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资本市场步入而立之年,在注册制改革这一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基础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证券法律体系与时俱进,投资者保护集体诉讼制度提上议程……我国资本市场稳步站上注册制改革的新台阶。 实行注册制改革以后,资本市场更加生机勃勃。安永2020年12月21日发布的《中国内地和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调研》(以下简称《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A股IPO数量和融资额均大幅增长,全年融资额创2010年以来新高。业内人士表示,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向高质量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有助于中国资本市场朝着更加开放和富有活力的未来持续迈进。 注册制实施使A股IPO融资规模大幅增长 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短短两年多时间,科创板落地行稳,创业板将注册制从增量市场推广至存量市场。2020年10月16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有关工作情况时表示,经过科创板、创业板两个板块的试点,全市场推行注册制的条件逐步具备,证监会将选择适当时机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是我国资本市场全面推广注册制的里程碑,是资本市场建设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试点注册制首批18家企业顺利上市,创业板所有存量股票涨跌幅调整为20%。4个月以来,创业板增量和存量上市公司从注册制改革中受益颇丰。截至2020年12月22日,创业板已经受理483家企业IPO,其中69家企业注册生效;存量方面,创业板已受理260家企业再融资、15家企业重大资产重组申请,其中,120家再融资、4家重大资产重组已注册生效。 注册制的实施,使2020年A股IPO融资规模大幅增长。万得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全年共有396只新股登陆A股市场,首发募集资金总额接近4700亿元,为近10年来新高,IPO数量和融资额同比分别增长97%和88%。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取得上述成绩实属不易。安永大中华地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表示,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但中国IPO市场仍充满韧性并持续增长。企业纷纷抓紧上市机遇,以扩大资本规模并为未来发展注入新动能。 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 当前,注册制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践已初见成效。“注册制改革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制度安排经受了市场的初步检验,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开局良好。”易会满对注册制的运行作出上述评价。截至2020年12月21日,科创板已经有20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近3.27万亿元;创业板注册制下已经有51家新上市企业,总市值达1.16万亿元。 增强包容性、加强对尚未盈利的高科技企业的支持是注册制改革的重要方面。自2019年科创板运行以来,未盈利公司、红筹公司在科创板实现上市,随后众多科创公司也为中国资本市场注入新力量。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注册制下的科创板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树立了一个标杆,开创了对科技创新的股权融资支持以及对科创企业包容支持的新时代。 在直接融资的支持下,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大大提高。上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31日,16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共计投入研发金额129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的平均值为18.53%,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 “在注册制下,审批效率和上市公司申请数量将会显著增加,发行速度加快是必然的。这意味着有更多创新型、高成长型中小企业享受到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红利,助力企业发展,进而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 资本市场注册制生态系统逐步构建 “注册制改革不是简单的发行制度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只有完善与注册制配套的基础制度,才能使注册制发挥好对制度根本性变化的技术性作用,否则改革效果就会打折扣。”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表示,全面实行注册制要更加重视系统推进基础制度改革。 2020年12月4日,上交所修订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发行上市审核工作;投资者保护被放在更关键的位置上,集体诉讼制度已箭在弦上。2020年12月14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了注册制下退市制度征求意见稿,标志着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试点注册制逐步凝聚了广泛的改革共识;新证券法确立了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法律地位;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支持并适应注册制改革,市场活力不断被激发;注册制生态系统逐步构建。围绕注册制的各项配套规则不断完善,优胜劣汰机制更加顺畅,各类主体归位尽责明显增强,法治保障更加坚实,市场价值投资理念日益增强。 在注册制改革引领下,我国资本市场呈现出崭新气象。在核准制规则下无法上市的创新创业企业有了更多的上市机会,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源头活水;而绩差上市公司则不得不担心自己被淘汰出局;过去因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而蒙受损失的投资者,也有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新渠道。注册制改革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必将推动资本市场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及补充银行资本,政策层面的定位之高,反映了其重要性与紧迫性。 “可以预见,2021年银行业对资本补充的需求较为迫切。这既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强化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的现实要求。”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部分难以从现有市场化渠道获得资本金补充,但是又面临着资本缺口的小银行,很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政策层面关注的重点。” 