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了什么?创下15年来最大单日涨幅!在岸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大涨近700点…… 央行日前决定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自今日(2020年10月12日)起正式执行。 12日早间,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掉头大跌,一度跌近500点。不过,在岸汇率方面,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继续大涨670点,创下2005年7月23日以来最大单日升幅,即期汇率小幅低开后走势平稳。 4个多月升超5000点。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快速升值之际,央行出手释放重要信号,但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会因此改变吗? 央行出手 离岸人民币一度大跌 央行突然出手,市场震动。 12日亚市早盘,离岸人民币急跌,随后跌幅有所收窄。Wind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2日11:08,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报6.7200,较前收盘价跌293点。稍早,离岸人民币一度跌至6.7400元,跌近500点。 上周六(10月10日),央行宣布自2020年10月12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 央行表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市场预期平稳,跨境资本流动有序,外汇市场运行保持稳定,市场供求平衡。下一步,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此次下调远期售汇业务风险准备金率,正值5月末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之际。今年三季度,人民币汇率走出10年来最强单季走势,当季离岸人民币大涨4.05%,在岸人民币大涨3.72%。 政策出台前一天,即10月9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双双升破6.7元关口,创下2019年4月以来新高,其中,在岸人民币补涨近1000点,离岸人民币一度升破6.68元。 外汇风险准备金制度源自央行在2015年9月出台的《关于加强远期售汇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其中要求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暂定为20%。外汇风险准备金冻结期为1年,利率暂定为零。 2015年至今,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经历了上调至20%(2015年9月)到下调为0(2017年9月),再上调至20%(2018年8月),再下调为0(本次)的四轮调整。整体上看,外汇风险准备金政策对外汇市场的逆周期调节意图十分明显,基本上是: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预期)大时上调,升值压力(预期)大时下调。 业内人士评价,央行此时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信号意义明显。 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称,下调远期售汇业务风险准备金,说明央行不追求趋势性升值。 华泰证券固收研究张继强团队称,这表示央行不希望看到人民币持续快速升值,希望通过调整外汇准备金率,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而非持续单边升值)。 中间价继续大幅补涨 早间离岸人民币汇率走势或表明,央行新政策对市场交易者产生了影响。不过,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此举可能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节奏,但不会改变汇率运行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离岸人民币在稍早大跌之后趋于稳定,特别是在在岸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开出之后,还出现一波较快反弹。 中国货币网数据显示,10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126元,创2019年4月24日以来新高;较前值调升670点,创2005年7月23日以来最大单日升幅。 此外,在岸人民币汇率早间低开后呈现小幅波动。Wind数据显示,12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开盘报6.7268元,较前收盘价跌133点,截至11:17,报6.7190元,跌55点,最低至6.7310元。目前,中间价、在岸价、离岸价基本回归一致。 市场人士称,12日美元汇率中间价基本符合预期,接近前一交易日在岸交易价格,属于正常“补涨”。 数据显示,10月9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16:30收盘价报6.7135元,当日23:30最后成交在6.7239元(12日中间价为6.7126元)。从这点来看,最新的中间价并没有进一步表现出往升值或贬值方向引导的特征。 下一步可能是调整逆周期因子 华泰证券张继强团队认为,人民币适度升值存在基本面基础,但过快升值容易引发羊群效应和反馈效应。该研究团队认为,本次政策更可能的是改变升值节奏和步伐,信号效应强过实质影响。逻辑上讲,外汇风险准备金上调对控制人民币贬值更为立竿见影,毕竟增加了交易成本,但下调为0更像是回归常态,仅能释放企业售汇需求。 中金公司固收研究团队认为,人民币在积累了较大幅度升值后,可能短期偏震荡或者回调一些。如果看3-6个月的中期窗口,人民币汇率可能在目前基础上仍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因为就基本面而言,双顺差格局仍在,人民币仍可能因为基本面和外资流入等因素助推继续升值,到6.5-6.6元概率不低。 天风证券孙彬彬团队指出,央行将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下调至0,明确释放出央行不希望汇率过快升值的信号。如果外汇市场形成单边预期、人民币汇率出现超越美元指数的大幅升值,央行可能还会继续干预,例如调整逆周期因子、加强资本流动管理等。
