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上市公司仍如期披露了上半年财报,部分上市公司也因财报数据亮眼而引发国际投行关注。日前,高盛、美银证券、杰富瑞、海通国际等国际著名投行集体发布研报,称对达达集团未来增长预期乐观,并上调目标价。 此前,达达集团披露财报上市后的首份财报,数据显示,达达集团二季度营收为13.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3.1%,超过市场预期。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12个月内,达达快送配送订单量为9.26亿单。京东到家平台总交易额(GMV)为1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8.1%。双平台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强势增长势头,共同推动达达集团各项业务指标大幅攀升。 美银分析认为,达达集团正在扩大区域覆盖和加速品类拓展,如京东到家平台上的医药健康和数码3C品类。京东到家目前覆盖全国约1000个县区市,较2019年底的700多个显著增加,且低线城市实现了更快增长。美银在分析京东到家活跃消费者的环比加速增长时认为,其归功于扩大区域覆盖和疫情期间线上消费增加。区域覆盖扩张、客单价提升,以及新品类拓展,将共同支持京东到家GMV在下半年实现高速增长。因此,美银证券对公司前景保持乐观,上调目标价至36.0美元/股。 杰富瑞认为,达达集团第二季度业绩,调整后经营利润水平优于杰富瑞预期。二季度,达达快送连锁商家业务和京东到家品牌营销业务均实现三位数的增长。杰富瑞认为达达集团是少数保持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基于本地即时配送的基础设施,助力零售商和品牌商实现全面数字化。因此,杰富瑞对达达集团业务增长保持乐观,上调目标价至33.9美元/股。 谈及达达集团公布IPO以来的首份财报,海通国际认为该公司经营业绩表现稳健。海通国际表示,达达集团与京东零售和华润万家的最新合作,以及连锁商户业务的高速增长(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500%),均进一步增强了投资者信心,而与更多品牌商的合作将成为达达集团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因此,海通国际持续看好达达集团发展前景,调高目标价至33.2美元/股。 高盛谈道,关于京东到家,高盛看好其区域覆盖的扩大、商品品类的增加、与连锁超市和品牌商的紧密合作,以及与京东零售在物竞天择项目上的深入合作,预期下半年收入翻倍增长。关于达达快送,高盛持续看好并预期连锁商户业务收入实现三位数增长,并注意到所有业务线毛利均在第二季度实现盈利。因此,高盛维持长期看好,将目标价从22.0美元/股上调至25.0美元/股。
8月31日,港股公司创维集团发布2020上半年业绩报告。1月-6月,创维集团实现营业额159.79亿元;毛利额达30.86亿元,毛利率为19.3%;未扣除及已扣除不具控制力权益之本期未经审核利润额分别为5.73亿元及3.91亿元,同比增长64.66%与116.02%。 上半年,创维集团多媒体业务营业额为93.94亿元。报告期内,公司除了发布可实现全程真8K的Q91系列电视产品、专业级8K摄像机LIFErecorder和5G盒子,以及全球首个支持8K视频硬解码的VR一体机等,更以G71系列电视开创了AI娱乐电视品类,带来人脸/手势识别、动作感知等体验进阶。 报告期内,集团酷开系统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猛增,营业额达5.06亿元,同比增长34.6%。截至2020年6月,集团酷开系统在中国市场累计智能用户激活总量为5015万台,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成为集团新的增长引擎。近期,创维酷开获得了港交所分拆上市许可,未来或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截至6月底,创维集团海外市场营业额为55.82亿元,占集团总营业额的34.9%,较去年同期增长12.2%。创维集团积极克服疫情影响,对海外市场销售渠道进行优化,逆势取得可观增长。 在智能电视系统产品方面,得益于电商渠道的扩展,以及在南欧、东欧、俄罗斯、东北亚、中美洲、南美等市场的进一步深耕,集团主品牌“SKYWORTH创维”上半年收入增长了12%。 创维集团智能系统技术业务的智能终端及宽带连接业务表现同样亮眼。上半年,该业务在海外实现营收14.87亿元,同比增长2.1%。 未来,创维集团将紧跟市场趋势,沿着“5G+AI+终端”思路,加快对5G智能电视、5G家庭接入系统、家庭智能控制系统、新一代智能电器等产品的研发,形成新的产品集群,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同时,通过“连接、智能、生态”三大要素,大力研发和推广智能系统控制中心(系统)产品,并拓展全方位的智能家庭内容服务,从而以“绿色建筑+智能系统+内容服务”为核心,全面打造以“家”为中心的智能人居产业。
