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铜风光无限,从2020年3月19日的最低点反弹近80%,最高攀至8200美元/吨附近,供应瓶颈、经济复苏引发的需求回暖预期也使得铜成了再通胀交易的领头羊。然而,近期铜不断回调,随着全球疫情反复、逼空打击市场情绪等,截至2月3日9:20,伦铜已经跌至了7787美元/吨附近,A股相关有色概念股也连日下挫,例如江西铜业、云南铜业等前期热门股都出现持续、大幅回调。 如今,各界对于铜的分歧空前。很多人认为再通胀交易已完全体现在价格中,而且需求无法快速提振,中国春节因素加剧了铜的周期性(导致库存积压),加之近期美元的反扑也打击了商品涨势;更乐观的一派则认为,铜潜力无穷,因为回顾上一轮金融危机后的行情,铜价从2008年12月的低点上涨了260%。高盛近期给出了10000美元/吨的12个月目标价,强烈看涨。这个再通胀交易的领头羊究竟将怎样走? “春节效应”和疫情复燃打击铜价 在CFTC的上个报告周,投机者将Comex铜净多头提升3千手至7.1万手,但由于美元走强以及中国工业活动放缓引发需求担忧,本周一铜价格继续承压。值得一提的是,更早前的一个报告周,投机者Comex铜净多头继续小幅回落,并降至自去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之所以当前铜价承压,这和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和需求的预期转冷有关,光靠供给瓶颈这一个理由似乎已经支撑不住铜价。具体而言,随着出口订单疲软以及国内外疫情出现反弹,今年1月中国官方制造业PMI降至51.3,为去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前海关最新数据显示,去年12月中国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量为51.2万吨,环比和同比分别减少8.73%以及3.33%。由于进口套利窗口的关闭,中国铜材进口量自去年8月以来连续下降。 同时,多位交易员对记者表示,一般春节前后铜价会受到抑制。研究显示,中国农历新年会导致电解铜价格出现较强的季节性变动,铜库存积压是历年常态。在过去5年,库存都在一季度平均上升了30万吨,光是1月就占了8万吨。 美元的反扑以及不断增加的感染病例数量都限制了铜价的涨幅。截至北京时间2月2日22:30,美元指数已经升破了91报91.23,较去年底89的水平大幅反弹。人们对病毒变异和疫苗供应短缺的忧虑升温,阿斯利康高管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产能比预期的落后两个月,公司正在“夜以继日地修补疫苗生产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辉瑞也警告,本月和下月的疫苗产量少于预期。 此外,去年由于供给瓶颈导致铜价攀升,不过,机构也开始警示供给风险。StoneX集团分析主管 Rhona O'Connell对记者表示,继去年主要由于智利供应中断而下降1.6%后,今年全球产出有望增加3.1%,供应增长加速或影响铜价。此外,若中国央行下半年收紧信贷以抑制金融风险,可能一定程度限制基础金属在2021年最后几个月的上涨潜力。 “强烈看涨”呼声仍然不止 尽管铜价暂时受挫,但仍有一大半声音支持铜价,高盛就是其中一员。 该机构也给出了几大看涨的理由。例如,尽管中国春节因素历来会导致铜库存积压,但是今年至今全球电解铜库存反而下降了6万吨,创了纪录。未来,高盛预计目前海外期货交易所库存处于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因此微观迹象表明除中国外的电解铜市场也处于供给紧张的状态,预计这种趋势会持续。 同时,中国对于新基建(电动汽车充电桩、地铁与5G网络)的大力投资带来对绿色金属的需求。电气化革命将造福多方,而铜将是其中之一。就一季度来看,中国的供给紧张状态明显,而且相关行业对铜的需求也在持续反弹,包括电网、建筑、空调和汽车制造商等。半导体制成公司在中国的开工率也比2018年12月和2019年11月分别高出20%。 高盛也提及,农民工“就地过年”将支持中国一季度生产。尽管疫情近期在中国零星反复,各界开始担心新一轮封锁对经济造成的影响,这也导致铜价回调。但高盛认为这可能是过虑了。中国采取了及时的追踪、检测和封锁,2020年2月重演的可能性基本排除。“就地过节”的趋势意味着近2.9亿人不需要回家过节,这可能对基础金属的消费带来推动作用,因为工厂可以保持生产的状态,且春节后将产能提升到正常水平的速度也会更快。 此外,尽管美元反弹利空铜价,但高盛认为弱美元仍是大趋势。过去20年间,美元和铜之间的负相关性为-0.29,但这种相关性也不是持续不变的。2005年和2014年当伦铜的库存暴跌时,美元和铜的相关性就崩溃了。此外,美元持续走强的可能性也并不大,全球经济从二季度开始将会复苏,这会抑制美元走强。 也有其他交易员对记者表示,供给短缺仍将是推高铜价的主因,即使需求复苏慢于预期。Ausbil全球资源基金投资经理James Stewart对记者表示,秘鲁看似要再度进入封锁状态,短期秘鲁的铜产量可能会下降。同时,南美占了铜产量的近35%,疫情导致的供给短缺问题可能推动铜价走高。 就机构头寸来看,2020年12月初时投资者多头头寸已逼近极端水平, 各界当时对此表示担忧,但现在这种担忧已经可以缓解。从去年12月中旬到今年1月下旬,CFTC数据显示净多头头寸明显下降,降幅达15%,多头头寸相较于2017年9月的巅峰下降了40%。可见,铜仍有被增配的潜力,目前处于被投资不足的状态。
