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江苏银行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A股股东以每10股配3股的比例,共计发行34.63亿股新股,募集资金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的净额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支持未来各项业务健康发展。这意味着,上市银行配股融资打破了七年的“空窗期”。 与此同时,多家银行正通过其他外源性工具密集“补血”。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11月份,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发行量合计接近1500亿元,其中永续债发行量超过1000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今年疫情发生以来,由于减费让利、计提拨备等因素,银行业净利润下滑,内源性融资可得性不断降低,加大对外源性资本补充工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央行在日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中表示,下一阶段,要继续推动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一级资本,进一步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特别是支持经营稳健的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 银行多渠道“补血” 近年来,商业银行一直受困于资本金紧张问题,尤其是在今年疫情的背景下,银行加快信贷投放,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进一步加速了资本金的消耗。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4%,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67%,较上季末上升0.07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41%,较上季末上升0.20个百分点。 近期,商业银行发债“补血”明显提速。Wind数据和相关公告显示,开年至今,已有60余家银行通过(含计划)发行可转债、二级资本债、优先股、永续债、金融债和定向增发等方式补充资本金,金额超万亿元。 其中,永续债成为今年银行资本补充的一大亮点。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截至11月末,银行已发行38只永续债,发行规模达5985亿元,发行主体涵盖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等各类商业银行。 时隔七年之后,A股上市银行首单配股也正式落地。江苏银行公告称,本次配股价格为每股4.59元,低于其2019年未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2020年三季度末的每股净资产,约为12月3日该行股票收盘价的七折。 有分析人士认为,除了充满吸引力的定价之外,江苏银行良好的业绩表现和成长空间也为其此次配股提供了有力支持。 东北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近年来银行业面临资本补充压力,由于很多上市银行估值在1倍PB(市净率)以下,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很困难,江苏银行配股方案突破了1倍PB限制,对于银行补充资本具有参考意义。 中小银行资本压力突出 相比上市银行,广大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有限,资本压力更加突出。尽管近年来监管层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银行资本工具创新,永续债、二级债等外部资本工具获得了更广范围的推广和落地,但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利用这些渠道仍有较大困难。 今年以来,监管层加快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资本补充步伐。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日前披露,广东省拟发行100亿元专项债向四家银行注资。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财政部预算司一级巡视员王克冰此前透露,今年专项债券额度为3.75万亿元,经国务院批准,前期已提前下达3.55万亿元,剩余2000亿元用于支持化解中小银行风险的预分配额度已通知地方。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有温州银行、广西北部湾银行、乌海银行三家城商行发布了关于申请地方中小银行专项债券资金补充资本缺口的方案。 业内专家认为,通过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将补充资本和改革关联到一起,可以推动中小银行体制机制改革;同时,也将强化地方政府对中小银行风险处置的作用,强化属地责任。 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将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体系,对银行体系开展全覆盖的压力测试,支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加大不良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力度及核销处置力度,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 未来仍需持续补充资本 当前,银行资本补充问题已成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力度的背景下,资产规模增长和资本补充将是持续性的过程。城商行大多尚未上市,资本补充的需求较为迫切;随着老工具的到期,股份行也将进入新一轮的资本补充周期。”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银行分析师许文兵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正式落地。业内专家分析称,入选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机构将面临更高的附加资本要求、更高的杠杆率要求、更严格的流动性约束,包括更严格的大额风险敞口控制、定期压力测试、更多的信息披露等其他监管要求。 “从主要影响来看,入选系统重要性银行将使部分股份制银行资本压力加大,对银行杠杆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形成一定影响。对于部分资本管理压力相对较大的股份制银行而言,后续亟待多渠道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 受访专家预计,为应对资本压力和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未来银行仍需持续补充资本,加大资本工具发行力度。 “为了支持银行补充资本,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支持性政策出台。比如持续加大资本型和非资本型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合格债务工具的开拓创新、降低发行门槛、引入更多投资者、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大境外市场债务工具发行规模等。”民生证券分析师郭其伟表示。
