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间,中国平安公布了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上半年业绩。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43.10亿元,同比增长1.2%;年化营运ROE为21.6%;净利润759.68亿元,同比下降28.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6.83亿元,同比下降29.7%。 对于净利润的大幅下滑,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执行官姚波在8月28日上午召开的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回应称,主要是由于多方因素叠加影响。 一是中国平安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保险公司,新会计准则使得资本市场的变动更大程度的影响净利润波动。 半年报显示,IFRS9准则下,平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资产占比达到17.2%,该部分更加受制于资本市场的波动,从而影响净利润。 2019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归属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了68.13%,到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了29.7%,由此可见归属净利润的波动之大。 其次是上半年疫情对业务也产生了影响;同期,平安也在进行寿险业务改革,而寿险恰恰是中国平安的首大利润来源。 “所以,我们提倡关注营运利润,剔除了短期波动,营运利润更能体现经营业绩。”姚波说。 中国平安总经理谢永林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平安的业绩可以归结为稳健、改革、科技。 在去年高基数、今年依旧坚持分红高增长的背景下,平安的营运利润还能保持正增长,体现出经营的稳健;另外,平安一直在推动改革,即便是在疫情期间;同时,平安的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在疫情期间,平安的专利申请数增长了22%。其中,医疗科技专利数量全球第二,金融科技专利数量连续两年全球第一。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8月27日晚间,中国平安公布了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上半年业绩,在业绩报告的董事长致辞中,马明哲在谈到寿险改革时这样写道。 自2018年开始,中国平安就开始逐步调整寿险产品及渠道,2019年11月开始正式启动全面深入的改革,马明哲亲自挂帅平安寿险改革领导小组组长,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寿险,历来都是平安集团利润贡献度最高的业务板块,牵一发而动全身。马明哲说,平安的寿险业务从1994年发展至今,受益于时代发展、监管政策和早期打下的雄厚基础,经历了数十年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我们发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寿险传统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宏观环境、消费者需求、人口红利以及科技应用的飞跃都对保险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此次寿险改革,马明哲也为此定下了很高的基调,“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成为规模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更要成为市场的龙头、行业的标杆、客户的首选,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寿保险公司。”他说。 8月28日,在深圳,中国平安召开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发布会上,多位平安高管再度回应包括寿险改革、利润表现等一系列问题。 营运利润更能反应经营全貌 中期业绩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43.10亿元,同比增长1.2%;年化营运ROE为21.6%;净利润759.68亿元,同比下降28.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6.83亿元,同比下降29.7%。 对于净利润的大幅下滑,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执行官姚波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回应称,主要是由于多方因素叠加影响。 一是中国平安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保险公司,新会计准则使得资本市场的变动更大程度的影响净利润波动。 半年报显示,IFRS9准则下,平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资产占比达到17.2%,该部分更加受制于资本市场的波动,从而影响净利润。 2019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归属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了68.13%,到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了29.7%,由此可见归属净利润的波动之大。 其次是上半年疫情对业务也产生了影响;同期,平安也在进行寿险业务改革,而寿险恰恰是中国平安的首大利润来源。 “所以,我们提倡关注营运利润,剔除了短期波动,营运利润更能体现经营业绩。”姚波说。 中国平安总经理、联席首席执行官、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平安的业绩可以归结为稳健、改革、科技。 他认为,在去年高基数、今年依旧坚持分红高增长的背景下,平安的营运利润还能保持正增长,体现出经营的稳健;另外,平安一直在推动改革,即便是在疫情期间;同时,平安的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在疫情期间,平安的专利申请数增长了22%。其中,医疗科技专利数量全球第二,金融科技专利数量连续两年全球第一。 