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二三四五溢价20倍收购爆雷亏近10亿 股东套现逾80亿股价累跌八成 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记者 魏度 市场质疑从未停止过的商誉风险,在七年后爆发了。 1月24日晚,二三四五(002195.SZ)发布业绩预告、资产减值公告等。2020年度,公司预计亏损最多9.98亿元。上年,公司盈利7.59亿元。 经营大幅亏损源于巨额资产减值。公司称,拟计提资产减值12.41亿元至13.93亿元,其中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1.96亿元至13.48亿元。 显然,是商誉减值损失导致二三四五2020年盈转亏。 产生商誉减值的是公司七年前收购的资产,当时,公司作价26.50亿元收购上海二三四五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二三四五科技)。这次收购,溢价率高达20倍,形成商誉24亿元。 二三四五称,受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市场环境变化、疫情影响等,二三四五经营业绩大幅下滑,存在商誉减值迹象。 对此,交易所第一时间发出关注函,追问计提商誉减值的合理性。 备受质疑的是,本次爆雷前,股东频繁减持套现。据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二三四五股东累计套现超过8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二三四五频繁追热点,现金贷、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均未受到市场认可。二级市场上,2015年高点以来,股价最大跌幅达80%左右。 交易所问询近14亿减值合理性 二三四五的大规模资产减值迎来了交易所的问询。 今年1月24日晚,二三四五发布资产减值公告称,为真实反映公司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各类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查和减值测试,基于谨慎性原则,判断部分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账款、其他流动资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发放贷款和垫款、长期应收款、债权投资、商誉,2020年度拟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12.41亿元—13.93亿元。 公告显示,资产减值中最为核心的是商誉减值,达11.96亿元至13.48亿元。这笔商誉减值是对二三四五科技进行测试后计提,其账面商誉值为24亿元。 基于上述巨额商誉减值,公司预计,2020年亏损8.06亿元至9.9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6.23%—231.5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亏损8.44亿元至10.36亿元,同比下降220.78%—248.25%。同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0亿元至14亿元,上年同期为24.41亿元,同比下降幅度也超过50%。 针对这一糟糕的经营业绩,二三四五进行了说明。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公司在2019年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进行了调整,再加上受疫情影响,客户的互联网推广支出有所减少,公司的互联网推广活动也因此受到影响,导致2020年营业收入大幅下滑,使得净利润下降。 影响业绩最大的是商誉减值。公司称,剔除商誉减值因素影响,2020年,公司实现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预计为3.50亿元—3.90亿元,同比下降48.62%—53.89%。 备受关注的二三四五科技,是由公司2014年初为推进产业转型,通过发行股份收购而来。交易对方为浙富控股、瑞科投资、瑞度投资等3名法人以及庞升东、张淑霞、秦海丽、浙富控股实际控制人孙毅等15名自然人,同时,公司配套募资8.13亿元。 此次收购,交易价格高达26.50亿元,是二三四五2013年底账面净资产的23.85倍,因此形成商誉24亿元。当时,交易对方承诺,标的公司2014年至2016年实现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50亿元、2亿元、2.50亿元。 在承诺期内,标的公司均顺利兑现了业绩承诺。受标的公司经营业绩影响,2014年至2017年,二三四五净利润持续快速增长,从2014年的1.18亿元增至2018年的13.67亿元。 