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指出,“按照三年行动方案部署,紧盯重点问题攻坚克难,力争到年底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笔者认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资本市场必将担当重任。当前,资本市场已成为推进混改、兼并重组等国企改革的前沿阵地,“十四五”时期,国企改革将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新一轮国企改革再开新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这对“十四五”时期国资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有效发挥国有企业和资本对优化经济结构、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同花顺(行情300033,诊股)iF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28日,当前A股市场共有417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85.73万亿元。其中,包括央企国资控股(424家)、省属国资控股(439家)、地市国资控股(367家)以及其他国有(17家)在内的四类国有上市公司共1247家,总市值约40万亿元。 这充分说明资本市场在深化国企改革中担当重任:一方面,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资本配置功能是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开展混改,优化机制,成为激发国企活力的重要方式。 当前,资本市场已成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好帮手”。从中央企业到地方国企,多家混改企业正在积极推动上市,多地明确混改任务目标及资产证券化率。同时,民航、电力、铁路等混改重点领域也在加速资产证券化的步伐。 国资委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中央企业累计实施混改4000多项,引入社会资本超过1.5万亿元。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户数占比超过了70%。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央企混改的主要载体,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利润分别占到央企整体的67%和88%。2020年中央企业一年当中实施混改超过了900项,引入社会资本超过2000亿元。 2020年10月9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提出,发挥证券市场价格、估值、资产评估结果在国有资产交易定价中的作用,支持国有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也进一步释放出借力资本市场推进国企改革的信号。 此外,资本市场通过持续推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产业整合等,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为国企改革注入新动力。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按首次公告日计算,剔除交易失败案例,今年以来截至1月27日,A股市场共发生60起国企并购重组事件,占全市场192起并购重组事件的31.25%,共涉及56家上市国企;从企业性质来看,有14起涉及央企国资控股公司、24起涉及省属国资控股公司、21起涉及地市国资控股公司、1起涉及其他国有公司。 笔者认为,“十四五”时期,国企改革将全面铺开并进一步深化,而多层次资本市场将成为国企改革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平台。在此过程中,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的良性互动在实现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同时,也将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做好资本市场监管工作,证监会给出了改革路线图。“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是主线,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着力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将是未来一年改革的重点。 资本市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年有余,所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从科创板到创业板、再到全市场的“三步走”的注册制改革布局已经成形,主要制度安排经受住了市场的初步检验;新证券法的落地显著提升了资本市场的法治环境,各项基础制度改革随法条变革日臻完善,简政放权力度扩大,投资者保护全面升级;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执行力空前,切除欺诈发行、信披造假“毒瘤”的零容忍监管态度,让不少违法违规者受到了严惩。我国资本市场进入全面优化基础性制度、全面重构市场生态的改革发展新征程。然而也应清醒地看到,资本市场发展离市场和投资者的期盼还有差距,上市公司结构、投资者结构和中介机构结构仍需优化完善,监管能力提升依然任重道远,健康的投资文化有待培育巩固,良性发展的市场生态需要持续涵养,完善资本市场治理还需久久为功。 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还需要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聚焦“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核心任务,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资本市场各项改革任务。一方面,要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持续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在注册制改革、健全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证券执法体制机制等方面,持续抓好重点改革措施和关键制度的落地实施,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和退市常态化,加强资本市场投资端建设,增强财富管理功能。另一方面,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持久战。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预判和应对处置机制,切实维护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平稳运行,持续推动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等重点领域风险有序缓释,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只有不断拓展市场深度,增强发展韧性,促进市场优胜劣汰,守好底线思维,扎实推进制度型开放,才能维护市场平稳有序运行,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市场生态。 可以预期,新的一年,在中国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本市场的改革将更加深入,政策举措会继续出台,未来资本市场的表现值得期待。