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下称 “陆金所控股”,LU)迎来了上市后的首份年度业绩。 北京时间2月3日,其发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报告。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陆金所控股总收入为520.46亿元,同比增长8.8%;调整后净利润为136.02亿元,同比增长2.1%。同时,陆金所控股此次披露了新的“董事长+联系CEO”管理层架构,冀光恒担任董事长,赵容奭和计葵生则担任陆金所控股联席CEO。 报告披露了陆金所控股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两大核心业务进展。 为响应监管关于贷款利率定价的要求,陆金所控股自去年9月起下调了借款人贷款成本,同时随着国内经济从疫情之中的逐渐恢复,陆金所的零售信贷质量已有所改善。截至2020年末,其零售信贷余额达人民币5451亿元,同比增长17.9%。而四季度新增贷款中,风险等级在G1-G3优质借款人贡献的贷款量占比达70.7%,2019年同期这一占比为57.4%;逾期率方面,30日以上逾期率从第三季度的2.2%进一步优化到2.0%,同期90日以上逾期率从1.3%改善到1.2%,接近2019年大部分时间的水平;信贷平台风险表现重要指标的迁徙率继续稳定在疫情前水平附近,2020年12月公司促成的所有贷款的迁徙率为0.4%,远好于2020年2月新冠疫情最严重时的1.0%。 “有别于其他互联网平台的消费借贷业务,陆金所的信贷业务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主。我们已经降低了借款成本,并提升了风险承担比率。”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冀光恒在财报中表示。 财富管理方面,数据显示陆金所控股的客户总资产和活跃投资者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客户总资产增至人民币4266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3469亿元增长23%。活跃投资者人数从2019年同期的1250万人增至1490万人,同比增长19.2%。 此次财报还披露了陆金所控股最新的管理架构及董事会任命和调整。董事长李仁杰退休,原联席董事长冀光恒出任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同时,陆金所控股任命赵容奭和计葵生为陆金所控股联席CEO,分别负责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板块。 知情人士透露,此前赵容奭与计葵生就分别一直负责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业务,此次任命更多是从管理架构上的考虑,新的管理架构更有利于两大业务板块的联动与资源整合。 对于2021年业绩展望,陆金所控股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总收入将在人民币143至146亿元区间内,净利润将在人民币40至42亿元区间。
2021年2月3日收盘,华灿光电涨幅3.76%,股价创短期新高。2018Q4到2020Q2一直亏损的公司,2020Q3开始才开始盈利,为什么市场这么看好它呢? 一.公司简介 首先公司并不差,作为大陆第二大LED芯片公司,其并非是A股市场中默默无闻的企业。然后公司一直亏损的原因也主要受系统风险的影响,而非公司自身出现问题,导致亏损。最后公司股价能创短期新高,市场主要看到公司作为第二大LED芯片厂商,可以在Mini/Micro LED市场中分一杯羹。 二.Mini/Micro LED商业化后,市场资金对其趋之若鹜(1)Mini/Micro LED商业化,逐步被市场认可 最近三星推出的The Wall系列运用了Micro LED产品,苹果发布的12.9英寸iPad pro、16英寸MacBook和27英寸iMac可能要用Mini LED,Mini/Micro LED作为新一代LED,其商业化后逐步被市场认可。 (2)2020年Mini/Micro LED新增投资430亿元 高工产研LED研究所数据显示,2020年Mini/Micro LED等领域新增投资已接近430亿元,较2019年实现了数倍的增长;随着Mini/Micro LED逐步商业化,各大LED厂商都想在新兴领域分一杯羹。 (3)公司募资15亿元投资Mini/Micro LED领域 2020年4月2日公司募集15亿元,其中12亿元投资Mini/Micro LED,3亿元投资第三代半导体GaN。 (4)珠海国企华实控股也看好Mini/Micro LED前景 继2020年12月华实控股参与非公开发行股票,持股比例达到10.43%,这次华实控股又参与协议转让,持股比例达24.87%,成为华灿光电第一大股东;要知道华灿光电自上市以来一直没有实际控制人,这次华实控股入股华灿光电可以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同时华实控股作为华发集团的子公司,芯片半导体一直是华发集团布局的新兴产业核心放心之一,这次收购完成,华发集团将为华灿光电提供上下游一整套产业链的配套,助力华灿光电加速产品结构转型和拓展发展空间。 (4)小结 Mini/Micro LED商业化的价值逐步被市场认可后,LED芯片厂商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春天行情,以往LED芯片价格战抛之脑后,现在投身于LED芯片资本战中,就连珠海国企也看好这个市场前景投资入股华灿光电,华控控股的加入将为华灿光电提供资金支持和上下游一整套产业链的配套,助力公司业务腾飞。 