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6月以来,国内有效需求进一步释放,市场普遍预期即将于下周出炉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等6月主要宏观指标将继续改善,尤其是消费增速或将由负转正。内需持续发力下,二季度GDP增速也有望重回正增长。 6月份堪称“消费季”,各地消费刺激活动不断,各大电商逐鹿“618”大促,端午假期旅游等消费亮点纷呈。 “虽然6月在全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小范围的疫情反复,但对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增长总体影响不大。随着各项促消费政策实施,6月整体消费会重回增长值的轨道,预计增速将达2.5%。”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作为消费的大头,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均保持增长态势。根据易居研究院监测数据,6月份,40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增长12%,同比增长6%。继5月成交量年内首次同比转正后,6月40城成交量继续同比正增长,说明房地产市场已走上正轨。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新车销量预计同比增长11%,达到228万辆。新车销量连续3个月高于去年同期,连续2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速。 机构普遍认为,6月消费市场将延续反弹态势,实现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5月份消费同比下降2.8%,多家券商预测6月份该数据或反弹至增长2%以上。 与消费的回升态势一致,最近几个月固定资产投资也保持回升势头。政策托底加码下,新增专项债发行和新项目开工节奏均加快,为稳投资提供了保障。 相关数据显示,二季度专项债支持的项目新开工占比大幅提升至45.3%,明显高于一季度的26.6%。此外,前几个月项目申报明显增多,为稳投资提供项目储备。 连平分析称,备受市场关注的抗疫特别国债、专项债已在都在6月份陆续发行,若算上此前已获批试点且同样聚焦新基建等领域的公募REITs产品,目前资金端充足,将进一步推动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的回暖。 此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数据显示,6月份,建筑业商务活动连续3个月稳定在59%以上,也表明投资相关活动持续稳定。 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财政和货币政策重在定向支持,重点支持“新基建”,将会带动基建投资增速加快,并由此拉动整体投资数据改善。预计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降幅进一步收窄至2.5%。 国家统计局将于下周四公布6月份主要宏观数据,届时二季度GDP数据也会一并发布。 从目前数据表现来看,经济运行的反弹之势已确立,二季度的整体表现将明显好于一季度。机构普遍认为,二季度经济增速将重回正增长,预测数值在2%至3%区间。
据媒体报道,财政部已向省级财政部门下达新一批地方新增专项债额度。此前在5月下旬,全国人大批准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为3.75万亿元。扣除提前下达的2.29万亿额度及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2000亿额度,本次下达的额度为1.26万亿。 今年专项债额度已下达四个批次,共3.55万亿。其中,去年11月下达1万亿,今年1月下达2900亿,今年5月下达1万亿。这三批专项债也被市场称为“提前批”,额度合计2.29万亿。 从发行规模来看,专项债发行节奏加快,上半年发行规模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截至6月末,各地已组织发行专项债券22313亿元,完成提前批额度的97.4%。其中,今年5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为9980亿,创出历史新高。分地区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32个地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全部完成提前下达债券发行任务。不过2000亿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额度尚未下达,需要各省以具体方案单独争取。从资金投向来看,今年专项债投向基建的比例显著上升。 疫情影响经济,重启基建拉动GDP 因为今年疫情的影响造成国内经济承压,根据核算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亿元,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亿元,下降5.2%。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方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同时拉动GDP增长,一般情况下,1元投入能产生5元的拉动作用。比如美国二十世纪的罗斯福新政,那个时候的美国经济危机非常严重,但是新政促进了基建项目的成功,明显对经济危机起到了缓解作用。 从以往来看,2009年的第一轮基建托底中,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财政刺激政策,带动信贷增速在09年飙升至30%以上,社融增速上升至34%左右。而投向基建的领域的信贷全年增长46%,基建投资增速也在09年创下42%的历史高点。 最后一轮基建的发力是15-16年,基建投资增速从16年初的15.7%小幅回升至17年初的21.3%。这一阶段地方政府举债的方式更加多样化,非标、PPP、明股实债、政府购买等,加剧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扩张。之后随着17年金融去杠杆的开启,尤其是资管新规对非标的严格限制,基建增速开始大幅回落。 上述时间对应的是市场的基建周期,以同花顺基建300指数为例,两个大周期基本上都是出现在2008年以及2015年的时间。所以在2020年重启基建的前提之下,如此的投资机遇当然不能忽视。 专项债流向何处?投资机遇何处寻? 所以拉动基建成为今年以来国家重点的项目,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个是传统的“铁公基”: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各地发行的新增专项债券,全部用于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从分布来看,截至6月15日,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21936亿元,8成以上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基础设施、民生服务3个领域。 华创证券指出,今年以来基建政策催化剂不断,上游工程机械行业高景气确定性持续。相比上一轮工程机械行业崛起,本轮行业复苏存在更多内生动力,包括更新需求、施工需求增加、国产替代、机器替人加速等。 所以直接造就2020年基建上游景气,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挖掘机产量40420台,同比大幅增长82.3%;前5个月,全国挖掘机累计产量153289台,同比增14.7%。 从销量结构来看,小型挖掘机继续领跑市场。5月国内小型挖掘机销量达1.78万台,同比增速高达83.7%;中挖和大挖销量分别为7538台和4161台,同比增速分别为70.2%和60.8%。今年前5月,国内小挖累计销量8.41万台,同比增长23.7%;中挖和大挖累计销量分别为3.35万台和1.66万台,分别同比增长14.6%和9.6%。 这类景气以及订单暴增反应的是企业业绩的增量空间的打开,市场上龙头三一重工以及中联重科在今年均是涨幅喜人。三一重工今年以来的涨幅达到22.23%。 行情来源:万得 国金证券预计6月、7月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速均有望超60%,其中6月挖掘机销量增速大概率超70%以上, 将持续超市场预期。预计2020年全年挖掘机销量增速有望达25%左右,汽车起重机增速将保持15%以上增长,混凝土机械增速有望保持20%增长。