资本补充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多位专家分析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具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是通过夯实资本,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进一步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二是持续维护银行业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总体来看,受2020年上半年疫情冲击影响,银行一方面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需要更多的资本金;另一方面,收入、利润受到影响,通过利润留存内源补充资本空间缩小。鼓励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有利于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助力经济稳定恢复。”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风险防范角度看,专家认为,受疫情影响,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压力客观存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有一些风险暴露。作为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适时补充资本具有提升银行业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20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4.41%,虽然较年初下降了0.12个百分点,但仍高于10.5%的监管要求。专家对此普遍认为,整体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处于较高水平,但从结构上来看,个别中小银行面临资本缺口。 “整体上资本补充压力不大,但从结构看,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且二者的资本补充手段相较国有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更为单一。在当前银行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下行的大环境下,银行为保持盈利能力而‘以量补价’的措施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更高,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可能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助理总经理李茜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在这个时候强调夯实资本基础去应对可能的风险,尤其是对一些存在资本缺口的中小机构而言,不仅有利于自身长期可持续经营,对于提升整个银行业系统的稳定性也是非常必要的。”曾刚强调。 加强关注“结构性失衡”问题 随着既往一系列支持性政策的出台和落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包括发行普通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传统“补血”方式正持续发挥作用。 “近年来,我国资本补充工具层面创新非常多,现有的资本补充渠道很多也很通畅,为银行提供了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来源。”曾刚认为。 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市场结构失衡的现象仍然存在。业内专家分析称,受疫情及经营压力影响,一部分中小银行靠利润留存、IPO上市、市场化引入投资者来进行资本补充已经很难。与此同时,很多小银行也达不到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面临资本缺口的中小银行已经无法从市场化资本补充渠道获得足够的资本来源。 “这些难以从现有市场化渠道获得资本金补充,但是又面临资本缺口的小银行,很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政策层面关注的重点。”曾刚认为。 事实上,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一直受到关注。2020年以来,监管层也在积极推动落实专门政策以进一步增加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渠道。“对少数难以通过市场化渠道进行资本补充的机构,积极推动依法依规筹措政府性资金支持。尽快落实省级政府发行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的最新政策,并把补充资本和优化公司治理有机结合。”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此前表示。 近期,各地专项债已陆续开闸落地。自财政部下达用于支持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的新增专项债券额度2000亿元后,2020年12月,广东省政府成功发行全国首单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助力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发行规模为100亿元。 “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是2020年的一项创新。未来还应细化相关标准,并完善退出机制。”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智库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强化分类施策 除了部分小银行急需补充资本夯实抵御风险的能力外,实际上,我国大型银行也因更加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而面临较大压力。 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对于大型银行而言,资本金的监管规则正在逐渐趋于强化。 2020年9月30日,央行、银保监会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提出,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12月3日,央行、银保监会正式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 专家预计,2021年,监管部门很可能会提出对进入系统重要性银行序列的部分银行追加资本要求。而针对大型银行和小型银行不同的现实情况,未来政策层面需要进一步“分类施策”。 “对于国有大型银行等重要性银行而言,下一步要继续拓展完善资本补充工具,特别是创新发行损失吸收工具;在中小银行层面,要尽可能加强对其通过市场化融资渠道进行资本补充的支持,同时对于达不到市场融资标准要求的个别小银行,进一步研究专项资本补充改革方案,以促进资本补充和风险化解。”曾刚建议。
