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24日,央行实现净回笼6177亿元;近期的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7天利率(DR007)在7天逆回购利率附近徘徊。市场人士认为,市场资金利率中枢围绕政策利率波动,说明当前资金面应处在央行的合意水平。随着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化,后续流动性收紧的概率不大。 Wind数据显示,7月20日至24日,公开市场有8277亿元资金到期,央行共进行了1600亿元逆回购和5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操作,因此本周净回笼6177亿元。 “近期,央行逐步增加短期流动性投放以稳定资金面,DR007中枢企稳于2.0%至2.1%之间。”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 在明明看来,央行自7月13日重启逆回购操作,将资金价格稳定在当前水平,说明当前资金面基本符合央行认定的合意资金利率水平,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调整基本到位,后续流动性再度明显收紧的概率不大。同时,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连续3个月“原地踏步”,降成本目标下仍需引导贷款利率下行;政府债券供给压力逐步累积,这些因素都导致货币政策难再收紧。 “虽然经济出现了边际改善,导致央行货币政策的边际变化,流动性不再过度宽松,但目前经济仍面临内部和外部的诸多压力,所以货币政策也只是边际变化,明显转向或收紧还无从谈起。”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屈庆认为。 从央行流动性调控基调上看,近期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明显更加谨慎,未进一步使用降准降息等操作,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等进行流动性调节。 “下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预计将更趋常态化,主要通过结构性适度调整的方式,定向支持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温彬进一步解释,上半年宽信用效果较为显著,助力经济加快恢复,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转正至3.2%,主要经济指标逐渐好转。但下一阶段,经济恢复发展中仍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保住广大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等仍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降成本仍是下阶段货币政策的核心。因此,传统的降准降息政策仍有必要,下半年降准和降息存在一定概率,将以此引导银行压降点差,带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温彬认为,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和精准度,并配合加强资金流向监管,规范治理资金空转套利等行为,切实将宝贵的信贷资源用到所需领域。同时,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环境。 明明预计,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过程中,央行重启公开市场操作、资金面企稳说明货币政策调整到位。LPR报价连续3个月维持不变,也表明货币政策仍然维持谨慎,并不急于通过降息降准等方式引导降成本,预计后续货币政策短期仍以稳为主,长期仍灵活适度。
多位专家认为货币政策边际收紧为时尚早 中证网讯(记者 赵白执南)多位专家2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11期):利率还应继续下调吗?——灵活适度货币政策的定位”上表示,当前货币政策整体适度,政策边际收紧为时过早。除货币政策外,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问题还需要财政政策等予以配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表示,4月以来的利率上升反映了货币政策节奏调整,体现灵活适度。从基本面来看,二季度经济回暖,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立场还是要维持相对宽松,目的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建议一是适当降低短端政策利率,二是央行可以进一步加大资产购买等承担系统性风险,改善利率结构。要确保以上两点,还要通过市场化改革疏通利率传导机制,提升利率传导效率;采用前瞻指引,明确未来一段时间的利率走势路径。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王国刚认为,当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仅靠利率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银行放贷量的多少,而在于要调整客户的存款期限结构。仅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金融政策为金融市场化开路。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闫衍表示,未来利率有望进一步下调。一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保持经济增长复苏的持续性,仍然需要宽信用的政策环境。同时,保市场主体也需要适度利率下调,主要是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利率适度下调有利于实现国务院提出的金融体系为实体企业让利1.5万亿元的政策目标。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强调,二季度超预期的经济增速背后是政策主导,更进一步说,是以财政刺激推动基建V型反弹。经济增长还不是“内生性恢复”,还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政策边际收紧为时过早。从通胀的角度来看,当下也没有显示通胀压力,对货币政策没有掣肘。 在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看来,长期利率方向一定是向下调整的,但短期来看,当前流动性是适度和充裕的,当下货币政策总体是适度的。如果要解决当下企业的问题,仅仅降低利率,不如引入财政贴息的手段,让央行、财政、银行、企业共同承担利息,来解决利率调整中的两难问题。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洪灏则认为,虽然二季度GDP有所修复,但结构有待改善。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微调还为时过早。另外,仅仅因为短期出现一些市场套利行为,就去担心货币政策过于宽松,还是为时过早。同时,这些套利行为也是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部分,重新规范利率走廊。
