非修复银行资产负债表,而是重建私人部门的融资能力,这就要求货币政策要定向支持企业和居民部门。 2018年以来中国央行的宽信用货币政策。自2018年二季度以来宽信用就是政策目标之一,央行有较多创新操作,降准置换MLF、创设TMLF、CBS、LPR改革等。“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中枢”,2019年货币政策集中在LPR改革并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和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其他工具推进进度一般。 “直达实体经济”意味着缩短货币政策传导路径、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要求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那么2020年货币政策要更多在支持鼓励企业直接融资方面着手,为低评级债券增信、提高低评级债券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购买相应资产,或参考PSL创设新工具,加强对老旧小区、就基建领域信贷支持。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在货币政策方面着墨不多,但明确了两个关键点:一是延续宽松基调不变,坚持“更加灵活适度”的表述不变的同时,明确了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手段,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是更加明确了宽信用目标,要求广义货币供给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并且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从量价两个方面推进宽信用。货币政策在疫情冲击后的超宽松的应急模式转为支持实体经济、推动宽信用的状态。 2018年以来宽信用便是政策目标之一,货币政策也在缓解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做了较多尝试,本次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其目的是继续宽信用。那么“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可能会以什么形式面世,本文姑且做一些猜想。 欧美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工具 欧美中央银行在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进行了较多的货币政策操作,其中即包括常规的降息和流动性投放,也包括定向的流动性投放、资产购买和定向资产支持计划等,其中不乏“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我们首先梳理美联储和欧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作为参考借鉴。 美联储:各类流动性支持和资产购买 次贷危机前美联储常规货币政策通过OMO来调整准备金余额的供应,以使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FOMC设定的目标附近。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货币政策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自2008年末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接近0以来,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购买,大幅增持长期证券,营造更为宽松的金融环境,支持经济活动和创造就业。 次贷危机后美联储采用流动投放的方式稳定金融市场,对不同资产都创设了流动性支持工具。首先是对全市场的流动性投放,从2008年3月到2008年12月,美联储进行了一系列期限(28天)回购交易,以增加定期融资的可获得性,缓解金融市场的压力,并支持信贷流向美国家庭和企业。其次是对特定的金融机构开展流动性支持,例如期间固定期限贴现窗囗计划(TDWP)、期限拍卖工具(TAF)、短期证券借贷工具(TSLF)、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PDCF)、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MMIFF)。最后是对特定资产进行流动性支持,包括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工具(AMLF)、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TALF)。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到来后,美联储除了再次启用次贷危机后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外还新增了许多针对疫情的新工具。疫情冲击到来以后,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救市,其中包括紧急降息至零利率、推出多项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如QE、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PDCF)、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MMLF)、货币互换等,还新增了许多针对疫情的新工具,如一级市场公司信贷融资(PMCCF)、二级市场企业信贷融资(SMCCF)、临时外国和国际金融机构回购协议工具(FIMA)、薪资保护计划流动性融资(PPPLF)、主街贷款计划(MSLP)等。 总的来说,除降息、QE等流动性投放外,美联储货币政策有直达实体经济的效果,包括对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的支持。主街贷款计划(MSLP)主要是向拥有至多1万名员工或营收不到25亿美元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由美联储和财政部共同出资设立;其次MLF,即市政流动性便利,与MSLP很相似,区别在于MLF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货币化,相当于央行为地方政府支出提供直接的融资;最后PPPLF,即薪资保护计划流动性便利工具,将中小企业担保的贷款作为抵押,向合格借款人提供流动性,以支撑小微企业继续雇佣工,主要解决的是小微企业就业问题。