从资本市场3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一直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 截至12月30日,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4148家、总市值77万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8187家。30年来,资本市场累计实现股权融资超过21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市场,存续余额近16万亿元……资本市场用数据印证了直接融资体系不断完善,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升的发展成绩。 “我们将着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科学把握各层次股票市场定位,完善各板块差异化制度安排”,“努力形成功能互补、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12月28日,在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座谈会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明确了新发展格局下提升直接融资比重的方向和具体内容。 笔者认为,“十四五”时期,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防范金融风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三方面发力。 首先,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形成制度更加完善、层次更加分明,功能互补的市场体系。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给予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不同的资本市场平台支持,让各类企业都能够享受直接融资的便利,因此,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差异化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关键。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已基本形成以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新三板等场外交易为底座,以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科创板为塔尖的金字塔架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各个板块有不同定位、不同分工,对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 笔者认为,“十四五”时期,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还需进一步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多层次市场体系将向更优质、更高水平发展,增强直接融资的包容性。 其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债券市场大有可为。 债券市场是筹措中长期资金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渠道,对于推动形成全方位、宽领域、有竞争力的直接融资体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显著增强。截至2020年12月17日,我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113.8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79万亿元。而交易所债市作为我国债券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逐步加强。Wind数据显示,按上市日期计算,今年1月1日至12月17日,非金融企业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公司债券3.84万亿元,有效拓宽了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此外,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还要加快推动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 私募股权基金是直接融资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取得显著成绩,基金数量和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发展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和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 截至2020年9月末,登记备案的股权和创投基金管理人近1.5万家,累计投资超过10万亿元。私募股权基金在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直接融资等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笔者认为,随着资本市场即将迈上“十四五”的新征程,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也迎来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推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再上新台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金融监管部门进行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多方联动、畅通渠道。 欧永生 近日,证监会提出了明年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重点提出着力加强资本市场投资端建设,增强财富管理功能,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助力扩大内需。今年年初,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各类健康和养老保险业务,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这一切都表明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已是金融监管部门共识,也是对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的积极回应。 我国经济长期以来高储蓄和高投资相互支撑。足够多的储蓄,才能有较高的投资增长和(港股00001)经济增长;只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才能有足够的储蓄来源。资本市场作为资金融通、资源配置的枢纽,增强“投资端”建设可以更有效地提高闲置资金使用效率,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投资端的增强进一步传导到生产、消费,会极大助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国居民储蓄规模巨大。央行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1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18.64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1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存款不在少数。如此大规模的储蓄资金若能有一定比例转化为投资,将对实体经济发展大有裨益。可以说,目前储蓄转化为投资面临多重有利条件。一方面,从大类资产配置上讲,房地产已从过去20年间的第一地位逐步滑落,投资回报率下降,而股市的相对吸引力在提升。