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观察:短期货币政策判断 近期央行连续两周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1月15日小幅减量续作当月到期MLF与TMLF,当日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收跌0.3%,显示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有所增加。短期内,货币政策将如何演变? 本周五央行新闻发布会上,相关官员指出,“目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9.4%,中小存款类金融机构为6%,当前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不高”,“2021年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在总量方面,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MLF、OMO等多种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给政策不急转弯做了详细的注脚。 目前DR007 在1.9-2.0%位置,低于央行同期限政策利率;年初隔夜资金利率低于1%,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因此近期流动性边际上小幅收紧有其合理性。而年初以来1年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持续回落(低于1年期MLF利率),显示中短端资金面仍较为宽松。因此MLF减量续作,可能也与银行投标量不高有关。 近几年年初央行多通过降准、扩表等方式投放较多流动性,但今年年初却净回笼,不代表货币政策态度发生明显变化,因为近期财政政策对流动性的冲击不大,甚至有助缓解流动性。去年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和使用进度较慢,故央行在12月投放大量14天逆回购并超量续作MLF,缓解资金跨年压力,部分自然会陆续在1月到期;另一方面,去年未使用完毕的财政资金大概率结转至今年使用(我们估算结转规模至少在5000亿元以上),这会支撑年初流动性。而且今年1月地方政府尚未启动提前发行新增债券,前15日发行的再融资债券规模合计约1700亿元,而去年同期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规模达3500亿元。综合考虑这两大因素,年初财政政策对流动性的冲击不大,甚至会有助缓解流动性,这也降低了对货币政策操作量的依赖。 1季度央行或启动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但大部分银行处于第二档(低于名义法定存准率1.5个百分点),释放的增量流动性将非常有限;但同时“三档两优”中第三档的小型金融机构的实际法定存准率已降至7.5%(村镇银行多降至6%),进一步下调的空间较小。展望1季度,考虑到2月春节期间对流动性带来的短时冲击,3、4月份即将迎来的信用债到期高峰(当前中低等级企业债信用利差仍小幅走扩,债市情绪尚未修复),我们预计央行或更多通过逆回购、MLF、再贷款等方式投放流动性,而全面降准的概率不大(或存在定向降准的可能性)。 我们在去年11月23日外发的专题报告《货币政策何去何从?》中指出,有多个因素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走势,除了通胀和经济增长,楼市走势以及金融风险等也是货币政策考量的因素。我们在去年11月9日外发的2021年度展望报告《虚实“再平衡”》中亦指出,2021年通胀总体上比较温和,需求追赶供给,但经济不至于出现过热。加上金融“再平衡”带来市场自发的“紧信用”,3-4月出现偿债高峰,宏观政策的态势或呈现“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的组合。近期个别城市楼市有所升温,但在楼市总体上趋稳的背景下,通过“一城一策”预防楼市风险的可能性或大于动用总量政策的概率。总而言之,近期公开市场小幅净回笼或是对年初短端利率下降较多的反应,我们预计短期内货币政策或维持大致稳定,而非明显变化。 上周高频数据跟踪 地产成交增长有所上升;中国疫苗接种超过1,000万剂次。1月上旬粗钢产量同比上升10.4%,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地产成交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周30城地产成交面积同比上升22%,较前一周的9.5%加快。根据国家卫健委1月13日上午发布的数据,全国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1000万剂次。 食品价格同比涨幅继续上升,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后环比略有回落。上周农业部食品批发价格环比上升2.9%,同比增速从之前一周的7.1%上涨至10.1%。在明显冲高之后,上周大宗商品价格环比有所回落,上周布伦特原油价格环比下降1.6%;国内螺纹钢价格环比下降2.3%,铜价环比下降1.4%。 流动性略有宽松,国债收益率大体平稳。在连续下降后,上周短端利率大体平稳, R007微升7个bp至2.03%、但仍低于7天逆回购利率,3个月SHIBOR从之前一周的2.65%下降至上周的2.58%。虽然流动性小幅宽松,但国债收益率大体平稳,1年期国债收益率从之前一周的2.36%微升到2.38%,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平于3.15%。 图表 特别观察:短期货币政策判断 文章来源 本报告摘自:2021年1月17日已经发布的图说中国宏观周报《近期货币政策或大致稳定(2021年1月11日-2021年1月15日)》
股指在机构“抱团”中持续上攻后,上周下半周“抱团股”动能衰减,沉睡已久的银行板块却在上周五(15日)爆发——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银行的2020年业绩快报成了行情催化剂,一向乏人问津的邮储银行更是触及涨停。 不过,目前多数中外资机构投资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2021年低配银行股的观点,当然在这个“抱团”优质股的年代,也不将银行股看作一个整体,银行之间的分化也会越来越大。 “行情永远紧随流动性,2021年的前10天,新发公募基金规模就达1500亿元,远超去年同期,尽管部分公司估值很高,但‘抱团’这些高景气行业的基金仍会继续去买这些公司,暂时还很难瓦解。”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称。 银行股突然崛起 随着“抱团股”泡沫论不断升温,有人开始抛售离场,有人却趁着“抱团股”大跌杀入。15日全天市场走出了十字星行情,两市成交额连续十天突破1万亿元,沉寂已久的银行板块终于爆发,早盘大幅高开,邮储银行一度涨停,兴业、招行等全线大涨,股价创下历史新高,银行股市值一天大涨1800亿元。 业绩无疑是催化剂之一。截至2021年1月15日,兴业、招商和上海银行三家已发布2020年业绩快报,归母净利润增速纷纷转正,资产质量大幅改善。不过,最受市场关注的是被李录的喜马拉雅大举增持的邮储银行。 据港交所披露,李录于近日通过旗下喜马拉雅基金加仓邮储银行H股,总持仓达到约10亿股,持股比例达5.06%。据悉,喜马拉雅基金的管理人同时也是芒格家族资产的受托人。以喜马拉雅最新买入的时间来看,从2020年12月18 日至2021年1月14日,邮储银行涨幅为11.68%。 有业内人士对称,李录买入邮储的核心原因可能是其高度类似拼多多的“下沉”模式,多达4万个网点数量一骑绝尘。市场热情高涨更是因为当前投资邮储银行极度类似当年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二者也不乏相似之处——面临相似的质疑(贷款不清晰、坏账模糊等)、市盈率较低、网点众多、强大的社区银行业务。巴菲特1990年买入富国银行时市盈率不到5倍,目前邮储银行的市盈率也只有6倍。 此外,富国银行将业务部门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社区银行、批发银行、财富管理/经纪/企业年金,其中社区银行是富国银行的核心,贡献了约60%的利润。社区银行的特点就是网点多,富国银行已有8700多家网点、12500台ATM机,数量居全美之首。邮储银行同样以网点多为特点,而且高度“下沉”,在农村及县域地区覆盖的客户数量更大,城市网点11935个,县城网点8742个,农村网点19003个。 交银国际资管基金投资经理李俊慧对称,金融板块AH重合度较高,尤其是银行子板块,在基本面一致的基础上,估值方面A股存在一定溢价,从历史维度来看,港股的银行板块PB水平长期位于1倍以下,性价比比A股更高,因此近期也吸引公司高管在港股增持股票或增发。 “抱团股”不易散伙 在15日银行股大涨的同时,白酒和新能源两大公募基金“抱团股”走势出现分化。白酒板块继续大跌,总市值达3500亿的泸州老窖一度逼近跌停,收盘大跌5.61%,酒鬼酒则连续第二个跌停;新能源板块则越挫越勇,午后展开反攻,两大龙头宁德时代和隆基股份在盘整后均强势收红。 2020年以来的行情尤为极端,“极度宽松的流动性导致公募基金爆卖,新发基金规模超过3万亿元,资金进场后也将继续扎堆重仓股,部分基金也可能会出现要卖掉其他持仓来护住重仓股的情况,因此越贵的股票涨得越好。一般而言,在四季度公募基金排名结束时,都会出现板块轮动,机构会将涨幅较大的股票部分获利了结,但2020年基本没有轮动,这十分罕见。”最早一批拿到QFII额度的新加坡毕盛(APS)股票投资经理徐涛对称,由于对估值的看重以及低估了流动性及”抱团”行情持续的深度,让一些“基金老兵”错失了不少收益。 目前的主流观点是——这种趋势短期内很难瓦解。瑞银证券A股策略分析师孟磊对记者称:“过去几年,龙头公司表现非常好,最主要的原因是股价是由盈利驱动的。无论是中上游材料行业、中下游消费或创新驱动的科技行业,龙头公司都拿到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但这本质是中国经济再平衡的过程,我们相信趋势会延续。” 此外,机构化的趋势无疑助推了“抱团”的趋势。孟磊提及,过去几年因“房住不炒”的定调,加之无风险收益率下行,居民将更多资金配置到权益资产中,而且通过基金等机构配置的情况更加普遍。“在这个过程中,‘抱团’只是一个结果,这些大票或龙头公司符合机构投资者的逻辑。” 不过,鉴于“抱团股”的极端估值,加之各界仍对流动性拐点存在担忧,因此不少基金经理已开始为“抱团股”算起了“极限估值”。 就光伏而言,徐涛认为,在环保的压力下,可再生能源具有长期投资价值,补贴取消后仍有内生增长的动力。但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如我国以煤电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完全改变。“从现在的股价隐含的预期来看是非常高的,需谨慎看待。且电动汽车、光伏两个行业一定是走降价路线,以价换量,不然永远没有出路,但大家现在讲的却是‘量价齐升’,这是不可能持续的,我们不能忽略这个行业的强周期性。” 低估值静候季报行情 展望后市,多数基金管理人并不认为资金将持续向银行轮动,散户的炒作或推动一波短期行情,但机构的长期资金很难持续涌入。 从历史看,银行股股价的核心驱动来自于两个方面,即流动性和经济基本面。当流动性宽松、经济繁荣,这体现为2006年的银行股,当年经济快速增长,热钱涌入,流动性以外汇占款的形式不断注入经济体系;经济一般、流动性拐点出现,这体现为2014年的金融股大涨。同年底尽管经济持续调整,但因流动性宽松,银行股在经历了长期低迷之后突然大暴爆发,之后尽管2015年上半年行情大涨,但银行整体表现相比其他行业大幅跑输;当经济一般或复苏、流动性中性或收紧时,体现为2018年银行股的持续调整。 2021年大概率是流动性正常化和经济复苏的一年,但对银行股而言就极为复杂,既有利好又有利空,即使“政策不会急转弯”已经明确,但信贷或社会融资可能下降,而在这一期间,银行股或受影响。 另一中外合资理财公司的基金经理认为,在中国经济长期下行过程中,银行盈利存在压力,虽然行业估值低,但从市值角度来看,当前银行股的市值占比依然很大,在转型过程中,依据海外经验,占比会下行。 随着新发基金数量维持高位,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明显的板块轮动仍较难。吴照银认为,在3、4月份“季报行情”开启前,“抱团”风格大概率延续,而3月下旬或出现换仓的时间点。“届时开年行情走了一波后,随着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的变化,风格可能切换,届时要警惕‘杀估值’的风险,盈利提升仍将是主要驱动力。”他称。
12月24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4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期逆回购中标量1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中标量30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2%和2.35%,均与上次持平。 此前,央行已于12月21日、22日、23日开展了1100亿元、1300亿元、1100亿元逆回购操作,分别实现净投放900亿元、1200亿元、1000亿元,三日累计净投放3100亿元。除了投放金额增加之外,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央行在时隔三个月后重启14天期逆回购,与7天逆回购一起维稳跨年流动性,稳定市场长期预期。 重启14天期逆回购操作 本周央行均采用了“7+14”天期的逆回购组合,在7天期与14天期逆回购期限结构配比上看,以14天期逆回购为主。 从操作利率上来看,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从3月30日起,就一直保持在2.2%不变;14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从6月18日起,一直保持在2.35%不变。同时,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已经连续8个月未变,12月份1年期LPR报3.85%;5年期以上品种报4.65%。 值得注意的是,12月15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开展9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含对12月7日和16日两次MLF到期的续做),中标利率为2.95%,与11月份持平,续做量比到期量多出3500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称,近期货币政策操作主要是通过逆回购和MLF的组合,来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以及利率水平和基本面相适应。今年特别是进入到12月份,MLF超量续做目的就是为金融体系提供长期资金。因为涉及到跨年,短期资金需求比较旺盛,所以更多的是用逆回购操作,“7+14”逆回购组合正好满足元旦假期的资金需要。 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对《金融时报》表示,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结构性存款“压量控价”,核心存款承接力度不足,银行明显加大了同业存单的发行力度,资金面上表现为“不缺短钱、缺长钱”。另外,11月份的信用违约事件发生后,市场风险偏好有所下降,一些机构对广义基金资金融出偏审慎。在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下,资金面的脆弱性较以往增强,交易所利率在月内波动性加大,需要在月末或季末特殊时点加以呵护。 从资金面上看,连续四天净投放后,12月24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全线下行。其中,隔夜Shibor下行1.4个基点至0.609%;7天Shibor下行29个基点至1.774%;14天Shibor也下行4.8个基点至2.798%。从长期资金来看,12月24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2303%。 “年底资金面合理充裕。”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截至12月23日,银行间各期限回购利率水平均处于近十年同期低位,隔夜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再度跌破1.0%。这主要是监管层采取多种工具呵护资金面稳定预期、11月底国内专项债发行高峰期已过、四季度结构性存款压降近尾声、年底财政投放力度有所加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组合运用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 近期央行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阐述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让市场缺钱,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一般情况下,货币市场在年底的流动性需求增多,货币市场利率一开始会略有提升。