三.Mini/Micro LED市场前景 既然各大LED芯片厂商对这个市场都趋之若鹜,也引来国企纷纷入股投资,我们可以简单看一下这个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 (1)2023年Mini LED背光源市场规模5.3亿美元 Mini LED作为背光源其实它是在LCD基础上提高了性能,而其比目前很多消费电子应用的OLED具有成本和寿命优势,这也引来了三星和苹果开始商业化Mini LED。其中机构预测2023年全球Mini LED背光终端设备8070万台,2019-202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90%;2023年市场规模可达5.3亿美元。 (2)2023年Mini LED直显规模可达6.4亿美元 Mini LED可应用于小尺寸穿戴设备和大尺寸电视等领域,预计2023年全球Mini LED直线规模可达6.4亿美元。 (3)2025年Micro LED市场规模可达100亿美元 到2025年Micro LED高端电视机、手机、手表等模组的出货量可达3,3亿只,产值将超过100亿美元。 既然市场对Mini/Micro LED市场前景这么看好,华灿光电今年是否实现盈利呢? 四. 公司状况(1)2020Q3公司逐步实现扭亏为盈 今年以来随着Mini/Micro LED逐步商业化,公司Mini/Micro LED芯片在营收中占比逐步提升,公司终于扭亏为盈;2020Q3营收7.4亿元,净利润实现0.05亿元;2020全年盈利0.16-0.24亿元。 (2)股权激励,2023年净利润是2020年的17-25倍 2021年1月27日公司发布股权激励草案,草案中提到公司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2亿元和4亿元;如果按2020年净利润0.16亿元-0.24亿元测算,那么2023年净利润将是2020年的17-25倍。 而公司作为全球LED芯片产能第二、收入规模第三的企业,公司生产的Mini LED芯片已经批量进入市场,属于全球三家具备Mini芯片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并且有了华发集团的加入,为公司提供上下游一整套的产业链配套,助力华灿光电加速产品结构转型和拓展发展空间,公司有望在2023年实现既定目标增长。 (3)收购格盛科技,对LED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全覆盖 2020年1月27日,公司以0元转让价收购格盛科技33.4%的股权;格盛科技是一家经营集成电路及芯片设计的厂商;此次收购完成,公司将逐步完成LED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覆盖。 五.小结 华灿光电最近股价创新高,得益于公司早期布局了Mini/Micro LED市场,并且随着Mini/Micro LED商业化的价值被市场认可;公司作为LED芯片第二大供应商,也已经在Mini/Micro LED市场中分了一杯羹,随着Mini/Micro LED市场的逐步扩大以及华发集团和格盛科技的助力,公司业绩有望腾飞。
实控人涉嫌贪污贿赂等犯罪行为被立案调查或侦查,“征信科技第一股”被按下暂停键。 2月2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发布公告称,2月1日,深圳微众信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众信科”)因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涉嫌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或者涉嫌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其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公众健康等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被立案调查或者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尚未结案。 根据《审核规则》第六十四条(一)的规定,上交所中止微众信科上市审核。据悉,2020年6月22日,上交所受理微众信科上市申请;同年7月20日,上交所进行了首轮问询。2020年12月7日,微众信科科创板首发获通过,被业内誉为国内“征信科技第一股”。 对于中止上市的事情,微众信科回应媒体称,目前公司经营一切正常。此事系实控人个人行为,实控人平时并不参与公司的经营。 记者注意到,据此前微众信科招股书披露,公司存在实际控制人不当控制的风险。虽然公司目前已经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并得到有效运行,但并不能排除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地位,对公司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利润分配和人事安排等重大事项作出与公司利益相违背的决策,进而影响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的风险。 公开资料显示,微众信科前身为深圳微众税银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是一家科技型征信企业,总部位于深圳。