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下午,由主办,新浪财经、中国企业家、中房网、中物研协联合主办的“行稳致远——2020(第四届)中国地产经理人评选”全国专家评审在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议室举行。 乐居控股CEO、中国地产经理人评选组委会秘书长贺寅宇表示,在相对纷繁复杂的商业社会去做评选,是不容易的一件事。过去的4年中,坚持把这条路走下来,坚持把经理人评选作为行业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对职业经理人文化的一种体现。从实际进展来看,今年参与度、覆盖面又上了一个扎实的台阶,越来越多的地产行业无论是老板还是职业经理人,越来越认可评选。这和始终坚持价值观,坚持公开透明是离不开的。 其次,今年评选最大的收获是在物业行业和家居行业的覆盖力度大幅度上升,特别是今年疫情中物业行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物业作为防疫的第一道防线,持续在物业行业进行了包括物业满意度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包括一系列行业纪录片的拍摄,都能重新树立起物业行业对自身价值的自信,同时也激发了所有物业人为老百姓服务的决心。今年物业经理人的评选以及物业CEO的评选参与度是这4年来最高的。同时,家居行业中重新梳理规则,坚持把地产和物业过去3年的标准复制到家居行业中进一步的提高,也进一步提高了整个行业的覆盖率和影响力。 最后他提到,所有评选既和业绩有关,但也和业绩没有强相关。在过去的几年中,尤其是房地产行业都是以高周转为主要特征的,事实上经济形势关于行业的管控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可能不仅仅只是以规模为优选,而更多是强调高质量的发展,遴选也深刻地反映出了整个行业的变化。这次主题叫行稳致远,是递进的关系,只有行稳才能致远,希望通过评选能给行业传递出正能量的信号。
王鸿12月8日,“ 2020中国房地产总评榜大会”在北京召开。 荣盛集团副总裁伍小峰认为现在的环境在改变,以前的行业红利,金融红利都慢慢消失,现在要以一种全链条,全要素,全适配的重新打造现在的房地产。他认为应该向两个行业学习,一个是向制造业学习,第二个是要向互联网企业学习,学习他们的用户意识,客户意识,真正理解产品的服务在哪儿,只要做到这两点才能不被行业所淘汰。 谈及未来房地产发展方向,他认为关键词是回归,要把房地产金融属性回归到居住属性,扎扎实实的为业主提供好的房子,好的服务。
王鸿12月8日,“ 2020中国房地产总评榜大会”在北京召开。 五矿地产董事长、党委书记何剑波认为房地产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的地位是不变的,房地产在产业里占的比重,拉动经济的作用,定位是没法动摇的,特别是在今年面临疫情,内需增长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十四五”规划提出来新的发展格局是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循环和外循环相互促进,最大的投资,最大的消费就是房地产行业,在这一点来说,行业发展的规模是不可能受到大的冲击。 就行业来说确实又面临着很多变化,行业应该是从一个高杠杆的行业向一个比较稳健的财务结构的行业去转变,由一个比较粗放的行业向比较精细化,提供更好产品为主的行业去转变,以过去比较常规的打法向更多创新的角度去转变。 今后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在不变中去寻求变,在能够稳健发展的前提下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寻找新的发展方向,通过地产营造一种场景,给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更多的价值,这是要追求的。 对于未来行业发展,他表示房地产应该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24年前,时任中科院软件所副所长的孙玉芳创建了中科软,中科软研发出国内第一个险种管理齐全的大型应用系统“保险业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公司至今最核心的软件产品。24年来,中科院的软件产品不断迭代升级,稳居我国保险信息化领域龙头,核心经济指标也保持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稳定增速。在日前上交所组织的“价值引领投资·2020沪市公司质量行”活动中,中科软董事长兼总经理左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核心业务稳定增长以外,中科软更大的看点是“保险+”,这将为公司未来高增长带来新的可能。 保险IT龙头 中科软执行高级副总裁孙熙杰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在保险信息化领域市占率连续多年排名第一,这一方面仰赖于公司坚持技术、领域知识双驱动,加大研发,延伸产品及解决方案在保险领域的深度;另一方面坚持从行业中来、到行业中去,提高解决客户难点痛点的能力,拓展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广度。 孙熙杰说,作为客户业务的核心系统,被换掉的概率比较低,因为这涉及到数据迁移、数据切换,因此公司客户的黏性很高,产品能持续保持较高的市占率。 保险信息化市场还有多大空间呢?孙熙杰表示,目前,我国保险业IT投入占保费规模的比例还不到1%,而发达国家能到5%左右,“据CCID预测,2020年-2024年,我国保险解决方案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22.6%,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50亿元。中科软在保险行业的市占率处于领先地位,将更加受益于保险行业IT投入的增长”。 