【编者按】他们是地产商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城市崛起的脊梁,他们是美好生活的营造者。联动全国百城,推出《见地》人物系列之“对话经理人”,一起聆听区域总、城市总讲述建设美好生活。本期【见地】对话嘉宾是本期【见地】对话嘉宾是东胜集团副总裁 李海英女士。 撰文丨黄凌燕 摄影丨牛通达 出品丨 在石家庄人看来,东胜集团一直是一家低调但务实的企业。 东胜集团成立于1999年,经过21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形成集地产、旅游、景区、商业、教育、物业、康养7大板块为核心的战略格局,并以城市更新为核心业务,围绕棚户区、城中村、旧城改造在京津冀区域做全面布局。 截至目前,东胜集团已完成拆迁居民10万余户,新建房屋面积近5000万平米。其中,南翟营改造项目——东胜·紫晶悦和中心是东胜集团“一生之城”概念的开山力作,曾在观摩现场得到住建部领导的高度赞扬;大谈、小谈村改造的东胜·紫御府更是表现亮眼,在今年3月份获住建部“广厦奖”以及“产业化技术应用优秀奖”单项奖两项荣誉,“东胜出品”也因此显示出极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显然,虽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但东胜集团已经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一条坚持自我并行之有效的路子,那就是:定势城市更新,苦练产品内功,然后打好组合拳。 2020年,李海英携“棉五社区改造项目”——东胜·时间山款款而来,并以此透视出东胜集团独有的城市更新能力,匠筑美好生活的能力。 以下为与李海英女士的对话精选: :首先,可否请您介绍一下东胜在河北的布局情况? 李海英:东胜在河北区域以石家庄为大本营,在张家口、邢台、廊坊等城市均进行了谋划布局,这种布局是以城中村改造项目为主,旅游特色小镇、康养项目、学校配套等建设为辅有序进行。 城中村改造是东胜地产的主营业务,在2013年前也只有这一个业务。但随着市场的变化,人们美好生活方式的升级,为了更好的辅助地产项目的“完美呈现”,东胜集团在经过庞大的论证工作后,开始进行全产业化布局。 首先,我们发展的文旅版块收购了中国康辉,东胜旅游也于201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然后在石家庄、张家口进行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比如平山大吾川研学康养小镇、鹿泉土门关驿道小镇等都是东胜旅游结出的果实;商业版块的开局象征是东胜广场的开业;养老版块是与“一生之城”代表作品——东胜·紫晶悦和中心相依而生,我们在这个项目最好的地块打造了高端养老品牌——东胜悦伴湾;教育版块收获颇丰,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维明路小学西校等都是伴随着地产项目而生,后来还发展出订单教育、研游学、研学基地等业务;当然还有我们的东胜物业,目前总管理面积近750万平方米,管理的业态涵盖“普通住宅、洋房别墅、公寓写字楼、学校、沿街商业、家居卖场、专业市场”等,不仅是我们自有项目业主的“好朋友”,还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公建项目的“好伙伴”。 当然,东胜最重要的板块还是地产,这也一直是东胜集团的业务核心。这两年我们看似在地产方面声响不大,但其实前期的运作一直在稳步进行。今年能够看到的除了在石家庄的棉五社区改造——东胜·时间山项目外,在张家口的两个城中村项目、廊坊广阳区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均已入市开售。 :面对不断进驻的大房企,东胜成功的将棉五小区优质地块收入囊中,作为本土房企,您认为将面临的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李海英:正如我上一个问题所言,东胜之所以进行以上版块的全面布局,正是为了在大房企的进驻下依然拥有属于东胜的核心竞争力,能够通过多种优势资源的排列组合,为业主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东胜“一生之城”。 首先,东胜教育版块能帮业主解决孩子上学问题,康养版块为长者的幸福晚年保驾护航,物业版块将打造新型社区服务模式,构建打通东胜全资源共享的大平台,比如交物业费会有一定比例积分,这个积分累积到一定数值可以去直接兑换大吾川研学康养小镇的门票、土门关驿道小镇的特色美食,东胜广场的商家代金券等等。也就是说,东胜将成为围绕社区业主而生的“美好生活全产业链供应商”。 这就是东胜集团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地产竞争形势下提前做的内核修炼, 这不是跟大房企竞争,而是与过去的自己相比,要时刻提问自己:你有能力为业主做什么,你要怎么做。 