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集采的大潮下,进口原研药的市场份额正在摊薄。据各大跨国药企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中国区业绩纷纷“变脸”,销售额出现下滑。在辉瑞公布的第三季度财务业绩中,非专利品牌和仿制药部门普强的三季度销售额仅为19.16亿美元,收入同比下降了18%。对此,辉瑞财报中表示,受立普妥和络活喜未进入药品集采的影响,普强中国区业绩出现下滑。另一大制药巨头拜耳的半年报显示,其旗下产品拜唐苹的二季度销售额下降73.8%,公告称原因是中国的带量采购政策,大幅降价无法被由此带来增长的成交量所抵消。此外,包括赛诺菲的波立维(硫酸氢氯吡格雷)、礼来的力比泰(培美曲塞二钠)和阿斯利康的易瑞沙(吉非替尼)销售金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在原研药市场面临集采冲击的同时,跨国药企也在加速变革。辉瑞旗下业务部门辉瑞普强和迈蓝宣布正式合并,于11月16日成立全新医疗健康公司晖致。至此,辉瑞正式剥离了其仿制药业务部门,集中火力到生物制药业务上。医药战略顾问周树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一轮比一轮激烈的带量采购中,各家药企的应对策略也带来了整个行业的变革,但是进口原研药国产替代,尤其过专利期原研药大幅降价已不可逆转。“中标死、出局生”出现反转辉瑞的立普妥(阿托伐他汀)为他汀类血脂调节药,15年累计销量超过1000亿美元,创造了全球药品销售的神话,被业内誉为“立普妥时代”。另一款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也是大名鼎鼎,自从1990年问世以来,络活喜是世界处方量最大的治疗高血压的品牌药物之一。2019年国家药品集采启动之初,辉瑞这两款明星品种立普妥和络活喜因降价幅度不到位,而未能进入集采之列。当时有业内人士判断,辉瑞应该对集采以外的市场相当自信,凭借其强大的营销能力,或许能在院外市场另辟蹊径。从辉瑞2020年中报来看,失标的确并没有让普强业绩出现跳水,而且受立普妥和络活喜的销售强劲推动,普强中国收入反而增长了17%。在跨国药企对集采大幅度砍价一筹莫展之际,普强失标后的业绩增长在当时也引发了一场大讨论,甚至在一些药企和业内人士当中形成了一种药品集采“中标死、出局生”的想法和猜测。之后在今年8月,第三批药品集采上海开标时,辉瑞、默沙东、诺华、阿斯利康、礼来等多家跨国药企的26个原研药品种并未选择主动降价,意味着放弃集采市场。不过,今年三季度国内药品销售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辉瑞的业绩表现证明“出局生”的说法似乎并不那么靠谱。另据阿斯利康披露,其未中标品种倍林达、可定和洛赛克的销量也在新兴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周树认为,随着药品集采进入常态化,国产替代逐步推进,跨国药企进口原研药的销售额还将进一步稀释,原研过专利期药大幅降价更是不用说。但转战零售市场后到底能给企业自身带来多大的销量,仍面临种种不确定性。被摊薄的蛋糕依然诱人国家和省级药品集采已经常态化,进口原研药将失去在公立医院市场的霸主地位,集采和一致性评价在一定程度加速了国产仿制药对专利过期原研药的替代。赛诺菲在第三季度业绩公告中称,波利维、安博维和亚莫利三款产品受药品集采影响,销售额分别下降64.1%、37.8%和44.4%。而赛诺菲中国市场第三季度整体收入,也同比下降8.9%,为7.75亿美元。进口原研药的品牌高溢价优势已经难以维系,日渐被同质价优的仿制药瓜分市场。根据第三批集采结果,外资药企仅有三家入围,分别是辉瑞、卫材、优时比,而拜耳、阿斯利康、礼来、葛兰素史克(GSK)、中美施贵宝、默沙东、诺华、西安杨森等药企纷纷出局。虽然进口原研替代已成大势所趋,但药品集采中的公立医院仍是国内最大的市场,对于跨国药企而言,面对中国医药市场需求的巨大体量,被摊薄的蛋糕依然诱人。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化学药销售额已经迈进了万亿时代。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公立机构终端化学药销售规模逐年递增,但增速有放缓趋势。2018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终端化学药销售额为10325亿元,同比增长7.36%。2019年我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总销售额17955亿,同比增长4.8%,其中,公立医院终端市场份额高达66.6%,公立基层医疗终端份额占据10%。仅仅以城市公立医院销售情况来看,2019年,该领域药品销售额就已经高达8739亿,占全国药品市场48.7%。而其中,化药市场重点领域又无疑聚焦于肿瘤、消化及代谢、心脑血管、血液和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领域。今年1月的第二轮国家药品集采中,原研药和仿制药竞争就已十分激烈,全部33个品种中,原研药企参与的有24个品种,甚至出现了原研药报价低于仿制药的现象。在33个品种中,外资原研药平均降幅为82%,仿制药平均降幅为51%。比如,拜耳的拜唐苹和两家国内企业的仿制药共同角逐,结果拜唐苹阿卡波糖片报出了全球新低价,降幅超过90%,直接让对手华东医药淘汰出局。虽然,拜耳集团的2020半年报显示,拜唐苹的二季度销售额下降73.8%,公告称原因是中国的带量采购政策,大幅降价无法被由此带来增长的成交量所抵消。