美联储的资产购买计划包括国债、市政债券、企业债券和商业票据以及薪酬保护等。 欧央行:再融资业务和资产购买计划 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不断丰富,定向支持实体特征越来越明显。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前期欧央行主要补充流动性,其中通过货币互换、TAF提供美元流动性,通过固定利率招标并进行全额分配流动性、LTRO来提供流动性支持,并逐步扩大合格抵押品范围;接下来逐步扩展到资产购买计划,资产担保债券购买计划(CBPP1和CBPP2)、证券市场计划(SMP)、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资产购买计划(APP)。欧债危机期间欧央行通过购买欧洲各国国债、企业部门和公告部门资产来投放流动性并支持各个部门的融资能力。新冠疫情期间,欧央行更加注意对私人部门的支持,TLTRO III将支持银行向受冠状病毒传播影响最大的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将公司部门购买计划(CSPP)下的合格资产范围扩大至非金融商业票据,开展额外的长期再融资操作(PELTROs)和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 欧央行在面对欧债危机后的经济疲弱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而量化宽松的终极目标并非修复银行资产负债表,而是重建私人部门的融资能力,这就要求货币政策要定向支持企业和居民部门,逐步创设的TLTRO、扩大抵押品范围、资产购买计划等相较纯粹的流动性投放而言都有较强的定向性支持效果。 2018年以来中国央行的宽信用货币政策 自2018年二季度以来宽信用就是政策目标之一,央行有较多创新操作。首先是面临较大规模MLF到期,央行采取降准置换MLF的方式冲销流动性投放,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在降低MLF存量后,央行扩大MLF质押品范围并开展大额MLF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创设CRMW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并将中债增信纳入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创设CBS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创设TMLF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而LPR改革引导贷款利率下行、新增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小微、三农贷款等等。 “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中枢”,2019年货币政策集中在LPR改革并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和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其他工具推进进度一般。在贷款创造存款理论下,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中枢,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强调,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破解“三大约束”,2019年货币政策就从流动性、资本金、利率三个方面入手,通过降准、MLF、TMLF投放中长期流动性,通过创设CBS来支持银行补充资本金,通过LPR改革来推进利率两轨并一轨。但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推广仍然不见规模。 “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会有哪些创新 “直达实体经济”意味着缩短货币政策传导路径、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疫情后时代的宏观经济仍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的结构性影响需要结构性的政策对冲,政府工作报告关注居民就业、小微企业等抗风险薄弱环节,更多结构性的政策也将出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就是要在传统的以银行为中枢的货币政策传导基础上对银行市场化运作难以解决的风险偏好等问题进行补充,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 在现有的货币政策框架上,可以改进以提高“直达实体经济”的效率。缩短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可以通过缩短企业的融资路径的同时加大对企业融资的支持,也就是说支持企业加大直接融资比重。但是在风险偏好低的市场中,低评级企业通过直接融资难度较大,即便能融资也需要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低评级企业债券风险较高、流动性较差。因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定向支持低评级企业债券流动性、降低风险溢价,一方面是增信,另一方面是提高流动性。 增信方面,(1)通过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担保基金为其增信,(2)中债信用增进公司参与央行公开市场业务获得资金,用于民营企业债券增信或CRMW创设。提高流动性方面,(1)央行可以参考CBS创设一个以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债券发行为标的的央票互换,并可以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合格抵押品,(2)中债信用增进公司后续创设一类新型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同时该工具也将被纳入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合格担保品范围,提高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流动性;(3)进一步扩大MLF等公开市场业务的合格质押品范围,适当将AA级以下企业债券纳入抵押品范围。 