9月30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被业内称为“中国版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其中,最受市场关注的莫过于两个时间截点的达标要求:对于已经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lobal Systematically important Banks,G-SIBs)名单的四家大型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需要满足外部TLAC风险加权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外部TLAC杠杆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75%。 那么,四家大型银行是否面临着较大的达标压力?目前来看,距离达标还有多大的资本缺口尚待补齐?接下来各银行的资本补充计划是怎样的? 测算资本缺口超3万亿元 以2020年6月末数据看,四家大型银行外部TLAC杠杆比率均已超过7%,符合达标要求。因此,未来达标压力则主要来自风险加权比率。业内专家测算认为,若以2020年6月的数据为准且不考虑逆周期资本计提,那么,在2025年之前四家大型银行合计需要发行超过3.3万亿元的TLAC合格债务工具。具体来看,中行、工行、农行、建行分别约为0.91万亿元、1.09万亿元、0.67万亿元、0.64万亿元。 市场普遍关心,目前距离达标时限还有4年左右时间,这是否会给银行资本补充带来极大压力。中信证券研报认为,大型银行在中长期通过渐进式达标的方式强化银行系统稳健性,预计短期不会对银行资本带来边际“硬性压力”。 “目前,银行业整体的资本补充压力较大,特别是四大行同时面临着资本监管要求和TLAC监管要求。为此,银行一方面要创新相应的资本和债务工具;另一方面要积极节约资本,向轻型化方向转型。”民银智库高级研究员应习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西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宇看来,目前四家大型银行在成功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同时,还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了较好的资本充足率。下一步,四家大型银行可充分利用4年左右的时间,做好达标规划,统筹安排TLAC工具的发行。未来数年,四家大型银行将分批、分步发行TLAC工具,尤其是发行非资本债务工具。 对于《征求意见稿》的达标要求,中行明确表示,将根据市场情况、股东诉求、监管要求,结合中行资本状况,合理安排资本补充计划,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补充资本,并积极探索研究TLAC工具发行。 建行表示,将以两方面措施应对TLAC资金缺口问题。一是“坚持内部积累和外部补充并重”的资本补充原则,重视通过利润留存实现资本内生式发展,合理开展外部资本补充;二是采取资本集约化和精细化管理等手段,积极推进资本节约,提升资本使用效率。 部分国有大行或已“提前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9月,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十分火热,数据显示,9月上市银行共发行二级资本债2400亿元,超过前8个月2380亿元的发行规模总和。其中,国有大行持续发力,中行、建行、工行二级资本债发行总额均超过600亿元。 9月22日,刚刚在当月成功发行650亿元二级资本债的建行又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该行在取得股东大会及相关监管机构批准的条件下,拟发行不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等值的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用于补充该行二级资本。 有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除了应对外部疫情影响和满足银行自身经营的需求外,国有大行自9月开始的二级资本债密集发行或有其更为长远的考虑。发力补充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满足TLAC资本要求而进行的提前准备。 据了解,TLAC合格债务工具包括资本型债务工具和非资本型债务工具两类,现有的资本型债务工具主要包括减记型二级资本债、可转债、永续债。同时,根据TLAC资本要求,合格债务工具占TLAC资本的比例需要超过33%,因此,扩大TLAC资本补充路径是需要达标的银行当前及未来的重要努力方向。 助推银行向轻型化方向转型 “中国版TLAC出台的意义,不仅在于与国际标准充分对接,进一步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健康性,更重要的是,也将促进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助推商业银行向节约资本的轻型化方向转型。”应习文表示。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下一阶段的发展应由“全面扩张”转为“选择性扩张”。就中长期而言,TLAC的监管要求有望促使大型银行加快经营转型,一方面,报表扩张或更为审慎;另一方面,或通过综合化和多元化经营强化“轻资本模式”,从而降低TLAC要求带来的影响。 邓宇认为,银行机构或可从三个层面为达标作准备,一是强化核心资本和一级资本指标管理,通过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券和扩充股本等路径巩固资本实力;二是构建系统性风险监测和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三是继续强化银行业经营能力,提高风险资产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专家均认为,在目前低利率环境叠加TLAC要求之下,着力发行TLAC工具或是较为明智的应对策略。例如,建行于今年9月14日成功发行的650亿元二级资本债,票面利率为4.2%,显著低于该行在2019年发行的同期限同类型二级资本债利率(4.86%)。“在当前较低利率环境下发行二级资本工具,不但可以补充资本,还可以适当降低负债利率。”邓宇表示。 此外,专家表示,中资G-SIBs应加大轻资本业务发展力度,提升非息收入占比;在维持资产质量稳定基础上,提高内部评级法使用效率,降低资本占用;可充分利用境内外市场,加大永续债、优先股、二级资本工具发行规模,以及研究发行合格TLAC工具,补充TLAC资本。
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再迈出重要一步。 9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证监会同步发布配套规则《关于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规定》。《办法》及配套规则自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 整体来看,《办法》通过降低准入门槛、稳步有序扩大投资范围和加强持续监管,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分析人士表示,新规的落地将吸引更多境外资金积极参与我国证券期货市场,增加市场深度和活跃度,扩大国内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进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更多外资流入境内市场 作为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金融市场的主要通道,QFII/RQFII自诞生以来,就为我国资本市场稳步开放和深化发展持续供能。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322家境外机构累计获得1159.8亿美元的QFII批准额度,231家境外机构累计获得7219.92亿元人民币的RQFII批准额度。此外,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通过QFII、RQFII通道及沪港通、深港通北向投资A股的头寸约为2.5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约4%,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约9%。其中,QFII机构持有A股市值为7700亿元,较2019年年末提高14.4%。 不难看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加快了A股投资者机构化及国际化水平。