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养老险”)在杭州举办“2020平安养老险年金投资客户论坛”。 论坛聚焦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形势、最新投资策略等话题,致力于推动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以及资产管理领域的专业交流。 论坛邀请了原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局局长、现任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唐霁松,中石油养老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何少锋,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等嘉宾参会。国家电网、铁路、烟草、银行等重要行业的超百家重点企业及合作伙伴参加此次论坛。 企业年金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中的重要支柱之一,在这一业务领域,平安养老险始终遵循“专业、持续、稳健”的投资理念,在不断加强投资风控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养老金资产配置的最优组合。 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养老险管理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养老保障及其他委托管理资产合计达1.2万亿元,累计为278万团体客户提供了企业年金及保险服务。2019年二季度以来,平安养老险围绕着投资方法论,从团队、流程、系统等几个方面重建投资体系。 截至8月末,平安养老险管理的企业年金含权益类资产加权平均收益率9.34%,固定收益类资产加权平均收益率4.07%,排名持续行业领先。 职业年金同属于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截至8月末,平安养老险管理的职业年金含权益类资产加权平均收益率10.80%,固定收益类资产加权平均收益率5.32%,分类资产业绩均大幅超越基准。 据一季度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显示,平安养老险2020年企业年金投资业绩排名含权益类为第五位,固定收益类第七位,均位居市场前列。 论坛中,平安养老险和参会嘉宾深入交流了公司的新战略布局、专业的年金管理和投资能力及未来发展预期。面对愈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论坛嘉宾探讨了近年养老金投资策略的变化,结合时事热点对新常态下市场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平安养老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甘为民在会上表示,面对新机遇,平安养老险已做好充分准备,将继续秉承对客户高度负责的态度,通过“年金+资管+保险+健康管理”的多元化平台,以养老服务、财富管理为入口,将个人的养老财富管理、商业保险、健康管理服务、养老服务有机整合,构建一体化的养老生态圈,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养老健康服务,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集保险、年金、健康服务、财富管理等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专业的养老资产管理机构”和“领先的健康管理保障服务供应商”。
9月1日,平安健康险推出的国内首款保证续保20年的百万医疗险——平安e生保·长期医疗正式开售。这款突破健康险行业发展的长期医疗险,自开售以来,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为系统解读平安e生保·长期医疗的产品定位及特点,让“您身边的健康管家”真正走到用户身边,9月15日20:00,平安健康险董事长杨铮将携手知名主持人程雷,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主任郑莹等多位专家在平安健康APP上开启平安e生保·长期医疗线上发布会。 平安e生保·长期医疗是目前行业内承诺保证续保最长的医疗险,每年可享一般医疗保险金200万元,120种特定疾病保险金200万元,保证续保期间总限额800万元;投保年龄覆盖0-55周岁,年免赔额1万元外,保障范围内100%赔付,保障范围涵盖住院医疗、住院前后30天门急诊及指定门急诊医疗。 除了20年承诺保证续保外,平安e生保·长期医疗在延续百万医疗险产品特色的同时叠加了多项权益。首先,在投保、服务、理赔等各环节都可在平安健康APP上进行。其次,平安e生保·长期医疗设置家庭费率折扣,3人及以上可享九五折优惠;并依托于健康管理体系,用户通过累积健康信用分,第二年续保时可享最高20%的费率优惠。最重要的是,这款产品推出了专案管理服务,为每位客户匹配专属的就医管家,为客户匹配合适的医疗资源、定制专业的就医规划,并提供专业医学建议。 9月15日,平安健康险董事长邀请了多位专家共同发布平安e生保·长期医疗,让用户直观地看到平安健康险的“创新无止境”,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打磨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努力。 近年来,平安健康险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成为“中国领先的科技健康险公司”愿景指引下,坚持移动互联网战略,在多个领域持续创新。此次平安e生保·长期医疗20年保证续保长期医疗险的发布,再次凸显了平安健康险积极推动惠民、创新产品发展,敢为行业先的决心。