然而,2019年,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7.59亿元、扣非净利润6.9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4.48%、47.59%。 公司称,受互联网网民增速放缓、互联网红利缩减影响,公司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65亿元,同比下降32.84%。受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市场环境变化影响,公司金融科技服务业务实现营收10.27亿元,同比下降42.71%。 由此可见,2019年,标的公司二三四五科技的经营业绩已经大幅下滑,但公司并未计提商誉减值准备,让人不解。 针对本次商誉减值,深交所发出关注函,询问2020年度计提大额减值的依据,是否合理,2019年商誉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分。 股东累计套现超80亿 经营业绩变脸或属意料之中,因为,此前,股东已经实施了清仓式减持。 二三四五发布的持股变动公告显示,从2015年开始,二三四五的股东上演了疯狂减持的戏码,包括前实际控制人、董监高及多位重要股东。 尤其是2017年,收购二三四五科技的业绩承诺期满,限购股解禁,同时配套募资的股东所持股份也解除限售,股东们开始大肆减持。 公司原实控人包叔平,曾经持有公司超过30%股权,到2017年10月,其直接间接持股比例下降至17.91%。通过减持,公司变成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董监高的减持力度也很大。公司董事庞东升、二三四五科技原股东曾在2016年6月6日至8月29日合计减持4600万股,套现约5.52亿元。 原二三四五科技的大股东浙富控股及其实控人孙毅也在频繁减持。 数据显示,到2018年初,二三四五的股东累计减持约60亿元。 2018年开始,浙富控股的减持更为疯狂。2017年底,浙富控股的持股比例为14.28%,到2020年10月30日,持股比例下降至5.70%。据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浙富控股通过二级市场减持,累计套现约18亿元。 此外,2019年11月,公司董事陈于冰一周内减持5130万股,套现约1.53亿元。 与此同时,公司董事、董秘、高管等多人实施了减持套现。其中,在2018年4月16日至6月20日,董事庞东升通过二级市场减持约3414.99万股,套现约2.05亿元。 截至去年底,包叔平已经退出前四大股东,其通过曲水信佳科技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也下降至1.02%。 综上,2015年至2020年10月30日,二三四五的股东及董监高通过减持累计套现金额超过80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在上述股东大肆实施减持之时,2015年至2018年,二三四五经营业绩快速增长,仅在2019年大幅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股东频繁减持,公司股价大幅下跌。2015年至2019年,公司密集实施了5次送转股,其中2015年、2016年分别为每10股转15股、10股。因此,以后复权价来看,2015年3月26日,股价最高达404.77元/股,今年1月26日为53.11元/股,最大跌幅达86.88%。 近年来,二三四五还频繁追热点。2015年,发力互联网金融,围绕个人消费金融、汽车消费金融和商业金融三大方向发展互金领域及推广相关金融产品。2017年底,随着互联网金融合规性整治开始,公司现金贷停止。2018年,公司又追区块链,折戟后又转向人工智能。目前来看,公司人工智能的布局也未见到实效。 视觉中国图 责编:ZB
1月26日,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于深交所上市。 根据此前披露的公告,本期债券计划发行金额30亿元,实际发行金额15.8亿元,票面利率6.8%,发行期限为4年。 关于资金用途,公告显示,本期债券募集资金拟用于偿还公司已发行的公司债券,或用于证监会和交易所允许的其他用途。 近期,融创频频发债,仅今年一月,融创就已累计发行债券折合人民币87亿元,利率介于5.95%到6.8%之间。 此外,融创还通过信托计划,打包变现成都环球中心部分商业物业,融资8亿元;另一方面,提前赎回2022年到期,利率7.87%的优先票据,本金合计为8亿美元。 不仅如此,融创一改过去“买买买”的姿态,转为“卖卖卖”,“降杠杆”成为融创过去一年的关键词。 成都环球中心物业再融资,预计回款8亿 “成都环球中心并非被出售了,只是一个信托融资而已。”融创一位人士对搜狐财经表示。 近期,市场传出融创计划出售成都环球中心部分商业物业的消息。1月21日,有消息称,融创正在筹划变现成都环球中心的部分物业,具体为成都环球中心西区7、8、9号楼商业现房。 上述融资,主要系中国民生信托-至信1145号环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信托计划说明书显示,民生信托拟设立北京响鸣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四期信托计划筹集8.2亿元,用以购买环球融创持有的上述环球中心物业。 