分析人士表示,两项制度在引进境外长期资金、优化投资者结构、引导价值投资、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逐步扩大,QFII、RQFII在准入条件、投资运作和持续监管等方面不断更新制度安排,以适应市场发展变化。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新规大幅放宽了QFII/RQFII投资范围和标的,简化了流程,将吸引更多外资流入境内市场,为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的增量资金。 整体监管基调更宽松 “《办法》是资本市场及资本账户开放迈出的新一步,也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进展。”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董事总经理王汉锋表示。 整体来看,《办法》延续了2019年1月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主要修订方向,且整体监管基调更加宽松。 新规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QFII、RQFII资格和制度规则合二为一,放宽准入条件,同时取消委托中介机构数量限制,减少数据报送要求;二是新增允许QFII、RQFII投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证券、私募投资基金、金融期货、商品期货、期权等,允许参与债券回购、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转融通证券出借交易;三是加强跨市场监管、跨境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强化违规惩处,细化具体违规情形适用的监管措施等。 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办法》在整体层面上进一步提高效率,扩大投资范围,有望加快外资进场速度。而允许外资投资金融衍生产品、新三板、私募基金等,有助于实现外资在投资领域“国民待遇”,增强外资交易积极性。 开源证券分析师高超进一步表示,允许外资机构投资新三板股票,将为新三板市场带来国际投资者和增量资金,提升市场流动性,有利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此外,放开融资融券和转融通证券出借资格,有利于“两融”业务发展,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多空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市场人士表示,新规所展现的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决心更为重要。“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制度之一,QFII/RQFII投资额度和范围先后放开,规则持续更新,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节奏并未放缓。”分析人士表示,上述举措对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资本市场对外资吸引力增强 9月26日,证监会机构部主任邱勇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峰会·苏河湾”上表示,今年1至7月份,QFII、RQFII资金累计净流入为近六年来的最高值。在全球流动性过剩,主要经济体普遍处于极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 从政策面来看,近期我国股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加码。9月21日,人民银行、外汇局起草了《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同时,外汇局启动新一轮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额度发放,共向18家机构发放QDII额度33.6亿美元。 分析人士表示,一系列扩大开放、便利境外机构入市交易的举措不断落地,将进一步加大A股市场和中国债市对外资的吸引力,对于强化我国资本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大有裨益,对于市场走向成熟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再次重磅“落子”。8月24日上午,创业板注册制首批18家企业成功上市交易。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上强调,资本市场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具有枢纽作用。 “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再次被强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资本市场的更高期望。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经济发展呈现稳定好转态势,但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资本市场既要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努力实现自身的平稳健康发展,同时更要积极主动作为,贯彻“六稳”“六保”方针政策,更好发挥枢纽功能作用,为实体经济克服疫情影响、实现稳健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资本市场在积极发挥要素资源配置枢纽、政策传导枢纽、风险防范化解枢纽和预期引导枢纽等方面当有所为,也大有可为。 注册制助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资本市场是直接融资的主战场,是市场化要素配置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对于促进资本形成、价格发现、管理风险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产业链面临重构的背景下,更需要资本市场发挥高效动员、集聚和配置要素资源的重要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资本市场在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方面,能够强化逆周期调节,甚至是预先布局提前应对。 今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意见》明确提出,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些政策要求指明了资本市场改革重点方向。 此次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18家企业成功上市交易,意味着注册制改革向存量市场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是增量改革,而创业板是“存量+增量”改革。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有助于优质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从而引导全社会金融资源向更多创新创业企业与行业流动,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助力经济加速转型。 畅通直接融资激发企业活力 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不只有投融资功能和要素资源配置功能,还包括政策传导、风险防范化解、预期引导等功能。这些对于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市场是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在产业投资等方面具有先导和撬动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举措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今年以来,为缓解当前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保住千万个市场主体,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措施。 