但是拜耳处方药全球总裁Stefan Oelrich在11月8日的第三季度财报会上表示,中国市场仍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因此不久就会实现正向增长。今年下半年以来,拜耳在中国市场上动作频频,先是与华领医药就其首创糖尿病治疗药物dorzagliatin在中国达成商业合作协议,又宣布投资超过5000万欧元启动处方药北京工厂产能提升项目。面对明年下一波集采,周树表示,跨国药企将逐渐在集采中形成分水岭,一边是对集采仍持观望态度,寄希望于大力拓展公立医院外市场;一边是主动降价,不惜以行业最低价保住阵地,为未来新产品上市提前占领渠道。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4日讯 (记者 何潇马先震)昨日,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关于药品GSP跟踪检查的通告(2020年第95号)显示,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对65家药品经营企业进行了药品GSP跟踪检查,并将监督检查结果为限期整改的予以公布。其中,上市企业大参林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参林”,603233.SH)、高济(天津)投资有限公司、叮当快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旗下公司名列其中。 本次检查结果显示,叮当智慧药房(广州)有限公司遭到限期整改,该公司药品经营许可证为粤BA0200513,检查时间为2020年9月24日。 同时,茂名高济医药连锁有限公司遭到限期整改,该公司药品经营许可证为粤BA6680310,检查时间为2020年10月26日。 此外,中山市大参林连锁药业有限公司也遭到限期整改,该公司药品经营许可证为粤BA7600184,检查时间为2020年10月29日。 经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叮当智慧药房(广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4月10日,注册资本1500万人民币,该公司为江西叮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西叮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则为叮当快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而叮当快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大股东为珠海叮当四号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持股比例21.89%。 叮当快药是一款基于O2O的医药健康类互联网产品,是协助药店提供便民服务的第三方信息展示平台,在各大应用市场上线。2014年,叮当快药在北京诞生,2015年2月6日正式上线。2015年,3月25日,叮当送药正式更名为叮当快药。2019年3月,医药新零售企业“叮当快药”宣布完成6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该轮融资由招银国际资本、中金资本旗下中金智德平台管理的基金、国药中金、软银中国资本共同投资,华兴资本担任本次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 茂名高济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6月18日,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该公司为广东邦健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广东邦健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大股东为高济医药(广东)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59.62%;高济医药(广东)有限公司则为高济商贸(上海)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高济商贸(上海)有限公司则为高济(天津)投资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高济医疗是高瓴资本旗下专注大健康领域战略性投资与运营的实业公司,创始团队来自于国内顶尖的医疗、医药和零售集团,在大健康领域具备深厚的投资和运营能力。结合高瓴资本在TMT、大消费产业的投资经验,梅奥和惠每医疗的健康管理知识库体系、IT大数据应用的技术储备以及医疗服务和药品行业的运营能力,能够实现投资项目快速落地、业务平稳整合、运营效率改善和业绩持续提升,为股东、员工和客户创造长远价值。 中山市大参林连锁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03月05日,注册资本200万人民币,该公司为大参林全资子公司。 大参林成立于1999年2月12日,注册资本6.56亿元,于2017年7月31日在上交所挂牌,股票代码603233。该公司是一家集医药制造、零售、批发为一体的集团化企业。2019年年底,大参林集团实现含税销售额123.5亿元。截止2020年第一季度,大参林员工数量超过28000人,门店4885家,遍布广东、广西、河南等国内十个省份。