但在央行进行流动性投放之后,利率逐步回落并保持稳定。”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义举分析称,年底流动性需求增多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年底是缴税期,流动性需求上升。二是1月份是传统信贷投放的时期,信贷需求较为旺盛。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复苏时期,企业也会增加信贷需求。三是春节将近,未来一段时间,现金需求量也会逐步增加。 “货币政策还是要保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温彬认为,预计将主要通过“逆回购+MLF”政策工具组合,满足市场短期和中长期的资金需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市场利率平稳。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在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王一峰表示,“跨周期调控”意味着货币政策目标所考虑的视角较以往更长,并非根据短期宏观经济景气度的波动而出现货币投放的“大开大合”,而是更加具有前瞻性,会基于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宏观经济的判断平滑货币投放和利率调整。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央行12月24日公告称,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今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4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期逆回购中标量1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中标量30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2%和2.35%,均与上次持平。 此前,央行已于21日、22日、23日开展了1100亿元、1300亿元、1100亿元逆回购操作,分别实现净投放900亿元、1200亿元、1000亿元,三日累计净投放3100亿元。据此计算,12月以来已开展逆回购18次。除了投放金额增加之外,央行在时隔3个月后重启14天期逆回购,与7天逆回购一起呵护跨年流动性平稳过渡。 央行连续逆回购 维护跨年资金面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今日央行公告称,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2020年12月24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4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包括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和3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当日有100亿元央行逆回购到期,实现净投放300亿元。 其实,此前央行已经连续多日进行了逆回购操作。据悉,本周以来,央行持续开展逆回购操作,且以14天期品种为主,维护跨年资金面的意图明显。12月21日至23日,央行分别开展1100亿元、1300亿元、1100亿元逆回购操作,每次操作仅有100亿元7天期品种,其余均为14天期品种。这期间,央行累计净投放3100亿元流动性。 上周五(12月18日),资金利率快速走高,隔夜Shibor和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1)涨逾30基点,7天期Shibor和DR007涨约20基点。当日,14天期资金正好可用于跨年,14天期Shibor涨33基点,DR014涨75基点。 本周连续三天净投放后,资金面由偏紧转为宽松。12月23日,隔夜Shibor跌39基点报0.62%,创9月末以来新低;14天Shibor下行9基点至2.85%。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方面,DR001、DR007、DR014分别下行38基点、24基点、13基点至0.59%、1.65%、2.84%。 值得注意的是,12月15日,央行对当月到期中期借贷便利(MLF)一次性续做,续做量比到期量多出3500亿元,这不仅满足了金融机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还提前为跨年资金“打量”。近来,1年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上行趋缓,股份行发行利率甚至显著下降。 但是,发行利率仍在不同类型银行间存在分化。Wind数据显示,农商行和股份行1年期同业存单发行利差在11月下旬以来显著上行,截至12月23日,利差近60基点;城商行和股份行1年期同业存单发行利差在12月21日飙高至76基点,截至目前回落至54基点,仍处于较高水平。 中信证券明明团队认为,这说明流动性的传导在股份行和城商行之间遇到了一些“梗阻”,意味着城商行负债端的压力并没有得到显著缓解。 岁末年初通常面临较大的流动性缺口。国泰君安覃汉团队测算,2021年春节前资金缺口大约为2万亿元。其一,预计1月信贷投放约3万亿元,按照11%的法定准备金率估算,银行需要缴准约3000亿元。其二,2017年至2020年四年的春节前M0环比增加均值1.2万亿元左右。其三,2021年地方债提前额度还未下达,但预计介于2019年和2020年1月发行额之间,预计在5000亿至6000亿元。其四,春节前大额资金到期还有7405亿元。此外,还要考虑1月缴税压力。 覃汉团队认为,央行可能会组合运用普惠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和MLF进行对冲。从基本面看,2021年制造业和限额以下消费的恢复仍需要货币政策大力支持,而每年1月普惠金融考核后大概率会给合格机构定向降准,以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发展。从操作层面看,2020年5月以来MLF操作逐步常态化,12月MLF超额投放后宽松小周期得到确认,为填补2021年春节前约2万亿的资金缺口,可能还会有超预期的MLF和TMLF投放。 华夏时报也报道称,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结构性存款“压量控价”,核心存款承接力度不足,银行明显加大同业存单的发行力度,造成整个银行负债体系稳定性下降,表现为“不缺短钱,缺长钱”。本次选择年底开展14天期逆回购,与当前流动性环境密切相关。 央行将保持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水平 据北京商报报道,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同样称,央行开展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主要还是为了维护跨年流动性,稳定银行间市场跨年产品的利率水平。但陶金进一步指出,利率保持不变,反映了公开市场操作聚焦流动性的维护,不具有宽松的政策意味。 “整体来看,央行将保持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水平,结合经济复苏态势良好,继续对市场后续走势构成有利支持。”针对后续资金面,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因年、季节等因素影响,央行将适度加大流动性投放,市场资金面较平时正常情况偏宽松;但预计隔夜利率水平在“1”附近是观察央行短期政策的一个重要点位,如果跌破“1”央行倾向于适度回收流动性。 针对后续货币政策走向,12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明年一季度要继续落实好原定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在此基础上适当延长政策期限,做到按市场化原则应延尽延,由银行和企业自主协商确定。对办理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且期限不少于6个月的地方法人银行,继续按贷款本金1%给予激励。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期限由今年底适当延长。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继续按贷款本金40%给予优惠资金支持。 此外,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强调,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做好政策接续和合理调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市场预期。 山西证券研报认为,短期对货币政策的收紧还不至于太过担忧。第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不急转弯”决定了货币政策收紧的时点不会太早。第二,按照以往惯例央行在岁末年初往往会适时投放,流动性通常并不缺乏。不过,央行在跨年到春节这一阶段的投放或许有维稳的意图,按照这个规律,从目前到明年2月,资金面都不会过于紧张。 陶金则称,预计明年货币政策将在流动性和信用端做好配合。在流动性层面,保持合理充裕,尤其是保证中小银行的流动性,体现“灵活精准”;在信用层面,控制扩张速度,加强宏观审慎和窗口指导,体现“合理适度”。 “整体看,央行将保持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水平,结合经济复苏态势良好,继续对市场后续走势构成有利支持。”周茂华说道。