人民币汇率猛涨,央行出大招了!效果立竿见影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 李金磊)人民币汇率猛涨,央行出大招了。 从10月12日起,央行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 什么是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降为0将产生什么影响?能给猛涨的人民币汇率降温吗? 银行工作人员正在清点货币。 张云 摄 两年多后再次恢复为0 远期售汇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供的一种汇率避险衍生产品。企业通过远期购汇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未来汇率风险。 2015年“8.11”之后,为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央行将银行远期售汇业务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定为20%。 2017年9月,央行及时调整前期为抑制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出台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0。2018年8月,央行又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 所以,此次是两年多后,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恢复至0。 汇率资料图。来自视觉中国 企业远期购汇成本将降低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实际上就是银行需要把客户购汇业务名义的本金按一定的比例存入到央行。这个期限是一年,而且是不付利息。这就相当于银行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成本,最终会通过购汇的报价中体现。因此也会影响企业远期购买美元的成本。 “当准备金率提高的话,那么企业从银行购买美元的成本就会上升。那么现在下调到0,实际上就会降低企业远期购汇成本,从而增加远期购汇的需求,更好地利用人民币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温彬说。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也指出,远期售汇的风险准备金率从20%降到0,企业开展远期购汇的成本就会下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加企业远期购汇的积极性,增加外汇市场的需求。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近期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出口企业承压。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采取措施来降低汇兑损失。 近日,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拟开展远期结汇业务以降低汇率波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如,康德莱表示,为规避汇率波动影响、锁定结汇成本和出口产品利润,增加的远期结售汇业务累计总额不超2100万美元。 人民币和美元。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有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 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逐渐加大,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近期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显著。 10月1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7126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大幅调升670个基点,升幅创2005年7月以来最大。 而从今年5月份以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上涨4000多点,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涨近5000点,现已回到2019年4月中下旬水平。 温彬认为,这个时刻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下调为零,随着远期美元购汇需求增加,也可以抑制人民币汇率的过快升值,从而实现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继续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双向波动。 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指出,考虑到现在货币政策的汇率目标仍然是保持人民币合理均衡,那么在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经比较大的时候,有必要进行周期调节。所以通过下调远期售汇业务的准备金,可以进一步平衡外汇市场的供需,从而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位置上保持稳定。 数据显示,10月12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日内一度跌超300点,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日内一度跌超500点。 央行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完)
传闻中的数字人民币这次真的在深圳落地了! 规模不大,总额为1000万元。周期不长,在完成派发后,整个消费周期从10月12日18时到10月18日24日,不到七天。场景也比较集中,消费券定点使用。但这次小规模的测试,却显得意义非凡。这既是对数字人民币落地的一次测试,也是政府对消费券创新发放、使用、管理的一次尝试,更意味着对未来政府财政资金管理规范的探索。 梳理整个过程: 1、资金由深圳罗湖区政府出具,通过央行兑换成等额数字人民币。 2、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和“工农中建”四家银行的深圳分行合作开展业务。 3、完成了跨部门数据交互,深圳政府服务数据管理局参与其中协调,实现数据精准匹配,全流程数据采集。 4、通过“i深圳”APP,1913847在深人员参与了抽签,结果以短信形式通知。 5、通过手机和身份证进行身份认证,五万中签居民线上完成数字钱包账户开通。 6、对3389家商户进行了数字人民币后台系统的升级改造。 7、中签居民通过数字钱包在指定商户完成消费。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一次涵盖数字人民币发行、投放、流通环境建设,个人账户开通以及消费场景等多环节在内的测试,将验证系统的可靠性,演练多方参与下的消费场景的适用性,以及功能的可用性、便捷性和风险可控性。 对照深圳此次数字民币测试的流程,各个验证环节均有涉及。这次测试一旦顺利完成,数字人民币距离大规模落地更近了一步。同时,在应用场景上也打开了对未来财政资金管理的新大门。 消费券,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工具,通过政府和企业发放,借此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带动生产与投资。