当然,保险行业IT投入的方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科软高级副总裁王欣表示,近年来,保险行业IT投入呈现出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客户硬件投入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软件及服务的投入占比呈上升趋势,“如果你想做营销、服务、风险管控,这都需要通过软件进行赋能,所以客户在软件投入方面的预算是增加的。” 二是线上化趋势加速。王欣强调,尤其是疫情的影响,使得线上化成为保险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司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的远程双录、远程面签、电子化入司等解决方案也从侧面体现了这种改变。” 三是国产化。王欣表示,金融机构对底层技术国产化非常关注,保险公司也希望做相应储备。中科软和国内合作伙伴在数据库、操作系统等都在做技术方面的适配。 王欣认为,经此一“疫”,人们对保险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为未来保险公司收入的加速增长带来了可能性。同时,国内与国外保险行业的差距也会逐渐缩短,保险公司各类业务的创新发展也将带动保险公司IT投入的持续增长和IT创新需求的不断涌现,为公司在保险信息化领域带来新的机遇。 抢抓“保险+”机遇 据中科软执行高级副总裁孙静介绍,目前公司在保险信息化领域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50%左右,未来公司将在不断巩固保险行业的竞争优势,在实现存量业务稳定增长的同时,通过公司“保险+”战略,以保险行业为立足点,扩大业务辐射范围,创造新的盈利点。 过去24年来,中科软的营收及净利润保持着百分之二十几的稳定复合增长率,但左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中科软不是没有实现百分之五十以上高增长的可能性,新的增量就将来自“保险+”。 “保险+”战略是左春2015年正式提出的,他希望中科软通过“保险+”战略,打造保险行业与其他行业的IT桥梁,“传统系统集成没有出路,集成业务必须与应用捆绑、与服务捆绑、与底层产品捆绑。在众多非保险领域布局,有助于公司未来在保险与其他行业之间建立IT系统,助力公司成为保险业与其他行业的‘信息桥梁’,从而不断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近些年,中科软的业务结构调整已经初现成效。据中科软执行高级副总裁、财务总监张志华介绍,从2015年以来,公司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对毛利率低、资金占用高的集成业务做出规模限制,大力拓展软件开发服务等高毛利项目。数据显示,2015年中科软综合毛利率为19.99%,2019年已提高到25.17%;2015年,中科软的定制软件收入占比为48.16%,2019年已提高到69.50%。 据中科软执行高级副总裁谢中阳介绍,公司从保险领域向其他领域拓展的优势在于,保险行业本身复杂的业务特性使得公司积累了更为丰富的开发经验和工程实施能力,为公司在其他领域拓展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此外,保险行业具有与各行业融合的特征,保险嵌入各行业应用场景,也为公司实施“保险+”战略创造了业务机会。 助力软件行业国产化 中科院软件所是中科软第一大股东,目前持股23.5%;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为第二大股东,持股15%。谢中阳表示,公司在“十四五”期间将以中科院“三个面向”战略为指引:“面向国家信息化战略需求”抓住重要领域市场,努力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面向世界信息化科学前沿”注重复杂系统信息模型研究,强化领域模型和方法论的创新,形成自有品牌和技术体系;“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主战场”抓住重点行业市场,推动信息创新与自主可控,增强“国家队”的影响能力,加大软件向服务转型的商业模式创新。 在中科软执行高级副总裁邢立看来,我国软件业在应用软件领域竞争能力较强,由于应用软件领域的产品一般直接面对实际客户的应用场景,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所以,对于差异化的产品,国内软件企业在用户渠道获取、需求理解、服务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厂商相比均有一定的优势。 近年来,自主可控需求提升,但软件行业在底层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层面实现国产化还有一定过程。邢立表示,在自主可控方面,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在政策、技术、市场三重因素的催化下,安全可控推进成效显著,自主创新和安全可控已成为未来信息化进程中愈发重要的趋势,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中科软近年来加大与国产基础软、硬件开发商的合作,根据客户需求,在大型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积极适配国产软件。 孙熙杰透露,目前在保险信息化领域完全具备全国产化能力,“今年我们跟合作伙伴一起发布了全国产化方案,从CPU、到主机、到操作系统、到数据库、到中间件、到软件均可实现国产化。” 除在信息安全、自主可控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外,邢立表示,公司近年来研发投入的重点主要涉及各行业应用软件新一代领域参考模型(行业应用软件开发架构)的研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各行业应用软件领域的具体运用,“比如车联网技术用在农业地块勘察上,对于保险公司的确权核保需求就能带来便利。我们希望把新技术拿出来,解决客户最关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量资金投入快速实现规模扩张,把经营产品变成经营用户,做大估值、以股权的增值赚快钱,这是中国众多互联网企业的成功路径。11月7日,俞敏洪表示,在线教育在中国被炒得过热了,热得投资者投钱已经不理性了。 