而且行业估值还处于底部,万得建筑指数对比于其他板块估值,估值仍处于底部。 以中国铁建,中国建筑为代表的基建企业在2020年表现萎靡,主要原因一方面疫情原因拖累施工进度,另一块基建政策的展开,业绩释放在时间并没有那么快去体现出来,所以在这块来说,估值低,国家政策的扶持,大概率可以重现2008、2015年的基建行情,只不过时间,还没确定罢了。 另一个便是以5G、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工业互联网、市政管网、为代表的“新基建”。根据规划,2020 年要实现 5.5%-6%左右的GDP 增速。这意味着固定资产投资要维持在 5%以上的增速。那么测算之下,具体到各个行业,预计 2020 年 5G 投资规模近 3000 亿、特高压投资规模超 600 亿、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在 5000 亿左右、充电桩投资规模约100 亿、数据中心投资规模约 1000 亿、人工智能投资规模约 350 亿、工业互联网投资规模达百亿级。 国盛证券认为通过政府投资计划和拆分政府专项债结构估算,新基建占比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计划投资约13%,若2020年落地5亿投资计划,加之撬动的民间资本,保守估计2020新基建投资规模总量会达2万亿元左右。而从新基建产业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综合测算,新基建2020年相关投资规模将约为1.5-2万亿元。 所以在国家大力推动新基建的情况下,预期给了资本市场强心针。万得5G指数来看,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到20.61%。智慧医疗指数更是大涨41.99%。 行情来源:万得 行情来源:万得 今年以来新基建成为热词,各个概念板块股价也是兑现预期。但是要看到这仅仅只是个开始,尤其是5G通信领域,2020年是商用建设的元年,未来带来的投资机会还有很多。 综上,在昨日新一批万亿级专项债额度已下达的背景下,当前基建企业估值低、股价在底部的情况下是可以看一看的,同时新基建带来的投资机会众多,同样值得关注。
中国真的没有经济增长速度目标吗?否 我以为,要坚持宏观经济调控就要有GDP增长目标,即便是最市场化的国家,也有政府年度经济增长预测,这是最起码的。如果政府有增速预测,这同政府有增速目标有什么区别呢?况且多年来中国的增速目标一直是意向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目标也不是不可以根据形势发展进行调整的。GDP(或者GDP增速)是几乎所有重要经济指标的分母,没有经济增长目标,许多重要经济、金融指标都无法确定,各种政策也无法协调。中国真的没有经济增长速度目标吗?否。正像何立峰主任所说的“客观上它的内容已经融入到其他相关指标中,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中”。例如,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财政赤字是3.76万亿,同时又给出了财政赤字率3.6%。很容易知道,隐含在这两个数据中的名义GDP的增长速度是5.4%。事实上,没有GDP目标连财政预算都无法编制,财政政策也就无从谈起了。 对货币政策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经济增速目标这个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如M2的增长速度,信贷的增长速度等等也无法制定。但央行自己肯定是有一个目标或目标范围的。否则,很难设想央行会如何制定和执行2020年的货币政策。易纲行长最近说:“下半年,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如果他心中没有通胀率和GDP的增速预测,他又如何能够预估全年人民币贷款量和社融量呢? 因而,问题不是为什么政府不制定增长目标而是为什么不公布增长目标。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来讲,如果已经有了GDP增长目标,就应该公布了这个目标。好处包括:可以更好协调政府部门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可以同市场进行有效沟通。公布增长目标的好处还包括可以发挥政府各级和各个部门之间,以及政府和公众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监督作用。通过传递明确的信息,可以凝心聚力,对外形成积极预期。当然,政府还有其他考虑,公布不公布增长目标是各种综合考虑的结果。对此,经济学家难以置喙。 那么,“融化到各种指标中”的2020年GDP增速目标到底是多少呢?从已公布的财政赤字和赤字率,我们知道2020年GDP的名义增速目标是5.4%。这是非常明确无误的。但实际增速目标呢?我们不知道政府所使用的2020年GDP平减指数是多少。根据历史趋势,可设2020年GDP平减指数上升2个百分点。这样,政府未公布的2020年GDP实际增速目标应该是3.4%。 根据1-5月份的经济统计数据,市场的普遍看法是第二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应该是3%左右,比较悲观的看法是1%左右。以上述两个数字作为下限和上限,并进一步假设2020年第三、四季度有效需求的同比增速达可以到与潜在增速持平的6%,2020年实际GDP增速应该在2%和2.4%之间。假设2020年通货膨胀率为1%,则名义GDP增速应该在3%和3.4%之间。换言之,在2020年中国名义GDP实现5.4%的增速将是困难的。 不仅如此,由于需求约束,即便在2020年实现GDP2%到2.4%的实际增速,3%到3.4%的名义增速也存在很大困难。在消费和外需难于成为GD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增速超过GDP增速)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必须维持相当高增速。而这又只能主要依赖基础设施投资的更高增速,而除非执行更加具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此之高的增速是难以实现的。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个选择:容忍较低的增速或在提高消费和出口增速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货币政策的扩张力度,主要通过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终的选择可能是两者的结合。 如果放弃了经济增长目标,只要就业目标,问题可能更大 2020年创造900万新增就业是否困难呢?如果知道所谓的就业弹性,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的算出为创造出9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有多高。已知2019年底就业人数为4.4247亿,创造900万新增就业岗位,就业增长率为2%。为此,实现就业2%的增长,GDP的增速应该是多少呢?这取决于就业弹性。中国学者对就业弹性的估算是不太相同的。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郑秉文教授认为就业弹性在0.31到0.42之间。如果要实现就业2%的增长,相对应于0.31到0.42的就业弹性GDP的增长速度就需达到6%和4.8%。 应该看到,即便新增了90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的失业人数,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计划失业率指标,失业人口仍然有2757万人,要高于往年。 把解决失业问题作为重要政策目标是完全正确的,反映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但把经济增长目标和就业目标对立起来,认为不应强调经济增长目标的观点值得商榷。宏观经济管理“纲举目张”中的“纲”是经济增长而不是就业。有了经济增长目标,就可以确定其他目标。但从就业增长目标出发来确定其他目标是十分困难的。 过去大家说,如果让地方政府设立经济增长目标,地方政府就会盲目追求增长、盲目投资。如果放弃了经济增长目标,只要就业目标,问题可能更大。怎么解决就业问题呢?给地方政府下达就业指标,恐怕比给地方政府下达GDP增长指标的问题更大。为了实现就业增长2%的目标,调整统计口径?100个人可干完的事情让102个人来干?增加政府机关的冗员?或靠改革开放初期个体劳动者走街串巷的密集型经济? 