疫情以来,全国多个地区向居民发放了消费券,有效地促进了消费回暖,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些“羊毛党”利用监管、技术漏洞,将消费券套现、交易,获取利益。 此次深圳用数字人民币派发红包的方式,构建了一种新型消费券的发放使用模式,由于可实现全流程数据监控,恰恰在技术上对上述漏洞进行了封堵,具有很强的参考借鉴意义。 当然,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远远不止消费券。据了解,数字人民币,是基于国家信用、由央行即将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是货币体系的重大变革。其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技术,将使货币发行、记账、流动等数据实时采集成为可能。一方面,未来基于数字人民币将衍生出更多的数字信贷、数字资产和数字负债等新业态;另一方面,实时数据采集让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后能提升对货币运行监控的效率,丰富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手段。 测试试点为什么是深圳?此前,央行曾进行过多次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工作。4月,雄安新区召开了法定数字人民币试点推介会,包括麦当劳、星巴克、菜鸟驿站、京东无人超市等19家单位参加;5月,苏州市相城区各区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通过央行数字人民币的形式发放50%的交通补贴;8月,商务部将其试点范围扩大到28个省市。此次深圳测试还释放了更深层的意义。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未来,深圳如何深化改革发展备受关注,资本市场建设是其中重要的焦点。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在“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中明确,“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深圳下属机构的基础上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推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和国际合作。 ”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1000万数字人民币的公测,让“深圳样板”再一次走在了前面,是深圳先行先试的一小步,更是未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杨晓波)
10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和服务实体经济等情况。 前三季度,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6.26万亿元,已接近去年全年新增16.81万亿元的水平。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科学把握货币政策力度,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强化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 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9.6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9.01万亿元。其中,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6.69万亿元,同比多增2.79万亿元。截至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21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5个百分点。 “总体看,当前全社会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说。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26万亿元,同比多增2.63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18.15万亿元,同比多增4.93万亿元。 “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上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显著降低,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介绍。 小微企业融资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良好趋势 今年6月1日,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委推出了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截至8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对3.7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了延期。按照两项工具明确的时间范围,6月到8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对72.9万户、6176亿元普惠小微贷款实施延期;3月到8月,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8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放6279亿元。 “今年小微企业融资呈现了量增、面扩、价降的良好趋势,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也带动了更多的就业。”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彭立峰介绍,前三季度,小微企业融资新增3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28万户,同比增长21.8%。9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92%,较2019年12月下降0.96个百分点。 “从中长期贷款的实际投向看,金融机构对重点领域中长期贷款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贷款结构持续优化。”