昨日晚间,中国平安公告称,由于目前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经平安资管与招商蛇口协商,9月11日双方同意终止本次关联交易,互不承担违约责任。 这场分手,并不奇怪。 今年7月13日,中国平安公告拟以16.58元/股定增招商蛇口,认购金额为35.18亿元,此后,又将价格调整为15.77元/股。而7月13日至今,招商蛇口在两个月之内股价已下跌16%,9月11日收盘价为16.05元/股,14日再度下跌,收盘报15.92元/股。 早年,中国平安通过持股多家龙头房企,间接成为最大“隐形地主”,一方面为长久期的保险资金找到稳定的高分红来源;另一方面,一进一出,还可以获得丰厚的资本利得。 然而,近年来,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房地产行业一直处于低估值区间,而且,就目前行业的生命周期来看,已从高增长进入稳定甚至收缩阶段,未来估值中枢很有可能会进一步系统性下移,非龙头房企的股价也持续承压,资本利得的实现越发困难。 不划算的交易 今年6月5日,中国平安子公司平安资管接受平安人寿委托与招商蛇口签订定增协议,以16.58元/股的价格全额认购招商蛇口募集配套资金非公开发行的股份,认购金额达35.18亿元。 这笔资金招商蛇口用于支付购买南油集团24%股权的现金对价。南油集团的主要资产是前海自贸区内优质的土地资源。交易完成后,南油集团将成为招商蛇口的全资下属公司,而平安人寿将成为招商蛇口的股东。 公告显示:中国平安与招商蛇口将在园区、写字楼、综合体、商业、健康、养老等业务领域建立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充分调动各方优质产业资源及创新技术,助力公司实现产品与服务升级和业务扩张发展。 这是中国平安继入股碧桂圆、金茂之后,又一次向房企进军。通过入股房企,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也是中国平安地产运营的策略之一。 在国内,中国平安一直有最大“隐形地主”之称,近年来,相继入股了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比如华夏幸福、碧桂园、朗诗集团、融创中国、金地集团、旭辉集团、绿地控股、华润地产、保利地产、九龙仓、协信等。对于重点合作对象,平安通常会拿到二股东的席位,且一直坚持纯粹财务投资。 不过,招商蛇口定向增发、募集资金购买资产一事并未给股价带来多大的反应,在随着7月份一波普涨行情,股价于7月13日盘中最高触及19.49元/股后,便开始了一路下滑。尽管交易双方此后又将定增价格调整为15.77元/股,但近两个月来,地产股持续疲软。 9月14日,在上证指数上涨0.57%的背景下,万科A、保利地产、绿地控股、金地集团普跌。招商蛇口同日收盘报15.92元/股,跌0.81%,已非常接近双方的定增底价。 投资背后的差异 作为纯粹的财务投资人,中国平安入股地产公司,除了部分业务协同外,势必要以赚钱作为第一要务。 赚钱的来源,一方面是长期股权投资下的丰厚分红,比如,在中国平安2019年年报中,按权益法核算的联营房企就包括华夏幸福、中国金茂、旭辉控股,其中,中国金茂去年分红1.93亿元,旭辉控股去年分红2.18亿元,华夏幸福去年分红最多,达到9.08亿元。 而另一方面,就是一进一出的资本利得,比如,碧桂园就是平安的成功投资案例之一。 2015年4月1日,中国平安斥资62.95亿港元获得碧桂园9.9%股权,持股22.36亿股,跻身第二大股东,当时,每股认购价仅2.816港元。 当年,碧桂园销售额仅1400亿元左右,平安入股后的第二年,碧桂园的销售额突破3000亿元,成为继恒大、万科之后第三家跻身3000亿元阵营的房企。 平安从碧桂园得到的回报也直接翻了一番,与销售额同期翻番的是股价,从2016年三季度开始,碧桂园步入了为期长达1年多的股价单边上涨通道。 2018年1月11日,碧桂园盘中股价最高触及28.6港元/股,同年2月6日,中国平安精准减持碧桂园340万股,交易均价16.78港元,套现约5705.6万港元,此后又分别减持了910万和1882万股,总计套现约4.55亿港元,获利颇丰。 另外,碧桂园每年还为中国平安提供稳定的分红回报,根据中国平安披露的数据,碧桂园每年的分红率可以达到22.70%。 其后,平安又看中了华夏幸福,这家以产业新城开发为重点业态的中流房地产商,欲再度复制碧桂园的“神话”。 2018年7月10日,中国平安子公司平安资管受让华夏控股持有的华夏幸福5.82亿股股份,占其总股本的19.7%,转让价格为23.655元/股,较当日收盘价折价13%左右,转让价款共计137.7亿元。 2019年1月31日,平安资管以其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再度受让了华夏幸福1.71亿股,占其总股本的5.69%,每股价格为24.597元,较当日收盘价折价10%左右,转让价款共计42.03亿元。 交易完成之后,平安合计持有华夏幸福7.58亿股,持股比例25%,为第二大股东。 平安入股以后,华夏幸福也确实经历了一波行情,但随后震荡下行,今年以来,股价更是大幅下挫,尽管在7月份随着A股行情有所反弹,但7月10日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下挫,平安的投资也面临着市值缩水的压力。 而且,平安入股华夏幸福之初,双方签订了“对赌协议”:即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华夏幸福归母净利润增长率须分别不低于30%、65%、105%,即不低于114.15亿元、144.88亿元、180.01亿元。在利润补偿期间,华夏幸福年度的实际净利润如果小于预测利润的95%,则要进行现金补偿。 2018~2019年,华夏幸福实现归母净利润117.46亿元、146.12亿元,勉强合格,而今年上半年,华夏幸福归母净利润仅为60.62亿元,和全年180.01亿元的距离还很远。