总之,脱离经济增长谈稳就业是缘木求鱼,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就业问题变成失业救济和降低劳动效率问题,没有增长的新增就业只能新增隐性失业,是人均收入的下降。脱离经济增长我们不但解决不了就业问题,而且可能会滋生腐败。当然,改变产业结构,如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还是有余地的,但是和经济增长相比作用可能不会特别大。 今年财政预算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应该是6.7万亿,不是3.76万亿 在纾困阶段,政府采取的财政措施包括:减税降费,三项社保缴费阶段性免征,半免征,缓征,财政贴息,兜底采购双重政策,鼓励重点医疗物资生产,安排疫情防控资金,安排救助补助基金,等等,这些政策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现阶段——刺激经济增长阶段,除了继续执行过去已有的一些纾困的财政政策之外,重点应该转向刺激经济,让经济有尽可能高的增长速度,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增加财政开支,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 中国的财政预算结构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有四大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社保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最主要的是有两项,一个是一般公共预算还有一个是政府性基金,我们在谈财政赤字的时候我们一般情况下指的都是在一般公共预算这一块里的入不敷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差额并是不包括在财政赤字中的。当我们讲财政赤字是3.6%的时候,我们指的是一般公共预算入不敷出的数额。根据政府所公布的数字,2020年计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1.03万亿,包括三块一个是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还包括一点是调入、结转资金。这三块这些数加起来是21万亿,是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需要注意的是,表面上看一般公共预算入不敷出量就是3.76万亿。但实际上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还包括了调入结转资金一项,过去几年的结余转到今年了。按定义,财政赤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76万亿元。但如果扣除3万亿元调入、结转资金,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18.03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当年全国实际财政收入为6.76万亿元。财政收入是通过税费等等方式把购买力从社会中提取出来,起到抑制经济的作用。财政支出是花钱买东西,起刺激经济的作用。赤字代表了净刺激,由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有3万亿并不是从今年的购买力中抽出来的,所以今年财政预算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应该是6.7万亿,不是3.76万亿。政府性基金里有些入不敷出的差额实际上也是财政赤字。如果把所有东西都考虑进去,我们会发现中国财政刺激的力度还是相当大的。 按中国的财政赤字定义,中国财政赤字由2019年的2.8%上升到3.6%。对比2009年执行“四万亿刺激计划”时2.7%的财政赤字率,不能不说2020年中国财政刺激的力度是很大的。考虑到中国目前的经济体量,本次刺激计划的规模理所当然要大于当年的“4万亿”。当然,“4万亿”的经验教训应该汲取。除上项目太快、太急,造成浪费外,过度依赖地方政府平台融资应该是“4万亿”的主要经验教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20年GDP的名义增速大概率会低于5.4%的隐含增速目标。由于2020年的财政预算是建立在GDP名义增速5.4%的基础之上的。这样,一方面财政收入可能会明显小于计划收入;另一方面,由于支出刚性,财政支出难以相应减少。这样,在2020年实际财政赤字就可能会显著大于计划财政赤字。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国债价格因供大于求而下降,从而对国债收益率造成上升压力。而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上升又会导致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利息率的上升,从而对经济增长进一步施加下行压力。但是,如果放弃通过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中国经济就会在重大体制性和结构性调整未完成之前,过早滑入低速增长时期,从而在今后给我们带来更多、更难以应付的挑战。 在今后我们可能会面临这样一种两难挑战:进一步加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还是为了避免财政状况的恶化而满足于较低的GDP增速。如果坚持扩张性财政政策,甚至进一步增加扩张力度,中国的财政状况会因GDP名义增速低于预期(财政收入减少)而恶化。此时,可能会出现国债销售困难的情况。 为了使国债可以顺利销售,央行可能不得不执行中国式的“量宽”,以冲销挤出效应。如果“知难而退”——由于财政收入减少,减少财政支出,降低扩张力度。这种选择的可能后果是: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跌、失业问题无恶化、杠杆率上升(因GDP增速下降)、不良债权增加;经济最终陷入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 如果出现这种两难局面,“两害取其轻”。我认为应该走第一条路线,争取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采取第一条路线,肯定后遗症不少,但我们还是应先保住增长,由此产生的问题留待以后解决。 2020年中国货币政策选择:中国式QE? 在疫情期间,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传统的货币政策来抗疫纾困,特别是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在疫情期间,央行主要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包括:公开市场的逆回购;降低MLF利率,引导LPR爆价下行;发放低成本专项再贷款;定向降准;降超准备金率等等。 公开市场的逆回购可以压低银行间货币市场利息率,进而影响银行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MLF,向商业银行提供中期再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LPR。央行还有其他一些政策工具。如众多基准利息率、专项再贷款、准备金率等等。在疫情期间,央行执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抗疫纾困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下图)。 应该说2020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是比较宽松的。再者,在经济处于收缩期间,货币政策对增加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货币政策只能充当第二小提琴手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在讨论货币政策时不必过多的考虑财政问题。执行宽松货币的目的是使银行能够给居民和企业发放廉价和充分的信贷,不用考虑更多的东西。但2020年下半年央行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配合财政部使国债得以顺利发行。2020年政府计划新发行政府债券的总额是8.51万亿元。如果再考虑到置换债券和再融资债券的发行、中央政府可能需要帮助地⽅政府把融资平台债务转换为规范的政府债券以及地⽅政府专项债,2020年国债发行量将明显高于往年。此外,如前所述,还应该考虑到如果名义GDP无法实现5.4%的增速,财政状况会因财政收入的减少而急剧恶化。 