通过信托计划,融创让渡了信托存续期间环球中心部分物业的租金收益,实现融资8.2亿元。 上述信托计划显示,标的物业建筑面积6.33万平方米,商业部分备案单价为2.5万元每平方米,总价15.8亿元。 “根据行业规矩,商业物业融资,大约为评估值的五折;住宅项目融资可以达到八折。”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称。 上述信托计划显示,信托期限结束后,物业产权所有人可推荐合适买家销售退出,或处置标的物业退出等。 上述两种,实为销售退出,即民生信托以半价收购融创物业后,待上述信托计划期满,通过销售方式退出项目,而融创负责管理及推荐买家。 据此,融创中国或能够提前实现项目变现和出表,而民生信托起到桥梁作用。 大举收购,去年年中净负债率达149% 上述资产,是融创此前并购得来。 2019年11月,融创以人民币152.69亿元的交易对价,从云南城投手中收购环球世纪及时代环球51%股权,并将目标公司更名重组为环球融创会展文旅集团。 融创为何选择斥资百亿收购上述项目? “融创中国通过此次交易,以合理的土地价格获得了大量优质的土地储备,将有力支持集团未来的稳健发展。”彼时公告这样表示。 在此之前,融创业务主要涵盖地产、服务、文旅、文化、康养五大板块,其中文化和文旅板块是融创此前与万达的“世纪交易”收购而来。 收购环球世纪及时代环球完成后,融创中国增加了新的业务板块——会议会展,形成六大业务。 不过,在融创整个盘子中,文旅业务贡献收入甚微,回款主力仍是地产业务。中报显示,融创去年上半年营收773.4亿元,其中文旅城建设及运营收入人民币9.8亿元,在总收入的占比仅1.27%。 频繁收购,也为融创带来巨大负债压力。紧随收购环球世纪及时代环球完成后的2019年底,融创净负债率达到176.4%,净有息负债率达到289.54%。 截至2020年上半年,融创仍脚踩“三道红线”,其中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2.22%,净负债率为149%,现金短债比0.86倍。 与融创大手笔收购相对的,是多家房企在这一时期开始“做减法”。万达将旗下文旅项目卖给融创后,逐渐降低重资产占比。根据最近数据,2020年新开业的万达广场,轻资产已占到60%。 新发利率6.5%债券11亿美元,提前赎回利率7.87%旧债 根据资料不难发行,融创持有上述项目仅一年时间。融创之所以急于融资,与其设定的降负债目标不无关系。 去年,孙宏斌曾表示,融创需要衡量现有资产的价值和潜力,卖掉一些酒店、商业和乐园。同时要着力降负债,并将2020年的净负债率目标定为120%,2021年则控制到100%以下。 此外,融创近期将现有债券置换为利率更低的债券。2021年1月21日,融创发行两笔美元债,合计规模11亿美元,其中3.25年期规模为6亿美元,利率5.95%;5年期规模为5亿美元,利率6.5%。 1月23日,融创中国发布公告称,将提前赎回2022年到期,利率7.87%的优先票据。根据公告,该票据未偿还本金额度为8亿元。 事实上,融创已于去年3月、10月、12月分别回购了1.48亿、3000万、3.318亿美元债。此次提前偿还2022年到期的8亿美元债后,已经在一年内累计提前偿还近13亿美元债券。 多家券商预计2020年底净负债率降至100%以下 “目前融创的净负债率是149%,争取在今年年底有更大幅度的下降,目标是明年将净负债率控制到100%以下。”去年年初,融创中国行政总裁汪孟德在业绩会上亦表示。 除了融资方面的一系列操作外,融创也从“买买买”逐渐转变为“卖卖卖”。 去年4月14日,融创以每股8元的单价,将所持有的11%金科股份转让给红星家具集团,套现近47亿元。此后,融创又先后3次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金科股份,套现59.24亿元。 经过上述操作,融创减持金科累计套现106.24亿元。 此外,融创也通过加速销售实现回款。 不过根据销售简报显示,2020年全年,融创中国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5752.6亿元,累计合同销售面积约4102.1万平方米,按年初确定的6000亿元销售目标计算,融创全年目标完成率为95.88%。 除了“开源”以外,融创亦在努力实现“节流”。 融创2020年减少了土储获取。半年报显示,融创新增土储货值为2330亿元,与去年同期6483亿元相比,大幅度下降了64%。 近期,多家投行发布研报预测融创中国2020年末净负债率有望低于100%。 建银国际认为,融创自去年通过减慢土储增速、减少投资及改善回款等方式来改善杠杆水平,料其净负债率将降至少于100%及现金短债比高于1倍,由红档降至黄档。 花旗研报表示,2020年,融创中国具体的降杠杆计划正在快速实现,2020年底净负债率预计低于100%。