健康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海滨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相关药品ω-3鱼油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主要用于当口服或肠内营养不足、有禁忌或无法进行时,本品作为肠外营养的组成部分,为成人提供包括人体必需ω-6、ω-3脂肪酸在内的脂肪。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8日讯(记者马先震孙辰炜)辽宁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于近日公示的《辽宁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检查结果公示》(2020年第四十四期)显示,经2020年11月11日现场检查,国药集团辽宁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企业库房未配备除湿设备。 本次检查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药品批发企业经营质量管理状况、体外诊断试剂专项检查等作了非全项检查、专项检查。 对上述情况,执法部门已责令企业限期改正。目前,公司已按要求完成整改。 经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发现,国药集团辽宁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12月4日,注册资本6000万人民币,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65%。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为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大股东为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国药控股”,01099.HK),持股比例60%。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8日讯(记者马先震孙辰炜)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徽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网站于近日公示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表》(皖药监药罚〔2020〕7-1号)显示,国药控股芜湖有限公司销售劣药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 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七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5年修正)第四十九条第一款、第三款第六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5修正本)第七十四条规定,对其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 经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发现,国药控股芜湖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8月1日,注册资本4800万人民币,国药控股安徽有限公司为大股东,持股比例70%。国药控股安徽有限公司大股东为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国药控股”,01099.HK),持股比例87%。 以下为原文:
12月14日晚间,圣济堂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贵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简称:圣济堂制药)原料药甲巯咪唑经现场检查和综合评定,符合药品GMP要求。 公告显示,甲巯咪唑适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增大病症,是国家短缺药品目录品种、国家医保甲类品种。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所提供的数据,国内甲巯咪唑主要市场份额是外资企业默克雪兰诺公司占据96.75%(公立医院),价格是0.53元/片,国内企业制剂生产文号15个,其中13个文号是每片5mg的批文,圣济堂制药甲巯咪唑肠溶片(10mg)是国内独家规格的批文。 圣济堂表示,甲巯咪唑为原有车间增加品种认证,本次获得药品GMP符合性检查结果,表明公司相关生产线符合GMP要求,将有利于公司继续保持稳定的产品质量和持续稳定的生产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对当期业绩无重大影响。 其进一步指出,由于医药行业的特点,医药产品未来的生产、具体销售情况可能受到市场环境、行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糖尿病、抗肿瘤等常用药纳入,集采常态化下市场竞争加剧 第四批药品国家集采启动。