中信证券(600030):万亿投放在即,2月慢涨延续 央行对流动性的短期调节不等于全面转向,市场反应过度;一季度国内货币政策不具备全面转向的条件,央行有望于2月初进行万亿级净投放,料将快速修复市场预期。市场流动性依然充裕,1月公募新发创新高后,预计2月募集规模仍将超2000亿元,机构端待入市资金规模庞大,南下资金分流较小。2月A股依然处于资金平稳流入驱动的轮动慢涨下半场。 首先,央行的短期流动性调节不等于货币政策全面转向,其主要考量在于提高流动性波动预期,抑制债市加杠杆。考虑国内散点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以及春节临近的流动性需求,多因素约束下,一季度货币政策不具备全面转向的条件。预计春节前央行将净投放1.7万亿,流动性环境回归合理充裕水平,快速改善市场预期。同时,海外流动性宽松的环境不变,美联储至少在上半年不会停止扩表。其次,市场流动性依然充裕,公募权益产品新发1月达到新高3189亿元后,预计2月募集规模也将超2000亿元,机构端待入市资金规模达到历史高位。投机性抱团瓦解后,市场进入估值与基本面的校准期;资金流入将更加平稳,市场进入资金驱动的慢涨阶段。最后,市场对一季度经济及1月社融的预期将适度下修,但影响有限;同时,海外市场调整对国内的传导逐渐趋弱。 配置上,建议紧扣“五大安全”和业绩超预期两条主线,“五大安全”中关注当前仍具性价比的品种,包括半导体设备、信创、稀土、军工、饲料和种子等;业绩超预期和一季报弹性方面,关注各大板块细分主线的龙头品种。此外,建议继续增配港股中内地机构偏好和估值“洼地”两条主线,重点关注互联网龙头、电信运营商和在线教育。 海通证券:当前市场整体热度接近70度 从估值、大类资产比价、交易指标看,当前市场整体热度接近70度。细分行业上,白酒、汽车、电气设备等综合热度偏高,房地产、建筑装饰、传媒等综合热度偏低。A股春季行情仍在路上,短期重视滞涨低估行业,全年看好科技+大众消费。 中信建投证券:控制仓位,不建议持股过节 从当前情况来看,中信建投(601066)证券认为第一次窄幅波动已经开始,市场进入“退二进一”的波动模式。因此,在2019年2月15日之后进行第一次择时:建议投资者将全面仓位下降为中性仓位,在风险和收益之间保持平衡。从短期市场来看,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进入波动,建议投资者控制仓位,注意风险。前期高估值的行业仍然具有相当的脆弱性,建议投资者逐步适度降低配置。2021年不建议持股过节。在春节之后,等行情进入明了状态再择机增持。 2021年当经济数据确认物价水平显著上涨、房价上涨、债券和股市存在泡沫的时候,央行将收紧流动性。本次央行货币政策调整之后,在2021年将继续调整。但是这种调整是在经济数据明确经济复苏态势良好之后。本次央行货币政策调整也是在12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表现优异的情况下,比我们预期2021年Q1调整更早。下一次值得关注的时间点就是一季度经济数据出台之后,时间大约是2021年4月。 建议投资者沿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配置行业:第一,2021年制造业和制造业相关的上游行业将存在较为显著的机会;第二,随着制造业的回升,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周期行业具备长鞭效应;第三,消费行业景气持续,但高估值将降低超额收益。 国泰君安证券:市场将在3450-3700点横盘震荡 因短期利率上行带来的上周市场调整不会演绎为股灾但前期对于流动性过分乐观的预期需要修正,后续市场将在3450-3700点横盘震荡。抱团暂不会瓦解,但需要关注抱团外的投资机会,重视南下投资机会。 调整之后,敢于乐观,深挖抱团外的投资机会。1)绩优蓝筹仍是下一个阶段行情的核心风格,重视非抱团绩优蓝筹股的机会,尤其是景气度高的全球定价周期品与中游制造业,推荐有色/石化/基化/机械。2)横向看估值性价比高的、筹码结构合理的行业,推荐医药/酒店/旅游/家具。3)预期充分调整,回归基本面增长的行业,推荐电子/新能源/军工。此外,南下投资注重三主线:稀缺性/优质性价比/逆境反转。 中金公司:市场可能进入暂时平淡期 股市当前的核心矛盾已经变成了政策的边际变化。虽然央行在上周五已经有部分的流动性释放举措,但对政策潜在渐变的担心以及其对增长的影响可能是接下来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最近开始的这轮调整可能是对去年3月23低点累计大幅反弹后持续时间略长的一轮盘整,虽然急跌之后会有反复,但情绪面可能会出现一定降温、估计转向谨慎的投资者比例会有所扩大,除非政策方向出现有利的短期变化,预计市场可能会进入暂时的平淡期,后续有关政策是松是紧、增长是否见顶等的争论可能是持续的焦点。 行业建议:重结构、轻指数。1)消费全年或在低基数上继续复苏,确定性相对高,仍是自下而上选股的重点方向;2)逢低吸纳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上游高景气的领域;3)科技及产业自主领域关注电子半导体等科技硬件自下而上、逢低吸纳机会;4)周期性行业中关注部分金属原材料、原油产业链等。 安信证券:坚定信心,把握三大布局机遇 受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影响,A股全面回调,并引发了投资者对政策转向的担忧。 首先,投资者不宜过度担忧流动性收紧,当前经济金融环境“不急转弯”的基调没有改变,前期过于乐观的流动性预期修正之后,政策层不会继续收紧。其次,微观流动性将对A股产生更直接的影响,1月权益类新基金的发行预计将达5000亿,2月待发明星基金产品同样不少,这些增量资金的建仓需求将对市场提供支持。最后,由于流动性和风险偏好的季节效应,历史上A股在春节前往往较为弱势,节后则经常出现“开门红”行情。 建议节前积极布局三大方向:一是年报业绩呈现高景气的行业,二是业绩优秀、逻辑清晰、估值合理,适合新基金建仓的白马龙头。三是有望受益于疫情好转迎来复苏的行业。行业重点关注:食品饮料、医药、家电、军工、化工、银行等。 兴业证券:流动性最紧张阶段可能已过 流动性扰动,波动加大,绝对收益春节前落袋为安情绪较浓,多方面因素加速市场调整。但整体而言,看好两会前做多窗口期的观点并未改变。基本面依然处于国内和全球共振向上的阶段,股市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裕,居民理财资金和全球配置资金持续入市。站在当前这个时间点,1月底多方因素综合,流动性成为关注焦点,但可能最紧的阶段已过。 利用现阶段较好的窗口期,结合年报景气方向,调整持仓结构,选择优质公司,拥抱核心资产。板块配置角度围绕年度策略《权益时代新格局》中重点推荐2条主线:1)国内经济与全球复苏共振,PPI上行,关注中上游周期制造,化工、有色、机械、家电。2)成长股景气扩散,从军工、新能源、机械等高端设备,往如计算机(安防、云),通信(光模块)、传媒(游戏)、智能驾驶、电子(被动元件、半导体)等方向扩散。 方正证券:保持乐观,积极参与 2月份市场的主要矛盾是流动性和风险偏好,其中流动性是行情的胜负手,短期流动性紧张对市场影响属于阶段性扰动,更加关注中长期利率变化的方向,时间点预计在3月中下旬,风险偏好重点关注美股调整的性质。 流动性方面,去年四季度经济超预期复苏,信用风险没有进一步蔓延及部分城市楼市火热共同导致央行操作由暖转冷。央行基调是“稳”字当头,既包含“不急转弯”的节奏指向也包括不引发金融风险的政策底线。流动性回收节奏过快不符合政策要求,下周有望迎来缓和窗口,14天逆回购重启以及MLF操作值得关注。风险偏好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美股的调整性质,从2018年以来美股四次10%级别的调整来看,均由利率快速抬升、经济增长不确定加大导致。