东胜集团与大房企拼的不是品牌,是对一家人从老到小的照顾,而且我们会量身定做属于这个项目的产品,比如说东胜·时间山项目,我们会针对这个社区群体定制产品,在景观上、未来生活方式上付诸全部精力,无论是单纯产品还是未来生活内容,都将有与众不同的、细致入微的呈现。 :东胜·时间山项目作为政府一号工程,也是东胜地产2020年战略布局的里程碑之作。目前项目售楼处已正式开放,对这个项目,东胜有着怎样的期许?将如何打造为全省标杆项目? 李海英:东胜·时间山将成为石家庄市第一家5G全覆盖社区,我们已经与中国铁塔和河北广电网络签约。5G技术是保证社区未来智能化的基础,时间山项目已经走在了科技的最前沿,它的未来将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社区。 同时,东胜·时间山最被人关注还是地段,这个位置到石家庄省四院、妇产医院,长安公园,北国商城都非常近,核心中的核心。而且周边还有实验小学、长征街小学,二十三中等重点学校,两条地铁钱更是将其无可比拟的交通优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在这个位置上,东胜打造的产品全是小户型。而位于市中心的小户型在市场上无疑是非常金贵的,不管是自住还是后期投资,当你需要变现的时候,它的能力一定是最强的。 另外,后疫情时代,东胜·时间山还塑造了一种全新的健康生活理念,在工程建设期就打造了一条“彩色塑胶跑道”。这证明我们追求生命的价值,并对社区业主的未来负责,这是东胜匠人精神的体现,这种体现不仅体现在对产品打造上的精益求精,还有对美好生活方式的引领。 :东胜一直是“美丽中国梦的践行者”,也在不断积极拓展棚改、城改项目,日后在石家庄的战略发展重点是什么? 李海英:项目上我们目前正在跟一些城中村洽谈,南栗社区项目进展比较快,顺利的话今年应该可以拿地。 产品打造上,东胜未来项目的售楼部依然不会耗费太多成本,我们的重点是交房标准,比如社区门窗,智能化家居等一些细节的东西,因为这个时代已经不像原来那样讲宏观,讲概念,更多的是拼细节,拼工匠精神。 以上这些,会成为东胜集团在棚改上的战略发力重点。
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以0.19万元转让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 9月1日,据北交所披露,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以0.19万元转让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 披露资料显示,标的企业重庆建设建筑工程成立于1993年4月,注册资本5960万元,为国有控股企业,主营房屋建筑工程(贰级),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三级),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三级);建筑材料(不含化危品)、化工产品(不含化学危险品及易制毒物品)、五金等,转让方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持有其全部股份。 标的企业2019年度审计报告数据显示,其营收241.03万元,利润-23.41万元,净利润127.06万元,总资产5391.19万元,总负债7269.71万元,所有者权益-1878.52万元。 标的企业2020年6月30日财务报表数据显示,其营收为0,利润54.1万元,净利润479.48万元,总资产4721.49万元,总负债6472.95万元,所有者权益-1751.46万元。 披露资料显示,转让方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成立于2005年12月,注册资本约2.01亿元,主管部门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ST敦种公告,公司拟向酒钢集团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价格为3.41元/股,募资总额不超5.4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补充运营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本次发行后,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发生变更,酒钢集团将成为公司控股股东,甘肃省国资委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公司同日公告,拟将公司持有的部分公司股权及资产通过股权转让及资产出售的方式转让给酒泉寒旱经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其中以股权转让方式进行的交易标的为公司持股的5家全资子公司及1家控股子公司的股权;以资产出售方式进行转让的资产为宁夏种子分公司的资产。交易价款总额为19,576.43万元。