通过前文对美欧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的梳理,“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还包括资产购买。近期市场讨论较多的财政货币化是对央行直接购买国债的担忧,而实际上央行购买私人部门债务并没有严格限制且不会受太多舆论压力。央行直接购买资产,包括非金融企业和家庭部门的债务,可以同时实现担保和流动性支持的作用。 在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仍然需要依赖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进一步宽信用也离不了银行的信用派生。要提高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一方面是要给补充商业银行对低评级债务的风险溢价,例如优惠利率再贷款,“先借后贷”型再贷款等等;另一方面是通过监管政策进行行为约束,要求商业银行完成相应信贷支持力度目标等等。 总结 总的来说,要求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那么2020年货币政策要更多在支持鼓励企业直接融资方面着手,为低评级债券增信、提高低评级债券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购买相应资产,或者通过央行直接扩表购买资产,或者通过设立SPV来操作。此外,改革再贷款、完善监管指标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此外,如果参考PSL对棚改的支持,央行也可以创设新工具用于支出老旧小区改造、新基建等等的信贷力度。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邵宇陈达飞 随着各项救市政策的实施,从3月下旬以来,全球资本市场进入修复期,外汇市场上美元短缺的状况也有所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和金融的冲击,是否类似于其对人体的影响一样——康复即免疫,是一种一次性冲击?我们认为,不免过于乐观!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特殊之处在于,流动性冲击与实体经济的收缩是同步发生的。美国4月份的失业率达到了14.4%,创下了二战结束以来的记录。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来看,不同群体存在较大差异,高中学历以下群体的失业率达到了21.2%,高中毕业学历为17.3%,大学肄业15%,本科学历失业率为8.4%。失业的这种结构性特征几乎在每一次经济衰退期都是如此,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经济或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明显提升,这也是美国贫富分化加剧的一个原因。 虽然在本次疫情发生之前,美国的银行体系相对健康,但数据显示,失业率与银行坏账率的波动有较高的同步性(图1),尤其是消费贷款,以及当中的信用卡贷款,对失业率更为铭感。疫情之后采取的防控措施中断了居民收入的来源,美国政府发放现金给居民,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购买必要的生活物资,另一方面也是补贴居民消费贷款。除此之外,企业破产数量也与失业率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银行资产端将承受显著压力。 图1:美国银行坏账率与失业率显著正相关 数据来源:BLS,FRB,CEIC,东方证券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本次冲击之后,银行股的表现与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之后非常类似,其股价下跌的深度甚至超过了能源类受疫情冲击最明显的行业。纳斯达克其他行业指数,如综合、保险和工业等,均有显著反弹,唯独银行股反弹力度最弱。另外,在银行业,那些资产负债表不够健康、盈利能力较弱的银行的信用违约互换利差和融资成本显著提升,信用评级已被降至负面,且覆盖面还将进一步扩大(Aldasoro 等,2020) 基于此,我们认为,虽然美国已经在推行重新启动生产生活的政策,但疫情仍在扩散,必定影响复工复产。对于经济是否已经进入复苏区间,以及复苏的持续性,我们仍持谨慎态度。 接下来的三篇文章(含本文),我们将分别以美国1929-1933年大萧条、日本1990年大泡沫和美国2008年次货危机为案例,来说明从流动性冲击到银行资产负债表调整引发信用危机,再到经济衰退和萧条的传导路径和表现。 繁荣 本文首先阐述大萧条,它与日本1990年大泡沫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技术革命驱动的资产价格泡沫,前者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代表性产业是电话、汽车、电视和收音机等(图2),后者是包含第四次科技革命在内的多次技术革命成果的叠加,除了汽车和家用电器,还有石油化工和电子设备。(邵宇,陈达飞,2020a) 图2: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代表性创新在美国的扩散 数据来源:纽约时报,东方证券 在技术革命的不同阶段,金融资本与生产资本的收益率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影响着资本在不同形式之间进行切换。在科技革命的引入阶段,新旧“技术-经济范式”(佩雷斯,2007)更替,大量创新资本会涌向新领域,创新和新的产业集群也因此而诞生,他们也将造就一批伟大的企业和属于那个时代的“科技新贵”。资本市场是为未来定价的,产业的繁荣必然带来估值的提升,而金融资本天然具有投机属性,当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转变为金融资本。资本脱实向虚的结果就是资产价格的上涨、泡沫和崩溃,脱虚向实的结果就是产业的扩张、产能过剩和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在不断轮回的周期中,资本的分工会不断地进行着。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一次财富大爆炸,也必然体现在资产价格上。 