近期美联储流动性投放保持平稳,美债收益率在升破1%之后并未陡峭上行,初步判断美股本轮调整的幅度较为有限,不构成对风险偏好的持续压制。 一季度依然保持乐观,积极参与,不负春光,建议关注行业处于持续高景气,同时业绩可以持续验证的板块,2月首选行业化工、医药生物、国防军工。 新时代证券:调整已经充分 对比历史上政策紧对股市的影响,上周的调整已经比较充分了。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利率回升周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2020年5-10月已经完成了第一个阶段,如果政策目标利率(逆回购、MLF、SLF等)不上调,则很难马上进入第二个阶段,短期的利率上行空间应该不会很大。第二,2021年A股的增量资金强于2010和2017年,弱于2006-2007年,所以这一次调整的时间和空间应该会小于2010年上半年和2017年上半年。 由于短期利率扰动,股市增量资金可能会有半个月的放缓,板块核心差异可能将会变为对年报和一季报的关注。从风格上周期和成长两个大类板块更容易出现业绩超预期,推荐关注新能源车、有色、化工和电子。 国盛证券:最恐慌的时点已过,等待节后新高 当前对于流动性收紧的恐慌有望在春节前后逐步缓解。首先,面对近期资金面紧张以及市场担忧,监管层领导已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政策“不会急转弯”、“不会过早放弃支持政策”。1月29日央行也通过逆回购净投放1000亿流动性。其次,央行春节流动性安排有望在下周出炉,也将打消部分投资者的担忧。此外,随着春节流动性需求高峰逐渐过去,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也将得到缓解。 春节后,跨年行情有望再创新高。1、短期调整后,当前市场由于前期快速上涨而累积的畏高、获利了结情绪已显著释放。2、春节前后,当前对于流动性收紧的恐慌也将逐步缓解。2、更重要的,再次强调在年度策略《从宏观到微观,依然机构牛》中的观点,在宏观流动性不会大放大收,以机构资金为主导的增量资金持续、稳定流入的情况下,A股市场流动性将长期维持充裕。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的优质资产,在增量资金浇灌下均将持续受益。 投资策略:沿着三条战线积极参与跨年行情:当前货币-信用组合下,看好成长方向的半导体、新能源、军工等板块。景气确定性高的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机械、医药、白酒和电子等。港股迎来“明明白白”的牛市,聚焦港股科技巨头和价值龙头。
上周末参加了关于流动性的讨论会,由于股市出现了调整,而央行又在节前采取了不同寻常的举动:回笼货币而非投放货币。于是市场都在担心货币政策会否转向问题,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是既成事实,稳健仍是总基调,但我国的存量货币规模已经非常庞大,边际收紧对存量的影响不大,换言之,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有限。比较中美之间的货币宽松模式,发现差异巨大,尽管美联储天量扩表,但其创造的货币规模却远不如中国。 1 流动性拐点已现——社融减速符合预期 对流动性边际收紧或社融、信贷的增速拐点出现等方面,已经没有什么好争议的。降准降息都发生在去年上半年,去年的7月份以后,债券价格开始下跌,紧信用早已成为事实。而去年12月份的金融数据明显低于预期,就预示着今年的信贷增速、社融增速乃至M2增速都将比2020年下降。 从1月份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看,边际收紧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上周央行没有预期的去释放流动性,往年的话,都会通过14天逆回购,或者通过MLF等方式来释放流动性。 因为每逢春节前都是大家要用钱的时候,再加上缴税因素使得流动性收紧。 央行如此操作,其中一个因素是因为12月份银行间的流动性过于宽松。另一原因则可能它想调整市场的预期。因为,一月下旬以前,不仅股市大幅上涨,而部分城市如上海楼市也大幅上涨,大量热钱去抢购楼盘。这种背景之下,通过货币的回笼来表明央行的态度。 易纲行长表态说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变化,这个话肯定是对的,但市场理解的货币政策松紧往往是相对或边际概念,即相对于去年上半年降准降息的举措,今年则完全不同。这与疫情得以控制,整体流动性相对宽松,或预期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同比大幅增长有关。 故2021年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会有所转向,而且这种转向在去年的年末的时候已经形成一致预期了。如今年的信贷或社融增速肯定要比去年有所回落,虽然去年的名义GDP增速约为3%,对应10%的M2增速肯定是足够宽松了,但主要是为了应对疫情。今年估计M2增速会回落到9%左右, 但这一增速还是属于不低的增速。 因此,货币边际收紧合乎逻辑,不过选择当下这一时间窗口上,更多为了提示人们对楼市和股市的强烈上涨预期要降温,并且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如多个城市实际上已经上调了房贷利率,相当于结构性加息。一线城市银行,均暂缓按揭贷款,严控购房贷款,像上海、深圳都出现了相应的政策,广州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更是率先上调了贷款利率,在LPR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结构性的加息,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全国楼市也非常及时地降温了。 2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加息可能性不大 今年的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因为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加灵活和具有时效性,它往往采取相机抉择的方式。刚刚公布的1月份PMI数据显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指数双双回落,供给端和需求端指数也均回落,说明疫情原因导致往年的春节效应要大打折扣,这将下调今年GDP高增长预期。若经济真的不及预期,则货币政策还是要做出宽松反应,故对货币政策的边际调整不要担心,总体看都是以稳健作为主基调。 今年通胀压力估计不大,从过往一些年份看,年初或者上一年的年末,市场人士都习惯于把通胀预期提得比较高,反映了大家对于货币持续超发的担忧。无论是欧洲、美国、日本还是中国,去年的M2都大幅度的上升,于是通胀都提升了。但历年的实际通胀都要比大家预期的低,无论是CPI还是PPI。 如果今年通胀压力不大,则加息的可能性并不大,尽管结构性加息如提高房贷利率可能会有,但也不排除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降,商品房销售面积可能会出现负增长,这种背景下房贷利率还有可能再下调。 从过去两年看,不论股市还是楼市,上涨都是结构性的,去年近一半股票甚至出现下跌,且大部分地区楼市的涨幅并不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去年平均涨幅5%左右,远低于美国14%的涨幅和英国7%的涨幅,所以都局部性的过热,而不是全面过热。鉴于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而楼市、股市上涨都是结构性的,对于这种结构性上涨采取总量收紧政策,显然是不明智的。因此就没有必要也不值得采取加息举措。 利率应维持稳定的另一个因素是人民币升值压力。货币政策应该把利率和汇率政策系统考虑,如果人民币还有升值压力的话,利率上调的难度会比较大。汇率上升主要原因还是美元走弱,美元走弱有它自身的周期的因素,即美国经济走下坡路了,再加上拜登上台还会继续执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故美元指数可能还会继续走弱。 在全球经济经历这轮疫情之后,还将继续减速,发达经济体先后都会进入负利率时代,估计中国经济到2022年,增速仍然会回落的5%左右,这就注定了货币政策难有收紧的时间。 3 美元洪水滔天了吗——兼谈中美宽松模式差异 记得五年前,我和前同事王晓东深度探讨央行“稳健货币政策背后的中国式宽松”。王晓东发现,美国的QE是央行驱动 中国是信贷驱动。 例如,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可谓是不遗余力,美联储的总资产规模从08年8月末的(雷曼倒闭前夜)约0.9万亿美元,急剧膨胀至2015年末的4.5万亿美元。