2020年政府债券的大规模发行,有可能导致国债收益率的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并使日后国债发行难以为继。因此,央行不仅应尝试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降低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抑制挤出效应,而且还应考虑采取非常规措施。 受法律限制,央行无法直接从一级市场上购入国债。如果尽管有传统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国债融资依然导致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上移,央行就可以考虑扩大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由央行从二级市场买入商业银行从一级市场买入的国债,实行中国式“量宽”:在财政部通过一级市场向公众出售国债的同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从商业银行购入等量国债,实行中国式量宽(如上图)。 新冠肺炎是巨大挑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机会。只要不被种种传统观念束缚,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创新,大胆试验。中国必能克服新冠疫情冲击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是光明。 本文原发于网易,已获作者转载授权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7日发布最新经济展望报告称,今年全年中国经济能够实现正增长。随着需求逐渐改善,经济增长动能正在恢复,全年经济增长前低后高态势已经明确。 报告认为,下半年经济增速将显著快于上半年,全球疫情发展状况和外需恢复程度,将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影响。基准情景下,三季度经济增长恢复到6%左右,全年经济增速大概在2.5%左右。悲观情景下,疫情持续反复导致全球需求显著减弱,三季度和四季度经济增速仍较低,全年经济增长1%左右。乐观情景下,全球疫情很快消失,外需恢复叠加国内积极政策见效,三、四季度经济增速显著回升,全年经济增长3.5%左右。 “虽然国内需求的恢复明显不如供给,需求回暖仍有待时日,但回暖的态势已经明确。预计下半年消费、投资有望逐渐改善,但不会大幅反弹,整体不温不火。”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说。 报告预计,下半年物价将处于较低水平,不存在通胀压力。应对疫情冲击新增财政规模为6.1万亿元(1 万亿元新增赤字+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1.6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2.5万亿元新增企业减负),结合今年计划新增城镇就业岗位900万人,初步估算全年隐含的名义经济增速在5.4%左右。 报告还指出,下半年货币政策总量灵活适度的基调已定,货币政策将由“宽货币”向“宽信用”过渡。货币政策将通过信用扩张来稳定总需求,并通过定向和创新直达的调控手段实现精准、灵活来配合财政发力。存准率和利率均有下调空间。 不过,唐建伟强调,注重精准直达后,下半年全面降准的概率将大幅下降,定向或部分降准预计将有1-2次。MLF操作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和连接LPR的中间工具,为稳住货币市场利率和实现实体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的目标,可能继续下调20BPs以上。
在浙江嘉兴一家精密制造企业的冷加工车间里,新扩产的项目正在进行试生产。一个个齿轮零件成品,正源源不断地从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上生产出来,一旁的工作人员不时检查生产设备的各项参数。 “随着生产线的全面恢复以及新项目投产,我们重启了2000千伏安变压器。项目全部投产后,企业用电量将同比增长60%以上。”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生产线忙起来,机器转起来,这是工业生产加快复苏的鲜明注脚。6月份以来,制造业PMI回升幅度好于预期、发电量数据超预期增长、粗钢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种种指标的向好都预示着6月工业经济正在超预期复苏。 先行指标制造业PMI持续运行在荣枯线以上,已率先为经济复苏发出“预告”第一弹。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PMI为50.9%,高于上月0.3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制造业稳步扩张,体现出生产活动的较高景气仍在延续,经济总体复苏态势持续向好。 一家家复产的企业,一台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共同绘出发用电量上扬的曲线。据国家电网数据,全国发电量继5月增速明显回升后,6月正以更快速度增长。6月上旬全国全口径发电量同比增长约9.1%,高于去年同期发电量增速,也高于5月4.3%的增速。 尽管6月全月发电量数据尚未公布,但从五大发电集团日耗煤量的同比增速来看,6月上、中、下旬分别为11.3%、8%、8.3%,全月同比增速9.1%,可间接反映6月整体发电量增速并不低。 “气温因素对发电量同比高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工业的快速修复,夜间赶工、加大工作量更有可能是促使当前发电量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 在李超看来,发电量超预期是6月份中国经济进一步向好的体现,并且预示6月份工业增加值超预期的可能性较大。 此外,高炉开工率、粗钢产量等一系列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高频监测数据也持续改善。 据中钢协数据估算,中钢协会员企业6月份粗钢产量6389.4万吨,同比增长4%,环比增长2.7%,预计再创历史新高。 “各项数据表明工业生产正在进一步快速回归正常。”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目前整体经济运行的反弹之势已经确立,二季度经济将重回正增长轨道。 一系列工业经济数据的改善与工业企业的复工复产休戚相关。据统计局数据,目前全国工业的复工率接近100%,而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截至5月底,近七成的企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八成以上。 招银理财最新发布的夜光指数显示,国内工业园区开工指数今年2月至5月呈逐步增长的态势,预计6月增速也将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夜光数据印证了国内工业园区逐步开工,工业产能逐步恢复。 6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将于7月中旬公布。机构普遍预测,6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将较5月份的4.4%继续加快。部分机构甚至预计6月份工业生产将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甚至略有超越,增速或达6.4%。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二季度以来,经济持续向合理增长区间靠拢。供给端,复工复产基本达成,PMI已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上方,工业增加值持续修复。需求端三驾马车当中,二季度最大的亮点来自净出口,抗疫物资出口加速及中国生产能力填补全球供给缺口的逻辑下,预计二季度贸易顺差或超万亿元,对GDP将有较强正向拉动。总体看,二季度GDP增速有望转正至+3.3%。 工业持续改善,季末或有跳点 预计6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工业生产较5月有较大改善。复工复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内需及外需有保障,再叠加夜间赶工等工作时间延长因素,工业增长季末或有跳点。 