在支持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方面,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通过市场化配置和风险定价机制,为处于不同阶段、属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了股权、债券等多样化、多渠道的直接融资,引导大量社会资金流向企业。资本市场在政策传导方面的枢纽作用得到发挥,有利于推动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和融资成本有效降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带动经济良性循环。 此次创业板改革进一步提升了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的能力。“与科创板相比,创业板的行业领域更加宽泛,因此在创业板推进注册制,有助于将资本市场助力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从科创行业拓展至经济的各个领域。”王涵表示。 强化资本市场风险防范化解和预期引导作用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势头良好,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稳步推进,但与此同时,我国外部环境仍面临不确定性。这就需要资本市场进一步发挥好风险防范化解与预期引导的枢纽作用。 业内人士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资本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主渠道,一方面,对稳定宏观杠杆率,避免金融风险的积累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动能。发挥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功能,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运行,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重要环节。 事实上,资本市场还是一个内涵丰富、机理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对资本市场的预期和信心直接体现并可能放大为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预期和信心。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引导和塑造好市场预期,积极发挥资本市场对于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的重要作用。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创业板改革落地是注册制改革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改革后的创业板更具有包容性,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激发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政策传导、风险防范及预期引导等枢纽功能。
“经过119个昼夜奋战,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今天成功落地。”深交所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建军8月24日在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18家企业上市仪式上表示。首批企业的成功上市标志着创业板正式进入注册制时代。在资本市场的“而立之年”,创业板紧随科创板推行注册制,为注册制在整个资本市场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承上启下的重要一步。从科创板到创业板,从沪市到深市,从增量到存量,从“硬科技”企业到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拉开了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尤其是存量改革的序幕,成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一环。 创业板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现 2009年,创业板在时代的浪潮中应运而生。从设立之初,创业板就致力于服务高新技术产业,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的沃土。十年风雨兼程,创业板市场逐步发展壮大,聚集了一批优秀企业,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层出不穷,市场各方对创业板的改革和发展也有了更高的期待。特别是自科创板设立并试行注册制平稳落地后,创业板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深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21日,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了833家,总市值达到9.1万亿元,流通市值达到6.3万亿元。在上市公司方面,创业板超过九成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七成以上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在注册制改革大背景下,创业板市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将更加明显,为初创型或成长型企业带来更大发展动力。同时,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放宽了对申报企业的盈利要求,突出了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的特色。 注册制存量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海通证券总经理瞿秋平认为,创业板改革有两大关键点,一是服务于新上市主体,落实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增加包容性的改革理念;二是处理好新上市主体和存量主体在制度、政策上的衔接,进一步带动存量主体的改革。 可以预见,注册制未来将在全资本市场进行推广。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科创板和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摸索出来的经验也成为基础制度逐步落实下来。当前,资本市场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常态化退市、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加强投资者保护等各项制度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整个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 此次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是注册制承上启下、从增量扩展到存量的重要一步,影响面更广,示范效应更强。8月24日,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之后,存量上市公司股票涨跌幅限制也从此前的10%调整至20%。同时,存量上市公司也将按照注册制的要求完善信息披露,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同步实施注册制。此外,针对创业板存量公司与投资者较多的现实情况,为保证改革的平稳过渡,深交所对存量公司适用新的退市制度设置了过渡期安排,逐渐衔接注册制下上市公司的退市安排,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机制。 