1897年前后,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开始进入爆发期,钢铁、石油、电力和汽车等新兴产业开始形成。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是以中心国的身份开始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从1900年到1929年的30年间,美国GDP增长了2.7倍,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增长率为3.4%。这要归功于创新产品的扩散,大量新产品的销量年增长率达到了10%至30%,例如,粗钢在1885年至190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2.5%,汽车在1910年至1925年间的增长率为22.4%,石油消费在1900年至1915年间的增长率为10.4%。此外,从1899年到1929年的30年间,电力消耗增加了31倍,无线电接收机产量增加了28倍。 泡沫 1925年之前,制造业生产指数与道琼斯工业指数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但在此之后,道琼斯指数的走势与工业生产指数开始背离,资本开始出现脱实向虚的倾向(图3)。通用汽车公司的股价从1925年的21美元上升到1928年的46美元,3年间涨幅超过100%;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25年初的120点开始攀升,1929年9月初达到380,涨幅超过20%,而制造业却在大萧条开始之前就出现了疲软的迹象。上世纪20年代中期到大萧条爆发,汽车产量都稳定在370万辆,粗钢产量稳定在490万吨(Hirooka,2006),即在大萧条之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代表性产业——铁、石油、电力、汽车的增速就已经出现了拐点。 图3:美国制造业和采矿业增加值指数(1919-1946) 数据来源:美联储,东方证券 财富积累和金融泡沫还体现在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始于1918年,当年新屋开工数量为11.8万套,到1925年,增长到了93.7万套,7年间涨了8倍(图4)。无论是当地产市场还是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价格上涨与债务杠杆的增长是同步的。同样是在1920年前后,美国1户至4户独栋住宅抵押贷款和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快速增长。 图4:大萧条前后的美国房地产市场 数据来源:NBER Macrohistory Database;Chacko et al.,2011;东方证券 实际上,早在1925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就开始衰退,这无论是从房价上还是从新屋开工上都有体现,而银行抵押贷款的扩张直到股市崩盘之后才停止。银行之所以对房地产抵押贷款如此狂热,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奈,因为工商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借助于企业内部现金流和债券以及股票市场融资,这使得商业贷款份额从1922年的47%下降到1929年的33%(2019年已经降到了13%)。与此同时,住房抵押贷款从9%升到了18%,证券融资从13%升至20%。这说明,美国银行业受房地产和证券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从那时起,美国银行业的关联程度就非常高了。1932年《美国银行业现状》就指出:“各个国家的银行都相互联系着”,纽约的一家银行与3000多家银行有业务往来。所以,一旦杠杆和资产价格的正反馈得以扭转,银行的流动性就会出现问题。 崩溃 1929年9月3日,美国股市触顶,到10月中旬,因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再叠加悲观情绪的蔓延,股市已经从高位下跌约10%。即使如此,乐观情绪仍占主导,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0月15日声称,“股市似乎达到了永久性的高位。”4日后的10月19日,道琼斯工业指数急剧下跌,创下了周六历史上的最大跌幅,经纪人因此而收到补缴保证金的通知。 杠杆化的交易方式,使得股票市场出现挤兑。与此同时,房价也在加速下跌,引发了全球性大崩溃(图5)。由于商业银行有大量房地产抵押贷款和证券投资,故资产侧严重受损,聚集性的负面冲击导致全市场出现流动性短缺的状况,高流动性资产与低流动性资产价格背离。低流动性资产,如住房和农场,由于集体抛售而出现价值折损,反之,高流动性资产则受到市场追捧而价格上扬,如短期国债和商业票据。如图5所示,不动产价格与短期国债价格的反向变化标志着市场遭遇了流动性冲击。资产侧拥有房地产和股票等相关资产的部门不得不调整其资产负债表加以应对,首当其冲的就是银行。 图5:大萧条时期的房价 数据来源:NBER Macrohistory Database;Chacko et al.,2011;东方证券 资产损失会侵蚀资本金,银行修复资产负债表的方式就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质量,如增持现金和国债。从美联储成员银行来看(数量占比76%),商业贷款和证券贷款都出现了显著下降,而联邦和地方政府债券持有量则不断上升;此外,还需收缩资产负债表,抛售一部分资产来还债。如图6(左)所示,从1930年开始,银行信用就开始出现收缩,对私人部门贷款余额从1929年的500亿美元一直下降到1935年的240亿,信用收缩幅度达到了50%。其中,抵押贷款从200亿降到了120亿,收缩40%。那些资产端大幅折损和资本金比率较低的银行只能破产。 大萧条期间,美国破产银行数量接近10000家,占大萧条爆发前的40%(图6,中图),最高峰时一年破产的银行数量接近4000家。从右图中还可以看到,定期存款在向活期存款转化,表明居民部门的流动性偏好也在提升。存款挤兑、银行破产和信用收缩是信用危机的典型特征,这加深了实体经济的萧条程度。 图6:银行资产负债表修复与信用危机 数据来源:NBER Macrohistory Database;Chacko et al.,2011;东方证券 “从华尔街到主街” 从金融泡沫破裂到实体经济衰退,被称为“从华尔街到主街”。银行信用的收缩导致实体经济可贷资金的减少,而且,很多情况下,信用收缩的主导原因在于银行收紧信贷条件,而非实体部门的融资需求。为了解公司信贷可得性,美国国家工业咨询委员会在1932年8-9月作了一项调查。当被问及为什么无法获得银行授信时,66%的案例表明银行提高了贷款条件。