国铁集团旅客发送量因疫情腰斩。 “铁老大”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8月31日于上海清算所披露了2020年半年报。 上半年,国铁集团实现收入4039.30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的5281.78亿元同比下降1242.48亿元,同比降幅达到23.52%. 同期,国铁集团净利润亏损955.43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亏损2.05亿元,亏损额度大幅扩大。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国铁集团的运输收入主要包括货运、客运和其他运输。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国铁集团客运收入同比减少52.7%;而由于铁路货运实施降费政策,货运收入同比减少37亿元。 除了上述营收下滑原因之外,一如既往,国铁集团是重资产企业,计提折旧属刚性支出,承担负债的还本付息也是刚性支出。 截至今年上半年,国铁集团实现总资产8.49万亿元,总负债达到5.59万亿元。 不过,中诚信国际出具的评级报告指出,总体来看,国铁集团将面临一定的债务压力。考虑到国家发改委将铁路建设债券明确为政府支持债券,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均出台了相关政策为公司融资提供支持,中诚信国际认为,公司依然具有极强的偿债能力。 旅客发送量因疫情腰斩 客运收入减少近千亿 上半年,国铁集团实现收入4039.30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的5281.78亿元同比下降1242.48亿元,同比降幅达到23.52%。同期,国铁集团净利润亏损955.43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亏损2.0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 “疫情冲击,客流大幅下降”,谈及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国铁集团在官网中表示,集团收入减少、净利润亏损的主要原因包括铁路作为服务行业,直接受到疫情冲击。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国铁集团客运收入为892.80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1887.92亿元,同比减少995亿元,减幅52.7%。 而如果从旅客发送量来看,今年上半年,国家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8.06亿人,同比下降53.5%。 同样,因为疫情影响,国铁集团的酒店、旅游、餐饮等非运输收入同比减少133亿元。 面对疫情,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国铁集团累计向湖北、武汉地区运送防疫物资1.87万批51.2万吨,圆满完成458批1.39万人次援鄂医务人员等运送任务;免费为旅客办理退票2.06亿张,开行务工、学生专列401列,运送旅客45.4万人;严把铁路进站、上车、出站等防控关口,站车共排查3.5万名发热旅客,有效切断了疫情在铁路的传播途径。 国铁集团表示,铁路始终保持了运输安全畅通和科学防控力度,虽然增加了成本,但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铁路旅客发送量已经出现回暖。 国铁集团表示,集团及时推出城际铁路票价优惠措施,大面积实施电子客票服务,持续开好81对公益性慢火车,6月份日均旅客发送量545万人,较最低谷的2月份日均增长422万人。 其中,二季度客货运输收入逐月回升,4至6月环比增加额分别为5亿元、80亿元、21亿元。 实际上,国铁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京沪高铁也面临着同样挑战。 8月27日,京沪高铁(601816)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份半年报。今年上半年京沪高铁实现营业收入100.46亿元,同比下滑40.1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0亿元,同比下滑90.06%。 京沪高铁表示,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游客乘车出行意愿较低,从短期来看,旅客乘车需求难以完全恢复,公司预测年初至下一报告期期末的累计净利润可能与上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下滑。 