在“房住不炒”政策基调下,房地产告别全民炒房时代,逐步回归居住属性,而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强股市活力是重要的监管目标。从国际比较来看,美国等发达市场的居民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在六七成,股市和基金投资占比约为三成,而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配置多为现金和存款,股市方面投资占比约为2%。一方面,从市场环境来看,近两年资本市场有所回暖,指数稳中有升,积累了一定的赚钱效应,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居民财富管理意识;尤其是今年新证券法实行以来,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亮点不少,包括创业板全面实行注册制,对信息披露违规的查处,最近更是出台了退市新规,这些都在逐渐改变市场的生态环境,资本市场正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其财富管理功能正不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开正路、堵偏门”,在整顿同业市场、打破银行“刚性兑付”之后,引导理财子公司等主体加大权益类产品布局;由于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的加快,居民财富逐渐多元化配置,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银行已经进入低利率时期,也有利于吸引居民储蓄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参与资本市场投资,促动实体经济中的资金供求双方实现更好匹配。另一方面,居民整体消费意愿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加大了民生领域的保障支出,客观上促使居民消费倾向有所加强。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变迁,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已逐渐下降,而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意愿明显更强。储蓄和消费主要取决于当前可支配收入,通过资本市场增加财产性收入将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我国证券市场上散户格局凸显、投机行为活跃,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长期投资资金并不容易。因此,证监会此次提出的几点工作方向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推动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是鼓励险资入场、引导长期投资;“继续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推动健全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长周期考核机制”,是强化专业机构、约束短期行为;“进一步加强投资者保护,增强投资者信心”,既是加强资本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长期需要,也是激发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迫切要求。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金融监管部门进行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多方联动、畅通渠道。 保持合理的储蓄率。一个经济体要维持经济结构平衡和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储蓄率水平。因此,要培育好储蓄资源,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国民收入分配要进一步向住户部门倾斜。此外,要不断完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各类健康和养老保险业务,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障需求,以应对居民储蓄下降的不利影响。同时,积极引导居民增加储蓄、不过度负债,做好家庭债务的风险管理。 优化金融供给结构。转化好储蓄资源,需要减少碎片化配置,促进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但我国金融市场整体仍不发达,还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构建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环境。打破 A 股“牛短熊长”的格局,增强股市财富效应,提升资金入市意愿。要进一步支持机构投资者发展,丰富投资机构主体,拓宽其投资范围,提升其主动管理能力和跨产品、跨市场、跨境的投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居民值得托付的财富管理机构。 培育理性投资理念。加强对于居民财富管理的观念教育,普及各项理财产品、投资工具的风险收益流动性等特性的知识。有效发挥理财、保险、信托等产品的直接融资功能,培育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如公募基金目前是个人资金入市选择的主要工具之一,但多数投资者并没有把基金作为长期配置工具,平均持有期短。基金持有人缺乏长期投资理念,导致基金行为短期化,进而加剧市场波动。对此,公募基金等产品应坚持长期评价,着力提升长期收益水平,同时引导投资者关注长期收益,推进短期交易型资金转化为长期配置型资金。
资本市场三十年的发展史,是法治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衍变史,是监管部门严厉打击证券期货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奋斗史,也是稽查执法体制持续完善创新的开拓史。可以看出,稽査执法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市场监管市场化法治化的定位越来越明确,净化市场生态、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新时代下,立足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稽查执法如何进一步精准发力?如何全面落实国家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的工作要求?如何为稽查执法装上“探头”和“牙齿”?证券时报专访了证监会首席稽查兼稽查局局长罗子发。 进一步优化完善证券执法体制机制 证券时报:资本市场成立三十周年,稽查执法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形成了与我国资本市场特点相适应的稽查执法体制,为发挥好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执法保障。请您介绍一下稽查执法发展历程及重要成果? 罗子发:30年风雨历程,伴随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稽查执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稽查系统始终将稽查执法的政洽使命和政治责任放在首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监管执法的总体要求和会党委的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稽查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面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和监管执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工作方针,坚持“四个敬畏、一个合力”的监管理念,全面落实证监会党委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监管中心工作,以服务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宗旨,创新执法思路,优化执法模式,忠实履行职责,规范执法行为,依法从严打击证券期货违法活动,执法效能得到显著提升。