2018年贸易摩擦之后,我们不可避免的走到了大国博弈的历史拐点。大国博弈,靠什么博弈呢?靠科技!科技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近几年的贸易摩擦中,美国对中国科技公司的不断打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发展科技说得简单,真正能够取得进展、占领核心技术高地的国家少之又少。美国作为全球科技的龙头,它的经验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一个国家的科技要想实现弯道超车,一个强大、繁荣的资本市场做支撑必不可少!科技企业要发展壮大,不可能依靠银行贷款。科技企业大多是轻资产模式,没有大量的固定资产作抵押,人才、技术又无法量化成为贷款的标准。况且科技企业竞争激烈,百舸争流,最终能够通过市场竞争活下来的是极少数,其中风险巨大,银行一旦大量参与科技企业的融资,其中将蕴藏巨大的金融风险。从历史经验看,股权融资是壮大科技企业最好的方式。天然具有高风险的VC/PE挑选、投资有前景的科技企业,然后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到二级市场去融资,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企业被市场看好,不断为社会创造价值,股价节节攀升,VC/PE获得回报后继续投资下一家企业,形成良性循环。这其中的逻辑,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媒体采访中也提到过。2020年7月7日,肖钢在浦山论坛和CF40孙冶方悦读会上表示,“资本市场是一个桥梁,一个枢纽,是资本市场把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这两者连接起来。产业要发展,一定是要有科技的创新才有竞争能力,科技的创新就必须要有研发,而科技的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但基于原创技术的创新要花大量的投入,且周期一般较长,靠银行信贷投资是不可能的。所谓最具创新的项目,可能也是最有风险的项目,只有资本市场的投资能够满足这种需求。”“从理论上讲,资本市场为创新提供了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这是银行信贷资金所不具备的。”肖钢称,“信贷资金一般要看有没有抵押物,银行发放贷款的时候会关注企业过往的业绩;但股权投资正好相反,看中的是未来的收益和成功。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科技创新,必须要靠资本市场来承担这种责任,光靠银行信贷资金,拿储蓄的钱去投过多高风险项目,那是对储蓄的不负责任。”肖主席在任时,经历过A股市场的巨大波动,因此他不断总结出的经验特别值得重视和深思。比如说,肖主席在2020年7月谈到党中央从未如此重视过资本市场。这句话实在是意味深长,聪明的资金看到这句话的反应是什么呢?就是只买不卖!大家去看看A股7月份快速上冲然后震荡调整期间的两融余额变化就明白了。作为市场上最聪明的资金,7月份任凭大盘如何震荡、调整,融资余额始终在稳步的攀升,足以说明聪明资金认为这里没有系统性风险。科技作为资本市场这轮牛市的主线,一定会产生泡沫。郭树清主席在2020年的发文,提到我们要警惕房地产泡沫风险,要警惕纯粹的金融泡沫风险。科技泡沫与金融泡沫、房地产泡沫最大的不同在于,金融泡沫和房地产泡沫属于纯粹的资产价格泡沫,会以杠杆的方式牵连到大量的银行储蓄资金,在泡沫破裂后除了社会风险,什么都没有留下。但科技泡沫则不同,科技泡沫破裂后起码还会留下一大批含金量高的人才与技术,产生一批有市场竞争力、能够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科技企业。这些恰恰是社会进步的宝贵财富,也是一个国家占领科技制高点的法宝。美国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破裂之后,美国产生经济危机或者社会危机了吗?没有!尽管美联储为此开启的降息周期,变相催生了房地产泡沫,诱发了金融危机,但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因为资金离开了科技领域转战房地产,才产生了大隐患。事实上,2000年之后,美国GDP增速依然强劲,产生了以谷歌、亚马逊、苹果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国家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能够代表生产效率的每美元GDP的一次能源消耗量在2000年之后加速下降,这些都是科技强大带来的好处。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1990年的房地产泡沫,日本房地产行业产生巨大泡沫,股市泡沫也更多的与房地产相关企业有关。泡沫破裂后,最终的结果就是大量的人才、资本、资源配置到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中,大大挤压了科技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空间。这场地产金融泡沫使得本来可以与美国“掰掰手腕”的日本科技实力逐渐衰弱。资本市场本来就是周期性产生泡沫的场所,但是不同的行业产生泡沫却对经济有巨大影响。如果中国的资本市场一定会产生泡沫,那么我们希望是一场科技繁荣带来的泡沫。比如说2020年A股中的半导体、芯片、新能源汽车行业,其实从估值角度来看已经出现了泡沫的苗头。就拿新能源汽车行业来看,为什么特斯拉、蔚来能涨到那么夸张的估值?真的不合理吗?必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真的对某一个未来可能有颠覆性空间的行业是否存在泡沫有辨别能力吗?新能源汽车如果未来几年快速普及到千家万户,像当年汽车替代马车一样替代当前的传统燃油车,现在的估值真的不合理吗?我们其实并不知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资本市场给予未来颠覆性的行业高估值可以吸引大量的资本投入到这个行业进行研发,进而吸引更多的尖端人才到这个行业发展。相比清北复交毕业的高材生冲进高新的陆家嘴、金融街,我更愿意看到这些尖端人才进入到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等尖端领域,为中国抢占高科技制高点做出贡献。