阮健弘介绍,当前,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已经连续11个月上升,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快速增长,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余额增长30.5%,比上年末高15.7个百分点。 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是我国经济向好的自然反映 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4万亿美元,9月末人民币的汇率为1美元兑6.8101元人民币。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升值,总体看这个升值幅度是比较温和的。”孙国峰介绍,10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收盘价与去年年末相比升值了3.3%,与去年的平均值相比升值了2.5%,升值幅度低于欧元等其他国际主要货币。 “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是我国经济向好的自然反映。”孙国峰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中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出口形势良好,包括各国央行在内的境外长期资金有序流入人民币资产,人民币汇率在市场供求推动下有所升值是正常的,是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市场供求对汇率形成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应有之意。 孙国峰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本报记者 吴秋余 屈信明)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6日 11 版)
图片来源:微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4日讯(记者陈果静)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升。14日,在2020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谈到人民币汇率近期走势时表示,总体看,这个升值幅度是比较温和的。 10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收盘价与2019年末相比升值了3.3%,与2019年的平均值相比升值了2.5%,升值幅度低于欧元等其他国际主要货币。 孙国峰表示,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是我国经济基本面向好的反映。我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我国将是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当前出口形势良好,包括各国央行在内的境外长期资金有序流入人民币资产,人民币汇率在市场供求推动下有所升值是正常的,是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市场供求对汇率形成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应有之义。 孙国峰认为,我国实行正常货币政策,中国的利率水平和经济基本面是一致的。发达经济体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以本外币利差保持在较高水平,这样的利差水平主要是由于发达经济体实行零利率或负利率造成的,是市场运行的结果。 “从汇率的影响来看,汇率波动对经济主体的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弊,因此汇率还是要由市场供求来决定,来发挥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孙国峰表示,当然也要防止过度的加杠杆行为和过度的正反馈行为。 近期,央行调整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 孙国峰表示,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是宏观审慎的政策工具。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市场预期平稳,跨境资金流动有序,外汇市场运行保持稳定,市场供求平衡,人民银行决定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下调为0。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之后,10月10日,央行决定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自今日(10月12日)起正式执行。 央行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至零的首个交易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双跌破6.75关口。不过,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今日继续大涨670点,报6.7126。中间价此番升值为2019年4月23日以来最高,同时创下2005年7月23日以来最大单日升幅。 图源 / 中国货币网 事实上,人民币汇率在整个三季度走出了十年来最强的单季走势。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快速升值之际,央行此次出手释放了哪些信号?会否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节奏?<img src=https://www.jinhaojiao.cn/skin/default/image/nopic.gif alt="" data-link=""> 通过下调风险准备金率平衡外汇市场供求 10月10日晚间,央行发布公告称,“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市场预期平稳,跨境资本流动有序,外汇市场运行保持稳定,市场供求平衡。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0年10月12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 远期售汇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供的一种汇率避险衍生产品。企业通过远期购汇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未来汇率风险,但由于企业并不立刻购汇,而银行相应需要在即期市场购入外汇,这会影响即期汇率,进而又会影响企业的远期购汇行为。这种顺周期行为易演变成“羊群效应”。 2015年“8.11”之后,为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央行将银行远期售汇业务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此后央行多次跟随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风险准备金率的具体水平。 