纵观稽査执法历史沿革,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是探索集中统一的稽查执法体制。1992年10月,证监会成立之初在法律部门设立稽查处室,负责组织重大证券违法行为、综合性案件的调查。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违法违规行为数量不断增长,成立专门的稽查执法机构迫在眉睫。1995年11月,中国证监会增设稽查部,负责组织调查重大证券期货违法案件调查和审理处罚。1998年,稽查部更名为稽查局(首席稽查办公室),对各派出机构的稽查力量实行垂直管理。 这一阶段是我国资本市场萌芽发展期,市场诚信基础薄弱、法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开始凸显,虚假陈述、违规担保、“庄股”、挪用客户保证金等乱象严重影响市场健康发展。稽查执法主动调整体制机制,有效查办了亿安科技股价操纵、银广厦财务造假等一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典型案件。这一阶段的稽查执法体制演变说明,确立统一管理、集中调配的稽查执法体制,是充分发挥稽查执法合力,有效应对违法违规变化态势的正确路径。 二是强化行政刑事执法协作机制。2002年1月,公安部设立证券犯罪侦查机构并派驻证监会办公,这一执法协作机制形成了我国证券期货领域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机结合、共同协作的具有独特性的体制安排。2007年,证监会成立稽查总队,提高了查办大要案和跨区域复杂案件的能力;设立专司案件审理的行政处罚委员会,确立了“查审分离”的执法体制。随着行政和刑事执法力量的增强、执法衔接的紧密,相继查办了德隆系操纵市场、杭萧钢构(行情600477,诊股)内幕交易、汪某中“抢帽子”操纵等一批重大案件,对证券违法犯罪形成强大震慑。 三是进一步加强证券执法力量。2013年,证监会进一步明确了上海、深圳专员办的稽查执法职能,并授权派出机构开展行政处罚工作,稽查局统一指挥,稽查总队、沪深专员办专司大要案件办理,派出机构独立查审案件,行政处罚委员会主要负责重大案件审理并监督指导派出机构审理工作的执法体制架构基本形成。这一阶段,稽查力量进一步增强,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统一指挥进一步强化,逐步形成了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专业精、作风硬的执法队伍,在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稽查执法以体制改革为基础,以专项执法为抓手,以创新机制为保障,高频率、高强度分类分批打击典型、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执法考验,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市场效果。 四是构建权威高效、立体多元的执法新格局。2019年证监会出台《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方案》,其中,“进一步提升稽查处罚效能”是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围绕改革目标,按照“四个敬畏,一个合力”的监管理念,我们调整案件查处机制和工作流程,优化线索筛查和协作机制建设,一方面,突出重点案件办理,形成案件分类分层分级管理的执法新格局,优化稽查执法和日常监管“总对总”的案件线索移送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司机构类、异常交易类案件线索发现机制,突出对重大案件线索的及时发现、精准锁定和快速查处,提升稽查部门查办重大案件的效能。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行政刑事执法协作机制。依托公安机关的情报导侦,建立联合办案、协同办案等工作模式,形成对重大财务造假、恶性操纵市场及内幕交易等市场关注、影响恶劣的重大案件快查快移的工作态势,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执法协作,建立健全与审计署、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工信部等相关部委的执法合作机制,形成有效的执法合力,共同打击证券违法活动。 改革实施以来,康美药业、康得新、豫金刚石、宜华生活等一批案件线索相继进入稽查执法环节。截至今年11月,财务造假和违规披露占新增案件的比例由2018年的16%提高至28%,执法重点更加突出,证券违法成本也在进一步加大,随着监管执法的重心由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转移,稽查执法功能作用将进一步强化和突出,稽查执法体制机制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零容忍”打击重大违法活动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重拳打击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等行为 证券时报:近年来,证监会查办了一批市场高度关注的违法违规案件,能明显感觉到执法针对性更强了,查处速度更快了,对市场关注的回应更及时了。请您介绍一下稽查执法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罗子发:牢牢把握稽査执法的政治属性是做好稽査执法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我们深刻理解和贯彻“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工作方针,坚持“四个敬畏、一个合力”,坚决将服务实体经济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更好地保障市场改革发展稳定,更好地防范市场风险的大局,在日益增长的执法需求与有限的执法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以推进稽查执法改革为抓手,重点围绕“突出重点、统一指挥、密切协同、规范执法、科技赋能、打宣结合”,在这二十四个字上做文章,不断加大稽查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证券期货违法活动,严肃市场纪律,净化市场生态。 第一,突出执法重点领域,服务市场发展大局。我们始终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大局和监管中心工作,谋划稽查执法工作重点,坚决打击那些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市场生态的违法乱象。 一是重拳打击财务造假、欺诈发行、虚假重组等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案件。近十年来,证监会立案调查信息披露违法案件近500件。严肃查处了绿大地、万福生科、欣泰电气、金亚科技欺诈发行,雅百特、九好集团、康得新、康美药业、獐子岛(行情002069,诊股)财务造假等一批重大案件,有效震慑了违法行为,净化了市场生态。同时,坚持“一案多查”,查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案件,督促中介机构切实履行“看门人”职责。 二是精准打击严重破坏公平交易原则,影响市场功能发挥的案件。一方面,严厉打击恶性操纵市场。近十年来,立案调查操纵市场案件300余件,严查罗某东团伙系列操纵、吴某泽、唐某博跨境操纵、大连电瓷(行情002606,诊股)实控人内外勾结操纵公司股价等一批重大案件,严肃追究鲜某、任某成、朱某军、廖某强等操纵市场累犯惯犯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持续对内幕交易、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行为保持高压态势。