9月13日晚,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由于资本市场环境变化,经平安资管与招商蛇口友好协商,双方签署非公开发行股份认购协议之终止协议,同意终止交易。 此前,招商蛇口宣布平安资管将接受平安人寿委托,拟以15.77元/股认购招商蛇口募集配套资金非公开发行的股份,认购金额为35.18亿元,该部分资金将用于支付招商蛇口收购南油集团24%股权的现金对价部分。招商蛇口随后表示,将调整购买南油集团24%股权方案,取消募集配套资金安排。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交易终止并不影响中国平安继续布局地产股。目前,险资正成为房企重要的入股方,在资产荒背景下,低估值、高股息房企对保险等长期资金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招商蛇口近期股价下滑 中国平安与招商蛇口此次合作起于2020年5月末。 5月31日晚,招商蛇口与中国平安均公告称,招商蛇口拟采用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深投控”)购买其持有的南油集团24%股权,同时向战略投资者定增募集配套资金。 平安资管和平安人寿便是招商蛇口欲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具体来看,平安人寿拟委托平安资管与招商蛇口签署非公开发行股份认购协议,以平安人寿资金认购招商蛇口本次募集配套资金非公开发行的股份,发行完成后平安人寿将成为招商蛇口股东。 关于认购价格,期间曾有两次修改。其中,6月7日曾宣布发行价格为16.58元/股。7月12日中国平安又称,因招商蛇口权益分派导致股份发行价格相应调整,招商蛇口本次向平安资管非公开发行股份价格调整为15.77元/股。平安资管同意以现金认购招商蛇口本次非公开发行的2.23亿股股份,认购金额为35.18亿元。 不过,自公司披露调整的非公开发行价格后,招商蛇口股价便一路下滑,近两个月以来(7月13日-9月11日),招商蛇口累计跌幅达15.52%,期间市值蒸发近300亿元。 对于此次合作终止原因,中国平安在公告中表示,是“目前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 有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相比招商蛇口16.05元/股的价格(9月11日收盘价),15.77元/股的战投认购价格着实没有吸引力。如果招商蛇口股价再下跌一点,“平安系”完全可以直接在二级市场购买,无需借道定增。 完成70亿定增或有难度 中国平安终止认购招商蛇口非公开发行股份,或将对招商蛇口整体定增造成影响。 7月12日,招商蛇口发布定增草案,宣布购买南油集团24%股权的交易作价70.35亿元,其中购买资产的过半资金来源于平安资管。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蛇口曾称,本次募集配套资金与本次购买资产的实施互为条件,若本次配套融资方案调整或最终未能成功足额实施的,招商蛇口与深投控另行协商解决并签署补充协议后继续实施本次购买南油集团24%股权的行为,否则中止本次交易的实施。 但是,招商蛇口没有中止本次交易,而是选择对交易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取消募集配套资金安排。 招商蛇口9月13日晚称,因募集配套资金取消,原向深投控支付的现金对价转为公司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以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方式支付的对价分别为36.94亿元和33.42亿元。本次配套融资取消后,公司拟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数量均未发生变化。 即便如此,招商蛇口想要圆满完成定增还是有一定难度。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表示,房地产企业定增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严格和困难的事情。目前监管对于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监管较严格,近年来房地产股票的IPO和定增案例基本没有。 险资入“房”成趋势 虽然中国平安放弃35.18亿元入股招商蛇口,但这并不影响险资加大地产投资。2019年以来,陆续有险资布局知名地产公司,最新案例是阳光城引入战投泰康人寿及泰康养老,“泰康系”合计持股13.53%。 华创证券认为,在目前“资产荒”的背景下,低估值、高股息房企对保险等长期资金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克尔瑞研究中心称,险资偏好业绩稳定增长或有较大增长空间的房企,特别是那些发展稳健、有较好收益水平的中大型房企。同时,受到部门差异化监管后,险资对房企投资更加偏向于财务投资者的角色。 银保监会此前发布的《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及风险状况等指标,明确八档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最高可到占上季末总资产的45%。克尔瑞研究中心认为,未来房企在引入战投或者拓宽融资渠道方面或迎来更多选择。