而相对于央行资产负债表高达400%的扩张,美国的货币供应量(M2)同期仅增长了60%(从7.7万亿美元至12.3万亿美元)。 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远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乏力,同期增幅仅20%多(大致是年均增幅3%)。显然,在经济面临诸多困境之际,美国的商业银行作为极其谨慎:另一个或许更有意义的数据是,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增幅竟然是760%。 此次美联储的宽松模式也不例外。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美国于2020年3月重回零利率,并重启了QE措施,尤其是此后实行了无限QE模式。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来看,2020年美联储总资产由2019年末的4.2万亿美元飙升至7.4万亿美元,扩表了3.2万亿美元,增幅高达76.8%。 而同期美国货币供应量(M2)仅增长了25.4%,增加了3.9万亿美元,尽管这一增幅创了历史新高;美国商业银行信贷仅增长9.0%,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竟增长了86.4%。可见,尽管美联储放了很多水,但美国的商业银行把这些货币中的很大一部分存放起来,并没有用于放贷。 无独有偶,欧洲和日本的宽松也同样由央行驱动。2020年欧央行总资产增长49.5%,扩表2.3万亿欧元,折合美元3.3万亿美元;而同期,欧元区货币供应量(M2)仅增长11.0%,银行信贷也仅增长9.4%。2020年日央行总资产增长22.6%,扩表129.5万亿日本,折合美元1.5万亿美元;同期,日本货币供应量(M2)仅增长9.2%,银行信贷也仅增长5.9%。 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稳健货币政策下的“中国式宽松”是信贷驱动。与海外央行大放水不同的是,我国央行扩表则比较收敛,2020年人民银行总资产仅较2019年增加了1.7万亿元,折合美元0.6万亿美元,增速4.5%,增幅远不及美联储、欧央行和日央行。那么,我国没有实行量化宽松吗?其实不然,我国宽松不是主要由央行驱动,而是由商业银行信贷驱动。当然央行也起到重要作用,如降准,表面看是央行缩表,实际上是向商业银行释放流动性。 信贷规模的大幅扩张,也带来了银行总资产的膨胀。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为62.4万亿元,到2020年末,达到了312.7万亿元,增长了整整4倍。 2020年我国M2较2019年增加了20万亿元,折合美元5.1万亿美元,增速升至10.1%,远高于央行总资产的增速4.5%。而货币供应量的大幅上升,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2020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高达12.8%,增加了19.6万亿元至172.7万亿元。2009年的特征也是如此,09年央行总资产仅增长9.9%,而同期M2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增长了28.4%和31.7%。 拉长时间看,央行的总资产规模从2008年8月末的20万亿元,扩张至2020年末的39万亿,增长不足1倍。而同期的货币供应量(M2)却从45万亿元大举扩张至2020年末的218.7万亿,增长3.9倍。 如今,中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高达33.5万亿美元,略少于美国加欧盟之和36.3万亿美元。 可见,美联储在经历了次贷危机之后虽然扩表,当经济好转之后,也采取了缩表举措。如今再次扩表,主要是为财政赤字买单,即财政赤字货币化(依据MMT)。并没有产生与此相对应的、非常强烈的货币乘数效应。 而我国名义上没有实施量化宽松(这也是央行从未认为货币超发的理由),但商业银行在“窗口指导”下却在大量放贷,这主要是自2009年以来,一直坚定不移地实施稳增长政策,进行巨额投资;同时,作为土地财政重要源泉的房地产业持续繁荣,土地的不断增值也创造出巨量货币。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先后进入了存量经济时代,存量博弈的结果就是分化,即所谓的K型经济。美联储的空前大扩表,实际上主要是支持美国财政举债补贴给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尤其是大量补贴给居民部门。虽然此举不能让2020年美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但毕竟让代表消费的零售与食品服务销售额有3%的名义增长,而我国去年社会零售消费却是负增长。 在和平环境下全球货币泛滥,并没有导致高通胀,这是因为和平环境足以让全球产能大幅提升,但在收入分化背景下,中低收入群体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于是供给相对过剩。而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占比却大幅上升,他们消费倾向低而金融投资动力足,从而助推资产价格的上涨。在这种背景下,西方的财政赤字货币化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对此,我们认为靠MMT来拯救经济或缩小收入差距属于异想天开。货币泛滥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对低收入者的掠夺,尽管短期可以缓解流动性压力,但解决经济结构扭曲和分化的难题,不能靠货币体量的不断扩张。 从过去10年看,我们的M2增速显然比2000-2010年的增速放缓,这是因为经济体量越来越大了。但过大的货币规模必然会导致资产泡沫,如今全球性的资产泡沫均已十分明显,但泡沫化的水平则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似乎与M2/GDP存在一定相关性。 如中国的M2/GDP已经从十年前的1.8倍,上升到现在的2.1倍,美国则从0.7倍上升到0.9倍,这似乎可以用来解释资产泡沫的持续上升的原因。而中国的住宅租售比估计只有美国的一半左右,即中国约2%,美国4%,,是否说明货币的相对规模对资产定价也会带来一定影响?这或许意味着,只要稳健货币政策不变,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能守住,则无论是权益资产还是房地产的估值水平很难下移。 风险提示:疫苗进度不及预期,中美贸易,经济下行,疫情发酵,政策变动。 作者: 李迅雷;中泰证券(行情600918,诊股)首席经济学家 李俊:中泰证券宏观研究助理
事件 中国1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3%,前值51.9%;官方非制造业PMI为52.4%,前值55.7%。 正文 一、流动性拐点:不急转弯,慢转弯,“弯”还是要转的! 1月PMI数据再次验证我们的判断: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通胀预期抬头,结构性资产价格泡沫化,我们可能正站在流动性的拐点上;2020年5月是政策顶,2021年一季度前后是经济顶。这些变化将对今年的经济增长、股市、房市、债市等产生系统性影响。(参考:《我们可能正站在流动性的拐点上》《流动性拐点:周期的轮回与宿命》) 1、通胀预期抬头,目前整体温和。 1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7.1%和57.2%,均创近几年较高水平。当前物价上涨主要是大宗商品带动工业品价格环比上涨,与供需缺口较大、全球低利率、全球经济复苏共振等有关。其中,布伦特原油均价环比9.3%,南华工业品指数环比4.3%,南华动力煤价格指数环比2.1%。 2020年3月-2020年底经济持续恢复,通胀处于低位,货币金融环境宽松。2020年底以来,原油、铜、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环比大涨,通胀预期抬头,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信用政策结构性收紧。同时,猪周期向下拖累CPI,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尚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 2、结构性资产价格泡沫化,是检验真茅假茅的时候了。 近期上海、深圳、杭州、东莞等局部热点城市房价异动。