央行曾解释称,要求金融机构按其远期售汇(含期权和掉期)签约额的20%交存外汇风险准备金,相当于让银行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亏损而计提风险准备。为满足交存外汇风险准备金的要求,银行会调整资产负债管理,通过价格传导抑制企业远期售汇的顺周期行为。 一般而言,当人民币贬值预期较强时,上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当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时,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 2017年9月,央行及时调整前期为抑制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出台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0。2018年8月,央行又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 此次是两年多后,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再次恢复至0。 央行此时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具有怎样的信号意义?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接受CF40研究部采访表示,“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是一种逆周期资本流动调节工具。央行感受到了外汇市场供求变化的压力,并试图通过下调风险准备金率平衡外汇市场供求,稳定外汇市场价格。” 中间价上调或为补涨需求 央行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至零的首个交易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走低,双双跌破6.75关口。 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在以6.7268开盘后,跌穿6.73关口,16时30分收盘报6.7358,较上一交易日跌223个基点。而在进入夜盘交易时间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在岸市场进一步走低,跌穿6.75关口,最低报6.7552,较前一交易日贬值超过400个基点;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接连跌破6.71、6.72、6.73、6.74和6.75关口,最低贬值至6.7556,较前一交易日6.6907的收盘价贬值超过600个基点。 市场方面普遍倾向于认为,短期看,央行下调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的举措的情绪影响必然存在,人民币汇率短期或走弱,但当下人民币汇率本身仍以波动弹性为主。 不过,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继续大涨670点,创下2005年7月23日以来最大单日升幅。如何看待这种市场反应? 张斌表示,在岸和离岸两个市场的参与者有很大差异,监管当局发挥的影响也很不同。总体来看,海外市场对基本面反映更敏感一些。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对此现象表示,“即使中间价于今日大幅跃升,从汇率的走势看还是相对平稳的,中间价今日一次性的变化,更多的是前期市场升值情绪的释放。” 在他看来,因为中间价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隔了周末之后,10月12日中间价在开盘后实现了一个补涨,基本符合假期后市场价格走势。一方面延续从5月底以来人民币走强趋势,另一方面反映的是人民币资产与外币资产相对吸引力的动态变化。 经济基本面表现决定未来汇率走势 实际上,受美元走弱和国内经济复苏态势良好影响,今年5月底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在持续升值。6月初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涨幅已高达近6%。 此时央行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会否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节奏? “会有些影响,但不会改变太多。”张斌对此表示,此次人民币升值主要是经济基本面推动,是在当前弹性汇率制度下的人民币升值。接下来人民币还会不会继续升值,主要也是看接下来经济基本面的表现。如果中国经济复苏的进程一直都不错,会支持人民币进一步走强。 换言之,如果中国经济自身具有一个比较好的成长态势,国内和国际投资者的预期比较稳定,国内资金也更愿意留在国内,人民币对外资有很强的吸引力,人民币由此形成强势货币。反过来,如果预期趋弱,国内经济不好,企业找不到投资渠道,钱就更容易流出,人民币趋于弱势。 谈及人民币的升值空间,张斌分析指出,“这个要看接下来国内外经济基本面的走势对比,还要看市场情绪。” 他表示,有时候这两者很难完全分开,需要关注过度运用杠杆投机汇率变动收益的行为。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对资本流动的监管需要更细致,近期内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调子也不易放得太高。 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说,人民币升值会带来哪些层面的影响? 张斌分析认为,升值的影响很广泛,总体来看市场基本面主导的汇率调整对宏观经济发挥的是自动稳定器作用,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稳定,有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防范单边升值预期的最好方式是浮动汇率 总的来看,此时将风险准备金率从20%降到0,体现出央行希望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而非形成明显的单边升值或贬值的市场预期。 有市场机构指出,如果外汇市场形成单边预期、人民币汇率出现超越美元指数的大幅升值,央行可能采用其他工具继续干预,例如调整逆周期因子、加强资本流动管理等。 但在张斌看来,防范外汇市场形成单边升值预期,最好的方式就是浮动汇率,因为汇率的弹性本身就会消除这些单边升值或者贬值的预期。 “但是,有很多人担心人民币汇率会不会出现过度的升值,我认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中国经济对汇率变化的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可以给汇率波动留下较大的单边升值或者贬值的空间。”张斌称,由此来看,央行还是应该尽可能的不要干预外汇市场。 此前张斌曾对此问题强调,“如果央行对人民币波动幅度容忍度太低,急于干预外汇市场,那就糟糕了。一旦干预,升值压力不能得到释放,可能就会像过去那样,形成单边人民币升值预期。这样,干预压力越来越大,央行越干预越被动,货币政策也被绑架,这方面我们过去有深刻教训。” 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