近十年来,立案调查内幕交易案件近800件、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案件100余件,查办了汪某元父女内幕交易健康元(行情600380,诊股)股票,吴某某等人内幕交易王府井(行情600859,诊股)股票、甄某涛内幕交易弘高创意(行情002504,诊股),平潭发展(行情000592,诊股)多名高管内幕交易等多起重大内幕交易案件,以及上投摩根基金经理赵某申、博时基金基金经理马某等一批典型“老鼠仓”案件,起到较好警示和教育作用,案件多发态势得到遏制,行业生态逐步净化。 三是集中打击严重积聚市场风险,危害市场平稳运行的违法行为。一方面,立足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信用的总体要求,强化债券市场统一执法机制,坚决打击债券市场欺诈、造假行为,对五洋建设欺诈发行债券、富贵鸟债券信息披露违法、华晨集团、永煤控股等有关案件立案调查。另一方面,严厉打击私募领域违法行为。近年来,累计调查私募领域违法案件130余件,查处富航投资利益输送、私募基金管理人吕某操纵市场、穗富投资内幕交易等典型案件。此外,严惩扰乱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秩序的行为。近十年来,立案调查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案件近30件,先后对上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和陆某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同花顺(行情300033,诊股)网络传播误导性信息等案件进行了严肃查处。 第二,统一调配执法力量,应对市场违法态势变化。目前,稽查局负责统筹指挥、组织协调全系统稽查力量,稽查总队、沪深专员办负责查办重大案件,36家证监局负责查办辖区案件及稽查局交办的重大案件。稽查系统已经形成稽查执法“一盘棋”的工作格局,通过科学调配稽查力量,建立集中力量查办重大案件的组织模式,并采取业务骨干集中办案、疑难复杂案件跨单位组建专案组等多种方式,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实现执法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为重点案件提供组织和专业保障。 第三,着力强化协作机制,有效发挥执法合力。我们密切与公安司法机关、有关行政机关以及境外监管机构等在证券执法领域的协作。不断优化与公安机关的执法作机制,拓展了在联合调查、情报导侦、信息共享、分析研判、培训交流等方面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与审计署、人民银行、工信部、银保监会、纪检监察、国资管理等部门在重大案件线索通报、涉案数据查询、执法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在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和I0SC0多边备忘录的框架下,通过跨境协查合作,为打击跨境违法行为提供支持。 第四,积极构建稽查规范体系,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坚持依法办案,用好用足证券法赋予的职责和权力,敢于动真碰硬,严格追究违法责任,同时,进一步提升办案能力和规范化水平,构建了覆盖调查办案全流程、各环节的规范体系,逐步统一了执法的标准和尺度,减少了自由裁量空间,我们始终强化法治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努力在执法办案中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正当、于法有据。 第五,高度重视科技保障,强化执法科技化支撑。我们坚持以科技为突破,让执法更加智慧、高效和精准。我们制定了《稽査执法科技化建设工作规划》,确立数据集中、数据建模、取证软件、质量控制、案件管理、调查辅助等“六大工程”建设,构建科技化执法体系。借助大数据优势和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线索发现的精准度,提高调查取证效率,增强案件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对违法犯罪态势的分析,为稽查执法装上了“探头”和“牙齿。 第六,多形式开展执法宣传,提升稽查执法综合成效。近年来我们从封闭执法向开放互动执法转变,不断提升执法透明度,2015年以来,稽查系统公开发布执法信息110件,连续4年公布证监稽查20起典型违法案例,及时发布百余起案件调查信息,先后组织开展打击“老鼠仓”和财务造假等专题宣传,有效回应市场关切,集中阐释执法理念,提升了稽查执法的传播力、影响力。 落实“零容忍” 要求,多措并举塑造良好市场生态 证券时报:今年以来,高层会议屡次强调“零容忍”执法,此后又进一步提出“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资本市场九字方针。进入“十四五”时期,新形势、新阶段、新格局对资本市场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下一步,对稽查执法工作有什么设想? 罗子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和监管执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今年以来,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国务院金融委会议,密集部署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犯罪相关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再次强调“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为十四五时期资本市场稽查执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我们理解,“零容忍”是强化监管震慑,净化市场生态的重要保障,是市场规则制度得到严格执行,市场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保证,对于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市场规则执行和功能发挥的欺诈、造假等违法违规必须果断出手,依法从严打击。这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的重要前提,是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为促进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金融委关于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零容忍”的工作要求,坚持“四个敬畏,一个合力”,紧紧围绕监管中心工作,坚决依法从重从快从严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恶性操纵市场及内幕交易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切实提高违法成本,净化市场生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坚决落实“零容忍”方针。突出重点,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和重大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的打击力度,对涉案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一案多查”。精准打击,加大对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等“关键少数”违法责任的追究力度。