微众信科于2015年获得企业征信备案,2018年成为国家发改委首批综合信用服务机构试点单位,2019年成为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首批信用修复服务机构。 据前述招股书显示,公司控股股东为深圳市中润四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持股32.04%,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孙淏添。第二大股东为蚂蚁集团全资子公司云鑫创投,持有25.9%,云鑫创投法定代表人正是井贤栋,该公司提名了蚂蚁集团投资总监祁强和资深总监施震强为微众信科两名董事。 孙淏添,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0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对外经济 贸易管理干部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大专学历。2001年4月至2004年8月,就职于深圳市华实信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总经理;2004年9月至2005年7月,就职于北京中润基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总裁;2005年8月至2011年9月,就职于深圳市中润基 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总经理;2011年6月至今,就职于深圳市中润四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执行董事、总经理。2018年7月起于公司任职,现任公司董事。天眼查信息显示,孙淏添共担任16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19家企业的股东。 据了解,微众信科是小微金融头部风控服务商,以税务数据为核心优势,在近几年陆续连接了20个以上的省级国税部门。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信用评价服务,与中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及银行客户实际投放信贷规模挂钩。 招股书显示,2020年一季度,重庆万塘、微众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壹账通为微众信科销售额排名前五的大客户。其中,头号大客户重庆万塘则为蚂蚁集团全资子公司。 微众信科招股书还提及,公司关联交易较多,存在关联交易金额上升的风险。其中经常性关联交易主要关联销售对象为重庆万塘,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一季度公司向重庆万塘的销售金额分别为22.34万元、3181.55万元和 872.64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 0.32%、20.63%和 27.26%。公司与重庆万塘关联交易占比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关联交易金额存在进一步增长的可能性,这对公司经营业绩有一定影响。 官网信息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微众信科已完成四轮战略融资,投后估值25亿元。股东包括蚂蚁金服、海淀三鑫(海淀国资委及三峡集团下属基金)、兴业银行、海通证劵、信达汉石、华林证券、中信金石、IDG资本等。自2017年初至2020年一季度末,微众信科累计为超过450万户中小微企业生成了超过1000万份征信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微众信科早前还遭遇政策“当头一棒”。2019年11月初,国家税务总局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深化和规范“银税互动”工作的通知》,强调银税数据直联,叫停税务部门与第三方签订的“银税互动”合作协议。同时通知要求,第三方合作机构不得借“银税互动”名义以任何形式向申请贷款企业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以任何方式买卖、提供或公开“银税互动”中的涉税信息。 在业内看来,政策利空下,微众信科不得不面临业务转型,作为第三方机构,未来可能需要侧重于科技能力输出去服务银行等金融机构。
2月2日晚间,谷歌、亚马逊和阿里巴巴同时披露了最新的业绩报告。其中云服务成为三巨头财报中共同的最亮眼之处。 亚马逊作为全球第一大云服务公司,2020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1256亿美元,同比增长44%,这是公司单季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创新历史新高。净利润为72.22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其中,云服务(AWS)的营收为127.42亿美元,同比增长28%。 2020年全年,公司的营收为3860.64亿美元,同比增长38%。其中,亚马逊云服务(AWS)的营收为453.7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可以看出在亚马逊的业务中,云计算业务是公司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贡献了公司过半的营业利润。