最近常有朋友询问,人民币5月下旬以来的持续强势是不是与“国内大循环”战略有关。言外之意是,在新战略提出后,监管当局是不是在有意识地引导乃至主动拉升人民币。 朋友们的理由主要有二: 理由一:人民币升值的启动时间和“国内大循环”战略的提出时间十分接近。 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5月23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人民币在5月28日开始止跌回升,与5月14日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出“双循环”和5月23日总书记再次强调在时间上非常接近。 理由二:因为出口不行了,所以才会强调“国内大循环为主”。在“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前提下,出口的重要性将有所降低,政府对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自然会提高。 乍一看,似乎有道理,但细想一下,其实很牵强。 第一,“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意味着出口不重要。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要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扩大内需的基本前提是老百姓钱包里要有钱,而且要在可预期的未来能够不断挣钱。所以要千方百计稳定就业、扩大就业。 而出口和就业的关系太密切了,商务部2014年的研究认为,与货物出口密切相关的就业岗位至少在1.2亿以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家每次都把“稳就业”和“稳外贸”放在一起。这么多人靠出口挣工资,如果出口垮了,国内消费市场会遭遇什么可想而知。 对于GDP增长而言,净出口的贡献的确已经很小。2019年,以人民币计价的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仅为3%。但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仍然高达17%。所以,将净出口对GDP拉动作用的降低等同于出口不再重要是不对的。 即使将来,随着我国内部市场的扩大,出口占GDP的比重继续下滑,也必须看到,这肯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出口的绝对规模可能继续上升,只是增速相比名义GDP低一些。 过去20年,我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外贸产能,船大难掉头。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为了国内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政策层面肯定要尽可能地保护外贸行业的就业,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拓展国际市场。 总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不是要闭门造车,也不是要主动削减出口规模,更不是要主动放弃国际市场,所以也就和容忍人民币升值挂不上边儿,更不会因为提出“国内大循环”而刻意拉升人民币,这是自废武功。 第二,纵容甚至刻意拉升人民币对国内科技创新不是好事 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是有不断的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创新中最根本的无疑是科技创新。如果没有蒸汽机、内燃机、计算机等重大科技创新,人类可能还在农业社会里徘徊。 所以扩大内需最终要落实到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上来,否则在中长期就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经济驱动力,也就谈不上扩大内需了。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谁?无外乎政府、大学、企业。其中企业既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又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但请注意,科技创新是很烧钱的,而企业是逐利的。在汇率升值的环境下,国外的东西自然就显得便宜,如果能便宜地引进技术,国内创新的动力一定会下降。 假设某企业,使用国外的技术,每年付完1亿美元专利费和其他成本,税前利润还剩6亿人民币。假如汇率从1:6变为1:3,专利费的支出将减少3亿人民币,税前利润变为9亿人民币。但如果汇率从1:6变为1:12,专利费支出将增加6亿人民币,税前利润清零。 哪种情况会激发企业独立创新的热情?不言自明吧。 强调一下,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是要排斥引进技术,只要是对我有利的,能够减少我们走研发弯路的当然是能买尽买,能用尽用。但从激励创新的角度看,拉高汇率绝对是危害巨大。而创新起不来,国内大循环就是无源之水。 第三、资本外流压力会增大,恶化国内就业 汇率升值不但意味着国外的东西便宜了,同时也意味着在本国生产然后销往海外的难度增大了,这会增强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的动力。汇率升值本身也降低了去海外投资的成本,这可能对国内就业造成冲击。 以内循环为主首先是要尽可能稳定和扩大国内的就业,尽可能让企业在国内增加投资,而不是鼓励它们向外跑。 当然,对于正常的海外投资,特别是能够获取优质资源的投资,政府是没有理由阻止的。但在内需市场亟需扩张的背景下,恐怕政府不会有意地通过拉升汇率给自己找麻烦。 总之,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外需市场遭遇增长瓶颈是这一战略提出的背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主动放弃出口市场。 5月国内大循环战略的提出与国际市场达成中国经济将率先复苏的共识恰好在时间上重叠,是外汇市场情绪好转催生了人民币的快速攀升,与国内大循环战略的提出并无必然联系。 一个基本事实是,年初以来,外汇市场的总体供求是大体平衡的,结售汇市场甚至是小幅度顺差的。春节之后人民币的大幅贬值行情源自疫情冲击导致的信心恶化,而非基本面的全面恶化。当信心好转,汇率自然会回调。 以五月末人民币贬值势头逆转为起点,我们看到的是人民币从7.17一路攀升,直至逼近6.70。但如果我们从春节之前算起,忽略疫情冲击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的起点则是6.93,升值幅度远没有5月以来那么惊人。这种升值态势与幅度与市场总体的结售汇格局也是基本匹配的,完全可以用市场正常波动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