消费稳健修复,有望实现正增 预计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2.2%,消费有望在二季度末实现当月正增。“聚集”属性较小消费,如汽车、地产后周期消费等逐渐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餐饮、文体娱等线下服务类消费场景仍受到一定限制,预计对消费数据仍有拖累。 出口带动贸易顺差大涨,强劲支撑Q2经济增长 二季度,我们持续提示出口积极增长,主要支撑来自防疫物资和中国供给填补全球供需缺口,出口较强提振货物贸易顺差,同时疫情导致留学、出国旅游大幅下滑,服务贸易逆差收窄,我们提示,今年二季度贸易顺差大概率突破1万亿元(2019年二季度4297.91亿),强劲贸易将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强支撑。 投资继续修复,地产增速转正 预计1-6月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4%左右,较前值修复2.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12%,较前值修复2.8个百分点,地产投资累计同比1.5%,较前值修复1.8个百分点,由负转正,基建投资累计同比0%,较前值修复6.3个百分点。基建资金陆续到位,改善幅度最大,地产各项数据逐步修复体现韧性,制造业投资略为滞后,但高技术制造业能够提供较强支撑。 信贷社融高增,增速继续攀升 随着基建项目陆续开工,银行将继续增加配套信贷支持,政策强调资金直达实体,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规模,我们预计6月信贷新增2.2万亿(增速13.5%),6月社融相比信贷多增的部分主要是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融资及未贴现票据,预计社融新增3.5万亿,增速12.8%。近期结构性存款压缩力度加大,这意味着M2与M1增速剪刀差将延续5月的收窄趋势,总体预计6月M2增速11.3%,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M1增速7.2%,环比提高0.4个百分点。 风险提示 海外疫情超预期恶化,全球经济增长超预期下行,各国协同刺激政策不及预期;中国经济超预期恶化,政策刺激大幅不及预期;全球经济及金融危机爆发冲击我国经济基本面;中美博弈超预期加剧。 目 / 录 正 文 GDP增速转正,关注失业底线 二季度以来,经济持续向合理增长区间靠拢。供给端,复工复产基本达成,PMI已连续4个月位于荣枯线上方,工业增加值持续修复,6月上旬全国全口径发电量同比增长约9.1%,大超预期,我们预计6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可达6.4%。需求端,整体上呈现投资领先消费的特征,5月当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9%,投资数据由负转正,地产和基建表现强势,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亦大幅改善,引领经济修复;消费如期稳健修复,预计6月当月增速可实现由负转正;二季度最大的亮点来自净出口,抗疫物资出口加速及中国生产能力填补全球供给缺口的逻辑下,预计二季度贸易顺差或超万亿元,对GDP将有较强正向拉动。总体看,二季度GDP增速有望转正至+3.3%。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稳民生、稳就业是今年更重要的政策目标。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了现阶段政府不会出台“大水漫溉”式的强刺激,而是引导财政、货币、投资等政策聚力支持稳就业、保民生,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缓解中小企业经营压力,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未来政策底线仍需关注调查失业率,7、8月大学生毕业季可能使得调查失业率出现阶段性上行压力,触发宽松政策操作再次加码。 展望全年,我们认为今年经济增长最主要驱动力仍在投资,逆周期调控发力的情况下,基建投资将最具韧性;疫情后随着复工复产,地产的拿地、建工、销售和资金等数据均出现逐步修复,有助于推高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受企业利润企稳、高技术制造业的强有力支撑及政策支持,未来也将是逐步回升的走势。消费也将是逐步修复的,但其受疫情冲击最大,截至目前餐饮、影院、旅游等消费领域仍未完全恢复正常状态,预计消费对今年GDP增速的贡献率将大为降低。3月至今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预计该趋势可持续,全年商品+服务贸易顺差对名义GDP增速的拉动可达+1个百分点。综合看,我们预计全年GDP实际同比增速为+2.3%,二季度经济转正,三、四季度回到合理区间,分别为+6.1%和+6.4%。 工业持续改善,季末或有跳点 我们预计6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工业生产较5月或有较大改善。 6月以来,国内疫情虽局部地区有所反复,但未对全国的复工复产趋势造成影响,工业生产持续改善。从高频数据上看,重点电厂日均耗煤量超过去年同期,同比增长约9%,同比增速较5月大幅提高。高炉开工率、炼油厂开工率和焦炉生产率接近去年同期,汽车半钢胎开工率约为去年同期的80%,随着钢铁、焦煤等库存已化解前期因疫情导致的积压,未来工业生产有望进一步改善。 6月工业复工水平持续提高是导致6月工业生产恢复较快的重要因素。据招银理财夜光工业复工指数,截至6月29日,工业复工指数达91.8,6月均值约91.3,较5月均值86.6有较大程度地提升。另外,夜间赶工、6月工作日较同期多等工作时间延长因素也会提高工业生产恢复强度。虽然6月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导致经济损失及影响基建等生产活动,但我国防灾能力强,后续回补或使损失影响较小。 在需求方面,内需与外需皆有保障。6月以来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持续回升体现工业产业链上游需求持续修复,挖掘机销量大增显示当前基建投资强劲,乘用车批发端保持正增长。在外需方面,海外疫情控制不足、二次反复使得外国对我国弥补其供给缺口的需求增加。 投资继续修复,地产增速转正 预计1-6月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4%左右,较前值修复2.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12%,较前值修复2.8个百分点,地产投资累计同比1.5%,较前值修复1.8个百分点,由负转正,基建投资累计同比0%,较前值修复6.3个百分点。 制造业缓修复,高技术制造业支撑 预计6月制造业投资增速将继续修复至-12%,但速度较为缓慢。制造业投资继续修复有几个方面支撑:第一,随着需求侧各项指标逐渐转暖,企业利润在上行通道中,推动制造业投资需求改善,5月工业企业利润当月增速已经转正;第二,政策强调资金直达实体,保障制造业融资来源,除MPA考核加大制造业融资考核权重外,央行通过降息、降准、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加强对实体融资支持,今年6月1日,人民银行再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及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均有利于保证企业资金链稳定。 但总体看,制造业投资增速修复速度将慢于基建、地产投资,主因是制造业投资主要依赖于利润状况,目前PPI仍在回落,企业资本开支意愿的修复可能相比生产数据更为滞后,相比基建和地产投资的修复幅度也较弱,因此我们预计今年制造业投资转正的概率不大。 分结构看,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仍是制造业结构中最大的亮点和最强支撑。1-5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7%,增速由负转正,较前值-3.6%上行6.3个百分点,高于整体制造业投资,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分别增长12.0%、6.9%,分别较整体制造业高出26.8和21.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在疫情冲击下仍具有较强韧性,对整体制造业投资构成支撑。除此之外,受基建、地产等下游需求改善的支撑,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投资改善幅度也较大,预计后续仍将有更好表现。 