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1-11月,国内在线教育行业共披露融资事件89起,与2019年同期披露的136起融资事件相比,减少了34.56%。尽管融资事件数同比减少,但融资总额却大幅度增长,截至11月末,2020年在线教育行业披露的融资金额共计约388亿元,较比2019年同期的108.75亿元,增长了256.78%。融资寒冬中,资本对在线教育企业的追逐热情不减反增。 在线教育行业融资持续高热 俞敏洪在公开演讲中提到,“2020年全年,资本向在线教育领域输入了近150亿美元,但在线教育的收入只有几百亿元人民币。” 一方面,理性的声音是资本市场呼唤理性投资,一方面是在线教育企业大打营销战,因此塑造了在线教育行业的“三高”特征:融资额度高、亏损金额高、营销成本高。 今年,在线教育行业已上市的企业轮流爆出亏损消息:流利说Q1净亏损1.97亿元、网易有道Q2净亏损2.58亿元、跟谁学Q3单季度亏损9亿元。近期,一起教育“流血”上市,财报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净亏损分别为6.56、9.64、9.75亿元。 行业亏损持续扩大、用户个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国内在线教育行业身陷怪圈。 乐乐课堂创始人兼CEO毛颖认为:“在线教育拆开来说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教育,互联网的打法就是获客、流量、做大规模再变现。但教育行业更需要踏踏实实做内容,用效果说话。”这或许正是在线教育企业身陷亏损漩涡的原因。 可以预见的是,在线教育行业若不能从根本上寻找到企业自身发展动能,仅仅依靠资金输血,或将面临着ofo一样的命运。 值得注意的是,至今,教育行业还没有出现靠规模获得定价权的超级巨头,纵使新东方、好未来等巨头深耕20余年,渗透率也不过5%。加上各地的学情、考情不同,各个地区的“小巨头”林立,想快速圈地、抢夺市场话语权也绝非易事。 “教育行业不太可能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毛颖认为,“更多是几家巨头共存,再分别满足不同城市、不同家长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 “快”与“慢”的抉择 “教育是个慢行业,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提高效率,提升学习效果。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各地教育水平、师资力量、考试方向等都存在较大差异。”毛颖认为,这导致教育市场具备容量超大,但需求极其个性化的双重特征。 换言之,在线教育用单一或者统一的产品服务模式满足海量用户接受教育的需求,却无法满足教育市场的个性化、本地化的需求。另外,教育是一个以效果为导向的市场,当服务不能满足效果提升的核心需求时,“流量”就不能变成“留量”。反作用就是获客难度提升和获客成本增加,最终加速了资本的消耗速度,造成“亏损”,在线教育恰恰因此进入这样的“死循环”。 终归内容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所有教育公司知道重要却不容易做好的事。也因此,市面上大多数在线教育企业更愿意从“流量”入手。 “内容是个慢功夫,不能单纯靠码人或码技术。”毛颖认为,好内容来自好的教研,好的教研需要好老师的经验和实践积累。也因此,“乐乐课堂从成立起就坚持做内容,我们要做结构化、数据化、标准化、适合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内容。” 在毛颖看来,过去6年,乐乐课堂一直专注于打磨优质内容,完成了K12数理化英全学段的80%以上内容积累,并通过行业首创的录播双师模式乐乐轻课完成了下沉市场布局。据他透露,公司在2018年已经实现规模盈利,2019年全年营收超过2亿元。至此,乐乐课堂成为在线教育行业里为数不多的能盈利的公司。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完善的法律体系下,企业通过服务获得合法途径赚取合理收益本无可厚非,但当补贴成为潮流、亏损成为常态、资本开始疯狂对垒、所有互联网企业都变成单一的“流量战”,这显然违背了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万众创新”的初衷。 该人士进一步称,鉴于此,摆在资本输血、持续亏损的阴霾笼罩的在线教育行业企业面前的,是一道流量与内容的选择题。
2020年12月2日-4日,日本高机能金属展于日本东京滨海幕张国际展览中心举行,金田铜业日本株式会社驻日代表首次亮相该展会。同期,12月3日-5日,第三十届EPChina上海国际电力电工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金田铜业携高性能铜合金、先进材料产品亮相两场展会,展示了电工圆铜线、漆包铜线、铜排、高精度铜板带材、精密合金棒线等产品,吸引了众多客户驻足交流。 EPChina上海电力展 日本高机能金属展 日本高机能金属展是国际唯一的高功能材料类展会,代表了金属合金行业的高水准及高性能合金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而EPChina则是中国电力行业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品牌电力展。 尽管疫情还没有彻底结束,金田铜业仍坚持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旨在向上下游行业全方位展示金田产品,第一时间响应客户需求,用优质铜合金产品和先进材料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铜加工行业第一品牌。 展会期间,通过前期的邀约、宣传,仍有不少新老客户来到金田摊位进行交流。虽然大家在沟通时都戴着口罩,但彼此间的信任和认可丝毫未减。无论是日本还是在上海,金田铜业派出的专业销售和资深技术团队都竭尽所能地服务好每一位来访客户,为其答疑解惑。 EPChina电力展首日,上海电器行业协会秘书长马学能、宁波电工电气协会秘书长李家康到访金田展位,并对近年来金田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电力行业内的影响力给予了较高评价。 金田铜业专注于铜加工行业三十余年,致力于为下游行业客户提供最具有竞争力的综合性铜材加工解决方案。未来,金田铜业将坚持科技创新,为实现“创造客户价值、打造百年公司、成为行业标杆、为中国工业强国做贡献”的使命愿景而努力奋斗。 (CIS)