另外,根据中期业绩显示:2020年上半年,平安的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4.4%,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平安表示,主要是受资本市场同比剧烈波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加大的影响;净投资收益率为4.1%,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平安称,主要受权益资产分红收入下降和投资规模增加的影响。 中国平安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说,一直以来,平安都秉承着保险投资的两个目标:一是不断完善资产与负债的缺口;二是不断寻找能够提供稳定收益的资产。 “在6年前,我们资产与负债的缺口超过8年,如今的缺口仅为4.3年,这也得益于近年来平安不断拉长资产久期,把资产、负债缺口维持一个合理的水平。”陈德贤说。 在稳定的收益方面,“我也算了一下,过去,我们从资产中拿到的分红(包括股票分红、债券利息、资金收益等)平均每年增长22%,相对来说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收益。”陈德贤说。 寿险改革成效初显 目前,寿险改革的绝大部分项目已经完成顶层设计,近一半的项目推动机构试点,个别项目已经开始全面推广落地,绝大部分改革项目在今年内有望落地执行。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在发布会上介绍,此次寿险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向:一是发展模式的改革,从规模向“规模+质量”转变;二是营销体制改革,从人管人到数字化管理转变;三是产品策略改革,完善综合金融+,推动寿险服务+,打造有温度、有场景、有服务的差异化产品;四是渠道改革,找到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的道路。 此次寿险改革,平安主动剥离了低产能、低质量的代理人,建立一套新的代理人激励体系,即新的《基本法》。 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介绍说,《基本法》是平安寿险改革项目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已经完成,《基本法》改革的初衷在于支持未来改革的落实以及更加注重长期的激励性。 陆敏透露,此次《基本法》修改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重新分类;二是外勤代理人分成;三是加大长期投入。 首先,机构重新分类的目的在于实现差异化的政策,改革后,平安把机构分成三大类:一是改革产能型,专注产能的提升;二是平衡型,既要注重人力增长,又要注重产能提升;三是人力型,即以增加人力为主,形成有质量的增员。 “对于机构分类的重新划分,基本实现了差异化管理。”陆敏说。 在外勤代理人分成方面,主要根据不同的代理人给予不同的政策,其中,主要分为三类代理人:一是新人;二是绩优;三是主管。 对于新人,平安加大了投入,增加新人津贴以及津贴的时间长度,给与新人更多时间的学习、成长、进步;对于绩优代理人也增加了激励,比如“以优增优”等;对于主管,主要是强化营业部的经营、数字化管理。 最后,《基本法》也加大了平安对于代理人队伍未来长期的投入,主要包含关怀、待遇、管理等。 “可以说,《基本法》支持了平安整个寿险改革的思路,要先做强再做大,先有质量再求规模,为寿险业务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陆敏说。 “数百年历史的寿险传统模式正在经历全面升级和迭代,而平安在进行的改革,正是引领世界百年寿险销售和经营的革命。”马明哲在中报董事长致辞中这样总结到。
图片源自网络 8月27日,中国平安发布截至6月30日止中期业绩。 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总收入6832.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902.46亿元下滑1.0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为743.10亿元,同比增长1.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86.83亿元,同比下降29.7%。 图片源自中国平安半年报 分业务板块看,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515.35亿元,同比增长6.4%;新业务价值为310.31亿元,同比下降24.4%,新业务价值率同比下降8.0个百分 点。 半年报解释称,新业务价值下滑系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传统代理人线下业务展业受阻,高价值高保障型业务受到一定冲击。平安寿险相应调整了产品策略,加大易于销售但价值率相对较低的在线简单产品推广力度,扩大客户资源储备,为疫情后线下销售恢复积蓄新动能。 上半年,中国平安代理人渠道实现新业务价值为277.05亿元,同比下降23.5%;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下14.7%,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率55.2%,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代理人收入由上年同期的6617元/人均每月下滑6.5%至6189元/人均每月,其中寿险收入由5901元/人均每月下滑13.1%至5127元/人均每月。 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平安月均代理人数量为110.8万人,较上年同期的123.5万人减少10.3%;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为114.51万人,较上年年末的116.69万人下滑1.9%。 图片源自中国平安半年报 财产险方面,今年上半年,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0.5%至1441.18亿元,市场份额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至20%;营运利润82.74亿元,同比下降17.6%。 平安产险保证保险业务受疫情影响赔付短期上涨,带动整体综合成本率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至98.1%,“但仍优于行业”。 投资组合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为3.4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3%。 