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10月12日,威海银行正式于香港联交所挂牌并开始交易,发售价为3.35港元/股。这是年内继渤海银行后第二家在港股市场上市的银行股,也是迄今第31家在港上市的内地银行。 上市首日威海银行整体表现平平,开盘时短暂上涨至3.36港元/股后,迅速回落维持在发行价;收盘前再次短暂冲高,但最终仍以3.35港元/股的价格报收。 首日成交量为9575万股,成交额达3.21亿港元,当前总市值196亿港元。 威海银行首日K线 图片截取自Choice金融终端 上市之路历时七年,在港发售仅获认购61% 据威海银行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此次首次公开发行,威海银行拟全球发售8.77亿股,其中国际发售7.9亿股,香港发售8772.8万股,发行价介于3.35-3.51港元股之间。 但由其之后发布的发售价与配发结果公告来看,威海银行此次在港IPO并未获得资本市场,特别是香港地区资本市场足够的关注与青睐。 公告信息显示,威海银行最终发行价定为3.35港元/股,为此前拟定价区间的下限;合共接获8714份香港公开发售申请,认购合共5309.9万股香港发售股份,相当于香港公开发售项下初步可供认购总数的约61%。 国际发售则轻微超购,认购总数达可供认购数7.9亿股的1.32倍,后经重新分配,国际发售项下最终发售股数为8.24亿股。 经此计算,威海银行此次IPO共募得资金29.4亿港元,扣除佣金等开支后,则募得净额约28.31亿港元。威海银行还在其公告中表示,倘若悉数行使超额培股权,则可额外募得净额4.35亿港元,总计募资净额达32.66亿元。 为达成上市,威海银行已走过7年征途。早在2013年,威海银行便已于银河证券达成合作接受上市辅导冲击A股,并在2016年时向上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但在排队两年后,威海银行决定停下A股上市的脚步。 威海银行当时曾表示:“鉴于当时A股整体审批过程令上市时间表不确定,为了通过其他筹资方式补充资金,我们决定撤回A股申请。” 直至今年4月,山东银保监局核准威海银行赴港上市申请,威海银行的上市之路方在香港重现曙光。 此番赴港上市后,威海银行成为山东省第四家上市银行。此前,齐鲁银行已于2015年7月挂牌新三板;青岛银行则在2019年1月成为“A+H”上市城商行;青岛农商行于2019年3月登陆深交所。 而除威海银行外,尚有新疆汇和银行和东莞农商行两家银行于港交所排队IPO,目前均处于聆讯状态。 资本充足水平与资产质量齐降 据威海银行招股书,此次IPO所得款项净额将用于强化威海银行资本基础,以支持其业务的持续增长。 图片截取自威海银行招股书 据其招股书披露数据,上年末,威海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分别为,16.03%、11.78%和9.76%,一季度末,数据降至15.05%、11.05%和9.17%。而其最新披露的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威海银行资本充足指标已降至14.36%、10.65%和8.87%。 虽然指标年内持续下滑,但威海银行的资本充足情况在同业中实属中上水平。此番IPO,威海银行的资本基础有望进一步提升。 而与威海银行资本充足水平一同下降的,还有其资产质量。 2013-2018年间,威海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升高,由0.46%一路飙升至1.82%,现虽有小幅下降,但截至2020年6月底,威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高达1.79%。同期,同属山东省的青岛银行不良率为1.63%,青农商行为1.49%。 威海银行半年报中并未披露最新拨备覆盖率水平,但据其一季报,160.6%的拨备水平,略略高于监管部门最低要求,且仅为青农商行的半数,截至3月31日,青农商行拨备覆盖率为323.07%。 在规模及经营业绩方面,威海银行近来规模增速较快,截至6月底,总资产为2550.94亿元,较年初增长13.6%,半年增幅已超过2019年度全年总资产增幅。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威海银行的营收分别为39.08亿元、38.33亿元和49.47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16.02亿元、10.17亿元和15.23亿元。 此外,威海银行的营业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利息净收入。2017-2019年度,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为93.3%、49.6%及66.8%。 按业务分布划分的营业收入 按主营业务来看,公司银行业务一直以来都是威海银行的营收主力军。近三年公司银行业务营收占比不断增大,至上年末,已近60%。 同时,公司贷款也是威海银行贷款组合的最大组成部分。截至2019年底,威海银行公司贷款和垫款金额为人民币634.99亿元,占贷款总额68.7%。 威海银行也在其招股书中表明,其市场定位主要侧重于服务大型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等高端公司银行客户。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通知》,并从2020年9月30日起实施。 《关于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通知》从我国实际出发,参考国际惯例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有关要求,明确了我国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计提方式、覆盖范围及评估机制。同时,根据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状况和疫情防控需要,明确逆周期资本缓冲比率初始设定为0,不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管理要求。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将综合考虑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杠杆率水平、银行体系稳健性等因素,定期评估和调整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的重要举措,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提升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能力,缓解金融风险顺周期波动和突发性冲击导致的负面影响,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图片来自网络 9月28日,成都银行发布《关于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核准的公告》,公告显示该行已于近日收到《中国人民银行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同意该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不超过60亿元人民币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此前3月25日,成都银行第六届董事会第四十六次会议同意公司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60亿元的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利率参照市场利率确定,募集资金用于补充公司其他一级资本。 