同时,贝佐斯宣布将辞去亚马逊CEO,接任者为公司云计算业务CEO安迪·贾西,可见未来云服务仍是公司主要盈利和战略方向。 同时公布财报的还有谷歌母公司ALPHABET。财报显示,Alphabet第四季度总营收为568.9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460.75亿美元,增长23%;净利润为152.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06.71亿美元,增长43%。2020全年营收1825.27亿美元,同比增长12%;净利润402.69亿美元,同比增长17%;摊薄后每股收益58.61美元,同比增长19%。 由于业绩远超市场预期,昨夜谷歌股价盘后涨逾7%,股价突破2000美元大关,创历史新高。 财报显示,谷歌广告业务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四季度广告业务贡献了超8成的收入。2020年四季度,Google advertising(谷歌广告)营收462亿美元,同比增长22%,贡献了81%的营收。具体业务上看,搜索相关业务收入增17.4%至319亿元,YouTube广告收入增46%至68.9亿元,会员相关业务收入增22.9%至74.1亿元,其他服务业务收入增26.8%至66.7亿元。 此外,谷歌也首次披露了其云业务的运营收入指标。 上季度,谷歌云业务收入按年增46.6%至38.31亿元,微胜预期38.1亿元,但期内业务经营亏损12.4亿元,全年亏损达56.1亿元。 从谷歌对外公布的Google Cloud(谷歌云)五个季度的营收情况看,Google Cloud(谷歌云)的营收增速无疑是最快的,因此也被外界解读为谷歌营收增长的第二曲线。 国外两大巨头云业务业绩如此亮眼,这一边,亚太区云服务排名第一的阿里巴巴也不甘示弱。昨晚发布的2021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公司净利润为59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其中,阿里云营收达161亿元,调整后EBITA盈利2400万元,同比增长50%。这也是自2009年成立起的11年来,阿里云首次实现盈亏平衡。 由此可见,虽然三大科技巨头2020年在云服务业务上都有不错的突破,不过对比谷歌和亚马逊,阿里云今年的增速无疑是最快的。 数据显示,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从行业增速看,IDC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84亿美元,同增51%,连续5年超 50%的高速增长;从渗透率角度看,中研普华的数据显示至2019年,中国云计算渗透率仅12%左右,渗透率较低。不过2020年以来,中国企业已经在加速上云。因此阿里云不管是增速还是增长空间相比国外亿成型市场来说都是最大的,而阿里云也正在今年努力开拓市场份额,且有赶超亚马逊和微软的势头,潜力不可小觑。 今年以来,云计算市场的份额越发向龙头企业集中,“马太效应”持续凸显。从全球市场来看,自2017年以来,全球云计算市场3A格局(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占据近七成市场份额。中国云计算市场正在加速洗牌,而阿里云等头部玩家的市场仍十分巨大。 当前,云服务的老大亚马逊因开创了云计算新时代,具有先发的优势,因此全球市场份额和收入都相当可观。2019年AWS运营利润亦高达92亿美元,占总利润的80%。 而微软全球第二大云服务商,增长势头和发展速度亦相当迅速,2021财年第二财季报告显示,微软的智能云业务部门营收146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中,云计算平台Azure的营收同比增长高达50%。 谷歌和阿里作为云服务行业的两匹黑马,都紧紧抓住了2020年疫情蔓延下的线上办公趋势,在2020年让云服务板块取得了不错的突破和改善,且逐渐成为重点战略方向。 当前,面对全球企业上云的趋势和需求量的爆发,叠加全球5G技术的普及,预计云服务在未来几年都进入黄金时代。虽然全球格局目前仍是亚马逊和微软两家独大,但阿里和谷歌的云计算服务也在蓄势待发,且增势迅猛,因此后续哪位科技巨头可以赢得更多市场份额,真正成为行业的龙头仍值得期待。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今日通报称,在对光大银行服务收费、理财产品适当性及消保情况检查中,发现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规问题,已要求其进行整改。 通报显示,违规问题包括违规代客操作、短信营销宣传混淆自营与代销产品、个贷业务与保险产品强制捆绑、存贷挂钩、违反质价相符原则收取财务顾问费。 银保监会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引以为戒,举一反三,排查整改。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 关于光大银行侵害消费者权益情况的通报 银保监消保发〔2021〕3号 各银保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各会管单位: 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加强行为监管,切实维护银行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现将我局对光大银行服务收费、理财产品适当性及消保情况检查中,发现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规问题通报如下: 一、违规代客操作 经查,消费者通过光大银行自助设备购买理财产品时,存在银行员工违规代客操作的问题,涉及哈尔滨、太原、上海等地4家分支机构。