从配置看,债券投资的占比由上年年末的46.9%增至今年6月末的49.2%;股权型金融资产的占比由上年年末的14%下降至13.3%,其中股票投资账面值为2840.04亿元,金额较上年年末下滑3.87%,占比由9.2%下滑至8.3%。 图片源自中国平安半年报 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年化净投资收益率4.1%,同比下0.4个百分点,主要受权益资产分红收入下降和投资规模增加的影响;年化总投资收益率4.4%,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主要受资本市场同比剧烈波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加大的影响。总投资收益为858.9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025.93亿元下滑16.3%。 半年报称,在长期资产供给不足的市场环境下,中国平安进一步缩小资产和负债的久期缺口,并持续完善投资风险管理机制,进一步细分风险限额,提高监控频率,加强风险预警,加大风险排查力度,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实现整体投资风险可控。
在全球再度进入低利率环境、内外部宏观环境面临挑战的大背景下,坐拥万亿投资资产、一直被视为市场风向标的中国平安,如何在各类要素市场布局,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的投资机会,备受市场关注。 8月28日上午,在2020年中期业绩说明会上,中国平安集团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表示,在股票配置方面,仍然坚持长期投资低估值、高分红股票。但也不排除关注短期机会,重点关注与国家政策发展有关联的领域。 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资金的再投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如何应对再投资压力? 陈德贤坦言,公司保险资金每年需要再投资的资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应对举措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努力去寻找资产,借助集团综合金融优势联动起来,找到长久期资产去配置负债;二是管理好资产,包括根据宏观环境进行提前预警等。 他表示,虽然未来挑战仍然不小,但公司有信心实现长期收益目标。
8月27日,中国平安发布的2020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该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43.10亿元,同比增长1.2%;年化营运ROE为21.6%;净利润759.68亿元,同比下降28.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6.83亿元,同比下降29.7%。在经济增速短期受到较大冲击的不利环境下,平安注重股东回报,向股东派发中期股息每股现金0.80元,同比增长6.7%。 中国平安表示,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营面临诸多不利因素,该公司拟坚持“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既定战略,通过采取线上化转型、强化风险管控等举措,依然保持稳健经营。同时,该公司科技业务总收入427.32亿元,同比增长11.2%。 中国平安表示,截至2020年6月底,个人客户数达2.10亿,较年初增长4.6%;上半年新增客户1809万,其中35.4%来自集团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客均合同数2.69个,较年初增长1.9%。同时,上半年,中国平安团体业务综合金融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70.2%,对公渠道综合金融保费规模同比增长168.4%。 从中国平安的保险业务来看,平安寿险运用科技积极抵御疫情影响,稳步推进改革工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平安寿险建立行业领先的线上化经营模式,代理人规模在第二季度企稳回升,第二季度末较第一季度末环比增长1.2%。上半年,中国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积极应对挑战,升级线上化经营模式,持续深化“产品+”、“科技+”战略,巩固业务基础,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515.35亿元,同比增长6.4%;年化营运ROE为39.2%。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为310.31亿元,同比下降24.4%。平安寿险应用科技,跑通并深化线上化经营模式,2020年第二季度末代理人数量较第一季度末环比增长1.2%。 上半年,平安产险业务稳健增长,业务品质持续优于行业。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0.5%,市场份额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其保证保险业务受疫情影响赔付短期上涨,带动整体综合成本率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至98.1%,但仍优于行业;其营运利润为82.74亿元,同比下降17.6%;年化营运ROE为17.2%。 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达3.4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3%,其中17.2%的金融资产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公司通过有效措施防范投资风险,确保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安全稳健。2020年上半年,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年化净投资收益率4.1%,年化总投资收益率4.4%。”中国平安表示。 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表示:“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剧烈冲击,全球市场跌宕起伏;2020年也是平安的改革年,挑战与机遇并存,改革正当时。