一级资本充足率持续下滑 根据成都银行最新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成都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4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3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36%。 图片截取自成都银行半年报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1月,成都银行IPO共募集资金25.25亿元,全部用于充实资本,2018年一季度成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66%、11.55%和11.54%,较2017年末分别提升1.00%、1.07%和1.07%,短期内资本资本充足率得到提升。 但18年的募资并没有持续改善成都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情况,除2018年末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略有提升外,其余季度均逐渐下降。2019年,成都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14%和10.13%,今年一季度为9.73%和9.72%。 预期未来风险增大 近几年成都银行规模快速扩张,加之信贷资产占比不断提升,资本充足率承压明显。 截至2020年6月末,成都银行总资产规模已超过6000亿元,为6146.55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562.69亿元,增幅10.08%;较2018年末增加1233.70亿元,增幅25.06%。 上半年贷款总额2554.11亿元,较19年末增长235.13亿元,增幅10.14%。存贷比为60.62%,较19年末降低1.65%。 持续降低的资本充足率带来跟高的经营风险,加之疫情对经济造成的不确定性,对于银行的风险防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成都银行风险加权资产3970.70亿元,较2019年末增加433.23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1159.34亿元。其中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为3726.62亿元,较2019、2018年底分别增长了449.05亿元、1116.09亿元。信用风险增加可能在未来造成信贷损失。 上半年成都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2%,较19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在十三家上市城商行中排名第六。不良贷款余额为36.1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08亿元,增速为9.33%,位列上市城商行第七位。 图片截取自成都银行半年报 疫情导致贷款逾期和违约情况增多,中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成都银行个人购房贷款不良率较19年末上升0.04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上升明显,为1.05个百分点,信用卡透支不良率上升0.18个百分点。 从行业分布来看,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和制造业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7.24%、19.55%和8.38%。 为应对不良风险增加并前瞻性地将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上半年成都银行大幅提升了拨备覆盖率,报告期内,拨备覆盖率为278.46%,较19年末提升24.58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95%,较19年末提升0.32个百分点。
我们这些中概股的企业很多开始走出去,既有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约束,也有当时他们的一些误区。比如说我们要让大工业企业上市,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它是没有意义的,市场是要有激励机制的,没有财富激励机制,这个经济不可能成长起来。 最近又看到中概股在美国受到了我个人认为歧视性的待遇,资本市场最重要的还是它是非歧视性的。如果是带着歧视的眼光,这个市场实际上是破坏了它的精髓。那么中概股它的回归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中概股的回归有三种情况: 一种情况就是套利者。他总觉得在美国市场上,他的企业价值没有得到合理的评估、合理的定价,他想私有化之后再回来再重新上市,对这种行为我只能说是可以理解,但不鼓励。因为制度本身是它没有破坏规则,它是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来做的一种行为,一个市场哪一种定价是合适的?当然有文化、法律和习惯的因素。 第二点因素,中国概念股在美国的上市,是因为美国的投资者或美国市场不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些因素,实际上博纳影业是比较早的在登陆于美国市场,后来大概在2016年、2017年前后私有化之后回来了。 的确,在美国博纳影业它的中国文化、电影文化,很难受美国投资者这样一种理解,当然也会受到某些意识形态的因素影响,所以它的定价相对比较低。实际上博纳影业大家知道,我个人认为还是拍了一些很好的片子,它的营业额曾经在全球也在排在第六位、第七位的这样一个地位。实际上一开始他们走出去就有一些问题,我们这些中概股的企业很多开始走出去,既有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约束,也有当时他们的一些误区。 过去误区主要是让什么样的企业上市,比如说我们要让大工业企业上市,也包括一些大型的制造业等等。以前都是这些东西上市,但这个东西上市有意义吗?还是有意义的,但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它是没有意义的。 投资者来了为什么提供资金?是因为他认为能够获得与他的所承担的风险相匹配的收益,但是这些企业是它提供不了这些收益,风险倒是挺大。如果你仅仅把它看作是融资的市场,你就会把需求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对资金需求放在首位,它不会考虑投资者的利益的。 这个市场是干什么的是一个巨大误区,这个市场不只是一个融资的市场,更是一个财富管理的市场,是一个资产成长的市场。非常传统的、落后的都要淘汰的企业,它怎么会有成长性?我们过去也还有一种想法,因为这些高科技企业基本上都是股份制的或者说至少国有的比重非常小,那我为什么要让你们这些人发财?腾讯也好、阿里巴巴也好,一上市变成至少千亿了,一夜之间怎么变成千亿的富翁?这个我可说不了,所以你看国有企业上市,它可以插队、它可以优先。 市场是要有激励机制的,没有财富激励机制这个经济不可能成长起来,企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这个激励机制也是资本市场功能之一。 第三类就是这次受到了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慢慢都要退市回来,我们要容纳他们、要接受他们。 总体来说,中概股除了个别的少量的上市公司,像瑞幸咖啡这样的过去的中概股,这类企业属于作恶者,作恶者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它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基本的规则,它击穿了资本市场的基本的底线,所以对这类企业显而易见,我不会认为它有第二次上市的任何可能性。 