我们曾提出“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成为业内广为流传的标准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这一轮房价上涨的热点城市主要是人口流入的都市圈,这一波上涨很大程度上源于2020年初以来的货币金融宽松,流动性过剩。近期上海、深圳、杭州等出台了限购、限贷、限离等政策,有没有效果?治标还是治本?怎么说呢,就一句话,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根本是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未来的关键是“分化”。不说了,参考畅销专著《房地产周期》《全球房地产》。 过去两年流动性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周期产能出清、股市“抱团”等共同推升估值。2020年4-12月,上证综指、沪深300累计涨幅分别达到27%、42%,2021年1月多个交易日沪深两市成交金额超万亿元,A股市场抱团白马股为代表的核心资产。所谓的机构抱团龙头,不过是我们在2017年就提出的“新周期”:随着市场自发出清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叠加,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强者恒强的时代正在到来。 未来随着流动性拐点出现,是检验真茅假茅的时候了。 3、中国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经济周期从复苏逐步转入滞涨。 我们此前判断,2020年5月是政策顶,2021年1季度前后经济顶,随后回归潜在增长率。国内疫情防控得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经济自2020年3月以来持续恢复,但是货币政策自2020年5月以来逐步正常化,2020年底由于通胀预期抬头以及上海、深圳等局部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结构性信用政策收紧,其滞后于影响开始显现。 1月综合PMI、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指数分别为52.8%、51.3%和52.4%,较上月下滑2.3、0.6和3.3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制造业 生产和新订单扩张力度减弱。1月制造业生产、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53.5%、52.3%和50.2%,较上月回落0.7、1.3和1.1个百分点。 服务业、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放缓,房地产和基建将放缓。1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1%,较上月下降3.7个百分点。受局部聚集性疫情等影响,住宿、餐饮等集聚性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仍位于收缩区间。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0%,较上个月下滑0.7个百分点,受低温天气、春节临近、房地产调控以及地方财政吃紧等影响。 2021年,经济环比韧性较强,但面临全球疫情严重、小微企业困难、就业压力大等挑战。全球复苏共振,库存回补,出口、消费、制造业投资和补库存可能会部分对冲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链条的下滑。 4、货币政策转向“稳货币+紧信用”:不急转弯,慢转弯! 2020年初至4月,“宽货币+宽信用”。货币政策处于超宽松时期,央行大幅降准降息,宽货币带动信贷、企业债大幅增长。2020年5-11月,“稳货币+宽信用”,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流动性“不缺不溢”,宽财政取代宽货币,政府债券放量成为支持信用扩张的主力。2020年底以来,“稳货币+紧信用”,逆周期政策逐步退出,流动性维持紧平衡,量缩价平,社融、M2增速逐步回落。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市场一度误解认为“不急转弯”就是不转弯,现在来看,“不急转弯”实际上是“慢转弯”,“弯”还是要转的!逆周期是宏观调控政策的本义,不然货币政策就是单向的了,那叫“放水政策”。 近期上海等局部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股市火热、金融机构杠杆率抬升,货币政策再次边际收紧,可以理解为央行对前期的宽松状态“纠偏”,对加杠杆行为的敲打,对通胀预期和资产价格的抑制,对金融风险的防范。 2020年底以来,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从房地产融资、地方债、影子银行等三大方向开始结构性收紧金融信用政策,以防范金融风险:1)加强房地产宏观审慎管理,落实三条红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2)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性债务风险。3)治理金融乱象,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推动影子银行健康规范发展。 这一点,相比欧美央行无下限放水,近期中国货币政策还是有操守的。过去几十年,全球性货币超发、低利率,没有引发普遍的严重通胀,主要导致了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大涨,进而导致社会财富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进而导致民粹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泛滥。过去几十年全球范围的“低利率、低通胀、高泡沫、高债务”不仅是经济金融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治理和收入分配问题,“消费降级与消费升级并存”“穷人通缩,富人通胀”。近几十年货币超发,并未引发严重的实体通胀,主要是资产通胀,但本质都是货币现象,这一度导致了货币政策的误判。近年开始强调金融稳定、双支柱、宏观审慎等等,就是把资产通胀纳入货币金融政策的目标范围。资产通胀比实体通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更强,这是更大的课题,这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新的巨大挑战。 5、我们可能正站在流动性的周期性拐点上。 经济周期是有自身运行规律的。2021年1季度前后,随着经济复苏的顶部区间正在到来,通胀预期抬头,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信用政策结构性收紧,我们正在迎来广义流动性的周期性拐点。 我们在2021年初提出“我们可能正站在流动性的拐点上”,引发市场广泛讨论,既有“谈流动性拐点为时尚早”“流动性拐点并未出现”等反对观点,也有“货币政策应适度转向”“货币政策边际收紧”“流动性边际收敛”等赞同的观点。 但近期M2、社融回落,央行逆回购“地量”操作,银行间市场利率快速上行,股票债券市场调整,验证“流动性拐点”正在到来。一般来说,股债双涨是预期货币放松,股债双调是反应货币收紧。股债同向一般不可持续,最终会分化。 我们认为今年的主要矛盾是由于通胀预期抬头、结构性资产价格泡沫化和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带来的“流动性拐点”的幅度、分层及其影响,虽然市场还存在较大争议和迷茫,但这终将是反对者和赞同者共同的宿命。 由于美欧在疫情控制、经济复苏周期等方面与中国不同步,全球流动性拐点可能滞后于中国流动性拐点出现。 6、如果要给这轮牛市起一个名字,我觉得是“改革牛”,准确的说是由于注册制改革、鼓励创新、加大对外开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落地攻坚带来的改革红利牛市,而2014-2015年的“改革牛”是改革预期带来的。 我们维持“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的长期判断。在中国经济最低谷、市场流行“洗洗睡”“离场论”的悲观言论之际,我们旗帜鲜明地发出最强音,提出“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开启新周期”“很多股票都很便宜”,2019年初提出“否极泰来”。现在,终于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对中国经济改革转型前景的长期乐观,尤其是前几年观点悲观的学者和投资人开始转向。 