作者:梁斯 继续推动LPR改革,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推动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同频共振,提高货币市场向信贷市场的传导效率,继续推动最终贷款利率下降,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7月20日,人民银行发布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一年期LPR为3.85%,五年期以上LPR为4.65%,连续四个月未作调整。对此次LPR报价情况及后续货币政策调控,主要点评如下: 第一,7月LPR再次保持稳定,符合市场预期。7月15日,央行开展4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操作,中标利率为2.95%,与上期持平,考虑到LPR是以MLF加点形成,市场普遍认为本月LPR大概率将不做调整,此次LPR保持稳定符合市场预期。此外,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二季度我国GDP增速为3.2%,超出市场预期,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数据有所回暖,预示经济修复速度正在加快。在经济数据向好、社会生产活动逐步恢复正常背景下,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必要性下降,此次LPR继续保持稳定,也是对当前经济恢复的进一步确认。 第二,货币政策并未转向,政策路径尚待修复。四月份开始,市场利率出现上移,市场多解读为央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出现转向。但事实上,利率阶段性处于低位是稳定疫情的特殊安排,在4月份经济活动开始向好,市场预期逐步恢复后,市场利率中枢上移与经济活动的回暖是匹配的,在治理市场“加杠杆”的同时,也有助于“修复”货币政策的原有路径,更好匹配于经济增长。未来,当经济复苏预期确认、社会生产生产活动逐步回归正轨后,DR007、R007等市场利率将再次回到7天期逆回购上方,但这并非是货币政策收紧,而是将调控主线拉回原有路径,政策调控重心也不再是单方面降低利率,而是要切实增加企业的获得感,达到为实体经济减负的目的。 第三,金融政策需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做好平衡,促进金融和经济良性循环。为缓解实体经济困境、稳定市场预期,货币政策持续发力,连续下调政策利率,引导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利率下降。由于经济活动恢复速度相对较慢,外加货币政策传导存在时滞,在利率快速下降阶段出现一些套利行为,例如货币市场“滚隔夜”类业务盛行,信贷市场出现贷款利率与银行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利率“倒挂”现象,导致资金“空转”问题有所抬头。伴随经济逐步复苏,“防风险”重要性提升。此前,陆家嘴论坛、央行货币政策例会及银保监会新闻发布会等均提及要做好防风险工作,未来货币政策在做好稳增长同时要密切防范金融风险:一是要提升对金融市场的监测力度,严查资金流向,有效规范同业存单、协议存款、结构性存款等产品,防范资金“空转”风险,确保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二是央行要尽快回归政策调控主线,有效引导市场利率回归正轨,稳定市场预期,避免市场主体对央行操作出现持续误判,导致短期利率大起大落,影响市场预期。 第四,货币政策需继续发力,助力经济稳步前行。展望未来,货币政策仍将以推动经济复苏为目标,下半年将保持“稳中有宽”的调控思路,预计政策利率体系仍有下移空间。此外,考虑到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已处于较低水平,为保证政策约束力,央行降准概率下降,除非疫情再度暴发,预计今年下半年降准1次或者不再降准。未来,货币政策需继续发力,在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同时助力经济稳步前行。 一是处理好总量和结构的关系,改善流动性投放机制,帮扶企业渡过难关。继续推动完善流动性投放机制,优化供给结构,增大流动性投放覆盖面,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更多流动性支持;进一步做好宏观审慎评估考核,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激励相容机制,优化“三档两优”准备金率框架,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可持续的商业经营模式,落实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帮扶企业渡过难关。 二是处理好全部和局部的关系,提高区域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积极性。要综合考虑金融机构区域分布情况,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和金融实力相对欠缺的地区采取支持政策。例如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采用较低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并采用SLF(常备借贷便利)、专项再贷款等政策提供流动性。设计更多政策机制,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困难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助力经济复苏。 三是处理好数量和价格的关系,完善利率体系和定价机制,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在维持流动性总量同时,要继续对市场保持一定的流动性约束,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更多与DR007挂钩的产品,强化DR007基准利率的地位,明确利率信号。同时要与财政加大联动机制,引导增加短期国债规模并实现滚动发行,加大债券市场开放力度,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进入,形成更加可信、更加连续、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完善基准利率体系建设。继续推动LPR改革,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推动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同频共振,提高货币市场向信贷市场的传导效率,继续推动最终贷款利率下降,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基调不变更强调“适度” 创新工具凸显“直达性” 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上半年,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持实体经济的力度,金融数据持续回暖。 展望下半年,业内人士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并更强调“适度”。货币政策不会过松,也不会收紧。同时,货币政策将更强调“直达性”,结构性政策将成为发力的重要抓手,实现“精准滴灌”。 政策引导金融支持实体量增价降 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0.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22万亿元;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从上述三组主要金融数据指标可看出,当前流动性合理充裕,上半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数据回暖的背后是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不断发力。今年上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总量供给方面,央行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促利率下行方面,央行引导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并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推动金融部门向企业合理让利。