12月8日,由山河智能协办的2020年度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和工业互联网分会年会在长沙举行,来自企业界、学术界的众多“大咖”齐聚一堂,探讨行业发展热点问题,论道工程机械行业创新之路。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创新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不仅是跳出周期再攀高峰的唯一路径,也是从市场跟随者发展为市场领导者的不二法门。伴随5G通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度发展,与各类工程机械设备高度融合,必然产生新的价值创造力量。 挖机行业穿越周期 挖机一响,黄金万两。如果说工程机械行业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风向标”,那么挖掘机这一“工程机械皇冠上的明珠”,更能直观体现投资的热度和经济发展的温度。自2016年企稳回暖,工程机械行业的高增长已经持续5年,今年表现尤为亮眼。1至11月,中国挖掘机市场销量超过29.6万台,同比增长37.4%,远超去年全年销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吴培国向记者表示:“国内市场今年自3月以来,连续刷新单月同期历史销量纪录,市场复苏程度远超行业预期。此次持续多年的市场连续超预期增长,是产品更新周期、库存周期的叠加作用刺激所致。以挖机为代表的工程机械行业已经穿越了牛熊周期,成为疫情期间经济发动机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工程机械市场一片火热,湖南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更是可圈可点。据湖南省统计局数据,今年1月至9月,湖南省工程机械行业完成营业收入、利润分别为1795亿元、24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3%、46.2%,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处历史最高水平。湖南长沙拥有三一集团、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星邦智能、五新隧装等个中好手,行业发展成绩更是瞩目,2019年总产值首破2000亿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地。 吴培国对工程机械行业的未来发展表示乐观:“预计2021年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将保持增长,市场新增和更新需求将共同发挥作用。” 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也向记者表示:“长周期视野下,挖掘机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很好的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背景,但是未来几年不会像现在这样持续高增长,大概率是平稳增长的态势。” 守正创新再度出发 在工程机械行业欣欣向荣的时刻,也有不少行业人士发出冷静声音并引发与会者深思。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宏宝向记者表示:“任何一个行业在向上走的时候,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企业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当前,以挖机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市场繁荣、销量大增、股市上涨,一切都很美好的时候,也正是风险累积的时候。根据协会摸底调研情况,中国挖掘机产能已经达到约60万台,远超市场需求。产能的快速扩张要引起行业的足够重视,企业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能盲目扩大产能规模,更不能采取价格战的方式拼杀,否则就是在死亡的道路上狂奔。” 何清华向记者介绍行业周期情况:“我们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挖机是固定投入、长周期折旧装备,具有一定的周期特点,每3至4年经历一次短周期,每10年经历一次中周期,每20年经历一次长周期。挖机行业曾经在2012年经历过断崖式下滑,因此企业的风险控制一刻也不能放松。” 何清华还表示:“1999年,在世界工程机械50强榜单中,中国只有徐工集团一家企业。如今,中国上榜企业有12家,仅长沙就有4家。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已经从国际市场的跟随者变成国际市场的领导者之一。每一次经历牛熊周期,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就会变得更强壮,我相信这一次也不会例外。当前,5G通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度发展,与各类工程机械设备高度融合,必然产生新的价值创造力量。” 何清华的观点获得与会者的赞同,江苏力好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龙辉向记者表示:“2012年市场下行之后,很多企业转型升级、兼并重组,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和多领域的尝试与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机械。2016年,市场进入增长行情,龙头企业凭借全方位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市场集中度大幅升高。未来,工程机械头部企业聚焦主流市场,中小企业精耕细分领域,差异化竞争将让行业更健康。人工替代、新旧设备国际化流转,将是下个十年工程机械销量再创新高的风口。”