7、如果你做正确的事,运气就在你这边。 建议货币政策宜保持稳健中性。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不要人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结构层面,流动性精准投向基建和实体经济,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民企、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七大改革为突破口,开启新周期、新格局: 1)大力推进“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包括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科技领域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营商环境、服务业开放、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制度领域的基础设施。 2)加快推进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人地挂钩,要素流动。 3)尽快全面放开生育,中国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已日趋严峻,实在不行先放开三胎。 4)打通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双循环”,加强科技自立自强,用资本市场的钱支持科技创新的大国重器和“卡脖子”技术攻坚。 5)大规模减税降费,从碎片化、特惠式减税转向一揽子、普惠式减税,全面降低企业所得税、制造业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 6)以中美贸易摩擦为契机,大力推进对内对外开放。 7)确立新的长期立国战略——新战略,中国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新的立国战略(“新战略”),即在看清未来几十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趋势的基础上,争取一种对我长远有利的策略,类似1978年后中国的韬光养晦,二战前英国的大陆均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前的孤立主义。 二、供需两端扩张力度减弱: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 1月制造业PMI为51.3%,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但连续十个月高于荣枯线。其中, 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3.5%和52.3%,较上月回落0.7和1.3个百分点,但仍处于临界点以上。供需两端扩张力度减弱,主要受局部聚集性疫情影响,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疫情严重地区,有企业反映生产、采购、运输困难。需求端下滑更为严重,供需差值扩大,从12月0.6个百分点升至1.2个百分点。 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2%,较上月回落1.1百分点,连续五个月高于荣枯线。外需景气度略有回落,主因圣诞期间外需透支以及全球疫情拖累。欧美制造业持续改善,1月美国Markit制造业PMI为59.1%,较上个月高位上升2.0个百分点;欧元区制造业PMI为54.7%,德国制造业PMI为57.0%。 从行业情况看,农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6.0%,行业增长较快;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行业两个指数均位于临界点以下,产需有所回落。 三、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胀预期抬头 1月制造业PMI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7.1和57.2,较上月回落0.9和1.7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近几年来较高水平。分行业情况看,农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上游行业的两个价格指数均高于70.0%,价格上涨明显。 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与供需缺口大、全球低利率、全球经济复苏共振等有关。其中,受供暖季煤炭需求增加影响,南华焦煤和南华动力煤价格指数环比分别为6.7%和2.1%;此外,布伦特原油均价环比9.3%,南华工业品指数环比4.3%,南华螺纹钢环比5.6%,LME铜环比2.8%。 出厂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指数差值继续扩大,1月差值为-9.9个百分点,较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上游企业受益比中下游更明显,整体盈利仍有压力。 四、小型企业恢复:基础不牢固 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2.1%、51.4%和49.4%,较上月变化-0.6、-1.3和0.6个百分点。近半年,大中企业始终处于景气扩张区间,小型企业恢复基础不牢。1月小型企业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49.4%和45.4%,较上月变化0.9和-2.9个百分点;经营预期减弱,1月小型企业生产经营预期指数为49.7%,较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 小企业恢复状况不稳定,仍需政策纾困。今年以来,助企纾困以及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逐步落地见效,包括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以及信贷支持计划等。截至9月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累计对189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本金和91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利息实施了延期,共涉及4.7万亿元到期贷款本息。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速超过30%。 五、建筑业、服务业恢复放缓:房地产和基建将放缓 12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4%,高位回落3.3个百分点,连续十一个月高于荣枯线。 其中,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0%,较上个月下滑0.7个百分点,但连续十个月处于59%以上,维持高景气。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下滑,跟低温天气、春节临近、房地产调控以及地方财政吃紧有关。需求和业务预期均有所下降,建筑业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1.2%和53.6%,较上月下滑4.6和9.9个百分点。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1%,较上月下滑3.7个百分点。服务业景气度回落与局部聚集性疫情有关。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6.2%和49.1%,较上月下降2.0和6.3个百分点,生活性服务业下滑明显,重回收缩区间。其中,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居民服务等接触式、聚集性消费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大幅回落至临界点以下。此外,道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临界点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