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央行更加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定向滴灌效果,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6月,央行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即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与之前的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相比,新创设的工具具有更为显著的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等特点。据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介绍,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已经进行第一次操作,截至7月3日,央行运用该政策工具支持了1598家地方法人银行,为109万户企业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160万笔,共1326亿元。“1326亿元贷款中很大一块是互联网银行以及传统银行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发放的信用贷款,单笔金额很小,就两万至三万元,但是给尾部客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他说。 货币政策更强调“适度” 但不会转向 货币政策下半年将如何发力?郭凯日前表示,下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保持总量的适度,综合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还要抓住合理让利这个关键,保市场主体,特别是更多地关注贷款利率的变化,继续深化LPR改革,推动贷款实际利率持续下行和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为经济发展和稳企业保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业内人士认为,“适度”一方面是指总量要适度,即信贷的投放要与经济复苏的节奏相匹配,另一方面是指价格要适度,即引导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向实体经济让利,但利率也并非越低越好。整体而言,货币政策不会过松,但也不会过紧。 近期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未进一步使用降准降息等操作,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等进行流动性调节。另外,近期MLF中标利率未下调,LPR也连续三个月“按兵不动”,均释放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更为谨慎、防范资金空转的信号。 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上半年为应对疫情冲击,央行明显加大政策调节力度,这本身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应急性特点,货币政策有效支持了企业复产复工和经济快速恢复,但也存在资金“空转套利”的苗头。下半年,在经济基本面和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将坚持稳健总基调不变,流动性投放由“总量管够”转向“总量适度”。预计下半年央行降准降息的频率和力度或较上半年明显下降,更多地依靠公开市场操作实现基础货币投放。 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虽然央行将把握市场流动性调控的节奏和力度,但货币政策不会转向。 “降成本仍然是下阶段货币政策的核心。因此,传统的降准降息政策仍然有必要,下半年降准和降息仍然存在一定概率,以此引导银行压降点差,带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目前,食品价格逐步回落,通胀水平温和可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到“7”附近,这些也给货币政策打开了空间。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也认为,货币政策仍将以推动经济复苏为目标,下半年将保持“稳中有宽”的调控思路,预计政策利率体系仍有下移空间。考虑到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已处于较低水平,为保证政策约束力,央行降准概率下降。 精准滴灌实体 定向政策将持续发力 业内人士表示,下半年央行将进一步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定向支持”作用,引导资金流入需要重点支持的领域。 温彬表示,要进一步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和精准度,并配合加强资金流向监管,治理资金空转套利等行为,切实将宝贵的信贷资源用到所需领域,同时,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环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的重心是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困难人群。从政策目标看,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正是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政策应注重精准纾困;从政策取向上,应以定向政策为主,实现“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 “结构性政策方面,央行可能继续实施定向降准、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增加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额度等措施。同时,继两大创新工具之后,下一步央行还有可能围绕再贷款推出新的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工具。”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王一峰也表示,中小银行下半年可期待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资本政策的落地,与此同时,政策也将通过鼓励中小银行发行各类资本工具以及优化MPA考核的方式来引导中小银行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通过破解流动性、资本、利率“三大约束”,中小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题:《明明:如何理解央行的最新信号?》 作者 明明(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固定收益研究员) 在资金利率从月初低点回升、股票市场快涨、基本面数据缺失的背景下,上周债市受股票市场快涨情绪压制下快速下跌。而最新出炉的通胀数据和金融数据均没有明显超预期,并未能给经历了基本面修复和资金面收紧的重定价后提供更多的定价参照。 近日,央行发布《2020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就货币政策、信贷增长、资管新规、金融系统让利等集中做了阐述。 