支出速率提升,基建快速上行 支出速率提升,施工强度提升,基建投资加速提升。我们预计基建投资延续回升趋势。首先,经济动能接近疫情前水平,施工/开工强度较高;6月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北京局部疫情不会对全国复工复产进度产生较大影响,施工/开工强度处于较高水平,经济动能修复接近疫情前水平,保障基建项目的有序推进。其次,资金充裕,助力支撑基建发力;今年依赖专项债加速发行,部分资金形成财政存款冗余还未进入到项目之中,但体现了基建后续资金的充裕,6月特别国债开始发行,基建也是其重要投向,我们认为资金充裕,资金与项目匹配将助力基建投资加速回升。 第三,财政支出效率提升也有积极作用。上半年财政支出速率较慢,财政存款冗余也反映出支出效率较低,5月29日,国常会明确要求“该拨的钱尽快下拨、该发的债加快发行、该出的配套措施抓紧出台”;6月8日,全国财政厅长座谈会中明确提出“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确保财政政策和资金尽快见到实效”。我们认为,从近期政策表态来看,财政支出效率问题已经得到关注,预计6月起,财政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加速资金下沉等措施逐步见效,财政支出速率和效率的提升也将带动基建投资回升。 我们预计二季度末基建投资累计同比有望转正,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达到10%。 地产延续修复,销售投资回暖 5月全国房地产市场继续回暖。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0.3%,前值-3.3%。隐含的5月单月增速为8.1%,略超预期。其中,1-5月土地购置面积同比-8.1%,前值-12%。建工方面,1-5月,新开工和竣工继续修复,而施工有所回落。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12.8%,前值-18.4%;竣工面积同比-11.3%,前值-14.5%;施工面积同比2.3%,前值2.5%。 6月地产销售回暖较为明显。截至6月27日,6月30个大中城市地产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2.03%,前值-2.34%。外部融资方面,6月房企信用债净融资额2.02亿元,呈紧平衡的态势。我们认为,6月楼市升温,房企资金回笼加快,预计会带动地产投资进一步改善。 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写进报告,但是房地产税、长效机制等热度并不高。面对经济运行压力,中央保持房地产调控定力,坚持“房住不炒”基调不变,但是同时强调政策的灵活性,合理满足居民刚需,以落实“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要求。2020年地产市场调控基调仍然以稳为主,我们认为6月土地购置费和建安投资会延续回升趋势,预计1-6月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将由负转正,上升为1.5%。 消费价格走平,工业价格修复 预计6月CPI同比+2.4%,与前值持平,6月PPI同比-2.9%,较前值回升0.8%,消费品和工业品价格呈收敛之势。工业品价格阶段性回升,原油、黑金、有色、煤炭等工业品价格全线上涨,PPI将持续修复,不过总需求真正提振之前,估计仍保持低斜率的修复趋势。 消费价格走平,猪价触底回升 我们预计6月份CPI环比-0.2%、同比+2.4%,消费品价格同比走平、环比微降。 猪肉价格触底回升。6月底农业部口径猪肉批发价回到45元之上,符合我们猪肉“需求恢复速度快于供给”的判断,从全月角度看猪价与5月持平,环比扰动不大。去年“猪周期”加速上行发生在2019年8月之后,因此猪价高基数对于今年9月之后的CPI下行影响更大,三季度CPI应能维持在2%附近。 鲜果方面,今年气温和降水量适宜,苹果、柑橘等水果迎来丰收,鲜果价格环比下跌,相较去年同期价格降幅达到30%左右;鲜菜方面,北京新发地疫情导致局部地区再现“抢菜”情况,叠加6月下旬华南地区强降雨影响鲜菜的采摘和运输,鲜菜价格小幅回升,但整体扰动不大。 非食品端价格亦无上涨动力,未来仍将随着疫情平息逐步向均值修复。疫情之后经济复苏的一大特征就是供给领先需求,因此确诊病例数据的反复会导致消费价格修复更缓。6月北京新发地出现区域性疫情复发,类似事件越是更多地发生,就越会拖累需求的复苏,而生产端受影响较小,总体而言非食品端价格无上涨动力。03年SARS之时,医疗保健类价格出现快速上行,对于CPI产生一定扰动,而2020年新冠疫情在医保体系建设完善以及抗疫财政支出积极保障的情况下,并没有出现价格大涨的情况。 工业价格上行,修复特征持续 我们预计6月份PPI环比+0.5%,同比-2.9%,PPI同比降幅显著收窄。 6月高频数据显示,原油、黑金、有色、煤炭等工业品价格全线上涨,符合我们“至暗时刻已过,工业品价格有望阶段性修复”的判断。其一,中国已率先完成复工复产,工业生产如火如荼,6月上旬全国全口径发电量同比增长9.1%;其二,基建项目快速推进,挖掘机和重卡销量连续两月增速60%以上,表明基建项目在快速推进,对于黑金和有色等工业品需求有较强支撑;其三,二季度以来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也陆续重启经济,需求逐渐修复也有助于PPI回升。 6月减产协议延续,原油价格较5月持续回升,但价格向上修复时遇到阻力,目前在40美元/桶的价格附近小幅震荡。虽然5-6月达成创纪录的减产协议,但原油库存仍在上升,全球总需求的复苏速度仍然较慢。7月起,减产协议规模由970万桶/天收缩至770万桶/天,对于原油价格上行有一定制约。我们继续提示,在美国、欧元区、印度等工业大国需求修复之前,原油价格可能仍将在生产成本附近震荡。 下半年工业品价格仍将是低斜率修复。中国坚持“房住不炒”、不搞“大水漫灌”,美国基建刺激计划落地仍需时日,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疫情防控和经济重启的两难困境,工业品总需求缺乏快速提振的动力。 消费稳健修复,有望实现正增 预计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2.2%,消费有望在二季度末实现当月正增。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汽车、地产后周期类等消费由于 “聚集”属性较小,在实现常态化防控下的复工复产之后开始迅速恢复;餐饮、文体娱等线下服务类消费场景仍受到一定限制,预计对消费数据仍有拖累。 汽车消费向上突破仍面临阻力,6月乘用车零售数据承压。乘用车方面,疫情期间积压的购车需求基本已于4、5月释放,6月需求逐渐回归正常化。高频数据显示,乘用车批发数据和零售数据出现背离走势,终端零售表现较弱;国外疫情蔓延不利于进口车型的销售,一般情况下进口车型从生产到运输、到国内到港、再到经销商需要4-6个月的时间,预计Q2、Q3进口车销售数据将受到持续影响;另外,去年6月的高基数对于本月汽车零售数据改善也会有一定压制。商用车预计持续强劲表现,一方面,各地基建项目的快速推进预计对于商用车需求有较强支撑,另一方面,7月1日起部分地区逐渐淘汰国三标准中重卡,也将进一步推动商用车的更新换代。 未来消费的修复仍将呈现渐进式节奏,难以一蹴而就。一方面,消费具有较强的顺周期特征,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并非放大器;随着经济逐渐复苏,企业利润上升、调查失业率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多,消费需求将自然修复。另一方面,疫情至今尚未彻底结束,6月中旬北京新发地再现疫情,各地确诊病例仍零星出现,居民警惕心理和疫情防控措施的存在都将影响线下消费行业的复苏节奏,从端午节旅游人次和收入仍大幅落后去年同期中可见一斑。 失业边际缓解,密切关注七月 预计6月全国调查失业率5.8%,较5月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失业压力边际缓解。随着经济渐进向合理增长区间靠拢,就业岗位有序放开,用工需求逐渐改善;而外出农民工集中返城已基本结束,农民工供给上升对于失业率的影响趋弱。 “地摊经济”能够对冲一部分的就业压力。自成都因放开地摊经济拉动10万人就业被总理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点名表扬之后,全国多地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尤其是省会等大中城市。5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不降反升,凸显了大城市的就业压力,而“地摊经济”可以降低创业门槛、创造就业岗位,可起到一定对冲作用。 