没有资本市场这些高科技产业的高估值,就没有大量资本的投入,企业融资受限,无法以高薪招聘到最顶尖的人才,研发也会受阻。如果市场一定会有泡沫,那我希望它发生在科技领域!【公告】苏宁金融研究院系苏宁金融旗下大型研究智库,聚焦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领域,长期专注行业研判、业务发展、金融科技转型等领域研究,对外提供业务转型咨询&培训、用户体验提升咨询、研究报告定制、投资理财&商业保险方案定制、商业推广、业务合作咨询等服务,相关需求请发送邮件至sncfzx@suning.com,感谢您的支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关于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要求,推动资本工具创新发展,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保监会结合国内外实践,设计完善了转股型资本债券相关制度,并已批复浙江稠州银行、宁波通商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转股型资本债券。2021年1月20日,宁波通商银行成功发行首单转股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共5亿元,票面利率4.80%,全场认购倍数2.1倍。 转股型资本债券是一种含权的资本补充工具,与此前发行的减记型资本债券相比,当风险事件触发时,减记型资本债券将直接减记,转股型资本债券可转为股权并参与发行人剩余资产分配。从国际实践看,转股型资本债券具有转股的保护功能,有利于加强投资者保护,受到投资者的普遍认可,已得到广泛应用。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银保监会进一步加强创新力度,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通过发行转股型资本债券补充资本,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完)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构建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近年来,深市食品行业企业在资本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在产品、服务方面下足功夫,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两者创新性地结合起来,成为资本市场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力量和示范样本。温氏股份(行情300498,诊股)和金龙鱼(行情300999,诊股)正是其中的代表。 登陆资本市场后,随着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和市场的关注,对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鞭策公司不断地进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前述两家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造血 从8000元创立的畜牧联营公司,到净利润突破百亿元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温氏股份的发展路径备受瞩目,自登陆资本市场后,企业发展的列车更是注入了新的动能。 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482.37亿增长至2019年的731.44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由62.05亿元飙涨至139.67亿元。 2020年前三季度,尽管受到疫情的困扰,公司依然交出一份靓丽成绩单,实现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4.56亿元和82.41亿元,同比增长14.80%和35.44%。 “2020年是温氏股份整体上市五周年。我们明显感受到,温氏整体上市后,企业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大,社会知名度迅速提高。”温氏股份证券事务部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资本市场的监督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上市也进一步拓宽了公司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促进公司保持更加健康的持续发展态势。 温氏股份的发展历程,正是资本市场发挥稳定、顺畅“造血”功能的过程。 伴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发展,温氏股份也不断加深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通过承担、履行社会责任,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竞争优势和创新来源,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正向反馈。 据介绍,温氏从创立开始,一直扎根在农村、专注发展农业,开创了带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温氏“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与此同时,温氏全力参与精准扶贫攻坚战,在偏远山区,建立到村、到户、到人的产业精准扶贫发展模式,将农民纳入到公司产业链条、共建共享体系之中,实现“造血式”扶贫。 前述温氏股份负责人也向记者透露,未来,温氏将在“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合作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投身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提升乡村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共建美好新农村。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而至。温氏股份及下属各单位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向湖北、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山东、江苏、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抗疫相关机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市民等,捐赠现金、口罩、食品、消毒剂等合计价值约5200万元。 资本为温氏“造血”,温氏也在为社会“造血”。 攻坚 2020年登陆创业板的金龙鱼是一名资本市场的“新生”,初登资本市场伊始便提出了“大目标”——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食品集团之一。 “攻坚”更大的目标,金龙鱼向资本借力。 “随着本次上市IPO的募集资金到位,进一步壮大了公司整体实力,帮助公司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提高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资本市场让公司更有实力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上投入充足的资金,此外,本次融资也有利于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从而为公司市场扩张和业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注入动能,促进公司各项规划的快速落地,帮助公司更快地实现目标。 除了融资,谈及资本市场给公司带来的变化,金龙鱼认为最深刻的是合规经营。据公司介绍,利用上市的契机,金龙鱼完善了企业治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公司的管理升级和体制创新,提高各项决策和执行的效率,为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路演活动以及与投资者的互动,可以更好地了解投资者的关注点以及对公司的期望,以上这些都能够帮助公司成为更好的集团。”金龙鱼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借力资本,金龙鱼实现更好发展的同时也在回馈社会,践行产业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 2017年,公司发起蔚县小米产业精准脱贫项目,把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帮扶、定向帮扶相结合,助力蔚县产业脱贫。目前,公司每年从8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收购水稻、小麦、油籽、花椒等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近100万吨,并通过订单农业等“三产融合”机制让农民享受到加工增值的收益,用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谈及扶贫体会,金龙鱼董事长郭孔丰曾如是表示,“金龙鱼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为国家脱贫目标多做些有益的事情。” 社会责任对于上市公司来讲是荣誉还是负担?透过深市食品行业、透过一个个如温氏股份和金龙鱼的范例,可以看到,资本的力量、企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三者正构建成高质量发展的稳定“三角”,三者正向循环,互相促进。
你知道我国共有多少家银行吗?他们的日子都还好吗? 4607家,这是银保监会在2020年6月份公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家底”。而其中的4000多家机构都为中小银行,它们的名气虽然没有六大行响亮,但怀着深耕地方经济,服务民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宗旨,撑起了金融服务的半边天。 展望2021年,中小银行面临冰火两重天:一方面,不良贷款承压、揽储渠道减少、增资“补血”面临困境;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加速“抱团取暖”,走出特色化经营路线,用精耕细作的方式加速发展。 资产质量整体承压 “2021年的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疫情之下由于中小企业个人问题导致的银行不良贷款。”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周皓表示,有一批中小银行需要重组。 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港股03988)发布的《2021年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显示,当前,中国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较高,不排除个别银行会重现类似包商银行的风险事件。与这些银行信用相关的同业拆借、同业存款、资本工具的风险值得关注。 对于上述观点,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系主任奚君羊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赞同,“毕竟中小银行的经营波动大,稳定性比起大行弱,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不过,奚君羊认为,比起2020年,今年的情况会有明显改善。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2021年,信贷大量投放造成的潜在不良积累可能仍会持续,中小银行作为小微、三农和民营企业信贷服务主力军,其不良的积累压力较大,相对应的资本补充压力也较大。 受服务小微企业的天然属性影响,2020年中小银行面临了不小的调整。央行接连颁布定向降准,引导中小银行将获得的全部资金以较低利率投向中小微企业。但这对中小银行本身的经营也造成了不小的反推力。 2020年12月28日,全国首例村镇银行解散获批,这对全国1641家村镇银行不失为一个警钟,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中小银行的风险是否已全面蔓延? 联合资信认为,值得关注的是改善资产质量的方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至10月商业银行核销不良贷款总额较2018、2019年度同期相比,增长约15%,核销力度明显提升,这也与监管部门指导商业银行加大不良核销力度的政策方向一致。 联合资信进一步指出,2021年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会呈上升态势,但具备一定的风险覆盖能力。同时,银行表现也因其所处区域不同而有所分化。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的资产质量相对乐观。而本身存在较重资产质量历史包袱的地区,例如山东、内蒙古、山西等省份,或需外部干预以对当地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进行改善。事实上,此类地区目前已有相关举措,正在部署通过发行地方专项债、中小银行合并改组等方式,帮助当地银行出清不良贷款、有效改善资产质量。 针对中小银行存在的潜在风险,周皓强调,由于我国四大行占90%左右的资产规模,因此中小银行从规模上而言不会产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不过会有一些区域性的个别风险点。“这些债务情况只要银保监会和央行预见的早,专项债补充资本的政策落实的好,主要风险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互联网吸储“被冰封” 与此同时,吸储困难一直制约着中小银行发展。