上半年信贷投放节奏较快,下半年信贷投放料平稳 以2020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0万亿的假设计算,上半年已完成60%的信贷投放,投放节奏较往年有所加快。从月度信贷投放的视角看,上半年信贷投放节奏加快的时期主要集中在疫情冲击后复工复产推进的3月至5月,定向支持的信贷扩张见效。从上半年的贷款结构看,一季度短期贷款较往年有所增加,主要是为疫情期间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二季度中长期贷款有所增长,主要用于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下半年信贷增速料将回落,主要依据两方面的情况。第一方面,从年内剩余信贷额度来看,以信贷口径、社融口径分别计算,2020年年底信贷、人民币贷款增速均将低于6月底水平,下半年必定会面临增速的拐点或震荡运行,宽信用快速推进阶段可能已经过去。从全年社会融资规模的角度看,下半年也可能面临一定冲高回落。第二方面,针对疫情出台的一些特殊的、阶段性的货币政策工具逐步退出后,信贷增长也将回落。后续随着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下半年信贷投放预计回归到与基本面匹配的信贷需求水平,难以再出现大幅高增的月份。 货币政策更加常态 2020年上半年,为了应对疫情冲击,货币政策出台了超常规的工具,包括数量、价格和结构性货币政策。随着疫情后生产端、投资端的逐步恢复,前期货币政策也逐步退出。近期央行市场的信号都围着信贷投放与经济复苏的节奏相匹配,货币政策与基本面相匹配。货币政策过于宽松、资金利率过低、信贷投放节奏过快可能导致资金淤积和套利空间,货币政策效率降低。因而货币政策自4月中下旬起便逐步回归常态,减少中长期流动性投放、暂停降息过程。 下半年经济恢复政策,传统的货币政策作用可能会更加明显,货币政策进入一个更加常态的状态。这种更加常态的状态,一方面说明难再有大幅的降准降息出现,但另一方面至少不应该比2019年有明显收紧。2019年资金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预计后续货币市场利率仍将在政策利率偏低水平上波动运行;信贷增速将逐步向名义GDP增速靠近。 引导利率下行但不可过低 6月17日国常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引导贷款和债券利率下行,7月10日《2020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中提出要引导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向实体经济让利。但是利率下行需要适度,以防止套利和资金空转为底线,这要求整个利率谱系利差不可过大,尤其是不能存在银行资产端利率明显、长期低于负债端利率的情况。一方面通过监管指导等要求银行减少高息揽储行为,另一方面通过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压缩资金利率与政策利率的利差。 金融系统让利结构明确,主要依赖利率下行 金融系统让利1.5万亿中,利率的下行实现金融市场或者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让利约9300亿元,包括贷款利率下行、债券利率的下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的优惠利率贷款的发放;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加上前期的延期还款付息政策工具大约让利2300亿;银行减少收费约3200亿元。这与6月17日国常会列举的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的具体措施基本相符,即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发放小微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减少银行收费。 新发放贷款让利通过进一步压缩利差实现,但规模有限。存量贷款定价基准切换带来更多让利空间,在推动存量贷款基准利率切换进度较快、LPR继续下行的背景下,要实现金融体系让利难度并不大。 资管新规过渡期大概率延期 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台以来,资管产品实现了平稳有序转型,总规模稳中有降,存量业务持续整改。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是资金脱实向虚、自我循环的现象得到遏制,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持续压缩。另一方面是净值性产品占比稳步上升。社融规模中新增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规模自2018年起便持续压缩。但是受疫情的影响,非标作为主要融资方式之一仍然要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加之年底前完成全部存量产品整改压力仍然较大,资管新规有延期的必要。根据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周学东所言,“可能延一年是比较合适”。 总体而言,下半年货币政策更加常态化,传统的降准降息政策仍然有概率,但宽松幅度相对有限,大概率结合宏观经济修复进程、以小步慢跑的方式落地。对债券市场而言,货币最宽松的时期已过,但从资金利率和政策利率的水平、宏观经济修复的水平来看,当前债券利率调整有明显超调的迹象,10年国债在3%以上已经存在配置价值。
触底反弹!7月16日,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出炉,GDP增速由负转正至3.2%,超出市场预期,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好转,6月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回升至4.8%,投资、消费、进出口均有回暖。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的加快推进,二季度经济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经济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恢复能力。不过,考虑到未来国际环境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复苏斜率或存在放缓等,三季度经济形势仍面临较大压力。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对表示,还需注意的是,随着经济形势向好,当前高层把防风险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比如股市风险、房地产风险和银行不良风险等。 在此背景下,业内的共识是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表示,未来货币政策会更加注重结构性支持,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支持力度,严控资金空转套利行为,着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逆周期调节已显成效 自疫情发生以来,金融不断加大对实体的支持力度,今年上半年央行通过逆回购、MLF(中期借贷便利)、降准与再贷款再贴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9万亿元左右,并通过下调MLF与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性利率,推动市场利率适度下行。 “从结果来看,6月社融与广义货币M2增速分别较去年上升2.6个和1.6个百分点至12.8%和11.1%,货币乘数上升至6.92,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去年,货币政策的效用有所上升。”