图片来源:网络 1月26日早间,嘉凯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918.SZ,简称“嘉凯城”)开盘股价微涨0.2%报4.6元,总市值约为82亿元。 截止早间收盘,嘉凯涨停,报5.05元,总市值约为91亿元。 图片来源:雪球 前一日(1月25日)晚间,嘉凯城公告,选举时守明为新一届董事长。 从2009年“ST亚华(000918.SZ)”变身嘉凯城,再到2016年恒大地产入主,这家经历过两次资产重组的房企,近年来处于市值低谷。 此前,嘉凯城曾公告原董事长钱永华,因工作变动原因辞职,由李怀彬代行董事长职责。公告后的近8个交易日里(1月11日至少1月19日),嘉凯城迎来约60%的股价涨幅,获5个涨停板。 最新一期财报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嘉凯城主业营收3.1亿元,归母净利润-10亿元,每股收益亏损0.55元,分别同比下降60%、127%、129%。 时守明接棒嘉凯城董事长,系恒大地产背景 时守明,现年46岁,历任恒大地产集团副总裁兼内蒙古公司、海南公司、北京公司董事长,恒大地产集团总裁兼四川公司董事长等职务。 而时守明的上一个职务是恒大汽车(00708.HK)董事长,1月8日,其因工作调动原因辞任。 嘉凯城的前任董事长是钱永华,现年58岁,2007年进入恒大集团,历任恒大地产集团总裁助理、董事长、副总裁等职务。2019年10月,获任嘉凯城董事长、总经理。 结合往期公告来看,这已经是嘉凯城近一年内发布的第4次人事变动公告。而自2016年恒大地产入主之后,嘉凯城的高管变动频繁,且大多系出恒大地产或曾任职于恒大集团及旗下产业集团,基本已“恒大化”。 2016年,在嘉凯城新一轮领导班子中,董事长为甄立涛,此人彼时还担任恒大集团常务副总裁兼辽宁公司董事长、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为杨松涛,此人1998年进入恒大集团,历任重庆公司、武汉公司、上海公司董事长职务。 2018年1月,杨松涛因个人原因离任,黄涛升任为嘉凯城总经理。黄涛曾担任恒大金碧物业公司总经理,恒大集团副总裁兼恒大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等职务。 2018年5月,甄立涛因工作原因离任,黄涛接任嘉凯城董事长一职,并兼任总经理。 2019年10月,嘉凯城管理层再变动,钱永华获任董事长、总经理职务,黄涛改任副总经理。在本轮任命中,除了黄涛之外的四名新任副总经理中,有三人均系出恒大。 在1月8日披露的公告中,董事李怀彬曾被半数以上董事推荐,成为嘉凯城的代理董事长,李怀彬目前还担任恒大地产集团副总裁一职。 此后的1月11日至1月20日间,这8个交易日内,嘉凯城共获得5个涨停板,股价从3.29元升至5.29元,涨幅约60.79%。 这对于嘉凯城而言,是难得的大涨。2019年至今,嘉凯城股价整体呈下滑趋势。最高时嘉凯城达到7.32元/股,最低时仅为3.14元/股。 历经两次重组,同业竞争问题被延期解决 2009年,*ST亚华为了避免公司退市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向浙商集团以及一致行动人和杭钢集团以3.9元/股定向增发不超过11.7亿股,用以购买一系列房地产业务资产。 同时,*ST亚华原来的农业类资产,通过出售的方式用以偿还部分债务。重组完成后,由农业类的上市公司变为专业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并更名为嘉凯城。 嘉凯城的控股股东也变成了浙商集团,该集团是直属浙江省国资委的大型投资控股集团。彼时,五家房地产公司(国际嘉业、中凯集团、名城集团、陕西雄狮和潍坊国大)被注入嘉凯城。 数据显示,2009年,上述五家地产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合计为75.21亿元,净利润为12.91亿元。 仅七年之后,2016年嘉凯城迎来了第二次重大资产重组。彼时,恒大地产作价36亿元,收购嘉凯城52.78%股份,并由此成为嘉凯城的控股股东。 彼时,恒大地产在相关公告中称,通过收购嘉凯城52.78%股份,可丰富自身的土地储备资源,进一步增加一二线城市项目数量占比。 “公司将拥有境内资本市场A股上市平台,并通过双方的战略整合,将进一步增强公司持续盈利能力。”恒大地产称。 而恒大地产入主嘉凯城的时间点,也耐人寻味。同在2016年,深深房(SZ:000029)发布与恒大地产的重组事项,拟以发行A股股份或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恒大地产100%股权,恒大地产由此“曲线”回A。 但在去年11月,上述交易官宣“告吹”,停牌近四年的深深房也最终复牌,恒大地产回A折戟。 嘉凯城的命运则有所不同,被收购之后,恒大没有立即抛出借壳嘉凯城的计划,而是让其走上了转型之路。 其中,“去地产化”来配合恒大地产方面解决“同业竞争”问题,成为了嘉凯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首要任务。此后,出售股权、资产包成为了嘉凯城的常态。 2016年,嘉凯城通过出售青岛嘉凯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获得收益36.62亿元,本次股权出售为上市公司贡献的净利润占其当期净利润总额的516.34%。 2017年4月,嘉凯城9.2亿元收购武汉登巴城。但仅4个月后,嘉凯城通过浙江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该公司100%股权,获得收益56亿元。 