所以,一般情况下,在泡沫破裂之后,之前加杠杆的部门一般都会经历一个痛苦地去杠杆过程,大萧条期间去杠杆的主要是家庭和企业部门。1933年罗斯福就职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加杠杆,居民和企业债务存量也进入到一个稳态,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回升。 大萧条的底部为1932年3月。在此之前,美国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陷入长期萧条。建筑行业的主要表现为:抵押贷款信用的收缩、房屋总市值锐减、止赎数量的提升和新房开工数量的下降。物价方面,消费价格指数从1929年开始下降,1932年通胀率降至-10%,这是比较严重的通货紧缩状况,直到1933年才开始扭转。对GDP和失业的影响经常被看作是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冲击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最末端,也是从1929年开始,工业生产和实际GDP开始下降,失业率飙升,整体失业率一度达到了25%。名义GDP增速低于名义利率的结果就是社会整体债务杠杆率的提升,从1930年的130%提高到了1933年的220%(图7)。也就是说,虽然实体部门的债务存量在下降(主要是居民和企业),但由于GDP收缩的更快,而且还低于债务成本,这导致债务除以GDP的比例反而上升。 图7:美国大萧条与债务积累 数据来源:达利欧,2019 关于大萧条是如何发生的,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前文所描述的现象是客观事实,不一致的仅在于如何解读这些现象,我们认为,从流动性冲击和资产负债表修复的视角来理解不同参与者的行为可以提供一个一致性的分析框架,在本章节中,我们将银行和银行信用置于传导链条的核心节点。那么,从政策的角度来看,防止流动性危机转变为信用危机的关键就在于防止出现资产端的抛售和负债端的挤兑,前者要求中央银行更加灵活地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后者可通过扩大存款保险的覆盖范围(和提高保险额度)来实现。 本文原发于澎湃新闻 (本文作者介绍: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4月30日,央行发布公告,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当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鉴于今日无逆回购到期,故实现零回笼零投放。 据证事听君梳理,整个4月份,央行都没有出手进行逆回购。央行最近一次开展逆回购还是在3月末——3月30日及31日,央行分别开展了500亿元、200亿元逆回购,操作利率均2.2%,较此前操作下降20个基点。 虽然没有开展逆回购,但央行在本月却有着其他“大动作”。 4月3日 央行宣布自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从0.72%下调至0.35%。 4月15日 央行针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第一步落地,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2000亿元。 同日,央行还开展了1000亿元的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值得一提的是,操作利率较前次操作下降20个基点至2.95%。 4月24日 央行对当日到期的2674亿元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进行了续做,续做金额为561亿元。 Tip一方面,央行进行了缩量续作;另一方面,操作利率也较前次操作的3.15%降低20个基点至2.95%。。 “近1个月以来,伴随央行先后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短端资金利率再下一个台阶。其中,截至4月29日,DR001和DR007月内均值分别降至0.95%和1.44%,较上月均值分别大幅下降34和40个基点,各期限Shibor也全线下行。”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事听君表示,当前市场流动性处于较高水平是央行本月连续暂停逆回购操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对证事听君分析道,自2月份以来,由于对冲疫情影响的降准、降息、大规模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宽松,银行间流动性始终维持在非常充裕的水平,DR007今年以来不断下降,至4月底已经降至历史最低位。在银行体系内部的流动性十分充裕的情况下,目前并无必要继续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 不过,证事听君注意到,今日Shibor全面上行,其中隔夜Shibor更是大幅上行122.7个基点。央行是否会在五一假期后重启逆回购,在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的背景下,逆回购操作利率是否可能进一步下调?图片来源:央行官网 “长假前一个交易日资金利率上行属正常现象,并不代表节后资金面会持续收紧,因此央行假期后马上重启逆回购的概率依然不大。”王青表示,逆回购利率是当前政策利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会和MLF招标利率联动调整,因此其在5月是否会继续下调引发广泛关注,预计5月份下调逆回购利率的可能性较低。 从原因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经过前一个时期的持续降息、降准及流动性注入之后,央行在近期的公开市场交易公告中确认,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因此短期内进一步引导资金利率下行的需求较低。第二,当前短端利率已下行至历史低位。 而最需要注意到的第三点是,央行刚刚发布的一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一季度贷款审批指数环比快速上升14.1个百分点至64.7%,已显著高于上个高点即2009年二季度的57.2%。图片来源:《2020年第一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图片来源:《2012年第2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 “这意味着当前信贷环境已明显改善。”王青认为,接下来的宏观政策侧重点有可能出现微调,即会通过强有力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拉动消费和投资,带动企业贷款需求明显上升,从而充分发挥现有灵活货币政策在提振短期经济增长动能方面的潜力。由此判断,未来一段时间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将会重点发力,货币政策边际宽松幅度将受到一定控制,资金利率进一步下行的空间也将较为有限。 陶金则有不同观点。“假期后,银行间的流动性不会立即出现大规模的收缩。但由于4月份原本的集中缴税时期被一定程度延后,并很可能在5月份或6月份开始陆续出现缴税期。”他指出,银行流动性可能会在未来被抽走一部分,因此逆回购的必要性也有可能有所加大。另外,地方债发行、财政加码等动作均大概率在5月份加快节奏。这些都指向了货币政策继续宽松,逆回购利率调降的概率也将加大。