密切关注7月毕业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202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7月即将迎来“最难就业季”。高校毕业生知识水平高、就业意愿强,若无法顺利就业很容易被纳入“失业人口”,对调查失业率影响较大。根据我们测算,虽然今年“六稳”“六保”政策以及就业优先政策可额外提供200万以上的毕业去向,但疫情导致企业整体的招新需求下降,调查失业率仍可能二次冲高,触发降息、降准等逆周期政策进一步加码。 出口带动贸易顺差大涨,强劲支撑Q2经济增长 出口积极增长,关注结构分化,我们预计6月以人民币计价当月出口同比增速为3%,以美元计价同比增速为-3%。我们从4月起开始提示,出口将有超市场预期表现,关注供给侧逻辑对出口数据的扰动,防疫物资出口和中国供给填补海外缺口的两大逻辑会支撑我国出口表现较好,4月、5月数据已有验证;当前时点,我们对后续出口表现维持相对乐观判断。 首先,防疫物资出口仍有较强拉动:海外疫情分化,美欧经济体进入疫情后期逐步推进复工复产,根据中国防疫经验,与疫情时期相比,复工复产阶段的防疫物资需求并未大幅下滑反而保持一定韧性,主因是防护、消杀等医用物资的使用范围和频次上升,预计美欧经济体在复工复产阶段仍有较强的防疫物资需求;新兴市场国家疫情加速扩散,也较为依赖我国的防疫物资出口。 其二,预期修复,海外订单回升。由于疫情冲击、社交隔离和经济停滞,3、4月是全球经济最低点已基本成为事实,5月起美欧经济体推进复工复产,一系列稳定企业经营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开始逐步发挥作用,经济在5月开始全面修复的预期成为共识,海外经济回升的预期有助于我国海外订单的修复,前期冲击海外订单的压制因素缓释,对出口的拖累下降。 其三,中国领先性复苏在全球产业链占据优势地位。我国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工业产业门类的完整程度和制造能力均傲视全球,在全球经济复苏阶段,我国领先性复苏在全球竞争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有助于沿着产业链向上或向下延伸从而提振出口,我们认为后续这一逻辑将持续发挥作用。 海外供给不畅继续压制进口增速,我们预计6月以人民币计价当月进口同比增速为-12%,以美元计价同比增速为-15%。我们此前提示,影响进口的两大逻辑是海外供给和国内需求,在内需逐步回升至疫情前水平后,海外供给不畅成为进口低迷的主导逻辑。海外经济体的复工复产进度是判断供给体系修复的重要依据,5月起美欧经济体开始复工复产,6月疫情二次反弹和美国暴力冲突对复工复产有一定利空,同时6月新兴市场国家疫情加速扩散,供给能力也受到影响,预计海外供给体系的修复难以一蹴而就,保持缓慢修复态势。综合判断,海外供给不畅仍将在短期压制我国进口。 二季度,强劲贸易顺差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强提振作用。二季度出口整体表现较强,进口阶段性承压,两者共同作用实现了商品贸易顺差的大幅提升,同时,疫情导致出国留学、旅游等方面大幅受挫,服务贸易逆差较2019年显著收窄,4月及5月货物及服务贸易顺差分别为2868亿元和4240亿元,我们预计二季度出口提振叠加服务贸易逆差收窄,有望当季实现1万亿元以上的贸易顺差,将对二季度经济增长产生较强提振作用,拉动名义GDP增速5个百分点左右。 信贷社融高增,增速继续攀升 我们预计6月银行信贷新增量为2.2万亿,对应增速为13.5%,环比提高0.3个百分点。央行宽货币+宽信用的货币政策基调将更加向宽信用倾斜,着重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同时政府和债券市场也是扩信用的重要方式,通过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6月,随着财政资金逐步拨付至基建项目,银行也将继续加大配套资金支持,有望进一步拉动企业中长期贷款。另外,央行信贷政策强调资金直达实体和结构性调节,6月央行强化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6月1日出台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普惠工具,有助于拉动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叠加央行在MPA考核中提高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及制造业融资考核权重,信贷政策结构性调控作用将继续显现。 6月18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陆家嘴(行情600663,诊股)论坛上表示,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今年1-5月,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约10.3万亿,则6至12月还有约10万亿的新增规模,下半年增量将小于上半年,但我们认为今年贷款逐季投放节奏同样将符合历年各季度依次递减的规律,下半年信贷增量减少不代表逆周期政策大幅退坡,以全年新增20万亿信贷量来看,预计今年全年信贷增速为13%。 对于社融,我们预计6月社融新增3.5万亿,增速将达到12.8%,较前值继续上升0.3个百分点。6月社融相比信贷多增的部分主要是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融资及未贴现票据,其中,政府债券融资规模仍然较大,净发行量约预计超7000亿,对社融构成较强支撑,预计特别国债也将纳入社融统计,全年政府债券对社融贡献将超8万亿,从上半年已发行规模看,下半年还有约4万亿增量。信用债收益率维持高位仍对信用债融资有一定抑制作用,预计6月企业债券净融资约在3300亿左右,与5月相当,但相比3、4月是明显回落的。经济活动回暖,尤其是生产链条上下游企业经营活动改善将反映在票据融资的改善上。 但是,监管强化对融资类信托监管,可能对非标项目构成冲击,拖累社融。6月20日证券时报报道,近日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信托公司风险资产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信托公司压降违法违规严重、投向不合规的融资类信托业务,我们认为监管强化可能对信托贷款规模构成较大冲击,银保监会下半年可能发布《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2020年底信托贷款到期量较高,需持续关注其对社融的负面影响。 预计6月信贷多增的情况下,货币乘数继续上行有望推高M2增速,基建项目加速开工,地产销售市场转暖,预计M1增速也将继续上行,近期结构性存款压缩力度加大,预计6月结构性存款存量继续回落,这意味着M2与M1增速剪刀差将延续5月的收窄趋势,总体预计6月M2增速11.3%,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M1增速7.2%,环比提高0.4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工具方面,预计下半年仍有降准、降息,尤其是7、8月失业率面临阶段性上行压力期间。我们可以通过观测DR007位于7天逆回购利率下方的幅度来判断降息幅度,目前看下半年即便有降息,降息幅度也不大,我们总体预计年内政策利率曲线还有10BP下调空间,并带动LPR下行,推进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回落,实现金融系统对实体的让利。对于存款基准利率,随着CPI的下行,降低存款基准利率概率也在逐渐加大,我们预计年内下调空间为25BP。 风险提示 海外疫情超预期恶化,全球经济增长超预期下行,各国协同刺激政策不及预期;中国经济超预期恶化,政策刺激大幅不及预期;全球经济及金融危机爆发冲击我国经济基本面;中美博弈超预期加剧。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6月上旬全国全口径发电量同比增长约9.1%,大超预期。从全社会用电量结构来看,我们认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当前尚不具备主导发电量超预期的能力,同时今年6月高温特征相对去年同期并无显著变化,不会显著影响6月份城乡居民用电增速。从而,工业的快速修复,夜间赶工、加大工作量更有可能是促使当前发电量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我们认为6月上旬发电量超预期是6月份我国经济进一步向好的体现,并且预示6月份工业增加值超预期的可能性较大。 6月上旬发电量超预期体现用电需求大增 基于电量供需基本平衡的特点, 6月上旬发电量超预期首先体现用电需求大增。 