搜狐财经统计发现,2016年至2019年这四年间,嘉凯城年报中所披露的被出售股权的子公司为15家,上述出售交易涉及资金合计约110.11亿元。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2020年10月,嘉凯城还被爆出旗下住宅、商业资产打包出售,涉资大约100亿左右。不过,嘉凯城并未对这一消息做出回应。 不过,嘉凯城的“去地产化”道理并不顺利。2019年7月,嘉凯城一纸公告宣布,延期两年解决与恒大地产同业竞争。 公告显示,嘉凯城整体存量资产规模从恒大地产收购初期的 300 亿元减少至约 130 亿元(截止2018 年底),且剩余存量主要为商业资产。 嘉凯城称,未完成承诺的原因是房地产调控导致解等因素导致自身的地产销售无法及时出清,以及第二主业院线业务还处于培育阶段等。 彼时,广州凯隆与许家印承诺自 2019 年8月1日起2 年之内,以届时法律法规允许的各种方式解决与嘉凯城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 换言之,目前距离解决嘉凯城同业竞争问题延期,仅剩8个月不到的时间了。 去年前三季度多项财务指标下滑,2019年营收降至16亿元 嘉凯城口中的“第二主业”,是院线业务。2018年7月,嘉凯城收购北京明星时代影院投资有限公司和艾美(北京)影院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正式涉足该领域。 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嘉凯城旗下的院线公司新增开业影城99家,累计已开业影城达到117家。同年,院线公司影城观影人次约1444万人,票房全国大盘占比约0.78%。 但正如嘉凯城所言“第二主业院线业务还处于培育阶段”,而该业务的营收和利润规模占比也较小,目前嘉凯城的主业仍然是房地产。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2013年至2017年间,嘉凯城营收由112.48亿元降至12.59亿元,同比降幅由24.88%扩大至59.06%。 2013年时,嘉凯城房地产业务板块营收82.73亿元;至2017年时,该板块营收降至9.66亿元,营收降幅从36.05%到60%不等。 截止2017年末,嘉凯城第一大收入来源为房地产业务,营收占比76.75%。 2018年之后,嘉凯城涉足院线业务。当年,嘉凯城影视放映业务营收0.31亿元,营收占比1.87%。 2019年,嘉凯城影视放映业务营收6.19亿元,同比增长1896.7%;毛利率97.58%,远超于同期房地产业务的36.21%。 但截止2019年末,嘉凯城第一大收入来源仍然为房地产业务,营收7.71亿元,营收贡献比46.72%,高于影视放映业务37.48%的贡献比。 总体来看,嘉凯城整体盈利能力每况愈下,营收由2016年的30.74亿元降至2019年的16.5亿元,近乎腰斩。截止2020年三季度,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超67亿元。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最新一期财报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嘉凯城各项财务指标均出现大幅下滑。其中,营收3.1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0.02亿元,每股收益亏损0.55元,分别同比下降35.54%、127.70%、129%。 而2020年上半年,嘉凯城归属股东净利润亏损6.1亿元,同比下降62.12%;每股收益亏损0.34元,同比下降62.12%。换言之,嘉凯城亏损正在持续扩大。 嘉凯城在中报中称,业绩亏损,主要受制于影院发展。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内影院业绩全线下滑,给公司的院线业务带来了影响。 图片来源:嘉凯城2020年中报 业绩低迷之外,嘉凯城的财务状况也尚存风险。2020年中报显示,嘉凯城旗下的上海中凯置业有限公司100%股权,被抵押贷款3.2亿元,到期日为今年11月。 此外,嘉凯城旗下的恒大嘉凯影院发展有限公司、艾美(北京)影院投资有限公司的100%股权也被抵押贷款3.06亿元,到期日为今年9月。 而截止2020年前三季度,嘉凯城总负债约为153亿元,较2019年微减约3亿元。但负债结构不合理,2017年至今期末,流动负债占比已升至83.46%,资产负债率也由78.46%升至85.05%。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而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恒大集团旗下还有一上市平台恒腾网络(00136.HK),主业为院线业务。 恒腾网络由恒大和腾讯(00700.HK)联合打造,分别持股48.68%、16.9%。2019年营收3.37亿元,期内净利润9207万元。 1月20日,恒腾网络宣布已完成全资收购儒意影业。未来,儒意影业旗下的“南瓜电影”将被打造成中国版Netflix,成为恒腾网络新的增长点。 1月11日,曾有投资者在互动软件上提问,嘉凯城与恒腾网络的同业竞争问题。