本报记者 孟珂 5月4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十八次会议。对会议所要求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显得十分重要。 颜色分析表示,一方面,去年受国际关系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去杠杆的因素,使得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此时加强货币政策的流动性管理是应对短期冲击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工厂、商店停工、停产、停业,导致了我国资金流转放缓,也就意味着货币乘数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提供更多的基础货币维持整体经济的流动性。如果不提供更多的基础货币,那么货币乘数下降会导致整体社会流动性不足,接连会引发企业资金流断裂、老百姓资金流加家庭资金流出现问题,而这又会导致进一步的货币乘数放缓。此外,为确保我国企业全面复产复工,从财政层面或将发行较多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和特别国债,这需要确保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保持充裕的流动性才能认购这些债券,以保证利率的逐步下行。 “在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整体经济循环速度下降的情况下,”颜色认为,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一是需要加快经济运行速度,从供给着手,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复市;二是从量上着手,银行提供更多的基础货币,使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以提高经济循环速度,同时保证不会出现太多的现金流断裂等问题;三是,目前海外疫情蔓延,国外订单减少,导致我国企业面临供给侧压力较大,因此,我国经济要实现V型反转,不仅货币政策需从量上着手,还需保证企业贷款利率逐步下行。 颜色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并不“吝啬”,主要的表现在:1月份全面降准、3月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4月份定向降准,通过3次降准我国贷款利率实现了逐步下调。并且,2月初,央行分别下调7天及14天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当月中期MLF操作利率同幅下调;3月30日,央行下调7天逆回购利率20个基点;4月份,央行又将MLF操作利率下调了20个基点。此外,我国还通过再贷款、再贴现这种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精准的流动性支持,2月份以来,人民银行先后出台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实体经济,4月份又新增了1万亿元再贷款。可以看到,我国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 谈及年内“保持流行性合理充裕”基调是否将有所改变?颜色表示,由于疫情对于外贸造成冲击,以及全面复产复工对信贷供给有更多的要求,未来还需进一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下一步降准、降息的幅度或将加大。另外,推动货币乘数的恢复,加速整个经济流动循环也十分重要。(编辑 张明富 才山丹)
降准投放8000亿,可以应对流动性缺口吗? 关注央行后续流动性安排,资金缺口大小并非关键 预计1月地方债净发行在5000亿以内,缴税对流动性的影响约7000-9000亿,春节取现需求在1.5万亿左右,合计近3万亿。不过每年春节前夕,缴税、资金到期、春节取现都存在,资金缺口也都不小。从过往经验看,流动性的关键不在于资金缺口大小,而在于央行的态度。 降准指向央行的宽松态度,我们还需关注央行后续的流动性投放,以及央行对流动性充裕的态度。需要关注12月流动性充裕的状态在1-2月是否延续,而这很大程度上还将取决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最长货币宽松周期,来自周期和趋势维度的双重理解 全面降准,从周期维度体现了逆周期调节。从同比、环比两个维度来看,本次降准都维持了此前的宽松力度,有助于对冲春节期间的资金需求。 从趋势维度来看,本次降准周期远超前三轮,隐含着稳定宏观杠杆率。其内在逻辑是,对于稳杠杆而言,既要稳住分子端的债务,也要稳住分母端的经济增长。稳增长需要宽货币,定向宽信用也需要以宽货币作为基础。 货币宽松周期可能还会延续1年。中国通过控制增量、化解存量的方式积极应对地方债务。2018-2020作为债务化解的前3年,货币适度宽松提供的较低利率环境支撑了经济,同时可以为化解债务、防风险提供保障。 宽松预期兑现,利率行情关注短端利率是否继续向下突破 货币宽松周期下,至少我们不必对长端利率持悲观态度。短期内利率行情能否向下突破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短端利率能否维持低位,甚至继续向下突破。这取决于银行降准之后,是否维持较大的流动性投放数量。二是即将发布的12月、四季度经济数据是否明显超预期。 风险提示: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 关注央行后续流动性安排,资金缺口大小并非关键 1月份地方债发行和春节叠加,资金缺口可能超出往年,但资金缺口并非关键。