《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从多个业内人士处拿到的《关于报送第四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品种范围相关采购数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显示,第四批集采将于12月12日正式启动报量。据悉,此次涉及44个产品、90个品规,仍以化药为主,同时涉及多个抗糖药物、抗肿瘤用药以及大品种注射剂,此前备受关注的生物制品和中成药则不在其列。业内人士称,随着药品集采不断深入,临床大品种降价不可避免,集采常态下市场竞争势必加剧。 纳入多个大品种注射剂 根据《通知》,第四批集采涉及44个产品、90个品规,将于12月12日正式启动报量,12月30日17:00前,各省完成相关药品预采购量审核工作,报送至联合采购办公室。 化药仍是此次集采的“主角”。具体看,除眼科滴剂、注射液外,其他均为口服型药品。抗肿瘤药有索拉非尼、硼替佐米等,降血糖药物包括恩格列净、卡格列净、格列齐特、那格列奈等,精神和麻醉领域包括氨磺必利、度洛西汀、喹硫平、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等,消化领域包括艾司奥美拉唑、莫沙必利、泮托拉唑等,呼吸领域包括多索茶碱等,抗菌抗病毒领域包括恩曲他滨替诺福韦、伏立康唑、诺氟沙星等。此外,还有抗惊厥类药加巴喷丁、抗帕金森药普拉克索、抗组胺药氯雷他定、高血压药替米沙坦、抗血小板药特格瑞洛等。 注射剂方面,共有八个产品纳入集采名单,包括氨溴索注射液、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布洛芬注射液、多索茶碱注射剂、帕瑞昔布注射液、泮托拉唑注射剂、硼替佐米注射剂、注射用比伐芦定。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次涉及的注射剂都是大品种。以经典祛痰药氨溴索注射剂为例,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氨溴索注射剂销售额为59.8亿元。治疗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2019年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年内屡屡传出消息将被纳入集采的生物制品和中成药,并没有出现在名单中。 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在集采方面曾多次“点名”生物制品和中成药。7月,国家医保局有关司室召开座谈会,就生物制品(含胰岛素)和中成药集中采购工作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研究完善相关领域采购政策,推进采购方式改革。9月,国家医保局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936号建议时表示,将进一步研究并探索对未过评药品及目前尚无一致性评价标准的药品,如生物制品和中成药等开展集中带量采购工作。 截至发稿,记者未在有关部门官网上看到上述《通知》,相关信息以官方发布信息为准。 集采常态下市场格局生变 随着一致性评价过评企业增加,集采常态下企业竞争格局加剧。以泮托拉唑钠注射剂为例,目前国内有70家企业拥有注射用泮托拉唑钠生产批文。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厂家中,扬子江药业以28%的市场份额排位第一,杭州中美华东制药以13%的市场份额紧接其后,原研厂家武田以11.7%的市场份额排位第三。 氨溴索注射液方面,原研勃林格殷格翰占据23.56%的市场份额排第一位。根据米内网数据,目前四川美大康华康药业、华中药业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已通过一致性评价,天衡药业以仿制4类获批并视同过评。同时,石药、科伦、倍特、康恩贝等19家药企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一致性评价补充申请在审评中;扬子江药业集团、珍宝岛、四环制药、亿帆生物等10家企业以仿制4类报产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在审评中,获批后将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因此,该品种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除了国内过评企业以外,原研药未来如何表现,仍是业内关注所在。据业内人士表示,此次集采多个品种终端销售额超10亿元,虽然部分国产仿制药、创新药份额已超原研药,但从绝大多数品种来看,原研药仍占据绝对主力。 “第三批出现多个外资原研药主动‘陪跑’,第四批或有改观。”上述人士表示,注射剂剂型与口服药等不同,难以自行服用或院外治疗。随着一年两次的集采进一步深入推进,注射剂等多类型制品相继纳入,原研药企或做出一定改变,市场格局也会发生变化。 记者了解到,由于院外市场活跃度提升,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报价中,多款进口原研药报价高于联采办给出的最高申报价,如阿斯利康的阿那曲唑、默沙东的地氯雷他定、罗氏的卡培他滨等。而百时美施贵宝的阿哌沙班片、卡托普利片,勃林格殷格翰的盐酸氨溴索片等六个品种更是直接放弃投标机会。 有业内人士表示,第四批药品集采尚在初报量阶段,报量品种未必一定最终入围,具体采购规则也尚未公布,但可以明确的是,随着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推进,临床大品种降价已是板上钉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