比如,2019年6月11日,哈尔滨东大直支行有14笔理财产品销售,除输入密码外,其余流程均由银行员工违规代客操作。上述行为违反了《银行业金融机构销售专区录音录像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办发〔2017〕110号)等规定。 二、短信营销宣传混淆自营与代销产品 光大银行成都、济南、青岛等地7家分支机构在短信营销中存在片面夸大产品收益、混淆自营理财和代销产品等问题。比如,2019年3月27日,成都冠城支行向消费者发送营销短信,宣称“光大银行冠城支行3月27日-3月31日发行‘光大阳光北斗星’(代码865034)”,但该产品实际由光大证券发行、光大银行代销,非光大银行自营产品。上述行为违反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银保监会令2018年第6号)、《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16〕24号)等规定。 三、适当性管理落实不到位 光大银行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管控不力,导致大量高龄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高于实际等级,适当性管理落实不到位。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该行客户年龄超过70周岁的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问卷中年龄选项失真,涉及554家分支机构,北京、河北、吉林、福建、大连等地分支机构问题较为突出。比如,2018年5月31日,一名72岁消费者在北京惠新西街支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问卷中勾选年龄“D.61-65”,使风险评估结果由实际的进取型改为激进型,并认购了高于其实际风险承受能力的“阳光红精英荟1期”产品100万元。上述行为违反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银监会令2011年第5号)、《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银保监会令2018年第6号)等规定。 四、个贷业务与保险产品强制捆绑 光大银行与某财险公司合作开展的“联合I贷”和小额无抵押贷款业务未区分消费者信贷风险水平和授信状况,限定承保机构、强制捆绑搭售保险,严重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比如,2019年4月,光大银行总行零售业务部开办了小额无抵押贷款业务,主要面向稳定受薪人士和小微企业客户,该类客群多数有房产/车辆或有社保/寿险保单记录。除借款保证保险外,该类客群应有权利选择其他增信方式,但该业务借款人的授信准入条件仅为“已向相关保险公司投保个人贷款保证保险”,未区分借款人信贷风险水平和授信状况,强制捆绑借款人购买指定财险公司的保证保险。该业务涉及北京、上海等8家分行,截至2019年6月末,该业务累计贷款金额59.56亿元。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国银监会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银监发〔201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1号)等规定。 五、存贷挂钩 光大银行石家庄、沈阳、南昌、郑州、广州、南宁、重庆、成都、深圳、鞍山等10家分行存在存贷挂钩的违规问题,要求借款人以办理本行结构性存款、单位定期存单、预存“还款保证金”等作为贷款审批发放条件。比如,2019年1月25日,广州分行给予某借款企业授信额度3400万元,要求该笔授信中2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额度须办理该行结构性存款。2019年2月13日,该借款企业在光大银行办理结构性存款2100万元,2019年2月15日,光大银行向借款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2000万元。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国银监会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银监发〔2012〕3号)等规定。 六、违反质价相符原则收取财务顾问费 光大银行总行、武汉分行、苏州常熟支行违反质价相符原则收取财务顾问费,涉及6269.5万元。比如,2019年6月,武汉分行与某借款企业签订《财务顾问协议》,约定财务顾问服务期限为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并收取697.5万元财务顾问费。该行提供的服务成果《并购融资建议书》于2019年1月出具,早于《财务顾问协议》签订时间,也早于合同约定的服务期限,且部分内容从贷前调查报告中摘抄,设计的并购融资方案与借款人贷款申请方案基本雷同。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国银监会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银监发〔2012〕3号)等规定。 