对此,嘉凯城方面的回答是:目前公司的院线业务与大股东不存在同业竞争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消息称,自1月27日起,广州地区四大国有银行房贷利率将整体上调。搜狐财经分别致电了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广州地区支行进行求证。 建行广州花都区支行一信贷经理向搜狐财经证实,称已收到利率调整通知。 具体调整方案为,首套房房贷利率为LPR+55基点,即5.2%;二套房房贷利率为LPR+75基点,即5.4%。而此前的房贷利率为首套房LPR+40基点,二套房则是LPR+60基点。 截至发稿,农行和工行方面均表示暂未收到通知,中行尚未回应此事。 近日有媒体报道,广州地区的银行个人按揭贷款被要求“双管控”:要求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不能超过12.6%,每个月新增个人住房贷款额度不能超过2020年四季度的平均放款额度,全广州统一标准。 建设银行已于上周接到通知要求全广州个人住房按揭0新增。 除广州外,深圳上海等地也被传出暂停房贷消息。招商银行广东省内各家支行已于一周前暂停按揭贷款发放;光大银行深圳地区分行也已暂停按揭贷款;兴业银行深圳地区未叫停房贷业务但额度紧张。 1月25日,有报道称,工商银行面向上海地区的购房税费分期贷款产品也已被全面叫停。
原标题:“网贷小巨头”连续跌停,预亏10亿商誉减值爆雷 文|AI财经社 方璐 编辑|郭璐庆 “确实跌得我们自己心惊胆战。”AI财经社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二三四五,董秘办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表示。 受商誉减值爆雷影响,1月26日,二三四五牢牢一字封死跌停直至收盘。二三四五此前发布2020年业绩预告称,预计净利润亏损8.06亿元至9.98亿元,与2019年相比跌幅达206.23%至231.53%;扣非净利润预计2020年实现亏损8.44亿元至10.36亿元,同比下跌220.78%至248.25%。 这也是二三四五2014年借壳上市以来首次告亏。 商誉减值爆雷 1月24日晚间,二三四五发布两则公告,分别是2020年度业绩预告及2020年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 公告显示,2020年1-12月报告期内,归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约8.07亿-9.99亿,比上年同期下降206.23%-231.53%,而2019年同期盈利为7.59亿。报告期内,营收约为11.5亿-13.99亿,亦低于2019年的24.41亿。 对2020业绩预计大幅下降的主因,二三四五在公告中称,受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公司在2019年度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进行调整,导致2020年度营收及净利润下滑;受新冠疫情影响,客户互联网推广支出有所减少,公司的互联网推广活动也因疫情受到一定影响,导致2020年度营收及净利润下降。 除了上述原因,二三四五经过初步测算,2014年重大资产重组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的上海二三四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形成的约24亿元商誉存在减值迹象。 具体来看,上市公司此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账款、其他流动资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发放贷款和垫款、长期应收款、债权投资、商誉,2020年度拟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共计12.41亿元至13.93亿元。 显然,商誉在资产减值准备中占比最高,拟计提的准备金额为11.96亿元-13.48亿元,此部分占到2019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157.61%-177.63%。此次计提后,二三四五互联网业务商誉余额为10.52亿-12.04亿。 二三四五如何看待此次商誉减值?前述二三四五董秘办工作人员表示:“其实现在市面上进行商誉减值的情况挺多的,如果有商誉这部分资产,以后一定会进行减值。2014年二三四五进行重大重组时产生了24亿商誉,一直在二三四五账面上,每年年底我们的财务会对商誉进行测算,看是否需要减值。2020年底测算时,认为有减值迹象,按照相关会计准则必须进行减值。” 剔除商誉减值因素影响,二三四五2020年归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3.5亿-3.9亿,较2019年归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59亿下降48.62%-53.89%。 