平安寿险要建立真正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增长平台,核心是贯彻‘渠道+产品’的双轮驱动策略,打造数字寿险。目前改革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逐渐显现。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成为规模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更要成为市场的龙头、行业的标杆、客户的首选,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寿保险公司。改革就是平安目前最大的历史任务和奋斗方向,我们要坚定改革信念与路径不动摇,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迎难而上、直面挑战;既要保持日常经营、改革转型两不误,又要彻底解决根源性、深层次的问题,打造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平台,为客户和社会提供更安心稳健的保险保障,为中国乃至全球寿险业贡献平安智慧,最终迎来改革转型的全面胜利。”
8月10日,2020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揭晓,中国平安凭借持续稳健的业绩增长,以1842.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全球榜单第21位,较去年上升8位,全球金融企业排名第2位。 如果聚焦500强中的前30强,可以发现,除了鸿海精密,平安是唯一一家总部不在北京,而是在深圳的企业。 深圳,是平安诞生的母体,在特区成立以来的40年里,始终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40年来沉淀下来的特区精神,感染着在这片沃土上的每一家企业,一如平安、华为、腾讯、大疆、中集等。 知名经济学家胡祖六曾说过,平安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合一所铸就的,而在这其中,深圳,始终贯穿其中。 传承者 中国平安创立于1988年,此时,恰逢中国启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全体中国人都立志于改变落后现状,众志成城,以至于在中国平安挂牌成立后的岁月里,国家的整体氛围、环境都非常有利于创业、创新。 尤其幸运的是,平安还诞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块试验田——深圳蛇口。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只争朝夕、苦干务实的蛇口精神,激励熏陶了朝气蓬勃的年轻企业,平安在其身上打下了不甘现状、敢于进取、勇于创新的文化烙印。 “直到今天,深圳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与整体营商环境在国内仍然首屈一指,可以说,平安自出生以来充分享受了国家与所在城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胡祖六说。 在原蛇口工业区总经理顾立基看来,蛇口精神是一种坚持改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而中国平安是公认的蛇口精神最好的传承者之一。蛇口诞生的使命,是不断打破陈旧的生产关系,创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在中国企业中,中国平安最早实行人才公开招聘、执行灵活的干部用工制度,率先引进国外咨询公司,也是最早引进外资的中国金融机构。 与此同时,深圳高度开明的政商环境,也为平安的每一次重大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胡祖六回忆说:“在协助平安酝酿策划收购深圳城市商业银行与深圳发展银行项目时,我认为当时政府的态度是成败的关键,但出乎意料的是,与深圳市政府的沟通竟是整个交易过程中最顺利的环节,深圳主管领导在这个项目上所展现的开明见识与决策效率让我刮目相看,平安在举步维艰的创业期及后续发展的关键时点上,有幸得到了一些具有长远眼光,叱咤风云、敢于担当的改革型领导,如袁庚等的支持。” 永恒的创新基因 回顾平安成长之路,几乎十年一次蝶变,传承了深圳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特区精神。 其中,第一个十年的特征是搭建体制机制平台,探索现代保险道路,中国平安是最早从中国台湾地区引入“个人保险营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个人寿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由平安开始,保险代理人制度在中国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人身险销售的“统治地位”。 第二个十年的特征是专注保险经营发展,探索综合经营模式,平安也是国内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综合金融集团,也是继中信、光大之后,被监管层明确认可的综合金融集团; 第三个十年的特征是强化综合金融实践,探索“金融+科技”,在所有的保险公司还在集中精力做大保费规模的时候,平安就已经开始对标“BAT”,探索金融科技之路; 从2018年开始的第四个十年,平安又开启了“金融+生态”的格局。可以说,在中国规模最大的企业中,平安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一家。 平安天然地认为,市场经济的生命力之所以强大,在于它对创造性的激励和对非创造性的惩罚,不知变化的企业才是最危险的企业。明天并不是今天的延长线,不进行改革,今日的成功就是为今后的失败铺路。 创新,也赋予了平安持续成长能力。自2004年上市以来的这15年,平安的业绩一向十分强劲,其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复合增长率超过23%,基本每股收益复合增长率、内涵价值复合增长率、股息分配复合增长率,总资产复合增长率均在25%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大蓝筹,粗略统计,每800个中国人中有一个平安人,每7个中国人中有一个是平安的客户。 在深圳314家上市公司中,中国平安稳居市值、利润第一的位置,去年实现净利润1643亿元,最新市值约1.37万亿元。 企业定位与城市定位合二为一 深圳给予了平安成长的沃土与基因,支持着平安的每一步蜕变,与此同时,平安也在时刻反哺着这座城市,回馈着这个国家。 去年8月,《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出台,中国平安率先响应,积极围绕中央五大战略定位,努力助推示范区建设。 