光大银行上述违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财产安全权等基本权利,我局已要求其进行整改。针对上述问题,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引以为戒,举一反三,排查整改,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19〕38号),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自上而下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 2021年2月2日
时隔1天,万东医疗“新主”揭开了神秘面纱。 2月2日,万东医疗的一纸公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鱼跃科技及实控人吴光明先生以19.02亿元的交易价格转让其持有1.30亿股的股份给美的集团,占公司24.09%股份,同时,美的集团受让万东医疗第二大股东俞熔持有的5%股份,转让价款3.95亿元。 交易结束之后,美的集团将持有公司29.09%的股份,成为万东医疗的控股股东,何享健将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而鱼跃科技、俞熔持有公司股份分别下降至3.33%、7.67%。 (来源:万东医疗公告) 受此消息刺激,万东医疗今日复牌一字板封涨,报收于11.23元/股。此前,公司股价已从去年7月高点19.73元几近腰斩至10元。 万东医疗什么来头? 万东医疗是一家医学影像设备制造商,主营产品及服务包括医用诊断X射线机(DR、DRF、移动DR、数字乳腺机)、DSA血管介入治疗系统、MRI成像系统(永磁和超导)、X-CT系统,广泛低应用于人体主要器官医学成像。 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万里云主营业务包括医学影像远程诊断服务、第三方影像中心影像检查服务、SAAS云影像服务。全资子公司万东(苏州)百胜主营业务为超声类影像设备和服务。 2016-2019年,公司营收年复合增长6.5%,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长32.9%,毛利率由39.45%增长至46.87%。疫情之下,万东医疗2020年三季度实现营收7.36亿元,同比增长15.59%;归母净利润1.48亿元,同比增长62.51%;毛利率提升至54.19%。 (来源:wind) 尽管万东医疗营收及利润逐年增长,但相较于行业发展,略显乏力。2014-2019年,中国医学影像市场规模增长至136美元,年复合增长15.21%,在全球市场占比也提升至34%。 这一背后的原因,与公司控制权频繁变更不无关系。1997年上市之初,公司控股股东为北药集团,到了2002年,博奥生物从北药集团处获得万东医疗64.86%的股权,成为公司控股股东。仅过4年,万东医疗与博奥生物“分手”,重回北药集团的怀抱。2011年,中国华润完成了对北药集团的整体收购,万东医疗控股股东变更为华润北药。最近一次在2014年,鱼跃科技斥资近12亿元入主万东医疗。 如今,美的斥资23亿控股万东医疗,为其带来品牌效应,对公司后续发展注入强心剂,同时,也彰显美的版图在非家电领域扩张的野心。 其实,这不是美的第一次宣布布局医疗业务。此前,其控股股东美的控股有限公司及一致行动人何享健分别于去年9月3日和11月20日通过大宗交易累计减持美的集团股份7027.99万股,套现金额超过50亿元,将全部用于建设非营利性的和祐国际医院。 美的版图扩张 很多人知悉美的,是从家电产品开始,殊不知在“主业”之前,美的是何享健等23位北滘镇居民靠加工回收尼龙纸、塑料布等废旧塑料起家,甚至还尝试过做五金件、汽车配件等。 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发展起来的产业中就有家电。进入家电行业,无疑是何享健在1980年做出的最重要且正确的决定。家电行业的壁垒其实并不高,但没有实力和资源的何享健选择代工组装电风扇为突破口,就这样,美的第一代金属风扇“明珠”诞生。 在电风扇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美的也注意到了家电行业新品类——空调。1985年,美的正式进入空调行业,成为国内最早生产空调的企业之一。要知道,朱江洪到1991年才正式建立起格力空调器厂。 到1986年,由于国内电风扇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美的迅速转攻国外市场;1992年,美的进行股份制改革,次年成功登陆深交所;借助资本的力量,美的通过大量的并购和业务拓展实现营收规模飞速增长,到1997年美的已经有空调、风扇、电饭煲等五大类1000多种产品。 在此期间,美的也并非一帆风顺。多元化产品使得公司内部管理调整迫在眉睫,随着事业部制度推进,美的在之后的几年里重回正轨。 如今,美的集团在加速摆脱家电企业的形象,向科技企业转型。目前,已布局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曾在2020年对外表示,公司业务范围已经从过去的消费电器、暖通、机器人及自动化、智慧物流四大板块更新为五大业务板块。 在其他领域,美的才刚刚起步。扩大业务领域并不是打开成长的天花板那么简单,更棘手的是他将面对除了家电巨头外,来自阿里、小米、华为其他领域巨头的竞争。越来越长的战线,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