在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当下,不少中小银行一度通过互联网巨头渠道,批量获客,快速吸储。 但这一吸储渠道背后的风险隐现。“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此类金融业务,属‘无照驾驶’的非法金融活动,也应纳入金融监管范围。”2020年12月15日,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表示,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存款的流动性特点有别于传统储蓄存款,给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带来新课题。 去年底,支付宝率先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随后多家互联网平台纷纷跟进。这条吸储之路凉了,对中小银行无疑是个重击。专家认为,目前中小银行面临的吸储困境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将是长期的困境。 “由于中小银行的经营特质和监管要求,其负债压力是长期性的。”陶金表示,高息存款产品的强监管使得中小银行很难实现有效、可持续性地吸收低成本资金。短期来看,积极参与同业市场,通过发行大额存单等方式缓解短期的负债问题,是中小银行较合理的选择。 奚君羊坦言,目前来看,中小银行在揽储方面将处于持续的困境中。“被斩断存档计息和互联网揽储之路的中小银行,唯一能做的就是靠营销、宣传、服务等特点来吸引存款。但也只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略有改善,对中小银行来说存款来源不足将会是长期问题”。 那么,中小银行能否学习大行的例子,通过建立理财子公司多多揽储?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中小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包括: 一是资本实力,目前设立理财子公司最低资本要求高达10亿元,一些体量较小的银行可能不具备这种实力。 二是人才储备和科技系统,理财子公司对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系统要求较高,部分中小银行可能无法达到这种要求。 三是客户资源,中小银行一般是区域性银行,缺少大行遍布全国的网点和广泛的客户资源。 揽储困境对于中小银行的未来发展无疑是一种限制。“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奚君羊表示,存款不流失的话,能让中小银行维持眼下蛋糕的规模,但无法增加规模。中小银行未来的业绩提升不能指望依靠提高规模,而是要靠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金投向的安全性,通过提升效率促进中小银行发展。 “中期看,央行还有必要更加关注中小银行的流行性状况,保证中小银行在短期的资金充裕和相对低的成本。”陶金指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还是要推进存款端利率市场化,在严格监管框架下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减少非市场因素的限制,让中小银行至少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得更多资金。 补充资本渠道受限 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需求迫切,但IPO情况并不乐观。与2019年8家银行上市相比,2020年仅厦门银行(行情601187,诊股)1家银行登陆A股。目前A股排队上市的13家银行中,有8家为农商行,中小银行增资需求仍然急切。 1月7日,2021年A股首家IPO过会银行诞生,绍兴瑞丰农商行候场4年终获放行。如今开年即有一家银行成功过会,这是否意味着今年银行上市要提速了?中小银行还能以何种方式增资? 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港股01988)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银行业通过实现IPO补充资本,完善公司治理,“这个方向是确定的”,但IPO是否会提速还有待观察。 根据联合资信发布的报告,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方式较为有限,内生资本来源于盈利能力和超额拨备,但二者目前都因为资产质量的原因被严重削弱。其中,农村金融机构补充资本的需求最为迫切,城商行次之。究其原因,均是由于资产质量迅速恶化侵蚀了资本,导致资本水平严重不足。 陶金指出,不同的资本补充压力程度、不同风险暴露程度的中小银行,其补充资本的方式和规模需要考虑不同的方式。“若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较大、内源融资能力较弱,则需要通过争取发行资本债、引入战投甚至重组等方式多渠道及时补充资本,而上市中小银行则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四季度包商银行二级资本债全额减记的事件,对中小银行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带来一定冲击。据联合资信梳理,截至2020年11月25日,尚在存续期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规模超4万亿元,涉及530只债券,发行人数量约280个。这其中,已有七家停止披露数据,其中三家农商行已因不配合提供资料被评级机构终止评级。 对于中小银行增资困境,陶金认为,政府适当给予帮助是必要的,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一定比例用于中小银行补充资本,2021年可继续对个别地区的资产质量相对较好的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进行专项债的安排。 2020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决定着眼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目前,包括广西、广东、山西、四川、陕西、浙江等多省中小银行专项债已密集启动发行。其中,广东省100亿元资金将分别为郁南农信社、普宁农商行、揭东农商行和罗定农商行等4家金融机构增资;浙江省支持中小银行发展的50亿元专项债全部用于温州银行补充资本金;广西壮族自治区支持中小银行专项债券总计118亿元,将用于支持21家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不过,这也将取决于各地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对当地中小银行支持的意愿。奚君羊表示,鉴于疫情后,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也不是特别宽裕,目前没有可以依据的政策出台,如果通过负债方式追加对当地银行的补充,压力也会比较大。 令人欣喜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纳入公报,政策定位进一步提升。