但就大多数中概股来说,多数都是高科技的企业。所以他们回来应该说比目前这些中国的一些待上、正在排队的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要好一些。它毕竟是经过了美国市场长则十年、短则五年的这样一种严格的监管,经过了各种的考验。特别是信息披露方面的这种严格的检验,要过透明度这一关,应该说这些大多数中概股这一关已经过了,经过了这些年的海外的培育回来以后有利于中国上市公司结构的一个改善。而且这些已经上市的公司,实际上它的成长性很好的,我们也可以看到360也好、中芯国际也好,这些都是中概股的回归的一个典型,们的市场反映也非常地好,也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高科技领域的企业。 当然了,现在我们还有很多企业还仍然在前赴后继地到海外去上市,这个也反衬出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严重的缺陷,中国的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向大的制度改革。我们过去的上市规则、上市标准,包括发行制度等等都是非常落后的,都是传统工业时代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的指标。比如重历史、重规模、重资产,重历史的盈利、重社会影响力、重历史影响力等等。可是那些高科技企业,它真的没有什么影响力了,他们也说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到海外去上市,所以我们终于从去年开始启动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的改革。这是以新的证券法和注册制改革为先导,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 我经常说我们走了30年的道路,终于在接近30年的时间,明白了我们如何发展好中国的资本市场,所以通过中概股的回归,我们要反思中国资本市场过去的缺陷。我们也可以找到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基本方向,这就是中概股回归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记者 岳品瑜 刘四红)9月30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通知》,自2020年9月30日起实施。 据了解,《关于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通知》从我国实际出发,参考国际惯例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有关要求,明确了我国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计提方式、覆盖范围及评估机制。同时,根据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状况和疫情防控需要,明确逆周期资本缓冲比率初始设定为0,不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管理要求。央行、银保监会将综合考虑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杠杆率水平、银行体系稳健性等因素,定期评估和调整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央行称,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的重要举措,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提升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能力,缓解金融风险顺周期波动和突发性冲击导致的负面影响,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茂硕电源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顾永德及其一致行动人深圳德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于2020年9月29日与济南产发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济南产发资本”)签署《股份转让框架协议》:济南产发资本或其指定受让主体拟通过受让顾永德直接持有的上市公司7.66%的股份(对应上市公司股份21,011,887股)、深圳德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4.24%的股份(对应上市公司股份11,639,653股),总计上市公司11.90%的股份(对应上市公司股份32,651,540股),同时,顾永德将持有的上市公司14.6%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济南产发资本行使。本次交易完成后,济南产发资本或其指定受让主体将合计拥有26.5%的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取得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9月29日晚,茂硕电源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顾永德及其一致行动人深圳德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当日与济南产发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股份转让框架协议》,济南产发资本或其指定受让主体拟受让茂硕电源总计11.9%的股份。同时,顾永德拟将所持上市公司14.6%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济南产发资本行使。由此,济南产发资本或其指定受让主体将合计拥有26.5%的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取得公司实际控制权。 公告显示,济南产发资本将按照上市公司总估值33.96亿元(对应每股均价12.38元)受让11.9%股份(约为3265.15万股),整体转让价格为4.04亿元。茂硕电源最新股价为9.99元。 济南产发资本成立于2019年8月,是济南市国资委独资设立的集团公司,主要开展基金管理与投资、产业投资、股权管理、资本运营等业务。 据披露,双方同意在济南产发资本通过表决权委托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后,上市公司董事会席位调整为7名,其中济南产发资本推荐5名董事,董事长由其推荐的董事担任;监事会维持3名成员,监事会主席由其推荐的监事担任;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由其委派。 顾永德及其一致行动人则承诺,未来三年(即2020年、2021年、2022年)上市公司归母扣非净利润(政府补贴收入按50%计算为公司非经常性收入)分别不低于5000万元、6000万元和7000万元,三年累计值超过18000万元(含)。 记者注意到,此前茂硕电源曾筹划易主江西国资。2019年12月18日,茂硕电源发布公告称,顾永德拟向江西国资转让不低于25%的股份,江西国资将成为公司的实控人。在两度推迟股权转让后,2020年7月9日,顾永德及其一致行动人向江西国资发送了《解除通知函》,书面解除了此前的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