新冠疫情笼罩下的2020年已过半,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上市险企先后交出上半年答卷。平安产险上半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41亿元,同比增长10.5%,显著优于行业平均增速7.62%,直接推动市场份额上升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平安产险综合成本率上升1.5个百分点至98.1%,仍稳居行业领先地位,实现营运利润82.74亿元,继续保持“双优”业绩。 车险稳健增长,非车快速上升 作为财产保险行业的核心收入来源,上半年平安产险的车险收入为956.46亿元,占总保费的66.4%。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车销售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平安产险的车险收入录得3.6%的增长,高于行业2.92%平均增速。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财险行业线下展业和理赔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平安产险依托“平安好车主”APP,第一时间强化线上化服务,向客户提供“一键理赔”、“无感加油”、“汽车消毒”等零接触、全方位极致车服务,极大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和客户粘性,有效地化解了疫情带来的短期影响。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好车主”APP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工具类APP,注册用户数已经突破1.09亿,较年初增长17.8%,累计绑车车辆突破7,000万。 在非车业务方面,上半年,平安产险非车保费保持快速上升趋势,期内非车业务收入为484.72,同比大幅增长27.1%。规模前三的业务分别为保证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险,对应的增速是34.1%、20.5%和20.9%。其中,为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平安产险加大责任保险产品创新,并运用科技能力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完善风控体系,使得责任保险综合成本率下降1.3个百分点至93.3%,位居行业领先水平。 车险综改提上日程,财险企业面临考验 2020年是一个特殊年份,除了疫情冲击,财产保险行业还发生了另一个重大事件――车险综合改革,险企也迎来了关于精准定价、差异化服务和管理效率能力的综合考验。 参考财险市场比较成熟的美国,可以为国内险企突围提供借鉴思路。以美国第四大财产险公司前进保险为例,它是世界最优秀的财产险公司之一,主营业务超过80%是个人车险。 近年来,前进保险的保费增速一直保持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上,2019年保费增速为22.04%。2020年上半年,其延续以往增长趋势,取得了同比16.12%的增长,保费收入为109.67亿美元。而且,相比于国内财产保险公司普遍承保亏损的状态,前进保险一直保持良好的承保利润。 财报披露,平安产险上半年的费用率为38.1%,而赔付率则略优于前进保险为60%。值得一提的是,与前进保险类似,依托互联网技术以及生态圈,平安产险持续优化代理、交叉销售、电话网络以及直销等渠道保费收入,将为未来进一步优化费用支出打下坚实基础。 全面数据化转型,构筑发展护城河 出色的业绩背后是对科技赋能的不懈坚持。从创立之初,前进保险就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尤其是数据的获取和使用。目前,前进保险在美国财险市场占有率约5%,而平安产险在国内的市占率约为20%。作为车险领域领军者,平安产险与前进保险在科技战略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从2020年中期业绩可以发现,在疫情影响下,平安产险保持一如既往的稳健,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中期报告揭示了科技赋能为业务发展提供了强调动力:平安产险持续深化落实集团“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应用推动全面数据化经营转型、不断提升客户体验;打造机器人助手实现智能化作业,进一步提升作业效率。 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产险科技专利申请数达1,112项,是去年6月末的2.6倍。