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完善 过去十年间,我国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短板,错失了一些科技龙头企业。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内优质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尤其是对于中小微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中尚未盈利的企业来说,来自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支持有助于满足其科技研发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投资者的多元投资需求。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任务。科创板的建立,填补了我国资本市场支持尚未盈利的高科技企业的缺口。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的重要标志,也让资本市场改革站上新的起点。本轮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后,创业板板块定位更具针对性,将着重于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且更加强调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 首批18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是资本市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展望未来,在注册制改革下,我国资本市场定将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便捷,充分激发资本市场活力。
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再次重磅“落子”。8月24日上午,创业板注册制首批18家企业成功上市交易。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上发表书面致辞指出,资本市场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具有枢纽作用。 “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再次被强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资本市场的更高期望。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经济发展稳定恢复,但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资本市场既要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努力实现自身的平稳健康发展,同时更要积极主动作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更好发挥枢纽作用,为实体经济克服疫情影响、实现稳健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资本市场在积极发挥要素资源配置枢纽、政策传导枢纽、风险防范化解枢纽和预期引导枢纽等方面当有所为,也大有可为。 注册制助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资本市场是直接融资的主渠道,是市场化要素配置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对于促进资本形成、价格发现、管理风险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产业链面临重构的背景下,更需要资本市场发挥高效动员、集聚和配置要素资源的重要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资本市场在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方面,能够强化逆周期调节,甚至是预先布局提前应对。 今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意见》明确提出,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些政策要求指明了资本市场改革重点方向。 此次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18家企业成功上市交易,意味着注册制改革向存量市场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是增量改革,而创业板是“存量+增量”改革。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有助于优质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从而引导资金更多向创新创业企业与行业流动,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助力经济加速转型。 政策传导枢纽作用有效发挥 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不只有投融资功能和要素资源配置功能,还包括政策传导、风险防范化解、预期引导等功能。这些对于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市场是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在产业投资等方面具有先导和撬动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举措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今年以来,为缓解当前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保住千万个市场主体,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措施。 在支持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方面,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通过市场化配置和风险定价机制,为处于不同阶段、属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了股权、债券等多样化、多渠道的直接融资,引导大量社会资金流向企业。资本市场在政策传导方面的枢纽作用得到发挥,有利于推动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和融资成本有效降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带动经济良性循环。 此次创业板改革进一步提升了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的能力。“与科创板相比,创业板的行业领域更加宽泛。因此,在创业板推进注册制,有助于将资本市场助力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从科创行业拓展至经济的各个领域。”王涵表示。 强化风险防范化解和预期引导作用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势头良好,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稳步推进,但与此同时,我国外部环境仍面临不确定性。这就需要资本市场进一步发挥好风险防范化解与预期引导的枢纽作用。 业内人士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资本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主渠道,一方面,对稳定宏观杠杆率、避免金融风险的积累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动能。发挥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功能,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运行,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重要环节。 此外,资本市场是一个内涵丰富、机理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引导和塑造好市场预期,积极发挥资本市场对于稳预期的重要作用。