气温因素对6月上旬全国口径发电量高增长影响不大 据我们对6月上旬全国平均气温的拟合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无显著变化,因此气温因素对发电量同比高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 用电需求构成中工业用电是主力 全社会用电需求的结构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产业用电、第二产业用电、第三产业用电及城乡居民用电。我国用电结构中第二产业用电占比最高,总体对发电同比增速贡献度最大。 当前一产和三产用电不具备主导发电量超预期的条件 第一产业夏收季节用电增速虽高但占比很小,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修复程度仍然不足,从而当前一产和三产对发电量增速的贡献较为有限,不是主导力量。 夜间赶工可能导致发电量超预期,并可能导致工业增加值超预期 夜光指数体现工业园区复工程度在6月上旬加速恢复,夜间赶工会导致工业用电增加,再叠加本月工作日较去年同期多,可能导致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提升。 风险提示 工业夜间开工强度不及预期 目 / 录 正 文 6月上旬发电量超预期体现用电需求大增 据国家电网公司数据,全国发电量继5月增速明显回升后,6月正以更快速度增长。6月上旬全国全口径发电量同比增长约9.1%,高于去年6月发电量增速2.8%,也高于5月同比增速4.3%。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单葆国认为,“电量作为‘风向标’,反映了经济和社会运行加速回归正常,另外6月以来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也拉动了用电增长。”那么6月用电量超预期的主导因素究竟是经济好还是天气热呢?我们认为是前者。 由于6月中下旬发电量数据未公布,仅用6月上旬发电数据难以确定全月发电量数据。但根据五大发电集团日耗煤量的同比增速来看,6月上、中、下旬分别为11.3%、8.0%、8.3%,全月同比增速9.1%,可间接反映6月整体发电量增速并不低。 对此强劲的发电数据,我们认为,这首先体现出用电需求的强劲。由于电力储存成本极高,电网调控会尽量使电量供需平衡,从全社会当月用电量、当月发电量的历史数据可以得到验证。 气温因素对6月上旬全国口径发电量高增长影响不大 在今年6月上旬气温未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的情况下,城乡居民用电增速不会太大。城乡居民用电是指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照明及家用电器用电。其中,家用电器按不同用途主要分为4类:①饮食调理用类。包括电饭锅、电冰箱等。②冷暖设备用类。包括暖炉、电风扇、空调等。③卫生保健用类。包括洗衣机、吸尘器等。④娱乐用类。包括电视机等。除气温因素会引起冷暖设备用类家用电器用电量短期波动外,其他因素短期内不会产生较大波动。 目前中国气象局尚未公布全国6月上旬的天气气候特征,但根据测算各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去年同期变化值与各月全国主要城市(不包括港澳台)平均最高温与平均最低温较去年同期温差的均值近似(误差在0.1-0.2度间),因此可用6月全国主要城市平均最高温与平均最低温的均值(简称:温差均值)估计得出6月全国平均气温的同期变化值。 6月上旬全国主要城市气候呈现以下特征:第一,平均最高气温较去年同期变化振幅明显大于最低气温较去年同期变化的幅度,且最高气温下降趋势明显;第二,有近一半的主要城市平均最高气温低于去年同期,整体同比-0.52度,最低气温高于去年,整体同比+0.45度。经测算,6月上旬全国平均气温同比-0.04度,即气温较去年同期并无显著变化,且还具有微小的下降趋势,印证气温并不是导致发电量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 用电需求构成中工业用电是主力 全社会用电需求的结构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产业用电、第二产业用电、第三产业用电及城乡居民用电。 我国用电结构中第二产业用电占比最高,据2019年数据,除春节因素导致第二产业用电占比略有下滑外,其余三个季度都稳定在67%以上。而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用电,数量级分别仅在16%左右,第一产业仅约1%左右。 从过去的用电同比增速的贡献率来看,第二产业长期以来对用电量增速贡献最高,较低的月份主要是因为春节放假因素导致。从今年的2至5月数据来看,自本次疫情发生以来,工业用电依然是促使全社会用电同比增长的主力。由于疫情期间,居民更多选择居家而非外出,城乡居民用电贡献率有所上升,但随疫情消失将有所下降,同时服务业用电贡献将有所恢复。 当前一产和三产用电不具备主导发电量超预期的条件 第一产业用电量对全国口径发电量超预期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虽然6月进入农业夏收、对用电量需求增加时期,5月同比增速15.5%,但占比极小,对全社会用电量影响较小。 服务业当前恢复进度较缓,用电增长有限。由于防疫需要,接触型聚集型的消费性服务业,如餐饮、旅游等恢复较慢。据文旅部数据,今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收入约为去年同期40%;端午节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0%。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5月底6月初,住宿餐饮业、文化体育娱乐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一半以上的企业比重仍低于60%。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行业、恢复会快于消费性服务业,但生产性服务业恢复程度又会受工业恢复程度影响。 因此,鉴于气温未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用电量占比最高、服务业恢复程度依然不足、农业用电量占比极小等因素,6月上旬发电量超预期的增长主要还需靠工业发力。 夜间赶工可能导致发电量超预期,并可能导致工业增加值超预期 随着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复工复产至6月已达到较高水平。根据招银理财最新发布的夜光指数显示,国内工业园区开工指数今年2月至5月呈逐步增长的态势,整体增加7个百分点,其中除3月低于去年同期,其余月份均高于去年,且5月相较于去年同比上升3.4%,按此增长态势预计6月也将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此外,与5月相比,6月以来,招银理财夜光工业复工指数上升趋势加快,所有天数均在88%以上,14日该指数已突破90%, 6月8日后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夜光数据印证国内工业园区逐步开工、工业产能逐步恢复,夜间赶工可能是导致第二产业发电量超预期的重要原因。同时,用电量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相关性较高,6月上旬用电量增速超预期也预示工业增加值或有不俗表现。 分地区来看,5月份率先摆脱疫情困扰的地区生产恢复好,用电量增速快,6月及以后随着更多省市疫情得到消解,其用电量增速有望得到较大改善。据国家电网公司数据,6月上旬11个省级电网增速高于10%,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其中,河南、安徽、甘肃、江苏调度发受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8.6%、16.1%、14%和12.4%,是装备制造、汽车、石化、冶金等制造业的生产大省。 另外,国网数据显示,5月国家电网经营区申请新增容量同比增速转正,达到10.2%,其中大工业申请新增容量同比增长10.7%,体现下一阶段用工业用电需求旺盛。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夜间赶工、6月工作日较同期多等工作时间延长因素也会提高工业生产恢复强度。在出口强劲,有效投资支撑内需保障的宏观环境下,我们认为6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将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甚至略有超越,预计6月工业增加值增速+6.4%。 风险提示 工业夜间开工强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