但长远来看,京沪高铁表示,本次疫情预期不会对公司长期经营和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铁路运输行业将迎来需求释放的拐点。京沪高铁表示,公司将利用铁路运输业复苏的有利时机,采取加强经营手段、严格控制成本费用、争取有利的政策支持等措施,尽量减少本次疫情对公司造成的不利影响。 货运收入同比减少37亿元 尽管国铁集团铁路客流量下降,但铁路货运量增长。国铁集团表示,集团货补客成效明显。国家铁路货运发送量实现逆势增长,完成16.94亿吨,同比增长3.6%。 其中,日均装车屡创新高,达15.26万车,同比增长3.4%;中欧班列战略通道作用突出,开行5122列,同比增长36%。 然而,货运量增长遭遇了铁路货运实施降费政策,导致国铁营收同比下滑。上半年,国铁集团实现货运收入1698.27亿元,国铁集团表示,货运实施降费政策,货运收入同比减少37亿元。 记者自中国铁路建设债券2020年跟踪评级报告获悉,国铁集团运输收入主要包括货运(货运 收入口径包括建设基金收入)、客运和其他运输,从客货运占比来看,2016年以前铁路客运量逐年攀升, 而铁路货运业务被陆运侵蚀较大,使得公司客运收入占比逐年增长。 而2017年以来交通部公路治超等新政以及国家鼓励调整运输结构、增加铁路运量的政策对铁路货运带来重大利好,铁路货运收入近年实现持续增长,收入占比维持在 45%左右。 不过,2019年,因中国铁路落实减税降费决策,采取一系列降费措施,国铁集团的货运收入增速就低于货运量增幅,公司运输业务收入增速下滑至6.66%。 负债5.59万亿 积极推进混改 除了上述两大营收下滑原因之外,一如既往,国铁集团是重资产企业,计提折旧属刚性支出,承担负债的还本付息也是刚性支出。 截至今年上半年,国铁集团实现总资产8.49万亿元,总负债达到5.59万亿元。 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铁集团资产负债主要是加快铁路建设、保持较大规模固定资产投入等原因形成的,这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经营性负债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对应的是优质资产。 据介绍,国铁集团通过发行债券、银行借款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不断降低筹资成本,债务结构合理,总体处于可控水平。 评级报告也指出,总体来看,国铁集团将面临一定的债务压力。考虑到国家发改委将铁路建设债券明确为政府支持债券,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均出台了相关政策为公司融资提供支持,中诚信国际认为,公司依然具有极强的偿债能力。 今年上半年,国铁集团还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国铁企业优质资产股改上市进展顺利,京沪高铁、铁科轨道成功登陆A股,提高了铁路资产资本化股权化证券化水平;积极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市场化债转股工作,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国铁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着提升。 记者注意到,除了已经登陆A股的公司外,国铁集团旗下还有不少公司也加快了上市节奏。 在2020年年度工作会议上,国家铁路集团指出,2020年要努力扩大直接融资,加快推动国铁企业股份制改造,确保京沪高铁、中铁特货、金鹰重工、铁科轨道公司等企业股改上市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研究探索区域铁路公司、设计集团公司等重点企业股改上市工作。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中铁特货2019年开始接受上市辅导,今年7月已经披露招股书;金鹰重工则尚未披露上市进展和经营状况。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信息时报讯 近日,数字科技平台开域集团与新华网(603888),在京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未来开域集团将携手新华网,共同推动5G富媒体重塑商业新生态。 据悉,此次开域集团与新华网的合作,不仅是加速媒体平台的数字化转型,更推动了数字化营销在应用行业的多样化进程,从而帮助更多的品牌客户实现从被动式到主动式及互动式营销的转变。 据CCID预测,至2021年中国数字营销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接近1000亿元,实现23.2%的年均复合率。“数字化营销”将成为数字经济进程中,企业转型变革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