不止于此,平安产险在丰硕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率先启动全面数据化转型,通过数据+平台”模式,提质增效,强化风控,拥有显著的先发优势。 基于“数据驱动”维度回溯,平安产险先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0系统化时代,做信息化;2.0集中化时代,推动数据后台与服务器集中;3.0数据化时代,搭建内部新一代系统,逐步移动化和数据化;4.0智能化时代,构建智慧大脑。 在4.0时代,平安产险以客户为中心,以智慧大脑为载体,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全业务的价值链,实现智能营销-智能定价-智能作业-智能风控-智能理赔-智能经营。 比如在智能作业方面,平安产险打造了六大机器人,实现“听说读想做”5大能力,不管是理赔环节、与客户的互动环节,还是客服环节,通过NLP服务平台、ASR、OCR等新的科技应用,真正实现产品流程、运营流程端到端的优化,从而实现效率的提升。 再比如智慧营销,基于业务数据,千人千面精准触达,可以精准服务“平安好车主”APP的1亿+用户,通过智能推荐引擎,车险投保方案一次询价成功率由27%提升至70%。 在智慧风控方面,平安产险打造KYR(Know Your Risk)企业风险管家项目,通过 “服务+保险” 的创新模式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风险管理服务。2020年上半年,平安产险为4,729家企业客户和重点工程项目提供防灾防损服务。 智慧保险时代已到来,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业务模式、数据驱动客户经营、线上线下融合正在成为未来保险发展的三大趋势。在这个大势中,产险如何发展,如何走出新的模式与路径?面对市场、客户、竞争对手及技术发展快速变化,平安产险的全面数据化转型已经抢先一步。
9月9日,《巴伦周刊》中文版主办的巴伦读书会“从企业发展史看投资价值——与秦朔一起读《无止之境:中国平安成长之路》”举办。《财经》杂志主编、《巴伦周刊》中文版联合创始人何刚对话人文财经观察家、《无止之境》作者秦朔,平安集团董秘兼品牌总监盛瑞生,探究平安发展史,解析“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第一家引入外资的金融企业”、“罕见深度拥抱金融、科技与生态的企业”等“多个不可能”的由来。据悉,《无止之境》为秦朔与《》资深记者陈天翔联合创作,是首部全方位记录平安32年发展史的第三方传记。 热血的深圳,敢想的创始人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正所谓“中国改革开放看深圳,深圳改革开放看蛇口”,深圳蛇口工业区作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上引领全国风气之先,并孵化出中集集团、招商银行、中国平安等一批中国最具有活力的现代企业。 秦朔与盛瑞生都是90年代的“南下学生”,回忆起初到南方的感觉,两人的印象都是“热血澎湃”。“现在回想起来都有点怦然心动。无论是深圳还是广州,都洋溢着改革与发展的冲动,提出了很多先进的理念,例如提倡‘让从零开始的人讲话’等,眼界大开。”秦朔回忆初入《南风窗》任主编时的感受。 当时的平安成立没几年,处于“婴儿期”,创始人马明哲就提出了要做国际领先的寿险公司,对标大品牌友邦、保诚、安联。绝大部分平安员工都觉得老板是在“画大饼”,如今回看,当时的马明哲应是在深思熟虑后说出这句话的。 秦朔认为,马明哲格局高远、“敢想敢干”,是不满足“小成”、要追求“大成”之人。彼时的马明哲看到了在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寿险市场虽然暂时为一片荒地,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必成战略蓝海。正是坚定了这一长期战略,平安开始书写多个“第一”,第一家多次出海、学习寿险经营的内地险企,第一家全方位引入“三外”(外资、外体、外脑)的险企,第一家公司财务对标国际标准审计的公司,第一家聘请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规划公司未来方向的公司。“平安在婴儿时期即对自己未来的想象很大,并且以高标准、高要求付诸实践,”秦朔总结。 这两点总结,似乎不只是婴幼时期的平安的性格,或已成为这家担负改革使命、想象不停、步履不停的民族企业内在的文化基因。观照当下的综合金融巨无霸平安,它并未满足于其成绩显赫的金融领域,而是果断转型,纵深迈向“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极具科技气质的金融企业。 企业家与企业精神始终如一 对于平安等世界级企业的自我驱动力来源,秦朔作如是分析:“诞生于深圳80年代的华为、万科、平安等,如今成长为世界级企业。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创始人都以身作则,在公司所占股权微乎其微,追求长期价值而非短期利益,追求伟大抱负、创新创业、打造世界级的民族企业,而非个人的功名利禄。”总言之,创始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一脉相承的。 与华为任正非、万科王石等创始人常有外部曝光不同,马明哲为人低调,鲜少公开露面。但在平安内部,马却是员工的“精神导师”。盛瑞生透露,马明哲有几个特点,一是三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二是强大且坚定的韧性,三是异乎常人的年轻心态。 