包括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地”定位,注重以科技驱动助推深圳发展,在发展质量上处处体现着深圳特性;围绕“法治城市示范”定位,近年来,平安多次与深圳政府相关部门签约,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提升法治水平;围绕“城市文明典范”定位,平安以特色人才战略,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围绕“民生幸福标杆”定位,从“智慧、智理、智效”建设理念出发,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三大核心技术,平安推出国内首个“1+N”智慧城市平台体系及解决方案,涵盖智慧民政、教育、医疗、房产、养老等,用科技赋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围绕“可持续发展先锋”定位,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上升为集团战略,更加科学性体系化地加强企业治理,搭建国内首个上市公司ESG政策体系,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继今年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之后,近日,深圳根据自身情况,提出要立志打造“两个全球金融中心”:一是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一是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 而无论是金融科技抑或可持续金融,也都是平安的自身定位所在。 从2018年开始的第四个十年,平安通过“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努力,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由此形成循环。 确切地说,平安已不仅仅是一家单纯的金融机构,而是金融科技集团,如今,平安旗下子公司已有一半是科技型公司,从人员结构看,现在平安集团40万内勤员工中,已有10万人在互联网和科技型企业中工作。 作为平安内部金融科技业务的分管人,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说,中国平安仍在持续探索如何更好地用科技赋能金融、赋能生态,并相信平安第四个十年的“金融+生态”将更加充满希望和前景。 “我很有幸可以在深圳,在平安,一起迈进。”陈心颖说。
据路透报道,中国平安旗下财富管理平台陆金所已秘密申请在美国上市,集资额约为20亿至30亿美元(即约156亿至234亿港元),并计划于今年内完成上市。 这并非陆金所首次计划上市,2015年,陆金所就有过上市的打算,时任陆金所董事长的计葵生称,最快将于2016年下半年启动在港上市。彼时的陆金所备受资本看好,刚宣布完成12.16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到185亿美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风险集中爆发的一年。3月,陆金所旗下平安国际商业保理(天津)有限公司累计接近4亿借款出现问题;7月,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出现兑付危机;12月,E租宝事件爆发,90万受害者,涉案金额762亿万,一时闹得满城风雨。 2015年12月18日,宜信旗下宜人贷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国内P2P网贷赴美上市第一股,也是继LendingClub之后全球第二家在美国实现上市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但与LC上市后股价飙升不同的是,宜人贷首日即遭破发。 有着宜人贷的前车之鉴,尚未完全剥离P2P业务的陆金所自不敢轻易上市。 陆金所在3月借款爆出问题后,便开始着手剥离P2P业务,2015年底,时任陆金所董事长的计葵生,在普惠金融CRO全球峰会上表示,P2P仅占整体业务10%。2016年12月13日,陆金所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原有网贷业务将由陆金所平台转移至陆金服。据中国平安2019年年报,2019年9月陆金所开始停止新增P2P资产,并配合监管“三降”要求。 陆金所迟迟不上市,除了碍于P2P业务外,还有一个原因——业绩难达港股上市的标准。15年时,陆金所计划的是登陆港股市场,港交所要求拟上市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非后净利润最近一年不低于2000万港元,在之前两年累计额不低于3000万港元。开始剥离P2P业务的陆金所自然难以达到标准。据中国平安2016年年报显示,2016年,包括陆金所、普惠金融等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及其他”亏损42.89亿元,相比2015年亏损额增加10.48亿元。 陆金所具体盈利情况尚未披露,但在中国平安2017年半年报中,首次公布陆金所实现盈利的消息。在2019年度业绩交流会上,中国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表示陆金所处在持续盈利状态。而据报道,此次陆金所计划登陆的是美股市场,并不存在业绩上的门槛。 据中国平安2020年一季报,陆金所当前的主营业务是财富管理和个人借款。 业务规模方面,据中国平安2020年一季报,截至2020年3月底,财富管理业务领域,陆金所的资产规模已经增至 3548.48 亿元,较年初微增;个人借贷业务领域,管理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了 9.5%,至 5062.75 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平安财报;制图:36氪 用户量方面,据中国平安2019年年报,截至2019年末,平台注册用户量达4402万,较年初增长9.1%;财富管理业务方面,投资活跃用户数为1250万人;个人借贷业务方面,累计贷款人数为1237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平安财报;制图:36氪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3 月 30 日,平安消费金融正式获批,成为今年第一家获批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该牌照的获得,使得陆金所可以合法承载个人借贷业务。 P2P存量逐渐消化,实现扭亏为盈,获得消费金融入场券,这些让陆金所又有了申请上市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