本次降准幅度为0.5%,净投放资金8000亿。预计1月地方债净发行在5000亿以内、缴税对流动性的影响约7000-9000亿,春节取现需求在1.5万亿左右,合计近3万亿。看似8000亿不足以弥补资金缺口,但每年春节前夕,缴税、资金到期、春节取现以及去年开始的地方债发行影响,资金缺口也都不小。从过往经验看,流动性的关键不在于资金缺口大小,而在于央行的态度。 从近几年央行春节前的安排来看,2017年TLF、2018年CRA和定向降准、2019和2020全面降准,伴随货币宽松周期,货币工具的覆盖面有所扩大。表面来看,2019年降准和普惠金融降准释放资金量不及2018年,但实际上2019年春节前后的流动性较2018年更为充裕,原因在于央行还通过逆回购、MLF等投放来补足流动性缺口。 因而关键在于央行后续的资金投放力度。降准指向央行的宽松态度,我们还需关注央行后续的流动性投放,以及央行对流动性充裕的态度。回顾2019年,除年初、6-7月某银行接管期间和12月之外,其余多数时间内,央行在保持流动性充裕的同时,也在试图避免流动性过度充裕。接下来我们需要关注12月流动性充裕的状态在1-2月是否延续,而这很大程度上还将取决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最长货币宽松周期,来自周期和趋势维度的双重理解 全面降准,从周期维度体现了逆周期调节。本次降准幅度为0.5%,不及去年同期的1%,但去年同期是降准置换MLF使得净投放资金量受限,两次净投放资金量均为8000亿。并且本次宽松力度也与2019年三季度的降准0.5%持平。因而从同比、环比两个维度来看,本次降准都维持了此前的宽松力度,有助于对冲春节期间的资金需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从趋势维度来看,本次降准周期远超前三轮,隐含着稳定宏观杠杆率。我们早在2019年1月7日的报告《时来易失,赴机在速》中就曾强调“本轮降准周期可能超出前三轮,因为稳杠杆和稳增长都需要宽货币”,目前已经得到验证。其内在逻辑是,对于稳杠杆而言,既要稳住分子端的债务,也要稳住分母端的经济增长。紧货币既要增加分子偿还的利息,又要拖累分母的经济增速,因而紧货币与稳杠杆天然冲突。并且稳增长也需要宽货币,由于资管新规限制了金融机构表外信用创造渠道,因而,定向宽信用也需要以宽货币作为基础。 货币宽松周期可能还会延续1年。站在全球维度,美联储2019降息3次、欧央行降息1次,均难以承受货币收紧的代价。根源就在于高杠杆率对货币政策形成反制,但美联储和欧央行对于高杠杆率束手无策。相比之下,中国通过控制增量、化解存量的方式积极应对地方债务初显成效。2020作为债务化解的第3年,可能仍需要适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为化解债务、防风险提供保障。 宽松预期兑现,利率行情关注短端利率是否继续向下突破 货币宽松周期下,至少我们不必对长端利率持悲观态度。回顾四季度行情,我们可以得到一条经验,债市表现跟着央行走。央行11月调低MLF和逆回购利率5bp,是货币宽松信号的再次清晰化。此次降准是货币宽松的又一次确认,接下来需要关注的央行何时再度调低MLF和逆回购利率,根据TMLF和MLF的利差,预计MLF和逆回购利率可能还会下调10bp。如央行继续调低MLF和逆回购利率,将进一步打开长端利率的下探空间。 货币宽松符合预期,短期内利率行情能否向下突破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短端利率能否维持低位,甚至继续向下突破。这取决于银行降准之后,是否维持较大的流动性投放数量。目前降准不足以弥补流动性缺口,央行可能继续投放逆回购和MLF。二是即将发布的12月、四季度经济数据是否明显超预期。12月CPI维持4.5%左右的可能性较大,PPI因基数反弹,四季度不变价GDP可能6.0-6.1%,预计对长端利率的影响可控。 风险提示: 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 央行连续推出“7+14”组合拳 央行在12月18日推出7天和14天逆回购组合后,今日再次开展“7+14”逆回购操作。 据央行官网消息,2019年12月19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8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逆回购操作,中标量为300亿元,中标利率2.5%;14天逆回购操作,中标量为2500亿元,中标利率2.65%。 14天逆回购利率2.65% 从利率方面来看,央行今日的逆回购操作利率与12月18日保持一致。7天逆回购中标利率仍然保持在2.5%水平,14天逆回购利率保持2.65%。 具体来看,12月18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逆回购操作,中标量为500亿元,中标利率2.5%;14天逆回购操作,中标量为1500亿元,中标利率2.65%。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自2018年4月以来,人民银行14天逆回购操作的利率一直维持在2.7%的水平,今年12月18日下调5个基点至2.65%。而上一次14天逆回购利率下调发生在2016年2月2日,由2.7%降至2.4%。此次14天期逆回购利率是四年来首次下降。 事实上,此次14天逆回购操作下调利率并非无迹可寻。2019年11月,人民银行开展MLF操作、7天逆回购操作时,中标利率均下调了5个基点。中信证券固定收益研究主管明明表示,12月18日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65%,较最近一次操作(2019年6月14日)利率下调5bp。这次重启14天逆回购操作并下调操作利率是跟随11月7天逆回购降息5bp的同步操作,维持央行逆回购操作利率期限利差15bp空间稳定,而并非新一轮降息。 此前,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向记者表示,12月18日,人民银行下调14天期中标利率至2.65%,而7天期中标利率未做调整。操作的期限特征已表明人民银行“呵护”市场流动性稳健跨年的态度。近期公开市场主要的到期压力MLF已在本周一(12月16日)全额对冲并净投放140亿。周三重启逆回购净投放2000亿流动性的同时,降低跨年资金利率,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市场流动性年末出现结构性紧张。 关注年底是否降息 值得关注的是,人民银行表示,将密切关注市场流动性状况,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 明明指出,随着元旦临近,年底跨节资金需求旺盛,资金利率有所上行。12月18日,央行在暂停逆回购操作20天后重启逆回购操作满足年底资金需求,保证银行体系年底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从期限结构上看,跨年资金需求旺盛,14天流动性投放更多。近期21天和1个月的跨年资金利率大幅上行,跨元旦资金需求较为旺盛,央行时隔半年重启14天逆回购操作进行流动性跨年安排。后续面临春节,央行可能还会重启28天逆回购操作以补充春节期间的跨节需求。 陈冀分析认为,未来两周预调微调市场短期波动的操作可能还会有,甚至存在年末宣布降准,2020年1月落地的可能。年末人民银行灵活适度的偏松调节,也可能旨在为2020年初配合专项债发行及其他宏观政策共同发力打基础。 明明表示,央行开启14天逆回购操作意味着跨年流动性安排启动,正如此前提到的 “12月底将重启逆回购,并可能通过降准来保障双节期间流动性环境的合理充裕”。后续流动性投放仍然可期,需要关注年底年初降准预期是否落地。