7月1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公告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着眼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会议指出,在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新途径。 今年以来,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备受关注。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是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方式的重要创新,将有助于中小银行增强信贷投放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对于地方政府专项债将以何种方式为中小银行“补血”,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通过专项债资金购买中小银行发行的资本补充债券如可转债之外,下一步还可以探索通过国资平台或者直接注资的方式,直接补充中小银行资本。 增强中小银行信贷投放能力 我国中小银行数量超过4000家,资产总额约占到整个银行体系的1/4,基于“小对小”的天然对接优势,中小银行是服务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重要力量。虽然中小银行发展能力总体较好、风险可控,但受疫情影响,近段时间以来中小银行在放贷能力、资本消耗等方面压力加大。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6.14%和13.44%,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5%和12.81%,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中小银行面临着较为突出的资本金不足问题,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相对较少,政府对中小银行资本金补充高度重视,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不仅有利于中小银行发展,也有利于中小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 董希淼表示,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增强中小银行资本实力,有助于中小银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有助于中小银行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与IPO、永续债、优先股等市场化再融资渠道有何不同? “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注入好处在于能够针对一些特定机构,推动其改革,化解和处置一些存量风险。”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分析称。 曾刚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把改革和资本补充融为一体,促进中小银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比如城商行层面上可有些合并重组、农商行层面上可以推动省联社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释放农商行活力等。从长期看,能化解处置一些风险,帮助中小银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拓展已有的市场化融资渠道,让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机制更加完善。” 具体注资方式引关注 据了解,地方政府专项债于2015年首度发行,当年发行1000亿元。2016年、2017年,其发行量分别扩张到4000亿元、8000亿元,2018年首度超过1万亿元,2019年扩大到2.15万亿元,今年则扩大到3.75万亿元。专项债将以何种方式注入中小银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地方专项债或以直接注资、持有股份、购买银行二级资本债等方式,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在具体操作上,可能是地方政府发债融资,之后通过财政注资的方式来实现。”娄飞鹏认为。 一位资深研究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一些地方政府本身以财政局、国资委及国有企业的方式持有中小银行股权,因此发行专项债后可通过原有股东注资中小银行,一是符合银保监会关于股东资质的要求,二是这个链条运作相对比较成熟。 此外,业内专家称,还可以通过认购中小银行发行的资本补充工具的方式为其补充资本。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后,以发债资金向中小银行认购新发行的可转债、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支持中小银行资本补充。 对于哪些银行可获得资本补充,国常会提出,将优先支持具备可持续市场化经营能力的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专项债资金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应坚持‘救急不救穷’原则,优先选择经营规范、发展较好的中小银行。同时,要落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探索建立专项债资金补充资本的退出机制。”董希淼表示。 曾刚预计,在实践过程中补充机制选择方案时,不同省份的银行、相同省份不同类型的机构也会选择不同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可能还是“一行一策”“一事一议”,根据银行实际情况选择具体方案。 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是根本 值得关注的是,积极推动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中小银行改革,实现其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作用。 为此,国常会强调,将中小银行完善治理、健全内控机制等作为支持补充资本金的重要条件。 “下一步应加快建立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引导中小银行进一步完善风控和公司治理,促其回归服务中小微实体本源。”董希淼认为。 在构建资本补充长效机制方面,董希淼建议,一方面,坚持内外源相结合进行资本补充。内源性资本补充主要依靠提升盈利能力,通过利润留存补充资本,并适当控制风险资产的增长速度。外源性资本补充需要从审慎角度出发,统筹运用境内外各类资本工具适当补充,比如优先支持中小银行公开上市,适时通过优先股、永续债、可转债等资本工具补充资本。另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统筹配合,继续加强对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支持力度,并引入更多的资金进入中小银行资本债券发行市场。 “从长远看,应建立更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更好地控制风险并提升资本集约化发展水平,让同样的资本金可以支撑更多的风险资产,推动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业务发展良性循环。”曾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