马明哲有个习惯,喜欢睡前总结一天的工作和思考,并总结提炼为长长的邮件,分享给平安的领导班子。这些邮件往往成为激发平安新战略、新业务的契机。其次,马明哲的韧性十分强大,平安32经历了曲折无数,很多时候业务碰壁、团队想放弃或换方向时,马明哲都稳定军心,鼓励继续坚持。“马总个人强大的韧性,传递给团队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让整个队伍觉得往前走是对的。最后,马明哲拥有超乎常人的年轻心态,平安内部不少比他年轻一二十岁的干部,都要气喘吁吁才能跟上其节奏。“马总每天学习、思考的都非常前沿,且触类旁通能力极强。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行业,他都能捕捉到对平安潜在的颠覆性或借鉴性。” 秦朔认为,正是马明哲这种强大的创始人及企业家精神投射到公司的治理和文化中,成就了平安品牌的生生不息。“如果放在深圳特区40年的时代尺度,看平安的经验与启发,那便是企业家与企业精神的始终如一。”秦朔进一步分析,今年上榜《财富》5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刷新纪录,但其中能立马让人识别出其创始人或掌门人是谁者,少之又少。“HAT”(华为、阿里、平安)便是其三。在各自所在领域中,HAT也是品牌最强者。“因此,某种意义上,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500强企业的数量,但企业的品牌质量是由创始人和企业家决定的。任正非、马明哲陪伴其所创企业经历整个发展周期,将创业热情和创始人精神贯穿公司发展始终,做强了公司品牌。” 秦朔认为,任正非、马明哲等创业者、企业家自主创立品牌,锻造好的产品与服务,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走进千家万户,最后自然而然进化为国民心目中的品牌象征,也成为中国名族品牌的希望。 “金融行业里走在最前沿一次尝试” 2020年,外部环境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传统行业的持续增长普遍承压。经历32年高速增长、全年营收1.17万亿、资产规模8.2万亿、净利润1500亿的超级巨无霸中国平安,如何维持未来的长期增长活力? 对此,秦朔认为可能存在两种可能。一方面,基于国家宏观经济大盘、人口红利情况等外部环境影响,平安将走向追求“规模+质量”的稳健增长,“在与同行比较中,它肯定还是最优秀的之一,但与自己历史相比,可能增长会有些放缓。”另一方面,秦朔认为,平安很有可能通过科技创新,重新定义自身,把硬币的另一面发动起来。“之前与马总交流,他直言平安要与谷歌、微软对标科技。全球罕见金融背景的公司把自己再定义为科技公司,但平安提出‘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如果真正做成了,平安将大有望成为百年企业。当然中间肯定会有波折。” 秦朔还回忆起2018年左右曾与平安的老师、麦肯锡全球合伙人的交流。该名合伙人介绍,在刚举办完的麦肯锡全球合伙人大会上,马明哲受邀发表了演讲,分享平安科技转型的思路与成果。完毕后,大会点评,“这是迄今为止听到的金融行业里走在最前沿一次尝试。” 盛瑞生补充,平安未来大的战略路径是发展为“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驱动模式是“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科技赋能金融主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降低风险。在这一点上平安已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其AI驱动产品销售规模达1,763亿元,智能语音机器人在线服务频次达8.6亿次,占整体服务量的82%,每月约2900亿贷款催收通过人工智能客服完成。科技赋能生态方面,以平安的医疗科技为例,专利发明书位列全球第二,依托强大的科技能力,平安诸多智慧医疗能力,如辅助诊疗工具AskBob、糖网筛查技术、肾病治疗方案等向外输出,提升百姓医疗服务质量。平安生态圈独角兽,如平安好医生,已拥有近3.5亿注册用户量,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医疗咨询服务平台。 在《无止之境》的开头,前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其序言中提到,“平安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其科学高效的公司治理、国际化的专业团队和充满活力的创新文化。我相信只要创新不止,平安一定能够基业长青。” 创新不止,基业长青,这或许是平安新30年传记将要续写的故事。
9月10日讯,今日在深圳举行的华为2020开发者大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云服务总裁张平安称,华为应用市场已是全球top3应用市场,全球用户达7亿人。 张平安表示,HMS Core 5.0全球发布,此次不仅开放了云的能力,还开放了软件、硬件以及芯片积攒的能力。开放图形、人工智能、媒体、安全、系统、硬件设备等领域的应用。HMS手机预装了华为软件与HMS Core。HMS手机今年5月后在海外销量开始增长,说明海外用户接受了HMS生态,接受了HMS手机。 张平安透露,华为支付引擎支持4种全球化便捷移动支付服务,目前该服务覆盖了全球170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