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对记者称。 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2%,其中,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新增量为12.33万亿元,创下历史最高水平,比去年同期多增2.31万亿元;另外,中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5.4%,比整体贷款增速高出12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也已初见成效。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一季度则为-6.8%;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前值为4.4%;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8%,前值为下降2.8%。 综合而言,二季度我国经济主要指标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而对于未来经济增长态势,盛松成此前曾预测,从二季度开始,我国经济会逐渐企稳向好,并且可能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好。假如二季度经济增速达到3%,三、四季度分别达到6%和7.7%,全年GDP增速将可达3%。(见4月21日《盛松成:我国经济将转“危”为“机”,全年GDP或可达3%》)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也表示,疫情好转叠加积极政策显效,下半年经济增长将明显加快。“全年经济增长的低点在一季度,二季度以来显著回升,预计下半年将延续回暖势头,全年经济增长前低后高态势已经明确。”唐建伟称。 但盛松成同时提及,当前高层把防风险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比如股市风险、房地产风险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等。 一方面,此前监管层不断表态,先是证监会重拳打击非法场外配资平台,接着银保监会严禁银行保险机构违规参与场外配资,严查乱加杠杆和投机炒作行为;金融委也重磅发声,提出全面落实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要求。 同时,房地产调控持续进行,部分房价涨幅过大的城市,例如杭州、东莞、宁波等相继出台新政,近期深圳最严楼市调控政策的落地,也是对短期内房价急涨的有效调控。 另外,受疫情影响,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正在上升,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04亿元,不良贷款率2.10%,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78.1%,比年初下降4个百分点。 近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由于不良贷款风险暴露存在一定滞后性,后期银行恐面临更大的不良贷款处置和资本消耗压力,这意味着监管必须做好不良贷款可能大幅反弹的应对准备。”盛松成对记者称,“这其中,中小银行风险值得关注,监管也已有一系列应对措施,帮助中小行化解风险。” 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灵活适度 在此背景下,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更加精准灵活,将由“宽货币”向“宽信用”过渡,重点关注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以定向政策为主,达到精准滴灌的目标,从而支持稳就业、保民生。 “未来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虽有微调可能,但不会因为二季度数据的改善而明显收紧 。”颜色说道,“货币政策总体将与经济基本面的变化程度相匹配,保持总量与价格的适度,防止资金空转,并为未来保留政策空间。”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称,未来货币政策尽管有一定宽松余地,但基建项目遍地开花、房价大幅上涨的局面不会出现,下半年的逆周期调节将更加注重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 事实上,此前就有观点提及,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在应对危机时有较大的必要性,但信贷宽松会同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和债务率上升,存在一定金融风险。“随着经济复苏态势向好,下半年货币政策将更加常态化,预计货币政策不会更加宽松,同时也需考虑政策可能在适当时间退出。”盛松成说。 “下半年还需要关注修复投资、消费等需求端‘瓶颈’问题,预计未来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将保持较高的灵活性,以应对各类不确定因素。”王青对记者说。 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日前亦明确提出,货币政策的立场仍然是稳健的,未来将更加灵活适度。 具体而言,颜色分析,央行可能聚焦四大方面,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协同发力,加大稳企业、稳就业的金融支持。包括保持M2和社融规模平稳增长,预计将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过30万亿元;推动金融向实体让利,从引导利率下行、减少银行收费等方面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 同时,配合常态化货币政策,用好1.44万亿元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加强对企业与农户的支持力度,并通过金融稳定再贷款防范金融风险;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通过逆回购操作配合财政政策发力,给予所需的流动性支持。
欧洲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不变 新华社法兰克福7月16日电(记者沈忠浩 左为)欧洲中央银行16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维持当前宽松货币政策不变,继续实施一系列资产购买计划及再融资操作,重申将在其职能范围内采取一切必要行动支持欧元区渡过新冠疫情危机。 欧洲央行当天决定,维持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水平不变,继续以灵活方式实施规模高达1.35万亿欧元的紧急购债计划,至少持续到2021年6月。同时,欧洲央行决定把1200亿欧元临时购债计划持续至今年年底。此外,去年11月重启的每月200亿欧元购债计划将持续足够长时间,预计在未来首次加息前结束。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6月以来,欧元区经济活动有所恢复,但远低于疫情前水平,前景仍充满高度不确定性。 拉加德指出,欧元区相关经济指标4月“触底”,5月和6月回升。但与此同时,就业和民众收入减少问题凸显,加上疫情发展趋势和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加剧,继续拖累欧元区消费支出和商业投资。 她强调,面对不确定性加剧和经济严重疲软,欧洲央行将致力于在其职能范围内采取一切必要行动,在“极富挑战的时期”向欧元区所有民众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