提及此次减值对二三四五的影响,该人士说:“其实它不影响我们的现金(情况)和业务,抛开商誉减值不谈,我们在2020年业务还是产生了3亿多净利润的,只是有了减值后看上去账面是亏损。而且减值是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时即在我们的资产里,现在减掉的就是这部分资产,本来资产100多亿,现在减掉后大概90多亿,对总资产影响不大。” 2014年9月,二三四五借壳海隆软件登陆A股。2015年2月,该公司募资48亿投入互联网金融业务。在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发展中,二三四五也赚得盆满钵满,被称作“网贷小巨头”。随着现金贷业务被叫停,二三四五又开始追求新热点区块链等金融创新领域。2020年5月,该公司又启动 “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战略。 对于市场缘何惊呼二三四五爆雷,该人士认为,主要是外界认为2020年二三四五业绩“看起来爆雷了”,实际上经营与业绩都一切正常,盈利亦与往年差不多,仅是因为出现商誉减值。 1月26日,深交所向二三四五发出关注函,要求上市公司结合收购标的公司生产经营及业绩情况,说明相关资产组发生减值迹象的时间,2020年度计提大额减值的依据等。深交所还要求公司补充披露针对业绩较大亏损已采取和拟采取的解决方案及应对措施。 商誉减值后“一身轻”? 连续2个跌停后,截至目前,二三四五的最新市值为101亿,股价相较高点时期下跌了近9成。 对于二三四五股价的连续下跌,上述董秘办人士表示:“这确实是市场正常反应,我们这两天接了几百个电话,很多投资者有疑问,但我们一番解释后,部分投资者能理解我们经营是正常的,还有很多投资者不理解,以为我们这个公司感觉跟没了一样,有恐慌情绪。” 针对股市,二三四五下一步有怎样动作?该人士坦言:“短暂的挽救股市的措施,我们在考量中,但目前没有形成相关方案,如果有方案且达到可披露标准,我们肯定会进行披露。” 此番商誉减值虽起始于2014年的一次收购,却能在数年后重挫公司股价,对当初收购标的的评估是否存在“评高”的可能?业内人士予以肯定:“对,可以这么理解”。但同时,该人士表示,很多公司都存在一部分商誉,没做减值只是“没到时候”。 “其实按理说,我们现在减值之后比较一身轻了,以后不会再发生这么大额的减值了,很多公司没减值的话,就会一直(雷)埋在那里。”上述二三四五董秘办人士表示。 深交所也在《关注函》中表示,2019年上市公司未计提商誉减值准备,要求说明2018年度、2019年度商誉减值的计提情况,最近三年商誉减值的测试方法、参数选取及依据是否存在差异,说明本次减值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这几年为什么大家谈商誉减值色变?很大原因是因为收购的资产,一两年或三年后就发现不对,不值当时收购所支付的钱。这说明要么当初收购的价格贵了,要么资产本身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出现很多问题后,当初收购时呈现的盈利情况及乐观的预期发生改变,发现实际上这个资产本身就比较差或当初是为了收购而收购。”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接受AI财经社采访时分析称。 该分析人士认为,从行业角度看,这一波商誉减值已进入尾声,一些雷还会继续爆,但今年不会爆太多,2015年-2017年,尤其是2015年爆雷较多,包括2018-2019年相对也较多,但之后就比较少。 “2020年商誉减值爆雷则多是因前两年的旧疾复发,之前出现的商誉减值情况可谓天雷滚滚,减值达到50亿、60亿甚至上百亿的情况都有。”该人士说。 去年12月23日晚间,数知科技(300038.SZ)公告称,由于四家收购的公司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将出现商誉减值,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产生不利影响,预计减值金额约为56亿至61亿元。截至12月23日收盘,上市公司总市值仅为63.51亿元。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1月27日早间,星巴克公布了其2021财年第一财季财报业绩,不及市场预期。同时,星巴克首席运营官Roz Brewer宣布将于2月底离职,盘后股价一度跌2%。 财报显示,星巴克在该财季营收67.49亿美元(合人民币436亿元),同比下降4.9%,不及市场预期的69.2亿美元;归属公司净利润为6.22亿美元(合人民币40亿元),同比下降29.8%。 星巴克表示,由于新冠病例激增导致就餐限制严格,星巴克全球同店销售下降5%。其中,美国同店销售下降6%;中国同店销售增长了5%,是自新冠疫情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但交易量同比仍有下降。 星巴克认为,中国地区的增长是由于奖励计划的普及以及消费者的回归。此外,客户还为每笔订单花了更多的钱,弥补了订单量下降的损失 在该季度,星巴克新开门店278家,同比增长4%。截至第一季度末,全球共有32938家门店,其中51%为自主经营,49%为特许经营。美国和中国的门店数量分别为15340家和4863家,占公司全球门店总数的61%。 星巴克预计,其在2021财年营收将达到280亿-290亿美元,全球同店销售将增长18%至23%。下一财季,美国同店销售额将增长5%至10%,中国同店销售预计将增长100%。