全方位追责,用足用好新《证券法》的授权,着力构建行政处罚、市场禁入、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以及刑事追责、民事赔偿等全方位立体式追责机制。 进一步完善执法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健全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和国务院金融委关于“推动完善符合资本市场发展需要、有中国特色的证券执法体制机制”的工作部署,研究提出改革完善证券执法体制的思路和方案,从政治建设、机构设置、力量配备、资源保障等方面对证券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充分运用好科技化执法手段。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提升线索发现精准度,加强违法趋势研判和预警,强化调查取证智能化水平,提升案件管理信息化水平,创新案件调查组织模式,为执法工作提供先进的软、硬件支持。 进一步优化执法协作机制。对内,促进日常监管与稽查执法的有机衔接,统筹运用监管执法资源,充分发挥稽查执法和日常监管的优势,强化密切协同的监管执法工作格局。对外,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统一指挥协调下,深化与公安司法机关的执法衔接,加强与相关部委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推动建立打击资本市场违法活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有效的执法合力。 多措并举塑造良好市场生态。加强舆论引导,多渠道多平台强化对重点案件的执法宣传,充分发挥典型案件查处的警示、教育作用,向市场传递“零容忍”的明确信号,积极引导市场参与各方诚信自律,归位尽责,特别是督促保荐承销、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切实发挥好市场“看门人”作用,推动形成崇法守信的良好资本市场生态和文化。 借此机会,我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资本市场稽查执法工作的有关单位和部门表示衷心感谢,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监管执法的总体要求,按照“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工作方针,坚持“四个敬畏,一个合力”,继续携手并肩,戮力同心,形成合力,共同为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座谈会上提出了当前的七大改革重点,其中包括持续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持续优化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安排。对此,市场专家认为,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的基础性主体,其质量水准即是市场的生命力所在,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正是投资者得以分享企业成长红利的重要保障。 过去30年间,A股公司的数量、质量都有大幅提升,这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引导与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表示,近年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实践主要着重于三个方面:一是确保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强调三公原则;二是在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过程中强调增厚效益;三是对绩优公司有一定资源倾斜,如通过指数编制着力引导资金向优质公司汇集。但他同时表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上市公司运营中的规范性仍有待提高,一些公司在扩张过程中曾出现高溢价收购、对标的选择把关不严等问题。 粤开证券研究院负责人康崇利则从制度层面阐释了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他认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与稳步全面推行注册制和完善退市制度这两项重点工作紧密结合。 康崇利表示,稳步全面推行注册制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长期看,优胜劣汰之下,符合创新定位的优质企业将获得长期资金青睐,所谓壳价值会不断缩水,资本市场的环境与投资者结构将得到双重优化。同时,随着退市的进一步常态化,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将得到提升,对广大投资者也是有利的。 桂浩明也认为,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通过完整、充分的信息披露,让投资者自己来判断公司的价值,并将社会力量纳入市场监督的生态圈,使一些过去不太容易被发现的问题及时曝光。在监管方面,近两年加强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特别是对欺诈上市、严重信息披露违规、操纵市场等行为“零容忍”,这也使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得到提高。 “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高质量发展实业,是当前重要的经济发展抓手和资本市场目标。”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目前,A股已有4100多家上市公司,绝大部分作为国内最优质的企业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通过鼓励、支持上市公司做优做强,让上市公司起到引领作用,可带动更多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陈雳还表示,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对违法乱纪行为零容忍,通过法治化去完善上市和交易机制,只有这样,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才会得到有效的运行保障。
近日,由银河创新资本同静宁农发公司、静宁林投公司共同发起设立,首期规模5000万元,银河创新资本担任管理人的甘肃静宁银河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下称“静宁基金”)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了备案,标志着静宁基金正式开展投资运作。 据了解,在中国银河证券对口帮扶下,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今年初已实现脱贫摘帽。近年来,静宁的名气越来越大,今年初“静宁苹果”品牌挂牌新三板,现在又有了静宁基金孵化新生。 设立静宁基金的目的,正是为了脱贫之后再攻坚。现阶段静宁基金主要投资于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加工业等领域,争取为静宁县具有发展前景和带动能力的企业注入资本,帮助经营主体规范运营、提质增效、发展壮大。基金在项目投资退出后,所得收益均用于静宁县“防返贫”工作,基金清算后将剩余资金捐赠至静宁县政府,由县政府进行“防返贫”二次分配。 静宁基金通过基金形式运作,为当地企业提供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扶植企业成长,探索助推静宁县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从而建立稳定脱贫、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