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港股06178)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预计,监管部门将完善资本补充工具安排,支持各类资本工具发行,2021年有望成为资本补充大年。 中小银行应“精耕细作” 柳暗花明又一村。 尽管来自各方面的经营压力和风险似乎把中小银行逼到“山穷水尽”,但他们也逐渐找到了“抱团取暖”的方式。 2020年,中小银行掀起了“抱团取暖”的小高潮,四川、山西、陕西和河南等多地有7起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涉及近30家银行机构,数量超过往年。 在专家看来,抱团取暖、合并重组的趋势将在2021年继续,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银行资金和规模小的问题。 不过,在取暖的同时也要警惕风险。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此前在第二届小微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小银行在处置风险时不能简单的拉郎配。这样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破坏金融机构体系的完整性,立足本土、小而精的农信社受到打击,出现越来越多大型农村金融机构,转而追求大项目、大客户和跨区经营,不利于农信社下沉重心进行更好的“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 泽平宏观也认为,在中小银行经营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能够提高抗风险能力。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小银行快速发展的阶段告一段落,未来需要差异化经营,塑造自身优势,业务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舍才有得。奚君羊直言,中小银行需要专门针对自己有优势的目标客户设计产品,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市场空缺,并放弃其他客户,摆脱全面开展经营业务的战略。 在陶金看来,中小银行存续的重要意义以及他们的经营基础就是服务当地的中小微企业,多年扎根地方的经营为很多中小银行带来了服务的针对性,这些针对性服务是当地中小微企业所急需,而大型银行往往不能有效提供的。因此,中小银行的道路就是通过开发更多新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增强客户粘性,提升经营可持续性。 陶金还特别提到了风控和金融科技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小银行在面临激烈竞争时,需要去开拓创新业务和缝隙业务,形成本行特色业务或产品,但同时对应的风控也不可或缺。 “事实证明,部分中小银行注重深度应用金融科技,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对客户的风险识别,他们的不良率往往也是相对较低的,因此金融科技的自身研发或购买,还是能够本质上提升银行个人信用贷款业务的风控水平。”陶金称。
2020年全年,20余家险企获批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总金额近千亿元,发行总额创出数年来新高。 鼎和保险增资项目挂牌招标 保险业“补血”有点忙 ● 鼎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鼎和保险”)增资项目本周四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招标,计划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与以往增资不同的是,该项目是在交易所公开招标,拟募集资金总额等视征集情况而定。 近段时间,谋求增资的险企不止鼎和保险一家。分析人士称,增资是险企“补血”的重要手段之一,险企通过增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等方式,打造更为安全的给偿付能力“缓冲垫”,为公司长远发展铺路。 公开方式招标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信息显示,鼎和保险称,本次增资所涉产权权属清晰,已履行相应程序,经过有效的内部决策,并获得相应批准等事项。 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上以公司股权为标的物、在交易所公开“招商引资”,在业内十分少见。另一方面,此次项目拟募集资金总额与拟新增注册资本均视征集情况而定,拟增资价格并未明确列出。 中国证券报记者查阅鼎和保险最新偿付能力报告,发现其股东均为“电网系”,分别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南方电网财务有限公司,对应持股比例分别为20%、14%、14%、14%、14%、14%、10%。 项目信息显示,该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参与增资,单个意向投资人持股比例不得低于5%。同时,增资完成后原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不低于50%,新增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不超过50%。如果此次增资达成,鼎和保险或将迎来“电网系”以外的一个或多个新股东。 险企补血进行时 前不久,中国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核准紫金保险增发35亿股新股,注册资本金从25亿元增加至60亿元,增资额为35亿元。此外,近一年增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险企还有中法人寿(增资28亿元)、汉诺威再保险上海分公司(增资15.6亿元)等。2020年12月,安联中国披露拟增资12亿元。 除了增资,不少险企还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强势“补血”。 2020年12月末,中国银保监会批复同意阳光人寿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50亿元;同意合众人寿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20亿元。 据公开信息统计,2020年全年,20余家险企获批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总金额近千亿元,发行总额创出数年来新高。 其实,险企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券“补血”更为普遍。业内人士表示,资本补充债券的融资成本更低,审批标准和发行程序相对简单,资本补充周期更短,且不会稀释股东股权;此外,险企无需付出流动性溢价,还可进行二级市场交易,投资者认购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