茅台节前“控价保卫战”愈演愈烈。 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12月23日在贵州省仁怀市召开“全国茅台酒经销商代表行政指导会”后,茅台相继出台100%开箱新政、库存清零等政策“稳市稳价”。 搜狐财经从知情人士获悉,传闻北京19家茅台经销商也因高价倒卖飞天茅台被调查,一经销商对搜狐财经表示,“专卖店电脑都被带走查账,好多茅台老酒店选择了关门,也有同行将茅台全部下架,等这阵风声过了再说”。 第三方平台无法高价售卖 华致酒行下架飞天茅台老酒 1月26日,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地区工商局严打茅台加价销售,价格超过指导价1499元即没收并另处罚款,多家酒行商超下架茅台,有批发商表示本次活动为茅台联合本地工商打击加价销售。”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相关工作人员今日否认,称消息不实,目前正在准备通报,稍后会发布。 搜狐财经从北京经销商了解到,最近市场严查茅台倒卖,称工商、税务、厂家联合执法,飞天茅台必须按照1499元售卖,同时如果没有发票、没有进货手续就当假酒处理,因此诸多经销商选择下架飞天茅台。 除北京地区外,河南一大型经销商也表示,近期店里已将飞天茅台全部下架,第三方平台也无法高价售卖。 ▲华致优选 搜狐财经搜索华致酒行电商平台“华致优选”小程序,53度飞天茅台500ml装全部下架,搜索“飞天茅台”仅剩下一款相关套装,包含50ml小酒版与375ml一瓶,售价3000元。 此前华致优选售卖的产品包括老茅台、次新茅台、散装茅台等多个年份的飞天茅台。 同时,此前参与百亿补贴、售卖过飞天茅台的拼多多店铺也不再售卖任何飞天茅台产品。 目前,虽然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否认了传闻,但并未在官方发布通报。去年5月的一则执法信息则侧面证明了第三方平台无法售卖飞天茅台的规定。 杭州江干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王某开的钱江烟酒茶商贸进行检查时,因无法提供进货凭证,王某被处于7.5万元罚款,价值2.8万元白酒商品被没收。 经销商称目前无货 排队人数超700人 除了经销商,消费者购买飞天茅台的政策也发生了更改。 搜狐财经今日随机走访茅台经销点发现,经销商表示目前只能通过电话预约1瓶飞天茅台,店里已无货,预约排队人数超过700人。 经销商所说的电话即为其店内的座机,搜狐财经表示能否当面预约,经销商称必须电话预约。 搜狐财经出门后随机拨打了店内座机,显示无法接通。 ▲经销商表示只能电话预约 另一消费者反映,到茅台店内取货时,经销商要求必须拍照存档,防止黄牛身份。 搜狐财经搜索贵州茅台酒销售有限公司,目前预约取货门店仅限于湖北、青海、辽宁等5个地方,每人可预约2瓶,北京门店无法预约取货。 据了解,面对严格的政策,经销商还是想出了许多倒卖的方式,比如分批汇款,先将1499元的部分打款,之后再把差价打到另一个账户中。 也有消费者向搜狐财经反馈,经销商会委托熟人假装消费者到店里原价购买,随后高价转让给第三人。 “等风声过了再说吧。”多名经销商表示对飞天茅台出货并不担忧,通过私下渠道售卖成为了目前出货的办法。 茅台电商渠道预约抢购 春节前投放茅台酒超去年同期 与线下经销商下架茅台相比,茅台电商商超渠道采用了不同的方案。 搜狐财经搜索发现,京东每天10:00-10:30开启预约,仅限会员抢购,今日预约人数高达35万人。 苏宁易购和京东政策相似,今日预约人数为13万人。 天猫超市则关闭了抢购活动,此前政策为无需开通会员,到点抢购即可。 物美超市公号中最近一则关于茅台的消息是2020年9月,一周内物美投放了7.5万瓶茅台,附有电子会员、积分等条件。 茅台将一系列控价措施总结为“三步拳”,即加量投放,100%拆箱售卖、保障有酒可售。 贵州茅台在官方微信公号上表示,在春节前2个月,茅台已经集中向市场投放茅台酒,市场供应量超过去年同期。 据茅台酒销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各经销单位已在元旦前将2020年茅台酒计划量全部投放市场,实现库存清零。预计截至2月11日,经销单位会将1-2月茅台酒到货量100%销售,做到应售尽售、不留库存。 茅台表示,春节前将引导和督促社会渠道、电商商超做到非特殊情况不歇业,做到“库存清零”。其中,茅台自营公司将每天开门营业。 尽管如此,飞天茅台仍然“一瓶难求”。 根据贵州茅台业绩预告,初步核算,2020年度,预计实现营收、净利润分别为977亿元左右、455亿元左右,同比增长均在10%。 中银证券近期发布的研报指出,由于茅台渠道利润较高,拆箱销售并不会影响渠道信心。在全国各地疫情出现反复的背景下,茅台春节销售值得期待,可能成为白酒行业2021年春节的一大亮点。 “飞天茅台价格没有下降,都是老客户在买。”经销商反映,散装茅台市场价接近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