公开市场操作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李国辉 7月24日,央行发布公告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当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 在此之前,自7月15日开展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以来,央行又连续5个工作日开展逆回购操作,逆回购总操作量达到5100亿元。 7月23日,央行开展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操作2977亿元,并开展MLF操作2000亿元,两项操作合计4977亿元,与当日MLF到期量5020亿元基本相当。其中,TMLF操作利率为3.15%,期限1年,可展期两次,实际期限为3年;MLF操作利率3.3%,期限1年。开展上述操作后,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未开展逆回购操作。 考虑到7月23日有5020亿元1年期MLF和16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实现流动性净回笼1643亿元。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7月23日,公开市场操作以TMLF+MLF组合形式对冲到期的MLF,总量基本相当,实现中长期流动性总量保持稳定。在6月份经济数据超预期背景下,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告别大额净投放,货币政策回摆至中性水平。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此前曾对市场上关于TMLF操作时间的讨论进行解释,表示因为TMLF操作是根据银行对小微和民营企业贷款的增量和需求情况综合确定的,搜集银行每个季度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的数据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基本上都是在季后首月第四周进行操作,其实是有规律的。因此,有分析人士表示,此次TMLF操作是央行例行操作,并非是因为美联储降息预期和上周四海外多国降息潮引发的中国央行货币宽松。同时,到期MLF并没有全部替换成TMLF,因而,央行操作依然是定向政策、结构性政策。 从综合资金成本看,7月23日到期的5020亿元1年期MLF资金成本为3.3%,当日开展的对冲操作中,2977亿元TMLF操作利率为3.15%,2000亿元MLF操作利率为3.3%,综合资金成本有所降低。明明表示,7月23日TMLF操作量为创设以来最大规模,TMLF操作逐步成为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方式之一。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表示,在总投放量稳定的情况下,央行增加了TMLF操作、优化了结构。TMLF利率较MLF利率低15个BP(基点),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缴税缴准后资金利率从高点回落,流动性投放以对冲资金到期为主。”明明表示,7月23日资金自然到期规模较大,包括5020亿元1年期MLF和16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短中长期资金面均有较大规模到期。缴税缴准后资金面收紧趋势缓和,短期资金利率逐渐步入下行通道,因而,当日操作以对冲中长期资金到期为主,开展的MLF+TMLF操作基本对冲MLF到期规模,逆回购自然到期不续做。 7月24日,尽管央行未开展逆回购操作,市场资金利率依然延续下行趋势,24日Shibor隔夜和7天利率分别报2.4810%和2.5610%,较前一日分别降低8.10个BP和7.30个BP。 包商银行事件发生后,市场出现流动性分层情况,6月上旬,银行业对非银机构的资金融出有一定收缩,市场利率相对较高。为了缓和部分机构和跨季的流动性压力,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预调、微调,给予定向流动性支持。6月末,大型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对非银机构的资金融出增加了不少,使得6月末的利率下降得比较多。 7月19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把握好处置风险的力度和节奏,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及时化解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坚决阻断风险传染和扩散。 央行此前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9%,较5月份进一步提高,处于2018年下半年以来最高水平。对于近期货币政策取向,明明表示,考虑到6月份金融数据总体符合预期,实体经济方面的产出、投资、消费均好于预期,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温和,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向好、地产投资开始走弱也表明经济结构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在逆周期区间调控的政策取向下,6月份数据超预期后,货币政策回摆到中性水平,中长期流动性暂停大额投放、以对冲到期为主,货币政策偏松力度更加趋于谨慎。就资金面而言,虽然短期资金到期并未续做,但随着月中缴税缴准因素消退,短期资金紧张将有所缓和,流动性分层的担忧明显消退,流动性总量仍然较为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